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外资发展趋势范文

外资发展趋势精选(九篇)

外资发展趋势

第1篇:外资发展趋势范文

我国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问题

目前学界有一种消极观望的观点认为,不宜大规模发展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其理由是:目前及以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仍处于国内急需建设资金的状况,如果大力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必然会减少这种国内资金的存量,从而不利国内经济建设;同时,我国处于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还在较低的水平,按照英国经济学家邓宁的“投资发展周期论”,我国将长期处于对外直接投资的第二阶段,即起步阶段,“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400~2000美元,净对外直接投资额为负值,且负值有扩大趋势”,而大力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将人为超越这种经济规律。此外,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监管制度并不健全,若放开对外直接投资,将带来很多负面效应,如影响国际收支平衡、国有资产大幅流失等等。对此,笔者则认为我国无论当前还是以后都应大规模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理由如下:

(一)符合国际直接投资的新趋势

21世纪前10年,国际直接投资出现停滞或下降的可能性不大,其规模将会继续扩大。理由有二:一是尽管遭到一些发展中国家和非政府组织的反对,经济全球化仍会继续向前推进,各国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将会继续推动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根据wto有关协议,在21世纪前10年,发达国家的市场准入水平将进一步提高,发展中国家开放市场的过渡期也将基本结束,这将进一步推动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二是一些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如欧盟、东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等)内部成员之间的直接投资可能会不断扩大。既然国际直接投资的未来趋势是继续扩大,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作为其组成部分,也应适应这种发展趋势。

(二)未超越我国的经济发展规律

前文消极观点称我国未来仍应处于对外直接投资第二阶段的定位并不十分准确,它不是在科学预测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基础上作出的结论。诚然,目前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大致在1300美元左右,但我国经济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如果能保持在8%左右,21世纪初期的20年中,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可望超过2000美元,并进而达到3000美元以上。也就是说,目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应处于由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过渡的时期,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则可能处于第三阶段“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2000~4750美元,对外直接投资大幅度增加,其发展速度可能超过引进外国直接投资的发展速度,对外直接投资净额的负值呈下降的趋势”。在这种科学的定位下,近期和未来大力发展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并未超越“投资发展周期论”的阶段定律,符合我国经济发展规律。

(三)我国有必要大力发展对外直接投资

我国大力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有经济上的必要性,因为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一是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可以推动我国生产要素双向流动和资源配置更加国际化。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和外国直接投资比例极不平衡,但若以后扩大对外直接投资,就可保持一个合理比例,我国也能在国际资源配置上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二是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可以进一步促进我国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调整。三是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可以绕开各种壁垒,促使我国产品更多地进入别国市场。目前,我国出口遭遇别国反倾销和进口壁垒措施的情况时有发生,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将生产基地设在别国,可以有效地绕开各种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直接进入国际市场。

(四)我国具备大力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条件

一是国内经济和体制环境的变化有利于大力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格局良好,国民生产总值持续增加,2005年对外贸易额居世界第三位,这些为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物质条件。此外,近年来我国政府部门积极推动对外直接投资便利化,建立、健全对外直接投资的促进、服务体系,可以预测将来对外直接投资的体制环境会进一步得到改善。二是宏观资金环境的根本改善也有利于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前文所述的消极观点理由之一是对外直接投资会减少国内资金的存量,而事实并非如此。近年来,我国外汇储备稳中有升,2005年底外汇储备8189亿美元;国际收支方面常年保持经常项目及资本项目双顺差的格局。这为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雄厚的资金保障,不会过多减少国内资金的存量;随着开放力度的加大,国内引进外资的流量也可以弥补资金的外流。此外,一些行业和企业已积累了相当充实的资金,国际融资能力也大幅提高,加之国内市场上还形成了相当规模的游资,这些都为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创造了有利的资金条件。三是其他比较优势的存在是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的基本条件。如我国的一些生产技术、工艺水平以及一些制造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具备比较优势。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未来发展结构

在大规模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宏观定位基础上,针对其现状及问题,未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结构应作适当调整和优化。这种调整和优化战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未来发展的具体趋势:

(一)优化投资主体结构

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仍会呈现目前的多元化趋势,但国家应采取个体分散投资与联合集团投资并举的策略,优化这些多元化主体,使其在保持合理比例的基础上,形成最优结构,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具体而言,“优化”有两个要求:

1.各类对外直接投资主体应保持合理比例。这种合理比例通常表现为某类主体居主要地位,而其他主体为次要地位。究竟哪类主体应处于主导地位的问题,学界观点各异。一种观点认为,应主要依靠大型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因为与中小企业相比,大型企业有规模、技术、设备、资金等优势,并有生产、科研、贸易、金融、信息、服务等多功能经营能力,能迅速在国际市场上打开局面,成为跨国经营的主力军。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应重点发展中小型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因为从带动出口的角度出发,更容易成功的不是大型的企业,而是中小型企业。而我国的比较优势正是中小型企业,不是资本密集型的大型企业。

笔者倾向第一种观点,因为要扭转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效益不高的局面,就应该鼓励有各方面竞争优势的大型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项目规模不断扩大的趋势也印证了这一点。但中小型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也不容忽视,它可能在带动我国产品出口方面作出其独特贡献,因为中小型海外企业生产成本较低,其产品的价格更容易被东道国接受;而且以加工、组装为主的中小型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往往会带动半成品、机械设备等出口。如果从所有制而言,民营企业应取代国有企业,成为未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中的主力军。因为我国国有企业虽然规模较大,但内部产权不清、缺乏正确的激励机制,在没有彻底改革之前很难指望它们担负起资本输出的重任。事实上,我国国有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的成功概率也不高,国有资产由此浪费不少。而世界经验表明,民营企业往往产权清晰,有着高效的经营管理体系和完整的营销网,在对外直接投资中的生命力很强。我国也有不少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非常成功的案例。因此,我国政府应引导、扶持民营企业走向海外,通过提高其国际市场竞争力,让其担当对外直接投资的重任。

2.个体分散投资与联合集团投资并举。市场竞争表明,独立投资难成气候,势单力薄最终会败北于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因此,从长远来看,我国投资主体应适度向集团化、联合化转换,提高“集团军”作战的规模效益。措施主要有:一是将现有的海外投资企业重组成企业集团,造就出具有一定国际竞争能力的对外直接投资“联合舰队”;二是将对外投资企业和银行等金融机构融合起来,组建银企集团。我国可充分利用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和中信公司等金融机构在国际上信誉较好、资金雄厚等优势,搭台组建生产、金融、贸易和科研为一体的大型多功能中国银企集团,通过各种投资组合分散投资风险,并给对外投资企业以金融上的支持。

当然,在集团化、联合化的过程中要防止“定指标”和“拉郎配”的做法,避免重蹈计划经济的覆辙。例如一些具备自身特色的中小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就没有必要予以联合化和集团化,保持其个体分散投资方式对其更加有利。

(二)优化投资地区结构

优化对外直接投资地区结构,就是使我国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的直接投资保持合理的比例,既避免投资国家过分集中,同时也要注重重点区位。简言之,我国投资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比例应合理、适当。但怎样的比例才算“合理、适当”?对此学界存在两种不同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应维持现有的集中于发达国家的局面,不必过分强调向发展中国家投资。因为我国企业的比较优势多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或是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后转移出来的产业,而这类产品往往需要大规模的市场才能充分发挥经济优势,因此经济势力强、市场容量大的发达国家才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设厂的首选。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应积极开拓发展中国家市场,以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为主;同时不鼓励企业到发达国家投资,因为发达国家的市场竞争激烈,我国的企业尚没有足够的实力进入。

笔者认为,上述两种观点都不尽妥当。究

竟投资于哪类国家才合适,应结合我国对外投资企业的投资目的来判断。如果投资目的在于“销售产品”(保证销售市场),投资于有庞大市场容量的发达国家是首选;而如果投资目的在于“产品生产”(建立生产基地),则投资于各种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是首选。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目的具有二元性:“销售产品”和“产品生产”,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地区结构同样会具备二元化特征,即部分投资于发达国家,部分投资于发展中国家。但由于我国企业生产水平普遍不高,以建立生产基地为目的的投资仍会占主要地位,因此对外直接投资的重点区位应是发展中国家。近两年我国的投资流向集中于拉丁美洲和亚洲地区说明了这一趋势,以后还应大力拓展对非洲地区发展中国家的投资。此外,我国也应在巩固北美等发达国家的现有海外企业基础上,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寻求在其他发达国家,尤其是欧洲国家的新的投资机会。

(三)优化投资行业结构

优化投资行业结构,就是合理选择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并达到一个合理的分布比例,以最大限度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目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取向不够合理,主要集中于贸易性行业,许多具备比较优势的行业对外投资未得到充分的发展。未来如何优化投资行业结构?学界观点不一,有人认为应以生产加工和资源行业对外投资为主;有人认为应以资金、技术密集型行业对外投资为主。笔者认为以上观点不尽全面,优化投资行业结构应同时从三方面着手:

1.减小贸易性行业对外投资的比重。由于我国未来的对外直接投资重点区域是发展中国家,以建立生产基地为主,因此在这类国家进行生产加工行业和资源行业的投资前景广阔,应扩大非贸易性行业的对外投资。近年来,我国这两类非贸易性行业的对外投资已经有了迅速发展,以后还有继续扩大的趋势。

2.前瞻性地鼓励部分资金、技术密集型行业对外投资。国际直接投资行业的重点已从资源开发、初级产品加工业向新兴的高附加值产业和服务业转移,高科技产业和金融等服务业正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热点。虽说我国目前还不是完全处于此阶段,但也要有一定的超前意识,鼓励部分企业从事资金、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以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当然,资金、技术密集型行业对外投资的首选地域应是发展中国家,因为我国主要是相对于发展中国家才具备资金、技术方面的比较优势。

3.扩大我国特色产业的对外投资。所谓特色产业,主要是指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食品、瓷器、手工艺品等产业。这些产业往往具备独特的国际比较优势,在世界范围内尤其是发达国家投资可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优化投资方式结构

