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大学生社会实践探讨(5篇)

大学生社会实践探讨(5篇)

第一篇: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探讨

摘要: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们前进的指明灯,它用其自身严谨的科学态度,在学习生活中指引我们,融入以人为本的理念,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科学发展观是国策,在社会实践中运用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可以做到可持续发展。有了科学发展观做指导,我相信我们的社会实践效率以及能力都会有很大提升。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主观能动性;社会实践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学校的学习生活当中我们老师们总是强调我们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过分地侧重课堂,安排我们实习地机会很少,总是以理论为主。可在我们地求学生涯中,我们慢慢地感悟到实践技能也是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毕竟,我们参加工作以后,我们直接面对地市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而领导是没有时间听你口若悬河地讲一大堆理论,他更喜欢的是员工能直截了当地拿出解决方案。虽然最终的方案需要理论作为依据,但是没有实践能力,空有满腹经文也无济于事。所以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要加强我们的实践操作能力。过硬地技能操作不仅显示了你扎实的基本功,而且也诠释你随机应变的处事能力。因为所有你遇到的问题,并不是完全地按照书本来发展与发展。

2实践内容单一、与其所学专业课不相符

我们毕竟是一个学生,基本上社会实践部分都是听从学校老师的安排,我们的选择性很少,导致某些同学觉得学习时间过程比较乏味、无聊,对于实践过程基本都是打酱油,没有充分诠释实践的意义。有时候学校安排的实践内容与我们所学专业不相符,即使同学们有很大的兴趣,但是往往会呈现出一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状态,这种实践过程有时会打击同学们的积极性,不仅没有对实践内容起到促进的作用,反而推波助澜导致了负面的影响。

3及时对每次实践活动做出总结

我们都是在总结中成长,每次活动都有其独特的闪光点以及没有考虑到的不足之处,是这些每一次的经历教会我们成长。实践活动中的闪光点,我们要继续发扬,让它为我们的活动绽放光彩,让其在活动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认真分析出来的不足之处,我们要加以改正,并且做好总结,以后在写活动策划的时候加以注意,避免出现类似错误。做实践活动一定要考虑全面,不仅要考虑到我们学生的利益,也要考虑到我们时间内容所服务对象的利益。

4加强同学们的主观能动性

科学发展观告诉我们,要以人为本,如果我们这个根本都不存在,那么,科学发展观该如何进行下去。积极地主观能动性让我们完成许多原本可能完成不了的任务。人是有创造性的,而且人所发挥的价值,是其他因素所不具备的。我们通过社会实践,提升自己的个人价值,我们学生能够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理念。在实践活动中,我们不仅更加印象深刻地记住了理论知识,而且更将理论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实践中,也激发了我们对学习内容深度探究的积极性,更加真实地验证了科学发展观对我们的指导价值。

5总结

在实践活动中运用科学发展观有利于对学生理想、担当、品质的培养。作为一个初学者,在实践活动中我们肯定会遇到我们无法估计的不确定因素,我们可能会犯错误,当突然出现这类情况的时候,我们第一时间应该站出来勇于承担自己的过错,然后开始紧急的头脑风暴模式,快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事情不是很严重,我们可以从活动现场回来后赶紧向有经验的人士强调,上网查阅相关的资料,做到一切可以尽自己能力做到的解决方案。科学发展观有利于我们的就业与创业。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我们肯定要在发展中锻炼自我。在就业过程中我们要以发展的目光看待自己所就业的公司,尽管公司目前情况不太好,但它处于上升期,有潜在的能力,我们可以选择这家公司。在公司的成长过程中,你学到的可能比一个已经上市公司学到的更多。上市公司已经有了一套稳定的发展模式,而上升期的公司它更需要你的创造力、魄力和耐心。我觉得后者对一个人成长的帮助更大。综上所述,我们要珍惜每一次社会实践的机会,充分发挥实践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杨继瑞.关于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思考[J].高校理论战线,2012(2).

[2]张群,张建荣.从社会实践看大学生能力培养[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08(4).

[3]邱启彬.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机制初探[J].世纪桥,2008,(6).

[4]胡敏.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究[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5]梁亚民.新形势下进一步深化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几点思考[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5,(8):45.

[6]李东,赵冬鸣,张艳斌.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现状及未来发展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09(1).

作者:吕腾 单位:陕西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第二篇: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思考

摘要:大学生实践活动对于大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而学校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去。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学生有巨大的意义,可以指导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提升。本文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现状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的意义、以及在新时期如何发展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等方面展开阐述。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发展

对于大学生来说,社会实践活动是让大学生接触社会,将自己融入社会的第一步。所以说,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大学生的意义非同寻常。

