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人才培养策划范文

人才培养策划精选(九篇)

人才培养策划

第1篇:人才培养策划范文

【关键词】市场营销 人才培养 创新

市场营销人才的培养要满足当前企业的发展情况,并进行科学判断,基于此,科学地预测和判断其发展前景,这是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成败的重要因素。此外,市场营销人才培养还应从根本上考虑消费者或者顾客的需求。市场营销人才培养要立足企业发展前景,同时结合国家政策,满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求,拓宽市场,有效将社会责任与企业文化衔接起来,落实到企业发展的各个环节。现代经济社会,企业间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人才的竞争,人才资源是企业持续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市场营销人才培养要想有所突破,就必须针对性地对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采取必要的对策。

一、市场影响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整体素质不高,普遍缺乏实践能力,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市场营销人才存在数量上的滞后。当前,我国市场营销人才供应远远满足不了需求。以商业行业为例,我国具有规模级上的商业产业活动单位只占了较小的一部分,绝大部分商业活动规模较小。市场影响课程结构不符合课程内容,满足不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市场影响课程内容存在严重交叉重复出现的现象。其主要表现为:以往的学科体系与教学内容多重视完整性与系统化,尤其关注每一门课程的完整内容体系。市场影响课程课程不具有先进性与前瞻性。市场营销需要将众多的现代科技、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等补充进来。新知识不能得到及时补充,毕业生掌握的知识与工作单位的需求并不相符;市场营销教学方法理论严重脱离实践。市场营销人才的培养体现了鲜明的实践性,不仅要求学生具备丰富的营销理论,同时还要求学生用理论指导实践。市场营销实践环节具有较低的设置层面,没有形成规范化的课外培养环节。当前,国内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存在较多的知识巩固环节,如认识实习与市场调查等,然而,市场营销课程并没有让学生动手实践或者开展营销策划,缺乏培养学生创造性教学,具有较少的综合性实践环节。各大院校都不够重视文化氛围的教育意义,缺乏系统地规划与精心设课外培养,特别是严重忽视了培养学生的个性。

二、市场营销人才培养创新

(一)创新教学

市场营销要改变教育观念,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市场营销专业在人才培养中要打破原有的教育观念,定位市场与企业用人标准,不仅重视学生理论知识的积累,而且还要关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让学生具备就业必备的基本技能,同时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提供必要的扩充技能与升华技能。市场营销人才培养要不断完善与优化市场营销专业教学计划。学生的培养要确保和社会无缝对接,完成培养目标,市场营销专业教学计划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层层深入,不断推进,保障保营销理论知识的完整性与系统性,同时还要具有实用性。市场营销人才培养要改变教学方法与手段,采取多种授课方式。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上多是将课堂理论授课作为主要的授课形式,由教师为进行主导。新形势下的教学要坚持教育规律,有效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将学生作为主导,结合接理论与实践。市场营销教师可带领学生参观不同种类的工厂、卖场与企业等,让学生感受作为一名生产者、消费者与旁观者的内心想法。教师要结合课程内容,情景模拟真实营销,让学生角色扮演,为学生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有助于学生牢固掌握理论知识,同时也知晓了“知道”与“做到”的差距,明白了细节凸显、专业化与职业化,认识到基本形象与礼仪的必要性。

(二)开展校企融合,产学合一

为了给学生创造一种职业知识与职业技能压力的氛围,让学生树立忧患意识,产生学习的动力与激情,教师要调动学生直接参与实践,进行实际操作中,针对出现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不同的做法。学校通过市场营销专业创立公司,并形成“营销服务中心”,向外营业,这样就使营销服务中心在外看来是营销服务机构,在内看来是营销教学机构。营销专业与企业进行合作,通过学校营销专业固有的实验室、实训室与企业相互合作,成立公司,让专业教师担负公司的运作与日常经营管理的主要人员,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观察、参与,也可以按照不同批次、不同阶段让学生参加公司的业务实践。校企合作要将市场营销教研室作为单位,与企业的营销项目合作,营销专业教师针对不同种类的营销项目设置项目小组,如:营销策划方案组与商业计划书组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入项目小组中。