在优化投资方式结构方面,以下内容学界意见一致:一是扩大并购方式的运用。由于并购方式具有成本低且迅速便捷的优点,我国应采取体面倾斜政策,重点扶持一批企业进行海外并购,并给予必要的财政金融支持。在具体操作上,并购对象可选择一些小型企业,充分利用东道国的资本进行再融资、再并购,逐步扩大规模,以降低并购成本,减少东道国政府的抵制;在并购方式上,可多采取协议式的善意并购,以提高并购的成功率;在并购目标企业所属行业的选择上,应优先选择有利于带动我国产品出口的行业。二是扩大实物与无形资产的投资,货币投资的资金来源则通过国际资本市场解决,币种选择应达到防范外汇风险的目的。在具体操作上,实物投资方式应注意选择国内经济发展所不急需的实物作为输出资本;工业产权投资方式也应选择技术差距相对较小的产业进行;货币投资方式的资金可通过国际贷款或发行国际债券等多种渠道筹集,币种选择上或增加硬币投放比重或实行货币构成多元化或以符合货币保值。

然而在新建海外企业的组织形式方面,学者的建议并不一致。有人认为,我国中小企业应选择合资的形式,而大型企业选择独资形式较好。因为合资的优点是可获得当地财政、金融、物资供应以及税收等方面的支持和优惠条件,并利于当地政治风险的减少或避免,故这种形式适合能力有限又希望获取更多利益的中小企业。有人认为,在海外企业的组织形式上一律以采用合资为宜。也有人认为,在发展中国家投资,要尽可能避免独资的形式。因为一切从头开始的做法并没有贯彻“优势互补”原则。笔者认为,第一种观点的分析有一定道理,但不够全面。大型企业有时更看中风险,适宜选择合资形式,而中小企业的投资多数是抓住市场机会,灵活的独资形式可能更适合。第二种观点则太笼统,因为合资并不是万能的,有时应吸收其他的组织形式。第三种观点只看到在发展中国家采用非独资方式的重要性,但究竟采取何种形式,未作进一步分析。总之,笔者认为,采取何种组织形式更为合理,没有统一的规律可循,应结合投资主体的所有制性质、规模、发展阶段和投资地区等多种因素做出最后判断。

参考文献:

第2篇:外资发展趋势范文

改革开放以来,外资对北京市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2004年,北京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进入了近10年来最快的发展阶段,呈现出总体规模扩大、引资速度攀升、项目质量提高的良好发展态势。2004年签订外资项目1806项,吸收合同外资62.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0.8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了33%、92%和43%。截止到2004年12月,已经有世界五大洲110多个国家和地区客商在北京投资,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21565家,合同外资金额470.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44.6亿美元,其中外国直接投资174.7亿美元。全球最大500家跨国公司已有160家来京投资。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出现了新的趋势。一、2004年北京外商投资的新特点1、制造业利用外资达到历史最好水平在近两年市委市政府确定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以来,北京市加大了对制造业的招商引资力度。制造业吸引外资的成绩在2004年得到显现。当年制造业表现出了规模快速增加、质量显著提高、大项目带动作用明显的特点,合同外资规模达到了历年制造业最高水平。2004年,新批制造业外资项目558个,同比增长7.7%;吸收合同外资22.8亿美元,同比增长1.3倍;实际利用外资11.3亿美元,同比增长55.7%。除项目数量、引资速度低于平均水平外,合同外资和实际入资的发展速度都高于平均增长水平。2004年北京制造业和前10年比,实现了实质性的发展,对利用外资的贡献突出。2004年,制造业对合同外资的贡献率为44.4%,对实际入资的贡献率为43%,比2003年有了显著提高。北京制造业利用外资规模与天津、上海的差距在逐渐缩小。2004年前10个月,北京制造业规模相当于天津的67.6%,相当于上海的33.6%,分别比2003年提高了25.3个和20.9个百分点。2、现代服务业成为引资亮点,研发中心地区总部功能凸显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与香港、澳门建立更紧密的经济贸易联系后,北京市第三产业的开放领域进一步扩大,市场准入程度逐步放宽,第三产业利用外资呈现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多行业引资的发展格局。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成为引资最活跃的行业。 2004年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吸收合同外资21.5亿美元,同比增长1.7倍,占同期第三产业合同外资额的55.6%,对第三产业合同外资的贡献率为83.4%。其中,投资性公司在北京市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位置。随着制造业向我国转移,和制造行业联系紧密的投资公司陆续跟进。北京由于其首都特殊地位,对投资公司极具吸引力,如诺基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索尼爱立信(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等都选定了北京。目前,北京市累计批准的外资投资性公司达到139家。外资在制造业的投入,也促进第三产业吸引研发、跨国公司总部和物流公司发展。到2004年,北京市累计设立外资研发中心189家,经商务部认定的跨国公司总部7家。北京市已经成为跨国公司在华设立战略投资场所的首选地之一。2004年在CEPA政策的影响下,北京服务贸易领域吸引港商专业服务业投资方面取得新突破,出现了首家香港货运公司、首家独资广告公司、首家香资旅行社、首家港方控股的影院建设和经营公司。3、外资经济实现快速增长态势外资企业运营规模和效益显著攀升,对地区经济贡献显著。2004年外资企业规模和效益的增长速度始终保持在25%以上的高水平,效益的提高快于经济总量的增长。2004年,利润总额增长64.6%,销售收入增长32.4%,利润总额的增速比收入快了32个百分点。工业外资企业经济总量的发展速度快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04年,工业外资企业创造总产值2081.4亿元,实现销售收入2188.8亿元,同比增长34%和33%,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快8个和6.7个百分点。经济总量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已经超过了40%,总产值占42.6%,销售收入占45.9%。外资经济已经成为北京经济发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制造业和第三产业已经成为北京市外资经济的主体和重点发展方向。2004年制造业和第三产业对外资企业销售收入的贡献率为53.3%和45.9%;对利润总额的贡献率为11.3%和88.6%。从对外资制造业和第三产业行业内分析,位居前10名的行业绝大部分都是技术和资金密集程度相对比较高的现代制造业。按销售收入排序,分别为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食品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饮料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在第三产业内部,外资企业集中体现在首都经济发展特点的商务服务、计算机软件和房地产业。销售收入前5名的行业分别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房地产业、批发和零售业及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目前,外资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销售收入占同行业的比重已超过了50%,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占同行业的比重也在1/3以上。二、利用外资应予注意的问题1、外资经济集中度倾向2004年外资经济总量平稳扩大,效益显著提升。但外资经济的内部结构尚存在一定问题,在规模和效益上向大企业集中且多年保持这种趋势,带有垄断的倾向。目前,大部分企业经营状况欠佳。2004年,外资企业盈利面36.5%,亏损面为45.2%,形成了少数企业掌控全局、大部分企业经济效益欠佳的局面。从总产值、销售收入、利润和税金4项指标分析,2004年,4项指标前20家企业的经济规模分别占了外资经济总规模的54.6%、40%、70.2%和46.4%。在20家企业中,经济规模集中在现代汽车、联想、索尼爱立信、诺基亚、摩托罗拉等极少数企业。以利润为例,摩托罗拉(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北京移动通信有限公司、诺基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和北京现代汽车有限公司4家企业的利润占了全市外资利润总额的50.6%。经济规模向大企业的集中,可以带来资金、原料和技术的统筹使用及合理安排。企业可以利用规模效益,增强竞争能力。但在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时代,在激烈的国内外竞争形势下,经济规模和效益的过于集中,会使经济总量对大企业依赖性增强,加大整体经济走势的不确定性,对外资经济的稳定发展存在一定风险。同时,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企业独资化倾向日益明显,它们或是通过并购扩大在京的业务,或是加紧增资扩股完成对企业的控股。2、服务贸易总体竞争力较弱近几年来外商投资进入商业领域,外资控制大型超市比例高达80%,已对国内流通业造成重大冲击,金融业能否经受外来资本冲击,我们也应该有所准备。由于中国金融业呆坏账比例相对较高,金融产品和服务水准与外国同业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未来竞争主要集中在高端客户和金融人才上。在进口的压力方面,今后将进一步降低关税, 特别是取消非关税壁垒,有可能导致进口快速增加,近两年北京地方进口增长速度均超过了出口增长速度。进口商品大量进入对进口替代商品将形成商品竞争压力,进口替代产业将面临更大挑战。3、知识产权的问题知识产权是WTO贸易中摩擦、争夺最激烈的对象,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还存在不足,今后知识产权等问题不可避免地会成为外国对付中国及北京企业的主要非关税壁垒。4、贸易摩擦急增据北京市商务局不完全统计,加入WTO三年多来,北京市出口产品遭受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立案调查、特保调查等案件45起,涉案金额达5000多万美元,产品涉及机电、轻工、石化、水产品等多个行业。目前,一场围绕纺织品贸易的攻防战已经展开,还有技术性贸易壁垒等问题。此类问题均应引起我们的进一步重视。三、对策及建议1、增强核心技术,增加产品附加值目前,北京市地方出口中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占到六成以上,外资企业占近七成。外资企业是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主体,主要以加工贸易的方式出口。由于核心技术主要由跨国公司掌控,加工贸易主要是对产品的组装,出口附加值低,形成了数量扩张型的贸易方式。针对目前北京市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核心技术少、自主创新能力弱的现状,北京应该依托科技力量集中、劳动力素质高的优势,通过政策引导和必要的资金支持,鼓励企业沿着“简单加工―――复杂加工―――零部件制造―――原材料生产―――产品研发―――自有品牌产品研发、设计、生产”的发展方向,加快产品转换升级和技术含量提高的进程。在高新技术产业、产品发展的同时,加速高技术向传统产业的渗透,带动传统产业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龙头,传统产业为依托的产业结构调整,在电子、通讯产业带动出口的基础上,培育一批新的出口增长点。因此,北京出口产品构成不能一味地追求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简单提升,而是要通过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物质消耗,提高产品技术,增加产品附加值的方式形成规模、效益、质量型的对外经济贸易方式。2、提高利用外资质量根据200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的“着力提高利用外资质量”的要求,北京市应针对外资经济集中而大部分企业效益欠佳的问题,在引进吸收外资的过程中要有所选择,适度调整。在保持一定规模的同时,注意提升利用外资的质量。要创造并形成大企业引领,众多中小企业共同发展,健康稳定的外资经济增长局面。(作者单位:北京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所)

