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食品加工论文范文

食品加工论文全文(5篇)

食品加工论文

第1篇:食品加工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职;毕业设计;顶岗实习;就业一体化

辽宁生态工程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依托区域优势开设了食品加工技术专业,按照国家职业教育精神,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合作开设了“康师傅”订单班、“双汇”订单班,为企业培养应用型人才。建立毕业设计—顶岗实习—就业一体化机制具体如下[1-4]:

1加强校企合作,建立校企“双管理”共管机制

校企合作对学校而言,及时了解到企业(工厂)的运行机制和岗位需求的变化,可根据变化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合作共同科研项目,有效解决了经费不足等问题。对企业而言,采取多种形式的合作模式,共同制定教学计划,融入企业文化,加强学生对企业的认同,更好的掌握工作技能,获得稳定的人才供给,毕业后无需培训即可上岗。对学生而言,参加企业实习获取实际工作经验,弥补课堂学习与实践操作之间的不足,可以实现“未毕业,先入职”或“毕业即录取”。我院食品加工技术专业与省内多家食品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如沈阳桃李面包股份有限公司、沈阳双汇食品有限公司等。在运行中,实行校内指导老师、企业指导老师构成的“双管理”的模式,校内指导老师主要以专业教师为主,在顶岗实习之前按照专业教师人数进行分组,每位专业教师对自己小组学生通过电话、QQ、微信、“得实e学”软件对学生跟踪指导,及时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企业指导老师对学生进行业务、安全培训,对学生进行现场指导,并及时解决和反馈学生实习中出现的问题。这种远程指导和现场指导的“双管理”模式及时指导和纠正了实习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使实习能够顺利进行。

2顶岗实习中注重“三结合”,实现学生毕业设计—顶岗实习—就业机制

2.1顶岗实习与高质量就业相结合

进行顶岗实习时,认真审核实习单位和实习方案,尽量安排到有意向招聘员工的实习单位实习;指导老师及时了解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签约意向的实习单位,应推动实习企业与学生尽快签订就业协议;对于顶岗实习进行2个月但没有意向签约的单位,实习单位同意后根据人才培养计划和学生意愿,可适当调整实习单位。我院的食品加工技术专业的顶岗实习单位,一种是邀请合作企业到学校进行宣讲、招聘;还可以是学生自主选择实习单位,学生先向学校提出申请,学校进行统一审核后,签订家长告知书和三方(学校、企业、学生)协议交给所在学院后方可进行实习。采取这种顶岗实习方式,最终签订的就业协议可达90%以上,学生对实习单位和就业岗位满意度也高,有效实现了顶岗实习与就业的衔接。

2.2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相结合

毕业设计(论文)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实践环节,对巩固、深化和升华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学过的专业理论知识去解释,解决行业中或毕业实习工作中的实际问题,高职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侧重应用研究。根据我院食品加工技术专业结合实际情况,毕业设计采取多种形式,学生根据自己顶岗实习情况自拟题目,可以是顶岗实习实践总结、专业相关实验论文、某种工艺流程、调查报告、专题报告、文献综述等。学院依据“毕业生论文答辩规范”要求,根据学生论文完成情况,在毕业前1~2月内安排答辩。这样的毕业设计突出了高职学生的实践性、职业性,做到了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相融合。

2.3学校考核与毕业评价相结合

顶岗实习成绩的考核采取学校和企业双方考核制度,我院食品加工专业采用了“得实e学”软件,学生每日进行上班、下班签到,学生按时提交实习日志、实习周报,指导老师及时进行批阅,掌握学生的实际实习动态。实习单位指导老师根据学生实习态度、操作技能、职业道德、遵纪守法等表现进行评价。顶岗实习应该注重过程考核和成果考核,重点考核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不能只重视终结性考核结果。

3结语

综上所述,结合我院食品加工技术专业对高职学生的毕业设计—顶岗实习—就业一体化模式进行了浅析,学院近几年采取的“双管理,三结合”模式,推进了毕业设计—顶岗实习—就业一体化进程,对今后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素质和专业实践技能等方面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杜淑颖.基于三螺旋理论的“毕业设计—顶岗实习—就业”一体化模式构建研究[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9(8):175+178.

[2]崔苏卫.顶岗实习、毕业设计与就业一体化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1(6):154-155.