(三)培养多技能型教师,改变考核方式

骨干力量的教师担负市场营销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任务,需要将营销理论知识和技能练习融入企业营销服务业务中,并形成高素质的、多种技能于一身的专业教师。教师在面对营销实际问题与公司业务实际需求时,需将理论与技能训练讲述给学生,引导学生直接进入市场,投入到公司的实践营销运营中,深入企业进行市场调查,分析并推广产品。当前,绝大多数的学校专业多重视考核学生的理论知识,片面强调市场营销专业应用,然而,企业需要学生具有相应的营销技能,因此,营销专业一定要改变原有的考核方式,结合实行知识考核与能力考核,将职业态度、抗压能力与亲和力等显现在能力考核中,提升学生全方位综合营销素质的能力,构建完善的考核体系。市场营销的考核工作不应停留在表面的形式上,要真正落实到位,建立有效的考核监督机制,对考核中优秀的教师要提供一定物质奖励,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合理的考核体系。

三、结束语

我国经济在发展的同时,也迎来了市场环境的欣欣向荣,为市场营销专业人才提供了可贵的发展机遇,此外,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要开展创新能力教育,使他们具备较高的市场营销专业素质,成为创新型人才,这是新时期专业教育要突破的一个主题。

参考文献:

第2篇:人才培养策划范文

化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教师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设计贴近生活的实验课程,这种课程更容易让学生建立起知识与应用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与“学”是相互影响的,对于内容比较枯燥的实验课程,教师的授课过程直接影响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及听课效果,教师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换位思考,不断改善和完善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实验兴趣。同时,教师应努力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教学气氛,锻炼学生思考、猜想和设计的能力。思考是创新的沃土,创新是新世纪人才的必备精神[9,10],因此必须从实验课出发,由点到面激发创新精神。那么,如何将化学实验与生活联系起来?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做了一些尝试。

2生活化学实验课程的策划

为了让学生快乐学习,从2008年开始,我校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开设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生活的化学实验。这些实验作为学校公共选修课,授课对象是全校本科生,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应用能力,同时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与化学的密切联系,在思想上给学生搭建起知识与应用的桥梁。实验课的设计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化学与生活的关系,结合兴趣与知识点,让学生想动手,会思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求知欲望。实验课全程采用“做什么—怎么做—是什么—为什么”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在教师给出实验结果时,学生能够真正将基础知识点牢固地记住。生活化学实验课程要满足以下要求:(1)“实验仪器、药品”都来自于家庭生活,让学生有家的感觉,切实感受到化学在我身边。(2)“实验药品”全部由学生动手配制,有始有终地参与更能满足学生的“胃口”,而且学生在家也可以实现实验的重复,让其感觉到知识应用到了实际生活中,更容易体会到成就感。(3)“实验过程”的设计要有趣味,就像做游戏一样,让学生感受到实验也可以是愉快的。另外,实验过程中要包含“实验拓展”环节,给学生的自由发挥创造条件。(4)“实验步骤提示”要简化,增强学生的主导性。(5)实验采取小班授课,每班不超过16人,2人一组共同完成实验,便于教师跟每一个学生充分地讨论交流。(6)抛弃传统纸质实验报告的模式,要求学生上交图文并茂的电子版实验报告。教师批改实验报告后,将结果反馈给学生。报告的内容主要包括:实验过程、实验现象、现象解释。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要求学生通过图片记录的形式完整地展现实验,这种让人眼前一亮的记录方式,一方面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通过照片随时重温实验现象,巩固知识。现象解释要求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完成,这个过程既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延展了课堂知识。(7)对教师的要求。在思想上,教师必须明确实验课是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课程,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结合的课程,在课上学生是主角,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实验成果。在行动上,教师必须预做实验,了解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及危险因素,做到心中有数;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在学生实验过程中巡视并适时指导,在学生实验失败或者无法进行下一步实验的情况下,对其进行思路疏导,使其突破原来的思维定式,进一步开拓思路;对学生给予鼓励和肯定,鼓励学生敢于动手,敢于尝试,敢于失败,敢于突破[11,12],肯定学生的实验成果。2008年以来,生活化学实验得到了学生的赞许,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上了这门课程,这种新模式的实验课程也初步达到了我们的设计目的。笔者以“密信”实验为例,进一步说明我们的设计思想与教学理念。

