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线上教学论文范文

线上教学论文全文(5篇)

线上教学论文

第1篇:线上教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中药学专业;云端教学;教学论文

1教学内容

1.1理论教学

1.1.1专业必修课程。专业必修课程是中药学专业学生需要学习的主干课程,内容主要涵盖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等,旨在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2]。为夯实中药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建设应围绕教学质量、学生综合素质及社会人才需求3个方面展开。陈天朝等[3]通过问卷调查、现场咨询、文献梳理等途径,对中药学专业应开设的专业课程进行分析。中药学、中药炮制学、中药鉴定学、中药制剂学等传统课程依旧处于重要地位,同时应占较多课时,此外还应结合当代科学基础,将生物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基础课程设为必修课程。1.1.2信息素养的培养。必修课程又称为知识传授类课程,内容多来源于教材。由于教材编撰及出版具有时间延迟等局限性,使得当前大多数课程内容较为固定,不能及时引入新理论、新发现、新观点等[4]。因此除学习专业必修课程外,信息素养的培养也尤为重要,要让学生更好地从教材之外获取更多内容,把学习从课堂延伸到课外,拓宽学习渠道,扩大学习范围,提高开放度。其中,文献检索能力[5]是中药学专业学生进行实验、科研必备的能力。因此,教师可以在讲授检索理论的同时重视文献检索过程,着重讲授文献筛选、管理和分析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学生利用网络检索信息的能力,进一步提升科研素养。

1.2实验教学

1.2.1基础实验课程。实验教学是中医药院校中药学及相关专业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和实践意义,尤其是必修课程,大多数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6]。通过实际操作,学生除巩固理论知识外,还可以获取新知识,激发对专业的兴趣。结合中药学专业“云端教学”现状,对于具备网上实验教学条件特别是和中医药关系密切的实验,如仪器分析中紫外光谱仪和红外光谱仪等[7],在授课中应将课本理论知识与教师操作示范结合起来,将拍摄的实验视频与理论资料作为教学资源提供给学生,达到相辅相成的目的。以南京中医药大学翰林学院为例[8],在理论课中嵌入一定的实践内容,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将理论和实践相融合,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理论课程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强化实践能力。1.2.2实验创新能力。实验需要创新,需要不断发现新的内容,推动中药学专业更好地发展。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结合所讲的实验内容,穿插介绍学院教师进行的相关研究[9],如研究进展、实验室研究思路、研究成果和现状、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等,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实验创新能力。同时在授课过程中也可以鼓励学生积极申报科研项目,切实参与到研究中去。比如中药中的分子自组装研究[10]是近年来出现的新的研究方向,研究发现中药复方在水煎煮过程中一些天然小分子会在氢键等弱键作用下发生组装从而影响药效,这关乎中药复方的本源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1.3思维教学

1.3.1培养学生的现代科学思维。近年来,纳米科学、分子纳米技术、混合量子力学及绿色化学等新理论与应用技术发展迅速。由于教材覆盖不了知识前沿,为了让课堂教学内容与科学发展趋势相吻合[11],就需要中药学专业教师有针对性地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和更新,在原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中药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培养学生的现代科学思维。上海中医药大学重点打造的新一轮教学改革示范课程值得学习[12],课程内容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加大中医药元素与现代科技内容深入课堂的力度,保障中医药高等教育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相对接,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中医药思维与现代科学思维,帮助学生在中药领域研究中更好地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促进中医药的长足高效发展。1.3.2培养学生的守正创新思维。中医药知识是一座伟大的宝库,中药学专业学生需要对其进行深入挖掘。因此,在教学中把传统知识和现代研究结合起来[13],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中药研究现状的理解,提高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比如对于传统中医药知识,学生要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不能拘泥于古人的认知,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例如《神农本草经》将主要化学成分为HgS的朱砂归为上品,认为其无毒,“久服,不老”。学生在继承古人智慧的基础上,需要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或创造新的复方配伍,或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研制新剂型等,更好地发挥中医药的优势。

2教学方式

2.1建立以网络教育为核心的远程教学模式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和现代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有机融合了声音、文字、图形、影像等信息[14]。音频、视频等将教学活动从有限的教室扩展到更为广阔的领域,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极大地方便了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并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现场教学的真实性[15]。由于方便、灵活、快捷、经济等优点,远程教学已广泛应用于全国大部分地区,这为我们在疫情期间开展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也在毕业后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1.1授课平台的选择。(1)MOOC平台。在线教学前,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需要进行预习和资料收集,MOOC作为一种重要的远程教育平台,广泛应用于各个学科和领域。在选择MOOC时,尽量选择如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爱课程等知名平台,因为这类平台的课程资源种类相对较为丰富,质量有所保障。部分高校教师前期已建成相应的MOOC资源并投入使用,也可以直接应用于疫情期间的网络教学中[16]。MOOC极大地方便了学习者随时随地学习[17-18]。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总结出现的问题,并将拓展知识到教学平台上,供学生反复、随时温习。此外,教师还可以收集合适的中英文文献推荐给学生阅读,对相关学习内容进一步拓展和延伸。(2)其他平台。疫情期间,多平台、多方式授课可以有效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避免由于网络问题或其他突发问题导致学习进程中断。如武全香等[19]根据教学进度完善PPT,录制视频,在线任务并上传学习资料,通过“微信+QQ+邮件+直播答疑”方式开展有机化学教学,在保证顺利授课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了更加方便的复习方式。2.1.2授课方法。(1)翻转课堂。翻转课堂是教师提前借助网络平台将重点内容以教学视频或微课的形式发给学生进行预习,也可以让学生借助优质教育资源拓展学习内容,并提出问题供学生预习后回答,通过微信群、微信公众号或其他网络教学平台提供在线辅导[20]。如纪永升等在疫情期间,基于微视频和互联网将翻转课堂运用于仪器分析教学中,取得了良好成果[21]。(2)“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是对传统教学理念的更新,也是疫情期间对课程教学资源的持续性建设。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和设计,既优化了教与学的结构,也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22]。如查孝柱[23]根据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量化教学目标,安排学生在线观看操作视频、PPT等,课后学生能够说出中药学、中药、草药的概念,考核达到优秀;线下学生经过操作、分享、展示,能够说出相关概念和方法,也得到了不错的反馈。

2.2将AR、VR、5G等先进技术充分应用于临床医学本科教学

虽然网络教学为疫情期间的继续教学提供了思路,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仅仅通过网络平台将课程内容传递给学生,缺乏现场教学的氛围和真实性,教学效果难以保证。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技术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基于网络、计算机软件及人工智能等的多源交互式信息融合技术,可达到逼真的模拟效果,使学习者在虚拟环境中利用模拟物体进行学习,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发学习兴趣[24-25]。将VR与直播结合起来,使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在虚拟环境中感受沉浸式学习的趣味性,使所学知识可视化、立体化[26],但这对设备要求高,难度大,普及范围较小。

3考核体系

只有重视考核体系,才能提高云端教学的效率和学习效果,扩充学习内容[27]。而构建考核体系需遵循多元化考核指标、过程性评价原则[28]。

3.1考核内容及方式

3.1.1课前考核。课前主要考核学生的预习情况。教师会在课前预习内容,并提供学习视频、课件、测试题等资料。学生完成后,教师通过学生课堂回答问题以及完成预习测评情况来评价学生的预习效果,以此作为学生的课前考核成绩。3.1.2课中考核。课中主要考核学生课堂实时测评和即时反馈情况。课堂上教师通过教学平台签到、讨论、抢答、问卷调查等活动,再利用教学平台收集学生提交的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学生的课堂考核成绩。3.1.3课后考核。课后主要考核学生课后作业完成和跟踪反馈情况。教师通过教学平台课后作业,学生完成后提交至平台,由教师批改,以批改后的作业成绩作为学生的课后考核成绩。教学过程包括课前、课中和课后3个阶段,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可以从得到的数据中反映出来。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分析,能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有一个客观而全面的评价,这些评价指标是形成性评价的重要依据[29]。

3.2考核项及权重

考核体系一般包括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方面。形成性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参与情况等进行综合评价,包括学习态度、效果及能力等;终结性评价是指期末考试,按照教学大纲要求,重点考核学生掌握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30]。为了更好地培育学生的学习能力,将多元化考核体系落实到位,需要确定具体的考核项,再对每个考核项进行量化处理。本次调查了疫情期间北京中医药大学2017级中药学专业学生线上教学及考核情况,其考核项目、权重设置及具体要求见表1、2。由表1、2可知,与传统教学相比,“云端教学”考核项及其权重发生了一些变化。首先,从整体来看,考核项划分得更细。其中期末成绩的占比降低了,由原来的60%或70%降为50%;实验考核成绩的占比不变,为30%;而形成性考核中考勤、作业等的占比提升了,由原来的10%升为20%(含实验课程)、30%升为50%(不含实验课程)。其次,考核内容也有所改变。期末考试形式由传统闭卷考改为开卷考,题型由多样化改为开放化,内容由主要考核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改为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31]。实验教学中由于无法动手操作,只能观看教学视频,撰写实验报告时,需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测和讨论。最后,平时作业、测验形式和内容更加多样化,如利用问卷星进行课堂小测、通过教学平台作业、每周提出一个思考题让学生查阅文献并撰写小综述等,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多了解、多思考、多尝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4讨论

第2篇:线上教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运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创新模式

运动生物化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体育专业基础课程,实验课是该课程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传统教学的实验课,仅限于普通的课堂实验教学,学生被动学习,教学效果较差。本研究坚持“以生为本,科创融合”的实验教学理念,运用“线上研讨,线下实操,自主分析,创新探究”的教学方法,以“开放拓展,实训结合,创新设计,服务训练”的主线改革实验教学内容,采用“实验基础,应用为主,多方考核,综合测评”的实验考核形式,探讨学生实验课自主学习模式和开放性创新实验教学方法,为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术与技能,培养创新体育科学人才提供理论依据与实用方法。

1传统运动生物化学实验课教学的特点

运动生物化学是从分子水平上研究运动对人体化学组成的影响、运动时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特点和规律的一门科学[1]。运动生物化学的理论与方法广泛应用于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实践中,因此,实验的教学和开展是科学运动的主要手段与方法。目前,运动生物化学实验课一般为普通单独的课堂教学,内容陈旧,方法单一,学生被动学习,效果较差。

