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生物教学问题设计思考

生物教学问题设计思考

摘要:课堂提问是激发学生思维活动的动力,是激发学习趣味、引发学生思考、开启智慧的钥匙。以生物教学为例,对生物教学问题设计的现状进行分析,并从设计问题层次、设计问题串以及问题联系生活实际三方面对生物教学问题设计的有效策略进行探究。

关键词:问题设计;生物教学;对策

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不论哪种模式的教学,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都要提出问题,生物教学也不例外。课堂提问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但在实际的生物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并没有发挥出其真正的教学效果。因此,很有必要对生物教学问题设计进行探讨。

一、生物教学问题设计的现状

笔者经过长期的生物教学实践发现当前的课堂提问教学现状主要包括两种:第一,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马上回答“是”或“不是”、“对”或“错”等,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第二,教师提出问题后,课堂上鸦雀无声,一两分钟过后,尽管学生进行了讨论,但只有个别学生回答了问题,无法调动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当前很多生物教师的教学问题设计普遍存在以下两个问题:第一,课堂上学生的回答似乎非常活跃,但究其本质是由于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不需要经过思考就能回答,缺少思考价值,并不能真正激发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第二,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启而不发”,不能积极参与到课堂当中,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也不好。

二、生物教学问题设计的对策

(一)课堂的问题设计要面向不同层次学生

问题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生物课作为一门实验性、科学性、探究性极强的课程,其问题设计的要求更高,只有根据不同程度的学生设计出不同层次的问题,才能使得课堂教学效果更高。所设置的问题既要让优生深入思考,又要让中等生甚至后进生回答问题,这样才能让全体学生有不同进步。比如,在单细胞生物这节课中,出示单细胞生物的图片,包括酵母菌、草履虫、衣藻、眼虫、变形虫。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课堂问题:“观察以下生物,想一想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和思考,就会对单细胞生物的共同特点有不同的理解,善于思考的学生会理解的相对深层,学困生理解的层次相对简单。为不同学生设计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问题,能够很好地满足不同层次水平学生的发展[1]。

(二)设计问题串,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创新性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活动规律的综合学科,探究性和思考性是生物课堂的追求。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倡导“探究性学习”,探究源于问题,问题是探究的源头,是让学生通过思考、推理和对比等思维活动来分析、探究和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创新性。例如,在“细菌”这堂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以下问题:“在病人进行手术时,为什么要对病人进行消毒?”“请你们谈谈对细菌的认识。”“细菌分布在哪呢?细菌分布无处不在,我们看见过细菌吗?”“为什么我们看不见呢?因为细菌非常小,我们肉眼看不到。那么细菌究竟有多小呢?”“细菌的形态有杆状、球状、螺旋状,那么它的结构怎么样呢?”“细菌细胞包括哪些结构呢?每一种结构有什么作用?”[2]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以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形式讨论探究,完成对生物知识的深入。教师适当地给予引导和补充。学生通过一个问题的解答,完成了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又将知识点之间相互的联系和内涵挖掘出来了,不仅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还重点理解了知识形成的过程,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都是一个提升。

(三)注重问题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生物学科是应用性和实践性特别强的一门学科,与生活联系非常密切,其学习途径广泛,不局限于课本。因此,生物课的问题设计,要注重其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实际联系,这样不但提高了生物课堂的教学效果,也培养了学生应用的综合能力。例如在学习“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时,教师可以设计如下问题:“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健康和长寿是我们每个人的愿望和追求,也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问题,那么,什么是健康?健康的标准又是什么呢?如何才能拥有健康呢?”学生进行相互讨论。这些都是与学生息息相关的话题,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分不开,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结语

课堂教学设计即为问题的设计,课堂问题的有效设计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还能促使学生内化知识,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正是生物课堂教学所要实现的最终目标。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实现自我满足,真正实现生物课堂的高效教学[3]。

参考文献:

[1]李鹏周.注重问题设计,提效英语教学[J].新课程(中),2015(7):127.

[2]宋淑秋.浅谈《细菌》一节的有效理答[J].少儿科学周刊(教育版),2016(1):15-16.

[3]张莉.巧设课堂提问,启迪学生思维[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1(1):37-38.

作者:王颖 单位:庄浪县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