[3]张翔,游文明,周益军.顶岗实习、毕业设计和对口就业三位一体工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视界,2016(27):169+166.

第2篇:食品加工论文范文

关键词:速冻食品;实验;改革

《速冻食品加工技术》是食品加工专业重要的专业课,有着很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本着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速冻食品实验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实验教学即把课堂的理论知识通过实践获取新知识或验证理论的教学方法。在实验过程中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的综合素质,同时实验操作中还能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国内速冻食品企业的快速发展,对食品的冻结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这就需要培养一批掌握先进技术原理、会操作并能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的专门技术人才。

1速冻食品实验课程开设的重要性

蓬勃发展的速冻食品工业迫切要求高校培养一批专业人才,能够熟练掌握速冻食品的原理与技术,以便更好的为速冻业服务。而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途径便是从实践教学入手,即开设速冻实验,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2速冻食品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较早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中速冻加工课程受实验条件的影响,实验教学较少。随着教育教学体制的改革,高校逐渐重视速冻食品实验课程的教学,但是教学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

2.1实验教学未能引起重视

速冻食品加工增加了实验课教学,但是实验教学学时只占到课程学时的22%,教学效果也没有引起教师的重视,导致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学习兴趣不高,操作能力不强的现状。

2.2实践教学脱节

目前各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不断壮大,教师趋于年轻化,有些年轻教师刚毕业就走进教学岗位,缺乏实践经验,实践教学也会束手束脚。

2.3实验教学项目少

学校对速冻食品实验课程的教学投资相对比较少,相关实验设备有限,开展的实验主要是一些传统而经典的实验,内容单一,基本上是速冻水饺、速冻汤圆等的常规实验,特色速冻食品加工的实训项目较少,学生可以实践的内容相对也较少。

2.4学生创新性不强

过去速冻实验内容单一且主要是一些验证性实验。实验前,教师给学生们准备好实验所需的各种原材料、实验设备,上课时先讲解实验内容、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及实验现象、结果等,然后让学生按要求去操作、去验证。这一方法导致学生几乎完全是被动实验,难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难以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实验教学改革措施

在进行理论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实践教学,通过实验的方式提升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教师要不断改革实验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够胜任速冻食品相关行业的生产、研发、检验、品控和销售等岗位工作,具备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成为有用之才。

3.1建设实验教学队伍

实验教学队伍是实施实验教学改革、实验室规划管理和实验室建设的基本力量。实验教学队伍的实验成员由实验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含管理人员)组成,应合理规划各类岗位的职责及要求。制订合理的教师培养培训计划,由有经验的教师实行“传帮带”,保证实验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并激励高水平教师积极投入实验教学中。鼓励青年教师轮流下企业在一线岗位工作,真正了解一线真实工作场景,实践中教师可以更充分的讲解,学生也能学到更详尽的知识。支持青年教师参与教研项目、参加各种教学研讨会和发表教研论文,鼓励教师进行在职深造,丰富自己学识。

3.2加强实验室硬件设施

为使实验教学顺利进行,我院已建设实训教学楼3座,并欲引进先进的实验设备,为学生能够更好的实训提供了硬件支持,包括分类速冻实验室6间,如速冻面制品实验室、速冻米制品实验室、速冻果蔬实验室、速冻丸子实验室、速冻特色食品实验室和速冻食品研究室。这样在实验教学中就可以有针对的分类开设速冻实训项目,增加实践学时比重。