1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现状

(1)现如今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由于各部门对于人才需求不多,故很多大学生都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社会实践活动。就如现在的很多企业,由于大学生刚上大学,不懂得如何工作,如何实践,这就导致了一大批的学生找不到企业去工作;另一方面,企业要为自己的自身利益着想,所以很干脆的拒绝了一大部分学生的实践。总之,各种原因,大学生实践活动找不到地方实行,这对大学生实践活动的实行造成了很大的影响。(2)部分企业对于一些学习了两三年专业的学生选举,选取其中部分学生为自己工作。这是因为大学生对于这些企业来说是廉价的劳动力,从某种层面上讲,有的大学生擅长创新,这就为企业赢得了巨大的利益。然而,也有一部分学生,进入企业后,要么就是闲坐着没事干,要么就是扫扫地,擦擦桌子,这就从根本上达不到高校所要求的社会实践的意义。(3)一部分学生把社会实践活动不当回事,回家找人在学校发的表上盖个章就表示自己去过了。据统计,有大约三分之一的学生都把这个社会实践活动不当回事,使之流于形式。再加上,各高校虽说每年都会发表格让学生盖章,但回收回去也没有人在意,就当这件事已经做完,不会仔细认真检查,不督促学生去真实进入社会实践,这也是目前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的很大一个问题。

2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大学生的意义

(1)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认识自我,提升自我。社会实践活动是各大高校要求实行的一项活动,简而言之,因为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让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锻炼自己,提升自己。就以医学生为例,医学生在暑假寒假进入医院,去不同的科室练习,将自己在学习所学到的理论与临床实践结合起来,积极提出自己的看法,将自己不懂的问题向老师请教,这就有利于学生一步步提高,一步步锻炼自己,清楚自己将来的工作内容。(2)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提高自身素养。在部分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有以各种献爱心或者送温暖的活动,此种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善良的本性。学生正是性格塑造的最佳时期,对于学生要多引导学生与人为善,助人为乐,而社会实践活动正好可以帮助学生参与其中,这无论是对于学生还是对于各高校都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3)可以提高学生与人交流,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对于现在的大学生来说,独生子女,就业压力,学习压力等各种原因造成了现在的大学生不可一世,习惯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如何与人交流,这就造成了学生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逐渐与世界脱轨。然而,多让大学生参与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接触不同的人群,慢慢懂得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3新时期如何发展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

(1)引导大学生正视实践活动给自己带来的益处,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去。对于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自身要认识到实践活动对于自身的重要意义,改变自身的态度,利用社会实践活动提高自身,锻炼自己的处事能力,提高自己与人的交流能力。要知道,人都是一步步从陌生到熟悉的,所谓熟能生巧,正是要学生从实践活动中慢慢熟悉,慢慢了解,所以说,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大学生是非常重要的。(2)高校尽自己的可能,多给学生提供一些实践机会。从部分同学的描述来看,他们大多是由于找不到实践的机会所以才不能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所以说,高校可以提供给学生部分实习基地,让学生发挥自身的才能。(3)积极完善实践活动考核、考评制度。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争强好胜的时期,若对于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能给予认真的评选,或者对于一些表现突出的学生可以给予部分奖励,让学生在竞争中进步,当然,这也就要求教师一定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不能让任何一个学生感觉到不满。若是各高校对于这种活动重视起来,并且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其中,这不论是对于学生还是对于高校都是有非常大的益处。(4)在每次社会实践活动完成之后,学生写出自己的理解、感悟或者总结自己存在的问题。对于每一次的实践活动,学生将自己存在的一部分问题总结出来,并且在下次活动中改善自己。而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所得到的感触,或者与自己想象中的不同的地方勾画出来,这对于学生会有很大的帮助,使得学生在将来的学生工作中慢慢发展,提升自我。综上所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大学生有很大的益处,所以大学生要积极参与到其中去。而在这过程中,高校要尽自己所能,帮助大学生锻炼自己,提升自己。

参考文献:

[1]岳冰,张建峰.对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思考[J].南通师专学报,1998(2).

[2]任伟堂,叶一珍.浅析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德育功能[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09(10):4.

[3]梁亚民.新形势下进一步深化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几点思考[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5,(4):120-123.

[4]张亚萍.对当代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思考[J].青海教育,2005,(2):15.

[5]张永利.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思考[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社会科学版),2006(3).

[6]谢辉.关于开展大学生暑期实践活动的几点思考[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1998(2).

作者:吕腾 单位:陕西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第三篇:本科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研究

摘要:大学生社会实践不仅有助于实现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还有助于对学生个性化能力的培养,使其就业更加顺利。但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缺乏长期有效的支撑体系和物质保障。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应当结合“应用型”这一特征,在设计内容和形式方面以及组织、管理、考核等程序的安排方面,应加强对学生个性化及思维方式的培养,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以构建高校社会实践长效机制。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社会实践;长效机制

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培养具有较强竞争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应用型”的办学定位是其区别于以科研成果为办学定位的重点高校显著特征,要求其专业设置与地方特色紧密结合,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实践教学作为其教学体系建设的核心,这既是高校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推手,也是大学生顺利实现毕业、实习、就业三级跳的助推器。因此,如何构建起长期有效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机制是当前地方本科院校需认真思考和践行的重大课题。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概念界定

