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小提琴论文范文

小提琴论文全文(5篇)

小提琴论文

第1篇:小提琴论文范文

对于乐曲的熟悉以及练习程度也是决定小提琴表演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小提琴的节奏与速度练习都是通过左右手按指以及运弓来训练左右手的肌肉技能以达到某种预想表演效果。节奏练习,如《西班牙交响曲第一乐章》的开始部分,两串连续的琶音在乐曲一开始就给演奏者一个挑战,演奏高把位琶音时很容易出现节奏模糊,或是左右紧张导致的按音不准等问题。在演奏多音的乐句时,节奏的准确性和均匀性主要是靠左手指的动作来体现,但运功实际上右手运弓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可以通过均匀的分配和精确的换弦把音符演奏的很均匀。这样的一连串音最好的训练方式就是改变乐曲本身的节奏型或变化成一些短小的节奏来练习,如小附点或是小切分,或是三个音一组,四个音一组的练习。③在练习的时候通过变换节奏练习锻炼左右手的肌能,并加以重音将复杂的音组或者音串分成短小的节奏并加以重音训练,但在实际演出的过程中只是通过内心来强调重要重音。如此类似以上节奏训练,放慢速度练习,分块练习,这样都能很大程度上改变拉奏的清晰度和准确度,也给实际演出时增添很多信心,给成功地表演多了一份保障。

二、虚拟舞台和真实舞台

1、模拟虚拟舞台

音乐表演是一门听觉和视觉的艺术。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给自己虚拟“舞台”,更加客观的从听觉上认识自己的演奏,而不是一味的主观的练习。如给即将演奏表演的乐曲录音,通过自己听自己的录音,有时会发现音准并不是想像中那么精准。小提琴是一门对音准,节奏要求极其高的乐器,包括分指并指两音之间度数关系,或是和弦的按指,一定要演奏地非常精准,录音出来的效果才是悦耳的。在我们平时的练习中需要慢练,在慢练的过程中仔细分析手指间的关系,耳朵去辨别音的精准度,这样才能保证高质量的小提琴演奏。

2、适应真实舞台

表演离不开舞台和观众。如何很好的克服舞台和观众带来的紧张感,以及如何去适应一个与练习截然不同的环境是表演者表演前应充分去适应的。我们练习小提琴往往是一个人在琴房里练习,这时音乐完全是自我的被欣赏的且对象只有一个人。我们可以逐渐增加欣赏音乐对象的人数,第一步:可以请自己三两好友来观看自己的小提琴演奏,这可以缓解自己心里觉得专业听众给你带来的紧张感。第二步:可以走出琴房,去适应新的演奏环境。在小的琴房运弓花很小的力声音就会传的很远,如在容纳千人或几百人的演奏厅音乐传出去的程度就有所不同,所以在表演前去适应新的环境,不仅让你的琴适应新的环境,身心也会更加放松的演奏。第三步:请几位你非常敬畏的音乐专业的老师在正式对外表演前听你的演奏,老师们的指导也给我们心里多了一份肯定。

三、如何表演的尽善尽美

1、表演状态时始终如一

不论是小提琴演奏或是声乐演唱,表演者都必须融进所表演的曲子里全身心投入,观看者才能感受到乐曲表达的音乐情感。如演奏小提琴乐曲萨拉萨蒂《流浪者之歌》时,从伴奏的第一声响起演奏者想像着吉普赛民族那种放荡不羁的热情似火的民族性格,以及整个乐曲悲壮激昂的音乐情绪。在杨毓伦老师的表演课上,老师曾经说过在演奏完最后一个音的时候演奏者的情绪还要融在音乐里,不能突然结束前面渲染很久的音乐情绪,也就说明表演时状态要始终如一的投入在音乐里,直到音乐真正结束,观众的耳朵得到“饱足感”,这样的音乐表演才是出色的完整的。

2、面对失误如何应对

在演奏小提琴时,失误是常有的事情,即便是大师演奏也会有微小的失误,但是如何将失误漂亮的补救是一个演奏者该思考的问题。如遇到忘谱或者拉错的情况,从笔者自身经验来说,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不要停顿继续拉奏下去,因为一旦演奏停顿下来演奏状态就会打破,从观众的角度来说表演也中断了。所以遇到以上情况要继续找到自己熟悉的旋律拉奏尽快在台上调整状态,克服拉错的心理,保持放松心情完成整首乐曲的演奏。