1.1实验课内容单一,理论脱离实践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等院校受实验教学模式的保守性和封闭性的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基本上延续了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实验技能操作为辅的实验课堂教学模式。实验教学模式更是偏重于基础性、验证性、演示性实验。很多实验内容简单、陈旧、几十年一成不变,实验内容与体育运动实践很少有衔接,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传统实验通常由教师根据教学大纲提前准备好实验内容,课上由实验教师讲解实验原理、步骤,然后进行分组,学生操作,课后每个人写一份实验报告,实验的内容往往就是单个项目,如血尿素的测定(二乙酰一肟法),学生只能根据老师的指导和实验指导书进行被动练习。至于测定血尿素有什么作用,与体育运动实践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还有没有其他的测定方法,学生一知半解。在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学生主动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学完后也不知道如何应用,没有发挥实验课的真正作用,学习与实际应用脱离,导致学生积极性不够,兴趣不高。

1.2实验方法陈旧,未能适应时代要求

传统的运动生物化学实验课一般有6-8个实验,实验方法一般都是简单的化学比色方法[2],如血乳酸的测定方法仍是保留20世纪80年代的杨氏改良的对羟基联苯测试方法,其基本原理就是:无蛋白清液中的乳酸能被浓硫酸氧化分解成乙学校体育XUEXIAOTIYU醛,在铜离子存在时,乙醛与对羟基联苯反应,生成紫红色复合物,其颜色的深浅与乙醛浓度成正比,通过比色求出血液中乳酸的含量。然而,科学发达的今天,血乳酸的测定方法早已经从简单的比色法发展到了酶法、酶电极法和层析法等;仪器设备也从原来简单的分光光度计发展为乳酸半自动仪、全自动仪;测试仪器的形状也从较大型改变为便携式的掌上测试仪;测试的精确度越来越高,测试的时间越来越短。尿蛋白测定的方法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从简单的双缩脲法的尿蛋白半定量测定发展为全自动的蛋白测试方法,尿蛋白的单一指标检测也变为蛋白组学的分析,原来的简单比色法只能检测单一的尿总蛋白,现在使用的尿蛋白组学测试,如全扫描的蛋白质组学定性定量技术(data-independentacquisition,DIA),利用高通量的实验技术,可以鉴定尿液中的蛋白质分子并研究其生物学功能。可见,传统的实验教学,学生学习的测试方法较为落后,未能适应目前体育科学和运动训练的要求。通过我们的开放性设计实验,学生不仅学习了传统实验方法,也了解和使用目前先进的生物化学的测试仪器与测试方法,扩大了学生学习的知识面,为学生毕业后的运动训练的服务与研究奠定基础。

1.3教学方法简单,创新意识不强

传统实验教学中,老师着重上课的几分钟讲解与示范,学生过度依赖老师和实验指导书,缺乏自主动脑和自主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自主实验意识淡薄,动手能力差,遇到问题直接向教师求助,不善于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

1.4考核形式单一,不能反映学生能力

实验室的管理制度与方法影响了老师和学生的正常发挥,也固定了教师对学生的实验课的成绩考核。许多实验的考核往往只是学生的实验报告的单一考核,未能对学生的实验原理的理解、操作技术的水平和实验创新能力的综合考核。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每位同学的实验报告大同小异,甚至雷同,不能体现考核的公平性和科学性,实验课程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科研思维的重要环节,从现有的考核形式来看缺乏合理性。考核结果难以体现公平性、科学性和合理性。

2坚持“以生为本,科创融合”的运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对认识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的态度和观念,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正确的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对实验教学活动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坚持“以生为本,科创融合”的实验教学理念,在实验的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本,改革开展实验课思路和实践方案设计实验内容与方法,利用网络资源,实验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实验与体育运动实践相结合,鼓励和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验、自主研究、自主创新”,开展开放性创新实验教学活动,增强开放性实验的效果,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能力,激发学生求知欲,建立终身学习与科研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科研能力。运动生物化学实验课一般在三年级上学期进行,学生已经学过了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等课程,对实验的操作和设计有一定的基础,为我们的开放性实验的开展提供扎实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加强了学习基础较差学生自主学习的培训和相关能力的培养,同时密切联系体育运动实践,重点解决体育锻炼与运动训练出现的问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越来越强,实验操作技术的学习和掌握也很快,对体育运动中出现问题的发现也越来越多。如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中,经常应用运动生物化学的指标评定运动员的运动强度、运动量和运动性疲劳程度。而运动负荷的评定往往要用2-3个不同的生化指标,如用血清肌酸激酶、血乳酸评定运动负荷强度,用血尿素、尿蛋白评定运动负荷量。但在以前的实验课教学中,往往都是一个指标要上两节课,有些指标的测定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学生对指标的测试原理和应用的理解大部分都是片面的。在传统的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实验员以实验课为中心,以实验室为中心,以教材、实验指导为中心,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操作方法,步步紧跟,进行实验操作、写出实验报告。学生被动学习,对实验的目的、原理和方法理解不充分,学生的实验技术、操作技能得不到很好的提高。因此,在实验教学的改革中,我们坚持以生为本,从学生的利益出发,改变以教师、实验室为中心的传统做法,在学生通过运动生物化学理论课的学习和实验课实验基本操作技术的训练后,由学习成绩不同层次的学生组成课外科研小组和学习小组,协同学习;引导学生根据体育运动实践,结合教师的科研课题,与老师一起,利用网络的有关资源,研究和设计实验,提出课题的设计,并做好课题的实施计划。经老师批准后,在运动场、实验室进行实施,测试各种指标,完成教师的部分科研测试数据,并根据研究的成果撰写实验报告或科研论文,同时教学论文研讨和报告,真正做到“以生为本,科创融合”,提高学生的实验开放创新能力。

3线上研讨,线下实操,自主分析,创新探究的实验教学方式

教学过程中,教是外因,学是内因,开放性创新实验的目的就是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和应用的能力,主要发展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开放性创新实验可以有老师的启迪,引导,启发和帮助,但其核心是学生是主体,学生通过“线上研讨,线下实操,自主分析,创新探究”的开放性创新实验教学方式等实现学习目标。目前,运动生物化学实验课常为12学时,基础实验和开放性实验的线下学时比例为1:2,学生通过线上自主学习,线下实验基本操作学习4学时,学生基本掌握运动生物化学的实验原理、实验操作技术和开放性实验设计的基础后,我们鼓励学习利用课余时间,增加四个单位时间进行线上学习讨论。通过线上的讨论和探究学习,再组织学生线下8学时的开放性实验。

3.1线上研讨

学生可以自己发现问题,教师也可以引导,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利用网络的资源,学习小组之间进行自主学习、探讨,自主探索,自主分析和提出问题。线上研讨主要包括三个阶段:基础知识的查阅与学习、开放性实验题目的研讨和实验数据与结果的探讨。

3.2线下实操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实验指导书,在实验室认真实验,规范操作步骤,练好实验操作技术,提高实验的操作技能;

3.3自主分析

学生根据教学目标,实际问题,通过线上线下查阅资料,自己或者团队协作,提出实验方案,完成开放性创新实验过程,并总结实验结果,完成实验报告或撰写课程小论文。

3.4创新探究

有目的有机会组织学生的课题研讨会或课程小论文报告会,通过学习、研究、报告、讨论和答辩,进一步修改、研究已经完成的课题。(具体做法如图一)

4“开放拓展,实训结合,创新设计,服务运动”,及时优化实验教学内容

运动生物化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验课比例大约为3:1,实验内容也是运动训练实践中常用的生物化学指标,但这些指标的进行内容较为简单,陈旧,单一,指标之间没有关联,在运动训练实践中很难应用。我们对原来实验的内容按实际测试项目进行合理的归类和整合;采用线上和线下学习相结合,加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的培养;根据运动生物化学实验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以及体育运动的发展设计实验,要求学生认真查阅和学习近期的参考文献,补充新的实验内容,介绍新的实验方法。同时,我们结合运动训练实践教学主体,在注重实验教学的综合性、设计性和应用性的基础上,采用“开放拓展,创新设计,实训结合,服务运动”的方法,对运动生物化学的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优化。

4.1开放拓展,实训结合

在完成实验室的基础学习后,我们带领学生走出实验室,以自主探索,自主创新为前提,结合学生专项,通过运动训练的第二课堂,学生将实验原理、技术及时应用到身边的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例如:通过校运会,专项课和教师的科研项目,开阔学生的思路,充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拓展现有的实验内容。学生根据学过的知识,补充、更新和完善实验的内容,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

4.2创新设计,服务运动

我们从体育运动的实践出发,运用多种多样的、先进的教学方法。如运用分层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群体教学法等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启发学生,发现问题,由学生根据自己的专项要求、专项特点、专业发展方向及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实验项目。要求学生实验做到课堂实验与第二课堂实验相结合,基础实验与开放创新实验相结合,应用性实验与设计、创新性实验相结合,并且结合身边出现的问题,善于发现,善于总结,不断更新设计。建立起教师引导下,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创新为主的实验教学模式,不断更新实验教学手段,广泛利用互联网辅助教学实验软件、多媒体课件和网络教学,探索运动生物化学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体育运动科学化,需要运动生物化学的测试与监控,我国的竞技水平和全民健身效果的不断提高,离不开我国运动生物化学科学的发展。我们要求学生在掌握基础实验的前提下,学会将运动生物化学的实验方法与手段应用于体育运动实践中。帮助体育运动者进行人体机能测试、运动强度制定、训练方案设计已经运动训练的科学监控等,解决运动训练中的实际问题。如学生学习了运动训练时人体的四个能量供能系统后,我们引导学生进行系统的总结(如表1),从整体的情况下,分析各种引导生物化学指标在运动训练中的应用,并设计出各种不同的实验方案,同时,开展实验的测试。学生根据运动训练实验项目的设计,从实验结果回馈科学,丰富了运动生物化学的实验内容,又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的科研意识、科研方法和科研能力,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实现科创融合。

