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公共建筑设计中绿色建筑设计研究

公共建筑设计中绿色建筑设计研究

摘要:随着人们文化素养的不断提高,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也更加深刻和普遍。在日常公共建筑基本功能得到满足的前提下,相关从业人员更加注重以绿色建筑设计为理念进行节能减排的建筑设计。国家政府也在积极倡导公共建筑要以绿色环保作为核心设计理念,以确保城市自然生态可持续发展及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构建能够顺利稳定发展。文章从目前绿色建筑设计在中国的现状入手进行分析,研究探讨了绿色建筑设计的应用领域及设计特点和根本原则,期待为21世纪的公共建筑设计提供更多发展上的帮助。

关键词:公共建筑设计;绿色建筑设计;设计理念;应用

1绿色建筑设计的设计依据和标准

1.1和谐统一性标准

随着社会进步及建筑行业的发展,建筑行业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为人们带来能源消耗及过度污染的问题,绿色建筑设计的出现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可贵。将绿色建筑设计理念的环保意识融合到建筑设计及使用中,可以实现生态平衡的可持续发展及建筑的绿色环保节能化,最终实现建筑设计与人文自然达到协调统一的目的,人们与自然依然以温和融洽的关系相处。在未来一个时期的建筑领域,绿色建筑会作为主流设计理念,促进人与自然的共同发展。

1.2保护标准

在建筑设计整体规划过程的最初就应该考虑到采用保护原则,保护原则还具体体现在要促进土地利用率的最大化,认真仔细考量对生活生产等土地使用间的比例关系。应通过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及蓄热等方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耗。这些措施的实行都可以降低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浪费并避免相关的资源污染。

1.3适地标准

“适地原则”是指根据建设地点在所实行建筑项目的单体建设或者城市建设项目中,做出实事求是的合理科学分析和判断,建设及绿色设计工作都应以评估为基础。适地原则要根据分布在环境中的资源,对建筑物设计进行合理规划和安排。适地原则涉及的主要内容和方面是当地建筑物之间的特点关联及地方文化习俗和城市气候特征。

1.4舒适性标准

由于舒适性原则与能源消耗、建筑成本及资源利用方面的关系是相互冲突的,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较难把控。这种难以把控最突出的表现是在建筑围护管理及建筑施工过程中,舒适原则根本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体验。只有通过人为的采用一些技术手段并加入一些建筑材料才能达到人们居住的舒适度及满意度。

1.5经济性标准

建筑工程行业中的建造、使用及维护环节和过程的投入成本相对较高,过程也比较复杂,但是从国内目前的建筑行业环境来看,绿色建筑物已经承载了整个城市体系的所有问题,一个城市的绿色建筑影响和制约着社会环境及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应根据建筑物本身的特点对建筑材料加以选择,同时要有针对性地选择使用哪种科学技术进行建筑施工。一个国家在科技领域发展如何可以通过绿色建筑的科技投入含量来进行衡量。

2绿色建筑设计的设计要求及相关步骤

绿色建筑设计中意义较为重要不可忽视的两个要求是过程论和目标论。过程论是存在于绿色建筑整个寿命周期的每个阶段的,它具体指的是把时间维度概念引入绿色建筑理论中并把它当做一个持续概念看待。目标论是总结绿色建筑发展的基本原则,对它的整体框架进行预想和构建。绿色建筑设计应该进行多方面的目标设定。另外,对建筑工程行业来说,通常进行绿色建筑设计的步骤和顺序主要是设计施工图纸、评价寿命周期、设计方案及论证需求。应当结合建筑物实际需求与现实情况对具体步骤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

3绿色建筑设计的特点

3.1建筑的全寿命周期

应该对建筑物的全寿命周期进行更加具体和全面的设计,在整个绿色建筑设计过程中,对结构进行设计并按照基本章程和原则合理科学地发挥其功能,是需要认真贯彻落实的基本工作。不仅要预测出建筑物在这些基本环节中有可能产生的危害和负面影响,而且要考虑到在使用寿命期间对整个自然生态环境造成多大影响。建筑工程不只在存在期间会对环境带来影响,它是持续向四周扩展的态势,影响是持续不断的,应该综合各个环节和方面加以考虑。

3.2合理分配资源

绿色建筑的资源合理利用是在建筑的基本功能已经得到满足的前提条件下,才会进一步考虑的资源配置问题,应该杜绝资源能源浪费。在公共建筑投入使用并且质量过关的情况下,正常功能与结构可以得到良好的发挥和实现,这个时候对资源配置进行合理调整,一方面可以减少建筑成本,另一方面可以促进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并且为建筑行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4绿色建筑设计的要点

4.1公共建筑外部的设计

绿色建筑在进行外部结构设计时,对建筑物所在的地理条件要有明确要求及实地勘察,土壤的成分要安全无害,并且地磁适中、地温适宜,地下水纯净。在选用建筑材料的过程中要尽量采用天然未加工材料。对建筑中使用的油漆、石灰、石块、竹材、树皮及木材要加以处理和检验确定对人体无害才可以投入使用。绿色建筑还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提供的天然可再生资源,根据地理条件,设置太阳能采暖、热水、发电及风力发电装置,避免能源消耗、资源浪费,并有效避免产生污染。