3.3改革实验教学方法

3.3.1优化实验教学。在速冻食品加工教学中,良好有效的实验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以速冻水饺加工为例,可先通过理论课程和视频讲解,让学生学习速冻水饺的各种理论知识。在实验课程的教学中,让学生提前复习所学实验理论,自由分组,查阅文献资料,每组学生要独立完成实验方案,包括拟定实验配方、准备所需实验设备、设计实验工艺流程和操作要点,以强化学生准备实验的能力;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会操作实验室的绞肉机、切菜机、拌馅机、和面机、饺子成型机和速冻机等,并注意安全事项;在具体的操作中,教师对实验方案会作初步审阅,学生依据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有序、有针对性的实验。最后,学生对速冻水饺实验的结果做感官鉴评,针对不良问题分析其原因,找到解决的措施。实验教学方法的改变,让学生由原来被动式做实验转为积极主动做实验,使学生具备了熟练的操作技能,提高了学生的独立创新能力,培养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3.3.2及时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实践中不能一成不变只做传统而成熟的实验,还需根据速冻食品行业的发展方向,及时更新实验教学的内容,设计一些基于工作岗位的实践教学项目,随着新实验项目的充实,学生也能接触到一些前沿知识,或者是最近几年比较新的速冻食品,或者是一些最新发明的速冻食品,或者是销售比较火的速冻食品,优化实践教学效果。3.3.3设置设计型实验。实验课通常一个班级分两组,实验中因多人同做一个实验,实验过程中动手操作者少、旁观者多,做出来的实验配方、结果、分析和撰写的实验报告基本雷同。可设置设计型实验,比如做速冻苹果实验,为避免苹果切分后在后面工序间发生颜色变化,需要进行护色处理。根据理论所学的“烫漂”处理、加糖处理、加Vc浸泡、有机酸浸泡等护色方法,可让学生自己讨论设计最佳护色方法。实验时,把每组学生再分成8个实验小组,每个小组设计一种护色方法(可以采用一种或两种以上的护色方法),每个小组方法不能相同。按照设计的护色方案进行实验,比较护色结束后和速冻后冻藏一段时间后各方法的护色效果,从而选出比较理想的护色方法。此种设计型实验能让学生理论和实践紧密联系,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与主动性,可加深学生对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的认识和理解,发挥学生的实验能力、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4结语

随着教育教学体制的改革和发展,注重教师队伍和实验室的建设,有利于提升学校软实力和硬实力;改革传统模式是提高整体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在实验中,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化被动为主动,注重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从事实际工程技术工作的能力,在实践过程中让学生积累实验经验,拓宽知识面,为今后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胜任实际工作打下扎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李云芳,孙向阳,隋继学.校企合作框架下食品加工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J].农产品加工,2015(3):84-86.

[2]梁新峰.水产食品加工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7,132(12):146.

[3]赵文亚.《果蔬产品加工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J].考试周刊,2008(2):147.

[4]杜秀芳.食品工艺实验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J].管理观察,2015,5(19):4040-4041.

第3篇:食品加工论文范文

关键词:食品工业;两化融合;实证分析

1引言

工业化应用提升了食品工业的生产自动化水平,提高劳动生产效率,进一步满足人们对食品日趋多样性的需求。然而,对食品安全的考虑使得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的冲突无时不刻地萦绕于食品工业。进入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与工业技术的融合发展孕育着新型的食品工业生产方式。工业4.0概念的提出以及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的积极推进,为有效解决食品工业对产业发展的需求与社会对食品安全的诉求之间的矛盾提供了新思路、新途径和新方法。信息化是工业化之后的一个新阶段[1]。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生产力,与传统工业融合发展,通过技术扩散促进传统工业的技术进步,进而提高传统产业的社会生产力,实现对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近年来,我国进入产业结构调整时期,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科技创新能力,增强产业的市场竞争力是当前各个行业所面临的重大挑战。在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过程中,由于传统产业对信息技术的价值意识和运用能力有待提高,而信息技术部门对各个传统产业的具体特征也缺乏认识,导致了目前两者之间所达到的融合水平尚无法产生可推动传统产业有效升级的新思维、新动力。而作为传统产业之一,食品工业也同样面临这一现象。本文即围绕我国食品工业两化融合现状,基于我国食品工业相关专利,计算跨产业技术融合度;进而采用皮尔逊相关系数模型、格兰杰因果关系模型和VAR脉冲信号响应模型,对食品工业两化融合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实证分析。