5开放性实验教学模式的构建

开放性创新实验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科研思维和综合素质,是体育专业必不可少重要部分,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求知欲的重要途径[4]。以培养创新人才为指导思想和目标,开展开放性实验教学模式的实践,符合目前社会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对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作风、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有着重大的作用和深远的意义[5-7]。目前,国内很多高校都已经开始普及开放性实验项目[8-10]。运动生物化学课程根据自身课程的特点,积极开展开放性创新实验教学,参照校内外先进的教学经验,逐步总结出一套基于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创新,结合体育专业特点的开放性创新实验教学模式。首先,结合体育专业学生实际情况,按照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实验课程教学目标,紧密联系体育运动实践,基于自主学习,自主创新教学理念,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即在课堂基本教学内容学习的基础上,学生组成不同的学习小组,制定学习运动生物化学基本知识与实验操作基本技术,学生一边学习,一边有意识参与体育运动;其次,通过学生第二课堂和线上的讨论,利用网络资源和图书资料,科研小组开展协同学习,发现问题,提出课题;第三,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反复利用网络资源,经过设计、实验、评定,拟出开放性实验的计划;第四,组织学生,分成不同的实验小组,根据学生自主设计的开放性实验计划,利用实验室、运动场等,组织开放性实验,测试实验指标;最后,与学生一起,线上处理和分析实验数据,将初步结果应用于体育运动实践,经实践检验后最终形成课程小论文或实验报告(如图三)。如学生在学习了体育运动方法的生物化学分析和体育锻炼效果评定后,我们有计划开设了血乳酸、尿肌酐的综合设计实验课,同时让学生在平时的体育运动课中、基于网络的学习中设计各种运动效果的开放性实验方案。如100米跑、马拉松训练效果评定实验,篮球的体能训练效果评定实验等,学生根据运动训练中出现的问题,以自己或者同学作为实验对象,研究探讨运动训练的实际问题,学生兴趣特别浓,学习积极性高,收到了预期不到的效果。

6以“实验基础,应用为主,多方考核,综合测评”的运动生物化学实验考核方式

第3篇:线上教学论文范文

护理是一门艺术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随着科学的发展,社会对护理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采用单项技能训练的护理教学已不能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护理人才。情景模拟教学法注重实效性,突出操作性,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结合,近年来在国内外护理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对近10年国内外情景教学法在护理教育中的发展进行综述,旨在为护理教育学的发展提供参考。

1情景教学法概述

1.1发展背景

情景教学最早被应用于语言教学中,由英国著名的语言教育学家Palmer和Hornby提出,并盛行于英国,前期被称为口语法,20世纪50年代后被改称为情景法[1]。20世纪70年代情景法被引入中国,家喻户晓的《新概念英语》就是使用的此方法。1989年,Brown等[2]首先提出了情景教学的概念。1995年我国学者首次定义了情景教学的概念,即以生动的直观的与语言描绘相结合的手段,创设典型的场景,激起学生热烈的学习情绪,从而促其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一种教学模式[3],也就是说情景教学就是运用具体生动的场景,以激起学生主动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4]。国内护理教育文献对情景模拟教学法的概念也没有统一的意见,使用情景模拟教学法一词的比较多[5-7],还有文献称为情景教学法[8-10]或情景教学法[11],其组织方法也不尽一致。从护理专业的角度来看,认为它是由师生共同参与的根据书本理论知识设计的一种临床常见病例情景,然后由带教教师和实习护生共同模拟再现临床病例情景,使学生仿佛置身其间,如临其境,师生就在此情此景中进行教学的一种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12]。

1.2理论基础

国外学者Rodgers[13]总结了6种理论支持情景模拟教学在护理教育中的使用,主要包括构建主义学习理论、成人学习理论、社会认知学习理论等。Paige等[14]认为情景模拟教学法的理论基础是情景认知理论(situatedcognitiontheory)。情景认知理论是继行为主义“刺激—反应”学习理论与认知心理学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之后出现的一个重要学习理论,充分考虑了社会文化因素对学习的意义,被认为是真正接近了人类学习的本质[15]。情景教学是以此理论为基础的一种教学策略,一般指发生在真实情景下的以目的为导向的一系列教学活动[16]。

2情景教学法在护理教育中的应用现状

2.1应用领域

目前,国内外很多护理院校在全日制教学中开展情景教学,情景教学主要作为理论教学阶段的高级实践环节,用于提高学生临床实践能力;从文献中可以看到情景教学涉及近40门护理专业课程或相关课程,几乎涵盖护理专业的全部课程[5-9]。另外,情景教学在医院的教学与培训中也被广泛采用,涉及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手术室、危重症等科室,广泛应用于临床护理课程教学、护理查房、实习带教、岗前培训、各种考核等[10-16]。情景模拟教学的组织方式包括3个步骤:准备、实施及评价反馈。

2.1.1准备阶段

主要包括情景案例、教师和临床老师以及学生和场景的准备。①情景案例的准备。创建有效的教学情景是情景教学法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教学过程的顺利实施,决定教学效果。情景教学法是建立在案例的基础之上的,案例设计是情景教学法的关键。案例教学法是以问题为中心的,其问题设计有一定要求。案例选择在以教学教材和大纲为基础的前提上,还要注重其启发性、代表性、真实性[17-20]。②教师和临床老师的准备。情景教学法要求教师在其中起引导的作用[21],对参与的教师需具备一定的条件,如取得教师资格证[10-12]、本科以上的学历、多年的教龄、中高级职称和丰富的临床经验[5,19,21]。③学生的准备。学生接到学习任务之后,进行合理分组,应根据案例要求查阅各种学习资源,找出护理问题,制定护理计划,并安排每个同学的角色,明确角色职责,形成情景再现脚本。必要时小组成员应进行课前演练以发现问题,保证学习过程的顺利进行[6,10]。④场景的准备。情景教学法需要一种逼真的工作场景,这样可以增加临床的真实性。一般会根据案例的需要准备相应的场所;仪器与设备、服装、道具等也都需要提前准备,模具可以购置,也可以自行制作,物品及空间的准备一定要尽量真实,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6-10],促进教学的顺利进行,提高效果。

2.1.2实施阶段

主要是进行情景再现。情景再现是情景教学法中的重要环节。在此阶段,由学生扮演各种任务角色,学生会根据自己对角色的理解和认知,体验自己所扮演角色的感受和行为[22]。在不同的情景中,病人可由学生、标准化病人[23]或者模拟人[24]等扮演。

2.1.3评价反馈阶段

对上一步骤进行讨论、总结和汇报,对是否达到教学目标进行评价与反馈。评价反馈是情景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需贯穿于教学过程的每个阶段,做到动态、持续、及时。可对学生分别进行教学目标的综合评价反馈,评价内容可包括学生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情况、沟通交流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临床应变能力等[9,13-16]。评价时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与教师评价有机结合。

2.2应用效果

国外研究者认为情景教学法可以提高评判性思维能力、临床推理和决策能力,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有利于提高操作技能[25-27]。另外,很多研究显示,情景模拟教学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28-31],还提高了护生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表达能力,同时学生潜在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也得到了发展[25,26]。同时,情景教学法允许学生犯错误,反应的时间还可以延长,不至于产生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还可以反复的练习,提高技能的熟练程度,有利于理论知识的巩固与学习[31]。情景教学法作为一种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在国内护理教育的应用效果也得到验证,情景教学法可以帮助学生适应临床,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有利于培养护生的沟通能力、伦理修养及评判性思维的养成等[32,33]。但从一定意义上说,国内护理情景教学的组织形式尚不统一,呈现多样化的状态[34,35]。

3存在的问题

3.1模拟的情景与现实存在差距

情景教学法毕竟是设置的工作场景,不是真正的临床现场。学生认识到在情景模拟与真实的环境存在差距,而且感觉很难提供他们在真实临床环境中所体现的内容。所以学生对于医护人员的模拟有一定的难度,也影响了各种急救监护技术的熟练掌握[32,36]。因此,如何增加情景模拟教学法的真实性,减少与临床实际的距离将是护理教育界下一个要攻破的课题。

3.2缺乏理论研究且考核与评价尚不成熟[36-39]

大多数研究采用自制调查表调查学生对情景模拟教学法的态度和认识,而缺少对学生获得技能的评价。文献报道中也较少对护理情景教学的讨论和汇报过程进行描述且情景模拟缺乏系统性、连贯性[24,39-41]。

3.3投入大

情景模拟的完成需要有大量的时间与金钱的投入[42],因此,时间、资金、师资力量的投入等也都是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43,44]。

4展望

护理情景教学法还存在一些不足,但其在护理教学和实践应用中仍具有很大潜力,必将是促进护理教育发展、引领护理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因此如何将其更广泛地应用于护理教育中以及如何更好地与临床进行对接将是护理教育工作者未来研究的重点。

作者:刘灵灵 陈颖 单位:郑州大学护理学院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第二篇:继续护理教育弹性学分制管实践

继续护理教育(ContinuingNursingEducation,CNE)是继规范化专业培训之后,以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及新方法为主的一种终身性的学习或职业培训[1-2],它是培养高素质综合性护理人才的必经之路。一个成熟的管理体系是促进继续教育有效实施的前提,但目前由于缺乏完善的管理机制与评价体系,不少医院对继续护理教育的管理存在劣根性问题。因此,探索一个科学的继续护理教育管理模式,成为当今护理管理领域中的研究热点。2014年1月,本研究人员将高校的弹性学分制引用到医院对护理人员的继续教育管理中,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用方便抽样法,抽选出研究对象系重庆市某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护士及患者,该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急救、教学及科研为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开放床位1200张,全院护理人员756人。2014年1月,向全院临床护士随机发放自制的《继续护理教育调查问卷》300份,同时向该医院的住院患者随机发放《住院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调查问卷》500份,两者均采用无记名现场作答,当场收回的方式进行。前者收回292份,回收率97.33%;后者收回479份,回收率95.8%。

1.2实施方法

1.2.1提高对弹性学分制的认知度,强调继续护理教育的重要性

护理部在全院护士大会上加强对弹性学分制的宣传力度,突出弹性学分制的本质———学习自主性[3]。其弹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时间的弹性。由于参加继续教育者大多为临床一线护理人员,日常工作负荷大,业务学习的时间及精力均有限,参加者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培训时间;另一方面是学习内容的弹性。由于参加者的专业取向不一致,所以在接受继续教育时,选择的学习内容亦不相同,护理人员可根据本科室的专业需求,选择符合专科特性的授课内容,进行有目的性的学习及培训。随着医学事业突飞猛进的发展,大众卫生保健知识的逐渐普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医疗卫生质量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临床护理人员是医疗体系中的重要力量,其知识、技能水平及综合素质的高低在医疗卫生保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2.2成立管理小组,加强师资力量建设

