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校艺术专业人文素质教育的挑战与应对

高校艺术专业人文素质教育的挑战与应对

[摘要]本文立足于应用型高校艺术专业,原因一是应用型高校主要是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艺术专业是该类院校普遍开设的常规专业,很具有代表性;二是应用型高校特别突出学生的技能与实践教学,原来存在的人文素质教育问题有可能更加突出。宏观说来,艺术教育是人文素质教育手段之一,担负着培养高层次专门艺术人才、塑造健全完美的人格、提升生活境界三个方面的使命。因此,普通高校在向应用型高校转变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在学科建设和师资结构两个方面为人文素质教育做出基本保障。

[关键词]普通高校;应用转型;专业艺术教育;人文素质教育

一、转型过程中,人文素质教育受到更为严峻的挑战

我国高等院校艺术专业招生的特殊性,导致艺术专业学生文化课水平偏低,综合基础知识较差,甚至一些学生不是出于热爱艺术、献身艺术,而是因为学习成绩不理想,想通过参加艺术类考试而获得进入大学的资格。这些学生进入大学以后,加上目前我国艺术本科院校培养目标定位不当,专业设置过窄,普遍重技轻能,忽视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和综合能力的提高,这就出现了一个十分奇怪的现象:最具有人文精神的艺术学科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反倒文化素养较差,人文精神缺乏,综合能力偏低。艺术生因而成为低差生的代名词。相对于地方本科院校来说,这一问题更加严重。一是因为,一般来说,地方高校招生的学生在专业能力和文化课水平上要低于那些专门的艺术学院或者重点院校,表面看是学生基础较差,实质上是学生文化学习的主动性差,学习能力不足。二是因为,新近升本的地方院校学科建设起步较晚,大都没有硕士点、博士点的支撑,课程设置单一,缺乏人文教学氛围。三是因为,地方本科院校艺术专业教师大都是艺术专业出身的专门人才,语言、历史、文化和科学知识方面的素养达不到要求,师资结构上同质化严重,制约了学科的拓展,学生所受教育内容单调重复。四是因为,虽然近几年关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讨论较为激烈,但关注较多的是理工科学生,作为人文学科的艺术专业却成为注视盲区,地方本科院校艺术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问题引起的关注度不够。现在,地方本科院校要进行应用技术教育转型,在一些人看来,所谓应用技术教育就是让学生获得能够谋生的实用技术,绘画的把画画好,弹琴的专注弹琴,跳舞的把身段练好,其他的无须多学,毕业后凭借专业能力找个好工作就万事大吉。这种思想刚好与上文所说的只重视专业技能,忽视人文素质和综合能力的现象不谋而合,这样一来,由于对转型的误解,地方本科高校艺术专业教育中原本存在的缺陷与不足也就成了名正言顺的东西。面对这种误区与挑战,有必要结合应用技术型高校艺术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及当今社会对综合艺术人才的需要来讨论人文素质教育问题。不管相对于艺术专业的学生来说,还是相对于社会需求来说,人文素质教育都担负着一定的使命,不能有丝毫的忽视。

二、艺术类应用人才培养中,人文素质教育的使命意义

人文素质是相对于先天的自然生理素质来说的,是指通过教育和社会环境影响而发展起来的,关于对人类文明与人类精神认识与领悟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精神特质。它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具备人文知识,二是理解人文思想,三是掌握人文方法,四是内化人文精神,五是践履人文行为[1]。概括来说,人文素质即是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人文知识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文学、历史、哲学、考古、法学、艺术等人文学科所创造的知识与文化,是人文精神的基础;人文精神则是在人文知识中体现出来的,对人类本质精神的感悟、理解与实践,是对生命意义与生命价值的发现,是人文知识的目标与归宿。人文素质对于艺术应用人才的培养,不仅具有专业意义,还担负着健全人格、引导人生、促进发展、推进生活价值的责任。

(一)人文知识是专业创造力的助推器

托尔斯泰把艺术的本质归结为情感,但情感的内容不是抽象的,而是人对自我生存命运的体悟与理解。艺术家只有充分理解人类对信仰、善良、幸福的追求之后,才能拥有更伟大的情感,因而“一个人要创造真正的艺术品,必须具备很多条件。这个人必须处于他那个时代最高的世界观的水平,他必须体验某种感情,而且他有愿望,也有可能把这种情感传达出来”[2]。对人类伟大情感的把握,离不开人文知识的学习,而且只有通过人文知识的学习,才能够加强情感的深度,才能够把个人的生命体验融入人类的历史经验之中,从而创造出趣味高雅、非凡独特的艺术。表现主义大师克罗齐说,“艺术活动是自由与必然、自发与受制的统一,如果只看到前者,我们就割裂了艺术的历史联系;如果只看到后者,我们又抹杀了艺术的创造本质”[3]。可以说克罗齐与托尔斯殊途同归,都说明艺术家的创造力不仅仅来自于他个人的自由与自发,还来自于艺术家对于人类生活的历史的掌握,对人类情感发展的理解,以及对艺术自身规律的明了。另外,就培养目标来看,应用型大学艺术专业教育充其量只是为受教育者提供具备艺术家的基本素质和条件,其直接目的并不是培养艺术家,而是为满足社会需要,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高水平艺术工作者。这就决定了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艺术创作能力,还要初步掌握艺术史、艺术理论、艺术批评,以及美学、文学、历史等综合知识,这种人文知识的修养是其以后从事艺术考古、艺术保护与鉴定、艺术经营与管理、艺术传播的基础条件,并且,与此相关的人文知识的初步学习,也为艺术专业学生后来继续学习、自我提高、自我发展奠定的基础,不仅有助于提高其专业创作水平,还能帮助其开拓更为广阔的事业途径。