四、总结

第2篇:小提琴论文范文

在《红色小提琴》这部电影作品中,主要讲述的是一把小提琴的故事,乐器必然会有声乐相伴,声乐艺术是一个十分明显的创作特色,声乐不仅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也营造另一种十分感人的氛围,对于影片中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还深化了电影的主题。尤其是在这部电影中,不同的主人拥有这把小提琴的时候会上演一种不一样的温情,这部电影中的声乐艺术可以使得整部作品的视觉效果得到深化,声乐的应用也可以促进情节发展,尤其是当小提琴出现的时候,必然会有音乐产生,声乐的艺术表现力很强,对于电影的剧情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这部电影中,声乐的出现不仅渲染了气氛,也设置了悬念。此外,声乐在很多时候可以代表人的语言,声乐本身就是一种很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因素,在电影作品中巧妙地应用声乐语言,可以使得一些不必要的对话得到避免,从而利用声乐语言的张力以及韵味将故事情节推向一个更高的高度。最后,声乐最关键的一个作用就是对主题进行深化,将声乐用于电影作品中,能够对电影的核心内容进行表达和概括,也能对故事想要表达的主题进行揭示,对于影片想要传递和表达的意思进行有效的传递。电影中所描述的是一把小提琴的“前世今生”,所以小提琴出现的时候必须要对应声乐艺术。这部电影中的配乐一直都是围绕电影的主题创作的,音乐渐渐成为这把不同寻常的小提琴的象征,也渐渐成为这部作品的灵魂。对尼古拉而言,他是小提琴的制作者,同时也是一名作曲家,是他的工作产生了这把小提琴,才有了后面的故事。但是导演也给观众留下了悬念,即这把小提琴是怎么变红的,这个谜团一直都存在,直到最后的拍卖会才为人们解开了这个谜团。尼古拉用自己死亡的妻子的头发制作了一把小刷子,用妻子的鲜血调配成红色的涂料,然后再用那小刷子一下一下地涂了上去。尼古拉为了表达自己对难产而死的妻子以及还没有出生的孩子的怀念,采用了这种方式让这把小提琴寄托了他的思念。电影中还有一些象征,比如女仆对安娜说:“夫人您一定会长寿的,您会进行一次长距离的旅行的。”这句话其实是一个暗示,红色的小提琴在全世界范围内流传,这把小提琴已经成为了安娜的象征,因此小提琴在世界各地辗转的时候,也就是安娜在做长期旅行。

《红色小提琴》的主题音乐是《安娜主题》,这首具有巴赫时代的音乐作品为电影营造了一种比较柔情的氛围,奠定了这部电影悲情温馨的基调。电影一开始的时候就给观众展示了小提琴的制作场景,尼古拉作为小提琴的制作者,对这把琴有着十分严格的要求,当制作小提琴的镜头结束的时候,就响起了《安娜主题》这首乐曲,音乐绵长悠远,横跨了时间,横跨了地域,将观众从三个世纪之前场景带回到三个世纪之后一次小提琴的拍卖会上,回到现实社会中之后,这首乐曲才渐渐消失。当电影的镜头转到拍卖会上的时候,响起了主持人的话语,主持人对这把琴进行了介绍,介绍之后,又响起了《安娜主题》,主持人的声音在音乐中渐渐消失,将现场交给了参与拍卖的人。电影在不同的场景中转换,带给观众的是不同的观影体验,比如在拍卖现场之后,又转回到三个世纪之前,安娜神色紧张地来到了小提琴作坊中告诉尼古拉女仆预见她会有困难的时候,尼古拉为了安慰妻子,将那一把还没有完工的琴给她看,说是给孩子的礼物,这个时候又响起了《安娜主题》这首音乐,对于安娜和小提琴之间的不同寻常的关系进行了暗示。电影配乐的这种前后呼应使得电影的场景不断转换。除了对电影的主题进行展示之外,这部作品中的音乐也为人物的思想情感的展示提供了一些帮助。电影中的小提琴是出自于尼古拉这位造琴师的手,这把小提琴是为了迎接自己的孩子而制作的,由此可以看出尼古拉是一个十分慈爱的人,但是由于难产,这把琴也被赋予了全新的含义,安娜的灵魂也仿佛融入了红色小提琴中而获得了重生,所以这其中的音乐是比较神秘的,比较伤感的。导演在拍摄的时候,决定将《安娜主题》当做主题曲,是一个十分成功的做法,这首音乐本身就是一首极富抒情性的优美旋律,带有一种比较忧伤的感觉,尤其是在提琴的伴奏下,女生的演唱会更加有感染力,为尼古拉的妻子的不安、女仆的预言以及尼古拉的安慰都营造了一种十分相配的氛围。当安娜难产的时候,尼古拉的悲恸欲绝与这首悲情的音乐一起感染了观众,打动了观众的内心。红色小提琴在不同的辗转过程中也产生了很多不同的故事,当红色小提琴的所有权被转移到了孤儿卡斯帕手中的时候,由于故事情节发生了改变,在这一背景下,音乐也要改变,应该由之前的悲情温婉改为清新优雅。在维也纳演奏的时候,孩子们合奏的歌曲充满了巴洛克的色彩,清新的音乐的应用使得整部电影的氛围也变得轻松一些,观众的悲伤情绪也被缓解。但是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声乐又一次改变,由于卡斯帕的身体不好,在长期的训练中对他的身体也产生了影响,最后在参赛的时候死去,因此在这个时候,电影的音乐又发生了改变,从一种带有活力和清新干净的音乐转变为一种比较凄婉的音乐。小提琴每一次易主的时候,背景音乐都会有所不同,主要是为了烘托出小提琴的主人的思想情感,在不同的人身上,小提琴的艺术生命也得到了全新的阐释。

