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现代书籍设计中的工艺美学思想启示

现代书籍设计中的工艺美学思想启示

摘要:中国传统工艺美学思想有着确定的时代性和民族性,在传统工艺美学思想中,我们能探析到不同的审美理念和美学价值,其作为一种无形的瑰宝对当代的设计产生着巨大的影响,而书籍是其中的重要设计门类。文章将通过美学家李渔的工艺美学思想探讨现代书籍设计的理念,分别从功能性、装饰性、形神兼备、价值传承等方面论述,从而寻求古代工艺美学思想与书籍设计之间的共性,并以此为当代书籍设计的发展方向起到指向性作用。

关键词:李渔工艺美学思想;书籍设计;工艺思想

一、李渔工艺美学思想

李渔(1611-1680),字谪凡,别号笠翁,浙江兰溪人。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中,李渔相比较于同一时期的人来,他的思想独树一帜,自成体系。[1]他曾在传奇著作《闲情偶寄》中表达了自身的鉴赏情趣、意匠理念、创造原则,并且他从“我”的审美趣味出发,强调平淡生活要讲究心情陶冶和自我实现相结合。在跌宕起伏的时代里,李渔的怀才不遇、落寞悲凉使得他即孤傲又庸俗,不得不寄情于山水之间,但同时醉翁之意不在此,他胸怀太多独特的见解,对事物有着太多的情感,纤悉人生日用之观念,李渔希望人们经由风雅之事不断深入到深刻的工艺之论,周作人就曾评价李渔:“读书人动不动就把人家当少正卯,拍案大喝,煞是可笑,却不知其纤悉人生之用,正是他的独到之处。[1]李渔对于工艺美学诸多领域,都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通过生活方式的揭露来探讨工艺美学,他身体力行,从关心人、关怀人的角度出发,这正是李渔在那个时代工艺美学上的重要价值。

二、现代书籍设计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电子媒介阅读形式的便捷化,传统的纸质书籍受到了极大的挑战,但与此同时书籍设计也迎来了新的机遇。书籍设计在过去长期局限于二维装帧设计,这使得对于书籍的认知过于狭隘,现代书籍设计是一个从二维到多维的信息再现化过程,它不是一个单一的个体,而是具有空间性、时间性、互动性的设计形态。书籍设计的发展常走向于两种极端的对立面,一者为了技术而设计,二者为了艺术而设计,这使书籍丢失了美感和意义。中国有着数千年的书籍印刷艺术的历史,其中的工艺思想深刻的体现着“材美工巧”,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高度融合。书籍设计是一种物质和精神的创造,设计者需要深刻的分析信息内容,逻辑性的编辑,构建便于读者理解的信息再现空间,创造出一个兼具造型与神态、动与静、情与物的信息建筑,给读者提供一个视觉、嗅觉、触觉、听觉、味觉五感的享受舞台。因此书籍设计绝不仅是单一的信息传输过程,它是将信息进行美化和物化,使得书籍“读来有趣,受之有益”,如何在互联网时代实现书籍设计生命力,使书籍演绎出有趣、有益、有效的信息传达语境,我们需要从先哲的工艺美学思想寻得启示。[3]

三、李渔工艺美学思想对现代书籍设计的启示

李渔最为生活在明末清初的文人,他是通过关心生活日用、酒浆、草鞋等小事,来揭示对事物的审美心态,也正是这种生活心态构成了李渔的特色。从生活之中去反观实用、审美、意义。

1.“制体宜坚”——书籍设计的功能性李渔在《居室部•窗栏》中提出了“制体宜坚”的概念,其中说到“其首重者,止在一字之坚,坚而后论工拙。”[1]强调坚是工拙的基础,同时做到宜简不宜繁,宜自然不宜斫。自然万物都有它的规律,任何事物简单然则长久,李渔所做的床、暖灯等都是设计精品,其以茶壶为例,“凡制茶壶,其嘴勿直。”考虑到贮存对象与物流的关系,达到利人的目的。而现代书籍设计,在信息编辑之下,对封面、环衬、扉页、序言、目录、图片等信息,从内到外的条理化再现过程,通过严谨的文字排列、准确的图像选择、规矩的排版形式,构成准确传达信息的设计语法,书籍设计首要目的是阅读性,现如今很多的书籍设计形式大于功能,让书籍呈现一种云里雾里的状态,而应从编辑设计、排版设计、装帧设计,把文字、图像、色彩在二维空间里进行很好的协调,正如李渔所说的万物都有其规律,书籍设计同样做到“制体宜坚”“宜简不宜繁”要根据书籍的内容,逻辑化、秩序化、趣味化的整合,使读者能够有效、快速地把握书籍所传达的信息。书籍设计就是需要有与文本相对应的价值功能,让书成为读者心灵的栖息之地。