2我国食品工业两化融合现状分析

2.1食品工业应用信息技术现状

运用中献专利软件,检索并逐条标引与食品工业信息技术应用的相关专利,共获得有效专利1182条(截至2013年底)。其中,最早的相关专利申请于1989年。从专利数量时间序列来看,基本符合专利成长曲线特征。将食品产业按供应链可划分为原料生产、食品加工、物流与服务、装备制造、质量安全五个环节[2],在原料生产环节,信息技术主要应用于农副产品信息管理、农副产品种植与养殖环境监控、农副产品品质鉴定等方面。运用于食品原料生产的各种信息技术,是实现食品价值增值的新型保障力量。在食品加工环节,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生产效率,更重要的是,通过加工现场的封闭式设计,可以有效避免食品在加工过程中与外界的接触,保障食品品质。目前,信息技术在食品加工环节主要应用于产品缺陷和异物检测、加工过程控制、加工配料控制等。食品加工环节的信息化,是实现食品产品价值增值的物质保障,是创造新型生产力的源泉。在物流与服务环节,信息技术运用于包装仓储、物流配送、批发零售等过程,涉及传感器技术、识别技术、无线通信技术、过程跟踪与监控技术、智能决策技术等。信息技术是组成食品物流过程信息化管理不可或缺的要素,对实现现代化科学管理和先进的服务方式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各种信息技术在食品物流和服务过程中各司其职。信息技术应用于仓储和物流配送,可有效控制品质劣变与物流损耗、信息化监控物流过程;通过部署实施配送与销售管理的智能化系统、实现对物流产品的动态质量追溯,从而以最低的成本、最优质的服务、最快速的反应、最具创新的服务模式,提高边际收益。在食品装备制造环节,自动控制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光电技术是食品机械制造领域的前沿技术,这些技术是食品产业实现创新的根本保证。比如,计算机视觉技术应用于自动在线检测中;自动控制技术、不规则固体自动计量技术、电子计量技术等应用于食品包装装备制造中等等。伴随光、机、电技术在食品装备领域的深入应用,信息技术得到了更大的施展空间,成为推动食品装备技术创新的崭新力量。在质量安全环节,信息技术主要应用于安全检测、检测与预警、可追溯等领域,具体体现在快速检测技术、可追溯系统等等应用之中。在技术发展和实际应用过程中,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确保食品质量与安全”这条生命线畅通的中坚力量。通过信息技术可进一步实现上述5个环节相互之间的协同创新和发展。其中,信息技术构建的产供销集成实现了按订单生产、按订单自动排产并自动形成物流供应计划;进行优化排产、动态调度;覆盖供应链各个业务环节的信息处理与综合控制;对用户订单进行全程跟踪,实现产品质量全程可追溯。相关技术包括ERP、BI、DW等经营管理平台技术与系统;MRO、CALS等服务保障平台技术与系统。具体到食品工业,则主要表现在供应链管理(SCM)、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系统、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统(FTS)的应用。

2.2食品工业两化融合水平实证分析

2011年,工信部了我国首部“两化融合”评估规范《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试行)》,提出的评估框架如图3所示。这里,我们参照评估规范选择适合行业分析的指标,分析食品工业两化融合水平及其在经济和社会效益方面的表现。

2.2.1食品工业信息化基础建设投入情况分析

2002年,我国食品工业用于信息技术的投入为72.3亿元,2005年上升至123.1亿元,但是2007年又下降至94.7亿元,2010年又回升至144.9亿元。分部门来看,食品工业企业对信息技术的投入金额中八成以上用于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等领域,而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的投入比重相对较低。但是,从投入金额变化趋势来看,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的投入持续稳定增长,投入金额由2002年的10.1亿元稳步增长至2010年的24.9亿元,复合年均增长率为8.5%;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方面的投入金额则出现较大的波动,投入金额从2002年的62.6亿元增加至2005年的108.2亿元后,到2007年却大幅减少至74.7亿元,之后又回升至2010年的120亿元。比较食品工业部门与其他工业部门对信息产业投入产出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发现:首先,食品工业对信息产业的直接投入水平远低于工业部门的整体水平,其中对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的直接投入差距更大。其次,食品工业部门对信息技术服务投资的变化趋势与其他工业部门一致,而对信息设备投资的变化趋势则与其他工业部门相反,呈持续下降趋势。第三,食品工业部门对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与其他投入产品的融合应用水平远高于其他工业部门,与其他部门投入品的关联度很大。

2.2.2食品工业两化融合程度计量分析

Fai、Tunzelmann等学者运用专利数据来衡量产业的技术融合程度,该方法所获得的数据能够较为有效的描述具体行业与其他行业的融合程度[3]。因此,本文采用该方法反映食品工业中信息产业的融合程度,即使用专利产业融合度S为衡量依据。其中:PIT表示食品工业中关键领域历年的专利数;PALL表示食品工业各关键领域中信息技术应用的专利数。该指标介于0~1之间,数值为0时表示食品工业与信息技术完全没有融合;数值为1时表示信息技术与食品工业完全融合。运用公式1计算食品工业两化融合度。将相关专利按食品产业链环节划分为原料生产、食品加工、装备制造、物流服务和质量与安全5个环节,分析各个环节的信息技术融合程度。