二、结语

第3篇:小提琴论文范文

关键词:小提琴;揉弦技术;技术特征

小提琴揉弦技术诞生于16世纪,普及于19世纪后叶。揉弦技术被运用到小提琴乐曲的演奏中,完美的揉弦赋予小提琴演奏以强大的生命力,此技术的运用可以将作曲家倾注于作品之中的情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此外,揉弦技术还可以更好地表现作品的风格,提高旋律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同时揉弦作为一种颤音技术,又具备很强的技术性特征,需要经过一系列系统而科学的基础训练来实现。目前,关于揉弦技术的表现性与技术性争论很多,两种观点往往各偏向其中一个特性。笔者认为,作为一种表现型艺术,其每项技术都需要既兼顾表现性,同时也兼顾技术性。技术性是表现性的前提,表现性是技术性的升华[1]。对小提琴演奏者而言,首先应充分理解揉弦技术,包括揉弦技术的表现性特征和技术性特征,在此基础上可以从更高的角度来理解揉弦技术,如作品的情感表达、风格需要等,从而更好地发挥揉弦技术对声音感染力和艺术表现力的积极作用。其次还应充分了解揉弦技术的种类及其正确的使用方法,从而达到在使用揉弦技术方面融会贯通的状态。要充分掌握各种揉弦技术的练习方法,以便可以在日复一日的勤加练习中不断磨砺和提高揉弦技术,并提升对揉弦技术的感悟。

一、小提琴揉弦技术特征

(一)表现性特征

1.渲染情绪

揉弦技术的诞生目的之一便是表现,其应用旨在表现小提琴作品音乐内容的美,不论是在诞生之初的修饰之用,还是在后来的展现音乐美和音乐情感之用,其都意在给予听众以更好的听觉享受。其中最为突出的表现目的便是为音乐情绪的渲染而服务。情绪可以促使听众的情感产生波动,从而对音乐产生更为深刻的感触,形成更好的听觉感受。情绪的变化多种多样,纷繁而复杂。作曲家希望在某一乐段或具体情境之中融入特定的情绪以丰富旋律的色彩,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需要根据自己的理解,以一定的揉弦技术呈现作曲家蕴含于作品中的情绪。不论情绪的变化有多么难以捉摸,但总结起来往往是激动或者是平缓两种类型。对于激动情绪的处理,揉弦技术的紧张度相对较高,幅度也相对较大,速度相对较快,而在平缓时则要适当放慢揉弦的速度,减小揉弦的幅度,保持一种相对松弛的状态[2]。演奏者在使用揉弦技术渲染情绪时,首先要充分把握作品的整体情感、氛围、思想等,进而充分融入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从而在处理具体揉弦技术时可以更好地把握力度、幅度和速度,将音乐情绪完美地渲染出来。

2.体现风格

揉弦技术不仅可以体现音乐作品的风格,还能很好地反应不同演奏者的个人风格。例如,以色列著名小提琴家伊扎克·帕尔曼(ItzhakPerlman),其揉弦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往往以中速度和稍大的幅度为主,而且其揉弦多采用手指与手腕相配合的方式,使其演奏温和之中透着委婉,细细品之,亦能感受到些许旖旎之态。也有演奏家的揉弦以激烈紧张而见长,如德国著名小提琴演奏家安妮·索菲·穆特(Anne-SophieMutter),其演奏风格便以激情和紧张感而闻名,其惯用速度很快但幅度较小的揉弦方式,意在产生一种颇具紧张感的音响效果,从而让其整体演奏更有力度和激情。

(二)技术性特征

1.主观性

揉弦技术具有非常明显的主观性,在乐谱中并没有明确的揉弦标记,演奏者可以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表现思路来进行主观性添加。而且揉弦作为一种颤音技术,也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幅度、速度、力度等,都是根据演奏者的个人主观意愿酌情使用。之所以揉弦可以明显地体现不同演奏家的个人风格,最主要的原因便是因为其带有强烈的主观性技术特征。即便是在演奏一些很著名的,带有明显时代特征的作品时,不同演奏者也会由于基础技术水平的不同,对于作品的理解不同,演奏时的实际状况不同等,在揉弦技术的运用方面呈现明显的不同,这便是揉弦技术的主观性技术特征[3]。

