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中西医妇科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统一

中西医妇科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统一

摘要: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是当今的政策热点,人才培养是现代大学的重要职能,也是建设一流学科的要义之一。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是高校建设与发展的核心,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在教育实践中的统一,既是高校建设“双一流”的精要所在,也是其治理的逻辑起点。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具有共同的核心素养,是治理大学的两个不同方面。本文基于“双一流”背景探索中西医结合妇科学的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在教育实践中的统一。

关键词:双一流;中西医结合妇科学;学科建设;人才培养

2015年10月24日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1],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历史时期,为了提升我国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奠定长远发展基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教育部等部门针对高等教育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要求,先后实施了“211、985工程”等重点建设项目,推动一批重点建设高校的综合实力,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提升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实践证明“集中资源、率先突破、带动整体”的重点建设道路,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迅速缩小了我国与高等教育强国之间的差距,为进一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双一流”是发现知识和创新科技的重要力量,是先进思想和优秀文化的重要源泉,是培养各类高素质优秀人才的重要基地,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现代一流大学的建设离不开一流学科的建设,一流学科的建设更离不开知识的创新与积累,而人才是学科知识的终极来源,一流的学科着力于一流人才的培养,一流人才的科学研究推动知识的生产与创新,知识的生产与创新又为一流学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2]。由此可见,知识积累创新和人才培养是一流学科建设的双重内核。然而在中国大学的现实治理中,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并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统一,严重影响我国“双一流”建设战略的全面达成。本文基于“双一流”背景探索中西医结合妇科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在教育实践中的统一。

1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3]是指在整个科学体系中学术相对独立,既是学术分类的名称,又是教学科目设置的基础。重点学科必须有其明确稳定的科研方向,能带动和促进其他学科的发展,有卓有成效的科学研究,教学改革和研究取得一定成效;有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一支团结协作的师资队伍;教学设备齐全,科研设备较好,图书资料丰富,管理制度健全。在国家创建“双一流”大学的新形势下,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和南京五所高等中医院校联手创建“世界一流中医药大学合作联盟”的进程中,中西医结合妇科学作为中西医结合医学的二级重点学科也应抓住机遇,积极筹备跻身国家一流学科建设行列之中。“双一流”统筹整合了前期若干个战略工程,是国家高等教育资源投向最为重要的着力点,被看作高等教育发展的“指挥棒”。在这一关键历史时期,中西医结合妇科学的建设如何积极应对、主动作为,是每一个中西医结合妇科教育工作者应该认真思考的重大课题。

1.1加强中西医结合妇科学术梯队的培养

学术队伍[4]是学科建设的核心,也是学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加强学术梯队的培养不但是大学的基本元素,也是教授成长与活动的土壤。哈佛大学前校长科南特曾指出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又一代人才的质量。一个学校要站得住,教师一定要出色。只有构筑合理的学科结构,形成学科群体氛围和跨学科的学术背景,才能造就一流的新一代学科带头人。因此学科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密不可分,二者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我国要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就必须要有世界一流的学科,世界一流的学科又必须要有一流的师资队伍。因此努力使用、培养和引进大师级的学科带头人建立合理的学术梯队显得尤为重要。学科带头人的遴选应在学术上有一定的成就,能够掌握本学科研究的内容、前沿和发展趋势,组织队伍去争取和完成课题;能带领本学科的同志把学科水平抓上去而共同努力;具备一定的组织工作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扩大自己和本学科在学术界的影响,扩大争取课题的能力和范畴;注意培养学术梯队[5]。中西医结合妇科学术梯队的培养,对于大学来说要加强领导,建立激励和约束的机制。可设立专门基金用于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和引进,为学科带头人和梯队成员解决好津贴、住房等生活问题,让他们集中精力搞好基础研究或重大项目的攻关。