4.2公共建筑内部的设计

(1)光线及声音是公共建筑中的两个重要环境系统。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国情,应该把绿色建筑发展道路定位为中国式、适用技术式的建筑设计,才可以确保它的健康持久发展。避免绿色建筑智能化的试错频率,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化应该做到少用能源,多用信息。(2)能源结构。工业化的发展及公共建筑施工工作过程中主要产生的污染包含电能消耗带来的污染及不良问题,这些情况都导致自然环境被严重污染。在能源系统设计方面,绿色建筑最重要的责任和目的在于启用新能源及增大固有能源的利用效率。这就要求相关设计人员提高自身建筑设计整体水平,要制定相关合理科学的改进计划,在设计环节还要考虑到能源的有效融合及和谐共存及公共建筑的艺术观赏价值。在实际设计工作进行中,要开发及充分利用施工地固有的生态能源。目前的可再生绿色能源主要包括水能、风能、太阳能及地热能。(3)采光、通风的合理设计。太阳能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已经被各个领域广泛应用,它具有杀菌消毒的作用,不仅可以净化公共建筑环境,还可以有效抑制菌群形成。此外,在公共建筑环境内,自然风的存在并作用于整体建筑中,促进空气流动、净化还可以有效节约能源,避免其他能耗的损失和浪费。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让人们的居住舒适度提升,并减少了能源消耗。通风与采光直接与公共建筑的使用与实际功能相挂钩,是公共建筑中非常重要的环节。绿色公共建筑设计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对通风与采光的设计,合理地运用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可以有效避免电能资源的巨大消耗,有助于规避电能带来的污染问题,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已经成为广受青睐的普遍做法。太阳光源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设计者在采光方面也会优先想到太阳能资源,居民常见的高效节能的采光方法就是通过太阳光来实现室内采光。

5绿色建筑设计的应用

5.1新型绿色能源系统的应用

在所有新型绿色能源中范围使用最多范围最广的两种能源是风能和太阳能。随着国内建筑行业及工业现代化的不断发展,以绿色无污染、可再生为优势特征的新型绿色能源系统逐渐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风能的利用主要是以风能作动力和风力发电两种形式,其中又以风力发电为主,以风能作动力,就是利用风来直接带动各种机械装置,如带动水泵提水等这种风力发动机的优点:投资少、工效高、经济耐用。太阳能已成为人类使用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不断得到发展。太阳能的利用有光热转换和光电转换两种方式,太阳能发电是一种新兴的可再生能源。新型绿色能源的开发将会是大势所趋,随着未来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绿色能源正在逐步代替原来的高污染高耗能能源转化系统。

5.2公共建筑的家居应用,以门窗建构为例

(1)选择新型的门窗材料。新型门窗材料通常选用特质的玻璃材料进行加工而成,相比于传统材料,它具有更强的隔音效果、耐腐蚀性、隔热性,并且使用寿命更长久,现在已经被广大居民用户投入使用。门窗材料都是以新能源材料为基础进行研发的,在各方面功能特点及便利条件上都有了更深层次的发展,符合当代人们居家使用,这些都是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表现。(2)应用新型的结构形式。在新型门窗普遍被认可和运用的基础上,新型施工技术及新型门窗材料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新能源材料不再局限于传统功能的特点,还具备了新能源特有的功能,更便于人们生活使用,这些都是公共建筑稳定性提高的证明。(3)为满足和达到人们现代化生活的需要,绿色建筑的设计需要和当地的人文环境相吻合、相适应、相融合。对每一个城市来说,现代化公共建筑已经遍布不同区域,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文化底蕴,它们的文化及人文特点不再仅仅体现在传统的摩天大楼或高科技的空中建筑,从某些文化元素的角度来看,一个城市应该具备独特的记录和承载这个城市文化发展历程的象征性的建筑物,同时这样的建筑物也是当地居民文化素养及生活节奏的显现。可以为这些新型建筑物融入鲜明的时代化元素,但是要求这些建筑物突破冷硬和规范的条条框框限制,应该要变得更加立体鲜活。这样既可以凸显城市建筑的特色,也可以体现出浓厚的城市文化底蕴色彩,进而带给城市居民充足的自豪心理及荣誉感。

6结束语

绿色建筑设计对公共建筑甚至整个建筑行业的意义都是十分重大的,绿色建筑是人们开始意识到自然的重要性,并开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重要表现,绿色建筑作为经济发展和自然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纽带,很好地呈现出绿色建筑的设计原则及设计特点,通过人们的不懈努力和具体实行的相关举措,期待推进自然环境与公共建筑物的有机融合与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匙静,石立峰,王立群.“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分析[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67-69.

[2]袁俊伟.试论公共建筑设计中绿色节能设计[J].建筑工程,2017,31(23):384-385.

[3]栾元晖.如何看浅析公共建筑设计中的绿色建筑设计[J].赤峰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15(10):51-52

作者:王金贤 马德坤 单位:山东省热电设计院 山东碧桂园德明置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