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职学生文学教育素质研究

高职学生文学教育素质研究

一、高职院校文学教育的缺失

进入二十一世纪,高职教育迅速发展,各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然而,还存在着一些值得人们思考、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譬如,不少高职院校十分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却忽视人文教育,忽视大学语文教育,直接导致了文学教育的缺失,其负面影响正日益显现出来:学生的文学阅读不容乐观,他们不再阅读经典,只读图多字少的绘画作品,或者通俗流行、浅显易懂的大众“偶像”作品;读过古今中外50部名著的学生少之又少,不少学生连中国四大名著都没有全读过,没有读过外国名著;等等。笔者认为,造成文学教育的缺失,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首先,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外语尤其是英语在统一考试或者考级的推动下,成为时代的新宠,受到学校师生的青睐,而对母语的教学却日趋淡漠。其次,网络等新媒介的进入,网络聊天、博客写作、短信交流等快餐交流形式的盛行,使大学生淡化传统的汉语形态学习,对中国语言文学的学习失去了兴趣。第三,现在用人单位招聘的时候,问的都是英语过了几级,考取了什么技术证书,有过什么工作经验,没有人会问你读了几本文学著作。第四,在物质的冲击下,文学在社会被边缘化,出现委靡、冷寂和低回的现象,导致学校师生对文学的认识越来越模糊,文学教育自然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没有了一席之地。

2.学校办学理念功利

不少高职院校在办学上重眼前就业,轻未来发展,办学理念急功近利,目光只看到现在,没有高瞻远瞩。专业设置以市场需求和岗位就业为导向,只追求经济效益和就业率,注重专业素质的培养,在专业知识的传授、职业技能的训练方面,投入巨大的时间、物力和人力,却忽略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教育,更加忽略对学生进行文学教育,对培养目标缺少文学素养的要求。另外学校管理者认为学生有时间和精力,就应该多学习专业课程,这样有利于今后的专业发展。至于文学教育,根本就没有想过。

3.《大学语文》课程匮乏

由于办学理念功利,许多高职院校在课程的设置上,以专业课程为主体,其他人文课程,特别是以文学鉴赏为主的《大学语文》课程,普遍被专业课程排挤,或者被学校管理者和学生抛弃。在学校安排课时方面,优先考虑的是专业课程和专业实训的课时问题,作为基础课的大学语文被看成是“副课”,课时少,学分也少;有些学校的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更是充当专业课的“空档”,可增可减,可有可无。从学生方面来看,他们觉得到职业技术学院是来学技术的,不是来读课文欣赏文学的,当专业课与基础课之间发生冲突的时候,首先放弃的是基础课;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所花费精力和时间最多的,也是在专业课上。对于大学语文的学习,往往应付了事,得过且过。

4.学生学习热情欠缺

高职院校的学生缺少激情,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不高,即使对专业课的学习也不一定感兴趣,对大学语文的学习、对文学的向往就更加缺乏热情了。有些学生觉得进入大学之前就已经学习了十几年的语文,自我感觉语文知识丰富,认为不用再学习;有些学生语文基础相对薄弱,大学语文学习起来更是吃力,专业学习的压力较大,加上没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心理上很排斥大学语文的学习。加上学生受社会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认为看文学作品没有用,不懂文学照样可以找到工作,拒绝与文学进行亲切的对话,进行亲密的接触。

二、高职院校文学教育的意义

文学教育是人文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培养人文素养、建构精神家园的教育,是帮助人获得精神生命、精神力量的教育。它能够为学生个体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能够提供给学生一生发展离不开的文化养料,从而使学生的情感在美的陶冶中得到升华,产生积极、健康的审判情趣,摆脱建立在物欲享受上的低级庸俗的情趣,使学生的生命价值趋向于高尚的人生追求,趋向于精神追求。文学教育对高职院校的教育尤其重要,对以技术培养为目标的高职学生意义尤为重大。

