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设施农业发展问题分析

设施农业发展问题分析

1子长县设施农业发展现状

1.1设施农业发展规模

子长县位于延安市以北,是典型的农业生产县。1999年,退耕还林在子长县全面实施以来,为有效解决耕地减少和农民增收问题,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中心任务,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产业重点扶持,大力推进设施农业建设,提升设施农业发展的档次和效益,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和高产化生产。子长县各乡镇设施农业分布:瓦窑堡镇、安定镇、李家岔镇、余家坪乡、杨家园则镇、马家砭镇、史家畔乡、玉家湾镇、涧峪岔镇分别拥有温室1380、1270、880、1220、1500、260、1060、710、650座;此外,安定镇、杨家园则镇、史家畔乡还分别拥有拱棚320、793、375座。

1.2政府扶持与保障情况

子长县给予新建设施温室80元/m,钢架大拱棚30元/m的补助标准[1],制定出台了《子长县设施农业十条优惠政策》,大力推进机械化种植,普及自动卷帘机的应用,自动卷帘机的安装群众只自筹20%,剩下的全由政府承担,目前已普及自动卷帘机1721台,效果明显;加强对自然灾害和恢复旧棚的保障措施,对2007年遭受自然灾害的321座大棚补助673160元;加强对科技人才的引进,2010年人才振兴计划引进2名设施专业大学生;加强科技培训力度,聘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教授进行现场指导传授;加强科技示范园区的建设,县政府投资1000万元建设现代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区。子长县坚持把设施农业作为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目标的有效途径和重要举措,不断加大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设施蔬菜产业在子长县取得了良好的发展。

2子长县设施蔬菜发展成效

2.1种植规模稳步扩大

子长县棚栽业于1993年从山东省引进试种3棚开始,2000年全县日光温室达到41.33hm2,蔬菜面积269.33hm2。从2001年开始,县委、县政府把棚栽业列为农业三大主导产业以后,以日光温室为主的蔬菜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到2004年,全县日光温室达到400hm2,蔬菜面积786.67hm2,涉及13个乡镇,43个村,500户农民。到2011年,全县日光温室累计达到720hm2,蔬菜种植面积1613.33hm2,涉及13个乡镇,56个村,900户农民。

2.2设施档次不断提升

子长县设施农业快速发展,目前全县现有日光温室9740座,占蔬菜种植面积的41.8%,其中:钢竹结构6200座,占蔬菜种植面积的26.7%,占设施总面积的63.7%;全钢架结构3540座占设施总面积的15.1%;钢架大棚1188座,占蔬菜种植面积的4.7%,占设施总面积的10.1%;安装有自动卷帘机的日光温室有1721台,占蔬菜种植面积的7.4%,占设施总面积的15.8%。

2.3专业化生产水平提高

经过多年的种植,技术水平日趋完善,各乡镇已形成了蔬菜专业村,如杨家园则蜜蜂峪的西红柿,杏家湾的香瓜、寺湾乡中庄的辣椒,刘家俭的西瓜余家坪乡新家和的西葫芦等。至2011年,全县13个蔬菜专业村中,蔬菜人均收入均在1.1万元以上。

2.4经济效益突出

随着设施蔬菜实用技术的推广和菜农种菜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高产典型比比皆是。从2001年起的10年来,日光温室棚均收入由2004年前的5500元左右提高至2008年的8000元左右,进而提高至目前的1.2万元以上,还有许多达到3万~4万元。例如杏家湾村一农户种植的2棚香瓜收入达到61000元;中庄一农户种植的2棚辣椒收入达到58000元。

2.5先进实用技术普遍推广

这些年,子长县以“棚型改良、保温增温、嫁接栽培、配方施肥、病虫控防、机械作业”无公害蔬菜六大关键技术的组装配套作为主要推广手段,注重新优品种的使用,蔬菜生产水平不断提高。一是注重优良蔬菜品种的推广;二是改良棚型,根据子长县当地气候特征采用厚墙体、厚背坡、厚草帘、高跨度、大空间的建造和改建新棚;三是嫁接栽培技术得到广泛实施和应用;四是大力推广、积极推广自动卷帘机、小型旋耕机等机械,降低棚户劳动强度;五是着重推广大棚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水肥一体化节水灌溉技术、大棚“五膜覆盖”、“畜沼菜”循环模式等技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子长县上设施蔬菜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资金缺口大,农民一次性投入高

设施农业的一次性投入很大,而且发展设施农业还需要配套水、电、道路等基础设施,这些基础设施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以目前的造价看,新建日光温室,配套厚草帘、自动卷帘机需45万元/hm2。省市县三级补助大概9万元/hm2左右,只占建造成本的20%,农民需筹资36万元/hm2左右,而凡是发展蔬菜产业的区域,农民基本尚未形成其他产业,经济状况总体比较贫困,加之部分县区不同程度存在“陈贷未清”的问题,依靠农民自筹款困难,制约着设施蔬菜的快速发展。

