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校园企业文化结合

校园企业文化结合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内涵阐释

校园文化概念的提出,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华勒(Waller.W)和中国台北的台湾师大教育研究所所长林清江先生(美国利物浦大学Liver-poolUniversity哲学博士)提出的。而在中国大陆地区,校园文化概念的最早提出并得到公认则是在1986年4月,上海交通大学举行的第12届学代会,以及1986年5月,由上海团市委学校部召开的“校园文化理论研讨会”上。尔后,校园文化建设的热潮也随之逐渐兴起。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校园文化理论研究已经初具规模,理论体系已经基本建立,在此基础上逐步完善,并且开始朝着科学化、系统化的轨道发展。校园文化是指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精神生活环境和文化生活氛围,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学校绿化等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等属于精神生活层面的内容。企业文化,是20世纪80年代初由美国管理学者提出,后引入我国。经过二十余年的消化、吸收和改革发展,“企业文化”逐渐被我国的企业界接受,成为企业生存竞争、发展的灵魂。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大文化环境影响下,经过企业领导者的长期倡导和全体员工的积极认同、实践与创新所形成的整体价值观念、信仰追求、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经营特色、管理风格以及传统和习惯的总和。它是一个企业的脊梁支柱,体现企业独特的文化氛围和核心价值观。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都属于社会文化分支下的组织文化和管理文化,都是以人为中心,以人为着眼点,都具有培养人、塑造人、引导人、感染人的功能。两类文化目的都是为了提高管理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促进事业发展,都具有导向作用、规范作用、协调作用、激励作用和凝聚作用。两类文化也存在较大差异。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一种使命文化,原动力是一种使命感,注重过程,倡导的是一种宽松、民主、平等、自由、个性的学术氛围和精神环境。而企业文化是一种责任文化,强调责任感,重结果,它倡导的是竞争、业绩、服务,更强调规范和创造更高的效率和有形价值。高职院校培养的技能人才主要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服务,所以校园文化必须融入企业文化元素。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具有不同的功能,但彼此之间有共同的前提基础、使命和需求,实现校企文化对接与融合,就大大缩短了高职院校毕业生进入职业岗位时所需的适应期。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现实意义

高等职业教育的价值所在就是能够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校园文化建设也应该顺应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指导下,除了传授予学生知识、专业技能外,更重要的还应让学生就业后能很快地认同和接受先进的企业文化及价值理念。

(一)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是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高职院校是为企业输送应用型高技人才的主力军,越来越多的高职毕业生源源不断地到企业去发挥作用。通过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让学生多渠道、多层面接触企业,可以使其能更好地明确学习目的,了解企业对高职人才素质的要求和自己应具备的素质,从而增强学习的目的性和成才的自觉性;也可以使其更深地去感受坚韧不拔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更好地加强其生存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可以使他们更快地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人际沟通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可以使他们更主动调整心态,重新进行自我定位,更珍惜自己的工作岗位;可以使他们更直观地理解企业员工任劳任怨、勇于奉献的精神,团结协作、精益求精的敬业态度,坚决执行、严守纪律的工作习惯,潜移默化地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并接受这种职业素养要求。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吸收企业文化精神的成分,只有在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共同熏陶下,高职生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化企业对人才的需要。

(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是高职生实现顺利就业、创业的需要

学生们的毕业就业是民生之系,事情重大。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好不好,已经成为考生和家长选择就读学校的现实标准,已经成为检验高职院校办学是否成功的重要考核依据。固然高职院校毕业生若不能较好地实现就业,有专业知识欠缺、岗位技能不足等原因,所谓“硬件”的不足;但事实上也有“水土不服”的因素,诸如不适应企业环境,找不准自己的位置,与他人沟通不顺等等难题的困扰,所谓“软件”的不足。所以,生存是发展的前提,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吸收企业文化的成分,从先进企业的文化理念中吸取有价值的元素,使之成为新的校园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逐渐缩小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距离,使高职生从入学起就在一定程度上了解、熟悉并认同企业文化,潜移默化地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从而为高职生顺利就业、创业奠定基础。

