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职软件技术人才培养路径浅探

高职软件技术人才培养路径浅探

摘要:针对如何高效地实现人才培养模式转型问题,分析工程教育“融合创新”范式对人才培养的挑战,厘清政、校、企三方对人才培养的利益诉求与职责,提出工程教育新范式下软件技术人才培养的思路,阐述以校企“双元育人”为中心的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路径,最后说明实施效果与辐射效应。

关键词:工程教育;“融合创新”范式;软件技术;双元育人

0引言

据相关统计,我国近年高校工科毕业生占全国总毕业生的33.8%,工学已经成为全国所有学科中的最大的一个分支,这标志着我国已经成为了世界工程教育大国[1]。2018年10月,教育部在沪召开了“汇博高等工程教育国际论坛”,参与大会的有CDIO工程教育联盟、卓越工程教育校企联盟以及中、德、美、瑞士国的高校代表,大会积极探讨了工程教育质量保障、产学合作及人才培养的实践与变革等问题[2]。随着工程教育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工程教育的“融合创新”范式已经逐步取代“回归工程”范式,逐渐融入到目前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当中[3]。由此可见,我国要从工程教育大国走向工程教育强国,还需要深入研究“融合创新”范式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输送符合目前国情的高水平工程型专业技术人才做出努力[4]。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工程教育“融合创新”范式首先强调的是融合,李茂国、朱正伟提出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将可能会影响人才培养的各个要素交织融合,实现工程技术与产业形态和商业模式的融合[3],也就是说,人才培养不能只局限于高校,应该与行业、企业进行有效融合,同时高水平人才应该具备多学科的知识、适应多岗位的能力和综合的素质;其次注重的是创新,工程教育的灵魂是创新,将创新的理念深入到每一位施教者和受教者,施教者要创新教育模式,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培养和鼓励受教者勇于创新。为迎合第六次科技革命的到来,我们需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在工程人才培养新范式下,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对培养人才的定位、目标、方案、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提升毕业生的综合竞争实力[5]。

1工程教育“融合创新”范式对人才培养的挑战

1.1职业能力、素质的培养融入课程知识体系的挑战

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中,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是无法通过单一的课堂理论教学来完成培养的,必须通过在课程体系中,增加大量的实践教学比例达到训练的目的,而这样又势必要压缩理论知识的学时,因此,就出现了重理论研究培养(本科)或重实践能力培养(高职)的两套教学体系。“工程教育新范式”的提出,其研究的关键就在于注重培养人才的工程知识应用能力、团队协同合作的能力、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以及能够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以及在重视理论知识培养的同时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效地解决了一头重的问题,因此对实践教学体系、内容安排、教学方式等改革创新也就成为了一种挑战。

1.2教学团队与教学基础实施转换的挑战

对于“融合创新”范式人才培养的转型,目前存在着两方面的挑战,其一是教学团队的转变,其二是教学设施的更新。在社会分工精细化的今天,对教师团队提出了新的挑战,在对学生进行教学之前,必须提前掌握系统的工程实践知识,具备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而对于教学基础设施的新要求也是十分明显的。在“融合创新”范式下,只能满足于理论知识验证的实验实训平台,绝对是无法胜任工程范式下对注重工程知识应用、独立完成工作、团队协同合作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要求,这就意味着需要进行更新换代,以达到工程教育新范式人才培养的需要。

2工程教育新范式下软件技术人才培养的思路

2.1调整软件技术人才培养的理念

要做好工程教育“融合创新”范式的软件技术人才培养,首先是调整培养的理念,厘清各个要素的“融合”。如新时代下软件技术人才有哪些培养方式,企业可以提供哪些软件技术岗位,需要哪些人才类型,培养过程如何融合等。在以往的软件人才培养过程中,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往往是分离的,老师负责在课堂上教,学生负责在学校里学,企业负责在毕业生中招聘,在岗位培养之后,胜任者录用,不胜任者淘汰。从而形成了一种只专注单一领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人才培养“离散式”链条。但是在“融合创新”范式下,人才培养采用校企联合双元育人,协调培养,课程体系与软件行业的发展相适应。因此,在新时代、新机遇的驱动下,软件技术专业需要更多地融入信息、知识和安全等交叉学科知识,并对本专业发展相关并有益的新技术、新平台,要有的放矢地进行补充和扩展,同时也要更加明确本专业的定位和特色,巩固和发展本专业优势,提升软件技术人才代码优化、测试改进、平台融合、设计创新和文字表述、团队协作等方面的技能,培养出具备在进入工作岗位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同时,软件技术人才应具备的法律、商业、互联网、经济等领域知识也同步融入,最终培养成为多领域融合的复合人才。

