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化建设探索

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化建设探索

摘要:大学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地方,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考察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信息化技术手段迅猛发展的今天,利用信息化推动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工作,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将是高校学生工作者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综合素质;信息化

对大学生开展综合素质测评,是我国高校对在校学生学业和素质发展的综合评价,是大学生人格素养工程建设成果的终端数据呈现,更是高校创新育人方式的数据基础。对大学生进行综合测评,可以将学校的规章制度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帮助大学生培养积极向上、刻苦努力的学习态度,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对于学校而言,可以根据评价结果,衡量和评估学校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当前随着信息化、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手段也正在发生着巨大的改变,各高校也通过各种途径开发定制学校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利用现代科技促进教育创新进步。如何有效利用现代网络及信息技术,在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方面,将传统的依据人力进行线下纸质测评转化为可视可感可查的线上全过程数据化处理,是学生工作信息化努力的重点方向之一。

1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化的实践意义

通过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这一手段,可以促进教育与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发展,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也是培养符合社会发展和时代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需要。1.1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信息化建设是当前高校。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高校借助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这一手段,从多个维度以不同的评价要素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思想品德状况、日常行为规范、实习实践活动等情况进行全面的监测评估,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学校素质教育工作水平。通过建设综合素质评价系统,特别是通过调整和改进评价的具体功能,从而更加注重建立激励和导向机制,使其成为实现“以学生为本,帮助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助推器。1.2为教育管理者提供信息化的管理手段。通过建设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引导学生从被动约束转到自觉遵守,将学生追求目标的过程转变为自我约束和自我实现的过程。同时,基于新型的信息化管理手段,能够实现多元化、标准化、流程化、全局化的学生管理模式,为进一步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起到支撑作用。1.3有利于教育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建设综合素质评价系统,能够更好地实现学生评价的日常化、规范化,通过加强学生自评、互评,使评价过程成为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交互式活动,同时改变单一的教师评价学生的方式,将关注“结果”和“认知”的评价模式向重视“行为”与“过程”的评价模式转变。进一步结合反馈机制,促进学生对自身形成更加全面客观的认识,进而督促学生及时发现自身的缺点和不足,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修正、及时反思总结的习惯,帮助学生实现可持续发展。

2传统综合素质测评方法的不足

2.1测评理念落后。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在过去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方面,仅仅偏重于对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的关注,认为这些就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构成要素,同时不区分专业地将所有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与本科类高校的评价指标画等号,忽视了自身作为职业院校的特殊性,不注重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人文素质的培养。2.2测评方法不科学。将综合素质的测评简单地分为必修项、选修项和奖励类、处罚类等几项,课程的重要程度和难易程度没有得以体现,易导致评价结果过于片面、不够合理。同时评测方式也仅限于辅导员、班主任结合日常记录对学生进行测评,忽略了任课教师、同班、同宿舍同学间的互评,评价不够客观。2.3评价标准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低。用人单位对于毕业生的要求正在从唯学历、唯专业、唯能力向人格综合素质方面转变,更注重毕业生的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合作意识、社交能力、个人品质、价值观等综合方面。同时不同行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如机电、化工等领域更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而营销、酒店服务等行业更偏向于学生的合作沟通能力、社交礼仪等。2.4评价结果的运用有功利化倾向。目前许多高校的学生综合素质评测成绩,大多被拿来作为奖助学金评定、三好优干评选、优秀毕业生推荐、党团推优等工作的重要参考指标,学生对于综合素质评价的追求动机与高校对综合素质评价的设计初衷目标不一致,特别是学生群体这一功利化的倾向偏离了综合素质测评工作作为促进学生发掘自身潜能、提升综合素质,以及推动学校改革创新教育管理的有效途径。

3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化的设计原则

3.1导向性原则。即通过各类可量化的指标体系,在评价目标的管理、各类分项的界定、权重值的分配等方面,使学生能够理解学校对学生素质要求的侧重点,学生结合各类指标及其权重能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所在,通过量化对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引导、督促,从而帮助学生在品格、知识、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全面协调发展。3.2层次性原则。评价体系的构成要结构合理、层次分明,能够准确反映不同层级之间的支配、关联、递进等关系,确保评价体系的客观性、逻辑性和科学性。3.3全面性原则。设计指标体系,应尽可能从多个视角、多个层面、多条主线客观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在校表现各个方面,确保体现和突出素质教育过程,从而更真实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和学校素质教育的质量。3.4可行性原则。评价体系的设计一定要从实践出发,使评价的过程、状态能够进行量化,所需的数据信息便于提取分析,同时要力求统计方法简便可行,具有可操作性,做到“可比、可测、简易”,即可通过各种定量和定性手段对评价对象进行评测以得出明确的结论。

4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化的实现途径

4.1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基础体系。要实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信息化管理,先决条件是完善细化学校现有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以笔者所在的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校将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方案细化了基本类、选修类及奖励和处罚类3种。必修项目涵盖了行为规范、道德素养、素质拓三大类,要求学生在校两年的学习中必须完成;选修项目涵盖了文学艺术、体育、学生社团、实践活动、志愿服六大类,要求学生在校两年的学习中有选择地完成部分项目。辅导员在平时要通过一定的手段随时记录学生在校各种表现情况,以此构成基础数据资料,体现学生综合素质情况。4.2加大投入力度,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当前信息化突飞猛进,对于数据的收集、分析与运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过程,需要跟踪掌握学生的出勤情况、参与活动情况、奖惩情况等,且现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的作用和功能日益强大,如何利用手机APP等信息化设备,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监督管理,是实现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化的关键,重中之重。这些需要学校加大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引进高科技互联网公司合作开发相关系统和设备,从学校需求出发,量身定制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信息化管理系统。4.3规范监督管理机制,实现信息数据合理化应用。按照学校制定的具体规则,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收集、统计出学生在校学习生活中的一系列数据后,如何进行分析、对比、核算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分数,结合这些数据对学生进行客观地评价,是学生工作者面对大数据需要解决的问题。学校要针对信息化系统,配套相关的分析、评价机制,包括相关制度的制定,数据分析人员的安排,工作规范的要求等,在确保合理运用数据的同时,保护好学生的隐私。

综上所述,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是它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学校教育管理服务的水平、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结合现有的评价体系,探索开发信息化的综合素质评价系统,以此促进学校学生教育管理水平的提升,服务学生的成长成才。

作者:马燕妮 谢海波 单位: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