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大学生网络社团兴起与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网络社团兴起与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大学生网络社团的兴起是信息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当代大学生需求日益多样化的客观反映。大学生网络社团的发展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双重影响:能够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但同时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不仅增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而且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大学生网络社团的快速发展,高校应当积极引导、创新管理方式和方法,主动占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

关键词:网络社团;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大学生网络社团是指大学生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或者需要,在虚拟网络空间上组建的社会团体。近年来,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全国高校兴起了以大学生为主体的网络社团。大学生网络社团的兴起一方面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载体,另一方面也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做好网络社团的思想政治工作,这是新时期高校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做好大学生网络社团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在于与时俱进,把新媒体、新技术与思想政治工作很好地结合起来。正如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所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从而才能牢牢把握大学生网络社团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

一、大学生网络社团的特点及其兴起原因

同实体社团相比,大学生网络社团具有虚拟性、交互性、多元性等特点。大学生网络社团能够从某种程度上满足大学生学习、自我认同、扩大社会交往等的需求,成为大学生获取社会信息、沟通大学生与社会联系的重要途径。

1.大学生网络社团的特点

(1)虚拟性是大学生网络社团的首要特点

大学生网络社团最基本的特点就在于它的虚拟性。大学生网络社团的发起人只需在互联网上注册一个IP地址,就可以 建立一个 社 团的虚拟 交流平台,如博客、论坛、QQ 群、聊天室等,社团成员就可以在该虚拟空间进行互动交流。同实体社团相比,网络社团不具有可触摸的形态,因此网络社团又被称为“虚拟共同体”。网络社团成员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可以采用真实的身份或者以虚拟的身份,甚至可以建立多重身份来进行自由、平等的交流互动。

(2)交互性是大学生网络社团的重要特点

交互性特点指的是网络社团成员之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进行直接双向交流。大学生网络社团之所以具有交互性,在于它是一个平等、公开、便捷的交流空间。首先,社团成员在身份上是平等的。每个成员都没有身份和地位的差别,都有权力和机会自主地和评阅 信 息,可以 自 由地进行 互 动交流。其次,社团的信息交流是公开的。所有社团成员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社团进行交流互动,发表观点看法,提出意见或建议,也可以在社团中寻找帮助与合作。最后,相比实体社团,网络社团交流更加方便、快捷。实体社团开展活动往往受制于场地和经费等因素,网络社团受限制的因素比较少,借助网络信息的传播优势,社团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将信息传播给社团成员,同时社团成员只要登录自己的账号,就可以随时随地查看社团信息和发表相关评论。

(3)多元性是大学生网络社团的基本特点

互联网的多样性决定了大学生网络社团异质性较高,具有多元性的特征。总体上看,大学生网络社团种类繁多。从网络社团的内容来看,可以分为考研考试类、情感交流类、志愿服务类、体育活动类、学术研究类、就业创业类等等;从网络社团的技术载体来看,可以分为群(QQ 群)、客(博客)、游(微博)、吧(贴吧)等等;从网络社团的组成形式看主要有三种类型,一种是大学生实体社团的网络化,一种是在专业性网站、聊天工具平台上发展起来的网络社团,还有一种是依托各高校专属 BBS而建立起来的网络社团;从网络社团存在生命周期看,可以分为长期型和短期型两种。

2.大学生网络社团兴起的原因

大学生参与网络社团的原因多种多样,但根本的原因在于大学生特有的性格特征和心理需求。

(1)满足大学生学习创业的需要

大学阶段是学习各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关键时期,大学生开始有意识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学习型网络社团是大学生网络社会社团当中的一个重要类型。常见的有考研社团、英语学习社团、出国留学社团、网络技术类社团、社交礼仪社团等等。通过参加这些网络社团,大学生可以获取专业知识以及各种有益知识或技能。近年来,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一些就业创业型的大学生网络社团应运而生,这些网络社团以促进大学生就业为目的,帮助大学生了解就业岗位以及基本素质要求等信息,从而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制定职业发展规划、提高就业能力。

(2)大学生实现自我认同、扩大社会交往的需要

大学生一般都具有较强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他们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肯定。由于大学生还没有步入社会,没有稳定的社会地位和身份,他们的社会交往空间往往比较有限。同时,由于大学生远离父母和熟悉的社会关系,在陌生的生活环境中,难免会产生孤独感。因此,寻求情感归宿、追求更多的、平等交互式的情感交往成为大学生的基本社会需求。而网络社团就为满足大学生的需求提供了空间和条件。一方面,网络社团突破了现实社会空间的阻碍,另一方面,网络社团中群体角色和社会关系相对比较简单,通过参加网络社团,大学生就比较容易结交志趣相投的朋友,获得情感上的慰藉。