2.即兴性

在技术性特征方面,揉弦技术还具有很强的即兴性。揉弦技术与实际演奏过程中演奏者的情绪、状态等有直接关系,很多时候往往由于现场气氛的缘故而使得演奏者的实际揉弦技术的运用不同于平时的练习或者是过去的表演过程。有表演经验的演奏者都有这样的体会,现场听众的热情会很大程度上感染演奏者,会让演奏者的实际演奏状态随之发生改变。在不同情绪、心境之下所呈现出来的揉弦效果不是完全相同的,即便是一首已经练习过很多遍的作品。

二、小提琴揉弦技术种类

(一)手指揉弦

手指揉弦是小提琴诸多揉弦技术中运用较少,同时也是最为难以掌握的一项揉弦技术。手指揉弦技术的动力来自于手指本身,具有幅度小、力度轻微的特点,手指关节的小幅度移动带动了手掌的轻微运动,对琴弦的松紧程度造成些微的改变,从而产生振幅相对较小的颤音效果。手指揉弦的要领在控制手指按弦的深度,即手指在指板上所施加的压力[4]。在压力的作用下,手指带动琴弦左右移动,产生颤音效果,而由于手指关节的活动范围非常有限,所以,颤音效果的强弱便与手指按压琴弦的力度有非常大的关系。通常在手指揉弦时,指尖必须与琴弦和指板紧密接触,否则一旦脱离紧密接触状态,便会造成琴弦振动的消失,从而影响琴弦的正常振动发声。

(二)手腕揉弦

手腕揉弦技术的难度相对于手指揉弦技术而言要小得多,手腕揉弦技术也是小提琴揉弦技术中可以称之为入门级的揉弦技术。手腕揉弦之所以这样称呼,并不因为其单独由手腕动作而完成,恰恰相反,手腕揉弦的发力点为手腕,揉弦过程手臂保持不动,而手指则随着手腕的摆动而发生伸缩运动。此时手指关节的运动是被动的,是在手腕运动的牵扯之下产生的伸缩运动。通常手腕摆动向琴头方向时,手指关节舒展,当手腕回归原位时,手指关节则弯曲起来。虽然手指关节的运动是被动的,但手指指尖与琴弦和指板指尖的发力却是主动的,同样需要时刻保持贴紧的状态。小提琴揉弦技术是一个有机整体,彼此之间既相互独立,同时又相互联系,很多时候一个揉弦动作往往是由几种不同的揉弦技术组合而成。其中手腕揉弦技术便是小提琴几项独立揉弦技术中起承上启下关联作用的关键性技术。

(三)手臂揉弦

手臂揉弦与手腕揉弦相同却也不同,相同之处是都需要手指的被动配合,不同之处既在于发力点不同,同时也在于稳定性和难度的不同。手臂揉弦的难度更高,稳定性也相对更差一些,因为手臂在运动过程中缺少支撑点,而容易发生肌肉的紧张和僵硬,因此许多初学者并不会使用这项揉弦技术[5]。然而手臂揉弦技术对于音色的改变作用较比于手腕揉弦技术则明显很多,也更适合于表现情绪更为激昂、高亢的音乐情绪。

(四)混合揉弦

混合揉弦技术通俗意义上可以理解为手指、手腕、手臂揉弦技术的不定向组合,是实际演奏过程中运用得最为广泛的一项揉弦技术。混合揉弦技术灵活性非常强,同时也更为复杂,而且主观性非常强,需要演奏者根据自己的技术特长、艺术修养、音乐理解、演奏习惯等酌情加以运用。

三、小提琴揉弦技术练习方法

(一)手指揉弦

手指揉弦练习的第一个重点在于保持指尖与琴弦和指板的压力。在练习过程中左臂保持持琴标准姿势,即左手手臂抬起至胸前,保持肘关节夹紧状态,手臂内侧紧贴肋骨,手掌朝向左方并保持手指弯曲状态,感觉好像手掌握着一个球体。将拇指当成琴弦和指板,依次从食指开始,保持适宜的力度按压拇指,寻找实际按弦和按指板时的力度感。在此之后便要练习指关节的移动动作,保持同样的模拟持琴动作,依次从食指开始在拇指上保持一定按压力度地做反复拉平动作,训练指关节的灵活性和运动能力。