1.完善高职教育的功能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技术型应用人才”,因此,很多人认为高职教育主要是传授知识、培养技能,是一种“技术教育”。实际上这种看法忽视了职业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首先是使人成为完整的人,其次才是技术能力的培养。如今,不少教育思想家呼吁高职教育要回归到人的教育,要用人类积累起来的具有永恒价值的文化成果灌注于人的心灵。毫无疑问,文学独一无二的审美特点决定了它是优秀文化教育的生动载体,是人文价值的直接体现者,是真、善、美的统一。阅读和欣赏文学作品,不仅是读者与作者之间对于世界认识与感受的一种情感交流,而且因为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读者在阅读和接受时要进入到作家所创造的艺术世界中去,常常会达到物我交融、物我两忘,在暂时“超越”的自由境界里得到精神的享受和情感的满意,心灵和品味得到升华。因此,充分发挥文学教育的价值,对于凸显高职教育的本质,完善高职教育的功能,提升高职教育的价值,使高职教育回归人的生活世界,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2.塑造全面和谐的人才

人的需求必须建立在物质和精神生活之上,两者应该同时拥有。一个人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更应该陶冶情操,追求精神上的富有,成为全面和谐的人才。而文学教育对于培养高职生的人文精神,提升其思想境界,陶冶其人格情操,熏染其审美情趣,丰富其精神生活,塑造其成为全面和谐的人才等方面,恰恰具有别的学科不可替代的得天独厚的作用。文学对于高职生,就像雨露之于禾苗。高职院校通过开展文学教育,发挥文学“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功能,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让学生在文学艺术的殿堂里,从纯粹的文学角度,研习、阅读中外文学精华,背诵其中的典范篇章,体验语言文字的精妙,并从作者的生活时代、境遇,作者的思想倾向、文学见解中,深刻领悟文学与历史、社会、生活的关系,汲取全民族、全人类的文化精华,提升文学知识、语言修养、美感品质,升华个人人生的高雅志趣,并在美的感召下达到灵魂的净化和美化,达到精神的富有,从而成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高尚道德情操的现代人,成为全面和谐的人。

3.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1世纪是创新教育的世纪,党中央对实施创新教育非常重视,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利用各种渠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文学教育能够很好地达到这个目标。文学学科具有形象性、灵活性、丰富性和复杂性等特点。优秀文学作品的字里行间蕴含着广博而深邃的思想精华,为其思想的扩展提供了无限空间,为其思维的深化建立了更坚实的平台。大量形象化的文字让人迸发无穷的想象,这种想象力的不断强化,正是创造力量的源泉,是培养创造思维的有效途径。人们常说,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林黛玉。在对文学作品的阅读过程中,读者对文章的解读或理解都不是唯一性的,对文章中的主题、人物乃至一句话、一个词的判断呈现出多样性,可以“见仁见智”。开展文学教育,阅读欣赏文学作品其实就是为学生的思想翅膀开辟一个自由飞翔的广阔空间,提供一个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做的心理训练过程,在不断的心理强化中,使学生形成不迷信权威、敢于质疑、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创新的心理动力,激活潜藏在体内的创造力,提高创新的欲望和热情,最终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4.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文学素养在培养、提升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首先,优秀的文学作品是生活的百科全书,其内容包罗万象,古今中外无所不有,涉及政治、哲学、历史、文化、教育、地理、自然科学等等,知识十分丰富,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经常阅读文学作品,能够成为知识渊博、才华横溢、人文素养高的大学生,正如英国哲学家培根在《论读书》中说的那样:“读诗使人灵秀,读历史使人明智,学逻辑使人周密,学哲学使人善辩……”而这样的毕业生正是用人单位需要的人才。其次,从狭义角度看,文学素养是包括了听、说、读、写在内的综合技能,是一个健全的现代人的必备素养。一个表达清晰、对答如流、应答恰当、出口成章、下笔成文、妙笔生花的应聘者,一个能在更宽广的范围内了解文化精髓的求职者,自然能给用人单位一个深刻的印象,受到欢迎。因此,高职院校应该重视文学教育,重视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以此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提升学生就业的成功率。