(三)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是推进高职院校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

加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增强高职院校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基础。理论与实践都证明,校园文化就是这种核心竞争力的直接体现。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都属于亚文化,都具有文化的共同属性,都具有培养人、塑造人、引导人、感染人的功能。如果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不能与企业文化融通,学生的岗位适应期就会延长。也正是由于高职院校与企业的特殊关联性,使得这两类文化有了对接的可能。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过程,是两种文化精神交融、互动的过程,建设“植根于企业,养成于校园”的开放式校园文化系统,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次革命。对于高职院校来说,也只有吸收优秀的企业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和企业文化进行对接和交融,才能形成具有自己特点(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可以说,通过引入企业文化,树立良好学校形象,有助于家长对学校产生信赖感,也有助于增强企业对学校的认同感,而学校良好形象的塑造又必然推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向更高层次发展。

三、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路径选择

如何使培养的高职生符合企业的要求、适应企业的需要,高职院校只有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实行校企结合,融入优秀企业核心价值观,吸收不同类型企业的优秀企业文化,才能形成独特的高职特色课程系统及其校园文化。

(一)以高职院校物质文化建设为切入点,汲取企业文化元素

吸收优秀企业理念,强化职业感受,让学生在耳闻目睹中感受职业文化的熏陶,这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有效途径。高职院校一方面要通过提供良好的校内外环境对学生进行职业性格塑造,校园内的一山一水、教室宿舍、路灯路牌、设备教具等都要体现行业或职业的文化底蕴;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开展企业文化内容的展示。这种展示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直接进入企业,通过企业的厂景、厂貌、文化宣传、人员介绍等现身说法与企业文化进行零距离接触;二是将某一个企业的文化作为专题在校内进行展示,或将几个或许多企业的企业文化成果进行综合的展示,实实在在地把企业的文化引入校园。比如,可以合作企业或对学校有贡献的厂矿知名“劳模”来命名校园内的楼、路、灯、教室、实训基地、设备仪器、广场等,时刻提醒学校要以加强与企业联系为办学方略,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为企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样让学生感到耳目一新,身临其境,信心倍增。

(二)以高职院校精神文化建设为契合点,融入企业文化元素

高职院校在精神文化的培育、提炼和形成过程中,应当使学校精神与企业精神有机结合,相得益彰,产生共鸣,共同发展,这是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初衷与目的。目前,部分高职学生年纪轻、阅历浅、吃不了苦、重自我、心理不成熟、思维方式理想化,必须借助于良好的企业文化来共育人才。诸如企业所需的执行力与铁的纪律的养成,团结协作与吃苦耐劳的体验等,就理应成为高职精神文化的主攻点。学校的校风、校纪、校训、校徽、校歌等方面建设都要围绕敬业、团队、责任等职业道德素养而开发,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对企业产生积极的认同意识。我们要注重通过一切可以利用的平台来渲染企业文化的氛围,高职院校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校园文化建设的专题会议,邀请企业的管理精英、技术精英、营销精英等为校园文化建设出谋划策,引进企业文化的元素,丰富校园精神文化的内涵。

(三)以高职院校实训文化建设为重点,观照企业文化职业化

以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为目标,寻求校企两类文化精神的对接口并以此为契合点,丰富、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高职院校十分重视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并将其视为完成高职培养目标、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关键途径,这就需要高职院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问题上共同探讨、相互渗透,建立一种长期稳定的对接关系。高职院校普遍认识到实训在培养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方面的特殊作用,让学生在真实或仿真的环境中进行掌握某种技术或技能的训练活动,就必须高度重视职业化、行业化和区域化,学习先进企业管理经验,建设一流的实习实训生产环境,进一步发挥高职院校“校企文化融合”的影响力、针对性和实效性。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建设,人们往往注重建设资金、实训车间、实训设备等问题,但是基于这种认识去进行实训基地建设,并不可能建设出职业人所期望的实训基地。实训基地文化的形成源于正确的职业教育理念,高职院校坚持用能力本位教育观来建设实训基地,缩小高职生实践环境与将来工作环境的差别,最大可能地仿照企业真实的生产环境来进行设计。因此,高职院校建设实训文化,要把这种仿真企业的思想理念贯穿到实训基地的规划、设计、建设与管理等各个环节。企业仿真性是实训基地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也是高职院校实训基地企业文化的凸显特色。