第3篇:外资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对外投资 特点 发展趋势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也开始了蓬勃的发展。本文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分析。

一、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

(一)投资主体多元化

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主体包括了各种所有制结构、各种行业、各个地区和各种经营规模的企业,与国内目前投资体制改革相适应。各行各业都积极地跨出国门,加入到对外直接投资的队伍之中,并且有少数的中国跨国公司在国际跨国公司行列占有重要地位。在目前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格局中,我国仍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主,它们分为金融型、贸易型、工业型和窗口型四类。

(二)投资行业多样化

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涉及领域极为广泛,其中九成流向服务业、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采矿业、交通运输业和制造业。20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向租赁和商贸服务业302.8亿美元,同比增长47.9%,占44%;金融业86.3亿美元,同比下降1.1%,占12.5%;批发和零售业67.3亿美元,同比增长9.6%,占9.8%;采矿业57.1美元,同比下降57.2%,占8.3%,主要是石油天然气开采、有色金属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56.6亿美元,同比增长173.8%,占8.2%,主要是水上运输业、其他运输服务业和航空运输业等投资;制造业46.6亿美元,同比增长108.2%,占6.8%,主要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等投资。

(三)投资区域分布广

从投资区域上看,我国企业的对外投资重点区域由原先的亚洲、非洲的发展中国家转向北美、西欧和亚太的一些发达国家及地区。截止2008年底,中国在海外投资最多的(按投资存量)15个国家和地区见表1-1。

表1-1 截止2008年底中国在海外投资最多(按投资存量)的15个国家和地区

排名 国家/地区 2008年投资流量(亿美元) 投资存量(亿美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中国香港

开曼群岛

英属维尔京群岛

澳大利亚

新加坡

南非

美国

俄罗斯联邦

中国澳门

哈萨克斯坦

巴基斯坦

加拿大

蒙古

韩国

德国 386.4

15.24

21.04

18.92

15.51

48.08

4.62

3.95

6.43

4.96

2.65

0.07

2.39

0.97

1.83 1158.45

203.27

104.77

33.55

33.35

30.48

23.9

18.38

15.61

14.02

13.28

12.68

8.96

8.5

8.45

小计 533.06 1687.65

资料来源:《中国商务年鉴(2009)》。

(四)投资规模扩大化

2003年以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对外直接投资总量不断增加,增长率也保持较高水平。随着我国境外投资存量的进一步扩大,企业的投资行为将更为理性,一些以通信网络、应用软件等高科技产品开发为主的高科技企业也在对外投资中崭露头角。我国的对外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中方参与投资的大型项目也不断增加。

(五)投资方式多样化

90年代后期,得益于“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以及“入世”的成功,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将海外并购当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我国企业对外投资方式变得越来越多样化,有的以现汇出资,有的以从国外获得贷款出资,有的以机器设备等实物出资,还有的则通过专利技术出资。从所有权结构看,采用合资方式的企业约占80%左右,独资的中国企业比较少。为了弥补国内资金短缺,我国企业除了通过资金和融资投入外还通过出售许可证、商标,以技术、设备、商品等入股来进行投资,投资形式多种多样。

二、 中国对外投资的未来发展趋势

(一)行业选择更具针对性,将更多的投资于对产业结构调整有利的行业。

(二)投资方式将会变得多样化。

(三)主要投资发达国家,投资区域不断合理化。

(四)进一步优化对外直接投资。

参考文献:

[1]杨大楷.国际投资学[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3.

[2]陈秋敏.关于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思考[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0(6).

[3]徐菲.金融危机背景下的我国对外直接投资[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8).

[4]陶薇.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9(7).

[5]陈秋敏.关于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思考[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0(6):1-4.

[6]范纯增.中国企业非贸易对外直接投资地域结构研究[J].经济地理,2001(3):257-260,274.

第4篇:外资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外资银行;现状;发展趋势;解决措施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中国在进入世贸组织之后,国内的金融市场又再一次进入了全新的发展模式。自从我国进行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外资银行就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外资银行的发展劲头和我国银行的发展状况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联系是多方面的。从有效的方面来说,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给中国的银行事业带来更多的先进技术和创新理念,从而有效的提升了我国银行的管理质量,完善了我国的银行体系,也推进了我国银行事业的大力发展。从不好的方面来看,外资银行的进入,使得一些管理不够严格、竞争能力不够完善的本地银行受到冲击,我国的银行因为外资银行的进入,可能会面临更多的挑战和威胁,外资银行的进入使得我国的经济环境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1 外资银行造成的影响

1.1 对我国经济所产生的有利影响

1.1.1竞争方面的威胁

自从中国进入世贸之后,外资银行就在中国迅速发展起来,尤其是在资金、产品、管理、服务和技术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提升,使得一些管理不到位的国内企业倍感压力,竞争力度也逐渐增强,有效的提升了我国的银行效率。

1.1.2技术拓展的作用

现在很多银行都是技术密集型的银行,特别是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使用,对银行的发展造成了重要的影响。但是现在的网络银行业务和金融业务还需要慢慢的投入到市场经济中。

1.1.3制度创新方面的作用

我国银行全面开放的前提内容是各个相互关联的国际和区域之间事先进行协议的签订,从而约束了政府经济管理中的不连续和不稳定的行为。外资金融机构能够有效的帮助金融监管人员加强对于人才的培养和技术的监管,从而建立良好的制度保障。

1.2 对于我国经济的消极影响

1.2.1造成了我国经济增长不稳定因素的形成

在华外资银行的发展,也大大的增加了我国经济中的不稳定因素,主要体现在外资银行为我国吸引了更多的短期外汇资金。这些外汇资金进入市场之后,如果一直投入到我国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就会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大量的资金,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如果这些资金是以短期的形式进入我国的市场,就会造成投机行为的产生,给经济造成不稳定因素。首先是短期外汇进入我国市场,会使得人们对于人民币的需求增加,容易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使得我国人民币汇率面临威胁;还有就是大量的短期外汇,容易造成我国的物价上涨。

1.2.2不利于我国货币政策的实行

我国货币为了更好的促进经济的增长,使用多种货币政策手段进行宏观的调控,从而获得有效的发展。但是华外资银行的发展不方便我国进行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首先是因为我国现在定义中的货币供给量M2中没有在华外资银行的存款,从而造成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M2的数值出现偏差。到12005年23日为止,在华外资银行的存款就有1695.5亿元人民币,在现有的M2中就遗失了1695.5亿元人民币;还有就是在华外资银行的支付手段进行了不断的改革,从而增加了电子货币的使用范围。

2 加强我国银行事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2.1 推进国内银行改革,进行公司治理

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对于本地银行来说是一个威胁,但是也是一个机遇,我们急需要把这些威胁转化成为对我们有利的因素,加强国内银行的改革,不断的健全公司制度是一个很好的方式。为了更好的减少外资银行进入我国,造成一些不利的影响,必须要加强对于企业经济的管理,对于公司中的不足进行不断的完善和加强。我国银行的改革主要经历来三个层面,分别是1793年到1993年,建立国家专业银行;1994年到2002年进行国有商行的改革;2003年的时候又对股份制商业银行进行改革。所以,我国要不断的改进银行的制度,虽然通过了长久的努力,我国的商业银行通过股份制的改革已经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公司治理制度,但是其中还是存在很多方面的不足,需要不断的完善,例如怎样使用权利制衡的原则去有效的激励员工、加强员工的责任感等等。

为了更好的进行国内银行的改革,加强公司的治理工作,下面我提出三方面的解决措施:1、可以通过建立资产代表人机构的方法来处理银行中的不足,从而建立专业的新型机构来对银行的固有资金进行监管;2、不断的完善激励制度,通过明确的赏罚制度来有效的监管和激励员工,从而更好的完成本职工作,主要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从上而下进行,就是要建立公平的管理制度,杜绝出现的现象,制度的管理者、建立者和监管者要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第二个层面就是自下而上的进行,公司可以有效的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让员工认可制度的公正和真实性,从而保证制度顺利有效的进行;3、国有银行需要不断的健全和完善决策制度体系。风险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不断的加强员工的风险意识和观念,从而有效的规避风险。

2.2 转化经营制度,加强盈利效果

为了更好的把外资银行进入我国银行时的压力转化成为动力,就需要不断的提升我国本地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其中最显著的体现就是加强银行的盈利能力,所以这里我就来讨论一下如何更好的加强我国银行的盈利能力,从而进一步提升银行的竞争水平。盈利能力的加强和经营理念的转换是相辅相成的,根据我国现在银行的发展态势来看,经营制度的转变主要是偏向于银行业务方向的延伸和改革。第一要拓展银行的中间业务,国内银行主要有这些方面的不足:负债指数庞大、非利息性收入在总收入的比重比较小,为了有效的扭转该局面,加强银行的盈利,我国本地银行需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在非传统负债业务中进行更为深入的拓展和探索,因为我国银行的主要业务要依靠负债型业务,因此需要对该领域进行拓展,不断的完善新业务的时候还要不断的增强银行的盈利能力,非传统负债业务就是指中间业务,也就是包含担保、租贷见证、、融资、银行卡、结算等业务,所以我国本地银行需要在非传统负债业务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和延伸,加强银行的业务收入面积,从而加强银行的盈利能力。