三、高职院校文学教育的途径

那么,高职院校如何改变现状,在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同时加强文学教育?笔者认为,应该采取立体的方式,多管齐下,开辟文学教育的有效途径。

1.树立“兼容并包”理念

“兼容并包,思想自由”是蔡元培五四时期提出来的大学教育理念,旨在建立一个多元、自由的校园学习、研究的氛围和文化环境,培养多方面发展的现代大学人才。无独有偶,著名教育家、曾任清华大学校长的梅贻琦先生也认为,大学教育思想的核心即“通才教育”———“通识为本”“专识为末”:“窃以为大学期内,通专虽应兼顾,而重心所寄,应在通而不在专,换言之,即须一反目前重视专科之倾向,方足以语于亲民之效。”时至今日,蔡元培和梅贻琦的教育理念,仍然值得倡导和发扬光大。而事实上,目前的大学教育仍然强调通识教育的重要性,要求学生对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做到融会贯通,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而不仅仅是掌握一技一艺之专长。今天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老一辈自然科学家中,能诗善书甚至琴棋书画样样皆通者,也都是注重“通识”或“通才”教育的现代大学孕育的果实,可见大学教育确应以“通识为本”。可喜的是,通识教育由于重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培养,重视人发展的全面性,重视知识的交叉、广博和综合,因而越来越受到高等院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的重视。因此,高职院校不能仅仅满足于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应该适应时代的要求,树立“兼容并包”的人才观念,树立全面发展的人才观念,注重人的可持续发展,加强文学教育,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纠正以往唯知识、唯技能的倾向,培养出既有较宽的知识面,又在某一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既有高度的科学素养,又有厚实的文学素养、人文素养的人才,实现人才的全面发展,实现人才的可持续发展。

2.开设文学教育课程

开设文学教育课程很有价值,它符合全面发展教育观中综合素质培养的需要,所蕴含的潜能将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体现出来。在高职院校学生文学教育相对薄弱、人文课程开设较少的情况下,创造各种条件,利用各种资源,开设文学课程,加强文学教育、培养学生文学素养。首先,文学教育课程应该纳入高职院校各专业教学计划中,确立其必修课的位置。特别是在一些文科类的专业中,更应该给予文学教育教学坚实牢固的位置,让文学堂堂正正、坚不可摧地进入高职院校的课堂。需知,课堂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主阵地,是培养学生文学兴趣的起点,一堂富有文学情趣的好课,是激发和培养学生文学爱好的温床。文学必修课程的教学内容以文学鉴赏为主,文学作品以文质兼美为选文标准,要兼顾古今中外,避免重复,特别要选择影响当今潮流的现当代文学精华的作品,不拘泥于各类文体是否平衡、思想是否正统。其次,挖掘教师的资源,发挥教师的专业特长爱好,建设文学类的选修课程。例如,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中文教师,在完成语文必修课程教学任务的同时,近10年来,积极抢占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开设“古诗词鉴赏”、“文学名篇创新阅读”、“散文鉴赏”、“名著名片欣赏”、“中国电影欣赏”、“金庸小说鉴赏”等选修课,其目的主要是搭建文学教学平台,满足学生学习文学的需要,培养学生的文学爱好,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在单一的文学类别或文学历史作品中积累知识、开拓思维,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人文品质的闪光点,形成青年学生学习工作生活的精神依赖。需要强调的是,在文学课堂教学中,要创新教学理念和思维,做到由此及彼,由“文学”而“文化”。除了重视对经典文学作品的精读、精讲,重视对语言文字的解析,还要重视文学作品在历史长河的淘炼中所积淀下来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重视作品的文化意蕴,重视文化背景的阐释,挖掘隐藏在文本背后的文化现象,如智慧谋略、价值观念、精神趣味、历史典故、民族风情、神州传说等等。同时,不能孤立地看待文学作品本身,要用联系的眼光观察,引导学生领会文学与社会、哲学、艺术、宗教、科技等诸多文化因素的关系,寻求文学作品更加丰富的意蕴。从而让学生站在更高更宽的层面上来吸取文化营养,培养文学素养。