2.“非染弗丽,非和弗美”——书籍设计的装饰美“非染弗丽,非和弗美”,从原始陶器的几何形纹样到流光溢彩的动物纹样和植物纹样,祖先们对美的追求向来没有被忽视,装饰是对造型或图案的美化,是一件物品达到审美性的重要前提。[2]李渔在《闲情偶寄》“治服”中,专门谈到了外在衣着对于人整体气质的影响,同时他也提到如何“因地制宜”,根据每个人的自身条件,选择对应的样式、颜色,真正做到用之得宜。李渔在书中说到“妇人之衣,不贵精而贵洁,不贵利而贵雅,贵与貌相宜”。[1]强调把人作为重要的评判标准,反对一味地追求文采,其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是如何通过外在的美化达到与人的一致,所以在文章中我们可以感悟到李渔对于审美装饰的看法,装饰性美化是十分重要的,但是要做到的是应物象形,除了功能的符合性,在装饰上也不能忽视客观存在,而现代书籍设计更是需要这样的设计理念,当技术达到高度统一化之后,在书籍的市场中呈现泛化和形式化的现象,塑造书籍的形态,首先需要好奇心和对书籍异想天开的意识,创造一个最符合书籍内容的形式,适应读者的阅读习惯,书籍外部形态本身就不是评判书籍的唯一标准,对于书籍含义的准确把握是书籍造型成功的重点,书是用来阅读的,“书信为读,品像为用,设计师需要将艺术与工学融合起来,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割裂,书籍设计离不开艺术思维的创造,同时需要吸收工学的大量知识,才能有效地创造出理性化构造的书籍。书籍的装饰美也就是书籍的审美形态,由外在的造型、颜色、材质和内在的排版、点线面等综合构成,他们与内容的合二为一,繁与简、详与略的关系,给书籍带来生命力和情感性的演绎。封面、书脊、天、地、切口、环衬等与内文的相互协调,体现出书籍的时间和空间的层次感,编织出有韵味的书籍。

3.“重机趣,贵自然”——形神兼备的书籍设计“重机趣,贵自然”是李渔思想中描述最为浓厚的地方,“机趣”的概念源自李渔对于戏曲的描述,“机者传奇之精神,趣者传奇之风致”,从中可以看出,“机趣”是创造的灵魂,“机趣”的概念同现代的“意匠”含义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前者“机者”更多的是由造型和外在形态所表现的精神面貌,而“趣者”更过谈的是一种气韵,而形与气地融合在李渔的眼里表现出天人合一的状态,由万物的客观存在和主观的能动结合,从而以设计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一体。[1]在现代书籍设计中,形与气更多表现为形与神的层面,是指书籍的外在形态和内在美的珠联璧合,才能产生出形神兼备的设计。书籍的构建过程不仅需要注意其物理性还需要艺术性,书籍设计的过程是一个理性化的流程,从而达到书籍之美的真正语境。首先需要创造书的物理性结构,形成直观造型的静止之美,这也就是属于书籍“形”的部分,其次是书籍的整体传达,需要通过学习美学、装饰学、工艺学、编辑学等各个相关学科,综合去传达书籍的表达力,神态可能不像形态那样直观,但是它是一种将内容活化的流动之美,正如李渔所说的“重机趣,贵自然”。当书籍设计的内在与外在,留给读者丰富的信息、有条理的层次、起伏的旋律,从而达到“整体之美”,形成形神兼备具有生命力和保存价值的书籍。在书籍创造和研究传统的过程中,适应现念并追求功能与美感、形与神之间的完美结合,才能启发读者并且在书籍之中得到不同的感悟。

4.“情、文、有裨风教”——书籍价值的传承与发展李渔曾在《香草亭传奇序》中提出传奇三美—“情、文、有裨风教”,李渔向来都是从自我的审美趣味出发,“情事不奇不传,文词不警拔不传”,情文具备而不轨乎正道,无异于劝惩。[2]“情”引申为内容,“文”是装饰,乃是谈“文”与“质”的关系,但与此同时李渔加上了教育的功能,这与李渔前面所说的“日用”观念相一致。在论及消费时,李渔说:需要创立一种新规,来引导人们理性消费,他对于当时的奢靡归于人们喜新和尚异,他强调一定要新异有理。所以《闲情偶寄》以一种不是正论的方式,劝导人们“善”,可以见的李渔的用心良苦。书籍设计是否需要实现“审美教育”的价值?在过去几千年,人们尚已知晓书籍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意义,并且李渔常将大“理”寓于小“趣”之中。书籍在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从形制、内容都传达了固定的含义,书籍设计都有确定的内容和主旨,设计是需要明白自己的责任,让受众来选择书籍并乐意接受视觉化的信息传达,书籍的外在形象仅仅是嫁衣,而文本内容是贯穿书籍始末的,它记录了作者的心路历程,书籍需要传达给读者的是什么信息、给读者留下怎样的阅读感受,因此是不能脱离信息的本质。设计者需要抛除自己的想法,要想方设法在内容与读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设计要实现阅读的本质。现在市场上书籍门类五花八门,但内容上离不开传承与发展的主题,回顾过去和期望未来,在过去的历史中我们得到经验,在未来我们能发现可能,如“忠”与“孝”,过去可能限于封建礼教,以伦理道德的方式著书立说,来规范人们的行为,而现今,在书籍设计中表达的舞台更是扩大,在书籍之中都是渗透着教育的意义,因此书籍作为贯穿古今的传达方式,无论随着科技的发展,在造型上有着多大的可能性,它审美教育的意义是不会改变的,也许不像过去的道德说教,但寓教于乐也是和李渔的想法不谋而合,书的传承与发展一直有着教育的含义在贯通。

四、总结

《考工记》中的工艺思想:“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可以为良”。

[3]表明古人在艺术与技术,物质与精神之间的关系总结的十分精辟,而李渔在日用中所表达的“宜”“自然”也是追求和谐,对于现代书籍发展的杂象丛生和困难重重,如何使书籍设计焕发新生,我们仿佛在思想上和内容上都需要回到过去吸取灵感,让书籍回到原来本真的状态,为读者创造精神需求的空间,以及触发读者触觉、听觉、嗅觉、味觉五感,营造阅读书卷的艺术美感。

参考文献:

[1]杭间.中国工艺美学史[N].人民美术出版社,2018.

[2]罗筠筠.李渔工艺思想四题[J].装饰,1994(01):47-48.

[3]吕敬人.书籍设计基础[N].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2.

作者:陈珍珍 单位: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