(二)手腕揉弦

手腕揉弦练习的重点在于训练手腕的支持力量和连接手指和手臂的运动。练习时可以选择将左手放在第三把位上,让琴身与手腕相接触,取第二指即中指放在E弦B音之上,保持手指自然弯曲状态和按压指板的力度,然后转动手腕朝向琴马方向,带动手指自然伸直,同时保持对琴弦和指板的压力,继而手腕转动复位,带动手指自然弯曲。以上动作为一个完整的动作,练习过程中需要多加重复,以促进手腕灵活性的提高,为游刃有余地控制颤音效果打下良好基础。

(三)手臂揉弦

手臂揉弦的练习难度相对较大,主要在于力度的把控。手臂揉弦是最具力度感的揉弦方式,其力量源泉为左手下臂的实力。在实际演奏过程中,如果遇到需要表现情绪激昂、内心高亢的乐句片段时,手指揉弦和手腕揉弦往往难以达到预期效果,这时便只能使用手臂揉弦,制造一种非常强烈的波动之感。另外,在一些需要高难度技巧时,手指和手腕揉弦也往往不适用,如在G弦上的高难度技巧展现,通常会用到手臂揉弦。对于手臂揉弦的练习效率较高的方法是在第三把位或者更高的把位上进行。以第三把位为例,在练习时务必保持手型的准确性,以便养成良好的发力习惯,形成正确的肌肉记忆。保持左手中指在A弦的E音上按实,寻找下臂发力带动手指和手腕的感觉,发力方向为琴马方向,发力终点为左手手心触碰到琴边板为止。手臂揉弦的难度较大,建议在练习过程中多下功夫,在锻炼手臂力量的同时,寻找个人的发力习惯和发力感觉,同时也可以在练习过程中尝试不同风格的作品,不断总结个人对手臂揉弦的感悟[6]。对于混合揉弦的练了要做好手指、手腕、手臂的单独练习之外,便是结合不同乐曲来综合性地使用三种揉弦技术,可以根据个人的理解尝试不同的揉弦方式组合,也可以尝试模仿知名演奏家的揉弦方式。在练习过程中要注意保持左手手型的准确,多尝试由低把位到高把位的换把动作,寻找不同把位上的不同揉弦组合的发力感觉。

四、揉弦技术运用中易出现的技术缺陷

(一)音准

音准问题是揉弦技术运用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也是很多初学者把握不准的问题。揉弦动作的发生必然会带动琴弦松紧程度的改变,通常是会使琴弦变紧,也有可能使音高偏高。除此以外,也有可能会出现音高偏低的情况,这种情况通常是手指指尖与琴弦和指板的接触不够紧密,使琴弦的振动略有损失,所以才导致音高出现偏低的情况。对于第一种情况,演奏者合理的控制揉弦动作,不论运用何种揉弦方式,都要确保揉弦动作在不影响音高的前提之下,让揉弦动作仅起到装饰音色的效果,而不至于产生影响音准的情况。而对于第二种情况,则需要演奏者注意手指按压指板的力度,既不能过大,这样有可能导致左手手指、手腕或者手臂的肌肉紧张、僵硬,也不能过小,过小则难以克服音高偏低的情况。对于这一力度的把握,同样需要演奏者通过大量的练习来形成。在保持正确手型的前提之下,尝试在不影响手指、手腕、手臂运动的前提下按紧指板,形成良好的肌肉发力感觉。

(二)揉弦速度与频率

揉弦的速度与频率对于音乐整体的流畅性和连贯性有着很直接的影响。许多对揉弦技术掌握得不到位的演奏者经常会在演奏过程中出现揉弦速度或频率失当的情况。当这种情况出现时,音乐的整体感觉很容易被破坏,导致整体音乐形象不够饱满。过快的揉弦很容易让听众产生一种焦虑的感觉,过慢的揉弦则容易破坏音乐的流畅感觉。对于速度与频率的把握除了需要大量的练习之外,还需要演奏者拥有非常好的音乐感悟,也就是所谓的乐感,包括对于音乐情感的理解,对于音乐形象的构建等,在应对揉弦速度与频率问题时应更综合性地考虑解决办法。

(三)揉弦的连续性

揉弦的连续性是影响音乐表现力的关键,通常表现为揉弦的超前或滞后,以及揉弦过程的断断续续。第一种情况往往是因为左右手配合不当造成的。往往演奏者右手的弓子已然完成了拉弦,而左手的揉弦动作还没有做出,这样声音出来之后便是未经过揉弦处理的,而如果在声音即将结束时做出揉弦动作,那么声音便会呈现不和谐的感觉。第二种情况往往是由于左手动作不标准而导致的肌肉紧张或僵硬,从而导致手指、手腕或手臂无法连续完成动作。

五、结语

小提琴揉弦技术是一项演奏表演中非常重要的技术,同时也是一项对追求技法多变化、多层次的演奏技术。在练习过程中,演奏者既要保证手型的正确性,以便养成良好的演奏习惯,同时也要不断加强演奏者本身文化艺术知识的学习能力,提升演奏者的音乐修养以及艺术理解等。此技术只有经过大量反复练习之后,演奏者才可以更好地驾驭小提琴的演奏,并将音乐的整体音准完美演绎出来,从而让其更好地服务于乐曲的整体演奏效果,将艺术作品完美地呈现给音乐爱好者。

参考文献:

[1]于涵.小提琴“准音揉弦”技术研究[D].兰州:西北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19.