2.2调整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

作为“融合创建”范式的人才培养,还需要对传统培养模式的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进行相应的调整。①引入国际通用的软件技术人才教育认证标准,制定出与我国国情相符,同时又能满足软件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的质量标准体系,这就必须采用“双元育人”,将企业中对软件开发的标准引入专业课程体系,企业有经验的工程师引入教学团队,使软件技术专业建设与国际教育认证标准逐步并轨。②对人才评价体系进行改革,进行全面立体的学习质量评价,改变以往只是通过考试的卷面成绩形成单一的终结性评价,将能够反映个体差异的过程性评价和能够反映各教学阶段学生学习进展情况的形成性评价相结合[6]。突出教师、学生、企业的三向评估,校企共同建立基于就业导向的综合评价体系。同时,在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时,聘请企业资深工程师参与其中,对实践教学的评价做到科学、客观、公正、公平。重视教学反馈,根据反馈结果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及时调整。③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并建立良好的评价反馈与改进机制,这是融合的一个重要特征,即多元评价。第三方可以是参与工程教育的合作企业,也可以是软件技术人才的用人单位及其他社会组织。为了能够向社会输送企业满意的软件技术人才,需要双方深入调研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确保软件技术人才培养的定位、标准和评价与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一致。

2.3调整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与新范式的匹配

在新时代背景下,软件技术涉及的知识广泛,例如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应用、物联网、区块链和信息安全等,最终都需要通过开发应用软件来实现。如果按照现有的单一专业模式进行人才培养,必定会出现人才培养的先天不足,导致毕业即失业的非正常现象。在“融合创新”范式下,强调的是学科交叉,融合新的设计技术,重新设置灵活的人才培养方案,将专业核心课程与因材施教相结合,针对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构建出不同的模块化课程群,分层次教学,对于各时期的不同教学反馈,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充分体现创新性、指导性、交互性、启发性和先进性。这种改革对于现行的教师管理和教学资源配置制度都带来了新的变化和冲击,所以要做好充分的预案准备与具体的应对措施。

2.4调整并强化软件测试能力的培养

软件测试是软件技术人才职业能力中必须具备而且需要大力提升的一种能力,是对软件产生实际输出与开发者预期输出之间的测试或者比较的过程,注重对软件开发的各个阶段进行测试验证,包含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和确认测试等。其能力的培养是软件技术专业为工业软件国产化的时代背景而做出的一项举措。为培养软件技术人员在实际的工程项目中深刻理解软件测试的过程、灵活运用软件测试的理论和方法,掌握编写测试计划、测试用例、测试报告等一系列岗位必备的职业技能。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和物联网迅速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这些新技术的发展最终都是需要通过软件应用程序来表现,所以也就带来了软件开发市场的新发展和新局面,软件开发企业在这种形势下,就会更加注重软件测试的综合素养,这种能力的培养就显得更为突出且重要。因此,应该在软件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加大软件测试课程的学时比例,强化软件测试的岗位实践能力,同时,积极组织、辅导学生参与各类级别的软件测试竞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软件测试素养