(3)实现大学生宣泄情感的需要

充满青春活力、富有理想的大学生,心系国家的前途和命运。随着大学生民主意识的不断增强,他们政治参与的热情也不断提高。现实生活中,大学生表达观点的渠道比较狭窄,容易产生话语权缺失的相对剥夺感,而网络空间的发展为大学生政治表达提供了便捷、广阔的场域。通过参与网络社团,在思想、兴趣相近的群体中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宣泄自己的情绪,这是大学生应对现实生活中各种不公平和不开心事情的重要方法。因为在网络社团这一虚拟的世界里,他们“可以脱下虚伪的面具,尽情宣泄自己的情感:在共享人类的知识财富的同时,充分展示自己的价值”[2]。

二、大学生网络社团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大学生网络社团的宗旨、语言以及行为等会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道德观念、价值判断等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大学生网络社团的兴起与发展,不仅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积极的影响,而且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

1.大学生网络社团发展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1)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大学生网络社团的发展能够丰富大学生的课外生活、扩展大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首先,网络社团成员可以随时免费共享自己所了解、掌握的知识和信息,因此加入社团的成员能够比较容易获得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如各种学习参考资料、校园和社会热点问题等。其次,大学生网络社团的发展有助于缓解大学生心理压力、促进心理健康。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代社会,大学生承受着来自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的压力。在网络社团这一虚拟空间里,有着共同兴趣或相似经历的大学生,可以通过相互交流、彼此安慰等方式来排解内心压力和不良情绪,从而 有 助于促 进 大学生的 心 理健康。最后,网络社团成员常常就一些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进行交流和讨论。在参与各种社会现象、社会思潮的讨论中,来自于不同学科、不同知识背景的大学生既可以从其他成员的交流中受到启发,也可以得到其他成员对自己观点的肯定或否定意见,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2)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大学生更愿意在平等、开放的教育或对话环境下,以他们熟悉的方式接受教育和开展交流。在网络社团这一平台中,由于不受年龄身份和现实处境等因素的限制,每个社团成员都可以敞开自己的思想、发表自己的见解,拥有自己的话语权。网络社团这种平等的、自由的、非等级的交流方式能够激发大学生民主意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把社团成员这种参与热情引导到各种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讨论中来,从而丰富了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同时,借助于视频、音频、图片、动画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多媒体技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同他们分享具有教育意义的社会现象,从而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变得更具生动性和形象性,这不仅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也更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

(3)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网络快捷传播信息的特点,使大学生网络社团成员能够及时捕捉社会信息,同时借助网络强大的互动功能,社团成员之间可以通过回复、转发、评论等方式即时表达观点、发表看法、抒发情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快速、准确了解大学生关注的各种热点和焦点问题,及时掌握更多更全面的网络信息,并对这些信息加以辨伪存真,洞悉事物本质,探寻事件真相,第一时间对学生进行答疑解惑,开展个性化的思想引导工作,从而占领网络信息的制高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2.大学生网络社团发展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新挑战

(1)进一步增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

一方面,作为一种自由、松散的学生团体,大学生网络社团依托互联网而产生,其成员往往以虚拟或匿名身份加入。尽管一些高校的网络社团已采用学号筛选等技术手段,对注册成员进行某种程度上的限制,可是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不少网络社团的参与者还是能够随意注册加入社团,甚至一些人还可以通过购买或者盗窃他人注册号等手段参加网络社团活动。这其中就夹杂着一些非在校大学生以及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员,从而使社团人员构成比较复杂。大学生网络社团的这一特点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难以把握。另一方面,大学生网络社团具有隐蔽性的特点,大学生实体社团需要向学校相关部门申请,经过批准后才能成立,因此大学生实体社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查可控的。而由于网络社团是一种自发而成的组织,相关监管机构和相应监管制度的缺失,使这一团体具有很大的隐蔽性。社团的隐蔽性特点使得一些消极的网络社团 借机传播不良信息、甚至从事一些非 法 活动,如 个 别高校中 出现的“英语四、六级助考团体”“论文团体”以及“网络传销团体”等。网络社团的这一特点无疑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网络社团匿名性等特点使得一些社团成员容易出现自我控制能力下降,社会责任感淡化的现象,一些社团成员甚至无所顾忌地任意宣泄不满情绪和散布极端言论,达到情绪上的兴奋和心理上的快感。[3]网络社团具有聚合性的特点,容易把大学生易偏激、情绪易波动、易形成逆反心理等特点高度凝聚化,在某些错误思潮的诱发下形成一种破坏性的力量。