而且,我国本地银行还要不断的加强银行的创新能力,针对银行客户的需求来说,如果银行不能及时的对业务进行创新,就会被时代所淘汰,丧失客源,也就没有收益可言。因此需要不断的加强金融创新力度,从而有效的提升我国的银行盈利能力。现在我国银行发展的实际情况是,在金融产品上面的创新和研发还不够,没有吸引力,金融产品的类别和技术还不能满足时代和客户的需求,在这种环境中,我国银行需要学些外资银行的发展深度和速度,尽快发展,并且依照自身的情况,对于产品的类别和技术进行相应的创新,吸收更多的客源,获得更高的利润。

2.3 完善银行市场竞争制度

为了把外资银行进入我国银行中的劣势地位进行扭转,还需要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从而有效的提升我国银行的运营效率,所以我国要建立完善的银行市场竞争制度。建立一个公平公正的制度,也就建立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我国政府需要不断的加强国民待遇,而且还要规定各个银行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从而保证国内银行和外资银行都可以在一个公平公正的环境中进行竞争。而且,我国政府也要适当的放松银行业民营资本的市场准入原则,虽然经济的发展打开了对外开放的大门,但是我国内部资源的开发和外资的开发之间还是存在很大的差距,因为民营资本的开采力度不够,我国现在属于真正意义上的民营性质的银行也只有民生银行。虽然内资在开发的时候牵涉到多方面的风险问题,但是我国民营资本开放中的风险主要是因为监管技术的不成熟和监管方式的不健全,从而限制了我国民营银行的发展,民营资本的进入能够给银行带来新的生机,不但能够处理资本问题,还可以提升整体的营业利润。因此我国政府需要适当的放宽银行民营资本进入市场的相关条件,而且还要不断的加强我国监管局的监管能力,不断的完善经济市场的管理和监督,有效的避免民营银行中出现的风险问题。

2.4 强化外资银行的监管力度

现代经济的发展和金融业的发展密不可分,金融业的发展影响着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金融的安全性和稳定对于经济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不断的加强对于金融的安全防护工作,就需要不但的强化外资的监管力度,但是外资银行的进入也会带来一些威胁,这些为将会阻碍我国本地银行的有效运行,所以我们需要去除这些威胁,甚至要学会把这些威胁转化成为有利的因素,因此就需要我国监管局把外资银行也归为监管的范围之中,并且建立一套完善的符合经营状况的理论和监管制度,从而有效的保证金融行业发展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3 综合

我国银行的发展前途,不但需要中资银行的大力支持,还需要政府机关和监管部门的相互配合,进行市场制度的建设,建立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从而保证中资银行的顺利发展。对于国家经济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孙茹.外资银行全面进入对我国商业银行效率的影响[D]. 西南财经大学 2011

第5篇:外资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全球化;山东;服务外包;定位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2)04-0028-03

当今世界经济的最显著特征就是“全球化(Globalization)”。山东省在发展服务外包产业时,应充分考虑“全球化”这个大背景,结合自身经济发展特点,做出正确的发展定位。本文结合山东省服务外包业的发展现状与资源特征,对“全球化”视角下山东省服务外包的发展定位作出初步的判断和分析,以期对山东省经济发展有所裨益。

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全球化”可以定义为人类活动及思想超越国界、地域限制,在全球范围内相互影响,且呈现趋同趋势。这种趋势将伴随着人类科技的进步和交往的加深而越发明显。在经济领域,“全球化”可以理解为越来越多资源或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并加以配置的趋势,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越来越多的企业或个人日趋融入经济全球化中

1.全球范围内外商直接投资额(FDI)和国际贸易额持续增长

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FDI和国际贸易额整体呈现持续增长态势。其中FDI自80年代开始发力,90年代实现腾飞。21世纪前十年虽有网络经济泡沫破灭和次贷危机后的两次回调,但是整体还是呈现上升趋势。据联合国贸发会议(UNCAD)估算,2010年全球FDI已开始实现次贷危机后的复苏。同时全球贸易额的增长较FDI更为明显,世界银行统计数据显示,近40年来,全球贸易额除在次贷危机后出现明显下降外,其他时间无明显下降趋势。据世界贸易组织(WTO)公布数据显示,2010年全球贸易额实现了14.5%的增长。

2.全球国际贸易增速持续高于世界经济增速

20世纪70年代以来,虽然在经济周期部分处于低谷阶段国际贸易额的降幅可能大于世界经济跌幅,但整体看,近40年来全球贸易额的增速及增幅要远高于世界经济本身的增长。这反映出有更高比率的产品及生产要素被纳入了“全球化”的流通体系,更加精确地反映出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二)商品及服务的生产标准、交易标准和使用标准在全球范围内不断趋同

国际贸易额和国际投资额的不断增长使全球范围内从商品到服务,从生产到销售及使用等各个领域的标准全面出现趋同趋势。1980年关贸总协定(GATT)实施的《贸易技术壁垒协定》(TBT)大大促进了货物商品在全球范围内的技术标准趋同;1987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ISO9000系列管理标准又极大地促进了全球范围内企业在管理模式上的标准趋同;2006年由中国财政部颁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代表了中国会计准则迈向国际化的同时,也反映出了会计服务领域全球标准趋同的趋势。可以预见,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这种标准趋同的趋势还将继续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深化发展。

二、“全球化”中诞生的全球服务外包业

服务外包(Outsourcing)是世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分工最新发展的体现,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近十几年兴起的新兴生产模式。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原有公司内部业务实现公司间分工成为可能,于是发包企业愿意将自身不具有优势的业务外包给具有比较优势的接包企业,从而更加专注于自己的核心业务。发包方通过服务外包促进了产业专业化,进一步降低了生产成本;接包方也可以通过接触、参与发包方的业务,了解学习发包方的运营模式和管理理念,从而进一步缩短双方之间的技术差距,推动本地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因此服务外包成为近几年发展中国家竞相发展的新兴产业,其中尤以印度、爱尔兰等国的服务外包业发展最为成功。

单纯从理论角度来看,服务外包业的范围十分广泛,甚至包括了多数服务贸易领域的内容。但是在实践中通常认为服务外包分为信息技术外包(ITO)和业务流程外包(BPO)两部分。其中ITO通常包括软件开发和软件测试等内容,主要涉及软件业和动漫影视业等;BPO通常包括呼叫中心、数据录入、数据分析以及KPO等其他专门外包服务等内容,主要涉及制造业、金融业、会计服务业以及医疗行业等。服务外包的形式有离岸服务外包(Offshore Outsourcing)、在岸服务外包(Onsite Outsourcing)以及ODC(Outsourcing Development Center),即由接包企业提供空间、设备和人力等解决方案以解决知识产权、沟通障碍以及成本风险等一系列问题,帮助发包企业在接包国建立长期的离岸外包服务中心。

三、“全球化”视角下山东省服务外包业的发展定位

服务外包本身就是经济发展和产业分工的产物。信息技术浪潮下的世界经济“全球化”进一步打破了国别和区域界限,从而出现了跨国服务外包,即所谓“离岸服务外包”。“全球化”经济条件下要求每个经济主体要按照自身的特点确定其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位置。在“全球化”视角下确定山东省服务外包业的发展定位,就要按照山东省的经济和资源特点确定其在服务外包产业链中的发展定位。

(一)山东省人力资源特点适合发展低端服务外包业

从人力资源看,山东省的最主要特征就是人口众多,人力资源丰富。据统计,截至2010年11月1日,山东省常住人口已达到9579.31万,列全国第二位,同时还将有25年左右的人口红利期。从人口素质来看,山东省基础教育扎实,义务教育普及率持续保持在99%以上,但高等教育普及率略显偏低,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常住人口中虽然高达823.87万,但2010年山东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为28%左右,且由于地区差异难以留住高端人才。

而高端服务外包业需要大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山东省并不具有比较优势,因此山东省应先从低端寻找突破口发展服务外包业,例如从ITO中的软件测试、BPO的呼叫中心和数据录入等领域入手。低端的服务外包业虽然不需要大量顶端人才,但也需要从业人员掌握一定的IT技术以及相当的从业经验。这通常要求从业人员具有中等或高等职业教育以上水平。山东省的绝大多数城市具有满足低端服务业发展要求的人力资源,因此山东省可以推广服务外包业发展模式。

(二)依托区域内工业经济和实体经济发展服务外包业

山东省经济在快速融入“全球化”的同时,工业发展迅速,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2001—2010年中仅2008年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超过了第二产业;2010年,山东省第三产业规模仅为第二产业的2/3。这说明实体经济和工业经济依然是山东省经济发展的主动力,而山东省服务外包业的发展可以借力或者依托实体经济和工业经济的发展。例如ITO中的软件设计和测试可以依托区域内工业的先行起飞,然后再逐步面向全国、全球开展服务接包。如山东省近几年依托省内橡胶加工业崛起的著名软件企业软控股份,就完全具备了面向全球范围行业内软件的接包能力,甚至具有面向更多工业生产领域的软件接包能力。

在BPO领域,可以借力实体经济发展供应链管理服务业及其他相关服务业。在山东省经济突飞猛进的同时,也在迅速融入全球化进程之中。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山东省货物贸易出口额仅为155.3亿美元,进口额仅96.6亿美元,实际利用FDI金额为29.7亿美元;到2010年,山东省货物贸易出口额已超千亿美元,达1042.9亿美元,进口额达845.1亿美元,实际利用FDI额增长到136.3亿美元。货物贸易的迅速发展给供应链管理及其他相关服务业带来了发展机遇,山东省的服务外包业可以借此实现突破式发展,积极发展物流外包和品质检验外包等供应链管理外包产业,同时还可以借助FDI的快速增长积极发展会计服务和审计服务等外包相关产业。

四、山东省发展服务外包业应注意的问题

(一)内外兼顾,进出平衡

山东省在发展服务外包业时,不应只局限于离岸服务外包业务。应当内外兼顾,承接在离岸服务外包业务的同时,积极发展针对国内的服务外包业务,尤其是在北京、上海等国内最发达城市生产成本上涨过快之时,利用自身人力资源成本相对低廉优势积极承接来自这些地区的服务外包业转移。与此同时,还应当积极利用省内的产业层次差别,将核心城市的部分服务产业向非核心城市,甚至县级区域转移。还可以充分利用国内外其他地区的优势资源,将自身不具有优势的服务业务向外发包,以提升自身在整个产业链中的位次。