3.举办各种文学活动

文学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有生活就有文学。真诚的文学不只存在于课堂之中,也存在于个体的生活之中,存在于校园的生活之中。文学教育要实现培养学生文学精神,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的目标,必须打破单一的课堂教学环境,以开放的姿态,将课堂教学辐射到课外,把教学内容和空间从课堂延伸到图书馆、互联网和社会之中,延伸到学生的生活视野当中,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生活、关注社会,进而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高职院校的文学活动可以是丰富多彩的:组织学生文学社团,成立学生文学爱好者的温馨家园;定期举办文学讲座,包括与文学有关的各种人文知识讲座,邀请校外专家或者校内老师介绍文学流派、中外名家名作、写作技巧、影视文学等等;开展文学阅读,引导学生从文学作品中寻找感情的共鸣,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收获心灵的快乐;举办文学征文活动,用笔墨捕捉自己的心灵,抒发对学习生活的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感;创办文学刊物,为学生提供文学阅读和文学写作的精神家园,培养文学情趣,提高文学的欣赏能力;每年举办一次诗词朗诵会,力争办成一场极具观赏美感和艺术享受的高雅文化盛会,提高审美趣味……今天,校园的文学活动内容日益丰富,形式日趋多样,已经不再局限于上述的传统形式,文学聚会、文学沙龙和文学节等新型载体,层出不穷,有声有色。21世纪,网络与人们息息相关,上网成了大学生的最爱,网络文学进入人们的视野,走入我们的生活,它们中间不乏精品,值得欣赏和品味。高职院校的文学教育,要充分利用网络交流的自由空间,给学生推荐好的文学网站,鼓励他们到网上阅读好的文学作品,鼓励学生建立博客,写博客文学,互相交流,养成高品味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对网络文学的审美情趣。

4.提高教师文学修养

在高职院校从事文学教育教学的教师,一般都毕业于中文系,然而,不少教师并没有真正热爱文学,除了在大学读书时读了一些文学作品,走上教学工作岗位之后,由于种种原因,与文学渐行渐远,除了早已拥有的、教学需要涉及到的文学知识之外,不再关注中外文坛的现状,不再阅读文学作品,更加不会创作文学作品。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师有必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需知,学生文学素质教育的关键在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文学教育,提高学生的文学素质,首先要求教师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中文专业水平,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教师必须做文学的有心人,永远做文学的爱好者,时刻关心关注文学动态,并且坚持学习进修,进行文学阅读和文学创作,只有这样,才能够厚积薄发,用自己的“喜欢文学”要求学生“喜欢文学”,用自己的文学修养,吸引学生、感染学生、熏陶学生,向学生传递文学精神,帮助学生培养文学素养,使高职院校的文学教育达到如期效果。一个不再阅读文学作品,只会照本宣科、贩卖老本的教师,很难引导学生进行文学阅读,培养学生文学兴趣只能成为一句空话。要真正做到为人师表,不误人子弟,教师必须时刻与学生携手共进,与学生的步调一致。例如,目前在校的不少大学生喜欢阅读网络文学作品,喜欢阅读“偶像”级的文学作品,要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文学阅读,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关注、阅读学生所喜爱的同类文学作品,在阅读过程中还要切身处地地进行“换位”思考,将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上,分析这些作品深受学生喜欢的原因,剖析在这些现象背后的文化心理因素,只有这样,才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真正的兴趣与需要,才能够真正了解学生的情感焦点所在。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的引导方法才可能有的放矢,切实有效。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学教育存在着不足,而文学教育意义重大,应该采取各种途径加强文学教育。今后,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渐深入,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必然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学生“能力”的理解也必然由专门侧重岗位技能的狭义理解转向“以人为本”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广义理解。相信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大学语文教育和文学教育也会回归到应有的合理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