医院对弹性学分制的具体实施,取决于护理教师是否能够抓住在职护理人员“工作时间长、业余时间紧、专科性强”这一特点,在继续护理教育过程中发挥学员的主导作用,使其适应新的教育模式。护理部根据全院各临床科室的专科特色,对专科教师进行合理分组安排。在此基础上,护理部成立继续护理教育管理小组:护理部主任担任组长,护理部专职干事及3名科护士长担任组员,对继续教育的计划实施做好督导工作。因为培养高标准并适合时代之需的护理学员,需要高素质的护理教师[4],所以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开展继续护理教育的奠基石。医院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具体师资要求:(1)理论知识培训:本科及以上学历,职称护师以上,临床工作经历≥5年,具备科研能力及护理带教经验者从优。(2)操作技能培训:本科及以上学历,职称护师以上,临床工作经历≥3年,专科护士及护理骨干从优。培训模块包括护理查房、专题讲座、经验交流及个案分析等。

1.2.3对护理人员进行可行性的分层培训

护理人员的分层培训是根据护理管理学原理,按照能级对应原则,使不同职称的护理人员在不同的临床岗位上履行相应工作职责时,所需的专业知识与操作技能的培训,一般分为N0~N4级。护士培训应以岗位需求为导向,工作胜任力为核心,突出专业内涵,注重实践能力,大力培养临床实用型人才,以适应责任制整体护理的需要[5]。因此,护理部制订与岗位胜任能力相匹配的分层培训目标与计划,并在培训之前向参加者提前告知培训内容、时间、地点及授课教师,以方便临床护理人员做好弹性排班。

1.2.4统一学习记录格式,严格学分制管理

护理部统一制订《护理学习记录本》,其内容分为三部分:《继续护理教育弹性学分制管理办法(试行)》、《继续护理教育学分汇总表》、《继续护理教育学习记录格式》。参加学习者严格按照考核办法完成学分,并以标准的学习记录格式做好记录。培训结束后,管理小组工作人员在《继续护理教育学分汇总表》处以现场盖章的方式,进行统一积分。细则要求:每人每年必须累计总积分≥20分,分为:(1)科级学习:科内组织的各种培训学习,主讲者1分/次,参加者0.5分/次,此项得分全年总分不低于8分。(2)院级学习:护理部组织的各种培训学习,主讲者3分/次,参加者1分/次,此项得分全年总分不低于12分。(3)院外学习:参加院外的进修、培训、会议等(需提供证明材料),≤1月者4分/次,1~3月者8分/次,≥6月者12分/次。

1.2.5建立弹性学分制管理体系

由继续护理教育管理小组牵头,护理部联合科教科及人事科,对全院各级护理人员严格执行弹性学分制管理制度。在每次培训会中,认真统计出勤人数,计算参会率。培训结束后,参加者的学分由管理小组在护理部建档备案。必要时,护理部向人事科及科教科等提供所需积分,在全院形成一个完善的继续护理教育网络管理组织体系。弹性学分制网络管理体系图,见图1。

1.2.6制订合理的奖惩制度

护理部应用移动护理管理系统,建立“护理人员继续教育电子档案”,严格按照弹性学分制管理的要求,将护理人员完成学分的情况列入年度考核工作之一,与个人的职称晋升、岗位进级、职务竞聘、科研与教学能力评估等挂钩。同时对全院护士做到赏罚分明,具体要求为:(1)护理人员参加继续护理教育的累计学分必须≥20分/(人•年),未修满学分者按50元/分扣罚,并在年度的各项评优中执行“一票否决制”。(2)继续护理教育参会率<60%为不合格,医德医风考评扣1分;参会率60%~69%为合格,不予任何奖惩;参会率70%~89%为良好,医德医风考评加1分;参会率90%~100%为优秀,医德医风考评加2分。

1.3评价方法

2014年9月,以同一调查问卷与调查方式对该医院的300名护理人员和500名住院患者进行问卷重测,分别收回有效问卷295份(回收率98.33%)、482份(回收率96.4%)。(1)护士对继续护理教育的重视程度。分为非常重要、比较重要、一般、不重要四个等级。(2)继续护理教育参会率。参会率=(实到人数/应到人数)×100%。(3)住院患者对护理人员的工作满意度。分为满意、一般、不满意三个等级,内容包括操作技术、健康宣教、服务质量三方面。(4)“三基”考核成绩。满分100分,90~100为优秀、80~89为良好、60~79为合格、<60为不合格。(5)科研、教学能力。包括教学论文、科研课题及专利发明。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和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弹性学分制管理实施前后,护理人员对继续护理教育的重视程度比较。

2.2弹性学分制管理实施前后,护理人员参加继续护理教育活动的参会率比较。

2.3弹性学分制管理实施前后,住院患者对护理人员的工作满意度比较。

2.4弹性学分制管理实施前后,护理人员的“三基”考核成绩比较。

2.5弹性学分制管理实施前后,护理人员科研、教学能力比较。

3讨论

3.1弹性学分制的内涵

弹性学分制的本质在于“弹性”这一特点,它是以学生选课为基础,以学分为计量单位,计算并追踪学生的学习量及学习进程的一种新型继续护理教育管理制度。弹性学分制的突出特点是学习时间的伸缩性,学习过程的实践性以及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其中时间冲突是国内外护理教师在临床实践中同样面临的重要问题[6]。弹性学分制的“时间伸缩性”恰好能有效避免学习的“时间冲突”。因此,在职护理人员可充分利用好业余休息时间,充分发挥自主选择性,即对学习内容及学习方式进行个性化、多样化的选择,从而进一步体现出继续护理教育的真正内涵及价值。

3.2弹性学分制管理的意义

由于各级各类的学术培训给出的学分标准不统一,给继续护理教育的规范化管理造成了极大困难,最终导致学分制管理成为纸上谈兵。医院通过弹性学分制管理之后,护士参加院级的一切继续教育活动均以现场盖章、积分生效的方式进行,杜绝了为晋升而买学分的不良学风现象,学术腐败遭到打击。弹性学分制管理执行之后,院内继续护理教育网络管理组织体系的成立,可有效督导护理部、科技科、人事科等多个职能科室对护理人员的继续教育执行横向及纵向的交叉管理,该模式化管理为护理人员的职业发展提供了培训支持和晋升空间。网络化的“护理人员继续教育电子档案”可方便、快捷地给所需部门提供全院护士的继续教育学分,为护理人员的年度考核、职称晋升等各种评定提供了重要依据,充分体现出医院作为医疗卫生组织机构这一事业单位的公平、公正及公开原则。

3.3弹性学分制管理转变了护理人员对继续护理教育的态度,提高了参会率

表1和表2显示:执行弹性学分制管理后,我院护理人员对继续护理教育的态度有了明显转变,参会率由实施前的62.01%提高到实施后的86.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健全的管理制度是护理人员参加继续护理教育的有力保障。医院通过对弹性学分制的意义及内涵等大力宣传,师资力量的建设以及管理小组与弹性学分制管理体系的成立,扭转了医院对护理人员一直以来进行的“填鸭式”、“灌注性”的教育模式,对于以往陈旧的继续护理教育管理制度而言,学分制管理更能激发出护士对工作、学习的积极性[7]。弹性学分制下,临床护士可结合自己所在科室的专科特性,合理调整作息时间,自主性地参加培训学习,在有限的业余时间里,吸收到更多、更有价值的新知识、新技能,从而避免了以往参加继续教育的盲目性。

3.4弹性学分制管理提高了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

随着以“疾病为中心”向“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转变,全国各级医疗机构广泛开展以人为本的“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成为衡量护理工作质量的重要指标。由表3可见:在弹性学分制管理实施后,住院患者对护理人员在操作技术、健康宣教及服务质量三方面的满意度均有所提高,两组数据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难看出,弹性学分制的管理让护理工作做到了真正贴近患者、贴近临床、贴近社会[8]。

3.5弹性学分制管理提高了临床护士的业务能力与科研水平

目前,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日新月异,随着各层级护士学历的提高、护理学科视野的开阔,继续护理教育已不再局限于对“三基”的培训。特别是作为综合性三级甲等的教学医院,除了重视对护理人员专业技能的培训外,对科研及教学能力的培训也不得忽视。表4和表5显示:实行弹性学分制管理后,无论是护理人员的“三基”考核成绩,还是科研、教学能力均有明显提高(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弹性学分制对继续教育的管理模式在重视“三基”培训的基础上,同时加大对护理人员在科研及教学能力方面的培训力度,促使培养出21世纪综合性高素质的护理人才,以满足当今大众卫生保健之需。综上所述,实施弹性学分制管理模式是一种基于提高继续护理教育质量、并能给患者提供更佳医疗卫生、护理服务的一种新型管理方法,较传统的继续教育管理模式更灵活、客观、科学、完善,达到逐渐实现全国公立医院让“群众满意、社会满意、政府满意”的目标。

作者:唐万珍 李文君 李良兰 聂绍菊 单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护理部

第三篇:高等护理教育慕课创建思考

MOOCs(MassiveOpenOnlineCourses)是大型开放式在线课程的英文缩写,简称慕课,被称为高等教育的“破坏性创新”[1]。作为一种全新的知识传播和学习方式,MOOCs已应用于教育、经济、遗传、数学、公共健康等多个领域的近百门课程[1]。本文通过对MOOCs起源、优势及挑战等的论述,阐述MOOCs在高等护理教育领域课程构建的思考,为我国开展高等护理MOOCs教育提供思路。

1MOOCs起源及发展

MOOCs一词起源于2008年。当时由加拿大阿萨巴斯卡大学技术增强知识研究所副主任GeorgeSiemens与国家研究委员会高级研究员StephenDownes共同开设的在线课程《连通主义与连通知识》,除25名在校付费学生注册外,还有2300多名来自世界各地的免费在线学生就读[2]。为此,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大学网络传播与创新主任DaveCormier和加拿大国家通识教育技术应用研究院高级研究员BryanAlexander联合提出了MOOC概念。2011年,由斯坦福大学SebastianThrun与PeterNorvig联合开设的《人工智能导论》免费在线课程,招募到190多个国家超过16万学生的注册学习,成为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MOOCs,使MOOCs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2012年被纽约时代周刊命名为MOOC元年(TheYearoftheMOOC)[3]。目前,世界各著名学府如斯坦福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均有MOOCs推出。世界范围涉足高等护理教育领域的MOOCs尚处于尝试阶段。文献显示,仅杜克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阿拉巴马伯明翰大学及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等为数不多的几所护理学院开设了MOOCs[4],但尚无新近研究结果报道。

2MOOCs对高等护理教育的启示

不同于以往的网络教学,在进行教育技术革新的同时,MOOCs更带来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人才培养过程等方面的巨大优势[3]。而这些优势对于高等护理教育革新也带来更多思考。

