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水利水电的施工技术

水利水电的施工技术

一、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

1、预应力锚固技术

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过程中,预应力锚固技术是一种很有发展潜力的技术,具有在实际施工中应用广、效益好的优点,它既可以在新建设的水利工程中表现出它的独特功能,又能对原来的建筑物进行加固。另外,由于这种技术能够传递拉应力这一优点,在国内外的工程建设中,它都会受到特别的青睐。预应力锚固是“用施加预应力的锚杆或高强钢丝束加固基岩或建筑物的技术措施,”算是一种在预应力混凝土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锚固技术。同时,我们可以结合GPS定位技术,使这项传统的技术能更有效地根据大小、锚固深度和设计所要求的方向,首先对建筑物或者基岩施加一个主动的预压应力,最终达到改善其受力条件的目标。

2、施工导流和围堰技术

在施工过程中,我们解决导流问题的时候,就会经常用到围堰技术。在水利水电施工的过程中,如果当施工的地点位于河流上游时,水工建筑在建造时就需要在干燥的岸坡上,这个情况下就可以采取围堰技术将水体引往预定的河流下游,从而起到疏导水流的作用。因此,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过程中,一定要综合考虑施工地点的气候、地质、水文等自然条件,不可盲目施工。当我们在流量较小或者处于旱季施工时,这种方法可以大幅度地降低导流工程的施工难度和作业量,从而达到提高生产效率和节约施工成本的目的。在进行施工导流的过程中,应该严格按照我国有关的法律规范和技术标准,充分考虑河流的周期变化,以便优化配置工程项目的物力、财力和人力,制订好具体方案和措施,对工程施工的进度进行最严格的控制。一般来说,在场地条件和自然条件都允许的情况下,最适用、最经济的方案就是分期围堰导流技术了。在工程中增加设置的围堰,主要目的就是为关键建筑结构的施工打下基础,在设计和施工之前,最先就应该开展水工模型这个重要试验,全面地对结构物的稳定性、安全性和围堰的安全性能进行对比验证,然后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计,规划围堰结构的布置地点,让其可以有效地降低航运排水带来的困难和压力,保证围堰的作用能够完全发挥。

3、碾压混凝土技术

在水利水电工程的筑坝技术中,有一项比较新的施工技术,那就是碾压混凝土技术,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的运用案例也非常多。这项技术的使用方法是用填筑土石坝的碾压机械,一般会利用压得很干很硬的混凝土,再用薄层碾压使之上升的建造方法。同时,碾压混凝土技术有着投资小、经济效益好、速度快的优点。在我国的水利水电工程项目中,碾压混凝土技术有着非常明显的优势、很高的实用价值,它不仅可以为水利水电工程节约大量开支,而且还可以缩短工期,大幅提高经济效益。

4、GPS监控技术

在最近的两年中,GPS在我国的各种水电工程中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这主要是由于GPS系统能够向全球任何用户提供全天候的高精度三维坐标。在施工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运用网络GLS技术、GPS高精度RTK技术、网络摄像技术和大型数据库技术等一系列高科技技术,从而便形成一个大坝施工碾压的GPS监控系统,对各个地点的施工碾压过程进行控制和反馈,这就对提高堆石坝施工的质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套监控系统的核心就是运用现在已经成熟的GPS测量技术,实时测量出目标的地理位置三维坐标,帮助我们准确地判断出施工情况,保证工程的质量和人员安全,目前这项技术在大坝施工的质量控制中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

5、GIS三维动态仿真技术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性工程,GIS技术为水电工程技术人员与决策者提供了一个科学合理的分析方法,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将大幅地提高大型的水电工程的施工进度和施工管理的水平。本技术的具体实现途径主要是:首先通过一系列的仿真模块,得到各个施工系统的有效信息,这其中包括主体和挡泄水建筑的形体面貌及属性,各个施工方面的开始和持续时间,水流的几何形状及属性。得到各个施工地点任何时间的情况后,再组合到一起,最终得到水电工程施工导流系统在任何时刻的全部面貌,将它储存在水电工程的施工数据库中,并与其有关联的数据建立联系。当用户输入要查询的时间时,系统便会自动查找施工图形库中与之相对应的有关记录,激活与其对应的图像元素,利用GIS系统的条件查询功能和图形显示机制,最终再为用户显示出要查询时刻的施工导流场景和相关的导流信息。

二、结束语

修建水利水电工程的最终目的就是解决人类生活的必需品:水和电的问题。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的研究过程中,不能只看水电项目自身的利益,而应该具有长远的眼光,兼顾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要符合水电工程建设的相关规律,再根据施工地点的地形土壤等具体情况,把传统的技术和新技术科学合理地结合到一起,广泛高效地加以运用,从而保证水电工程施工的安全,建造高质量的水利水电工程。同时,我们应该尽最大努力将工程的负面效应降到最低,避免那些不必要的破坏环境的行为发生。要体现出建造水利水电工程的初衷,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作用,最终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实现科学可持续发展。

作者:杨春 单位:广西鑫达强建设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