3.2发展意识欠缺,科技水平较低

一是设施农业装备力量不足。全县设施栽培机械化程度低,日光温室安装自动卷帘机的比例仅占15.8%,生产效率低。二是对设施农业的作用和地位认识不足。农民以及部分投资者思想观念保守,对属于技术密集型的产业的设施农业认识较少[2-3],过于担心其风险性与劳动强度,顾虑无法掌握其技术,导致目前设施农业发展后劲不足。三是设施科技含量低。子长县90%以上栽培生产过程中的土壤耕作、播种、施肥等还是靠人工进行,作业环境差生产效率低、劳动强度大。四是抵御自然能力低,子长县年际气候多变,灾害频繁,对农业生产的危害很大,温室大棚等设施如果遇到暴雨、冰雹等自然灾害容易出现倒塌、压垮和变形。2007年国庆期间的连续降雨和2008年元旦期间的连降暴雪导致全县13个乡镇321座大棚出现不同程度的毁坏,无法正常投入生产。

3.3设施结构不合理,利用率不高

子长县日光温室以钢竹混合大棚和简易竹木大棚为主,所占比例超过6成。这2种大棚空间小,作业不便,更重要的是对环境的综合调控能力很差[4-5],无法满足光、温、水、气等因子的调节要求。大棚利用率只有70%左右,因为在冬季只能种植耐寒蔬菜,利用率不高;靠近大棚两侧基本不能种植花卉、蔬菜等作物。延安市设施农业结构设计建造是从山东省引进的,使用性能达不到子长县地域气候条件要求,适应性差,建造的技术装备水平低,离设施农业的要求尚有差距。

3.4产业服务体系不够健全,产品营销滞后

全县只有24名技术人员,蔬菜专业院校毕业的技术人员只有6名,无法满足全县设施蔬菜的技术普及和指导。“农户+基地+龙头企业”的产业化链条松散,蔬菜龙头企业缺乏。有实力的龙头企业较少,且带动作用不明显,参与蔬菜营销环节少,合作社、中介等作用也不明显,组织功能亟待完善。此外,全县虽然早就提出主打“瓦窑堡”品牌的策略,但品牌的影响力并不大,主要原因是面积、产量和外销份额都比较小。

4子长县设施农业发展建议

4.1加大政府投入和扶持力度

设施农业是一项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投入成本大。目前,子长县各级政府只能提供20%左右的建设资金,还需等到验收合格后才能兑现,80%的资金需要农民自筹。因此,必须加大政府投入力度,由政府出面向银行担保,为农民提供低息、贴息、无息贷款等措施,降低农民资金投入比例,充分调动其生产积极性。加大对农户购买机具装备的补贴力度,积极争取设施农业技术装备、生产机具进入政府补贴目录,为农户提供多种形式小额贷款,汇集社会资金,围绕设施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等各个环节,扶持设施农业的发展。

4.2加强科技培训,提高发展意识

设施农业科技含量高,操作复杂,对技术管理人员要求高。目前科技投入的力度不够,当前亟待解决限制设施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目前,子长县在设施农业技术开发、管理等方面人才较为缺乏。因此,必须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大力普及设施农业的相关知识,注重培养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提高生产者的综合素质和发展意识。另外,还应当加强设施专用型新品种的选育,加快新成果、新技术的推广力度。

4.3改进设施结构,提高利用率

根据子长县气候特征,改进设施结构,大力推广高跨度、大空间、全钢结构的设施建设,提高保温性能,扩大空间,提高利用率,增加单位面积设施蔬菜生产的经济效益。积极研究设施农业的相关配套技术,密切关注设施农业中相关技术的协作攻关,切实解决设施农业生产中的各个关键技术难题,着力研发推广适合于子长县实情的设施技术标准、设施构造、温室(棚)结构和设施施工规范及其配套设施和控制装备。

4.4加强相关标准和机制建设

建立设施农业协调联席会议工作机制,建立健全设施农业管理组织机构,发展符合延安实情的设施农业技术体系,以经济适用、低成本、高效率为出发点,形成稳定、统一的设施农业建设标准,做到节能环保和普遍推广。加速制定设施农业生产标准和示范工作。完善监测系统,加强对设施园艺生产作业过程的监测和对设施养殖室(棚)环境建设的监督检查,加大对设施农产品的卫生质量监测,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

4.5树立品牌意识,健全市场体系

设施农业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因此必须加强产业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市场信息网络体系,产销结合,积极发展订单农业,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发挥辐射和带动作用,完善“农户+基地+龙头企业”链条。树立以“瓦窑堡”为首的品牌发展意识,提升蔬菜品质,有效提高市场竞争力,拓宽销售市场。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