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大学英语网络课程接受度探析

大学英语网络课程接受度探析

摘要:以英语网课为例,基于技术接受度模型,揭示疫情期间,大学生对于依托各个平台所开设的英语网络课程的技术接受度,问卷调查表明:英语网课有一定的有用性,在疫情期间承担起了历史所付予的重任;其中易用性高于有用性,说明网络平台符合认知习惯。最后结果:受试并没有对英语网络课程表示高度肯定,说明被迫推上历史舞台的网课尚不成熟,对大学英语网络课程建设提出指导性建议。

关键词:英语网课;技术接受度;问卷调查

一、引言

4G和移动终端设备的发展和成熟,移动终端学习受到越来越多教育者和学习者的青睐。随着高校智慧教室项目的启动,在云课堂的环境中,学生可以实现多维互动。而社会的发展需要教育技术和教学深度融合,不仅仅是技术引入课堂而是革新教与学的关系。在疫情之前,网络教学的研究已屡见不鲜,但是将网络教学真正引入外语教学的高校却乏善可陈,英语网络课程建设数量和认定课程相对较少,直到2019年末的疫情将网络教学真正的推上了历史的舞台,成为主力军。各高校积极贯彻“停课不停学”方针,在2020春季学年伊始即依托各平台转为线上教学,积极主动面对疫情带给“跨时空”教学的挑战。疫情初期,在线教学平台如腾讯、学习通、雨课堂、钉钉由于用户暴增几乎运行到瘫痪的状态;各种教学问题频出,因此学生对于临危受命的英语网课接受度有多高?本研究基于Davis[1]提出的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AcceptanceModel,TAM),通过大规模问卷调查的形式,试图探究大学生对于疫情期间依托各平台所开设的大学英语网课接受度有多高,学习者对在线学习模式的持续使用意向有多高。

二、网课模型构建

本研究主要考察依托学习通和雨课堂两个平台所开设的大学英语网课技术接受度。以学习通为例,平台有三部分构成(1)前端,即使用交互界面,为使用者提供支持学习和评估工具。(2)中间层,监控学习和交互过程。(3)终端,即数据库资源。学习通“一平三端”运作模式如图1所示。技术接受模型(TAM),用来研究计算机技术终端使用者的使用行为模式[2],该理论框架包括五个变量(PU,PEU,A,BI,UB)。在过去的二十年里,该模型被广泛应用于解释和预测信息技术使用意愿和接受度,以期预测使用者对信息技术的持续使用意向。PU是指使用者认为使用某信息技术在学习工作上的提高程度;PEU,也称容易度,指使用者认为使用某信息技术的容易度。这两个因素均为个体的主观心理判断,判断学习者对学习平台有用性和有效性的接受度。使用态度(A)指使用者使用信息技术时的积极或消极感受。使用行为(UB)也称为行为意向。该模型认为外部变量直接影响感知的易用性和有用性,而有用性和易用性直接影响到使用态度(A),行为意向由使用态度(A)和感知的有用性(PU)共同决定。使用态度决定行为意愿(BI),最终影响信息技术(学习平台)的使用行为(UB)。该模型已在教育学研究领域已得到广泛应用。图1学习通“一平三端”运作模式

三、研究论证

本研究主要探讨在疫情期间,西北高校依托学习通和雨课堂平台所开设的大学英语网课的技术接受度,各变量间的维度,本研究涉及甘肃五所高校疫情期间针对大学英语所开设的网络课程,包括听说和读写两部分,该课程历时15周。期间大学英语教师依托学习通和雨课堂针对本班学生开展既定的春季课程网上授课。学生按学纲要求完成全部内容的网上授课和相关测试。研究工具为Stephen,Cheng&Parul[3]研究中所设计李克特五级量表,其中包括4个因子,共17个题项。此量表在教学领域已得到广泛认可和使用。

四、结果与讨论

(一)信度检测

为保证问卷的有效性,本研究首先对收回的问卷进行信度检测。结果如表一所示,四个维度的Cronbachalpha均大于0.5,这表明本研究所收回的问卷中题项和因子间差异显著,即收回的问卷可信度较高,可以进行后续研究。