2.2.3食品工业两化融合促进经济效益实证分析

计算两化融合度(S)与食品工业产值(Y)之间的皮尔逊相关系数为0.9353,表明两者之间存在紧密的相关性,并且随着两化融合程度的提高,食品工业产值也相应的有所提高。进而,对两个变量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验证结果显示(表2),假设条件1在滞后1、2期的F—统计量分别为4.4062、7.6338,表明在95%的概率条件下,拒绝了“产业融合不是产业经济增长的原因”的原假设;假设条件2在滞后3期的F—统计量达到26.2341,表明在90%的概率条件下拒绝了“产业经济增长不是产业融合的原因”原假设。因此,信息技术融合与食品产业经济增长之间互为因果关系。其中,产业技术融合促进了产业经济的增长;并在一段时间后,产业经济的增长开始反作用于产业技术的融合。使用VAR模型对两者进行脉冲响应函数模型检验。结果显示(图6),食品工业产值受到信息技术融合度变化后产生的反应。在信息技术融合度发生变化后的第2年食品工业产值开始受到影响,并在第3年达到最大值,之后进入漫长的影响衰减期,直到第27年这种影响才完全消失。实证研究结果有力地支持了信息技术融合度的提升能够有效促进食品工业的经济增长的假设,并且这种促进作用是显著的。根据格兰杰因果关系和脉冲响应函数模型的检验结果,虽然信息技术融合对食品工业经济增长的作用要小于资本积累的作用,但是这种影响依然具有持续性。

2.2.4食品工业两化融合促进社会效益实证分析

分别计算两化融合度(S)与食品企业平均规模(A)和两化融合度(S)与食品工业单位产值能源消费量(uCEC)之间的相关系数。计算结果表明(见表3),两化融合度(S)与食品企业平均规模(A)之间的相关系数达到0.74,该数值为正,且大于0.7,表明两个系数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两化融合(S)与食品工业单位产值能源消费量(uCEC)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7,该数值为负值,且接近于-1,表明S与uCEC之间存在非常强烈的负相关性,即两化融合程度的提升将有效减少食品工业单位产值能源消费量。格兰杰因果验证结果表明,两化融合度与企业平均规模之间没有明确的、直接的关系;而两化融合度(S)与单位产值能源消费量(uCEC)则存在显著的因果关系(表4)。信息技术融合与食品工业单位产值能源消费量之间存在显著的因果关系。其中,食品工业单位产值能源消费量减少是信息技术融合发展的一个长期因素;信息技术融合达到一定程度(3年)后,它将成为食品工业单位产值能源消费量减少的原因之一。

3主要结论

上述计量分析结果表明:

(1)相对于其他工业部门,食品工业对信息技术的投入水平不高。食品工业对信息技术的直接投入金额占整个食品工业投入品金额的比重波动较大,并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与其他工业部门相比,该行业信息技术投入水平具有相当大的差距。

(2)食品工业的两化融合水平持续提升,但是各环节融合水平差异较大。食品产业链的5个主要环节中,物流服务、质量与安全和装备制造3个环节的信息化程度相对较高,而原料生产、食品加工2个环节的信息化程度相对较低。2011年,原料生产环节的两化融合度仅为0.002,为食品工业两化融合度的约五分之一;而物流服务的两化融合度达到0.0289,远高于整体融合度,是原料生产环节融合度的13.6倍。

(3)两化融合对提高食品产业经济效益并非立竿见影,需要持续投入。信息技术对食品工业经济的影响并非短期的,一项信息技术的应用及其与食品工业其他技术的融合将影响今后数十年的部门经济发展。

