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中数学教学方法浅谈

高中数学教学方法浅谈

【摘要】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创新教学方法已成为必然,创新教学方法满足素质教学的要求,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本文通过联系教学实践,分析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策略与方法。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高中数学教学方法

高中教育阶段的主要学科就是数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绩与高考结果,所以高中生学好数学具有重要意义。高中教学改革中核心素养理念作为重要的思想,推动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本文就此展开论述。

1.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数学思维

通过问题可以引发学生主动思考,合理设置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引导学生正确思考,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措施。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锻炼学生数学思维。因此整个教学中教师重视提问,可以通过塑造情境的方式,让学生结合自身知识给出解决措施。此外,教师塑造问题情境时,要侧重联系知识点,选择合适的事物,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2.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做为课堂主角,学生只是一个被动的知识接收者,因此造成了学生只会被动学习不会自主创新的局面。而当今社会,各行业间都在提倡创新和探索精神,急需大量具有探索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摒弃传统的应付升学考试的教学观念和思想,充分考虑并结合学生未来发展,真正明确作为教师的职责、合理把握教学主导方向,将学生的权利和主导权悉数还给学生。高中数学教材需要使用全国大部分范围的情况,因此并不能照顾到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数学教学设计中融入逻辑因素,依据学生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3.多角度的解题,培养学生纵向思维

高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有效的数学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高中数学习题教学时,教师可以选择一题多解或一题巧解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拓展思维,掌握数学解题技巧与规律,解决具体问题,提高学生运算与解题能力。如,已知等差数列{an}中a1=20,Sn为前n项的和,且S10=S15,求:n取何值时Sn值最大,求出最大值。解法1:通过等差数列基本量与等差数列前n项和为Sn最大值具备的条件。∵a1=20,S10=S15∴10×20+10×9/2d=15×20+(15×4)/2d,∴d=5/3∴an=20+(n-1)×(-5/3)==-5/3n+65/3。∴a13=0,即当n≤12时,an>0,n≥14时an<0。∴当n=12或13时,Sn取得最大值,且最大值为S12=S13=130。解法2:利用等差数列中项的的性质得出a13=0,那么a12>0,故Sn有最大值,且有两项。同法一得d=-5/3。又由S10=S15,得a11+a12+a13+a14+a15=0。∴5a13=0,即a13=0.∴当n=12或13时,Sn有最大值,且最大值为S12=S13=130。同一题目选择不同的解题方法,必然会涉及到不同的知识与思想,促使学生从不同教学思考问题,培养与提高学生数学理解能力,优化知识结构体系。

4.侧重实践教学,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高中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变“书本知识”为“学生知识”,但在“变”以及“转化”过程中,不是单纯的“题海战术”,而是通过选择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题目,对学生进行指导,让学生开展适当训练,达到学生能自我反思、总结、归纳解题方法,提升自我的目的。解决集合问题时,往往存在单纯求出各自集合答案,再进行合并计算,造成最终结构出现范围重叠,致使答案出现错误,也有可能出现无法计算的情况。引入数形结合思想,可以将这种复杂问题简单化,其中集合运算中Venn图最为常见。如,一学校举行教学活动,此次教学活动共有50人参与,其中30人参加数学活动、26人参加物理活动,15人两种活动都参与。请问,这个班级中有多少同学既没参与数学也没参与物理活动?一般解题思路:仅参加数学活动人数30-15=15人,仅参加物理活动26-15=11人,参加活动的人数=15+11+15=41人,什么也没参加的人数50-41=9人。通过Venn图,可以直观观察到数量关系,简单的计算出最终结果。

5.结语

总之,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利用各方面资源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联系教学实践与内容,选择合适的切入点,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为学生顺利通过高考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路亚丽.新课程标准背景下高中数学的教学方法[J].学周刊,2018(10):108-109.

[2]卢爱红.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研究[J].学周刊,2015(24):72-7

作者:林德春 单位: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