(四)以高职院校行为文化建设为载体,实现校企文化耦合

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是国家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科学定位。这一目标定位决定了绝大多数高职院校毕业生毕业后将到企业就业,进入企业后,他们将面临的是需要迅速融入现代化企业文化氛围。而体现职业意识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步规范自己的行为,向现代化企业要求看齐,是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在行为文化建设上,高职院校必须注意汲取优秀企业的管理经验和文化内容,包括校纪校规、组织制度、管理制度和奖惩制度等,这些制度的制定不但要有文化内涵,而且要体现“职业性”,一切围绕学生的“高技能”、“应用型”来建立健全各项制度。要把操作规范和要求张贴在工作室、车间、实训场,做到用制度规范行为,用行为提高实践能力。如可以根据企业对员工的要求来规范学生的发型、衣着和举止行为,学生在实训车间统一穿工作服,佩戴工卡上岗,不许擅离岗位和大声喧哗,学生作为企业的“准员工”,在学校内感受到的是浓厚的企业文化熏陶,接受的是含有企业特色的文化教育,领悟到的是企业化的严格管理和企业的文化内涵。

(五)以高职院校专业文化建设为基础,促进校企文化良性对接

任何高等职业教育都具有专业属性,职业本位的教育观与专业属性的结合,可形成高职院校的专业文化特色。高职院校的专业理念应该来自专业所指向的职业或职业岗位群的职业理念,吸纳企业文化中最优秀的核心内容,通过对这些核心内容的提炼,加工升华形成本专业的专业理念。如果一个专业指向多个职业组成的职业岗位群,那么这个专业的专业理念就要在职业群中提炼出共同本质的职业理念,再通过加工升华形成该专业的专业理念。具体做法:可将专业与职业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校企联动来了解市场并主动适应市场,在专业市场上瞄准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在广泛调研的前提下,对高技能人才需求预测、产业发展前景分析、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安排、主干课程设置、能力结构要求、专业开办条件及专业建设的社会可利用资源等方面进行评议、论证、审核,在此基础上解决专业是否设置。由于社会需求的不确定性,在进行专业调整、改造时,同样需要这种“产销”链接形式,给予专业建设以新的内涵,进而促进“教学做”一体化,学生们在项目实践中理解和把握课程知识和技能,在不断提升专业的市场竞争力过程中,实现校企文化的良性对接。

(六)以高职院校制度文化建设为保障,推进校企文化深度融合

制度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包括学校的发展策略、发展目标、管理方法、管理风格、优良传统和规章制度等。它是维系学校正常运转必不可少的保证机制,是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前提。由于高职教育培养的大多是在企业基层从事现场管理的技术人才,从事的是团队性工作,这些工作要求有非常严格的纪律、非常规范的操作和管理,高标准的技术要求和高效率的劳动。因此,在制度上,高职院校必须多方面向现代化企业学习和借鉴。按照企业的架构构建教学系部,或是聘请企业领导兼任系主任或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建立和健全具有参与性、公开性、透明性的各项工作制度、责任制度、管理制度、评价制度、奖惩制度,从而使融入企业文化的高职院校制度文化成为全体师生员工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在此基础上,逐步引入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将会极大地促进学校的内部管理,大幅度提高管理水平,使学校管理走向标准化、规范化的轨道,缩小高职院校与现代化企业之间管理水平的差异,有利于塑造职业化的校园文化,培养出现代化企业认可的技能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应将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精髓相融合。毋庸讳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决不仅仅是文化上的融合,而应该更深层次的融合。如何行之有效地推行,这既是理论问题,更是实践问题,需要在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实践的探索中逐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