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文化生态学下的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

文化生态学下的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

摘要:文化生态学是一门文化学与生态学交叉的学科,生态学强调人类对自然的保护与再利用要平衡,而文化生态学在文化遗产维度上强调人类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以达到平衡的状态。工业遗产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国内对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程度良莠不齐,如何实现保护与再利用的平衡,是我国工业遗产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以青岛啤酒博物馆为例,结合文化生态学的知识与理论,来探索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光明之路”。

关键词:文化生态学;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青岛啤酒博物馆

2020年6月9日,国家发改委、国家文物局等多部门联合制定了《推动老工业城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实施方案》,将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再次提上了日程。文件第三部分第三条明确指出“完善工业博物馆体系”。目前国内拥有多处大大小小的工业遗产,这些工业遗产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科技价值,对于政府和学者研究工业遗产的产业化开发、群众教化、审美提升、经济发展等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青岛啤酒博物馆的前身为1903年德国人殖民时期的日耳曼啤酒厂(即青岛啤酒厂),在2003年改造成为国内唯一的啤酒工业博物馆,在产业开发、工业旅游、文化创意等方面十分出色,故选择其作为分析范例。

1文化生态学理论概述

1.1文化生态学内涵

文化生态学概念的提出源于20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斯图尔德《文化变迁的理论》一书,斯图尔德将原本看似毫不相关的两个独立的概念联系起来,即“文化”与“生态”,将生态学的知识应用于文化学的领域,从而促使了“文化生态学”这一学科的诞生。“文化生态学是一门将生态学的理论方法和系统论的思想应用于文化学研究的新兴交叉学科,研究文化与环境的关系。”

1.2文化生态学特点

1.2.1学科理论的交叉性文化生态学是一门文化学与生态学交叉的新兴学科,最为鲜明的特点便是以生态学的理论来研究文化学领域的问题。从宏观层面上讲,它可以借生态学系统论观点中的整体观、共生观、动态开放观、多样平衡观等观点来研究国家层面的文化安全,从而促进民族文化在国际上传播,以提高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话语体系中的地位;从微观层面看,文化生态学亦可以用生态学理论中的持续发展观、协调观等来研究历史遗址、经典作品、民间传说等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之间的关系,以在保护的基础之上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这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2学科知识的实用性文化生态学学科注重理论知识的完善,更注重实际应用,为解决许多人文社会问题提供了思路,社会上的许多问题都可以用文化生态学的理论知识来解决。例如,可以将国际结构置于文化生态系统中,来为国家层面的文化安全、文化自信、文化传播力度等提供最优方案。

1.2.3学科价值的多元性首先,文化生态学丰富了人文学科结构,为解决人类文化上的问题提供了更多方案;其次,文化生态学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使经济结构向“低污染、低能耗、高附加值”的文化创意产业转型;最后,文化生态学促进人类文化系统可持续发展,增加文化生态系统的动态稳定性、多样性与可持续性。

2文化生态学与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耦合性研究

2.1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是文化生态学的内容构成

如前文所述,文化生态学是由文化学和生态学交叉而成的学科,生态学强调人类对自然的保护与利用要平衡,对应地,文化生态学体现在遗产维度上,强调人类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也应该达到一个平衡状态,使文化遗产和工业遗产处于一个充分保护与价值再生的文化生态动态系统中。因此,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是文化生态学范畴内的问题,是其内容构成。

2.2文化生态学方法是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现实路径

工业遗产是指在工业活动中传承下来的具有历史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科技价值等多元价值的工业遗存。随着老旧厂房改造、老工业城市更新等议题的提出与进行,我国工业遗产保护已取得显著成效,但还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首先,大部分工业遗产处于闲置荒废状态,主体建筑的整体结构、空间、内外装饰的保存方面受到损坏,甚至有些工业遗址建筑被用作库房存放杂物,价值未得到充分认识;其次,工业遗产保护过于注重技术方面,但技术并不是鼓励存在的部分,而应注重历史、文化、美学、技术等方面的协调性、系统性;最后,工业遗产利用模式单一,多改造为工业景观公园模式(如北京首钢工业景观公园)、文化创意产业园模式(如北京798、751创意产业区)等,缺乏新意和创新模式。针对以上问题,以“动态平衡”为核心的文化生态学可以为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提供理论基础和现实路径,使工业遗产不再荒废或动辄过度开发,而是凭借“保护”和“利用”的“两条腿走路”共赴良性的文化生态系统。

3青岛啤酒博物馆实例分析

3.1青岛啤酒博物馆概况

青岛啤酒博物馆是由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建成的国内唯一的啤酒博物馆,于2003年8月15日青岛啤酒厂建厂百年之际开馆,是全国首家工业旅游示范点、国家4A级旅游景点、国家重点文保单位和全国工业旅游创新单位。作为一个工业博物馆,青岛啤酒博物馆不同于一般的历史展馆,其在藏品、布展、参观动线设计、互动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是集啤酒文化展示、生产线参观、啤酒生产介绍、酒吧品饮与游客参与为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3.2青岛啤酒博物馆的文化生态学分析