(4)两化融合对食品产业资源优化的作用不显著。验证发现,两化融合度与企业平均规模之间没有明确的、直接的关系。由此推断,信息技术可能通过复杂的中间环节,间接地促进了企业规模的优化发展。基于上述结论,笔者认为,食品工业两化融合发展研究有必要聚焦两化融合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转化问题,从中观乃至微观层面,进一步深入剖析食品工业自身发展特点,研究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发展路径和内在机理,形成一系列具有实用性、可操作性的研究成果。根据相关研究,工业4.0时代的产品生产不再是各个厂商各自为政的碎片化生产模式,而是通过互联网技术、通信技术和传感器技术等下一代信息技术将工厂与社会、工厂与工厂紧密链接,构成完整的、有机的体系化生产结构,生产过程日益透明化[4]。从消费者到厂商、直至上下游供应商,各个环节上发生的信息将迅即传输至执行机构。这一构想对于食品工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通过信息技术与食品工业的深入融合,使食品生产更具有柔性化,更为透明,逐步形成面向社会化的食品工业生产道路。因此,当前应着力推进食品产业集群建设,提高食品企业规模,促进食品工业规模化生产,实现食品产业间协同创新,为食品工业的社会化生产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陈亮.信息化对工业化的推动作用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11.

[2]贾敬顿,蒋丹平,陈昆松.食品产业科技创新发展战略[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

[3]胥军.中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影响因素及策略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07.

第4篇:食品加工论文范文

关键词:项目驱动式;食品专业;创新创业;实践教学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正发生深刻的变化,大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他们迫切希望自我发展与自我完善,尤其是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营养与安全越来越重视。根据福建省总体发展规划,南平市实施食品产业千亿产值行动计划,加快培育和扶持食品加工产业集群的发展,将其建设成为全国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和中国南方绿色食品城。闽北千亿食品产业发展每年需要8000多名各层次食品技术人才,创新办学模式,为当地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的专业技术人才,向提升食品精深加工水平、研发水平、安全控制和检测能力等领域精准发力,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人才的根本。因此如何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食品类专业人才是圣农食品学院需要迫切解决的一个问题。

1食品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教学改革思路

1.1教学改革思想。项目驱动式教学法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完成具体的项目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于项目之中,具有高效、合理、组织有序、学术研究应用性强等优点,对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和反思批判能力及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有着特殊积极的作用。项目驱动式教学在课程建设、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都有较好的效果,适合应用于食品专业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和创新“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校和企业、教师与导师、学生与员工多角色协同,通过“产业学院”、“专业群”等途径,校企协同开展专业建设、课程教学、能力训练,实现学校培养与企业实践、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无缝对接,提高学生素质职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共同开展教学资源建设,深入调研食品行业、产业及大中型企业对学生知识、素质和能力的需求,分析职业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岗位核心能力,构建专业服务地方产业的能力体系;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经之路。确定食品专业“双创型”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创新创业与专业知识耦合,围绕食品原料-食品加工-食品检测-食品流通的全链条,通过职业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岗位核心能力分析,构建“底层共享,中层分流,高层互选”的专业群课程体系,将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道德的培养贯穿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建立“双创型”师资队伍,共同开展了教学资源建设,共同组建“双师双能型”教学团队。1.2主要改革举措。(1)在学生日常管理方面,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重点激发他们的创业兴趣和创新意识,鼓励他们选修创业课程,参加各种创新计划大赛,引导有创业意向的同学落实到创业行动中。(2)在教学方面,不断进行教学、实验内容与方法改革,定期开会,探讨如何将课程、实验及实际有机结合,如将《食品工艺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分析》《食品感官评定》课程中食品加工、微生物检测、有毒有害成分分析、感官评定的相关实验与生产实训有机结合在一起,实现流程操作,让学生切实感觉到学有所用,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实践实训、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3)在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方面,改变教师脱离生产实践为学生指定毕业论文题目的传统做法,引导学生在实习实训中发现问题,自主选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以项目驱动式的食品类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