(二)注重禀赋差异,切忌产业空心化

服务外包业的实质是通过信息技术将各个地区所具有的产业优势相互整合,降低生产成本,产生经济效益。因此各个地区是否具有产业优势成为是否有效融入服务外包链条的关键。山东省在发展服务外包业时,应当特别注重发挥自身的经济资源优势,扬长避短。例如在学习和借鉴印度和爱尔兰发展经验时,应当注意印度和爱尔兰所拥有的语言优势在承接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的呼叫中心服务外包中的作用。因此不要盲目承接国外呼叫中心外包业务,而应积极发展针对国内市场的呼叫中心服务外包业务。山东省应吸取爱尔兰过度重视服务外包,而实体经济大幅萎缩转移的经验教训,避免部分区域过度发展服务外包业,出现产业空心化的趋势。

(三)重点扶持民营中小服务外包企业

民营中小企业是经济发展中最活跃的主题。实践经验证明,国内从事服务外包最成功的主体除了外资企业外,民营企业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应看到,外资企业发展迅速是因其自身具有资金、资源优势,反观民营中小服务外包企业虽然经营方式灵活,进入服务外包领域的愿望也极强,但其受制于资金、资源和人才等多方面因素,做强做大民营中小企业服务外包业还需要多方特别是政府的扶持。

目前,山东省的民营经济相对其他发达省份还较为落后。虽然政府在服务外包领域出台了诸多支持政策,但是多限于房租和补贴方面,且受补贴范围相对狭窄,对民营中小服务外包企业支持效果有限。政策应在资本、科技平台建设以及人才方面向民营中小服务外包企业倾斜,如建立一个省内高校面向民营中小服务外包企业的服务外包技术交流平台,加大企业与高等院校的联系力度,这将极大推动山东省民营中小服务外包企业发展,同时也提高了省内高校大量优质智力资源的利用率。

[参考文献]

[1]德怀特·波金斯.发展经济学[M].黄卫平,彭刚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联合国贸发会议.全球投资趋势监测[R].2011.

[3]张国华.标准趋同——21世纪全球标准化发展趋势[J].中国标准化,2001(8).

[4]岳长龄.西方全球化理论面面观[J].战略与管理,1995(6).

第6篇:外资发展趋势范文

 

一、经济全球化趋势对国际经济法的影响

 

(一)弱化了国家经济主权

 

近几年来,经济全球化的速度不断提高,国际经济法也承受了巨大冲击。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国际经济组织对于会员国主权管辖的各项事务开始发挥作用,全球化的跨国公司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组合,主要目的是实现资源和生产要素最佳分配降低生产成本。要想使运营风险降低,就要将一些国家的丰富资源运用到其他国家,这使得主权国家的资源重组能力和领土管辖权逐渐弱化。如今,许多国家都成为跨国公司的合作伙伴,国家主权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已经开始弱化,跨国公司成为世界经济的主体组织。

 

(二)发展中国家走向边缘化

 

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国家处于平等地位,各国都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机遇是大于挑战的,而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则是挑战大于机遇。发达国家开始从工业时代向后工业时代迈进,而发展中国家的边缘化趋势明显。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因此,他们开始寻求更广泛的合作,与发达国家的交流不断加深,许多发展中国家都积极参与国际经济规则的制定,国际经济组织成员中也能够看到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身影,国际秩序开始朝着更加全面和有序的方向发展。

 

(三)经济法律规则不断完善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跨国公司为了降低贸易风险、增加经济效益,出台了许多经济法律和规则,为保证交易的公平、推进跨境交易提供了保障。这样一来,就改变了国际经济法占主导地位的状况,形成了崭新的经济运作局面。面对这种情况,许多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经济法律规则,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使国内的经济法规更加符合国际要求。

 

二、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国际经济法的应对策略

 

(一)建立和完善对外经济贸易法制体系

 

在进行外贸体制改革时,要从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实际发展状况出发,在满足调整需求和遵守国际贸易规则的基础上,逐渐降低关税,做好配额管理工作,对于国外产品要平等相待。在此基础上,还要根据国家标准,完善技术型贸易措施体系,对产品的安全和卫生做好检查,防止有毒生物通过贸易渠道入侵。面对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我国要采取有效的反倾销策略,保障我国企业在国外市场的合法权益。为了使各个企业的外贸经营权逐步放开,我国要实行外贸经营资格登记制度,让中介组织发挥出自己的作用,完善对外经贸体系。相关部门要建立健全外对贸易方面的法律法规,在符合世贸组织标准的前提下,从我国国情出发,建立和完善外贸法制体系。

 

(二)完善外资政策,改善投资环境

 

在利用外资时,要积极吸引外商投资,制定合理的外资政策,使投资环境得到改善。对于外贸、银行、保险、旅游等服务行业,要逐步实现有序开放,对外国投资企业也实行国民待遇,完善外商投资准入政策,逐步取消对外资持股比例的限制。要积极鼓励跨国公司参与到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造当中来,增加对出口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力度,合理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将引入的外资用于基础设施、生态和环境保护、老工业基地的建设以及服务类产业的发展方面,合理利用好国际组织贷款和国际商业贷款。还要重视对外债的全口径管理工作,强化对外债的检测,加强对短期资本的监管,将外债规模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改善债务结构,建立和完善权责统一的债务机制,降低债务风险。

 

(三)实行“走出去”战略

 

我国要鼓励更多专业水平较高的企业去国外投资办厂,对于国外的市场和资源进行合理运用,带动产品和技术出口,使国内的生产能力逐渐向国外转移,培养企业主动参与国际合作的能力、经济全球化的适应能力。深化境外合作,开发国内的稀有资源,优化产业结构。保障“走出去”战略的顺利实施,需要建立和完善对外投资服务体系,为保险、税收、法律、出入境、金融、外汇等领域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帮助。另外,对于境外投资企业,要建立和完善其内部管理体制,做好对对外投资的监管工作,有效预防国有资产流失。

 

三、结语

 

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国际经济法受到了较大冲击,国家主权被逐渐弱化。针对这种情况,我国要认识到经济上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在充分认识国际环境的前提下,从我国国情出发,采取合理的应对策略,完善对外贸易体系,力求在经济全球化的竞争当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7篇:外资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字:经济全球化 国际投资 新趋势 机遇和挑战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投资自由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国际投资也成为国与国之间经济活动和联系的主要内容,对国际间的政治、经济关系产生深刻的影响。20世纪末及21世纪以来,以跨国公司为主要载体的国际投资又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趋势,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投资(本文指直接投资FDI,下同)自由化的速度和程度都大大提高,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吸收国际直接投资的增长速度加快。中国作为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经过20余年的改革开放,其自身已与国际经济融为一体并互为依存。面对经济全球化这样一个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历史过程,我们只能顺应而不能拒之门外。对中国国际投资而言,全球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一、国际投资发展新趋势

国际投资分为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其中二战后对外直接投资占国际投资的主要地位且发展最为迅速。而跨国公司又是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载体,跨国公司通过灵活而多样的直接投资方式不仅在国际投资运行过程中扮演了最为重要的角色,而又其影响力正日益渗入到世界经济领域的各个层面。故本文对国际投资发展趋势的分析主要侧重与对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新变化的分析。

1、国际直接投资总额中跨国公司直接投资所占比重进一步提高。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国政府深刻认识到吸引国际投资对本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纷纷制定各种优惠政策以吸引跨国公司在本国的投资,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或消除国际投资的投资壁垒。相应地,各国跨国公司在其全球化战略指导下,在高额利润的驱使下,也纷纷加大向国外的投资。直接导致了跨国公司在数量、规模和对外投资总额上的大发展。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统计,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跨国公司数量为1万多家,海外子公司和分支机构为10万多家; 90年代初,世界跨国公司的母公司约有3.7万家,它们在国外控制的子公司约有17万家; 1996年全球约有4.45万家跨国公司,其海外的子公司和分支机构达27.6万家;到2000年,跨国公司数量为6万家,海外子公司和分支机构增至82万多家。 国际组织估计的这一数字,仅包括在国外企业拥有50%以上股权的公司,而未包括各种非股权联系的资产控制公司和那些通过缔结战略联盟联系在一起的公司。

与此同时,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对外直接投资也在急剧增加。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统计,世界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从1990年的2090亿美元,上升到1999年的8650亿美元,即增长3 1倍。其中,1991—1995年平均增长率为20%,1996—1999年为31 9%。 20世纪90年代初,在发达国家的对外投资中,有80%以上是由跨国公司完成的,到了90年代后期,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占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比例甚至高达90%。国际资本速度的加快,带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也使更多的国家重视引进外资, 纷纷出台各类优惠措施吸引跨国公司到本国投资,把引进外资与国内经济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可以预见,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在全球对外直接投资中的比例将会进一步提高。

2、跨国企业并购是导致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增长的主要力量。

跨国公司的并购行为是发达国家间实现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形式和内容。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跨国公司规模的扩大与80年代初开始的数次全球性购并浪潮有着直接的关系,很多跨国公司已日益将收购兼并作为向新产业、新市场迈进的最便捷的一种方式。从上世纪80年代末至本世纪初的十多年来的发展来看,大部分国际生产的增长是通过跨国合并和收购,已经完成的跨国合并购的价值从1987年的1000亿美元增加到1999年的7200亿美元,占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的83.2%。1991~1995年间跨国公司的跨国并购年均增长率为3.3%,而1996~1999年的年均增长率高达50%。其中,1998年增长最为显著,全球跨国公司并购总额比上年猛增了74%,达5316亿美元,。2000年跨国公司并购交易继续增长,其总额高达12000亿美元,又比1999年增加了21.5%。 跨国并购成为国际投资增长的主要力量。

