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外资银行在地方投资的影响

外资银行在地方投资的影响

[提要]随着金融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在华外资银行规模不断扩大成为趋势,外资进入后对我国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更需引起重视。本文在分析外资绿地投资进入我国银行体系现状的基础上,从管理、信贷、研发、业务、人才等渠道剖析外资绿地投资影响中资银行盈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进而影响银行体系稳定性的作用机理,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外资银行;绿地投资;银行体系;稳定性;影响机制

一、引言

随着金融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实力雄厚的外资银行纷纷开展跨国经营,获取更多市场份额,发展中国家也通过颁布银行业开放措施,削弱银行业引进外资的管束条件,以更好地吸收和利用外资,在金融全球化进程中更多获益。银行体系作为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健康、稳定发展关乎国民经济的良性发展。自我国加入WTO后,商业银行加速推进股份制改革,并取得显著进展,中资银行的盈利水平、资产质量、核心竞争力均显著提升,不良贷款率下降,但在经营效率、内部治理结构、风险防范、业务创新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因此外资银行的进入犹如一把双刃剑,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本文将在分析外资绿地投资现状的基础上,剖析外资绿地投资对中国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机制,并就我国银行业如何应对挑战,抓住机遇,增强中资银行的国际竞争力和风险防范能力,提升我国银行体系稳定性,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外资银行在华绿地投资现状分析

外资绿地投资在我国发展已有四十余年,其发展规模、组织形式、进入地区不断变迁,随着外资在我国银行业渗透程度加深,其机构数量不断增加,经营范围逐渐拓充,服务对象趋向多元,与中资银行竞争与合作并存。外资银行在华绿地投资呈现组织形式变化多样、发展规模逐渐壮大、进入地区不断扩张、经营情况总体稳定等特征,与中资银行展开合作与竞争,促使我国银行业格局不断变迁。

(一)组织形式变化多样。外资绿地投资采用外商独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分行、代表处形式,其中前两种为法人形式,后两种为非法人形式。自1979年日本外资银行在华建立代表处,迄今外资绿地投资占主导地位的组织形式经历了从“非法人”到“法人”的变迁。改革开放初期,国内外经济金融联系程度不高,外资进入我国数量少且意愿不强,追随客户进入我国的外资银行,通过建立代表处等非法人形式满足客户金融需求。2006年以前,外资以法人形式存在的机构数量仅14家。随着开放程度推进及客户金融需求的提高,外资绿地投资数量稳步上升,为适应形势变化,银监会颁布条例,鼓励外资绿地投资更多采用法人组织形式。此后,外资绿地投资变迁为以法人为主导形式,法人机构数量及占比不断攀升。

(二)发展规模逐渐壮大。“入世”后,进入我国银行业的外资绿地投资数量快速增加,特别是五年“入世”过渡阶段完成后,外资银行发展规模不断壮大,除了受到金融危机影响的个别年份外,外资银行在华设置的机构总量、资产负债规模总体均呈现增长趋势。具体表现为外资银行的机构网点及代表处数目显著提升,外资银行总资产、总负债数额及占银行业金融机构相应总量的份额不断增长,市场占有率也呈现翻倍上升。

(三)进入地区不断扩张。外资绿地投资初期投资方向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城市及部分一线城市,如深圳、广州、厦门、北京等,主要目的为了追随客户。2006年,监管机构撤销了外资绿地投资的地区限制,其投资决策发生显著变迁,经营地区开始扩张,从一线重点城市向二线城市转移,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拓张,由中心城市向县域地区逐渐蔓延,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机构网点数量增长迅速。

(四)经营情况总体稳定。外资绿地投资方式在华发展后,经营情况总体较稳定,体现在:其一,外资银行资产质量水平较高,不良贷款率较低;其二,流动性位于合理区间;其三,盈利性保持较好,利润水平不断攀升;其四,存款余额和贷款余额的规模不断上升,增长率保持较高水平。

