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学生生态文明行为失范问题研究

学生生态文明行为失范问题研究

【内容摘要】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高职学生生态文明素质较低,生态文明行为失范严重,其背后存在社会、家庭、学校、学生自身等方面的原因。要解决这一难题,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学生四方协同,共同努力。

【关键词】生态文明;高职学生;文明行为;行为规范

一、高职学生生态文明行为现状

随着国家对生态文明的重视,高职院校的生态文明建设发展较快,高职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我国的生态文明教育起步较晚,2001年印发的《2001年~2005年全国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纲要》才提出高校重视环境教育,逐步创建“绿色大学”的要求。[1]高职院校的生态文明教育刚刚起步,高职学生生态文明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生态文明行为失范问题比较严重。

(一)乱扔垃圾。校园里经常可见随意丢弃的果皮纸屑等垃圾。路面上,草坪里经常可见各色纸屑,湖面上时常漂浮的白色塑料袋和各种饮料瓶子。垃圾不入桶,垃圾桶边上常常散落各种垃圾。教室的抽屉里、桌面上每天都会有吃剩的食物以及各种纸头。

(二)浪费水电、钱物。浪费水电严重,宿舍里、教室里“长明灯”、“长流水”时有发生。学生食堂里饭菜浪费严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部分高职学生追求享乐,虚荣攀比,过度消费,超前消费,奢侈消费。特别是部分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学生常有追求名牌,追求奢侈品的情况,造成钱物的极大浪费。

(三)破坏公物。践踏草坪,攀折花木,破坏桌椅板凳等。另外,校园里随意抽烟的男生女生越来越多,经常能够看到三五成群的学生吸着烟行走在校园里,课间抽烟的学生不在少数。对他人破坏生态的不文明行为,大部分学生采取事不关己,漠不关心的态度,甚至还有个别学生盲目跟随,怀着“又不是我一个”的心理,做出同样的不文明行为。

二、高职学生生态文明行为失范的原因分析

高职学生生态文明行为失范背后隐藏着多种原因,既有社会、家庭、学校等这些外部因素的影响,也有高职学生自身主观认知方面的原因。

(一)社会生态文明氛围尚未形成。在工业文明时代,人们过度追求经济发展,对大自然无限索取,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生态危机愈演愈烈。痛定思痛,人们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开始关注生态效益。然而,目前相当数量的民众仍然持有经济发展优于环境保护的观念,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生态文明氛围并没有形成。在这种社会氛围中,高职学生往往只顾个人利益和眼前利益,忽视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做出不文明的行为举动。

(二)学校生态文明教育缺位。目前,在我国的教育体制中,包括生态文明教育的素质教育还未全面、真正推行起来。传统的道德教育大多涉及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规范方面,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规范方面很少涉及,学生尊重自然,尊重其他物种,承担未来人类社会责任的意识淡薄。在高职院校里很少设立专门的生态文明教育课程,生态文明教育大多从属于思想政治课程,而且仅涉及一小部分。教学方法偏重理论灌输,没有实践体验,学生很难把生态文明知识“内化于心”,更无从“外化于形”。另外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生态文明行为的养成起到很大的影响作用。部分教师生态文明行为不妥,没有起到带头示范作用。有些教师在校园里随意抽烟,有的教师边谈论着“绿色”、“低碳”,边开车高碳出行。还有的教师铺张浪费,追求奢侈品。这些都给学生生态文明行为的培养带来了不好的影响,降低了学生践行生态文明行为的积极性。

(三)家庭生态文明意识淡薄。目前,我国家庭的生态文明意识淡薄,部分家长自身生态知识欠缺,生态文明行为欠妥,误导孩子,影响其生态文明素质的提高。家长更关注孩子的知识积累和技能掌握,忽略了道德教育,即使有道德教育也只是局限于传统的道德教育,很少涉及生态文明教育。因此,孩子没有尊重自然,尊重其他物种、尊重其他生命的意识。(四)高职学生自身生态知识缺乏。高职学生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平时较多关注娱乐、购物、运动、游戏等方面的信息,而对环保了解不多,主动学习相关生态知识的更是少之又少。仅有的生态知识也大部分限于身边常见的生态知识和生态事件,与自己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如“臭氧层破坏”、“水污染”、“雾霾”等。而且也只限于表面理解,不能进行深入思考。对于不能直观感受的、媒体宣传较少的生态知识和事件缺乏了解。