跨国并购显现出这样的明显趋势:并购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与欧盟之间。据统计,1987—1993年,在发达国家企业间的相互投资中(包括所在国外资企业对本国企业的投资),企业的并购总额平均占总投资额的66%。1998年美国和英国仍是最大的卖家和买家,两国总共占全国跨国并购总值的一半左右。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的并购浪潮中,外国企业对美国企业的并购金额就已占其对美国企业投资的80%以上,这一比重在90年代又有进一步上升,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在1994年这一比重高达91.2%, 大大高于创建企业投资在总投资中的比重。同时,跨国并购所涉及的资金量也越来越大,出现了许多巨资并购的案例。比如年在美国金融界的合并浪潮中,1998年,银行业巨头花旗银行与旅行者集团合并组成世界上最大的金融服务公司,涉及价值700亿美元的巨额资金;国民银行公司和美洲银行公司宣布合并组成全美最大的商业银行,资产总计5700亿美元等等。这些巨额交易占跨国并购总额的60%以上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FDI流动的规模和方向。

越来越普遍的跨国并购提高了发达国家对外投资的绩效,产生这一变化趋势的原因在于跨国公司在经济一体化和投资自由化的背景下,面对全球化和新技术变革带来的日趋激烈的竞争压力,各国为政府吸引外资发展本国经济而逐步解除产业管制,进而在市场开放和投资壁垒降低的环境中,为了生存和发展,更好地充分利用世界市场的不同生产要素和全球市场巨大的容量,竟相扩大公司规模和进行多元化投资。同时,追求财务、管理、经营的协同效应以及规模经济也推动公司去追求更大的规模。跨国并购无疑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捷径,并且大大降低了研究、开发、管理成本。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投资自由化的迅速发展,跨国并购在新世纪将呈现出更好的发展态势。

3、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呈现出以“大三角”为特征的三足鼎立投资格局。

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日本和欧共体成员国跨国公司的大发展打破了战后美国跨国公司一统天下的格局,形成了日本、美国和欧共体成员国“大三角”国家的三足鼎立之态势。进入新世纪,跨国公司直接投资依然以发达国家间的相互投资为主,并形成了十分明显的以德国为中心的欧洲圈、以美国为中心的北美圈和以日本为中心的亚洲圈,三大圈内部及其相互间的直接投资在全球对外直接投资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首先, “大三角”内部的国际直接投资比重较大。在欧洲圈中,1992年欧盟内部成员国之间的相互投资量占其对外投直接投资总量的72%。1995年以后由于欧盟成员国的增加,新成员国和原成员国经历一段时间的调整期,这期间欧盟内部成员国之间相互投资比例有所下降,但到了1999年,成员国间的相互投资达到了3180亿欧元,2000年又增加到4360亿欧元,占欧盟对外直接投资总量的60%以上; 在北美圈中,主要是美国和加拿大两国间的直接投资异常活跃,1993年加拿大吸收的外来直接投资总额中有2/3来自美国,1996年美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量中有9.4%是投向加拿大的;在亚洲圈中,不同国家之间的交叉投资成为该地区吸收外资的重要组成部分,1990—1992年,东南亚联盟国家吸收外来FDI的总量中有25%来自本地区内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到1993—1994年这一比率增加到40%。 而在亚洲国家的FDI总流量中,绝大部分集中在日本、中国(包括香港和台湾地区)、韩国、新加坡几个国家。

其次,“大三角”之间的相互投资也十分活跃。从绝对美元数额看,作为最大的FDI接受国,美国的FDI主要来自日本、英国、法国、德国、荷兰的投资。英国、法国吸引外国投资也主要来自美国和日本。1996年美国吸收外来直接投资846亿美元,其中2/3来自欧盟国家,对外直接投资中43%流向了欧盟各国;日本的对外投资大都流向亚洲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和美国,对欧盟的投资由于经济衰退,近年来相对有所减少,由1990年的70亿美元跌至1996年的20亿美元。据联合国贸发会议资料统计,在1998-2000年间,以美国、日本和欧盟三极所主导的国际直接投资占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流入总量的75%和流出总量的85%。

由于美国、欧盟和日本三个经济体在世界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事国际投资研究的学者普遍认为在未来十年内,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的这个“大三角”格局还会继续存在,并得到一定程度的加强。

4、国际投资行为日益多样化,并加快向服务业的拓展速度。

为了适应日趋复杂的国际市场和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顺利贯彻公司的一体化战略和全球战略,跨国公司的国际投资行为日趋多样化,除了常见的独资经营和合资经营方式外,合作生产、技术转让、分包、许可证生产、特许专营等形式正得到广泛地运用,甚至还出现了跨国公司间主要从事研究开发合作的战略联盟。同时,由于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服务业(主要是运输、商业、银行、通讯、保险、旅游等)在各国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的不断提高,在世界经济和对外直接投资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跨国公司投资也与母国的产业转换和升级相呼应并开始加快向服务业拓展的速度。高新技术产业也已成为跨国公司全球范围直接投资的热点,特别是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光纤通信技术、生物工程技术和航天技术等更受跨国公司青睐。美国对国外服务行业的直接投资比重,由1970年的12%上升到1980年的28.2%和1985年的28.3%;据资料统计,美国、德国、日本跨国公司产业部门5的分布,属于服务业的子公司占其总数的60%左右,远高于制造业只占36%的比例。 跨国公司国际投资行为多样化及向服务业的快速拓展,实际上是跨国公司经营战略转变的必然要求,也是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中主导地位的重要体现。

5、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投资关系逐渐具有互补趋势。

国际投资发展的现实表明,国际直接投资一直以发达国家为中心并由发达国家所主导,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决定着国际直接投资的流向。根据2000年联合国贸发会议《世界投资报告》统计,20世纪90年代全球对外直接投资始终是由发达国家主导的,流入发达国家的国际直接投资所占比例最低为57.1%(1994年),最高比例达83.1%(1990年),90年代后期发达国家所占比重趋于稳定,基本保持在70%以上;与此同时,流入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直接投资逐年增加,且有时增幅很大,但从其占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比重来看,最高年份1994年也仅为40.5%,不足一半,进入90年代后期,尤其是在21世纪之初,发展中国家所占比重趋于下降,而发达国家所占比重却呈现出回升的趋势。英国《经济学家》属下的经济情报中心最近发表了一份分析报告,该报告认为流向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直接投资的比例在未来会有所上升,估计到2005年将达到29%,而发达国家的这一比例为59.2%。

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出,发达国家虽然主导着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的流向,但显然不能忽视发展中国家的作用,发展中国家正逐渐成为国际直接投资舞台上的一股新兴力量,双方日益形成一个紧密的互补型投资关系,并且这种强弱并存的格局在短期内不会改变。

二、中国国际投资面临的挑战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建国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由于当时不利的国际环境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与国际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交往联系都很少,实行“关起门来搞建设”的经济建设方略,对外国资金和技术的利用和引进几乎为零。经过多年的建设,到改革开放以前,虽然建立了一整套比较完备的国民工业体系,但产业结构水平低、结构不合理、效益低下、经济发展缓慢,总体上与世界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不是缩小而是进一步加大了。改革开放后,通过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本国市场,大力引进外资加速我国经济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顺应了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贸易、投资自由化的大趋势,经济建设取得长足的发展,经济持续多年高速增长,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化且技术升级换代加快,加速了我国的工业化进程。经济建设成就的取得是与大量外资参与国内经济建设所密不可分的,中国也由于自身资源、市场、劳动力、外资投资政策等各方面的优势而成为国际投资最为活跃的地区。 但是,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经济全球化和投资自由化就如同许多新生事物一样具有两面性。它在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给中国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由于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在经济全球化和投资自由化趋势中,中国面临着以下几方面的挑战。

1、在经济全球化和投资自由化趋势下外资的大规模进入对中国民族工业的健康成长和国家产业安全提出了挑战。

上世纪70年代末,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中国开始进行改革开放。从一定意义上说,改革的实质就是在国内经济体制中引入竞争机制,开放的实质就是积极地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过程同时也是民族资本面对外国资本在工业领域日趋激烈的竞争的过程。同时,外资的大量涌入,也威胁着中国的产业安全。

(1)、对我国民族工业来说,主要是受外资的压制效应的影响,即外资凭借其技术、规模等垄断优势,通过兼并、收购和新建企业,挤压我国民族企业,挤占我国国内市场,使我国的产业发展缺乏动态比较优势而成长乏力。 中国的民族工业经过改革开放二十余年的发展,具有了一定的实力和规模。但相对与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而言仍处于发展的幼稚期,无论在资金、技术、人才、管理及规模等诸多方面处于绝对的劣势,经过激烈的市场竞争,许多本国的名优产品、老品牌要么被国外品牌吞食,要么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自行消失。外资对我国民族工业的打压具体在以下几方面表现出来:

首先,外资对我国一些行业的控制,逐渐采取并购的手段,在取得了经济支配权后,形成对这些行业的垄断。如我国的机电、轻工、化工等行业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被外资控制的局面。跨国公司高高筑起的技术壁垒和规模经济引致的成本壁垒,使我国民族工业无法在这些行业得到相应的发展。

其次,对产品核心技术的控制。由于跨国公司普遍掌握着其投资产品的核心技术,在技术转让问题上,跨国公司往往采取有条件、分步骤地先转让一些过时的或不太先进的技术,而对产品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严加封锁。例如我国有许多VCD生产厂家,由于没有生产解码芯片的核心技术,每年要向国外企业支付大量的费用购买芯片,自己只能获得少量的组装费用,产品利润的大部分都被国外企业占有。另外,还经常存在外资与我国企业合资后,由外资方提供技术,这从另外一个角度削弱了我方原有的技术开发创新能力,加大了我国民族工业对外国的技术依赖。