3“密信”实验

3.1“密信”实验讲义

3.1.1实验内容配制各种药水;书写密信,解密其他同学的密信,猜猜未知物的成分;尝试其他写密信及解密方案;观察、记录、解释实验现象。

3.1.2实验材料A,B,C,D4种未知物(可能是含碘食盐、玉米淀粉、小苏打、碱面),调味盒,白醋,维生素C药片,酚酞药片,医用碘酒,淀粉碘化钾溶液,洗衣粉,肥皂,咖喱粉,25%酒精溶液,pH试纸,加热板,吹风机,小喷壶,咖啡搅拌棒,毛笔,小药杯,标签纸,白纸。

3.1.3实验步骤提示(1)清洗用具。(2)观察调味盒内未知物A,B,C,D的性状并记录,观察各种药品的成分表。(3)用A,B,C,D,维生素C,酚酞片等配制成各种药水。(4)用A,B,C,D书写密信,晾干或用吹风机的冷风吹干。(5)教师指导学生交换密信。(6)学生对收到的密信按照隐秘程度进行打分。(7)参考表1的提示解密密信,推断未知物的成分。(8)实验拓展:尝试设计其他写密信及解密的方案,至少2种实验现象不雷同的方法,填至表1中。(9)在整个过程中拍照记录实验现象。(10)整理实验台,清洗实验用具。(11)解释实验现象。

3.2实验设计与实施思路

“密信”,顾名思义,就是秘密的书信,实验题目的选取可以引发学生的兴趣。实验药品选取碱面、盐等生活材料,实验器皿有厨房调味盒、小药杯、咖啡搅拌棒等生活用品,这些都拉近了化学与生活的距离。实验原理主要包括酸碱中和反应、酸碱指示剂变色原理、氧化还原反应等,由于校选课程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他们的化学知识参差不齐,相对简单的实验原理便于学生课后查找资料解释实验现象。实验过程的趣味性通过猜谜、自由探索、同学之间相互解密密信来实现。言简意赅的实验步骤,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发挥空间。教师在课程开始,引导学生思考“密信”在现代生活中的用途,建立起知识和应用的联系,列举生活中其他密信材料,如各种蔬菜水果等,更大范围地贴近生活,让学生感觉到原来化学就在身边。通过多媒体等手段展示各种“密信”方式,拓展学生思路。在实验中,学生会遇到各种问题,如配制各种药水时药品与溶剂的比例是多少,从哪里入手设计其他方案等,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指导,引导学生自由探索。实验过程中,通过2个人共同完成实验,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通过实验前后清洗实验用具,培养学生严谨的实验态度;在配制各种药水,探究物质的酸碱性及“密信”的制成、解密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方案设计过程中,锻炼了学生思考、猜想和设计的能力。同时,实验还让学生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

4结束语

第3篇:人才培养策划范文

关键词:教育规划 人才培养 教育质量 高等教育

一、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

自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大幅度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后,高等教育规模飞速发展。到2005年“十五”期末,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21%,在学总规模超过2300万人,实现了由精英化向大众化阶段的跨越。根据最新数据,201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6.5%,高校在学总规模3105万人,跃居世界首位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国家规划纲要》),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2020年将要达到40%,届时我国“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9.5年提高到11.2年,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20%,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数比2009年翻一番。”

以上数据表明,通过培养各类人才,高等教育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高校人才质量的高下,直接影响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活力。

《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曾要求“采取各种措施积极扩大高等教育规划”。但随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2005年超过20%,扩大规模的目标初步完成后,质量对于高等教育的重要意义逐渐凸显出来。2007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已经提出“切实把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放到提高质量上,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创业能力。”而新颁布的《国家规划纲要》更是将“育人为本”与“提高质量”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总的工作方针,并提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高等教育事业迫切需要提高人才质量,已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与教育研究者的共识。

