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思考

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思考

摘要:随着全民健康意识的普及,高校在提升全民健康素养将会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人们对健康、疾病、人文环境的变化日益关切。文章从人的道德、人的内心、人的情绪、人的劳动、人的生活环境等探讨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

关键词:人文素养,健康,人文教育

传统的健康观念,是指一个人生理功能状态良好,没有疾病或特征。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其签署的章程中对健康提出了新的定义:健康不仅仅是躯体没有疾病,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新的健康理念不仅是对人们身体的判定,也是对人们精神和社会行为的判定,他表明了人的健康不仅是生理和心理精神的统一,也是人的精神和社会行为的判定;表明人的健康不仅是心理与心理精神的统一,也是人与环境、社会的统一,认定健康应该是整个社会努力的结果。新的医学目的在追求延长人的期望寿命的同时,十分重视生命质量的提高,谋求生命神圣与生命质量的统一,并将此作为医学的重要目标。

1道德与健康

“医乃仁术”“仁者爱人”“医者仁心”“妙手回春”“悬壶济世”都是对医者的褒奖和赞美。董奉的杏林文化将医学的人文精神演绎得惟妙惟肖。道德良知在物欲横流的经济社会,只是被麻醉而没有被切除。高水平的医院、高水平的医疗,不仅是设备高端、技术高端,更重要的是看他的医学人文水平,也就是病人、生命在医院和医生眼中的位置。医学科学与医学人文相结合的水平,是人文科学与医学科学的渗透程度。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是懂得尊重人体的生命自然法则,将技术和创新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懂得尊重人的价值与尊严,懂得捍卫自己的职业尊严。医学不仅应当求真,还应该求善。九江学院每年都要组织医学生为捐献遗体者扫墓,解剖课上课前老师向捐献遗体者默哀3分钟,都是医学人文的内显。一个烧伤病人,医生帮助他尽量减少疤痕,这是则无旁岱的;兔唇的修复,也是医学求真求善的表现。培养医学生的道德情操,从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技巧入手,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入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入手,学会尊重,善于倾听。

2医学与健康

孙思藐《急备千金药方•诊候》提出,上医医未来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只会依照教科书看病、不懂临床思维的医生,是下医;懂科学思维、临床思维的医生是中医;善于将科学思维、临床思维、人文思维融合,并能上升到哲学层次的医生,为上医。医者,医人,医心,医社会。从古至今,弃医从文者,有之;弃医从商者,有之;弃商从艺者,史无前例。医学关注的是健康,是人的健康,是生命的健康,以治疗疾病和增进健康为目的。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医学是运用数学、物理、化学、光学、电子学、材料学、生物学、遗传学、胚胎学计算机的方法检查人体,通过分析诊断,运用辅助治疗手段和药物帮助病人恢复健康的科学。医学人文教育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在医学专业教育中渗透医学人文精神,让医学生了解到在手术刀下、处方下,是生命,是人的最神圣的追求。九江学院每年在新生开学典礼都要举行医学生誓词宣誓,当同学们举手宣誓的那一刻,场面是动人的,也是能震撼心灵的。宣誓就意味着责任,宣誓就意味着担当。医学是一个独特的“异质综合体’,多门学科和多种实践在这门综合学科中交叉,自然学科、数学、工程学、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以理论的方式或应用的方式组合成医学的各方面。[1]医学既不单是一门艺术,也不单是一门科学,是艺术和科学之间的一门独特的中间科学,医学是人文科学之间最科学的,并且是人文科学中最人道的。它既不是纯科学,也不是纯艺术。[2]现代医学已从以疾病为重心的教育转向以健康为中心的教育。诺贝尔曾说过:“各种学科彼此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为了解决某一个学科领域的问题,应该借助于其他有关的科学知识。”屠呦呦获医学生理学诺贝尔奖,成为我国医学诺贝尔奖获奖第一人,其中闪耀着中国医学科技工作者的人文思想与人文精神。医学面对的是生命,需要精雕细刻,要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精神。音乐是有教养的艺术,可以给人带来审美情趣,愉悦身心,有益健康。舞蹈可以提高身体素质,能促进食欲、增强消化机能,提高身体抵抗力,减少生病机会;使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发生适应性改善,促进视觉、听觉、肢体感觉等各感觉机能的提高,使大脑更灵活、健全,反应更迅速,动作更灵敏;有利于提高生理机能。训练能够改善心肺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减少患心脏病的危险性,降低血压和增加骨胳密度,同时使人精力和体力更加充沛,不易疲劳。