概念界定是学术研究首先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从实践观角度来看,分为校内社会实践、校外社会实践、课程教学社会实践和网络社会实践四种类型,[1]34-35这种划分看似明确,实则划分内容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如调查研究和勤工俭学可以是校内也可以是校外社会实践等。从学科角度来看,所涉及到的学科主要有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不同的学科研究侧重点也不同,[1]35-36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侧重点为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途径培养正确的价值观,社会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来看,实践是最重要的特性,具有直接现实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的特点,通过实践这一桥梁,将主观与客观相连接,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自身的主观世界。从历史角度来看,大学生社会实践开始于改革开放时期,校内实践早于社会实践。综上,笔者认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应是指高校在相关部门的指导下,按照自身人才培养计划,组织引导大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深入社会,获取经验,提高综合素质的学习活动。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也应当按照自身人才培养计划,结合“应用型”这一特征,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并通过有效组织和管理,加强对学生个性化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鼓励创新,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价值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实现其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

应用型本科院校三本批次,约占全国本科高校的三分之一,突出强调其“应用”特征,这也是改革开放以来顺应国际潮流,满足社会需求,结合自身情况,在实践中日趋成熟的办学模式,它培养既有理论素养又有扎实的实践技能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是人力资源的主要产出地。市场是检验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与否的客观标准,高校培养的毕业生能较快适应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竞争能力,通过一定时期的生产实践能有效促进地方生产力的发展,就说明高校的人才培养方式是成功有效的,反之则需要不断深化改革。

(二)通过社会实践实现对学生个性化能力的培养

大学注重个性化的学习和自我设计,要求学生从学习、生活、目标三方面实现中学向大学的转变,学习上从他主到自主;生活上从约束到独立;目标上从争取上大学到修炼自己,进入社会。学生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思考、改造自己,进而树立合适的目标、培养兴趣,通过社会实践坚定信心,学会自主学习、管控自己、养成良好习惯。社会实践丰富的内容和形式有利于学生个性化能力的培养,这与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是一致的。如安徽大学江淮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夯实基础、注重能力、突显应用、培养情操”,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个根本任务,以教学改革为契机,更新教育理念。

(三)学生顺利就业的有效途径

就业率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生命线,虽然各高校就业网站上对外公布的就业率都比较高,但这里的就业率指的是广义的就业,包括考研、出国、就业、创业等,全国高校毕业生的数字年年被刷新,一方面,很多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另一方面很多用人单位也找不到合适的员工,其中的影响因素非常多,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可以使学生知己知彼,提高就业成功率,即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了解所要就业的行业趋势,从业人员数量,对专业技能的要求等。随着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倡导,在大学生中刮起了创业热潮,创新创业能力的训练也成为高校越来越重要的教学环节,对于提高就业质量,扩大就业范围,解决高校就业问题意义重大。

三、影响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的因素

(一)缺乏对社会实践动机的正确引导

1.大学生缺乏对社会实践价值的正确认知“90”后大学生的父母“60”“70”后已经历了一代人的财富积累,经济上有一定的物质基础。“90”后大学生独生子女居多,他们在全家人的呵护中长大,接受社会实践的机会很少,应该说骨子里没有浓厚的忧患和危机意识,对自身没有长远的目标和规划,更不用说为集体或国家去奋斗,社会责任意识淡薄,加上应试教育背景下,他们更多的是追求理论知识的习得,而忽视实践教学环节,不明确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因而不能很好地激发出大学生的实践动机。虽然近年来,素质教育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从这些年的教育结果来看,素质教育更多的等同于简单的开展课外活动,认为课外活动丰富多彩就是素质教育,殊不知缺乏系统设计的课外活动跟自由玩乐没有根本区别,学生不能通过这一活动的参与让自身素质得到良好的提升,因此社会实践对于大学生不仅重要,而且系统的有长效机制做保障的社会实践更是必要。2.部分大学生存在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问题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化,社会经济呈高速发展态势,尤其是电脑和手机的普及化,大学生接触到的信息非常广泛,这些资讯的真实性和价值判断需要自己加以辨别,“90”后大学生处于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形成时期,可塑性很强,他们没有丰富的社会阅历,理性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弱,在多元化思想的碰撞下,他们更愿意信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严重束缚了大学生的奉献和拼搏精神,也不利于实践动机的正确引导。[2]

(二)缺乏长期有效的社会实践支撑体系

1.社会实践活动内容与理论脱节高校出于资金、人力、安全因素的考虑,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多以校内活动为主,校外主要有心理拓展训练、社会调研、服务社区和福利院、参加各种类型的比赛、专业实验和实习还有各类兼职。这些形式的实践活动大部分是在城市,深入农村和企业生产一线的很少,社会实践的实效性不强。[3]58-592.缺乏专业有效的指导及沟通反馈等流程设计高校应该为学生社会实践配备一支“实践导师”队伍,包括专业课和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和相关管理人员,并且与实践基地建立沟通、反馈等一整套机制,包括对每位学生工作的评价和激励机制。[4]目前高校专业课教师数量有限,这一任务主要由辅导员和相关管理人员完成,虽然很负责任且热心学生工作,但缺乏专业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不清楚自己的工作评价,难以实现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目标。3.缺乏物质保障高校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经费不足,基地少且不稳定,管理部门职能分工不明确,没有系统规范的管理机制。社会实践作为一门课程,其目标、内容和形式都需要进一步研究制定,这些都是社会实践开展的物质基础,其中实践基地的匮乏问题更为突出,有条件接收学生实习实践的企业多是国企等大型企业,而它们更倾向于重点高校的学生,其它中小企业出于企业利益考虑,不愿接收实践学生,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只能主动出击,由专门的管理部门公关,建立长期稳定的基地。