二、高校发展规划中的教育质量与人才培养

高校发展规划是指高校在科学分析学校内部发展状况与外部环境的基础上,为学校发展制定战略目标与发展重点,提出实施方案,确定实施措施与步骤,指导一段时间内学校发展方向的纲领性文件。1999年颁布的《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学校的校长有“拟订发展规划,制定具体规章制度和年度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的职权;2002年教育部明确要求各高校制定“三个规划”,即学校发展战略规划、学科建设和队伍建设规划、校园建设规划。此后,制定高校发展规划成为我国高校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确立了规划对对高校发展的战略意义。

根据目前网上能够收集到的“十一五”规划内容来看 ,我国高校规划内容缺少对学生培养规格,素质能力要求方面的总体设计,人才培养目标模糊宽泛,缺乏对教学实践的指导价值;对如何教育质量提高缺乏系统规划与具体实施措施,教学改革依然以精品课程、教材建设等行政考核指标为基本目标。

1.在人才培养的总体质量方面,这些规划主要从学生的基本素质与能力基本要求方面提出要求,包括“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能力强、素质高”,“基础宽厚、作风严谨、适应性强”等大同小异的表述内容。此外,许多规划也提出了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目标,但是缺乏深入的讨论与思考。

其中,《浙江工业大学“十一五”时期(2006-2010年)发展规划》(以下简称《浙工大规划》)提出的人才培养目标最有特色:“在教学和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大学精神,提高学生的理想抱负水平。”“充分发挥学生在成才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增添培养计划的多样性,增加培养模式的选择性,扩大培养过程的参与性。” 与其他规划比较,这一培养目标鲜明而有特色,更为关注学生的理想与人格培养,注意培养其主体意识。更符合高教事业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总体看来,大多数规划提出的人才的培养总体目标模糊宽泛,缺乏特色,在实践中难以贯彻实施,缺乏指导价值,培养目标是否达成也难以检验。大多数高校尚未能够像浙江工业大学那样,从学生培养角度提出学校发展方向与办学特色。

2.在提高教育质量的具体措施方面,很多规划也提出了改革设想。如温州大学在规划中提出:“全面修订人才培养计划,改革课程内容,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构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浙江林学院提出“狠抓教学质量,建立健全教学质量评估监控保障体系。坚持以专业建设为基础,以教学基本建设为保障,以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及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为重点。”

第4篇:人才培养策划范文

[关键词]市场营销;国际化;国际视野;人才培养规格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6128

1目前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国际化技能人才培养现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开展多层次、宽领域教育交流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培养造就复合型、高层次、通晓国际规则的、适应对外开放的创新型国际化人才”。随着互联网带来的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社会对具有国际视野的技能人才的需求愈加强烈,也对营销技能人才主体之一的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国际化技能人才。

目前,伴随着我国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樗秤教育发展潮流,我国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也在尝试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与资源,不少高校都积极开展国外合作办学项目,旨在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高职市场营销技能人才。但是,由于高职市场营销专业长期以来注重学生传统营销技能的培养,对学生国际视野的培养仍缺乏。因而,在与用人单位调研中发现营销专业学生有英语阅读能力与表达能力欠缺,跨文化交际能力不足,国际商务礼仪欠缺,团队合作能力不强,组织能力有待提升等问题。通过对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走访调研发现,大部分院校在培养市场营销专业国际化人才中,主要通过加强英语类课程、商务礼仪课程等方面来实现这一培养目标。但这种方式仅是片面的,不能满足目前企业行业与国际社会对市场营销专业国际化人才的需求。

互联网的深入发展拉近了人们彼此的距离,让世界变小了,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应该具备全球化视野,在互联网的支持下在全球范围内开展营销活动。因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国际知识、国际意识、国际文化、国际交际能力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显得十分重要。

2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国际化技能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国际化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服务于区域互联网零售业、批发零售业、制造业、商业、服务等行业的中、小型企业,具备营销策划、推销业务、在线销售、广告策划、市场调研、公共关系等技能,具备国际视野、人际沟通、团队合作、国际商务礼仪和惯例、市场职业素养、商务英文会话写作等素质,具有创新创业知识,能胜任国际市场营销、推销业务、网络营销、促销策划、市场调研、公共关系、跨境电商等工作岗位的国际化技能人才。

