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中语文课堂古诗审美与鉴赏的鼎新

高中语文课堂古诗审美与鉴赏的鼎新

内容摘要:高中语文课堂的古诗教学是审美和鉴赏的有机统一,因此古诗教学是鼎新与创造的过程。聚焦新时代,看古诗之魅力;搭建审美的精神阶梯;精创鉴赏的可视化桥梁;重视主体的启发引导;突出中心得主旨思想;巧设留白与点拨提升。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课堂教学古诗鉴赏秋兴八首(其一)

一.聚焦新时代,看古诗之魅力

古诗在整个基础教育阶段的中语文课程中都有涉及,从教育部到,都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作出了权威性和前瞻性的深刻见解。教育部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1]中提到要重视优秀传统文学的学习,提高对其学习态度的紧迫性。随后,在建党九十五周年之际的讲话中指出“文化自信[2]”是民族之魂,要吮吸数千年沉淀的“文化养分”,要不断增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意识。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古诗也备受国家和教育工作者的关注。2017年新颁发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把以往的“阅读与鉴赏”[3]深化为“审美鉴赏与创造”[4],并归属于语文课程的四大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完成了从“阅读”的基本技能,上升到了内在审美的高度。由此可见,在高中语文古诗的教学上,注重学生的审美和个性化培养是极为重要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学生的审美体现其“发展完美的人格”[5]的健全,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进而实现个性化的人文价值;二是,学生对古诗的审美、鉴赏是一种创新能力的体现,从而使学生对古诗的理解更深入、更透彻。那么我们应当如何做好或者上好一堂具有审美和创造的古诗课呢?

二.搭建审美的精神阶梯

高中阶段的古诗教学主要是为学生搭建一个“最近发展区”的阶梯,帮组学生理解和创造个性审美。教师在教学时应首先关注古诗所蕴含的内在审美素养和人文价值。例如,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一)》就是诗人羁留在外,眼见三峡秋景心生悲情,激发有家难回、归期渺茫的伤感之情。在教学时,不仅要求学生了解作者(包括时代、家世、个人成就),还要联系自己的现实生活进行换位思考。这样一来,前者是给予学生一个“陈述性先行组织者”,能够让学生快速地融入教师所营造的学习情境;后者是联系实际进行换位思考、沟通古与今的精神阶梯,让学生体会到诗中的“秋”与自己的内心感受而加以联系。而学生的内心感受正是《秋兴八首》组诗“秋”与“兴”有机解题,感受“秋”即是审美,“兴”即是内心搭建的精神阶梯。

三.精创鉴赏的可视化桥梁

精创鉴赏即合理地创建欣赏的视角,就可视化而言,即要让学生看见教师所教学的知识图式,从而沟通内心。古诗是高度凝练、精工富丽的语言,学生阅读后辅以可视化手段,自会产生心中之境。诗句“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这句的意象仅有“玉露”“枫树林”以及“巫山巫峡”,皆为现实自然的景物,是秋天里的景物。故教师需要呈现具体、可视化的图像(图画、各种媒体资源),同时在鉴赏时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原有的知识不仅能促进学生新知识的理解,更能使新旧的联系得到加强。例如《蒹葭》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就有对“露”的解释和说明;讲到“枫树林”可以联系学过的《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学生便可以提炼出枫树的“红”这一意象,并结合诗句生成一幅夔州秋景图。由于联系和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从而实现了加快学生对现学古诗的理解。当学生看见这些自然之景便受到启发:露水因气温低而凝结成洁白晶莹的霜,由于“白”与“霜”是颜色与物的关系,进而理解“玉露”也是“凝结成霜”露水。“枫树林”给人眼带来一种红色的视觉冲击,在这里教师应注意让学生从视觉上感受“玉露”与“枫树林”的色彩对比。露水和霜是自然的白色,枫树在秋天会自然成红色,所以杜牧说经历风霜的枫树比二月春天的花更红。红色象征了生命的火红、旺盛,杜甫却用了“凋伤”这一词修饰。很显然,冰冷的露水把鲜红的枫叶渐渐的冻凋落了,正如叶嘉莹所说“那是一种美丽生命的凋伤,是生命的悲哀”[6]。这是学生难以理解的深层含义,也是让古诗内涵得以饱满、丰富的体现。简短的语词构成一幅可观、可感的画面,因此教学古诗不应以强硬的灌输手段去让学生学习,而是需要教师自身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用生动、有趣的方式方法来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

