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少年儿童信仰启蒙教育研究

少年儿童信仰启蒙教育研究

摘要:信仰是人类特有的价值观念,是促进个人发展的推动力。从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出发,基于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分析对少年儿童进行信仰启蒙教育的方法与策略。在基于学校文化建设的基础之上,可以通过创建丰富的校园文化、开展优质的少先队活动和家校信仰观念互动等途径来对少年儿童进行信仰启蒙教育。

关键词:少年儿童;信仰启蒙;教育策略

一、信仰与信仰启蒙

“信仰”是与人类社会紧密相关的社会现象,《汉语大词典》将信仰定义为“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或某人极度相信和尊敬,拿来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或榜样”。刘庆明指出:“信仰是人的最高价值观念,是人对某种事物或现实的最高心理认同,是人的认知、情感和意志高度统一、占统领地位的精神状态。”[1]学界对信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哲学、教育学、政治学和民俗学,他们从不同的视角对信仰进行了研究。然而从20世纪90年代起,随着心理学学科的发展,学者们倾向于采用多学科交叉,且采用了科学的研究方法来探究人类信仰的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研究对象也从大学生逐渐扩展到初、高中学生以及农民工和少数民族[2]。然而,纵观当前关于信仰的研究,目前研究者们对信仰的研究仍然主要聚焦在大学生群体,其研究视角仍是以哲学和政治学的视角探讨成年人的信仰教育现状及其应对策略。但是从人类个体心理发展的视角来看,成人的信仰教育起源于其少年儿童时期的信仰启蒙教育。而这一时期的信仰启蒙教育受制于个体信仰的心理结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信仰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心理结构,仅从知、情、意任何一方面进行定义都是不完整的,这三个过程都对信仰产生了一定的作用。李幼穗等人认为:“信仰是指人们对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的信奉和遵循……是人的最高需要的体现;信仰是知、情、意等心理过程的心理状态,信仰是影响人格结构的深层动因。”[3]可见,信仰不仅是为人生指明目标,提供奋进的力量;还是人的心理需求,可抚平前进过程中挫折带来的心理创伤,调整失落情绪;同时,信仰也为社会提供凝聚力,共同的信仰让人们朝着同一理想和目标努力,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发展。反之,人一旦缺乏信仰,就会精神空虚、贪图享乐。而错误的信仰又会使人拜金、迷信或悲观绝望等,从而危及社会稳定[4]。因此,从少年儿童时期开展信仰启蒙教育有助于成人阶段信仰教育的展开。

二、信仰启蒙教育的心理学基础

信仰启蒙教育的对象是少年儿童,少年儿童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正处于小学阶段,是少年儿童社会化的最关键时期。只有掌握并遵循少年儿童心理发展规律,才能开展正确而适宜的信仰启蒙教育。

(一)环境和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上的决定作用

儿童的心理发展是由儿童所处的环境条件(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决定的,其中教育条件起主导作用。遗传只提供儿童心理发展以可能性,而环境和教育则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现实性。谢切诺夫和巴甫洛夫根据反射论的观点,一致地指出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在人的心理发展上起决定作用。教育也是一种环境影响,但是又跟一般的社会生活条件或环境影响不同,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影响,它是由一定的教育者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来对环境影响加以选择,组织成一定的教育内容(包括教材、设备等),并且采取一定的教育方法,来对儿童心理施行的有系统的影响。我国的教育就是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把儿童培养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本研究主张的信仰启蒙教育即是根据少年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启蒙他们的爱自己、爱生命、爱祖国、爱人民、爱民族的思想意识,为成为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奠定基础。

(二)信仰的心理机制剖析

信仰是知、情、意三者高度统一的心理状态,激情、信念、意志是组成信仰的三大心理要素。其中,信念是人坚信某种主张、主义、看法,并以此指导自己行动的个性倾向性。它以认识为基础,在追求信仰过程中把握原则和方向。激情是一种爆发式的强烈的情绪体验,为建立信仰提供心理动力,使人全身心地投入信仰追求。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行动,克服困难,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在信仰追求中负责调节内部机制。三者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共筑信仰追求的心理机制。[5]

三、少年儿童信仰启蒙教育的策略与对策

(一)创建健康、丰富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创建反映正确价值导向的物质文化,如在走廊张贴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漫画、海报等;在升旗仪式、朝会、班会上分享道德、法制案例和故事等,营造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从视觉、听觉等感知觉上统合影响少年儿童的心理发展,让少年儿童浸润在良好的环境中,以无处不在的“群体效应”潜移默化地萌发正确的信仰。

(二)通过优质的少先队活动课程启蒙少年儿童的信仰

《中国少年先锋队章程》第十一条规定:凡是6周岁到14周岁的少年儿童,愿意参加少先队,愿意遵守队章,向所在学校少先队组织提出申请,经批准,就成为队员。少先队是中国共产党创立并领导的少年儿童群众组织,肩负着通过组织教育培养党的事业接班人的使命,而少先队活动课程主要内容之一是信仰萌芽,因此,通过多种多样的少先队活动课,让少年儿童在组织生活和集体活动中获得信仰启迪。

(三)加强家庭信仰教育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家庭文化尤其是家庭成员的思想信念、信仰状况对少年儿童信仰的塑造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要启蒙少年儿童正确的信仰意识,首先要提高家庭成员的观念素养,以民主、开放、科学的理念和方式教导少年儿童,为其身心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力保障;其次营造健康的家庭文化氛围,自觉抵制消极落后的思想观念,帮助少年儿童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刘庆明.大学生信仰的心理学研究[D].芜湖:安徽师范大学,2006.

[2]王晓蕾.当代大学生共产主义信仰建设研究[D].秦皇岛:燕山大学,2012.

[3]李幼穗,张镇.精神信仰的心理学涵义[J].天津理科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6):165.

[4]井婷,刘忠孝.信仰及其价值的心理学解读[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29(4):125-127.

[5]刘泽军.关于信仰追求的心理学论证———兼论当代大学生的信仰追求.有色金属高教研究,1992,(3):134-136.

作者:闫丹 向尧 胡海燕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