四、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建议

(一)加强对社会实践动机的正确引导,增强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认同感

认同是以认知为前提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它建立在人们对物质需要满足的基础之上,对这一理论的认识有一个过程,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第一阶段,还需要完成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因为实践既是目的又是检验标准,可以看出实践环节的重要地位。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要提升对这一理论的认同,就必须将它与自身利益相结合,满足学生成长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因此社会实践更需要有一个长效机制,在不断循环往复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实际行动增强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认同,激发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在动力,变被动为主动,成为学生自觉、主动追求的教学环节。从而在思想上正确把握社会实践的价值,转变部分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歪曲的价值判断,形成正确的实践观。

(二)注重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鼓励创新

日本的著名企业家稻盛和夫在他的《活法》这本书中关于人生有一个公式:人生•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思维方式是指哲学、思想、伦理观等人格因素;热情是指努力的意愿或热心等后天的努力;能力是指才能或智能等先天性的资质。[5]其中思维方式是最重要的,因为能力和热情只有0分到100分,但思维方式可以从负100分到正100分为止。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以丰富的社会实践内容和形式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鼓励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大胆创新,切实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充分利用有限师资,培训一支专业指导教师队伍

拥有一支专业的社会实践教师队伍是提高社会实践实效性的关键,制度需要人执行,充分发挥人的作用,可以弥补制度缺失的不足。[6]组建一支包括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和管理人员的指导教师队伍十分必要且有可能。这四类人员学校都已配备,其中专业课教师数量不多是普遍的主要问题,可以从辅导员和管理人员这两类人员中寻找出路,专职辅导员一般数量有限,大部分是教师兼职的辅导员,他们和管理人员都有自身的专业背景,可以指导相同专业的社会实践,匹配不足的可采取对其进行相近专业的培训,使其能胜任指导工作,另外,可以从实践基地单位聘请师傅做兼职实践指导教师,这是目前现实可行的做法。

(四)加强基础性保障,落实各项管理制度

高校对于社会实践环节一般都有经费预算,比例基本是参照相关规定并结合学校情况制定的,关键是如何使用才能发挥到最大效用,这是需要仔细研究和设计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匮乏问题依然突出,需要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如果每一次实践效果都很好,实践过程能体现当代大学生应有的专业和人文素养,愿意接纳的企事业单位会越来越多。这也需要我们在长期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这一环节,当单位和学生都认识到实践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合作基地问题才会真正得到解决;管理机制如考评机制、反馈机制要进一步明确化、个性化,以个人为主体,帮助学生认识自身不足,找到改进途径。

(五)构建信息交流互动平台,支持资源共享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需要高校、单位、政府三方面的合作与支持,三者之间建立现实的联系或是网络平台非常必要。首先,大学生可以了解并获取更多关于社会实践角色的信息,通过对角色要求的了解,选择自己有兴趣或是适合自己的角色,从而激发大学生的内在动力,积极主动地与实践单位联系,增强责任意识。其次,有利于交流工作经验,答疑解惑,使学生能及时得到帮助和指导。最后,高校也能对实践活动进行有效监测,获得实践效果反馈,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改进工作。高校、单位和政府对社会实践的指导各有优势,三方以合作方式,形成互补,能有效地增强社会实践的实效性。近几年,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开展在不断摸索和实践中得到迅速发展,实践的效果向纵深方向发展,范围越来越广,影响越来越深,也形成了较为清晰的层级式管理模式,高校可通过社会实践工作办公室指导校团委工作,校团委通过各院系社会实践工作小组开展工作,基层组织由各院系团总支、各专业教研室、思政教研室、教学办公室组成,各部门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分工协作,形成合力,不断扩大实践活动范围,提高实效,将努力探索地方高校如何与社会资源相结合,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努力培养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薇薇.“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的概念探析[J].高教探索,2014(6):34-38.

[2]秦元海,刘明真.“90后”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14(4):53-57.

[3]孔祥慧.地方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优化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11):57-61.

[4]陈群,马贵侠.“责任危机”视域下的当代大学生社会实践支持体系探究[J].江淮论坛,2014(3):150-153.

[5](日)稻盛和夫.活法[M].周庆玲,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3-4.

[6]程永强,张惠元.大学生自主实践活动开展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36):15-16.