四.重视主体的启发引导

学习任务是以学生为主,知识内涵的吸收和汲取也是学生。只有让学生感到学习知识是一件快乐、有趣的事情,才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内驱力。有一种心理畏难现象:“年级越高,学生越是没有举手发言的动力”,这种现象在大学阶段也很常见。哪怕教师提出一个简单的问题,可绝大多数学生宁愿被老师“点名”回答,也不愿意主动举手发表意见。古诗的学习也要考虑学生自身的心灵感受。所以多给学生“读”的机会,“即是理解课文的需要,又是社会实践的需要”[7]。由此可见“读”是“给学生引路”[8],这时就可以让学生联系上一联诗句,读“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学生会概括出“巫山巫峡”句是一个整体的情调,同时教师可以借机启发:“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是怎样的感受?学生通过这两句诗歌的联系分析出:首联是总写巫山巫峡,而颔联是具体写出诗人所看见的巫山巫峡的景物,即巫山的天气情况和巫峡的长江水势。并且教师适时提问:“巫山上的天气和巫峡的江水”是怎样的状态?想一想。此时可以使学生同桌之间交流,学生会结合注释得出:“峡间水是波浪滔天的,山上的云是阴云笼罩的样子”。所以,通过“读”来引发主体性,“读”正好是在课堂的学习实践,同时又加快了理解课文的进程。

五.突出中心的主旨思想

诗歌最令人感到审美愉悦的是作者化自身情感而入诗的语句。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这些深刻的诗句,同时培养学生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态度。例如颈联的“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就是诗人蕴含了复杂情感的诗。对于此类诗句的教学,教师把握基于学生自身的体会,在重视学生主体发挥的基础上应有教师的引导和帮助。此时,学生在读或者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会产生疑问,例如“系”的读音是怎样的?再者会有“丛菊与泪”是怎样的情境。在不破坏整体美感的情况下,对于“系”得解答可以让学生查阅工具书或者互联网络,得出“系”是多音多意的语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孤舟一系故园心”的语境,结合学生获得的信息,启发学生“孤舟”与“系”的是怎样的关系?“系”与“故园”是怎样的联系?学生得出:诗人下船系(jì)的是“舟”这一结论,“故园”是说自己的家乡。所以学生就会感受到:心中牵挂、心系(xì)的是家乡———“故园”。教学到这里,学生便会明白:这首诗是诗人在羁旅夔州所见的秋与自己内心思念家乡的情感流露。如此一来,这首诗的主旨思想就从学生的情感体会中表达出来,从而避免了教师直接诉说诗人思想感情而造成生硬、死板和定势教学思维模式。进而创造性地解决了本课教学目标的重点和难点,为加深学生对诗的思想情感的把握有明显的帮助,会对学生在以后学习、欣赏古诗中起到迁移的作用。

六.巧设留白与点拨提升

在诗歌教学中,尾联具有缔结前三联加重情感的深化,同时也暗示进入尾声的教学环节。此时学生有了首、颔、颈三联的学习和欣赏感受,能够把握“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所带来的黄昏意境与羁旅外乡的情感融合。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采用与尾联意境相符或者相似的图片或者其他类型的教学资源加以展示。教师可以给学生留余一些时间,让学生进行消化、吸收前面所学的知识。同时可以布置带有总结性质的问题或作业,这时的教学仅需要稍加提示,让学生去发挥和填补空白,学生在遇到疑问时教师可以加以点拨,以加深与之前体会到的思想情感和个性化的审美。高中阶段的古诗教学,应把握好教学与学生的特点。从吸收原有的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创造和鼎新,在正确把握课堂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有效的古诗教学就有序开展了。

作者:李诗波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