2.1开放在线教学

借助互联网优势,MOOCs模式不再受传统教学中空间、时间及学习者年龄的限制。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时间安排需要学习的完整课程,但不需缴付任何费用,从而满足学习者信息化、多元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并实现更大范围更多人数对知识的传播交流[5]。这种资源共享的趋势,迎合了现代知识传播的需求。随着科技的发展,通过在线资源获取专业信息不再是难事,学生的学习也进入到可以进行自我知识延伸的时代。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获取所需知识,从而完成网络技术支持下的个性化学习[6]。进行高等护理教育改革,强调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一直是护理教育专家关注的热点。在高等护理教育领域,应用智能手机、在线知识培训等教育方式已取得不错的效果[7]。MOOCs教育方式适应现有科技的发展趋势,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及能力培养。与世界发达国家高等护理教育相比,我国高等护理教育起步较晚。大多数护理人员素质提高需通过在职培训方式完成,尤其是一些新型护理领域,如康复护理[8]。MOOCs的开设借助于网络技术,可以促进护理工作者利用闲暇时间完成对本领域最新护理理念、知识、技能及发展的学习,并能通过与教师及其他学生的在线互动学习,加强对知识的理解,这对迅速提高我国护理水平意义重大。

2.2互动教学

师生互动是学习过程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交流[5]。MOOCs恰恰强调了大量师生在线互动及翻转课堂等模式,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入理解,达到学生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MOOCs中的互动形式除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授课提问与及时反馈、学生之间的交流学习,还有MOOCs特有网络课程论坛中的师生、生生之间对课程相关内容的进一步沟通。而这些丰富的沟通交流不仅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而且使学生间互帮互助,从而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6]。不同于传统护理教育,现代护理教育是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的主动学习过程,不再仅仅关注学生学到多少知识,而强调学生是否学会并具备学习的能力,因此,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成为现代护理教育的重点[9]。MOOCs大量互动教学模式促成护理专业学生动态学习的过程,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运用知识、发现问题、进而探讨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应用,从而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不难看出,MOOCs教学模式促成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这与现代护理教育的重点非常吻合。

2.3碎片式教学

MOOCs教学中强调对知识点进行细化碎片化,要求每堂视频时间在5~10min,符合人脑认知规律及网络时代碎片化阅读的特点。通过5~10min的微视频将碎片化的知识点进行分析讲解,并通过大量课堂及在线互动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6]。碎片式教学要求授课教师对课程知识结构及内容有系统全面理解,对小知识点的划分(如重点、难点等)有明确认识,使各知识点既相对独立又有前后逻辑关系,有利于学生学习,又便于教师考核。MOOCs碎片式教学与近年来现代护理教育中提倡的概念教学方法极为相似。概念教学是以概念为基础,以临床实践为导向,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分解后的学习要点进行动态教学的过程[10]。护理专家认为,对概念的学习是学生分析判断问题的基础,通过对逐一概念的学习,强化概念的相关特质,再通过讨论学习临床案例对概念进一步理解及实践[9]。研究表明,概念式教学方法可以促进学生在临床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及临床护理能力[10],与MOOCs教育中促进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等的培养有着异曲同工的作用。如何提炼授课内容中碎片式的核心概念,并促使学生在丰富的线上、线下讨论中对核心概念进行深入的理解及应用是护理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挑战。

2.4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有机结合

MOOCs为授课教师提供了多种教学方式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如翻转课堂、短小授课视频、在线互动、小测验、游戏等[4]。授课教师需根据所授知识点的特点,选择适宜的教学方式。根据MOOCs特点,目前我国高等护理教育体系下的以疾病为导向的课程划分不再适宜,可考虑分为以技能为导向(如护理学基础,健康评估课程等)及以概念为导向(如护理学导论,成人护理学,社区护理等)的课程。以技能为导向的课程可以“翻转课堂”的形式完成[6],课前进行知识传授,即指导学生有目的地课前观看操作录像、回答操作要点问题;而课堂时间实现知识内化过程,即重点讨论关键点及进行操作练习,从而加深学生对护理操作的理解。而以概念为导向的课程,可考虑以概念形式划分出小的知识点,在短小视频授(5~10min)中强调知识点(如“安全”这一知识点),为学生提供辅助课前学习资料。课堂互动中以临床案例形式(case-cen-tered),囊括含有该知识点的内、外、妇、儿等多科案例,组织学生阐述、讨论及分析知识点,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9]。进而,丰富的在线讨论互动为学生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回顾知识点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5动态评价

评价是考核学生对知识掌握的重要方法。传统教学体系下多以书面作业、考试等方式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进行结果评价,这种方式对考核学生短期接受知识程度尚可。但作为一门实践性学科,护理更需关注学生在掌握护理知识的前提下,在实践过程中对知识的应用及深入理解,单纯的结果评价对于考核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及提高是远远不够的。MOOCs教学模式可使教师在课程教授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在过程评价的同时促进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6,11]。

3MOOCs对高等护理教育带来的挑战

MOOCs给现有高等护理教育体系带来全新概念,这对现有教育模式下的授课教师的冲击最大,如何应对这些挑战是开展MOOCs教学的授课教师及护理院校需要考虑的问题。

3.1教师理念的转变

MOOCs开放、互动的学习模式,碎片式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意义重大。但与此同时,MOOCs完全颠覆了传统的护理教育方式,给长期运用传统教学方法开展教学的教师带来巨大挑战。如何使授课教师意识到MOOCs对护理教育带来的重要意义,并自愿尝试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是护理院校领导层需要关注的问题。首先,对MOOCs知识及在其他领域的成功案例的宣传是转变教师教学理念的基础;再者,开展MOOCs教学将耗费授课教师大量的时间及精力,尤其是在开展初期。因此,所在院校对开展MOOCs教学教师的支持及激励机制是MOOCs教育模式能够持续进行的重要保障;最后,系统开展MOOCs相关教学效果评价的科研对验证MOOCs在护理领域的实效性是MOOCs教育模式发展的重要依据。

3.2教师对所授知识全面深入的掌握

MOOCs所提倡的碎片式教学,要求教师对所教授内容有系统全面理解,并对5~10min微视频所能呈现的小知识点透彻理解,有明确界定,并使之具有逻辑性,进而以各种教学拓展资源作为支撑,形成完整的单元知识链。长期以来,传统的护理教育依托于医学的发展,分为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科护理等进行教授,而MOOCs碎片式教育打破了传统护理教育中大体系的教授方式,而更强调对核心概念的掌握。如前所述,开展概念式教学能够满足碎片式教育的需要,但要求教师对所授知识有系统掌握,在现有授课内容中提取核心概念,通过5~10min微视频对学生进行讲解,在此基础上,通过丰富的线上、线下案例讨论的形式及各种资源将对核心概念的理解融汇到内、外、妇、儿、精神等各领域,使学生真正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如对“安全”概念的讲解,在对安全概念及原则通过微视频进行阐述后,教师可拟定神经内科昏迷患者、术后留置导管的患者、儿科患者、老龄患者跌倒等案例,组织学生线上、线下讨论相关安全问题,并在线为学生提供安全相关的各种阅读资料及网站信息,从而加强学生对“安全”概念的理解,能够学以致用。这种教学改变要求授课教师在掌握现有授课知识的基础上,真正理解核心概念,并将概念适宜地融入到讨论内容中,从而使学生真正掌握并应用概念。

3.3教师对在线知识的掌握

MOOCs要求教育者对在线技术应用有很好的理解,这不是所有人容易适应的[11]。通过系统在线技术培训后,授课教师需要长期与计算机工作人员合作,将教学知识点与在线技术很好地融合。MOOCs教学团队纳入计算机专业人员,定期与授课教师沟通,讨论拍摄视频、线上讨论、信息传输等,将会促使教学工作迅速步入正轨。

3.4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性

传统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教师作为主导完成课程的讲授任务,对教学内容的考核往往以卷面考试的形式进行结果评价。而MOOCs教学强调过程评价,强调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需要进行充分的课前准备及充分参与课后讨论,否则无法完成学习目标,这势必花费学生课外大量的时间。如何精选授课内容,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丰富线上讨论主题,与学生进行有效个性的互动都是授课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

4MOOCs高等护理教育课程构建的意义

MOOCs高等护理教育课程的构建,不仅可以形成国内MOOCs优质高等护理教育联盟,逐步完善资源平台共享,而且可以促进国内护理高校间交流学习,从而提高国内高等护理教育水平。另外,MOOCs高等护理教育课程的构建,可以促进国内高等护理院校与在职护理培训资源共享平台,促进在职护理人员尽快接受最新护理知识及技能,从而促进我国临床护理质量的提升[12]。最后,MOOCs高等护理教育课程的构建,更好地促进国内高等护理教育与国际先进护理教育的沟通交流,加强与国外一流护理院校的合作研究,从而提升护理教育的整体发展。虽然尚处于初始阶段,MOOCs已给高等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变革。在学习过程中,MOOCs不仅为学生提供知识,而且促进学生创新、革新及领导能力的发展[13]。1993年,基于科技的快速发展,美国护士联盟(NLN)主席CarolLindeman博士预言,在25年内全美将只剩下3所最好的护理院校[14]。而纵观今天MOOCs对高等教育体系的巨大冲击,这个预言可能不再是天方夜谭。先进网络技术的发展,打破了院校教育间的围墙,如果不更新现有的护理教育模式,国内高等护理院校也将面临被淘汰的局面。MOOCs既是摆在我国护理教育者面前诱人的契机,亦是巨大的挑战。如何提高我国高等护理教育质量,促进我国护理事业与国际先进护理理念及技术的接轨,值得我国高等护理教育者深思。

作者:孟宪梅1,2 周兰姝2 陈晓莉1 单位:1.武汉大学 HOPE护理学院 2第二军医大学护理学院

第四篇:国内外灾害护理教育与培训

近年来,全球灾害大规模、长期化、密集化趋势愈加明显[1]。任何能引起设施破坏、经济严重受损、人员伤亡、健康状况恶化的事件,如其规模超出事件发生社区的承受能力而不得不向外部寻求专门援助时称其为灾害[2]。在国际减灾、救灾、消灾形式日益严峻的今天,针对灾害应对和灾害救援的研究成为近年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学者们越来越深切地认识到护理工作作为紧急医疗救援的重要组成部分,护士在紧急救援工作中发挥的作用不容忽视[3]。然而护理人员必须要理解灾害的知识和信息,并接受救护训练以养成灾害护理行为习惯,才能在发生灾害时开展有效救护工作。为应对随时可能再发生的灾害,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与健康,为灾害救援及国际援助提供人才储备,灾害护理教育已成为当前的重要课题[4]。而目前我国的灾害护理教育及培训起步较晚,因此本研究对国内外灾害护理教育及培训进行综述,以了解目前国内外发展现状,为我国开展灾害护理教育及培训提供参考。