三、高职学生生态文明行为养成路径探究

高职学生生态文明行为的养成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学校、社会、家庭三方协同,营造良好的生态文明大环境,普及生态环保知识,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提高教师的生态文明素养。同时要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加强监督监管,对学生的行为加以约束。

(一)营造生态文明的社会氛围。一是要充分发挥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现代媒体发展迅速,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其广泛的影响。要充分利用媒体的力量,宣传国家“五位一体”的建设总布局,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普及生态知识,提高人们对于生态文明的关注度,使得生态文明意识潜移默化地深入人心。同时加大媒体对公众生态行为的监督和引导力度,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惩恶扬善,使生态文明之风吹遍整个社会。二是发挥国家的引导作用。可以通过国家的宏观调控推动经济向生态化、集约化、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变,使得生态化在生产领域得到普便实现。通过颁布一系列的政策、法律法规,引导和规范社会不同群体的行为方式,使得生态化生产方式得以支持。同时通过社会思潮引导,提高公众的生态文明意识,促使公众认可和支持生态行为,使生态文明行为在全社会普遍实现。

(二)加强生态文化教育。第一,加强生态文化教育的课程设置。目前高职院校里,很少专门设置生态文化教育的课程,造成学生生态知识缺乏而且准确度不足。应该把生态文化教育列为公共必修课,设定具体的教学目标、课时及学分,定为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和知识。另外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普及生态文化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增加相关的知识环节,用最新的理论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同时,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以理论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加深对生态知识的理解。第二,开展各种生态实践活动。教育提倡“知行合一”。高职学生的生态文化教育,除了课堂上学习生态文化知识外,还要加强课外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检验“知”,感悟“知”,把“知”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意识,更好地指导“行”,达到知行合一。校内可以通过学生社团,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态文化实践活动,向学生介绍目前的生态环境现状,普及生态环保知识,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环保活动的积极性。同时可以开展校外生态体验活动,深入大自然,真实了解当今时代的生态环境问题,增强生态文明意识,主动承担保护社会、建设生态文明的历史责任。第三,利用互联网扩展生态文化教育的空间。高职院校可以利用互联网的这一优势,积极开辟生态文化教育的新阵地。搭建生态文化教育的网络平台,利用各种真实资料,再现生态环境现状,使学生意识到生态环保的重要性。及时更新平台信息,让学生及时了解世界各地的生态事件,提高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度,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扩大生态文化教育的影响力。第四,提高教师生态文明素质。教师是生态文化教育的主要引导者和实施者,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提高教师的生态文明素质。例如可以参加系列培训,系统学习生态文化知识;参加各种生态实践活动,加深对生态知识的理解;以课题形式对生态文化进行深入研究,以此指导学校的生态文化教育。同时,教师要以身作则,践行生态文明行为,以自己的言行来影响学生,引导学生走上生态文明之路。

(三)加强家庭生态文明教育。家庭教育对孩子生态文明行为的养成起着重要作用。家长要加强自身的生态文明意识,提高生态文明素质,以身作则,将生态文明意识落实在实际生活当中,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同时,家长要改变“学习成绩至上”的观念,把关注的焦点从成绩上转移到孩子的全面发展方面。鼓励孩子参加各种环保公益活动,了解各种生态知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保护大自然的使命感。

(四)完善监督评价机制。高职院校对于学生在生态文明行为方面缺少完整的监督评价机制。学生的生态文明行为失范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一方面学生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会误导其他学生做出同样的不文明行为。学校要完善规章制度,规范学生的生态行为,树立生态文明行为典范,发挥榜样的力量,引导学生人人践行生态文明行为。同时,对于不文明的人与事给予相应的惩罚。完善生态文明方面的规范和惩处机制,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监督,促进学生对生态文明教育的认可,从而为学生的生态文明行为的养成奠定基础。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要把践行生态文明行为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状态中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高职学生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职学生生态文明素质的高低关系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能否顺利进行。高职学生的生态文明行为养成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学生自身四方共同努力,普及生态环保知识,增强生态文明意识,提高生态文明素质,培养生态文明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振清.美丽中国视域下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9:110~113

[2]邓远萍.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问题、归因及对策[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7,9:25~28

[3]孙莹.当代大学生生态素质教育探析[J].高教学刊,2015,23:173~174

[4]贾菲.生态文明视阈下大学生生态人格培育研究[D].桂林电子科技大学,2016,4

作者:仝艳丽 单位: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