3“融合创新”范式下的“双元育人”培养路径

3.1“双元育人”优化实践教学内容

通过“双元育人”模式实施(人才培养路径如图1所示),企业参与实践教学项目的设计、制作与教学,将企业实际工程项目引入教学,通过设计具有“时间、复杂、合作”等维度的挑战性工程项目,开展“做中学”的创新教学模式。学生需要主动地学习软件技术工作岗位必备的项目需求分析、项目设计、调试测试、文档编写等技能,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同步得到培养。学生在做实践项目的同时,还能得到任务分工、时间管理、决策与讨论、团队协作、演讲与答辩等综合素养等方面全方位的训练。因此,“双元育人”实践教学内容的开展是让人才培养从理论知识到实践能力到综合素养的统一结合,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发展,也是工程教育的发展趋势[7]。在实现“双元育人”模式的培养过程中,随着实际工程为主的实践教学模式的逐步引入,必然会影响到传统的以理论验证为主的教学模式,而且会不断增加实践学时,但是,这与培养高水平的技能型人才、拔尖创新型人才及企业满意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相一致的,也正是工程教育新范式的人才培养的目标。

3.2“双元育人”提升师资的工程实践能力

通过“双元育人”模式实施,加强校企之间的师资交流,企业工程师参与教学,在引入企业实际的工程项目的同时,也引入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校企共同参与设计、制订更加符合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方案、专业课程体系、实践项目、考核标准,对学校教师团队进行指导和培训,弥补学校教师团队对软件工程经验不足问题,提升学校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为“融合创新”范式的人才培养提供高水平、高素质和高技能的师资保证。

3.3“双元育人”提升人才培养效率

对于“融合创新”范式“双元育人”的人才培养,可以根据软件技术专业的特点,校企共同建设开发一套基于“自动评价、团队合作、岗位仿真”实践教学的平台[8]。其主要功能在于可以根据软件设计语言,进行代码的自动评测验证、代码、开发文档的等功能,同时也适用于大作业、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创新性实践教学内容的全流程管理,而且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同样适用于网络教学。其中的自动评价功能:主要是解决在传统的人工评价方式下出现的错判、漏判、标准不统一以及不易辨别作业抄袭等问题。团队合作功能:为培养学生在工程教育模式下的团队合作能力,引入了团队协同、时间周期管理、任务分配管理和工程文档管理等模块。岗位仿真功能:通过引入企业的真实项目包,通过企业师傅带领学习团队,分解任务,分配给每个学生相应的工作任务,通过平台在线进行项目的管理、监控、评价,推进项目的开展,并且可以通过平台进行实际验收。同时还可以在任务完成后,进行工作量考核、发放相应的奖金报酬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4实施效果与辐射效应

4.1“双元育人”培养路径的实施效果

我院软件技术专业通过工程教育“融合创新”范式的改革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提升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在近5年的改革过程中,软件技术专业学生2次获得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软件测试赛项的国家一等奖,91人次获得了省级赛项一、二等奖项。在2019年获得了IEEE国际软件测试竞赛第三名的好成绩。据麦可思数据统计报告,我院软件技术人才近两年的专业相关就业率为88%、89%,高出全国26个百分点;2015、2016届毕业生的平均收入远高于全国的平均收入3532元,分别为5955元、5131元。软件技术专业与企业共同建成部级精品课程、国家资源库课程,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各1门,课程部署在中国大学MOOC、智慧职教等平台,已有超过20万的用户访问学习。我院与企业共同开发教材14部,其中获得部级规划教材有4部,发行量近20万册。《基于工程教育理念的软件测试人才“双线并进”培养路径探索与实践》获2019年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软件技术专业教学团队获评广东省重点专业和省级优秀教学团队。

4.2“双元育人”培养路径的辐射效应

通过校企合作取得的成果给企业带来实际的效益,从根本上解决了合作企业的用人问题,也验证了企业教育产品在工程教育中的适用性,通过校企合作研发的实践平台,不仅让学生在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实验实践课程正常开展,同时也被多所兄弟院校采用,得到广泛好评。

5结语

在工程教育“融合创新”范式下,通过“双元育人”培养路径培养高职软件技术人才,有效提升了软件技术专业毕业生的竞争力,该路径从人才定位、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方面系统立体地开展教学改革,有效解决了企业招聘不到满意人才、毕业生找不到满意单位的两难局面。通过改革实践,我院的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得到了显著提升,专业建设和“三教改革”也有明显的成效。校企合作进入更深的层面合作,服务学生近10万,辐射高校近50多所,企业、高校、学生、社会的满意度均大幅提高。

作者:杨鹏 余明辉 胡洋 单位: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