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大学生素质教育下实践活动的作用

大学生素质教育下实践活动的作用

【摘要】实践活动是高校实现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文章厘清新时期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容,分析了大学生素质教育与实践活动的关系;文中通过实践活动的功能和高校的活动模式,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德育、智育与心育的“三育”功能进行了梳理,认为实践活动是实现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中介因素。

【关键词】实践活动;大学生素质教育;心理品质;中介因素

一、大学生素质教育概述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战略主题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因此,高校要将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是学校培养人才的宗旨,是关乎人的发展与国家长远发展所提出的要求。大学生素质教育在不同时期,所赋予的意义不同。新时期,高等教育正在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大学生素质教育也应与时俱进,具有时代特征。笔者参考马静(2011)等一些研究者的分析认为,大学生素质教育是依据大学生身心与社会发展需要,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为目标,尊重学生主动精神与时代特点,提升大学生思想品质、心理品质与专业水平,培养大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许庆华(2007)认为新时期要从培养大学生品质、素养与能力三个层次去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目前,我国大学生素质教育在推进的高校教育改革中取得了许多优秀的成果与宝贵经验,但也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大学生价值观、学生知识面、人文素质、心理素质还有待完善(张永波,王洋天,2010)。为了进一步加强与改进大学生素质教育水平与质量,研究者们提出要重视开辟“第二课堂”,以社会实践作为大学生联系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桥梁,采取学科小课堂、学校中课堂、社会大课堂的培养思路,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邓功成,赵洪等,2014;张永波,王洋天,2010)。

二、大学生素质教育与实践活动的关系

(一)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途径

实现大学生素质教育目标,首先要从的角度出发,以人为本,从大学生本身的需要作为立脚点,结合社会与国家需要,培养大学生成长、成才与成功(李骁虎,2014)。具体途径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首先,高等教育改革中要突出“人性化”与“法制化”特征。即在学生教育管理与学生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确定规范管理,强化社会责任与服务意识,创新符合当前学生实际需要的管理模式,切实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整体化知识、智力与非智力以及做人与做事的素质教育观念。其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推进工作,关键点是教师队伍建设。大学生素质教育要求高校教师在教育的各个环节渗透其中,做好学生知识和人生的引路人,净化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因此,高校注重教师进修的整体素质提升,对于青年教师,要重点培养,加强他们的人文素养,强调素质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自觉性。同时,在教学效果评估中,教师要注重推进素质教育考核指标的设置,以至于促进学生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最后,提供多样化展示平台。当前社会发展迅速,国际化明显,学校提供多样化、复合型人才培养平台,有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在实践中进行锻炼,尤其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积极倡导参加“挑战杯”、“暑期实践”、志愿服务等实践性活动,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的综合能力,是高校拓展第一课堂的有效手段,也是培养大学生学以致用,提升与推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学科素养与心理品质等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是大学生“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有效载体,推动了校园的精神文明建设,形成多角度、多渠道的人才发展思路。

(二)实践活动与人才培养

目前,各高校都在大力推进、改革与完善大学生素质教育为根本目标的实践活动,涉及制度与机制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活动质量建设与活动保障建设等方面。在活动模式方面,涌现出“大一认识实践,大二、大三专业实践,大四就业实践”的“三为主”模式;“大一接触实践、大二理解实践、大三以上目标实践”的“三类三层次”模式以及寒假实践、周末实践、假日实践的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四年规划模式等(朱赛萍,2009)。在实践活动类型的选择上,目前有国家、省级层面与学校层面,国家层面的主要有“挑战杯”、“大学生‘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科技创新大赛等。这些活动类型对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专业发展水平与学科素养,以及塑造大学生优秀心理品质具有深远意义。