作者:熊霖 单位:安徽大学

第四篇:大学生社会实践效果与需求调查分析

摘要:为了解北京城市学院在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现状,分析社会实践教育对大学生的影响,同时深入调研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主观需求,笔者针对北京城市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效果与需求进行调查,并进一步分析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动机与认识、具体实践情况、困难与反思。在收获与反思基础上,笔者了解到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倾向与特点,及反映出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一些问题,根据社会实践出现的这些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调查研究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环节,也是北京城市学院一直以来非常重视的环节。社会实践对于帮助在校大学生了解和服务社会,培养“知行合一”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时代赋予了高等教育比之前任何时期都更为重要的历史使命和战略意义,同时也给大学生社会实践注入了更生动的内涵和更深刻的价值。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教育效应,发挥大学生社会实践在高校思想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及德育功能,至关重要。介于此,针对北京城市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效果与需求,本调查组采用抽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北京城市学院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其中有效问卷420份,有效率84%。问卷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接受调查者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基本情况,第三部分是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建议,调研内容包括基本信息、动机与认知、具体实践情况、困难与需求、收获与反思等五个方面。

一、北京城市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效果与需求研究分析

(一)基本信息

本次调查对象,男生占34%,女生占66%;大一学生占34%,大二40%,大三20%,大四6%;63%的学生来自城镇,37%的学生来自农村。在回答“是否参加过大学生社会实践”这一问题中,23%的同学没有参加过。在“学习成绩如何”的调查中,55%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学习成绩处于中等水平,40%的学生认为自己成绩好,认为自己成绩差的仅占5%。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发现学生的学习成绩的好坏与其是否参与社会实践相关度不大。

(二)动机与认识

1、在调查“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了解程度”这一问题上,如下图所示,很了解的学生仅占26%,了解仅限于暑期社会实践的占69%。说明,学生对于社会实践的了解程度有待于加强,这需要学校有关部门在宣传和组织上加强影响力和号召力。在被调查的400名学生心中,有312人认为社会实践就是志愿服务,220人认为是公益活动,193人认为是专业实习,173人认为是社会调查,169人认为是勤工助学,89人认为是社团活动,71人认为是爱国实践,15人认为是其他项目。由此可见,绝大部分同学对社会实践的认知还停留在单纯的志愿服务或公益活动上,这本身与北京城市学院对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的大力重视有关,但同时也反映出学生对于社会实践的内涵和外延认识不够。3、调查显示,52%的大学生认为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实践团队”,35%的大学生认为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全体学生,还有9%和4%的学生分别认为社会实践的主体是个别学生和其他。将近一半的大学生认为社会实践的内容是为了使学生得到锻炼,增长才干,提高自身综合素质;37%的学生认为社会实践的内容是引导学生了解社会、服务社会;17%的学生认为社会实践的内容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由此可见,学生们对于社会实践主体的认知不够,但对于社会实践内容的理解比较到位。4、在回答“大学生在校期间是否有必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否需要接受社会实践教育”这两个问题时,93%的学生认为大学期间有必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95%的学生认为需要接受社会实践教育。由此可见,学生们对于社会实践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一定认识。5、如下图所示,在被调查的400名学生中,306人是因为自己感兴趣而参加社会实践;197人是因为对升学、就业、出国等个人发展有帮助;123人是为了获得一定收入;66人是因为学校硬性规定,被迫参与;48人是为了打发时间;40人是因为从众心理;还有19人是其他原因参加社会实践。由此可见,绝大部分同学在参加社会实践时目的明确。

(三)具体实践情况

1、对于社会实践的学分,有65%的学生认为是一种激励,27%的学生认为没有额外的心理压力,8%的学生认为是压力。这说明,社会实践实行学分制对于学生而言,能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83%的学生希望到社会实践基地进行实践,7%的学生不希望到社会实践基地进行实践,10%的学生无所谓。由此可见,社会实践基地对于学生而言,有很大的期望值。2、在社会实践环节中,有58%的学生认为最有效地实践形式是团队实践,37%的学生认为最有效的实践方式是到实践基地进行实践,仅有2%的学生认为课堂接受老师讲授是最有效的实践形式。由此可见,学校在组织开展社会实践过程中,更多的应该采用团队实践的形式对学生加强引导,并积极拓展实践基地,以确保学生更多的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来。对于学校目前建立的实践基地是否有助于提高社会实践能力,85%的学生认为有助于提高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但仍有15%的学生认为对于提高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没有帮助。这说明,学校目前建立的社会实践基地在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方面还有待于加强。3、如下图所示,86%的学生认为在社会实践教育中引入导师制是必要的,这说明,在社会实践教育中引入导师制是绝大多数学生期望的。通过导师制的引入,可以通过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与交流,充分发挥导师的指导作用,了解学生的实践需求,及时反馈调整学校的社会实践教育内容。4、如下图所示,在被调查的400名学生中,268人认为实践地点所处的环境是影响安全的因素,225人认为是交通因素,220人认为是实践队员的身体素质情况,180人认为实践对象特点是影响安全的因素,67人认为天气因素是影响安全的因素。因此可见,在社会实践地点的选择上,安全需要放在第一位考虑;在交通工具的选择上,方便安全是最重要的;在实践队员的身体素质要求上,需要确保学生的身心健康。5、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对待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上,62%的学生相当重视,将安全摆在首要位置;29%的学生比较重视,但不是很周全;还有9%的学生不重视,遇事办事,甚至几乎从不关注安全问题。安全无小事,学校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前,安全教育一定要做到位,要植根于每一位参与社会实践的学生心中。6、在社会实践整个过程的态度和做法上,70%的学生能够认真做好实践活动,并完成完备的调查报告;24%的学生乐于实践,但准备不够充分,完成效果不是很好;还有6%的学生不感兴趣,但迫于各方压力勉强进行,更有甚者实际未参与实践,需要上交实践报告时临时编纂或上网摘抄。由此可见,绝大多数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的态度很认真。

