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农村文化建设思想探析

农村文化建设思想探析

【关键词】列宁;农村;文化建设;教育;城乡文化一体化

苏维埃政权建立之初,俄国农村的现实境况并没有得到迅速改观,尤其是文化上的落后现实与苏俄迫切希望建成社会主义的矛盾日渐突出。因此,为了保障社会主义建设顺利开展,苏俄农村文化建设工作也被提上日程,在此过程中,列宁形成了自己关于农村文化建设独特的思想认识。列宁关于农村文化建设的思想不仅对当时苏俄社会的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同时对于我国农村文化发展也具有借鉴意义。

一、列宁农村文化建设思想形成的时代动因

农村居民文化水平的高低影响着社会主义建设的整体效果。在列宁领导苏俄建设时期,由于当时苏俄农村居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苏俄社会主义建设一度陷入困境。为了扭转局面,列宁对建设苏俄农村文化建设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农村文化建设的思想的形成不是偶然,而是有其特殊的时代动因。

(一)发展文化是建成社会主义的客观要求。文化的繁荣是建成社会主义的必要条件。在苏维埃建立之初,旧社会的文化残余仍然存在着。因此,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是清除资本主义社会遗留下来的“那些在群众中根深蒂固的私有者的习惯和风气。”[1]401但是,文化的进步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列宁晚年在“政治遗嘱”中表达了对工农文化水平落后的担忧,“我们距离普遍识字还远得很。”[2]356从俄国革命所达到的社会发展目标来看,其中一点是必须要具备足够的文化准备。然而,从当时苏俄的现实来看还没有达到“西欧一个普通文明国家的水平”。而且当时还面临着苏汉诺夫以及第二国际机会主义者以俄国没有进入社会主义的经济前提、俄国的文化发展水平没有达到能够实行社会主义程度此类反马克思主义论断为托辞,企图诋毁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就。显然,面对俄国居民文化落后状况以及苏维埃政权面临的诸多困难,必须迅速采取有效措施推进文化建设来巩固苏俄新生政权,达到建成社会主义所需的文化水平。

(二)苏俄民主政治进程中的文化困境。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为民主、平等和自由提供了最真实的基础。然而,落后的文化发展严重制约了苏俄政治民主化的进程。在当时,苏俄虽然已经打碎了旧的官僚机器,但是官僚们还有卷土重来的可能。因为,要消灭官僚主义存在和延续的条件,真正意义上瓦解官僚主义,必须要全体居民共同参加管理工作。但是工农出身的管理干部、国家工作人员严重缺乏读和写的能力,大多数工人和农民并不能真正地参加到国家管理中去。对于苏俄当前民主建设的为难处境,列宁也意识到尽管苏维埃俄国是世界上最好的民主共和国,“但这丝毫不能使我们摆脱由于群众文化程度不够而碰到的困难。”[3]156因而,要真正发挥苏维埃新型民主的优势,组织发动广大工农参与国家管理活动,消灭官僚主义,使工农平等成为现实,文化建设在当时具有极端重要性。“不识字就不可能有政治,不识字只能有流言蜚语、谎话偏见,而没有政治。”[4]200因此,只有不断地、切实地大力开展文化建设,提高人民的文化素养,才能真正使人民有效的行使自己的权利,建立人民民主的国家。

(三)苏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文化需求。加快农村文化建设不仅是出于政治上的需要,而且更大程度上是为了切实解决现实中的经济问题。列宁晚年关注苏俄农业问题,致力推行合作社制度,以使小农经济逐步社会化。俄国的合作化对于社会主义建设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而这一工作的前提就是使居民“文明”能够懂得合作社的好处并主动参与进来。这就要求做到人人识字,并且有自己的见识,这可能需要一个相当长的阶段,而现在的全部问题在于将革命的气势与热情同做一个“有见识的和能写会算的商人本领”结合起来,使农民具备高度的文化教育水平,能够按照“欧洲方式”做经济工作。为了尽快迈向这一目标,列宁将“在农民中进行文化工作”作为当前的“两个划时代的主要任务”。显而易见,列宁热切期望能以提高农民文化水平为抓手,使之成为文明的合作社工作者,进而更好地进行苏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二、列宁关于农村文化建设思想的基本路径