(2)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首先,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信息技术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只有主动熟悉网络社团的特点、组建形式以及运行规律等,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由于专业背景以及年龄结构等原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网络技术水平相对比较低、运用网络技术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普遍不足,而在信息社会“当孩子们霸占了全球的信息资源时,需要努力学习、迎头赶上的是成年人。对教育者来说,更是如此”[4]。因此,网络社团的发展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信息技术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其次,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方法提出新的要求。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及时、准确掌握各种网络信息。在网络社团中,大学生获取信息更加方便、快捷。而由于网络中的信息内容良莠不齐,大学生又难以对庞大的信息辨别真伪。有些不良信息具有很大的迷惑性和欺骗性,大学生容易受到这些信息的影响。如果思想政治教育者不能及时有效解答大学生的思想困惑,难以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就可能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创新教育方式方法。网络技术的发展最令人吃惊的后果是“其对那些专家们的权威构成挑战,因为它能够冲破任何人为设置的束缚”[5]。在网络社团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是平等的,没有身份和地位的差别,都有权力和机会自主地和评阅信息,可以进行自由的互动交流。因此,不同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单向灌输,在网络社团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与教育对象之间进行双向或多向互动,在平等的交流讨论中达到教育效果。网络社团这种交互性的特点无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方式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高校引导大学生网络社团健康发展的路径选择

大学生网络社团是高校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发展的组织载体。面对大学生网络社团的快速发展,高校应当辩证看待网络社团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双重影响,坚持培育扶持与监督管理并举的原则,创新管理方式和方法,主动占领大学生网络社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1.努力掌握大学生网络社团发展的规律

(1)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媒介素养

面对大学生网络社团的发展,高校需要培养一批既掌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又熟练运用网络技术的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而言,良好的媒体素养不只是熟练掌握与运用新媒介技术,还包括能够较好地运用新媒体开展思想教育活动的能力。高校可以聘请具有较高媒介素养的教师来担任大学生网络社团的顾问或指导老师。

(2)掌握大学生网络社团的发展动态

加强对大学生网络社团的调研工作,了解、掌握大学生网络社团的现状和运行规律。应当针对大学生网络社团的特点、类型、规模、人员构成、活动情况以及影响力等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建立大学生网络社团的信息资料库,及时掌握大学生网络社团的发展动态,及时调整引导和管理方案,针对不同类型网络社团的不同发展情况,及时开展引导和管理工作。

(3)努力把网络社团建设成为大学生成才成长的第二课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和大学生一起加入网络社团,参与社团成员之间的交流互动,同大学生一起探讨人生价值、理想信念、以及就业趋势等问题,为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就业、情感等方面遇到的实际问题提供解决的正确方法,在与大学生的沟通、交流、互动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2.加强对大学生网络社团的管理和监督

(1)加强大学生网络社团管理员的教育与培训工作

建立健全网络社团管理员负责制,进一步明晰网络社团管理员的工作内容、权利以及责任等。网络社团管理员是网络虚拟社区的“核心人物”,承担着社团成员信息交流的核心管理工作,优秀的网络社团管理员能够发挥积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网络社团管理员要制定社团成员应当自觉遵守的公约,正确引导社团成员的思想观念,及时发现并消除社团内的不良信息,推进社团的健康发展。

(2)建立健全网络社团的自律机制和监督机制

高校应当帮助网络社团完善内部管理制度,探索行之有效的监督办法,建立健全网络社团的监督评价体系,明晰考核指标。引导和鼓励一批有公信力、有影响力、有号召 力的大学 生 网络社团 加快发展,特别是对一些学习类、公益类、志愿类的优秀大学生网络社团给予必要的经费 支持以及物质保障等,打造一批具有示范性和代表性的优秀大学生网络社团,从而能够对学校网络社团的整体发展起到导向性的作用。

(3)加快网络社团文化建设,建立网络社团实名认证制度

高校在大力加快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同时,将大学生网络社团文化建设纳入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体系,构建网络社团文化建设体系,逐渐使其制度化、规范化。健全校园IP 地址管理办法,落实IP 地址分配使用逐级责任制。大学生网络社团监管难点之一在于社团成员的虚拟身份,学校难以将社团中各种虚拟昵称与现实中的自然人对应起来。因此,高校应当借鉴大学生实体社团的管理方法,引导、鼓励大学生网络社团实行实名认证制度,对加入网络社团的成员进行实名登记。同时,帮助大学生网络社团进行技术培训,协助网络社团构筑不良信息的“防火墙”。

参考文献:

[1]新华网.让思想政治理 论 课 活 起 来[EB/OL].(2017-01-10)

[2]蔡文之.网络传播革命:权力与规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16.

[3]邓希泉.网络集群行为的主要特征及其发生机制研究[J].社会科学研究,2010(1)

[4]尼葛洛庞蒂.数字化生存[M].胡泳,等译.海南:海南出版社,1997:2.

[5]张青.教师的权威者角色在网络教育中的变化及其社会学原因[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6]杨连生.大学生网络社团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

作者:康宗基 沈海燕 单位:1.福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2.闽江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