3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国际化技能人才培养规格内容

31知识结构

了解社会常识、消费心理行为知识;了解互联网知识,掌握网上信息传播的途径、平台、销售平台等网络知识;掌握O2O职业领域的工作过程和理论知识;能熟练运用外语,具备基本的和外国人交流沟通的能力;具备职业领域对应的品牌营销知识、网络营销专业知识;掌握市场营销、国际市场营销、网络营销的原理和规律;掌握广告策划、公关策划、客户关系管理、推销技巧等专业知识;掌握电子商务业务知识;掌握商务谈判、线上销售等专业知识,能构建知识网络。掌握市场营销、商务外语、创新创业三体一线的知识结构。

32素质结构

能尊重别国的意识形态、文化、价值观、风俗和,无狭隘的民族观;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开拓创新精神;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具有责任心、事业心、进取心;具有创意素质、文案素质、演讲与表达素质、人际沟通与合作素质、自愿公平诚信的职业素养。

33技能结构

具备进行市场营销相关实践工作的技能;能从传统途径和新型营销方式来开展营销活动;能熟练掌握国际交往礼仪和惯例,有良好的合作创新精神;能熟练地应用互联网开展工作;能熟练进行计算机操作,熟练使用Photoshop、Microsoft Office等工具开展工作;能熟练地使用外语进行商务会话、应用文写作、专业资料阅读以及相关资料翻译;具备较强的项目组织、商业谈判、协调沟通、人际交往能力。

4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国际化技能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

基于对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国际化技能人才培养规格内容的分析,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可以分解成网络营销、商务英语、促销策划、市场调查与预测、推销业务、创新创业等六个不同的能力模块。围绕每一个模块进行对应的课程设置,包括网络营销、广告实务、在线销售、商务英语、跨文化沟通、商务英语视听说、促销策划、市场调查与预测、市场营销、推销业务、SYB创业课等多门课程。通过模块与课程的设置,培养学生的网络营销能力、商务英语能力、促销策划能力、推销业务能力、市场调查能力以及创新创业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国际意识、国际知识和国际交往能力。

41网络营销能力模块

能力要素:能制订网络营销策略;能开展网站建设策划或选择电子商务平台;能策划和装饰店铺;能策划和操作产品上线;能策划和网络广告;能策划网上促销活动;能进行搜索引擎优化;能开展邮件营销;能开展博客营销;能开展社区营销;能分析利用网站统计数据;能评估网络营销效果。

课程设置:网络营销、广告实务、Photoshop设计、在线销售、营销策划。

42商务英语能力模块

能力要素:能良好掌握英语沟通技巧;能撰写英文书信等商业信函;能进行英语会话;能与外商进行商务沟通。

课程设置:商务英语、商务英语写作、商务英语阅读、跨文化沟通、商务英语视听说。

43促销策划能力模块

能力要素:能制定营销战略规划;能对产品研发、设计、销售策略提出建议;能进行广告策划与;能策划与实施促销活动;能策划渠道建设;能策划终端营销;能培训营销人员;能对营销团队建设进行策划;能参与营销体系管理制度和流程的建设。

课程设置:促销策划、团队建设与人际技能、渠道管理。

44市场调查与预测能力

能力要素:能明确调查问题;能界定调查范围,确定调查内容;能选择合适调查方法;能制订调查计划;能进行实地调查,收集所需信息;能整理获取的信息;能统计并分析信息;能进行预测,给出解决问题的建议;能撰写调研报告;能进行调研评估。

课程设置:市场调查与预测、市场营销。

45推销业务模块

能力要素:能收集市场信息;能制订个人销售计划;能明确目标客户;能制订拜访行动计划,并在拜访完毕后填写总结;能做好拜访准备;能在接触客户中识别有效的客户;能应用FABE等模式介绍产品;能有效促成交易;能结算账目;能进行销售服务;能催付账款;能进行渠道管理;能进行大客户接待;能参与其他营销活动;能应用电话进行良好效果的沟通。