2.1项目驱动的类型及选择。对以项目为驱动的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而言,项目的选择很重要,这不仅影响到项目能否如期实施,是否有延续性和较大的学生参与面,还会直接影响到是否能达到预期的培养效果。学生能够参与的项目类型及介绍如表1所示。上述项目均要求教师对学生持续跟踪和指导,不同类型项目的难易程度、。特点不一,对学生要求也不同。学生对这些项目的了解也不完全,需要教师多宣讲动员。2.2项目驱动式的实施流程。2.2.1食品类学生竞赛项目重视和大力支持学生参加各类食品学科比赛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是促进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举措。学生竞赛项目一般是先在校内进行选拔赛,再根据省级、部级参赛的规则来决定参赛人数。学生竞赛统一由各教学单位学工科管理,负责竞赛的组织、申报及后续奖励发放等。校内选拔赛由相关竞赛学科教师提供方案,参赛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训练。以晋江市“紫菜杯”紫菜创意比赛为例,当比赛通知下达时,由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遴选组队,报学院审批后开始组织学生进行紫菜食品的创意制作,经过多次反复试验,在规定时间内学生须提供紫菜产品,并且撰写创作说明和录制视频。2.2.2大创项目。大创项目是由国家资助的由学生主持的创新创业训练项目,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强化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培养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该类型项目由教师组织学生,根据兴趣爱好选定题目,撰写申报书,经指导教师审核后提交学校评选。项目被选中后,学校下达经费,学生在老师指导下,根据申报书的研究内容进行项目实施,并进行结题验收及参加成果展出。2.2.3行业资格考证项目。行业资格证书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组织,每学期进行一次,考试及培训分离,学院负责培训,继续教育学院负责联络人社局进行考试。由于有职业资格证发放,且收费较低,学生参与面很高。2.2.4产业学院实习实践项目。由圣农食品学院统一组织,根据圣农集团岗位的情况和学生专业专长安排实践训练,主要是食品工艺实习。该实践项目一般安排在食品专业的大四上学期,要求所有学生均参加为期一个月的实践训练。学生在企业实行轮岗制,一个月的实习可以了解3-4个工艺,实践结束后撰写实践报告。2.2.5其他项目类型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自主选题创业项目,如创意食品、功能性食品的研发、食品营销策略规划。这类项目在校团委学生处的支持下进行,有效的结合了学校提出的创业训练。由校团委统一提供创业训练场地、办理创业过程所需的工商税务等事宜,并在创业一定时间内进行创业效果评选。2.3项目驱动式的培养效果分析。近年来,项目驱动式的培养在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在项目选择时,学生表现较为被动,大部分需要教师安排,如何提升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学校和产业学院出台了对教师指导学生和学生创新创业的激励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师、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前文提到的几种项目方式中,专业竞赛是参与面较大的类型,学生的参与面几乎达到100%,在预赛和决赛期间教师和学生均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这种“以赛促学”的项目驱动,不仅能大幅度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发挥自主创新能力,还增进师生间的交流,同时学生大面积参与竞赛也改善了学风。从实践来看学生竞赛的项目驱动式是最受学生欢迎的,一方面这种方式相对于课堂的理论授课有更强的灵活性和更特定的专业性;另一方面比赛成绩能让学生产生更具自豪感和成就感。但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所产生的费用较高。学生参与大创项目热情最高,因为这是学生自己主持的项目,有明确的任务和一定金额的资助,是学生进行创新创业训练的有效手段。不足之处是受项目资助数量的影响,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每年只有10-20名同学能参加。而项目按时结题率也偏低,且项目申报只限于大二、和大三的学生。其他项目类型学生的参与度和指导老师动员情况有很大关系。从实施效果来看,考证、企业实践和学生自主选题均较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对学风有较好的影响。在指导教师积极鼓励下,这些项目也能全面覆盖到全班级学生。从学生反馈来看,70%以上的学生认为考证有非常好的效果,不仅在考证过程中系统学习了理论知识,还增加了动手能力,在毕业之时还能多一本专业技能证书。

3结束语

实践证明,以项目驱动式的食品类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力手段。通过项目驱动式有效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拓宽了学生视野,活跃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高晓云.项目驱动教学法对高校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的探索研究[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8,6(16):111-113.

第5篇:食品加工论文范文

关键词:工程教育;课程体系;食品

大学课程体系是大学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而设计的一组课程;课程体系是实现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和载体。大学的课程体系决定了所培养学生能具有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决定了教育理想能否成功实现[1]。因此,大学的课程体系构建与培养目标实现密不可分。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界提出了“基于产出的教育”(Outcomebasededucation,OBE)新理念,是对国际工程教育模式的革新,受到世界各国工程教育专业的认可,并成为工程教育质量评价的核心理念[2]。OBE理念也是我国工程教育认证的基本原则,是以质量保证与质量改进为基本指导思想和出发点,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学习产出,即重视全体学生培养质量的教育理念[3]。根据OBE的培养模式,必须对传统的以知识传承为核心的教育模式进行改革,以适应由在校学生、校友、教师及雇主和学校定位共同决定的培养目标。为此,成都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对传统课程体系进行了诸多改革,将不适于实习OBE工程教育模式的课程进行了归并和整合,并增加了更有利于实习OBE理念的一些理论和实践课。