(四)困难与需求

1、如下图所示,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中最大的阻碍,由大到小依次是:B缺乏实践指导(41%)、A社会认可度低(34%)、D学校支持力度小(11%)、C人身安全无法保障(10%)和其他(4%)。因此,学校应该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加强指导,加大支持力度,从学校层面确保人身安全。2、如下图所示,在回答“目前学校组织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中,学生认为从大到小依次排序是:A宣传力度不够,影响力不足(182人);D实践中缺少相应的指导(179人);E形式化严重,得不到切实提高(167人);C学校的鼓励机制不完善(161人);B涉及面太狭窄(143人);F时间安排不妥当(91人);G没有自己的品牌和特色(71人)。由此可见,学校应该加强对社会实践的宣传力度,提高影响力,加强实践中的相应指导,完善鼓励机制,扩大覆盖面,树立自己的品牌、打造自己的特2、超过一半的学生(59%)对社会实践效果进行总评价,认为社会实践很有收获,36%的学生总评价一般,这说明,社会实践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应有的效果,但仍需要不断完善。

二、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对社会实践的热情很高但参与度较低

北京城市学院学生社会实践主要采取“点面结合,以点带面”的方式,由于学校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有限,只能将精力集中投入到通过立项答辩后获得校级立项支持的团队,这种“精英实践”的做法经过实践证明,的确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和有益的经验。但与此同时,对于全校2万余名学生的庞大人数而言,获得校级立项支持的团队毕竟有限,很难覆盖到全体学生。虽然北京城市学院还有暑期学生公共能力培养专项工作,会通过实践调研的方式覆盖到全体大一新生;学校也有专业的社会实践项目会面向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开展,但是由于指导教师人数有限,指导水平存在差异,使得学生真正参与社会实践并从中获得锻炼与提高的学生人数相对不多,学生参与面相对较小。

(二)学校对社会实践的扶持力度有待加强

北京城市学院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目的、意义、主题、要求等工作的落实部署主要体现在方案设计、文件下发、会议传达、立项答辩、开展活动、过程跟踪、结果反馈、评奖表彰等环节上,由于各个环节相互衔接、关系紧密,任何一个环节如果忽略细节,则在具体组织、指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其效果都会不同程度的受到影响。目前,北京城市学院学生社会实践主要由教务处、学生处、团委等多方努力,多管齐下、协同作战,多方联动的好处自不待言,效果及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突破。但由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一项涉及面广、参与人数众多的系统工程,单靠任何一个部门的力量都是是难以完善的,需要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给予更多的智力支持和物质保障,进一步完善配套制度,加强组织管理力度,

(三)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认识不足

调查结果显示,在对社会实践的了解程度上,69%的学生表示了解有限,且仅限于暑期社会实践。绝大多数学生认为社会实践就是单纯的志愿服务,缺乏对社会实践的全面了解,这与北京城市学院对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大力重视有关。但也从侧面反映出,学校对于学生社会实践的内涵和外延没有很好的梳理和指导。调查中还发现,93%的学生认为大学期间有必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同时95%的学生认为大学期间需要接受社会实践教育。但是,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只有77%的学生参加过社会实践,还有23%的学生没有参加过任何形式的社会实践。这就说明,学生对于社会实践的认识还不够到位。

(四)社会实践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指导和管理

大学生社会实践不仅需要充分的事前准备,同时需要完善的事中管理,以随时调整实践方案,而且还需要及时进行事后评价,以总结经验教训,将在实践中获得的感性知识及时上升到理性认识,以达到丰富知识存量、改善能力结构的目标。然而调查显示,在社会实践的态度上,70%的学生可以做到认真做好实践活动,并完成完备的调查报告;24%的学生乐于实践,但准备不够充分,完成效果不是很好;还有6%的学生不感兴趣,但迫于各方压力勉强进行;更有甚者实际并未参与实践,需要上交实践报告时,临时编纂或上网摘抄应付了事。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最需要的帮助由大到小排序依次是:实践单位的配合、老师的指导和鼓励、学校的经费支持、各类媒体的宣传。由此可见,对于学校而言,老师的指导和鼓励是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最需要得到的帮助。