最后,表现在对产品市场的控制上。由于我国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先进程度与国外产品差距悬殊,加之加入WTO后,国内市场的开放度进一步提高,致使国内相应产品市场大部被外国产品所占有或为外国品牌所主导。如轿车、计算机、数码产品、化妆品、移动电话等产品市场大部分被国外品牌和合资企业产品占有。尽管近几年来,国内企业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制定相应的价格政策和加强营销等策略的运用,在家电产品、计算机、移动电话等产品市场上不同程度恢复了曾经一度被国外品牌所占领的份额,但这些产品的高端市场仍然被国外品牌所主导,大量的高额利润仍被国外企业占有。外资企业在与我国企业合资的过程中普遍实行对我国民族工业品牌的控制,通常是合资企业产品大都使用外国商标,利用中方的销售渠道推销外国商标的产品,逐步减少直至停止对中方商标的使用,导致我国原有品牌的无形资产逐步丧失,使我国民族工业遭受巨大的损失。

(2)、外资进入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我国产业结构的不合理状况,并导致国家对产业的宏观调控能力下降。

首先,外资投向方面的结构失衡问题非常突出。主要是外资大都集中于加工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外资大都看好中国具有劳动力资源优势,加之这些产业资金回收期短、见效快,能够保证获得稳定的投资收益。外资流向不合理不利与我国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使产业结构低度化、趋同化和重复建设问题日益严重。

其次,外资投入的地域性差异也客观上拉大我国地区经济差异。由于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影响,外资实际投入向东部沿海地区集中。据统计,1996年以前,在实际利用外资的总额中,投向东部沿海地区的占85%以上,近几年有进一步提高的趋势。而投向中西部地区的比重很小。这种投资格局导致沿海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不断扩大。在加上中西部地区受到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吸引,其本来就缺少的资金、人才难以遏制地向东部沿海流动,造成中西部产业的竞争力日益下降,地区间GDP差异无论在相对数还是在绝对数上都进一步扩大,对整个国民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在投资自由化的条件下, 由于外资一般都是从自身利益出发制定其发展战略,并不以东道国的利益为重,所以其活动经常会与我国一些产业政策的主旨相悖。而且我国加入WTO后许多产业政策受WTO条款限制,对跨国公司在世贸协议框架下进行的国际投资,我国在控制其活动方面往往处于弱势,导致产业政策的效力减弱。不仅如此,投资自由化还可能使国家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下降,加之全球经济一体化下国际汇率变动的影响,使得我国在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汇率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难度增加。

2、经济全球化和投资自由化对我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前景和我国国际投资战略提出了挑战。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相继发生了拉美债务危机、日本经济泡沫破裂、亚洲金融危机等重大经济事件,引起全球性的金融震荡。在国际投资方面,一方面,发达国家间出于经济安全等方面的考虑,强化了相互间进行投资的趋势,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比例相对有所减少。而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政府由于认识到引进外资对发展本国经济的重要性,纷纷制定有利于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加之许多金融危机的受灾国及地区为吸引外资走出本国经济发展困境,纷纷贬值本国货币,降低投资成本,其吸引外资的要素价格优势增大;另一方面,中国外资投资的主要来源地香港、台湾、澳门、日本、韩国、东盟等国家和地区,受金融危机影响,对外投资能力明显下降。两方面的因素,增加了我国外资直接投资的压力。

同时,经济全球化也对我国目前的投资战略提出挑战。一直以来,由于我国建设资金短缺,我国国际投资战略是偏重吸引外资,而限制发展对外投资,这种战略造成我国外资投入规模不断扩大,对外投资却是严重不对称的偏低。据资料统计,1997年我国吸引外国投资额为453亿美元,对外投资仅为25亿美元,吸引外国投资和对外投资的比例为1:0.06; 同期世界发展中国家吸引外国投资额为1489.44亿美元,对外投资仅为611.38亿美元,吸引外国投资和对外投资的比例为1:0.41。 表明中国的对外投资比例大大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与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和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趋势不相适应;也与中国的经济规模和发展速度是不相称的。中国经济经过多年的持续发展,已经积累了几千亿的外汇储备,外汇储备量在世界上居于前列。相对与改革开放前我国的对外投资能力已经大大增强,在保证国家金融安全的基础上,利用节余的大量外汇储备进行国际投资,不仅可以获得可观的投资利润,而且可以有效避免由于发达国家汇率变动造成的外汇储备贬值。同时也可以防止由于国际投资严重不对称导致的经济增长的潜在危险。

3、经济全球化和投资自由化给中国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带来挑战。

从目前的发展趋势看,经济全球化正带来一种新的全球性分工格局。发达国家在获取产品高额利润的同时主要发展知识密集型、资金密集型的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而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大量污染环境的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由于发展中国家普遍具有劳动力和土地资源的优势,而跨国公司拥有资金、技术及在发展中国家投资诸多的政治、经济特权和强化的垄断地位,使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利润率远高于在本国的投资利润率。根据美国《现代商业周刊》的统计资料,上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国内制造业平均利润为13%,而对海外直接投资利润率为21.9%,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利润率为32%。从投资利润分配的角度看,发达国家通过资本占有发展中国家劳动力的局面没有改变,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在利益分配格局上更加倾向于发达国家。 在这样的国际投资价值分配格局中,广大发展中国家一方面获得国际投资带给本国经济发展的诸多好处的同时,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付出了产业结构低度化且发展失衡、环境污染严重以及本国经济独立持续发展乏力的代价。

从中国吸引国际投资的流向也可以看出,中国除了继续作为原料、初级产品的供应者外,还逐渐成为工业制成品的供应基地。这样的国际投资流向会给中国将来经济发展带来产业结构畸形、低级化,环境污染严重,社会成本加重等不良后果。

三、中国国际投资的政策建议

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投资自由化趋势给我国国际投资带来的挑战,我们应当顺应这一历史潮流,充分利用外国投资来对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积极因素,趋利弊害,制定正确的国际投资战略,进一步提高全球化下我国的综合国力和竞争力。

1、适度保护民族工业,实施大企业集团战略,改善我国的产业组织状况。

民族工业是以民族资本为主所建立的工业和工业体系。建国后,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后20余年的高速发展,我国的民族工业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和竞争力,但正如前面所谈到的,目前我国一些行业几乎被外资垄断,导致民族工业逐渐被跨国公司所控制。这与我们利用外资发展民族工业的初衷相悖。所以,现阶段我们有必要在国际投资协议框架内采取适当的措施对民族工业,尤其是一些幼稚产业、新兴产业和具有高增长性的产业进行保护。具体措施包括:引导外资进入国有企业改造,增强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含量,使“市场换技术”的方针发挥实效,提高民族工业产品的技术含量和竞争力;在有关国计民生的经济领域强化市场准入的限制,减少外资对国家经济命脉的控制;保护民族品牌等民族工业的无形资产价值等。

由于我国企业普遍规模较小,不利于规模经济的产生,在国际竞争中缺乏竞争力。加快企业间的购并联合,提高产业整合度,促使工业结构从以中小企业为主向大型企业为主转变,利用购并这一当今世界现代企业最主要的成长方式,通过购并实现“强强联合”,形成民族工业的中坚力量,并借此培育我国第一批世界级跨国公司和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参与国际竞争,与实力强大的国外跨国公司抗衡。

2、制定适当的产业倾斜政策,调整利用外资的结构,合理引导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向。

近几年来,外国国际投资出现了资金加速流向高科技行业和服务业的趋势,我们应该顺应这种新趋势,指定相应的产业倾斜政策,调整利用外资的结构,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从以制造业为主的开放转向以高科技和服务业为主的开放。统计资料显示,1998年,我国的服务业占GDP比重为32.88%。 远低于发达国家75%以上的比例,也低于发展中国家45%的平均水平。政府通过制定产业倾斜政策,鼓励计算机、生物技术、银行、保险服务业、通讯服务业、旅游、教育、文化出版业、交通运输也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领域的跨国公司进入我国,通过合资经营、战略联盟、联合技术开发等方式与国内具有一定实力的企业合资合作,进行新产品、新技术的合作开发,共同开拓国内外市场。这样不仅可以我国新兴产业的培育,还有利于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

合理引导外资投资方向,鼓励外资进入中西部地区,特别是根据我国广大中西部地区资源丰富但基础产业薄弱的特征,积极引导外资流向中西部地区的农业、能源、交通等基础领域。同时,引导外资和东部发达地区将加工业逐步向中西部转移,不仅可以利用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和资源优势加速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化进程,而且有利于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升级,有利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平衡,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整体协调发展。

3、实行灵活的引资措施,加速引进技术的吸收和创新,

我国地域广阔,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区间产业结构有很大的差异。首先,在引进外国投资时,不光要注重对大型跨国公司投资的引入,还要加强引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中小企业。因为发达国家中小企业虽然规模不大,但一般也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其经营方式也比较灵活多样。他们一般愿意与中方合作,便于我们争取合作的有利条件,也便于我们学习其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的经验,改造我国的中小企业。

其次,要加大引进技术的吸收和创新的力度,走引进资金同时也引进吸收先进技术的道路。从外商投资中国的角度考虑,他们无疑会尽量保持自己的技术优势,以便使中国长期处于对他们的技术依赖。所以跨国公司对中国输入的技术不会是最先进的,加之目前我国缺乏较成熟的吸收和再创新机制,还未能形成自己的研究开发体系使技术内生化,导致许多中外合资企业在技术上受到外资的控制。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引资政策时,一方面要尽量引进当今世界的先进技术,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可以通过合同要求合资企业产品的国产化率逐年提高、或建立联合科研机构共同开发新产品等具体措施加以实现。

4、更新观念,扩大中国国际投资的范围和方向,积极推动我国对外投资的发展。

在引资范围上,过去中国大陆引进的外资多来自中国的港、澳、台地区及东南亚国家,其、台占很大比重。但这些国家和地区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近几年来对外投资的力度和广度有所减弱。而发达国家对外投资势头保持强劲,今后我国应重点加大吸收北美、欧盟及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投资。