课程设置:推销业务、商务礼仪、商务谈判、经济法、消费心理学、演讲与口才。

46创新创业能力模块

能力要素:能产生创业想法;能设计创业计划;能实施创业计划。

课程设置:SYB创业课、创意思维课。

5实现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国际化技能人才培养规格的途径

51开展中外合作办学

中外合作办学已经成为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的一大热点,有无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已经成为衡量一所示范性高职院校的重要指标。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国际化市场营销人才,就必须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引进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中外校方根据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市场实际需求制订合适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实训大纲、考试大纲,双方可以各自保留各自的教学模式,双方互认学分或者互认毕业证书。授课形式上可以由外方教师进行授课或者由经过培训过的中方教师进行双语授课。我方学生可以到海外进修学习,感受外国的学习氛围与风俗文化,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国外风情。学生还可以进行学历教育或者非学历教育,选择全日制课程或者非全日制课程。

52吸引海外学生,营造国际氛围

高职院校可以把国际文化氛围列入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学校层面上建立多元化的国际交流机制,加强学校对外交流的力度,以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为依托,吸引海外学生来校学习。通过校园内海报、文化墙、微信、微博等沟通宣传工具来营造校园内的多元化文化氛围,致力开展校园文化交流活动,加强多元文化的发展与理解。此外,加强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国际意识教育,通过专业活动、竞赛活动等来增进留学生与本校学生的沟通,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

53注重师资队伍国际化培养,开展青年教师海外进修工作

学生是教学之源,教师是教学之本,教师在高等职业教育改革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要培养具有创造才能、适应多元社会的国际化学生,就必须具有国际化素质的专业教学队伍。高职院校可以引进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教师,同时注重师资的国际化培养,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国际化培养,定期开展教师素质培养、业务培养、出国进修培训以及引进外籍专家校内培训。给予青年教师到德国、美国、新加坡等高职教育发达国家学习的机会,让青年从繁重的课业压力中走出来去提升自我,通过多样化的学习和交流,提升教师的国际素养。

54教育理念国际化,教学模式与国际接轨

构建国际化课程体系,在原有的课程基础上新增国际化元素课程,以国际化视野构建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机制,推进国际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将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融入课程中去,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实施与国际接轨的教学模式。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吸收他国先进的教学理念,改善单一的成绩评价方式,采用成绩评价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从多方面去评价人才,注重学生实战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的国际化市场营销人才。

55利用互联网与新媒体技术,拓展学习渠道

新一代的大学生是在网络与新媒体影响下成长的一代,他们天天与网络打交道,懂得新媒体技术,喜欢有创意的新型教学方式,可以利用微课、网络课堂、课程直播、视频课程等新形式结合课堂教学,拓展学习知识的渠道。比如,学生可以学习中国传统礼仪,还可以观看网络视频课程学习国外的西餐礼仪等课程。国外导师可以通过网络视频或者网络直播的形式远程指导学生,与学生进行课后的沟通学习;更可以组成学习小组,一个小组内既有外国学生又有中国学生,通过在线视频沟通交流学习。学生既能学习国内教师的课程,又能通过网络学习到国外课堂内容,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视野,利于培养国际视野人才。

参考文献:

[1]施余兵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及其完善[J].北京政法业学院学报,2013(3):111-113.

[2]高杨,赵迎秋,刘君,等国际化人才培养视野下的校园文化建设[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2(11):670-671.

第5篇:人才培养策划范文

关键词:人才培养政策 体系 研究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3-171-02

当今中国,随着城镇化、信息化、工业化、市场化、国际化 “五化”的同时发展,能源需求已步入一个不断上升发展的通道,能源及重要环境资源与我国社会发展已表现出极其密切的关系,一旦缺乏,社会发展便很可能出现“停滞”。所以说,解决能源及环境资源问题已迫在眉睫,而发展国有资源事业则必须要有更高端的开拓创新型人才。

1 国土资源高层次人才培养政策概况

国土资源高层次人才,主要以两院院士、专业带头人、有突出贡献专家为代表,这部分群体专业知识较强,具有突出的个人能力。国土资源事业想要长期发展下去就必须牢牢依靠这些专业性人才。近些年来,我国的国土资源部对人才的重视逐渐加强,也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以营造一个适合高层次人才发展的环境空间。