1我国灾害护理教育及培训现况

1.1灾害护理教育培训对象

1.1.1在校护理专业学生张清[3]

对20所开设本科护理专业的高等护理院校进行了灾害护理学课程设置的调研,结果显示只有个别部队院校的护理学院开设了灾害护理学相关课程,如第二军医大学护理学院开设了100学时的野战护理学,第四军医大学开设了急救和战伤护理,其他少数护理学院在急救护理学中设有2学时~4学时的灾害护理内容。而这些院校中除两所院校没有开设急救护理学外,基本上都开设了急救护理学,学时30学时~60学时。可见,我国在高等护理教育的基础教育中尚未将灾害护理学纳入课程设置[4]。

1.1.2在岗护理专业人员

临床护理人员是护理工作的中坚力量,担负着重要的灾后院内救治工作。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对全院护理人员进行了汶川地震灾害护理培训需求的调查,结果显示护理人员对灾害护理知识与技能有较高的需求[5]。

1.1.3护理管理及教育人员

灾害教育的实施和普及培训离不开护理教育人员的参与。延边大学护理学院启动“急救与灾害应对能力培训”项目,为能够承担基层培训的教师进行专门培训。2009年7月华夏护理教育联盟在成都举办的“灾害护理概论”课程有各个院校的20多名老师参加[6]。2008年我国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由中华护理学会李秀华理事长率先倡导、牵头并在与多方积极协调和努力下成立的我国第一个灾害专业委员会,旨在提高我国灾害救援、灾害护理的能力和水平。现阶段在国际尚未建立灾害医学继续教育培训体系的背景下,应把在职人员灾害护理教育培训作为重点,以满足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灾难事件医疗救援工作的迫切需求[7]。

1.2灾害护理教育培训内容

因灾害有其地域性,而且对灾害的培训还没统一实施,因此各院校及医院有所不同,现对灾害教育培训内容总结如下。

1.2.1灾害救护理论知识

①灾害一般知识:包括灾害的定义、种类、特点、各种灾害对人体的伤害及救治技巧,灾害流行病学等。②现场救护知识:包括护士的主要任务、伤情判断、检伤分类、伤员转运、登记统计、护理文书等。③急症护理知识:包括各类烧伤、颅脑伤、胸部伤、腹部伤、骨折、休克、大血管损伤、挤压综合征等。④灾害护理系统评估及制订灾害应对计划。⑤心理护理知识:包括对灾后伤员及护理人员的心理疏导等。⑥自我防护知识:包括环境、疫情、安全等方面的防护知识。

1.2.2灾害现场常用的急救技术

包括止血、包扎、骨折固定、抗休克、心肺脑复苏、气管切开和插管及常见毒物的解毒等。其课程至少涉及急救护理学、危重监护学、健康评估等科目[8]。

1.2.3灾害救援人员身体素质

健康的身体是工作的重要前提和保障。灾害发生时,环境危险,生活条件艰苦,医疗条件较差,工作负荷过重,对护理人员的身体是严峻的考验,因此必须有强健的体魄和充沛的精力,应平时注意多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9]。

1.2.4人力物力的准备

今后灾害救援将会变得很平常,面对灾害需要准备充分[10]。平时应注意培养救灾意识,时刻处于备战状态。做好物质和人员的准备,随时准备抢救。如常用药品准备,包括外伤药、消化系统疾病用药、皮肤病用药、感冒药等[9]。

1.3灾害护理教育培训方式

对于灾害护理教育培训方式各院校及医院基本相同,现总结如下。①灾害理论知识学习:主要是讲授灾害护理救援的理论知识,灾害医疗护理的必要性和特殊性,不同类型灾害救护设施的特点、准备及保障,灾害护理伦理学、心理学的知识[11]。②情景模拟灾害救护演练:模拟演练可以训练护士帮助灾民尽快尽快脱离危险区域,并能迅速对伤员进行分类,使其具备反应敏捷、判断准确、处置安全迅速的能力[12]。③观看视频:组织观看相关灾害救援视频,再针对视频中出现的错误组织讨论,并重点提出一些特别需要注意的地方[13]。

2国外灾害护理教育及培训现况

2.1灾害护理教育培训对象

2.1.1在校护理专业学生

日本在1995年阪神淡路大地震后,部分护理大学认识到灾害护理教育的必要性,于课程设置中加入灾害护理学。以库兵县立大学的山本教授为学科带头人,致力于灾害护理的基础教育及继续教育教学大纲的系统性开发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10]。美国灾害护理课程多为选修课,且授课内容及方法仍没有实现标准化和统一化[14]。美国Rochester大学护理学院率先提供了为期2年的灾害应急准备护理硕士课程[15]。美国、英国、芬兰等国家的护理院校陆续开设了突发事件护理和灾害救援的研究生项目和研究生后证书项目,其中有些授予硕士学位[16]。哥伦比亚大学提供了亚专业课程,作为护理研究生的专业选修课[17]。Vanderbilt大学还提供了突发事件应急反应的公共政策和管理的护理博士项目[18]。WHO于2008年提出要将应急准备能力整合到本科护理课程教育中,建议要以灾害护理能力为基础设置课程[16]。

2.1.2在岗专业人员

除了在高等护理基础教育中开设灾害护理学外,日本急救医学会护理分会护理分会还为培养急救护理专家开设了总计810时学时的急救教育课程,为日本培养了大批的急救护理专家[19]。在美国,一些护理学院也开发和提供了相关的继续教育项目[20]。欧洲一些国家及澳大利亚也相继以不同的形式开展了函授护理教育课程培训,但是基础教育中尚未将灾害护理学纳入课程设置[16]。

2.2灾害护理培训内容

日本学者指出灾害继续教育的内容有:①优先治疗的方法、急救医疗和急救护理;②物品和床位管理;③受灾者和救护者的心理保健;④医疗队伍的编制;⑤康复等[4]。美国护士协会(ANA)和美国护理学院学会(AACN)建议,面向护士的基础教育和继续教育均应设置灾害护理相关内容,但未规定具体的教育内容。常见的课程名称包括突发事件或灾难管理及计划、突发事件或灾难应急反应、恐怖袭击和国际救援管理、灾难应急准备和灾难救援保健、灾难护理中的领导力等等。有研究提出,灾难护理教育应包括监测和报告异常表现、伤病员护理、护理实施的控制、资源和应急准备计划、公众管理5方面基本内容[21]。另一项在威斯康辛州开展的重要研究[22]则认为应把伤员分类和现场急救、生物所致疾病爆发的症状检测、重要资源的评估、事件干预指挥系统、检疫和洗消、现场心理救援、流行病学知识、临床决策和沟通8个基本内容纳入灾害护理教育。

2.3灾害护理教育培训方式

日本宫城大学和库兵县立大学护理学科联合进行了21世纪国家重点科研项目。该项目的方法包括:①使用CD自学;②召开研讨会,讨论从CD学到的知识,并评价自己单位灾害准备的状况;③在工作场所实际准备;④比赛[4]。灾害继续教育方式通常为在职人员进修、岗前培训、参加院外会议、管理人员进修等[4]。在美国,较多的认证课程和部分学位课程均全部或部分使用在线学习的方法,并且提供了在线的虚拟教室、电子邮件、电话等辅助教学方法。

3小结

第4篇:线上教学论文范文

一、研宄背景

21世纪人类学习呈现出创新学习主流化、信息吐纳网络化、目标指归人本化和终身学习社会化及学习动作审美化等新的特点。新课程改革提出“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的提高,高度重视课堂有效性;“学会学习、学会求知”成为新课程改革内在价值目标之一。在新的世纪,教会学生学习比学生学习什么更为重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新课改的具体目标: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新课程强调“引导学生建立新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是学习者持续一贯表现出来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其中,学习策略指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或实现学习目标所采用的一系列步骤,其中某一特定步骤称为学习方法。一般而言,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制定并完成具体学习目标,借助各种工具与资源,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协作学习,主动调整学习方法,以达到最佳学习效果。相关研究表明,学习成绩与学习策略成正相关。学生掌握了学习策略就可以控制住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会创造性地、主动地、灵活地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对信息进行加工,发现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当前学生在高中历史课策略运用的错误直接导致学习效率的低下。基于历史学科的特点,通过问卷调查与行为观察分析得出,高中历史课学习策略运用存在单一性与简单化、表层性与不协调化等特点。这一切均表明:必须研究并形成有效学习策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由此可见《提升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课题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现代认知学习理论现代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的、有目的、有策略的信息加工过程。皮亚杰认为,知识学习是学生通过自己的积极活动,逐步建构其智力思维形式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得某种知识,而且获得相关的方法,学会独立进行推理,并形成自己的思想。布鲁纳认为,学习在于主动形成认知结构,知识结构的价值在于简化信息,产生新命题促进知识的迁移。他提供发现学习法,强调学习者主动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运用一定的策略对信息进行选择、转换、存贮和应用。奥苏贝尔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利用己有的知识对新知识进行理解,使新知识纳入己有的认知结构,实现同化并形成新认知结构的过程。奥苏贝尔也因此提出先行组织者策略。指出学习内容的选择要尽可能具有最大包摄性、概括性和说服力的概念和原理,以便学生能对学习内容加以组织综合。也就是说,学习要采用一定的有效策略,利用适当相关的和包摄性较广的最清晰、最稳定的引导性材料,将它呈现于学习内容之前,用它们帮助学习者确立意义学习的心向。加涅提出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认为学习是信息加工的过程,提出了学习的八个阶段,从某种情况说,各阶段的学习都运用相关的学习策略对信息进行加工以进一步形成新知识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如何学习、如何进行导致更多的反省性。显然个体不断学会成为自我学习的人,或者成为独立的学习者,其原因就是他们逐渐获得了调节自己内部过程的有效策略。”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学习者被动地吸收的过程,而是学习者自己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的过程。学习的建构过程不仅包括具有相关性、比较概括的结构性知识的建构,还包括大量在具体情境中产生的非正式经验背景的建构。建构主义者批判了传统课堂学习中“去情境化”的做法,转而强调情境化学习和情境化认知。认为由于知识的理解角度不同,获得的对知识的建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对同一内容的学习要在不同的时间、着眼于问题的不同侧面、在种种非重合性目的情境中进行,以使学习者对所学知识、概念获得新的全面的理解,这有利于学习者针对具体情境建构解决问题的图式,灵活进行知识的迁移。