三、外资银行绿地投资对我国银行体系稳定性影响机制分析

外资绿地投资对我国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犹如一把双刃剑,正面和负面效应并存。一方面外资绿地投资有助于促进银行业形成竞争机制,鞭策中资银行优化内部治理结构,其“溢出效应”和“示范效应”有利于中资银行提升盈利能力和经营效率,改进和创新产品设计,促进中资银行改进革新,增强我国银行体系的稳定性;另一方面随着外资绿地投资进入限制逐步取消,业内竞争愈加激烈。由于外资银行竞争能力较强,会抢夺原属中资银行的客户、人才和市场占有率,呈现“挤出效应”,给我国银行业构成冲击和挑战。除此之外,由于传递效应,外资银行母国或海外机构会将金融风险传导至东道国银行体系内部,削弱我国银行稳定性。下面具体从管理、信贷、研发、业务、人才渠道出发,剖析外资绿地投资影响银行体系稳定性的作用机制。

(一)管理渠道。外资绿地投资加剧我国银行业内部竞争,激烈的竞争氛围影响到中资银行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水平,进而影响我国银行体系稳定性。具体包括:其一,外资银行进入促使中资银行改进管理模式,优化内部治理结构,提高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率,增强自身竞争力,提升盈利能力和风险防范控制能力,有利于银行体系稳定性的上升。其二,跨国经营的外资银行作为行业内的佼佼者,在管理经验、经营模式、风险防控能力、产品创新能力等方面处于领先水平,会产生“溢出效应”和“示范效应”。中资银行可借鉴和运用外资银行的管理经验,提升风险管理水平和金融服务水平,进行管理制度革新和产品设计创新,提升中资银行效率,增强银行体系稳定性。

(二)信贷渠道。外资银行运用强大竞争力,通过争抢中资银行的市场占有率,影响信贷资源的配置调整,影响我国银行体系稳定性。具体包括:其一,积极效应。外资银行在信贷风险定价方面比中资银行经验更丰富、技术更成熟,可帮助调整信贷资源分配结构,优化市场分配格局,提升银行整体效率和稳定性。其二,消极效应。外资银行大多实力雄厚,可提供更加优质的金融服务。一方面为获取更多利润,外资银行进入东道国市场后着力争取优质客户和市场占有份额。对于中资银行来说,优质客户流失使存贷款数量和收入下降,盈利能力被削弱,利润被转移,余下的劣质客户会提高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和风险,给银行体系带来冲击。另一方面外资绿地投资降低中资银行的特许权价值,提高融资成本,减少资金收益率,存贷款间息差缩小,缩小了中资银行利润空间,提高其风险水平,降低东道国银行体系稳定性。

(三)研发渠道。外资银行研发创新能力强,竞争优势明显,中资银行较之相对欠缺。外资银行的优质金融服务能力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研发能力产生正面效应,从而影响银行体系稳定性。具体包括:其一,外资绿地投资在研发层面呈现“示范效应”。中资银行通过收集外资银行先进产品的研发信息,学习、吸收、模仿和再创新,设计出个性化、多元化的金融产品服务,开发出更先进的技术,并以较低价格向客户提供高性价比的服务,有利于提升中资银行的服务效率和客户满意度,吸引优质客户,盈利能力也会提高,有利于提高流动性管理和防范风险能力,提升我国银行体系稳定性。其二,通过技术转让和培训,中资银行耗费更短时间掌握先进产品的研发技术,将外资银行的先进技术移植为我所用,为客户提供更满意的服务,增强银行体系效率和稳定性。其三,外资银行激发更激烈的行业竞争,既是挑战也是鞭策,促使中资银行积极创新思变,降低成本,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巩固银行体系稳定性。

