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书籍设计课程教学新体会

书籍设计课程教学新体会

摘要:书籍设计课程的教学探索从课程划分、课程设置出发,强调教师与学生的高度配合,注重充分、务实的市场调研与灵活的主题创作交流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既能掌握书籍设计的流程与发展,又能开拓思维,从贴近生活的观察点出发,探索创新设计方法,形成学生完整独立的知识建构。文章重点阐述了书籍设计课程教学探索的详细过程,以及实践主题的体会,以期寻找到更适合学生创造性思维与实践教学结合的新途径。

关键词:书籍设计;教学调研;教学实践

书籍设计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其教学模式更不应单一,知识的讲授既受教师个人理解及设计经验的影响,亦受印刷、市场等客观因素的制约。传统的以单向灌输为主的教学理念不利于教与学的开展。书籍设计主题的选定同样具有灵活性,不应以教师的喜好决定书籍信息的组织与传递,而应以开放灵活的交流空间为教与学提供良性的发展平台。书籍设计教学整体性、连贯性的教学环节设定是学生获得提高的有力保障。信息化时代,计算机网络技术与数字媒介对信息的传播与阅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对书籍设计教学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使学生通过学习设定良好的信息传递模式,营造舒适、简约且充满趣味性的阅读环境空间,从而使读者获得更好的阅读体验,是教学研究的重点。

一、课前市场调研全面深入

书籍设计课程有很强的实践性,在开课之初,任课教师可通过带领学生考察书籍设计发展的现状、学习掌握印刷相关知识、调研书籍设计工作室等活动,使学生更直观有效地掌握书籍发展的历史、传统书籍的形式与分类、现代书籍设计的特点等相关知识,从而使教学的目标更明确,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更强。本课程调研情况如下。地点1:校图书馆、图书市场。目的:感受书籍魅力,总结其设计特点。以小组活动方式通过拍照、购买或者借阅的方式得到两三本欣赏的书,并尝试分析总结当前书籍设计的分类以及优秀的特点与原因。通过初次考察,得到对书籍设计的初步印象,有助于下一步考察的深入进行。地点2:北京华联印刷厂。目的:了解印刷流程及装订工艺。印刷知识的了解是学生在今后工作中胜任书籍设计任务的保障。为了使学生能在今后的工作中胜任书籍设计任务,必须了解印刷相关知识。印前设计课程让学生对印刷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本次考察重点是一本精装书从设计前期到印刷装订再到成品面世的全过程。笔者在讲授书籍设计课程时恰逢进行大型精装画册《河北美术学院》的设计制作,借此机会学生从书籍设计之初到打样校对、出片、制版、印刷,都参与其中。通过设计案例了解印刷流程的方式会更直观真实。考察装订形式时,参观了线装、胶订、骑马订装订形式,第一次亲见机器装订的学生十分惊喜,既打消了之前关于书籍成型的疑虑,又见识了作者简介:陈宏伟,河北美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现代印刷装订技术的魅力。学生对此次考察的体会是印刷不再神秘遥远,只有每个环节都高效配合才能成就一本完美的书,这对今后的设计实践有很大启发与帮助。地点3:中国印刷博物馆。目的:了解中国印刷术的发展与历史。在考察的先后顺序上,将历史性知识的了解放在后面是本课程的创新点之一。通常课程先讲授历史性知识,这样做学生难免会有枯燥、距离感。如果在学生有了兴趣之后,再引入历史知识,学生会带着寻找与钻研的心态去参观记录。正如艺术理论学家彭吉象所言:“在当今全球化的语境下,进一步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中国的传统艺术,特别是了解极富特色的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应当是我们每一位艺术工作者,乃至艺术院校大学生的共同追求。”[1]此外,课本上关于印刷历史的介绍,概括性的两章节也无法和丰富详实的博物馆资料相比,褪去了课本知识的枯燥,学生也会被深深吸引。博物馆人员精彩详实的讲解让学生体会到印刷技艺的博大精深,收益颇多。这是考察的优势所在,考察顺序的安排也至关重要。地点4:北京敬人纸语。目的:了解最前沿设计趋势。敬人纸语是我国知名书籍设计师吕敬人创办的集纸品展示、工艺试验、商业营销、艺术展览、学术交流为一体的专业平台。经过之前考察积累,学生对书籍设计已经产生浓厚兴趣,在敬人纸语的学习更让大家眼界大开、收获颇多。品种齐全的纸张、吕老师众多优秀的书籍设计作品,让学生触摸、感受到了平时只能眼见到的经典作品。精美的设计、翻阅的真实感、品读后的感悟在课堂是无法得到的。课前市场调研阶段总结:多元化的考察弥补了单一考察的片面性与盲目感,通过图书市场——印刷厂——博物馆——工作坊连续性深入的考察学习,为学生今后的设计制作搜集了第一手资料,更重要的是得到的体会不局限于书本,对书籍设计有了宏观的认知体察。