3环境与健康

生活环境,是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总体,由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组成。2015年11月30日,在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开幕式上发表了题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公平合理的气候变化治理机制》的讲话,强调各方要展现诚意、坚定信心、齐心协力,推动建立公平有效的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机制,实现更高水平全球可持续发展,构建合作共赢的国际关系。绿色环保、生态文明是当今社会人们关注的主题。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生活环境,社会环境又包括政治环境和文化环境,生活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居住环境。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人们的环境观、健康观也随之改变。当今社会的雾霾,成为许多生物、化学、环保专家关注的热点,改善环境,就能改善生活质量已越来越多的成为许多人的共识。保护环境就是保护健康,保护环境从小事做起,如自备购物袋、少开私家车、倡步行、骑单车、节约用水、光盘行动都是保护环境的好的做法。在医学教育过程中,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如同车之两翼,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科学是解放人的思想的精神力量,科学的价值体系转化为人的内心活动的指导原则,能净化人的思想,美化人的心灵,塑造人的灵魂,维护人的健康。[4]

4情绪与健康

中医自古就有“内伤七情”之说,当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过或不及时,会导致人的生理疾病,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中国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有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故事,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将妒忌好胜的周瑜气得吐血身亡,其中是有些科学道理的。林黛玉死于肺结核,就是因为长期忧郁,最后大吐血然后香消玉陨。伍子胥过韶关不得,一夜愁白了头;范进中举,喜得疯疯癫癫。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乐观积极的情绪有益健康,消极悲观的情绪摧毁健康。古有孟母三迁佳话,流传千古;陶渊明的“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公在官场失意之时能换个角度看问题,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保护自己的身心健康也能启示后人。在医学教育过程中,引导医学生关注情绪与健康,可以拓宽医学生的思维方式,更加全面的分析和诊疗,降低医患冲突的风险。培养学生良好、积极、乐观的心态,控制自己的情绪,教育学生学会感恩、学会体贴、学会换位思考。

5劳动与健康

劳动创造幸福,劳动改变世界。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具体表现为:劳动创造财富,是个人基本物质需要的基础;劳动实现自我,使人获得精神生活的满足感、快乐感;劳动超越自我,激发人的创造力。改革开放40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民通过劳动,契而不舍,攀登不止,奋斗不止,国家面貌、人民面貌焕然一新。马克思指出,劳动的消费是在流通领域之外进行的,要想知道资本是如何生产的,必须跟随货币所有者和劳动力所有者一道进入门上挂着非公莫入牌子的隐蔽的生产场所。借助于劳动这个工具,基于劳动和劳动力的区分,马克思揭露了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5]人们在劳动中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享受精神上的愉悦,这种愉悦有助于健康,有助于延年益寿。据统计,2015年,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76.34岁,比2010年的74.83岁提高1.51岁;从性别看,男性为73.64岁,女性为79.43岁,比2010年提高2.06岁,女性提高速度快于男性,与世界其他国家平均预期寿命变化规律一致。医学人文更多地关注社会环境、人的心理对健康的影响,医学人文具有滋润、抚育、调剂社会的功能,医学人文绝不排斥生物医学的研究,医学人文可以从生物医学中吸收智慧和营养,医学人文与环境、美学、艺术相结合,将会更加清晰地揭示社会文化因素对医学的作用和影响,为人类提供更为完整的医学思维,更好地服务健康,使人们更加地享受健康。

参考文献:

[1]邱仁宗.医学的思维与方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34.

[2]EDPellegrino,DGThonasma.医学是什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16.

[3]栾玉广.科技创新的艺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353.

[4]寇东亮,马兴魁.当代中国人文精神的建构:理论前提与实践路线[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2(3):8.

[5]谢富胜.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研究:从缺失到复兴[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29(10):74.

作者:何翠媛 单位:九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