1课程整合与归并原则

根据对在校学生、校友、专业教师及用人单位的长期跟踪调研,并结合该校提出的立足成都、面向工业界,以地方食品支柱产业的技术需求为导向,培养造就一大批食品行业实践能力强、善于创新、适应西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办学定位,该专业提出了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为主线,畜产品和发酵食品(酿酒、泡菜)加工为重点,培养食品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以该培养目标为起点,制订了一体化的基于OBE工程教育模式的人才培养方案,做到专业知识学习与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教书与育人、学习能力与创新思维培养的有机结合。通过重构课程体系,使学生学会思考、注重知识和理解、技能和能力、判断和态度的提升。压缩总课时,重新分配可用的时间和教学资源,减少课程数量,减少专业方向课程时间,增加或保持基础课时间,增加工程意识及工程实践类课程时间。模块化设置课程,兼顾能力培养和学科知识,为学生拓展知识面和加深专业能力提供不同的选择。

2具体课程整合归并一览表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要求,课程体系中本专业毕业要求相适应的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15%;符合毕业要求的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30%;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论文)至少占总学分的20%;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15%,使学生在从事工程设计时能够考虑经济、环境、法律、伦理等各种制约因素。为了使本专业课程体系更好地支撑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该专业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充分体现用人单位与学校共同参与培养方案的制定。经过课程归并和整合,整合归并后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专业类课程,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论文)及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占总学时的比例。

3课程调整说明

为了增强学生的工程基础及数理知识,将高等数学由原来的88学时增加到128学时,增设了多元函数微分法、三重积分、无穷级数等,强化了高等数学(2)的内容;分析化学主要讲解的是化学分析内容,因为基础理论已经在无机化学中讲解,所以将该门课的学时降为32学时,同时加强了与仪器分析、食品分析课程内容的衔接;结合学校定位和四川特色产业发展,缩减了畜产品加工学的理论学时,增加了综合实验课,以便专业教师将与肉类企业通过产学研形成的最新成果在实践中传授给学生。这样培养的学生去企业能很快进入状态,并发挥技术骨干作用。结合学校定位和四川特色发酵食品产业发展需要,在酿酒工艺学基础上,增加了发酵工艺综合实验,进一步强化酒类酿造、泡菜制作等工艺技术实践能力的提高,以促进所培养的学生与地方特色产业发展的紧密融合;将食品工厂设计与食品污水处理合并为食品工厂设计与环境,该门课的部分内容在车间与企业联合完成课程教学;为了提高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力,将食品营养学与功能性食品归并,形成食品营养与产品开发,学时增加到40学时;食品机械与设备学时增加到40学时,在理论教学基础上增加参观市场上销售的食品加工机械见习内容,考核内容由以往的理论考试变为理论和实践双考核;为了提高学生的工程基础知识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增加了实用电工、仪表自动化等与企业技术装备急需的实用课程,提升学生对产业技术装备的操控能力;增加项目申报专题16学时,以提高学生学习如何快速掌握产业发展现状,并发现存在的问题,以项目申报的形式提出解决方案;增加职业道德专题16学时。根据我国食品安全假冒伪劣产品突出的现状,通过该专题向学生讲解食品从业人员职业道德与行为准则、食品安全法等内容;增加第二课堂实践性限选课4学时,主要包括科研助手、焙烤实训、啤酒酿造实训、食品安全、宣传实践、社会实践,学生通过选修其中的4门实践课,拓展专业知识和自主创新能力。

4结语

根据OBE的工程教育理念,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在传统的理论教学基础上,丰富了实践教学内容。将单一的理论教学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基础上,更快地将理论知识用于实践,缩短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通过增加科创实践,使学生通过利用理论知识创新,激发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增加职业道德、社交礼仪等课程,使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林健.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5):1-9.

顾佩华,胡文龙,林鹏,等.基于“学习产出”(OBE)的工程教育模式———汕头大学的实践与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1):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