(五)实践内容和收获有一定的局限性

通过调查得知,超过一半的学生(59%)认为社会实践很有收获,说明社会实践还是起到了应有的作用。但还有36%的人认为效果一般,甚至还有5%的人认为社会实践效果很差或者纯属耽误时间。由此可见,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只有结合社会实际需要和学生成长成才需要以及专业特色,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才能收到良好的预期效果。北京城市学院学生在开展社会实践过程中,无论是以专业所学实践为主,还是跨专业整合组队实践为主,重心更多的偏向社会观察、社会调研、基层服务等常规项目,强调社会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专业特长。但是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生实践主体作用的发挥上,以及实践组织形式、针对性等方面还有待于加强。

三、建议

(一)将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常态化,拓宽实践教育形式与平台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才培养需求的继续扩大,大学生社会实践不应该仅仅是寒暑假集中性的、突击性的活动,而应该与大学生志愿服务、专业实习、挂职锻炼、勤工助学、社区共建等各类课外活动和社会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常态化、常规化,思想政治教育日常化、经常化。结合学校实际,不断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模式、功能,不断拓展社会实践的活动领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加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开发与建设,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开展社会实践。

(二)将学生社会实践纳入教学体系,使社会实践过程规范化

社会实践的目的是培育人,必须以教育为根本出发点。既然是教育,就应该遵循教育的规律,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社会实践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因此,必须将其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和管理之中,加以科学管理,确保师资健全、时间合理、评定规范、经费充足。同时,也需要学校相关部门加大多学生实践教育的资本、技术、培训、师资等方面的支持,给予鼓励措施支持大学生实践教育。

(三)加强社会实践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使学生社会实践专业化

一般来说,实践教育的主体对象是在校大学生,但教育者作为实践活动的关键角色———指导者,必须亲自参与到实践教育中来。学生社会实践要想做得更扎实、更深入,就必须建立一支业务精、能力强、勤思考、善研究的专业指导队伍。在精心组织、认真监督、全面总结的基础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随时调整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适应时代要求,变简单的活动组织为专门研究的工作,使社会实践常做常新。

(四)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机制,使学生社会实践持续化

通过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和完善学生社会实践考核评估机制。社会实践要达到对大学生进行长期教育的目的,就必须遵循高校与社会长期合作、互惠互利的原则,建立和完善工作机制,特别是以志愿服务和扶贫帮困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活动,就是要让学生带着目标去实践,回来带着问题开展研究,信息不间断,成果有反馈,使短期实践行为和长期合作联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和合作能力。

参考文献:

[1]王钰鑫,贾丹丹.如何让大学生社会实践收益更多———河南省大学生社会实践状况调查报告[J].中国教育报,2008年11月6日第11版

[2]庄严.大学生实践教育模式构建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2.10.

作者:赵芳芳 单位:北京城市学院团委

第五篇: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组织管理工作分析

[摘要]暑期“三下乡”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形式,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组织管理工作存在思想认识不全面;实践经费不足;组织管理体系亟待完善;考评机制不科学等问题。创新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组织管理工作路径,高校应全方面动员,强化思想认识;融合各方资源,完善经费机制;整合有效资源,加强组织建设;完善考评机制,增强实践成效。

[关键词]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组织;管理工作

1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组织管理工作现状

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经过近20年发展,其内容和形式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然而,随着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大学生思想特点鲜明,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组织管理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具体表现为:

1.1思想认识不全面

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和重要途径,然而教育主管部门、高校、指导教师和大学生对其内涵和重要性认识不够。目前,尽管各大高校已开展多元化的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能够参与其中的学生比例过低,从而使得大学生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往往流于形式。这与高校缺乏对其进行系统规划息息相关。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往往由团委相关老师、辅导员带队,专任教师参与积极性较低。需要指出的是,这些带队教师往往缺失专业、系统培训,难以引导大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此外,部分大学生过于重视专业知识学习,而忽视社会实践对自身综合能力提升的重要性。部分同学抱着不存的目的参与社会实践,如获得一份实践证明,到乡下度假、买特产,寻找当地特色小吃等。

1.2实践经费不足

大学生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充足经费的保障。通常高校每年都会为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提供经费,而在现实中,也有部分高校没有提供足够社会实践经费,从而使得活动难以开展。缺乏充足经费的支撑,导致能参加“三下乡”活动同学非常有限。调查表明,近80%大学生从未参加过“三下乡”活动,已参加过“三下乡”活动主要以学生干部、党员等为主。经费的缺乏,也导致“三下乡”活动仅仅局限于个别乡镇、村,不能真正提高此项活动覆盖面。此外,经费投入不足,影响着社会实践的形式、内容和质量,也会使得经济欠发达地区对大学生暑期“三下乡”不支持,如需要自掏腰包,从而增加了本地区经济负担。

1.3组织管理体系亟待完善

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一个系统、全面的工程,所涉及的内容和形式复杂多样,需要高校各相关部门联动起来。而在具体实践中,可以发现部分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缺乏科学规划、活动形式与内容有待完善,不能真正体现“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价值和意义。目前,较多高校将“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归属学校团委,学校其他相关部门并没有参与其中,这就使得高校团委陷入势单力薄,孤军奋战的困境。由于缺乏学校层面统筹安排,高校团委由于缺乏科学管理体系、经验丰富的专职教师,“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内容、形式和长效发展受到不良影响。此外,由于缺乏科学系统的组织管理体系,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无法得到有效保障,从而给高校开展长效、持续性“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造成阻力。