[2]刘瑾.论不同时期小提琴协奏曲揉弦技巧的运用[D].北京:中国音乐学院硕士论文,2015.

[3]田英童.小提琴演奏中的揉弦技术之我见[J].当代音乐,2019(9).

[4]王媛.谈小提琴演奏中的揉弦技巧及应用[J].艺术评鉴,2016(7).

[5]谷芸芸.小提琴揉弦技巧与应用探析[J].北方音乐,2018(2).

第4篇:小提琴论文范文

关键词:尚美;美术教育;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体魄健全的强大源泉。”为了培养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素养、美的人格的人,达到以美辅德、以美启智、以美健体的目的,我校以营造“尚美课堂”为抓手,构建理想的、充满尚美精神的课堂,切实提高学生的素养。追求学生的尚美发展和尚美人生,课堂便成了莘莘学子走向尚美未来的孵化园和孕育场。尚美的美术教育是怎样的呢?笔者认为应具备以下四个条件:

一、尚美课堂的灵魂在于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请你记住,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以平等的视角看待学生,以和善的态度对待学生。少一点严厉,多一点鼓励。其实尚美的美术课堂是一种美好的愿望,也是我们追求的一种课堂状态。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问题,如果上课学生不带东西,这不可能做到求全,也不必求全,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来看待。如果一上课就被这个问题绊住,那我想这不是我们想要的。我想说的是,我们教师如何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课好玩,在玩中有比赛、有乐趣。有个人的想法就好,就这个问题,我听过多位教师的美术课,有些教师在这方面很有经验和方法,学生投入其中,喜欢上课,那不带工具材料的问题就会好办一些了。再如,我们常常感受到美术课纪律远不如那些主课老师的课堂安静,此时的我们是不问由来地严厉训斥,对学生进行压制,还是巧妙地引导呢?一味地压制只会影响学生创作的兴致,扼杀一部分学生创作的灵感。细心的老师,会轻轻走近学生,你会发现有一部分学生在课上不由自主地交流,那是灵感与思维的碰撞,那是富有创作激情的表现。还有一部分学生也许是因为没有工具、材料,或者没有创作头绪而无所事事地讲话,我们只要及时了解这些情况,给予帮助与指导,我相信每个学生都会沉浸在美术学习的快乐之中。

二、尚美课堂的源泉在于生活

“艺术源于生活”,如果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那将使艺术失去原本应具有的魅力,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趣味课”应走进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选择活动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相比,美术课往往受条件限制,学生的学具材料不齐全,常常令教师犯难。其实美术教师只要动动脑筋,充分利用好身边的资源,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来拓宽美术课程资源,同样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美术课上,我们可以大胆地带着学生走出教室,来到操场,组织学生观察体育课上学生运动的姿态,让他们说说运动中人物的动作特征,再让他们自己也尝试进行一些体育活动:跳远、跑步、打羽毛球等,在活动中有了充分的体验之后,再拿起画笔,那一个个形象生动的有动感的人物造型便跃然纸上了。再如,每个学校每年都会有些受损的桌椅,大多数学校在无法修理或者修理之后不美观而选择丢弃在杂物间。我们一些有心的美术老师则会选择变废为宝,旧物改造,在废旧的桌椅上画上漂亮的图案、可爱的卡通,然后装扮在美术教室或用于学校的环境布置,那就是一处独特的风景线。校园、教室、大自然都是教材,能有效补充文本教材内容的不足。教师可发动学生搜索生活中有突出表现的事物,充分利用当地以及学校的资源。例如《标志》一课,要求利用美术课堂开展向学生征集班徽、校徽和各年级组标志、各活动中心标志以及为我校“佳佳足球队”设计队徽等活动。这不仅能丰富教学内容,还能对学生进行热爱班级、热爱学校的教育。美术阵地是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特别是儿童节、国庆节等一些传统节日和一些美育类的节日等,更能体现它在校园中的作用。作为美术教师,我们应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的美术天地,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巧用生活资源丰富美术课堂。