二、概念书设计主题教学创作与交流

(一)主题设定教学中,将概念设计作为第一训练板块,之前阶段的考察开拓了学生思维,让更大胆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尽情发挥。把概念书作为课堂训练的重点,有利于重构书籍的定义,拓展学生对书籍设计的个性化认识,能更灵活地运用书籍媒介表达认识。概念书设计贵在创新和突破。设定主题时,应放宽外延,将主题设定得较为宽泛和抽象。概念书设计训练是让学生对某一概念的理解用书籍的形式表达出来。纸张、数量、装订形式均不限定。当然,对于作业的评价标准也会变化,不用书籍设计的要素来框定设计范围。本课程概念书设计的主题为“思维解读”,旨在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人或事,并将其主观认知以概念书的形式呈现。学生通过组织信息、呈现信息,从而达到与读者形成共鸣的设计目的。教师在进行指导时,应鼓励学生在制作时不必拘泥于传统的书籍设计形式,可以是实验性开放性的表达。以小组为单位(2-3人/组,共30人),小组成员根据新的考察及日常生活体会,讨论主题方向,过程中难免出现分歧,大家应该尽量表达自己的观点,找到每个成员都感兴趣的主题,并确定表现形式、制作方法。

(二)创作解析在同样作为重点的创作阶段,教师应发挥引导、解答、确定大方向的作用,小组分工、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制作、展示,以及最后作品提交,教师都参与其中。调动一切创作元素,手工制作完成10本概念书设计。本课程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在设计制作时,充分运用设计元素,以手工书的形式完成概念书的制作。其中较为优秀的作品表现出选题新颖、创意精巧、制作精良的特点。如《童年记忆》《天书》《月饼》《忍》《心路—蜕变》《算盘知多少》,这六本书选题新颖,创意精巧,其中《童年记忆》一书以小学语文课本为创意点,内容为童年趣事,制作成纸巾、抽纸、卷纸,意味时间抽离、记忆永存(图1)。《算盘知多少》一书源于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作品构思时间较长,尝试对传统文化进行趣味性解读,但又不能流于形式,必须突出作品内涵。作者将算盘拆解,把计算口诀巧妙地与算珠结合,概念性地表达“实用与阅读”相结合的理念(图2)。

(三)交流体会制作完成后,每一小组要以PPT或其他形式从构思——讨论——分析——展示四方面阐释作品。这样能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通过实践形成了发现创意——表达创意——展示创意的主动学习探索的模式。学生能从中体会到书籍更有趣的表达,改变了人们对书籍的惯性认识,他们也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将这种惊喜认知传达给读者。概念书灵活多样的表现形式拓宽了大家的思路,打破了对书籍的惯性认知,对大胆建立自己的认知体系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现代书籍设计主题教学实施过程与方法

(一)设定主题主题的设定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应依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以及时代特点来设定书籍设计的实训主题。主题范畴既要有可研究性,也要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既不能以一成不变的视角来考量,也不能脱离生活。例如:“拍拍,拍客生活”主题,就是紧抓当代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及拍照习惯这一特性设定,学生要搜集整理资料、拍摄照片、拟定内容、整理完成,目的在于从大学生视角观察和呈现社会现状。正如美国知觉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所说:“每一次观看活动就是一次视觉判断,这种判断并不是在眼睛观看完毕之后由理智能力作出来的,它是与观看同时发生的,而且是观看活动本身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再如主题“点线面的律动——重拾构成”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寻求生活中的构成法,观察、记录、表现构成在生活中的运用(图3)。该主题的意义在于将课本中的知识灵活运用于生活中来获取生动的、灵活的学习方法。