1.2构筑学科基地

学科基地是学科建设的依托,主要指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科研院所和实验场站等平台建设。要集中有限资金,加强基地建设,实现资源共享,为学科建设发展服务。基地队伍建设要与学科建设相适应,在人员配备上要有专业性。还要加强学术环境的建设,营造浓郁的学术氛围,积极进行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加强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载体。学科带头人要精心组织协调学科梯队成员,紧紧围绕学科方向开展科研立项,积极寻求新的学术生长点,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开展基础理论与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学科研究领域,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并将研究成果及时应用于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之中。

1.3建立优良完善的制度

制度的建立对于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学科建设要关注制度建设,一流的学科建设离不开一流的制度。只有一流的制度才能吸引一流的学者,一流的学者才能造就一流的学科。资金投入对学科建设必不可少,但制度投入对学科建设的影响更为深远。如果说学科是“苗”,资金则是“水”,那么制度就好比“盛水的容器”。我们只有建立优良而完善的制度,才能减少一流学科建设中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也在于是否具备一流的制度,而不仅仅取决于投入的多少。学科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长远性的基础建设。它对于我们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创建的过程中经费是前提,制度是保障。全面规划,突出重点,促进交叉,提高内涵,建设好世界一流的学科、学科群,甚至学科群落,是我们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前提。

2中西医结合妇科学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是学科建设的核心,中西医结合妇科应根据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要求,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一流的临床复合型人才,保持一流的育人质量,做出一流的社会服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以网络教学为引导的现代课程体系,增强中西医结合妇科临床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1基于中西医结合的特色进行教学设计

根据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的特点,注重中医学及现代医学理论的有机结合,在传承中医妇科学术精华的同时,注入现代医学中重要的学术理念。在诠释中医病名的基础上,引入相应的西医病名,并融合中医理、法、方、药分析和现代医学病理机制、诊疗进展,纠正以往中西医病名简单的一一对应,从传统与现代医学两方面阐述中西医妇产科疾病的异同及涵盖关系,并结合中西医学临床疗效上的经验积累与现代相关诊疗技术的发展应用,不断充实中西医结合的教学内容。

2.2重视青年教师培养

建立良好的教学团队,教学团队的负责人应该由学术造诣深厚、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特色鲜明、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担当。临床医生也协助承担一定比例的课程教学任务,特别是临床实践的教学任务。学科人员的知识、能力、学历及年龄结构应合理。重视师资队伍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培养[6],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根据青年教师的具体情况指定一名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水平高、责任心强的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作为指导教师,负责指导其备课、撰写教案及上课前的反复试讲工作,并要求新老教师相互听课。通过对青年教师教学过程中的跟踪指导,集体备课、教师之间的相互听课及听公开课等方式,帮助青年教师尽快熟悉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掌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以及疑难问题的处理方法。并要求青年教师定期参加学校教学督导员座谈,对于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改正。鼓励青年教师在职学习,并在各方面给予支持,有计划选派青年骨干教师参加教师高级研修班、学术研讨会和教学研究研讨会,以开阔思路,提高他们的业务与科研能力,推动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2.3改革中西医结合妇科的教学方法