(四)业务渠道。外资绿地投资对我国银行体系带来冲击,尤其在中间及传统业务方面,中资银行业务领域空间受到挤压而缩小,影响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从而影响东道国银行体系稳定性。其一,进行绿地投资的外资银行,对中间业务经营很重视,且母国监管机构约束管理较宽松灵活,在中间业务发展方面有显著竞争优势,也是其经营业务和抢夺市场份额的重点所在,而中资银行由于息差保护、分业经营等原因长期以来对中间业务重视不够,且监管约束较严格,经营范围受限。由于实力强弱有别,中资银行在中间业务领域的抢夺中处于被压制的劣势地位,大部分市场份额和利润被外资银行攫取,盈利水平削弱,降低了银行整体效率,不利于银行体系稳定。其二,随着进入限制的逐渐减少,进行绿地投资的外资银行,凭借其丰富的经验、规范的流程、客户网络的健全和对业务质量的高标准,对中资银行传统业务领域形成冲击,威胁到中资银行在业内的原有地位,争夺其客户和市场份额,削减了中资银行的利润。为维持原有地位,中资银行可能会增加贷款特别是对较高风险客户的发放量,使得银行承受更大的信贷风险,不利于银行体系稳定性。

(五)人才渠道。以绿地投资方式进入我国银行业的外资银行,凭借其自身优势,影响优秀人才在不同银行之前的迁徙流动和分布格局,进而影响到中资银行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其具体影响包括两个方面:其一,积极效应。外资进入后,会实施人力资源本地化策略,在当地招募熟悉市场和客户且具有一定人际关系的人才,并对其进行教育培训,提升其业务技能,有利于开发当地人力资源,为东道国银行业的未来积攒新生力量。同时,外资银行所在的母国还会选调优秀人才,将其外派到海外经营机构。这些优质人才所具备的专业知识和管理技能在日常工作中产生“外溢效应”,提升本地员工的研发技术、业务能力和管理服务水平,优化人力资源质量,提升银行盈利能力、经营质量和运营效率,增强银行体系稳定性。其二,消极效应。银行业的竞争优势与从业人员素质密切相关。外资银行为尽快适应投资当地环境并提高市场占有率,除招募普通员工外,更看重专业技能优秀或管理经验丰富、熟悉当地市场的资深人才,并承诺给其提供更优渥的薪资和工作环境,更宽广的发展平台和上升空间,再加上其国际声誉,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极大。被吸引来的人才除了优秀的高校毕业生,还包括中资银行的原有精英,与这些人才一同流动到外资银行的,还包括其手中掌握的大量优质客户。中资银行骨干人才的流失,会有损其改革、创新和发展,削弱竞争优势,使其与外资银行的差距被扩大。中资银行为了和外资银行抢夺有限的人才和客户,不得不调高薪资待遇,增加管理服务经费,再加上国有商业银行本身存在的服务效率不高、管理模式僵化等问题,其盈利能力、管理水平和运营效率被削弱,对精英人才的吸引力进一步下降。因此,外资银行的进入给中资银行形成了威胁和挑战,降低了银行体系的稳定性。

四、对策建议

基于外资绿地投资对银行体系稳定性影响机制的分析研究,为更好利用外资和保障银行体系稳定性提出相应对策建议。其一,在调控监管层面,在监控风险前提下,逐步放松外资进入的约束限制,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促使我国银行业有序、适度开放,为外资绿地投资营造更便捷的环境,为银行业良性竞争创造氛围,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引导外资绿地投资的地区、国别分布结构合理,同时要保障我国银行体系的中资份额和控制权,做好风险监控,建立风险防范、预警和应对处理机制。其二,在中资银行层面,要不断提升中资银行业务创新水平,对在华外资银行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学习、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不断优化中资银行治理结构。建立健全育人用人机制,重视高级人才的吸收、培养、任用和激励,设置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并与外资银行在竞争的同时加强业务技术合作,优势互补,互利共赢。通过以上措施,抑制外资绿地投资对我国银行体系稳定性的消极影响,充分发挥其对增强我国银行体系稳定性的积极作用,有利于提升中资银行的竞争力和风险防范能力,提升金融稳定性。

参考文献:

[1]林可全,王韵亭.外资银行进入对东道国银行体系稳定的影响———基于演化和发展的阶段性研究[J].新金融,2008(02).

[2]黄宪,熊福平.外资银行在中国发展的经营动机和经营策略分析[J].金融研究,2005(02).

[3]潘敏,陈新年.金融开放中我国银行业面临的风险与防范对策[J].宏观经济管理,2002(10).

作者:王蕙 张武强 单位:安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