三、尚美课堂的追求在于完美

一句赞美胜过十句责怪、批评所达到的教育效果。“一个人往往就因得到一句赞美,如航灯般照亮了他的前程,改变了他的一生。”曾经读过这样一个故事,美国小提琴家梅克基尔出生在美国纽约贫民窟,读小学时经常逃学、打架、偷窃。一天,他从学校音乐教室中偷出一把小提琴,被校长逮了个正着。出乎意料的是校长并没有批评他,反而拿起他的小手,赞美起来:“多么修长的手指啊,只有天才小提琴家才配长这么漂亮的手指。”从来没有被赞美过的梅克基尔听了非常振奋,从那天起,“天才小提琴家”就像一盏航灯在他心头闪光,他开始苦学音乐,每天坚持练琴十几个小时,终于成了美国最负盛名的小提琴家。“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在美术教学中,我发现许多学生在绘画过程中缺乏自信。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怎样让你的学生真正获得自信,爱上你的美术课呢?除了在平时处处播撒暖人的话语、露出会心的微笑、投去赞许的眼神,更重要的是,你的美术课能让孩子们喜欢。在一节学做贺卡的课上,我让学生在亲手做的贺卡上写上给父母的祝词,回家送给他们。一下课一个小男孩儿害羞地跑到我的面前,把他亲手制作的贺卡递到我的手上,神秘地说:“等会儿再看。”微笑着跑远了。当我打开那张他亲手绘制的贺卡时,一串大大小小的字映入我的眼帘:“季老师,您好。我很喜欢您。谢谢您让我喜欢美术。请回信。”虽然这张贺卡做得很粗糙,画得也不是非常精美,但却是我收到最漂亮的贺卡。于是我回去也做了一张贺卡,写了一些鼓励他的话,当作回信送给了他。事后与他的班主任随意聊天时了解到他拿着我的回信看了三天,学习也比以前更努力了。于是,在之后的美术课上,我经常创造机会请他回答问题。当我给予他回答的肯定“说得真棒”时,他露出了开心的微笑。现在这个小男孩儿已经喜欢上画画了,而且还在一次绘画比赛中获了奖。只要我们真心对待每一个孩子,我们收获的将是一张张笑脸,美术课将流淌出生命的魅力。

四、尚美课堂成功的标志在于共鸣

每个人对成功的理解都不同。著名主持人杨澜在她的《一问一世界》中写道:做好自己就是成功。还有一句经典名言:“我们的成功,大部分来自两方面,一是乐观的态度,把逆境当作朋友;二是自知之明,拒绝死打硬拼。”还有人说,一个人成不成功,关键看他业余在干什么。美术教育的理想与现实存在一定距离,校内外各类培训、检查、评比等占据了我们太多的时间。美术教师的精力应放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上,寻找教育的真谛。业余时间对一个人事业的发展是多么重要!通常大家都会选择休息和娱乐,而部分教师却选择了学习和研究儿童美术教育,从实践到研究,不断地写教学反思,一篇篇论文纷纷获奖与发表。也许你曾经羡慕过别人的成功,也许你曾经抱怨过工作的不如意,可是,你有没有想过,平庸与卓越完全取决于自己,如果你能在业余发展一个有益的爱好,说不定从此就能改写你的人生。冰心先生也曾告诫我们:“成功之花,人们只惊羡它现实的明艳。然而,谁又知道,当初它的芽,浸透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朋友们,让我们共同追逐我们美好的尚美课堂吧,请坚信:“教育的根是苦的,但教育的果实是甜的。”

参考文献:

[1]石炳荣.尚美教育绽放光彩[J].华人时刊:校长,2015(9).

第5篇:小提琴论文范文

一、越剧与古筝的渊源

越剧于清末起源于浙江嵊县,因古越国所在地而得名。其前身是浙江嵊县一带流行的说唱形式“落地唱书”,并经历了“落地唱书调—小歌班—绍兴文戏—越剧”的称谓演变。越剧的题材通常以表现爱情为主,尤其是悲剧情,而古筝则非常适合表现这种缠绵悱恻的情思。越剧中的人物唱腔清丽婉转,与古筝明亮润滑的音色异常吻合。因此,不少古筝作曲家致力于提取越剧中的相关元素作为创作古筝作品的基础。近年来,越剧在古筝协奏曲中的运用与融合颇多,《陆游与唐琬》和《梁山伯与祝英台》都是较为成功的作品。