(二)拟定内容在此阶段学生根据主题的需要,从生活的各种渠道中体验、搜寻、提炼设计内容。例如:作业主题是关于大学生活笔录访谈性的叙述,学生通过设定问题、访谈、拍摄、记录、删选、编辑的方式形成真实的第一手资料。拟定内容关系到后期设计的形式,所以应当概括。在组织条理上,需要教师给予指导帮助。文字内容设定在2万字左右,允许借鉴参照,逻辑关系要正确合理,图片则根据文字内容确定。

(三)设计制作设计主题要求小组合作完成不少于2册书,手工制作完成。设计时应从读者阅读的角度着手通篇考虑。注重设计要素的完整性,包括函套、封面、书脊、封底、扉页、正文、章节页、腰封等(图4)。书籍材料的选择应根据主题需要,创新应用。不要因打印条件的制约而影响完成效果。在设计制作时小组的配合是至关重要的,应根据事先分工,减少不必要的人员浪费,充分调动每位学生的才能。教师应该宏观把握、随时关注每套书籍的设计进度,及时督促交流意见,才能保证设计的顺利完成。

(四)展示交流课程结束时,组织学生以全院讲座的形式将作品完成效果展示给不同专业工作室的师生,以得到更多珍贵意见。学生将制作完成的书籍进行拍照、制作PPT幻灯片,还有学生将其拍摄、剪辑制作成视频资料。这种全新手段能更直观地表现作品,受到大家广泛好评。作为教师的笔者也进行了教学方面的总结。这种公开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受益颇多,完成作业不再是为获得成绩,而是专业学习的体验与收获。有始有终的学习过程是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的最好方式。

四、信息时代书籍设计教学变革与创新

在信息时代,读者对阅读的要求已不仅是单纯的视觉体验,而是通过阅读获得更为丰富、真切的感官体验。通过体验式训练让学生理解书籍设计的整体性和信息传递的主导性设计,从而使读者获得丰富的感官体验与更好的阅读体验。阅读是书籍设计的根本目的,阅读的舒适顺畅、读者与作者的精神契合等都是设计的基本要求,也是书籍设计教学的重点。在新媒体时代,教师要把握阅读这一核心原则,引导学生运用新方法、新手段,通过对书籍信息内容的巧妙编排,建立更为合理的审美秩序及阅读体验。在书籍设计教学中融入交互式体验设计,通过阅读的趣味性、主动性、选择性,为读者带来更便捷有效的感官体验。电子书设计项目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合理运用新媒体技术,对图像、动画等多种元素进行动态化的编排,使学生构建新的信息解读模式,实现艺术与技术的融合。结语书籍设计教学过程是一个完整的师生共同合作、实践多种学习模式的探索活动。从专业考察到创作主题、交流展示,在教学程序安排上都体现了探索创新的教学理念。这种探索能带给学生足够的学习空间,帮助他们形成完整的认知体系。书籍设计课程的综合性较强,这意味着探索性教学对教师的学识、能力,以及实践都提出更高要求。打破常规的书籍设计教学模式虽然有一定收获,但还有很多不足。教学方法、思路需要更多的探讨,只有不断根植于实践教学,关注学生感悟,才能有更大进步。正如吕敬人所言:“书籍设计观念的转换像社会的变革一样,也必须改变旧观念。在我们面前还有许多疑点难题,所以舍弃架子,在书籍艺术的海洋中,求知问道。对今天的美学、图像学、设计学、工艺学、编辑学等理论作一番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使中国的书籍设计真正进入新世纪的美妙境界。”[3]

参考文献:

[1]彭吉象.中国艺术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滕守尧,朱疆源,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

[3]吕敬人.书艺问道[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

作者:陈宏伟 单位:河北美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