(二)人文精神是塑造健全人格的根本

应用技术型大学属于本科序列的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相比,除了提供较高水平的专业教育,更重要的是高层次的人格完善教育。冯契主编的《外国哲学大辞典》中解释说,人格是指“具有自我意识、自我控制、自我创造能力的个人的内心活动的存在,即具有感觉、思维、情感、意志等机能并能自身同一的、处于活动过程的主体、自我”,它包括人的内心活动和人的各种机能活动。可见完善健全的人格指的就是人的各种心意机能协调统一,人能够有明确的自我意识,有极强的自我发展能力和较高的创造能力,表现在现实生活中,就是自我与社会的完美统一,是充分的自我实现和高度的社会实现的统一。亚里士多德曾批评过教育中的“技能至上”观,指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人获得善因,过上优良生活[4],其本意也是指教育要塑造身心和谐统一的完美人格。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中说:“教育之宗旨何在?在使人为完全之人物而已!何谓完全之人物?一曰精神之能力。发达其身体,而萎缩其精神,或发达其精神,而罢敝其身体,皆非所谓完全者也。完全之人物,精神与身体,必不可不为调和之发达。”[5]英雄所见略同,中外教育家都指出教育的终极目标在于促进人的协调发展和身心完善。人文素质教育可以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发展。所谓人文精神就是指人精神世界中最本质核心的东西,学生通过对艺术、哲学、宗教精神的领悟,在人类文化实践的历史长河中,感悟人性,寻找精神生活,从而能够更加深刻的反观自身,开拓出一个自由完美的精神空间。在这个空间中,人的理性、情感、意志充分彰显,人能够洞察生命,理解自我,发现价值,从而有助于塑造起一个心志完善、统一的个体,养成健全完美的人格。蔡元培说:“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使仅仅灌注知识、练习技能之作用,而不贯之以理想,则是机械之教育,非所以施于人类也。”[6]蔡元培所说的“理想”,是指人文精神中所蕴含的对人价值、尊严、命运的发现与追求。在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的当下,表现较强应用技术性特征的艺术专业更应谨防极端实用主义思想,注重人文素质教育,让艺术真正成为人诗意栖居的形式,而不仅仅是求名谋利的手段。

(三)人文思想是提升生活境界的源泉

如果把专业能力比作一辆车的车轮,把完善的人格结构比作动力十足的车身,那么这辆车最终要开往哪个方向呢?这就是人的生存价值和生存目标问题,它需要人文思想的牵引与引导,需要通过学习哲学、宗教和艺术,去获得人生智慧,在美善道德的追求中,在对人自身理性价值的判断中,以及对人生真谛的感悟中获得超越性,从而达到较高的生活境界。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由低到高有基本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与爱的需要、自我成就需要五个层次。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实现这五个层次的需要,不接受人文素质教育,没有人文思想的开拓,人不可能开拓出更高一层次的生活,其欲望往往只指向满足生理和社交需要的物质世界,而缺乏对于尊重、爱等精神层面的理解,当然也无法实现自我价值,因为这两个层面往往是精神层面的,是人文思想中对人本身的关怀。中国哲学中对人生境界的阐述主要通过诗歌、绘画等艺术形式进行形象描述,王国维开始把境界由诗文批评联系到人的生活层次方面。最典型的要算冯友兰的境界说,他把人生境界分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四个层次。值得注意的是,冯友兰是根据人对宇宙和人生的“觉解”程度来定义的,指明了人的精神境界在本质上是人自己建构起来的,也刚好说明人文素质教育对于开拓学生视野,建构、丰富学生精神世界的重要性。就这一点来说,人文素质教育肩负着关怀人心,引导人们开拓出较高的生活境界的使命。

三、艺术类应用人才培养中,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保障

艺术本来是人文学科中最为闪光的一环,如果在专业艺术教育中,仅仅把它作为一种实用技能教育,忽略人文素质教育,艺术学习的主体不能从中得到人文关怀,这是艺术的悲哀。更重要的是,这种根本上背离艺术旨归的做法,也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我们很难想象那些人文知识匮乏、精神生活贫困、思想情感低下的“工匠”式学生将来能够为社会生产出独具特色的精彩艺术作品。因而,地方本科院校在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过程中,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基本保障,以进一步推进艺术应用类人才的人文素质教育。首先是学科建设保证。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仍然要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针对艺术专业来说,为了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学科规划中要形成一个以专业教育为核心,以人文教育为基础的学科群落。比如美国艺术教育就极具借鉴意义,它就是以艺术创作、艺术史、艺术批评和美学组成了四门人文学科,艺术创作保证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艺术史、艺术批评和美学提高了学生的认识能力[7]。四门学科相互交融,互相促进,既保证了学生的专业学习,又让学生在对人类艺术成果的认识中了解到人类艺术思想的发展进程,领会其中的人文精神,吸收其人文思想,从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其次是师资结构保证。要强化师资队伍的复合性,按一定比例补充具有文学、美学、哲学、艺术理论、艺术批评等理论背景的教师加入。艺术学从文学学科分离出来成为单列学科之后,一方面使艺术学获得独立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也隔离开一批具有深厚理论素养的交叉学科教师队伍,间接导致艺术专业的教师过于技能化,一些重要课程如美术史、艺术作品欣赏、艺术美学、艺术文化学、艺术人类学等课程形同虚设,课堂教学水平不高,学生对人文理论课程学习兴趣丧失,出现人文素质教育的恶性循环。这只是两个最基本保障,除此之外,还有人文课程的开发设置、教学模式的改变、人文教育环境的营造等都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值得高等专业艺术教育工作者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马明华,涂争鸣,编.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论[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2]托尔斯泰.艺术论[M].陈宝丰,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作者:梁光焰 单位:湖南文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