在投资方向上,不光强调外资的引进,同时加强中国对外投资的力度,应逐渐弱化利用外资弥补国内建设资金不足的观念,重视海外直接投资对国内经济平衡的促进作用,大力拓展对外投资的领域和范围,改善现阶段我国国际投资结构严重失衡的状态。现阶段我国对外投资的重点应当是:能够获得国内急需的资源和原料的项目。如:石油和我国缺少的矿产资源等;能够提高我国产业技术先进性的项目。如:与外国合作开发航天、通讯、生物科技及芯片技术等;能够获得国外市场的对外投资项目。如:家电和纺织品等;能够转移国内成熟产业,有利于我国产业升级的项目。如:一般的加工、制造业等等。

5、健全和完善国际投资法律体系,推行国民待遇原则。

完善我国投资法律体系,将我国引进外资、对外投资法律与国际法和惯例相结合,从法律上保证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的健康发展。特别是应逐步推行国际通行的国民待遇原则,国民待遇原则实质是对等的原则,一直以来,由于强调吸引外资,现实上在税收等许多方面外资享有本国企业无法享有的优惠政策,使内、外资企业间的不平等竞争加剧。推行国际通行的国民待遇原则,不仅保证外国投资者投资东道国在同等条件下享受东道国的国民待遇,为外商创造一个稳定、公平、有序的投资环境,也有利于我国民族企业与外资企业平等竞争和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国际投资学 杨大楷编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8月出版。

2、产业经济学教程 杨公朴 夏大慰编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6月第一版。

3、张志宏:《利用外资与我国产业安全若干问题的深入思考》中国工业经济 1998(3)。

4、宋泓:《世界直接投资和国际贸易形势以及对我国外经贸发展的影响》世界经济 第4期。

5、易娟:《论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国际投资的影响》经济透视,2002(5)

6、史晨翌:《FDI:全球化的利刃投资与合作》2001(4)。

7、柳剑平 张正平:《跨国公司直接投资与国际经济关系发展的新特征》世界经济,1998(9)。

8、刘昌黎:《国际投资的迅速发展与跨国购并》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1)。

9、夏兴园 王瑛:《国际投资自由化对我国产业安全的影响》 中南财经大学学报 2001年第2期。

10、和文华 张瑾亢:《从国际投资发展现状谈中国引进外资的策略》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11、联合国贸发会议:世界投资报告[M],(2000)。

第8篇:外资发展趋势范文

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哲学原理的基本规律之一,属于唯物辩证法的范畴,事物的发展都需要一个过程,过程中又会包含很多阶段,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是对前一个发展阶段的否定,通过这种不断的否定,建立起事物之间的联系和运动,也自然产生了发展周期。

事物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会表现出一些重复的特点,这是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股票市场的运行更是如此,股票市场走势是有规律可寻的,股票涨跌有三个趋势:长期趋势、中期趋势、短期趋势,一般一年以上就可形成长期趋势。大多数股票价值随着股市行情的起伏而涨跌。长期趋势是最重要的,最容易识别、分类和理解,投资者主要参考的是长期趋势,而长期趋势对于投机者来说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对投资者来说更是这样,只有不断的对股票价格及市场行情走势进行分析,才能更好掌控股票的价值状况。不管是长期趋势还是短期趋势都是一个参考的部分,投资者在研究中,一定要结合自身的资本存量和性格特点进行分析,眼光长远,找到其中适合自己的方法和规律。这不仅仅是学者要研究的问题,更是中小投资者实际操作过程中应该反思和总结的问题。

投资者如果在熟练掌握分析这三种趋势的基础上,进而专注于长线投资,也许能够利用逆向的中、短期趋势增加收益。全世界一百多年的证券发展史中,任何一个国家的股票市场都是在不断发展壮大的,中国股票市场的发展也在其中。经历过去年下半年的股灾后,中小散户人心惶惶,无所适从,仿佛一切技术指标都瞬间失灵,一切坚定的投资理念都坍塌瓦解。我认为,在除去国内外政治经济以及有些个人和机构的恶意操控外,中国股市目前的低迷是暂时的,应重拾对于中国股市的信心。但投资者如果想在股票市场中获取收益,就一定要尊重股市曲折前进的趋势,即尊重哲学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心怀敬畏,顺势而为。

2 对立统一原理与股票投资

对立统一规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规律之一,该规律揭示自然、社会、思想等各领域中事物与事物之间存在的矛盾关系,通过这个原理可以更全面细致地了解不同事物之间的差别与联系,通过对事物间矛盾与联系的研究,有利于解决和规避各事物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阻碍。由于对立统一,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学习和汲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条件和因素,同时,避免发生相类似的错误。把对立统一规律运用到股票投资过程中,就是,股票投资要从分析股票背后的企业切入,同时,要找到企业内部发展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而矛盾双方力量的此消彼长和作用的相互转化,就构成了一个量变到质变过程,股票价格便是质变结果的集中体现。企业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循环过程,而好的企业不会像其股票价格一样涨跌不断、起伏不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会不断汇集自身优势和外部资源,使企业发展壮大。根据否定之否定原理,他们就是通过大量的长期投资,经过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从而获取巨大的利润。对于企业的估值是投资者对企业进行投资还是放弃投资的根据,而如何评价一个企业的投资价值,则要分析企业内部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只有能够敏锐捕捉其中矛盾并且善于利用矛盾和时机的人,才能做出成功的投资决策。有很多投资者花了很多精力去研究分析,但最终的结果是亏损。而有些投资者,并没有煞费苦心得大加研究,只是做长线,长期持有,结果却获得了不错的收益,这可能就是敏锐地抓住了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和切中了入市时机,这无疑是对立统一规律给予价值投资者的恩赐。价值投资者的投资格局和思维,一般来说,并非是中小散户能够感悟、学习、领会和接受并去实践的。即使股票价格持续下跌,价值投资者仍旧能够保持冷静,因为他们不关心短期行情,他们关注的是股票五年甚至十年后的价值,他们在意的是长期投资回报。他们主要是围绕经济结构、产业布局、收入分配这些主线来重点考虑该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和发展预期,从而来调整、配置自己的仓位,即在合适的价格区间对企业进行投资,及时有效地利用股票市场中的非理性波动来增加收益。理解并能够将对立统一规律应用在股票投资中,既能够给投资者带来收益,同时,还能在精神上给予股民鼓励和支持。

3 透过现象看本质与股票投资

现象和本质既相对又统一。现象更多的是展现事物的外在,是事物发展最明显的部分,相对多变。本质则是表面之内深层次的东西,比较稳定。人们对事物的认知过程,首先是对现象的观察,得出感性认识,进而分析研究,然后才可能认识到事物的本质。立足中国股市的发展,上海证交所和深圳证交所都在1990年成立,1991年开始进行交易。股市发展涨跌起伏、变化莫测,从表面现象来看,股票价格的涨跌受到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如国内外经济政治局势、国家经济调控政策、市场供求关系、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发展发展预期等都会影响股票价格。但从本质出发,影响股票价格涨跌最为核心的因素是供求关系。只要主力资金和庄家机构看中某只股票,就会大量买入,从而需求增加,该支股票短期内就会出现大涨的局面,所以供求关系才是股票价格波动的根本原因。从股市大盘上来看,经常会出现主力庄家骗线的假象,然而股票成交量不会说假话,股票供求关系的根本体现就是股票成交量。上市企业属于周期性行业,公司经营不善或行业整体亏损都会导致财务报表的数据出现业绩下滑;但是,若公司的资本雄厚、管理有序,并不断进行长期规划和战略投资,而财务报表所表现出来的业绩下滑便不能成为挑股换股的主要参考依据。在股票市场中驰骋,如果能够透过现象发掘本质,那中小散户尤其是新入市的股民就会少走一些弯路。

第9篇:外资发展趋势范文

趋势一、门窗、幕墙市场总量将继续保持稳步增长的趋势。目前,建筑业已经成为我国的消费热点和经济增长点,国内需求将逐步增加,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各地城市改造及新城建设的拉动下,铝门窗、幕墙市场总量将继续保持增长的态势。

趋势二、形成以大型企业为主导,中小企业为辅助的市场结构。目前,门窗幕墙行业已经形成了以100多家大型企业为主体,以50多家产值过亿元的骨干企业为代表的技术创新体系。这批大型骨干企业完成的工业产值约占全行业工业总产值的50%左右,在国家重点工程、大中城市形象工程、城市标志性建筑、外资工程以及国外工程建设中,为全行业树立了良好的市场形象,成为全行业技术创新、品牌创优、市场开拓的主力军。

趋势三、受节能政策影响,国内铝合金门窗幕墙产品结构将有较大改变。铝合金幕墙仍以明框、隐框、铝板幕墙为主,单元式幕墙在大、中城市有良好的发展前景,铝合金双层、智能、遮阳板幕墙将逐渐成熟和提高。铝合金门窗在建筑门窗市场上的占有率将保持在55%以上,产品结构有较大变化。受国家建筑节能政策和能源危机的影响,节能环保型的铝合金门窗、幕墙的使用比例将有较大提高。

趋势四、环保、节能将成为门窗幕墙企业发展的主题。2008年北京奥运会提出的“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大理念,奥运工程也必然是高标准的绿色工程。而随着小康生活的到来,消费者对自己的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绿色消费成为主导建筑消费市场的主导观念,绿色消费带来了巨大的绿色商机。因此,满足绿色消费需求,发展高性能、高技术生态建筑幕墙及门窗,不仅要从建筑外观效果、幕墙及门窗自身的基本物理性能以及造价等方面去思考,也要把幕墙及门窗的整体设计与生态环境挂上钩,针对建造后的幕墙及门窗能具有良好的性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给人们营造舒适的环境。

趋势五、铝门窗幕墙产品差异性小,竞争更加激烈。铝门窗、幕墙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由于门窗幕墙行业已进入初步成熟期,竞争程度激烈,导致目前各企业利润降低。建筑门窗市场产品日渐丰富,形成了以铝、塑、木、钢四大材料为主的多元化市场结构,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将出现更多新产品,铝门窗、幕墙产品与其他行业比,产品差异性小,竞争更加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