在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不能完全关注物质上的成就,还需要使人民群众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苏俄文化水平的落后以及由此带来的“连锁反应”,使列宁晚年对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发生了很大转变,他认为俄共(布)的工作重心应转移到文化上来,尤其强调农村地区文化建设的意义和作用。列宁重视农村文化问题,并在一些著作中都强调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积极开展扫盲运动,提高全民文化水平。识字是走出蒙昧的首要前提,文化进步的当务之急是必须扫除文盲。“在一个文盲的国家里是不能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的”[1]309,“文盲是处在政治之外的,必须先教他们识字。”[4]200在论及文化问题时,列宁非常关注居民的识字情况,甚至将普遍识字视为苏俄进入现代文明的“非做不可的粗活”。围绕着改善农村文化落后这一任务,在革命胜利之后,苏维埃出台了一系列扫除文盲的法令,成立了扫除文盲特设委员会以加强组织工作,呼吁青年团积极去农村开展扫除文盲工作等。这些措施大大提高了农民的识字率,改变“半野蛮人”的落后境况,为苏俄社会主义建设注入了活力。针对农村信息文化滞后、闭塞的现状,列宁非常重视以图书、报刊的渠道扩大农民的视野、普及知识。在1919年《致教育人民委员部》的信件中,列宁提出了“要办好图书馆(当然包括‘农村阅览室’、各种阅览室等等),最需要在各省、各团体、各阅览室等等之间开展竞赛。”[5]1920年,列宁在《关于生产宣传的提纲》中认为“生产宣传的统一领导机关,应当是一个发行量为50万份到100万份的群众性的通俗报纸的编辑部。”同时,列宁对于生产性报纸的质和量都做出了具体要求,也就是在通俗易懂的基础上,保证内容的质量。

(二)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关注教师生存境况。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庞大的复杂工程,如果只是凭借国家机关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归根结底是要长久、全面地发展教育事业,以引领人民的道德观念、提高综合素质。列宁明确了在摧毁资产阶级旧的国家机器之后的重要任务是对人民群众的再教育,即革风易俗,同残余的“愚昧、不文明、粗野等遗产作斗争”。为此,列宁将国民教育问题列入党的纲领,提出要“在苏维埃政权的全面帮助下,进一步发挥工人和劳动居民在教育方面的主动性”,“吸引劳动居民积极参加国民教育事业”。[3]106十月革命胜利后,针对师资力量短缺问题,苏俄在“加强对教师的鼓动和宣传工作”“吸引他们来执行新的任务”等方面作了很多的工作。列宁晚年在一些著作中着重总结了苏俄的教育问题,在《日记摘录》中对前期工作上的问题做出了反思,认为教师的地位还没有提到应有的高度。因此,接下来的工作就是要“振奋他们的精神”,提高他们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物质生活水平”。

(三)鼓励城乡文化互助,建立城乡帮扶机制。在探索农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列宁意识到资源丰富的城市对于加快农村文化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需要发挥城乡联动作用。列宁认为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加强农村与城市之间的联系,利用城市在文化水平上的先进性来改造农村。十月革命胜利后,随着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国家多次号召组织工人到农村去宣传正确的方针、政策,城市对农村的积极影响越来越多。列宁认为工人阶级的责任和任务应当在城市和农村之间“建立一种他们之间可以很容易建立起来的友好互助形式”,[2]359并通过建立文化工作者队伍,即“在工厂工人中组成许多以经常帮助农村发展文化为宗旨的团体(党的、工会的、个人的)”,实现城市对农村的文化帮扶。而且列宁强调了要注意保持这种团体的良性互动,避免和防范官僚化。另外,列宁还鼓励创新帮扶的方式方法,比如建立城市支部与农村支部的对口帮扶关系等。

三、结语

党的以来,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支撑下,党和国家不断地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惠民政策和财政资金的支持力度,农村社会经济稳步发展。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必不可少的精神基础,文化的落后和掉队将成为阻碍农村更好发展的短板。列宁关于农村文化建设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对于当前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首先,要完善农村基础教育,提升农村教育水平。教育是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和培养人才的必要途径,优秀的思想文化也要依靠教育转化人的先天才质与本能才能得到发扬。因此,进行乡村文化建设,提升农村文化水平,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必须发挥教育在传递文化、促进人的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其次,振兴乡村,必须以人为本,关注农村居民的精神需要,大力发展乡村文化事业。各地相关部门应设立专项基金对乡村公共文化、卫生、体育设施进行定期更新和维护,积极开展各项农村文化活动,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针对经济文化落后的地区,要加大扶持力度,依据地方特点,积极发展特色乡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最后,要推动城乡文化一体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是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具体手段,同时也是为顺利推进城镇化准备所必须的观念一体的“催化剂”。现如今,我国城乡的物质基础、公共政策等外部条件已日渐完备,必须充分利用有利的社会资源,加快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实现乡村文化振兴、城乡文化协同发展,让全体人民共享文化发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列宁.列宁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2]列宁.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3]列宁.列宁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4]列宁.列宁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5]列宁.列宁全集:第3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464.

作者:陈连 单位: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