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文化创意下艺术设计课程发展与重构

文化创意下艺术设计课程发展与重构

摘要:随着我国艺术设计教育改革与创新的不断深入,传统的设计类课程教学模式难以满足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需要。在文化创意背景下,努力推进设计类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积极进行设计类课程探索,对多元现代性背景下设计专业学生更好地学习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以适应时代转型有着积极的作用。文章通过梳理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的发展历程,从构建符合地方特色的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方法以及“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多个角度出发,对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进行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文化创意;艺术设计;教学改革

一、前言

文化创意产业就是文化、科技和经济深度融合的产物,被认为是21世纪最具发展前景的朝阳产业。东莞文化创意产业在过去的几年里飞速发展,在粤港澳大湾区融合背景下,吸引了行业专家的关注和研究。文化产业与城市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城市转型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探索设计类课程新的教学模式与方法来适应未来转型。城市的长远发展离不开快速提升的竞争力,文化便是提升城市有效竞争力的最好选择。文化本身就是一种“无形资源”,可以无限使用。城市经济发展依赖文化内核,是未来的潮流和趋势。在文化与经济高度一体化发展阶段,文化经济处于显性状态,在最大程度上直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产业机制和经济因素越来越多地融入文化活动,产业形态的文化经济实体应运而生,直接参与城市经济运行,成为现代城市经济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起步于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迄今已有40年的历史,基本可以用“管筹14年”(1978—1991年)、“转型的10年”(1992—2001年)、“蓬勃的14年”(2002—2015年)三个数字标签来归纳它的发展轨迹。2009年,我国通过《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标志着文化产业上升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的繁荣发展,给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带来新思路。2015年,全国2560所普通高等学校中,有一半以上院校开设了艺术设计类专业。然而,面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艺术设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需要不断完善。随着我国艺术设计教育改革与创新的不断深入,传统的设计类课程教学模式难以满足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需要。在文化创意背景下,努力推进设计类课程的改革与实践,积极进行设计类课程探索,对于多元现代性背景下设计专业大学生更好地学习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以适应时代转型有着积极的作用。本文通过梳理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发展历程,从构建符合地方特色的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方法以及“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等角度出发,对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进行研究与分析。在艺术设计教育中,时代精神始终贯穿其中。人的认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文明的进步来改变的。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对以前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进行反思,从时代的角度认识和了解当代艺术设计教育体系发展状况和趋势,学会用社会需要的设计知识结构对学生进行教育。

二、艺术设计类课程发展现状分析

高校艺术设计类课程的体系设置与时代产业发展存在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课程体系建设缺少实践环节,各高校课程体系普遍存在重复、雷同、复制的现象,未能从地方院校实际出发,结合市场需求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及设计专业课程系统。部分课程设置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过分强调设计理论的形式美感,而忽略设计的实用性,导致部分设计专业学生眼高手低,设计理论基础较好,但在实际设计操作中束手无策。因此,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环节课程的设计势在必行。高校在专业课设置上过分依赖电脑计算机软件的应用,导致学生动手能力较弱,不能快速地将设计构思表现成图形构成,缺乏对立体空间感的认识。学生普遍存在创意思维薄弱、过分依赖网络资源、设计素材调研途径单一、素材收集不充分、创意设计立意点不突出、专题作业抄袭借鉴等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设计课程实践部分设置太少,学生不能第一时间零距离地接触到时代前沿的设计工厂、工作室进行见习;课程设计理论部分过多,学生的专题设计作业多半以设计方案、策划书、效果图等为主;大部分设计专业课程的设计方案没有落地,经不起时间的检验;课程构建系统不完善,教师团队缺少协作沟通,课程名称不同,但课程内容的重复性比较高。

三、构建符合地方特色的专业课程教学模式

本文以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为例,以粤港澳大湾区融合背景下东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市场需求为依托,有的放矢地对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中的理论知识体系进行重构,并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在实际教学中,专业教师应将课程实践重点放到企业中,与设计公司、企业工厂、设计工作室建立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实习实践基地。教学中如何提升创新型人才的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关键在于推进技能与实践环节并重。强化校企合作,大力推进技能培训。结合地区、行业、经济及社会发展时机需求,制订新型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及目标。根据行业领域与职业岗位实际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建立校内专业实践实习模拟工厂,聘请企业讲师亲临现场教学,对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同时,积极努力与校外行业协会沟通,利用当地资源拓展校外实习基地,形成高效实习运作机制,建设产学研密切结合的校外实训基地,共建教学、生产、科研、培训四位一体的教育教学培训基地。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直接参与企业方案策划、设计生产及营销策划等设计工作,提升自身实践能力。教师专业课理论教学以项目形式展开。理论知识讲授完毕后,学生分组进行模拟企业项目实训,并将项目内容与企业对接,在企业工厂展开项目教学。教师与企业讲师、行业专家共同配合进行现场演示,让学生第一时间消化设计理论知识,与实践完美结合,巩固加深理论知识。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可将公司的招标方案引入课堂;产品设计专业与产品公司合作,公司给出命题方向,引导学生制作产品。专业教师也应积极参与企业活动进行社会实践,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将时代新锐的设计思想与传统的理论教学完美融合,使学生将课本中的专业知识转换为设计工作中能够运用的专业技能,通过设计能够联系专业教学内容的综合性项目,开展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培养综合能力的平台,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高产设计师。

