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环境监测实验教学改革探析

环境监测实验教学改革探析

摘要针对目前环境监测实验中实验项目陈旧,与实际脱节,考核方式单一的情况,从优化教学方法和考核手段二个方面出发,以理论结合实际为核心,激发学生兴趣为原则,探索了该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表明,课程体系、教学材料和考核模式的变革,对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环境监测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1实验教学现状

1.1实验教学单一

监测实验项目简单陈旧,缺乏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与分析化学等实验相比,除了实验测定单元不同,毫无新意可言,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现行环境监测实验内容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教师过度参与实验教学,学生只需按部就班,得出实验结果就万事大吉。导致实验结束,部分学生正确使用天平、药品配置等基本操作还存在问题。

1.2实验与生活实际无关联

环境监测核心目标是提供环境质量现状及变化趋势的数据,判断相关区域环境质量[3-4]。现行环境监测实验只是得出分析测试结果,将结果停留在纸面上,没有对实验结果进一步深挖,用于评价主要环境问题,指导解决实际污染问题。

1.3重理论,轻实验

目前,现有课程设置中将环境监测分为课堂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部分。年终考核多以理论课成绩作为最终考核成绩,这样的考核简单、粗暴,变相鼓励学生“死记硬背”,抑制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动手能力。考核方式单一,学生在实验课上得过且过,缺乏主观能动性,让实验教学效果与预期相差甚远。因此,有必要针对上述问题,优化环境监测实验教学方法和考核制度。

2优化实验教学方法

抛弃原有单元实验项目,将“环境监测”作为一个综合性实验来开展。结合实际运用,将学生熟悉的校园作为监测对象,并将监测项目拆解成“水、气、声”三大块,依据“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等国家标准,结合书本知识点,一步步引导同学们按照“监测因子设定———监测布点———监测频次”流程,成为监测方案设计和执行的主体,最终达到让学生参与监测方案设计的初衷。利用兴趣吸引学生的关注,投入更多的精力到实验中去。将班上同学以5-6人为单元,成立实验小组,强化“组长责任制”。即学生实行小组制后,其中一人担任组长职务。组长负责实验有关的一切事宜,协调组内成员的分工,资料收集、汇总,编写与汇报,保持与教师间的联系,为提高实践教学效率提供了保障。学生进入实验室前,教师集中讲解同学们监测方案的优缺点,查漏补缺。鼓励各小组的同学对实验室实践中的分析方法进行PPT讲解,图文并茂,有助于学生掌握整个实践流程,也能有效杜绝实验预习“只停留在纸面上”的现象。实验室实践是实验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是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的重要手段。以往实验教学,教师过度参与实验,让自己沦为“保姆”角色,而学生放不开手脚,实验往往草草了事。优化实验教学方法后,教师统一监测项目和对应的分析测试方法,确保实验一致性的同时降低额外设备需求和相关药剂用量。实验过程中,教师除了规范学生具体操作和安全防护等工作,不再参与实验其他过程。对实验出现的问题,以“提问———回答”的方式给予适当引导,杜绝学生的依赖心理,迫使学生学会自己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5],从而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入网络辅助教学模式,建立相关QQ群,上传文档格式要求、课程教学视频等。相关作业均以电子邮件形式交付,教师审阅后,再以邮件形式反馈。针对错误较集中的问题,布置题目讨论,引导学生在群上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3优化考核方法

对环境监测实验独立设课,采用多方面、多层次的综合评分考核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将设计方案、PPT讲解、实验操作、实验报告四部分纳入考核内容,所占比例依次为10%、20%、30%、40%。如PPT讲解环节,不上台讲解的得0分;不上台讲解、做了PPT得5分,PPT雷同得-10分;上台讲解的小组分数10-20分不等。口齿流利,并能准确回答教师提出的3个问题时,给予满分,20分。又如在实验报告环节,细化成了若干个分值点:①格式工整3分②准确描述实验过程8分③正确计算数据16分④结合规范得出正确结论3分⑤结合实验结果分析当前主要环境问题,提出治理方案10分。第⑤项分值比例较大,需要学生结合实验结论对比环境质量标准划定等级,确定差距,提出相关治理方案。治理方案需要兼顾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可行性,并给予论证过程,证明方案切实可行。通过这种考核方式可以客观、公正、综合全面地评价学生对环境监测这门实验课程的掌握情况,鼓励学生参与其中,运用课堂知识、互联网等手段来解决所遇到的问题。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监测流程,在实践操作中对各个知识点活学活用,将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治理方案”等教学节点进行知识点外延,促使学生眼界不再只是集中在环境监测这一门课程上,而是要对环境相关课程知识点融会贯通。