3、自我调节学习理论自我学习理论研究者提出,只有学习者对某种策略的执行进行了自我监控,并且对策略执行的结果有一个比较满意的自我评价值时,这种策略才会变成有效的策略。有效的学习需要学生理解、保持、提取和使用信息,学生被激励着从他们所接受的输入信息中建构理解。齐默尔曼在《自我调节学习:实现自我效能的超越》一书中提出了自我调节学习的学园模式,并认为自我调节学园组织应该成为常规课堂学习的一部分。研究认为,自我调节的策略教学的最佳方式是结合学科内容、在支持学习的自我调节努力的课堂中进行。这一理论为本课题提供直接的理论与实践支撑。

三、课题研宄的目标

1、通过问卷调查与实证分析,明确学生在历史学科学习上存在的误区,找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2、侧重于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创新教学思路和方法,有效提高政治学科学习效率。

3、创新高中历史课有效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优化学习评价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生成与培养,有效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与有效学习习惯的养成。

4、以“科研促效率”,深化新课程的教育教学理念,普及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方法,促使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四、课题研宄的主要内容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在规定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师生对既定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应重视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对课堂标准和教材内容的把握程度。二是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恰当与否。本课题研究内容指向的是高中历史课堂学生的有效学习活动;研宄高中历史课堂有效学习策略、基本模型,探索出“教师怎样上课才能让学生从中获得最大效益”的课堂教学模式。本课题研究,预计突破以下难题:

1、探究式教学方式的实现途径及方法。

2、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3、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4、课堂教学中有效情景的创设与利用。

5、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6、教师反思教学的实践。只有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最好的教学。在班级授课制下,学生有好、中、差三种类型。差生之所以差,主要是他们的发展水平低,对学习没有兴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同时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兴趣和创造性成正比关系。通常教师对待差生的传统办法就是补课或惩罚他们抄写所学知识点,结果差生的负担更重。在同样的学习环境中,差生见到、想到的东西少,因而学习的东西少。智力活动的减少,又使得发展水平难以提高。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特别是要促进差生的发展。“教会学生学习”己成为当今世界流行的口号。教师应当以研究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作为创建现代化教学方法的前提,将研究教法与研究学法相结合,寓学法于教法之中。“教会学生学习”是本课题研究的精髓。教师在教学中要用知识本身来吸引学生,使他们感到学习是一种乐趣,体会到克服学习困难后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和喜悦,以此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部诱因。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设计好教与学的思路,重视知识前后联系,融会贯通;启发思考,适时练习,及时反馈、矫正等。

五、研宄思路和方法

研究思路:

1、以教师的备课策略、上课策略、评估策略的研究为主。

2、对兴趣、情景、问题、合作、探究、练习、实践、体验、评价九个提高课堂教学活动有效性因素进行研究。3、对政治新课标中综合探宄的课题得出结论。

4、探究出提高学生学习活力的教学策略。研究方法:1、问卷调查法。2、综合研究分析法。3、经验成果总结法。4、具体行动研宄法。

5、案例研宄法。本课题属于应用性研究,遵循理论先行、科研领路,注重实践的思想,侧重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教会学生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为主,按照研宄思路,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研宄,综合文献查阅,确保课题研究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六、研宄步骤

第一,申报、准备阶段确定研究课题,填写申报表。2、制定详细计划,设计具体的实施方案,研究成员分工,明确责任并强调课题研究要达到的目标。3、收集资料(到学校图书馆、阅览室查阅相关资料,在网上搜集相关资料,到书店购买相关书籍),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4、对课堂教学进行摸底调查,设计问卷调查表,为后期结题提供依据。第二,具体实施阶段

1、按课题确定的研究重点,开展研究论证和分析,研究组成员分工协作,对每次研究都及时进行书面总结、反思,以便在后阶段实施时注意改进,并由专人负责收集整理资料。2、根据不同班级不同学生,尝试课堂新教法,研究组的教师每学期上一、二节优质课或公开课,由学生打分,教师点评,找出优点,改正不足,不断提高授课水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探索出“教师怎样上课才能让学生从中获得最大效益”的课堂教学模式。

4、在“教会学生学习”方面做一些尝试。

5、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方面研究出具体可行的方法。

6、总结研究强化教师课堂教学的具体措施,努力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受学生欢迎。第三,归纳总结阶段1、整理相关资料,总结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具体方法、方案,并在今后教学中具体实施。2、完成相关论文、成功案例和影像资料,并推荐参加各级教学论文评比获奖。3、总结撰写课题结题报告,形成成果,申请结题。

七、研宄成果

1、改变传统观念,用新课程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首先,树立新的学生观。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树立新的学生观,更好的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重视他们学习过程中的内心情感体验,分享他们获取学习成果的喜悦,成为他们学习的有效促进者和协调者。其次,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传统的师生关系妨碍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思维的发展。现代课堂教学应确立师生平等的教学观念,使教学在师生平等的过程中进行,成为师生间偷快、和谐的合作与交流。因此,只有建立民主的、平等的、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敢于参与,乐于实践,并获得成功感,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再次,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作为学习促进者的教师必须要更新观念,树立服务意识,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要尊重、理解、欣赏、善待每个学生。在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中努力构建学习者的团队,确立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代表的新型的学习方式,在发现问题一一提出问题一一准备资料一一合作探究一一研究问题一一形成结论一一解决问题一一点评鼓励一一收获快乐中,促进每一个学习者在体验中生活、学习和成长。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要用先进的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行为,打造人文课堂、求知课堂、生活课堂,这就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总结、不断反思、不断进步,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2、全面分析学生和教材,科学设计教学目标(1)关注学生的现状、需求和差异教学中的一切问题都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那么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从学生的己有知识与经验出发,满足学生进一步成长的需要。每一个学生都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学生己有的经验积累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同时学生又是发展中的个体。马斯洛指出,潜能,是指个体未来可能发展的内在能力。潜能不仅仅“将要是”或“可能是”,而且它们现在就存在着。人除了一般的生物潜能外,还有人特有的心理潜能。心理潜能既是人体的遗传构成,又是个体发展的内在倾向。也就是说学生具有学习的内在潜能,教师既要相信学生潜能的存在,将其身上存在的多种潜能变成现实的发展,又要预测其学习这部分知识会遇到哪些困惑和障碍,还要设计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障碍的方法和对策。根据学生的现状和对学生潜能的预测设计教学目标,以求更具目的性和针对性。教学目标的确立还要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是个不争的事实,其表现形式有多种,如认知方式上的差异、性格的差异、思维能力上的差异等。现代存在主义认为:“教师既不是学生知识的源泉,也不是搬运工,必须要尊重学生的存在。”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也曾经说过:“教育最重要的是把学生当作活生生的人。”教师只有认识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将教学目标层次化、具体化才能制定准确、全面、合理的教学目标,从而促进每个学生的成长。(2)仔细研读课程标准标和教科书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它体现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它规定了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了教学和评价方面的建议。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为学生整体规划和确定学科教学的总体目标,然后结合学生年龄阶段、认知程度确定模块和单元教学目标,最后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可能达到的水平确定每节课的课时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编订的教科书是实现课程目标最重要的课程资源,要想确定课时教学目标就必须对教科书的内容和编者的意图有一个全面和通透的把握。

3、改变一讲到底的做法,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1)创设历史情境,教给学生“活”的历史情境教学法指的是教师运用语言、音乐、画面、角色扮演等手段,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营造特定的课堂氛围,加深对历史的感受和理解。在身临其境的学习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学习“活”的历史。以语言描绘情境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创设情境方法。如果教师能以真挚、饱满的情感,生动的语言描述千变万化的历史故事,把历史本身的魅力,淋漓尽致地抒发出来,那么,必能打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的共呜,从而引导学生将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2)利用多媒体创设历史情境多媒体教育是一种综合运用声音、文字、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获取外界信息中,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多媒体在视觉和听觉上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多媒体教学能够形象直观地展示历史,从多方位刺撒学生的感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突破教学难A,强化学生激活学生思维,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

4、莫以成绩论英雄,坚持多元化评价“评价是为了改善”一一这是现代教学评价的主要功能和基本准则。我们要淡化教育评价的选拔功能,突出改善功能、教育功能,使评价能够真正诊断学生成绩不良的原因,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促使师生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节教和学的活动,从而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有效地推动学生的课堂学习能力,达到有效教学的目标。

八、研宄反思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感的艺术”。任何一堂课,哪怕是千锤百炼的示范课,当我们课后静静反思时,总会觉得有一些小小的不足和遗憾。然而,正是在不断找寻策略、解决不足、弥补遗憾的过程中我们的课堂教学有效性才有了一次又一次的提升和飞跃由于条件、能力能方面的限制,本文只是对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性教学作了初步探究,没有能够建立完整的课堂教学模式,会在以后的工作中,继续思考,致力于历史课堂教学研究,为教育教学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作者:吕岩青 单位:山东省滨州市第一中学

高中历史教学篇2

高中是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时期,一方面要面对高考带来的巨大压力,另一方面又要为将来的大学学业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新一轮的教学改革,充分发挥高中历史教学的作用,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效果。但是,从目前高中历史课的教学现状来看,仍然有很多问题,这已经成为影响高中历史课教学改革的重要因素。为此,我们应该加强对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研究,以提高中学历史课的教学质量。

一、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一)教师在课堂上的创新意识不足在新的教育环境下,高中历史教师必须提高对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视,适时地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不断创新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以构建高效的历史课堂,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地融入到音乐之中,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但是,一些教师在课堂上没有注意到课堂教学的创新,这就使得中学历史课堂的多样性、丰富性难以形成。通过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说明其自身的灵活性和使用能力,能够很好地适应教师的各种需要。在高中历史课上,有些老师只把它应用到了历史课上,而没有扩大它的应用范围,使它的作用不能完全发挥出来。

(二)高中教师对个人问题的重视程度不够新课标提出了高中历史教师在课堂上要把握好两个基本的教学基础,即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体素质的培养。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全面的发展,同时,教师也要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教育,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国家的需要。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忽略了注重学生个体素质的培养,以达到与课程教学同步的目的。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发展,不但会影响到他们的课程学习,还会制约他们的教学效率。