1.4考评机制不科学

长期以来,大部分高校对“三下乡”社会实践的考评流于形式,在考评时重定性评价,轻定量评价;重成绩总结,轻纠错评价;重实践成果展示,轻经验总结与提升。不科学的考评机制将影响师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具体表现为:高校侧重调查报告、调研日记、实践单位盖章等内容,容易导致大学生出现投机取巧,抄袭调研报告,找关系盖章等现象。同样,对指导教师的评价单一,未能将评价落实实处。大部分指导教师为能获得学校的奖励,其形式仅止步于“综测”、“晋升”等优先考虑,从而导致指导教师对“三下乡”实践活动持中立或消极态度。

2创新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组织管理工作路径

、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中青联发[2005]3号),指出:“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党教育方针重要内容,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融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原则。”因此,教育主管部门、高校、社会必须形成共识,充分意识到创新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组织管理工作路径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

2.1全方面动员,强化思想认识

全面树立“全员育人,育全部人”的观念。社会各界、高校、学生、家长要充分认识到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和重要途径,努力改善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氛围,为活动开展创造良好氛围。首先,高校主管领导牵头,创设涵盖团委、学生处、财务处、校友会、教务处等职能部门工作领导小组,由高校团委负责具体工作开展,鼓励更多思想政治教育专职教师和专业教师参与其中。同样,高校要坚持“育全部人”,扩大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覆盖面和参与比例,发挥先锋模范效应,形成学生干部、党员示范,全体学生共进步的培养氛围。其次,加强宣传和教育工作。高校要紧扣当代大学生思想特点,实现由原来单向宣传到多向互动。通过专题宣讲会、青马工程、社会实践选修课等形式,向大学生科普更多社会实践知识,从而改变大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的认识。同时,借助自媒体平台优势,让更多大学生对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有更大改观。再次,促进大学生文化认同。使优秀学生干部、普通学生传承并发扬校风学风,形成共同愿景,在社会实践中实现自我价值和实践成果。

2.2融合各方资源,完善经费机制

大部分高校和学生认为,“经费缺乏”已成为开展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瓶颈,缺乏持续经费保障,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将无法有效开展。教育主管部门、高校、社会要形成共同体,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完善经费筹集机制。一是高校要认识到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性,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对完善人才培养路径、学校招生宣传、强化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意义。高校要加大对“三下乡”社会实践的支持和投入,从学校财政中,划定一定数额作为大学生社会实践专项经费。二是高校要积极探索政府、企业、自身三者结合的保障体系。在上级、当地政府、企业认同和支持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自身在科研、社会服务方面的优势,争取更多专项经费划款、企业赞助。三是整合校友会、公益基金会和社会机构等资源,鼓励更多人参与。调动各方资源,共同为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和促进城乡经济发展出谋划策。

2.3整合有效资源,加强组织建设

高校要结合当今社会发展趋势和大学生需求,不断探索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组织建设。为此,高校应设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工作领导小组,其中由分管校领导担任组长,教务处、财务处、学生处(学生工作部)、团委、校友会、宣传部、后勤处等主要领导为成员,由团委负责统筹安排。条件许可的高校,可由二级学院(系)自行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由院(系)党委(党总支)领导任第一责任人,统筹相关事宜。在具体运作中,高校可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纳入本校教学计划,改变思想政治理论课单纯由教师讲授格局,分段式将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融合到大学生培养全过程。改变以往大众认为“三下乡”就是团委工作的错误观念。此外,高校要加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强化社会实践活动实效性。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基地建设要实现“六合一”体系,即实习见习、就业创业、科研实践。高校要发挥自身专业学科优势,全方位、多渠道建设更多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坚持互利共赢原则,加强各地校友会、校企合作企业联系,实现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与优化实践基地效益、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多方共赢格局。

2.4完善考评机制,增强实践成效

增强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成效,离不开科学考评机制。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在考评时要有针对性,杜绝“一刀切”。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专业差异性,综合运用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个人评价和集体评价等方法。实行组织单位、实践基地、指导教师和实践成员“四位一体”考评体系,各评估单元交叉评估,产生最终评定成绩。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评定成绩,应规定相应学分,纳入学生培养体系,与大学生评优、入党、奖学金评定、就业创业等内容相挂钩;组织单位的评定成绩将最为年终考核指标之一;实践基地的评定成绩将作为衡量社会实践群众基础重要因素;最后,指导教师的评定成绩在其职称评定、晋升与奖励等给予倾斜。

[参考文献]

[1]刘韧,易厚.贺宗彦.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问题与对策[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

[2]沈长霞.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为例[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2(06).

[3]刘有升.组织行为学视角下的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研究——以福州地区五所高校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11(08).

[4]王左丹.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构建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4(03).

作者:简添 李健 张峻瑜 钟娜 黎泽波 余洽强 向卓 陈介滨 单位:广东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