4教学改革效果

4.1课程体系

学生参与实验过程设计,综合实验实践,有助于他们理解、掌握监测对象(水、气、声)的检测方法、测试原理、采样过程及相关设备操作等。通过完成监测因子挑选→样品检测→数据分析→出具报告一系列监测程序,学生全面掌握环境监测相关工作流程和注意事项,为日后工作积累经验。样品检测过程中,学生自行准备实验试剂、预处理、测定等工作,提升了独立完成实验的能力。课程体系的优化,到达了预期的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参与度,实验能力得到了增强。

4.2设备资源

学生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进入实验室,有效解决了设备使用时学生“一窝蜂”的问题,保障了实验期间每个学生能充分接触、操作设备,提高了单台设备的使用效率和使用时间。

4.3教学材料

学生不再只局限于实验教材的条条框框,可通过各种途径自行查阅文献对实验进行补充。对具体问题有针对性地具体分析、解决,避免了教材的单一性和“形而上学”,为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创造便利条件。

4.4实验室环境

在宽松的实验环境下,学生能充分预习检测流程,能对整个实践流程做到“胸有成竹”,而不再像改革前“看一步,做一步”。教师对实验安全进行管控,培养学生的有效防护意识。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胆大、心细、快速、规范”,提高实验效率,降低实验失误率。

4.5考核模式

“多方面、多层次”考核模式实施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方案设计有的放矢,PPT讲解争先恐后,实践阶段积极踊跃,实验报告规范工整,针对环境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兼顾经济和技术可行性。优化考核模式后,学生能从实践出发,发现自身的不足并及时改进;同时,与教师形成良性互动,有利于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教学效率的提升。

4.6学生组织能力

实施“组长责任制”以来,组长能有效调解小组之间的衔接问题,保障了自己小组进入实验室后能高效进入试验状态:不再为试剂配制做无用功、试验流程清晰、组员间通力协助、单个试验衔接安排更趋于合理……学生的组织能力得到了提升,实践效率得到了提高,教师能更专注于实践教学本身。

4.7教师自身能力

打破原有教学模式以后,教师不再是一套教程打天下。环境监测综合性强,涉及面广,内容繁琐。教师需实时关注国家和地方的法律法规,任何一点的更新,均需对现有环境监测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和革新,确保自身在某点的知识储备不落后于学生。学生积极性的调动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需要教师自身具备相应的应急事故处理能力,对学生提出的“奇思妙想”有合理的疏导,对学生提出的“稀奇古怪”的问题均有理论做支撑的合理见解。和学生形成良性互动后,学生对课程的改革提出相关建议,需要教师进一步提升自我,不断探索环境监测课程教学的新思路、新模式,适应新时期环境监测发展的要求。

5结语

针对环境监测课程教学特点,提出一套系统的、行之有效的改革方案。该方案以理论结合实际为核心,激发学生兴趣为原则,通过改进传统实验教学的方法,真正让学生体会到寓教于乐。优化课程体系和教材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和教师自身素质提升;优化设备资源、保持良好的实验室氛围,能进一步挖掘实验室接待能力;考核模式的变革对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实践动手能力,扩展眼界和思维,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能力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在大数据时代,尚需积极开展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研究,不断调整环境监测课程教学思路和模式,进行深层次的整合,以期求得最佳教学效果,适应新时期环境监测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钟睿,张晓燕,戴肖云.新时期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策略[J].低碳世界,2018(10):20-21.

[2]王丽.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探讨[J].居舍,2018(33):189.

[3]周莉,吴升红.环境监测生产性及业务创新探讨[J].绿色环保建材,2018(11):35-36.

[4]海米提•米吉提.环境监测对环境治理的有效促进[J].环境与发展,2018(10):150,152.

作者:李亮 刘煦晴 王营茹 单位:武汉工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