(二)描述性统计分析

量表中各变量间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如表二所示,量表中所有变量均值大于3,这结果表明,(1)受试者对疫情期间五所高校依托学习通和雨课堂所开设的大学英语网课课程教学模式持基本肯定态度,表明临危受命的网课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完成了历史所赋予的特殊使命。(2)其中M(PEU)=4.003说明大学英语网课具有较高易用性。较高的易用性表明网络平台(学习通和雨课堂)符合学生的学习认知习惯,学生利用移动端通过平台实现在线学习、提交作业、参与考试,最终实现智慧课堂的参与;进行课堂在线签到、讨论、投票、回答提问等环节,形成学习档案。(3)M(PU)=3.472说明大学英语网课具有一定的有用性,但低于易用性。有用性与平台和专业融合入度相关,与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教学内容知识,信息素养密不可分。首先疫情突发,被迫走下讲台的教师还没来得及适应“网红”身份,不熟悉平台运作模式,因此网课初期临场发挥的“网红”很难将及时外语课程特点与网络教学深度融合,这是对教师教学技术能力,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同时网络教学本身有其无法克服的弊端,缺乏师生和生生间情感交流,只有言传没有身教,约束性较差,视觉疲劳等。(4)M(A)=3.595表明学生对此教学模式表达了基本肯定的态度,并对该模式存在持续学习的行为意愿M(BI)=3.852。网课作为新生事物与传统课堂相比有其无可比拟的优势,交互性,开放性,跨越时空,海量资源等[6]。在此次疫情期间,网课承担起了历史所付与的重任,实现停课不停学,网课在教育历史中持续占有其一席之地。

五、教学启示

研究通过对160名学生进行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152份,利用SPSS26.0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主要探讨在2020疫情期间,大学英语学习者对网络课程的技术接受度。结果表明:在本研究中网络课程呈现较高的易用性(PEU);一定程度的有用性(PU),得到了使用者的基本认可(A);使用者表达出了持续使用的意愿(BI)。四个维度主要呈现以下特点:(1)较高的易用性;学习通,雨课堂网络平台设计理念符合学习认知习惯,免于认知困惑,同时平台模块兼备易操作性,促进外语学习过程,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这是传统课堂无法比拟的优势。但2003年Venkatesh等[4]指出易用性在技术接受模型中的重要性可能随着时间而减少。学习者熟悉平台设计,建立网络学习认知习惯后,学习内容知识将迅速成为主要矛盾,因此技术如何促进学习,优化网络教学将成为平台设计者和教学人员的永恒主题。(2)有用性相对较低;即平台的教学效果相对较低,差强人意。临危受命的网络教学模式对于教师和学生都措手不及。教师在短时间内很难对平台进行开发并融合各专业的特点,学生面对洪水般的网课疲惫不堪,因此有用性需要一定时间的开发和形成,后续研究可跟踪有用性随着时间功能上的变化。在之后的大学英语网课教学中,网课在常态化教学中退居二线,但是在历史舞台中必将持续占据一席之地。外语网课不失时机的成为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动力。各个高校大学英语网课建设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但是如何体现校本特点,最大程度上迎合本校学生需求。基于本研究结果,提高网课的易用性是网课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在大学英语网课建设中,首先建设“有用”网课,就是基于本校学生特点,从学生需求出发,开设基础课程“语法基础”“听力技巧”等,对于高需求的学生,“跨文化交际”“报刊阅读”等,学生可以自行选择,实现近乎有教无类的理念。再次,如何将大学英语课程和各教学平台深度融合。各个平台的设计理念是面向所有学科,因此如何开发并深度融合平台和专业知识成为摆在教师面前的难题。在新瓶装不了旧酒的情况下[5],倒逼教师对课程根据网络平台的特点进行重新设计,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完善。这些对外语教师的信息素养,教学技术知识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作者:王飞 单位:甘肃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