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素质教育背景下体育教学实践

素质教育背景下体育教学实践

摘要:为了促进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开展,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文章首先阐述了体育教育的重要作用,然后分析了素质教育背景下的体育教学途径,包括推行基础体育技能教育;实行差异化教学方式;终身教育意识的培养。

关键词:体育教学;体育素质;素质教育

体育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体育教育、智育教育、德育教育及社会实践能力教育共同构成大学素质教育的基本体系。大学体育教育不仅是大学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更是大学生终身教育的重要一环。研究如何通过大学体育教学,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找到符合大学生发展特点的体育素质教育的具体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体育教育的重要作用

大学体育教育具备了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等重要作用[1],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升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

体育教育是塑造学生健康体魄、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途径。大学体育教学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详尽的教学计划、完整的教学内容和严密的教学体系,大学也配备了多样的体育设施供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大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爱好和实际情况,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锻炼项目,通过体育教学,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从而有效提升自身的身体素质,塑造健康的体魄,为健康学习、健康生活和健康工作做好准备。

(二)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是体育教育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大学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发展是指通过体育锻炼,开发潜能,帮助大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排除不良情绪、提高自身的心理适应能力,从而实现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体育运动还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体育教育利于培养参与者更加健全的人格,锻炼学生坚强意志,实现学生全面的自我认识,提高学生认识社会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2]。

(三)促进大学生的智力发展

合理的体育锻炼能有效增强人的神经中枢功能,对于提升人大脑思维的灵活性有着显著的作用,同时,体育锻炼能保证的人的精力充沛,是大学生保证良好生活与学习状态的必要条件。

(四)改善大学生审美情趣和道德水平

科学的体育锻炼能促进学生塑造健康健美的体形,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身姿,培养学生追求美、创造美和鉴赏美的能力,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同时,体育教育也是大学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竞技体育中的体育规则、体育精神是人类良好思想品格的重要引领。体育比赛中的规则坚守、人员配合、人际协调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规则意识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素质教育背景下的体育教学途径

(一)推行基础体育技能教育

体育教育目标的实现要以体育基本技能教育为基础,学生只有掌握了基本的体育技能,才能实现体育锻炼并塑造健康的体魄,然后实现心理的自我塑造,最终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体育课的教学与训练,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技能,比如,教师可以利用上课时间,教会学生太极拳的动作并组织学生进行长期训练,熟练掌握太极拳用于身体锻炼。篮球一种互动性强的运动项目,在很多单位都会组织篮球赛,教师在上课时应该组织学生掌握基本的篮球技能,让大学生走向社会后也能通过一些基础体育技能融入单位与集体中。学生只有掌握了基本的体育技能,才能感受体育运动的快乐,实现坚持锻炼的目标。

(二)实行差异化教学方式

素质教育提倡弘扬个体教育,注重个体差异。比如,女生大多偏好健美操、男生大多喜欢足球运动等,也有的学生喜欢人数较少的运动,如太极拳、乒乓球、羽毛球等,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差异化教学,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运动项目,引导学生的个性发展,从而使学生自身的个人气质、个人能力、自我意识和智力水平都得到全面的发展。

(三)终身教育意识的培养

素质教育强调终身教育,因此在大学体育教学中还要在教学中贯彻学生终生体育教育的理念,让大学生通过体育教育,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为终生体育锻炼做好准备。体育教学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师应该综合学生的日常时间安排,指导学生把握晨练、课件、课外活动等机会,组织好自己的锻炼时间,并养成坚持锻炼的好习惯,让体育锻炼的意识习惯融为他们自身的一部分,在大学阶段就找到适合自己的体育锻炼方式,养成锻炼习惯,从而形成终身锻炼的意识与习惯。

三、结语

培养新一代大学生,要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对体育教学进行科学的探索,落实素质教育的目标,最大限度地提高体育教育的效果,培养具有健壮的体魄、健康的心理、高尚的品格与社会服务能力的学生。

参考文献:

[1]崔伟.论体育教学系统[J].体育学刊,1996(1):49-51.

[2]沈跃进.21世纪高校体育教育的改革探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36(2):35-37.

作者:贾文娟 单位:甘肃中医药大学定西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