二、越剧元素在古筝作品中的运用

1《陆游与唐琬》

古筝协奏曲《陆游与唐婉琬》由上海音乐学院教授何占豪根据越剧《陆游与唐琬·浪迹天涯》选段中的内容创作而成,描写了陆游自福建归来重游沈园,惊愕于唐琬已改嫁赵士程的悲痛场景。古筝主旋律由越剧唱段的伴奏动机发展而来,唱词部分直接运用越剧中的人声唱腔来表现。这部作品采用筝、乐、诗的创新表现形式,在作品中加入了声乐演唱的部分,并运用《钗头凤》的诗词原句作为唱词,而古筝则使用琶音、刮奏等技法来烘托越剧唱腔,使古筝旋律具有越剧伴奏的功能。乐曲开头以单音旋律的轻慢颤来铺垫全曲的忧伤氛围,奠定人物的心情基调(见谱例1)。乐曲中部加入越剧《钗头凤》叙述故事的发展,作品中陆游母亲对陆游和唐琬的压迫,陆游的报国无门,唐琬的被迫离开,都表现了主人公对于世俗压力的反抗。该作品打破传统的演奏模式,将古筝在演奏形式与内容上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同时在中国古典文化与西洋古典音乐体裁的融合上别具一格,古词韵味在古筝艺术和越剧唱腔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此乐曲唱词运用宋词配合越剧唱腔旋律,直白地表现作品的悲愤情绪,古筝同人声旋律基本一致,钢琴作为低音背景渲染悲凉的气氛(见谱例2)。乐曲最后运用快板,表现陆游与唐琬分离时的悲痛之情。越剧《陆游与唐琬·浪迹天涯》中的剧情内容、伴奏旋律及唱腔手法都被完美地融入这部古筝作品中。

2《梁山伯与祝英台》

古筝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由作曲家何占豪根据小提琴协奏曲改编而成,并将越剧曲调加以提炼使用在作品的音乐旋律中,浓墨重彩地描绘梁祝两人由相识、相知进而相爱的爱情故事。作品的引子由慢渐快,弱起渐强,以“5”为主音,带入主题乐段,摇指和刮奏都起到了推动速度变化以及情感表达的作用。该作品采用了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的曲式结构,尽可能地在音乐中表现越剧情景中的冲突与矛盾,并在作品呈示部中的尾部吸收了戏曲的歌唱性,以“对话”形式来表现“梁祝相爱”的主题(见谱例3)。乐曲呈示部主要表现“草桥结拜”“长亭惜别”的剧情内容,此部分悠扬美妙,表现出轻松愉悦的氛围。此外,运用简短的指序技法和摇指衔接,再加之附点节奏和十六分音符以描述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同窗时期的快乐时光,以颗粒性的提弹法和连续性的长摇技法来表现越剧唱腔中的短促断句和持续长音。乐曲离别部分多使用低音区的长线条音来表达不舍与无奈,并以同音上下滑的技法模仿人声唱腔,突出哀伤的情思。乐曲展开部采用中国戏曲的板式结构与西方奏鸣曲式相结合,描述了梁祝二人抗婚、楼台会、哭灵和投坟等场面,并将乐曲推向高潮。其中,投坟的场面运用越剧紧拉慢唱的手法来刻画祝英台在坟前的悲痛心情,伴奏部分紧张而强烈,速度较快且以颗粒感为主,而主旋律则以情绪激动的长音来体现音乐色彩。乐曲再现部的化蝶部分以泛音开头,体现美好而惋惜的情思。古筝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所反映出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反抗现实的精神,不仅融合了越剧的音乐特点,更是升华了古筝艺术的文化内涵。上文列举的古筝作品与越剧戏剧文本均以著名的历史悲剧故事为创作基础,这种悲剧性能够引发观众及听众的情感共鸣。同时,这些作品中的爱情故事也千古流传,表现了创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越剧元素的运用丰富了古筝的表现形式,为古筝创作提供了新的素材,其中,戏曲音乐是古筝作品旋律的主要模板和创作来源。古筝艺术仅用音乐语言来表达越剧中的人物与剧情,加深了作品的文化内涵,同时也兼顾了音乐作品的民族化。这种以西方音乐体裁为呈现方式、民族剧种为主要创作内容、民族乐器为表现形式的音乐创作,是我国音乐民族化的成功样本。

三、结语

如今,古筝艺术始终秉持着音乐民族化的目标向前发展,越剧元素在古筝作品中的运用,使古筝艺术创作有了新的突破点。但越剧艺术与古筝艺术也有各自的特征,随着时代的发展,越剧始终保留中国第二大剧种的古典之美,古筝则日渐吸收西方音乐的体裁特征。古筝与越剧的融合将我国传统音乐美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为我国传统音乐开启了新的篇章。

参考文献:

[1]郑西顺.越女争锋数不尽的红妆风流[J].观察与思考,2009.

[2]柏定国.浙江文化品牌报告[M].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1.

[3]杨雅楠.古筝协奏曲《陆游与唐婉》研究与演奏分析[A].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16.

[4]陈鸥.浅谈音乐鉴赏[J].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

[5]李阳珂.“梁祝”题材的不同表现方式初探[J].文艺生活,2000.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