四、形成特色的教学方式及工作室教学形式

(一)形成特色的教学方式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是设计应用型专业,但在传统的教学中依然存在过度重视理论教学的情况,并且在理论教学讲授中,总是泛泛而谈,脱离市场需求,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没有明显帮助。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是专业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型专业。在专题设计过程中,设计原理不应过分片面。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将专业理论与实际案例结合,通过案例分析,将课程中的理论知识渗透到实践中,巩固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了解与掌握。并且,将实际案例应用于课程教学,让学生在不断的成功与失败中实现自身对所学理论知识的反思。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实践调研能力的培养。设计调研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设计方法之一,在设计过程中的地位不容忽视。对市场的真正需求缺乏彻底了解,是新产品“见光死”的原因。设计在投放市场之前,设计调研是重要的前期环节,市场调研决定了项目方案的设计构思、设计定位、设计类型及设计风格等。调研分为对竞品、消费群体及社会背景的分析,调研的深入程度决定设计的成败。大部分学生进行方案设计之初对市场需求调研不充分,导致设计构思不切实际,产生不必要的设计浪费。学生应对市场需求进行深入调研,清晰阐明设计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明确设计进展时间,对设计进行预算,组建设计团队,为设计方案的实施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采用特色工作室教学形式设计工作室的教学形式是高校设计教学中新兴的一种教学方式。学生在设计理论学习的基础上,结合市场对设计人才的需求,成立形式多样的设计工作室。工作室的教学方式是开放性的,设计研究方向主要由负责教师通过学生专业方向及专业能力进行设立,并由专业教师聘请企业讲师及行业专家加入,对设计研究方向所需的专业课程、教学计划及教学方式进行规划。教师应将工作室模拟为小型设计公司模式,学生应以设计师的角色介入,建立有利于创造的组织环境。创新是对新事物的探索。一个有利于组织创新的环境,必然能激发广大组织成员对新事物的探索,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组织关系,进行沟通、交流。设计工作室应充分发挥设计师的个人能力,激励设计师的工作欲望,提高设计工作能力。教师在设计工作室中培养学生拟订设计策略的能力;与设计师及企业其他部门职员沟通交流的能力;营销与设计紧密联系的能力;监督与控制设计方案进度能力;界定、分析设计问题,评估设计资讯及评价研究方法的能力,即设计能力、管理能力、专门的设计管理能力。视觉传设计专业的学生通过对项目课题的研究,承接企业项目,例如企业形象设计视觉识别系统VI、制定设计计划书、创造新的企业形象、制订形象推广计划、实施形象计划。设计工作室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学生要想进入工作室,需要具备工作室所要求的所有条件,如专业知识、道德品质、工作态度等。学生加入工作室之后,将按照工作室中的工作制度工作与学习,授课教师也会根据不同学生的表现情况以及学生喜好,因材施教。工作室的性质与企业相似,研究课题全部源于社会。

五、“以赛促教、以赛促学”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专题设计、专题实训、设计竞赛等。教师在重视学生设计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应了解设计行业发展趋势及市场需求,在课程教学中强调从设计发展的角度提升学生的创意思维能力。好的设计应该具备好的设想及好的计划,包括情感的、未来的、利益的、平等的、社会的、个性的及丰富性等方面。课程设计中,将设计竞赛导入专题设计,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教师选择适合学生的设计比赛,以大赛命题为设计方向,在专题设计中将设计大赛的参赛获奖作品进行讲解与分析,让学生组建设计团队,协作分工。教师需要把握每个组员擅长的设计,明确大赛命题宗旨,赛前进行头脑风暴训练,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学生有目的、有方向地欣赏获奖作品,综合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创作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大赛的实践锤炼,巩固加深设计理论知识在实际中的运用,开阔学生眼界,提升设计自信。

六、结束语

新的治国理政开启了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伟大的时代铸就伟大的实践,成就悠久文明古老国邦的现代性转换。优良的地理位置,依托粤港澳大湾区融合背景的东莞文化创意产业责无旁贷,作为新时代的高校艺术教师、文化理论工作者义不容辞。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科技引领生活,创新是行业的驱动力。粤港澳大湾区融合背景下的东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飞速而迅猛。在时代转型、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前提下,社会对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作为东莞本土的设计专业,应适应时代转型,充分考虑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提升专业竞争力,努力构建适合本土经济、文化发展的艺术设计专业,因地制宜、设身处地地为东莞文化创业产业输送优质的设计人才。本文力求以问题为导向,精准发力,共促东莞文化创意产业的繁荣发展,服务地方文化复兴战略。

参考文献:

[1]徐薇娜.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改革[J].艺术科技,2017,(12):19-21.

[2].基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6,(10):55-57.

[3]赵念念.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改革[J].美术教育研究,2015,(4):34-35.

[4]赵艳艳,康晓娜.高职装饰艺术设计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J].山西青年,2016,(23).

[5]肖娅晖.“双创”背景下艺术设计专业个性化人才培养的思考[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6,(03).

作者:林岩 单位: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