三、实践活动对培养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

(一)德育功能: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

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提升,需要具有中介性质的载体才能真正实现。从体验哲学视角来看,实践活动是个体结合自身,从外到内和从内到外的一种具身认知活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中青联发﹝2005﹞3号)中明确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义、原则以及机制建设等要求。同志2008年6月14日与团中央成员座谈指出,青年“要努力参加社会实践,把“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结合起来,自觉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在实践中汲取丰富营养、提高综合素质”。大学生社会实践通过活动项目的亲身体验方式,逐步加深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理论的理解,增强了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对加深大学生对道德意识、规则意识的理解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实践活动中,一些学生基于自己所学专业,与大中专学生“三下乡”暑期实践活动相结合,组建3-5人的团队,对课本知识的难点,带着问题有目标性对社会环保、弱势群体等一些热点问题进行调查,采取项目运作的模式进行策划,深化课堂知识,了解社会,探索与发现新问题、新答案,在老师的指导下,形成研究报告与调研论文,学生从理论-实际-理论的研究中成长,最后形成的成果参加校级、省级以及部级的评比,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中国梦努力奋斗的理想信念。实践活动提升了青年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国家荣誉感,以及为实践明辨笃实的决心,为祖国勤学修德的境界。

(二)智育功能:提高大学生科技专业能力

人的发展,核心是人改造与征服世界能力的发展。当前,大学生素质教育提出由知识学习向能力转变的理念说明实践教育的重要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学校要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作为学校的重点培养目标,并强调能力为中心。大学生实践活动是进一步深化学业的活动,促使大学生学习更加专业化、精深化,具有夯实课业基础、拓展专业知识,提升专业能力,逐步由知识向能力进行转变的促进作用。实践活动中,有的学生对自己在专业学习中的优秀作品或创新设计进一步加工或完善,在专业教师指导下申报科技含量高的“挑战杯”项目,通过校级评审,优秀作品可以进一步参加更高层次评比。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深化了专业知识,进一步培养学术素养,引导大学生努力培养科学、创新精神,积极主动学习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踊跃投身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宗旨。

(三)心育功能:锤炼大学生优秀心理品质

由于大学生处于人生重新认识,重新定位的关键期,情绪容易波动,心理矛盾增加,意志控制能力需要提高。大学生实践活动是从具体—抽象—具体的逻辑,让学生有重新认识自然,认识社会的机会,对进一步构建自我,健全人格具有重要意义。从心理学的具身认知角度来看,大学生实践活动在专业老师指导下,可以进一步从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认知不足或偏差;实践中的大学生,在与朋辈交往中不断学会人际相处,提升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处事中的情绪控制与管理,达到体验教育目的。当前许多高校结合当前国家与社会需要,都设置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供给大学生更多的锻炼平台,除了大学生“挑战杯”、大中专学生“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这些综合的实践活动以外,还专门有“双百”大赛、计算机设计大赛、机器人挑战赛等专业赛事。在这些赛事实践活动中,学生与“挑战杯”、大中专学生“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一样,有团体参加,也有个体参加。从这些实践活动中,学生除了品德、个人修养提升,专业素养水平提高的同时,他们在心理品质方面也得到了锤炼,从大赛中找到自信,学会挫折与成长,对大学生生涯规划有深远的影响。推进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实践活动是非常可行的途径与载体。当前各高校都在探索适合本校的实践活动体系或模式,完善优化活动结构、教师指导、活动保障、活动设置以及形式探索等,大学生实践活动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为打造“平安校园”、“文明校园”、“绿色校园”,应将大学生素质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邓功成,赵洪等.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初探.大众科学,2014.9,122-123.

[2]李骁虎.关于大学生素质教育中“以人为本”的主体作用研究.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33(5):16-17.

[3]马静.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途径探讨.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8(4):159-160.[4]许庆华.大学生素质教育新论.前沿,2007.1,81-83.

[5]张永波,王洋天.大学生素质教育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农家之友,2010.7,46-47.

[6]朱赛萍.试论大学生实践活动的机制建设.社科纵横,2009.1(24):226-227.

作者:林斗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