3.2.1保护与再利用的动态平衡观青岛啤酒博物馆遵循了保护与再利用的文化生态动态平衡观。首先,青岛啤酒博物馆内有许多保存完好的德国、日本与民国经营时期青岛啤酒厂遗留下的工业遗产:包括德国建厂时期的办公大楼、生产车间和质检大楼三座主体建筑,糖化锅、1893年生产的西门子电机、敞开式发酵池、二次发酵桶、棉花式过滤机、洗瓶机、装酒机等生产设备以及当时的规划图、设计图纸等。其次,青岛啤酒博物馆在原主体建筑与内部空间的基础上加以合理改造,实现再利用:将办公楼、生产车间用作博物馆A馆与B馆,分别展示图文资料与生产工艺;将保存完好的工业生产设备展出,为前来参观的游客还原传统生产工艺;在原啤酒厂内进行景观改造,使游客收获青岛啤酒博物馆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奇妙体验。最后,青岛啤酒博物馆在遗产保护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利用,并添加了多功能区与互动性设施,既实现了保护的完整性,又实现了对其利用的经济效益,遵循了保护与再利用的生态系统动态平衡观。

3.2.2博物馆与周边环境的共生观工业遗产的再利用不能是孤立存在的,而要与周边的城市环境、生态环境、人文环境共生。青岛啤酒博物馆位于工业遗产较为丰富的青岛市市北区登州路56号,博物馆前是2005年投资建成的青岛啤酒街,游客可以在这里满足“哈(喝)啤酒,吃蛤蜊”的青岛诉求;其与青岛著名的台东步行街也仅隔一站公交的距离,使游客可以实现“一站式”的路线规划;另外,青岛啤酒博物馆的德式建筑风格与其周边的建筑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完美诠释了青岛“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美丽环境。正是由于青岛啤酒博物馆与周边环境的整体共生,才给前来参观的游客营造了一种和谐感受,而非矗立在不甚协调的环境中显得格格不入。

3.2.3传统与现代的协调观青岛啤酒博物馆的啤酒生产工艺与流程参观动线是按照“传统+现代”的模式设计的。一方面,将保存完好的旧生产设备展出,还原了旧生产工艺;另一方面,青岛啤酒博物馆是依托青啤“一厂”而建的,其巧妙之处在于借助玻璃视窗等方式为游客展示真实的生产车间,更方便其理解新生产工艺。以啤酒生产流程为根据,设计了旧糖化车间、新糖化车间、传统的敞开式发酵池、现代的不锈钢发酵桶、旧过滤设备、新过滤设备、旧包装与新包装车间等,游客在参观的过程中,因此而拥有从传统穿越到现代、传统与现代交织的奇妙体验。工业遗产项目若想成功,必须做到传统与现代相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太传统显得古板,太现代又失去了文化底蕴。

4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文化生态系统路径

通过对青岛啤酒博物馆的工业遗产进行文化生态学分析,总结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文化生态系统路径如下。

4.1遵循动态平衡观,坚持保护与再利用的文化生态平衡

在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中,要始终遵循动态平衡观,坚持保护与再利用的文化生态平衡。只保护不利用,会使工业遗产处于闲置荒废状态,造成文化资源的浪费;只利用不保护,竭泽而渔,最终会导致工业遗产的崩坏。只有处理好保护与再利用之间的关系,在保护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利用,常维护,常更新,才能实现文化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4.2遵循整体观,实现工业遗产的整体性保护

对工业遗产的保护既不应该过分注重技术层面,也要跳出“工业遗产保护等于实物保护”的固定思维,遵循文化生态系统整体观,既要保护工业主体建筑、内部架构与生产设备,也要保护历史、文化、技术等非实体遗产,实现工业遗产的整体性保护。

4.3遵循多样观,多角度探索工业遗产利用模式

“在对工业建筑进行改造的时候,应详细了解其修建年代、结构特点、地理位置、环境特点等条件,选取适合的开发模式”,摆脱多数模式的桎梏,勇于创新,实现工业遗产再利用模式的多样性。遵循多样观,多角度探索工业遗产利用模式,既可使项目免于单调乏味,亦有利用工业遗产项目的长久性发展。

4.4遵循共生观,实现工业遗产与周边环境的和谐共生

工厂、码头、铁路等工业项目建造初期,是综合考虑了周边环境、地理位置、人民需求而设立的,是与周边环境共生存在的。因此,在规划工业遗产利用时也应遵循共生观,将工业遗产改造项目融入周围的环境中,使之在生态、人文方面彰显和谐,实现工业遗产与周边环境的和谐共生。

5总结

工业遗产是历史文化遗产中的一枚瑰宝,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与科技价值,目前却面临着大部分工业遗产处于闲置荒废状态、对其保护过于注重技术层面以及再利用模式单一等问题。文化生态学以生态学的理论来研究文化学的问题,为文化学中存在的问题打开了思路,提供了不同的解决方案。将工业遗产置于文化生态系统中,以青岛啤酒博物馆为例,探索总结了文化生态学视角下的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路径:遵循动态平衡观,坚持保护与再利用的文化生态平衡;遵循整体观,实现工业遗产的整体性保护;遵循多样观,多角度探索工业遗产利用模式;遵循共生观,实现工业遗产与周边环境的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

[1]唐建军.文化生态学视角下的国家文化安全[J].中国文化产业评论,2018(1):53-63.

[2]郭帅.城市历史景观方法下的青岛殖民时期工业遗产保护更新[D].青岛:青岛理工大学,2015:45-47.

[3]艾智科.中国工业遗产保护的问题及其反思[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8(1):19-23.

[4]龚克,侯婷婷,蓝祧彪.文化生态视野下的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研究—以柳州市为例[J].中外建筑,2013(1):58-59.

作者:石硕 单位:曲阜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