理论课教学应注重授课方式改革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尽量减少枯燥的文字叙述,采用多媒体与传统的板书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不断完善多媒体教学课件,使之适用于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特点的教学。例如部分章节可采取PBL教学方法,上课时以学生主动、互动式讨论为主,老师启发引导,最后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临床学习的主体。实践教学中可使用模拟教具教学,增加实验室数量及实验室内仪器设备,科学规划实验室、改革实验教学方法,重视培养学生的临床能力。适当增加临床见习课程能够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更多地掌握中西医结合妇产科临床知识,更感性地学习。临床实习阶段注重启发学生相关疾病的横向联系,增强鉴别诊断能力,讲解时有意识地将同类疾病或重要症状的特点、病因病机和诊法、鉴别诊断方法进行综合性阐述,启发学生的联想,让学生针对具体病证进行深入分析。通过比较同类疾病之间的异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疾病的诊疗方法,同时避免与理论课的重复讲解,增加学生的见习兴趣。加强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课程网站的建设,借助于学校网络平台,建立一个内容丰富的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的网页,包含教学大纲、教案、课件、课文导读、名师讲坛和教学录像、医案选读、研究动态、参考文献、自测练习系统等内容,并设师生交流专区。逐步实现网上学习、网上辅导答疑等现代化的教学方式。根据不同年级、专业的特点及兴趣建立精品课程,不断改善课程教材、教学参考书、习题集以及多媒体软件、电子教案、教学资源库,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紧跟医学前进步伐的教学资源和更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根据中西结合妇产科学课程特点,选择恰当表现形式和工具开发并汇集教学资源,便于学生浏览、下载和使用,课程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及习题作业等各类资源适合网络公开使用与共享[7]。通过改革中西医结合妇科的教学方法,发挥中医院校教研室的优势,坚持严谨治学的优良传统,充分利用多媒体和各种资源,完善互动教学的模式,不断提升教师的自身水平,并结合现代化信息技术,灵活运用多种实用且生动的教学方法,将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的知识高效地传授给学生,为医学界培养高层次及复合型中西医结合人才而不懈奋斗。

3中西医结合妇科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统一

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统一是统辖于国家主义教育思想之下的统一。一方面,学科的发展主要以知识创新形式体现出来;另一方面,学科建设不仅是关于学科知识的积累和学术人才的引进,学科文化也是学科建设的重要方面。我国大学学科文化既有中国文化的深沉气质,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与融合做出无可替代的贡献,又要吸纳世界文化的璀璨精华。而学科文化的形成主要是通过人才培养而得以实现的。学科文化的特质和精神是学科的建设者和学科所培养的人才所赋予的。任何学术争论也不可动摇我国“双一流”建设国家主义的主流方向。我们在教育改革实践中必须坚持价值理性的教育观,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知识和培养人才。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交融统一,本质上是基于共同素养构建的大学教学与科研的统一[2]。学科建设主要涉及知识的积累与创新,人才培养主要涉及与教学相关知识的传承,二者都与知识密切相关,且在结构和内涵上都具有比较相似的学科素养和人才素养构成。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在教育实践中交融统一的本质就是教学与科研的统一。很多教育管理者和教师误认为科研是有关知识的创新,而教学只是有关已有知识的传承,二者在本质上就是截然分开的。其实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非但不是非此即彼的孤立关系,它们在高等教育生态中反而是一对居于高等教育生态位的合作共生的关键教育生态元素。科研是教学存在的物质基础,科研的主要产物是创新的知识,失去了知识再生产的科学研究,教学的内容将会走向枯竭,教学也就失去了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科研的过程本身也是更高层次的教学过程。寓教学于科研,学生更易于领略科研的精神,掌握科研的方法,更易于构建本学科的学科素养。而教学又是科研不竭动力的来源。教学的本质和终极目的是通过知识的传承培养人才。人才是科学研究的主体,是科学研究的决定性因素。从这一意义上来说中西结合妇科的教学理应加入科研元素,而这样的教学方式又为科学研究更好的发展提供了持续动力。因此中西医结合妇科学应该要做到科研与教学的统一,才能更好地做到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统一。

参考文献

[1]蔡文伯,高睿.“双一流”建设对高等教育学学科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7,27(1):41-47.

[2]倪亚红,王运来.“双一流”战略背景下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实践统一[J].江苏高教,2017(2):7-10,15.

[3]凌辉,张媛.一流学科建设需要一流实验室作为支撑[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3):217-219.

[4]范玫.论学科建设的关键是学术队伍建设[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2):83-84.

[5]方阳春,贾丹,陈超颖,等.世界一流学科带头人的科学遴选和培养机制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6(5):21-24.

[6]翟婷婷,王琪,李凤英,等.中医妇科学教学团队建设实践及经验[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6,38(4):90-93.

[7]张红,徐云霞.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元化教学方法在中医妇科学教学中的探讨[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7,29(6):952-954.

作者:梁程程 雷磊 毛思思 张爽 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2015级 湖南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 湖南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2016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