(三)学生自身对历史课的学习兴趣不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但是由于历史学科的特殊性,一些学生对中学历史课的学习兴趣较低,加之一些老师在课堂上不注重创新,不注重学生的个性,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给中学历史课的教学效率带来了困难。

二、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升的策略

(一)以学生的学习动机为基础,充实教育资源在高中历史课上,教师要想提高高中历史课的教学效率,就必须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寻找突破口,使他们更好地融入课堂,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以“政治体制-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和发展”为例,以“政治体制-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和发展”为例,教师可以将教育资源作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焦点,并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来满足学生的课程学习需要。教师在运用课本的文字资料指导学生的同时,还应加强对现代资讯科技的研究,并运用现代资讯科技的便利,把课堂上的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更多的视觉资料的辅助下,掌握课堂的知识。例如:老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禅让政体和世袭政体时,可以从清单的视角来思考,利用多媒体技术来比较禅让制与世袭制,使学生了解两者的产生时间、优点和缺点,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从课程的效果出发,注重情境的创造在历史课上,情境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中学历史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减少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学习压力。比如,教师“政治制度——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分派学习任务,让他们从禅让制、世袭制、宗制、分封制、中央集权制、三省六部制等政制中选择一种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演出,让同学们认识到不同的政治制度的起源、特征和结束,从而使他们在课堂上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作用,并对各个制度的差异进行积极的梳理和分析,以达到改善高中历史教学的目的。

(三)在课堂气氛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活动的创新高中历史教学环境的好坏,对高中历史课的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历史教师应从教学活动的设计视角出发,通过各种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平等、自主地与老师进行沟通,发现自己的学习缺陷,对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修正,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仍然是“政治体制—中国古代政权的形成和发展”。历史教师在完成课程后,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开设一些探究活动,使学生能够就所学的内容进行探讨。例如,教师可以通过“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和发展内在动力的探究”,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政治体制产生的时代,为学生设计一条时间线,然后将不同的政治体制写在时间线上,让学生按照课本上的内容,来对应不同的时代和产生的原因,然后再进行深入的剖析,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发现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和发展,从而推动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从而使历史的课堂教学真正发挥出来。

(四)基于课程教学实效,创新教学模式高中历史课的改革与优化,其首要目的是要使课程的教学效果得到提高,而教师的改革措施若不能达到提高教学效果,则根本没有任何意义,因此,要使高中历史课的教学效果得到有效的提高,就必须注重教学方式的创新。通过改革教育模式,提高历史课的影响力,提高历史课的效果。例如,高中老师在指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和发展时,可以将各种政治体制做成不同的短片,然后分发给学生,让他们在闲暇的时候,掌握政治体制的特征和时代,然后在课堂上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活动,提高学生对政治体制的认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有效的教师既是培养学生的知识,也是培养学生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重要平台。要想真正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必须深入理解新课程改革的内涵和教学理念,不断实践、反思、大胆探索、灵活教学、不断创新。

作者:张秋华

高中历史教学篇3

高中历史作为高中教育阶段的重要学科,其对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作用无可替代。然而,受教育环境、学生兴趣等多个方面的影响,当前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效果始终难以达到理想标准,这使高中历史教育工作遇到了困境。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我在反思自己教学行为的基础上,对当前高中历史教学现状予以分析,并希望通过创新教育模式来完成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文章以此为切入点展开分析和讨论。

一、提升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性的价值

1.培养历史思维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做好对学生历史认知能力的培养,能够帮助学生形成独立的历史价值观,这对于高中历史教育意义重大。高中作为历史知识教育的基础阶段,其主要教学目标就是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历史,能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并用这种观念去看世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要进一步加强对课堂有效性的提升,让学生能够通过课堂、书本和老师去全方位、细致化地进行历史知识的学习,从而形成正确、客观的历史思维。所以,进行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升的研究是推动高中历史教学进步的必行之法,其对学生的发展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2.挖掘历史潜能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能够充分挖掘学生的历史学习潜力,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这对高中历史教育工作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会发现,相同教学模式下有的学生学得快,有的学生则学得慢,我们常以聪明与否来评论这种情况,但其只是学生历史潜能的差异化表现而已。对于高中历史而言,挖掘学生的历史潜能是重要教育目标,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就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为只有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升了,学生才能够学习到更多的历史知识,获得历史价值观念的培养。因此,做好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对挖掘学生的历史潜能十分关键。

3.提升历史素养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是帮助学生获得学习进步,提升历史素养的重要措施。历史作为一门社会学科,其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思辨能力,才能够完成学习。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必须要通过创新教学模式,想办法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从学生的认知角度来看,历史可以让学生通过书本教材以相对直接的方式学习历史,这可以让学生以足够客观的角度去观察历史、分析历史、品味历史,学生的历史素养会在这一过程中予以形成。所以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进行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能够实现对学生历史素养的提升,这是实现高中历史素质教育目标最直接的方式。

二、提升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性的原则

1.以生为本原则以生为本是高中历史课堂的主要教育原则。历史作为基础性教育学科,其需要学生对历史有足够的主观学习动力,才能够有效开展教学工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所设计的课堂教学模式必须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确保学生的认知需求能够被满足才能够体现出价值。所以,教师必须要将“以生为本”原则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并能够让其真正融入历史知识教学环节中,帮助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2.因材施教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是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原则。所谓“因材施教”是以学生的学习水平为基础,为他们设计出符合学习能力和认知需求的教学模式,以确保学生可以在课堂上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提高知识学习效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喜欢哪一阶段的历史,掌握学生的历史知识水平,然后结合高中历史教学目标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可以在最科学、有效的状态下完成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实现对学生历史知识需求的满足。

3.寓教于乐原则寓教于乐原则是新课程改革模式中的关键原则,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学生而言,知识学习本应是一件快乐的事,所以教师要能够通过设计多元化教学模式,为学生设计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并获得知识学习的进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兴趣研究,以学生的认知水平去进行课堂设计,让学生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下获得优质的历史学习体验,为进一步实现高中历史素质教育目标打下基础。

三、提升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借助多媒体技术,实现历史兴趣导入从当前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来看,教师想要开展有效性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体验,就必须要做好对课堂导入环节的设计,因为良好的课堂导入能够实现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具有重要意义。多媒体技术作为现代教育技术,其可以借助自身多元化表现形式让历史知识以具体、形象的方式展现出来,这不仅可以降低历史知识的学习难度,还有助于学生发现历史知识的魅力,因此将其应用到历史课堂导入环节中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在“中国的古代艺术”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在导入阶段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我国古代的各种文字字体,包括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展示王羲之的《兰亭序》摹本以及楷书中的柳体、颜体等,让学生可以从汉字欣赏环节进入课堂,由此来实现对他们学习兴趣的激发。在此基础上,为了调动学生对多媒体技术中所展示内容的兴趣,教师可以在展示过程中让学生进行字体问答,实现多媒体技术与游戏模式的有效融合,由此来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为接下来的课堂教学工作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又或者在进行“专题: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课堂导入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播放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视频资料,由此来实现对学生情绪的调动,为之后的课堂教学工作开展做好铺垫。

2.开展探究式学习,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开展探究式学习不仅可以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能够实现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这对于提高高中历史教学水平有重要意义。所谓探究式学习,就是以学生为主体而开展的自主学习方法。对于心智日趋成熟的高中生而言,自主探究式学习模式的运用能够给予他们充分的尊重,让学生以他们所喜欢和擅长的方式进行历史知识学习,这给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带来了支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了保证探究式学习方法的有效性,教师一定要做好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分析,把握好自主学习内容的难度,确保学生可以依靠自主能力完成对历史知识的学习。例如在“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一课教学中,我在分析学生学习能力、知识内容难度的基础上,为学生设计了自主学习模式,并布置了相应的学习任务,在学习过程中,我不会对学生进行任何语言或行为上的指导,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思维模式和节奏进行历史知识的学习,以确保他们可以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在完成自主学习后,我会要求学生对自主学习结果及经验进行交流,让他们可以在这一过程中实现相互学习,由此来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也为提高学生历史学习水平带来支持。

3.设计趣味化活动,增强历史学习体验设计趣味化活动能够让历史知识变得更有趣味性,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还能够增强他们的历史知识学习体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会在充分分析教学内容和学生兴趣的基础上,为他们设计一些趣味化的活动。例如,在“辛亥革命”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增强学生对于辛亥革命的感官记忆,我在课余时间为学生播放了同名电影,让学生有机会从艺术的角度去了解历史。又或者在“学习与探究之二:模拟古罗马法庭”一课教学中,我就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古罗马法庭的模拟,让学生通过情境模拟来提高课堂学习体验,并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当时古罗马在政治方面的先进性。

4.布置典型化作业,树立正确历史观念布置典型化作业也是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措施,其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还能够树立起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念。“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作为未来的国家栋梁之材,每一个高中生都必须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因此教师在进行历史作业布置时,一定要做好典型化设计,以实现对学生的历史观的培养。所谓“典型化作业”是指教师所布置的作业内容和形式要具有典型意义,给予学生认知方面的指导,促使学生可以通过完成作业来获得历史知识水平的进步。从高中生的心智发育角度来看,教师在布置历史作业时,应多给学生自主分析的空间,让学生表达出自己的历史观点。为此,我在作业设计时多以认知感想类为主。例如,在完成“伟大的抗日战争”一课的学习后,我让学生回家搜集与抗日战争相关的资料,并写出自己对于“抗日战争”的看法。设计该作业一方面是锻炼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评价能力,另一方面是让学生在回顾中华民族悲痛历史的同时,树立起爱国主义观念,为他们正确的历史价值观培养带来支持。综上所述,做好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性教学策略的分析,能够在保证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的基础上,为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带来支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学生历史学习的领路人,其一定要做到对学生的引导,让他们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去了解和探究历史并发现历史知识的魅力,从而真正地喜欢上历史,愿意为学习历史花时间和精力,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历史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为推动高中历史学科教学水平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百军.浅议高中历史教学高效课堂建设的策略[J].学周刊,2019(17):25.

[2]穆巍.刍议高中历史课堂借助历史故事教学的新思考[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5):83.

[3]张道锐.优化课堂结构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浅谈高中历史教学[J].名师在线,2019(12):45-46.

[4]王芳.“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9(13):50-51.

[5]邱洪花.巧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效率[J].华夏教师,2019(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