国土资源高层次人才管理措施及实施背景如下:

(1)研究制定《国土资源部科技创新人才工程纲要》。

本世纪以来,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加快,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才问题已被上升到了一个与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与兴旺发达密切联系的高度。为了加快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速度,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国土资源部开始着手建立科技创新人才工程,出台了一系列与人才培养相关的政策纲要,同时在部内建立了高层次创新性人才培养机制。

(2)适时出台《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所提出的相关意见》。

为更加紧密结合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为社会发展及市场经济服务,加强国土资源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贡献,国土资源部决定打造一支具有高端水平的创新型人才群体,解决国土资源人才缺乏的问题,从而引导国土资源领域的发展,在人才培养方面,主要规划逐渐形成两院院士、“百人计划”、杰出贡献专家,培养一个具有高端技术和科技进步能力的现代化人才群体,从而能够最大程度的缓解我部对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需要,保证我国国土资源能够持续做出技术创新及长足的发展。

(3)落实实施《国土资源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

国土资源部在人才的长期发展规划中重点指出:建立各类高层次人才队伍,重点发展土地开发及找矿专业性人才,以十年为时间周期重点培养高端创新性科技人才及复合型人才,从而形成一个合理性的人才队伍,为国土资源的未来发展的做好人才保障。

1)高端技术人才培养:培养高端人才,首先必须要有实力雄厚的科研基地为依托,以此培养杰出的科技人才。截至2020年,争取能够培养出20个高水平的国土资源创新群体,自主培养造就和聘用高端技术人员300名,科学领军人物200名,青年高端科技人才500名。

2)制定国土资源管理及国土资源经济综合性人才培养计划。以提高国土资源管理水平为目的,委托我国各大高校,争取在2020年前培养出5 000个具有综合性知识的高端国土资源管理及国土资源经济人才,并开展更大规模的培训教育以满足不断加快的国土资源建设的需要,以 20 000人/年的频率培训高端业务人才。

3)国土资源部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百人计划”。为了全面贯彻实施科教兴国的方针政策,以适应要求日益增高的国土资源工作,就应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大批的优秀青年科技人才。从2002年起,每年在全国国土资源内部选取前200名优秀学术带头青年以作为国土资源干部储备。

4)制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为了培养更多的与国土资源相关的卓越人才,应当加强国土资源行业与我国高等院校的合作,共同设立与国土资源关系紧密的新型课程,设立综合实验室,不断推进人才培养计划,并对教学方法进行相关改革,以期培养出符合国有资源事业的“卓越工程师”作为国土资源一线工作的储备人才。截止2020年,固定以1 000名/年的数量向国土资源系统及地理勘察部门输送全日制工科大学生及研究生,其中60%能够在国土资源系统重要岗位任职,这些高端人才中,主要是以两院院士、学术专家、杰出贡献专家以及拥有超高水平的发明人员为代表。国土资源事业改革创新离不开这些高层次人才的推动。一直以来,国土资源部都在注重对高端人才的培养,并制定出相关的政策以提供高端人才良好的学习条件。

2 国土资源高层次人才政策的作用解析

总结国土资源人才政策在人才计划发展中的具体作用,归纳并解析其中所获得的经验,做好现代化人才发展准备,对于高层次国土资源人才队伍建设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2.1 为国土资源高层次人才政策增添新的内容

2003年12月,全国人才讨论会在京举办,这是我国自解放以来首次举办的全国人才讨论会议,会议表明了“人才由党管”的基本思想,并在此思想上对人才工作顺利开展做出了新的安排。国土资源部以最快的速度,前后颁布了一连串的新规以解决当前人才建设问题,为国土资源高层次人才政策增添新的内容。 国家做出的一系列举措吸引了大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让我国高端科技人才得以 “择木而栖”,为他们营造具有强烈归属感的氛围,极大地促进了我国人才建设工作的进行。

2.2 高度重视青年科技创新人才

2002年初,基于“百人计划”的方针政策,国土资源部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培养一批又一批的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到2010初,在“百人计划”的实施下共产生了青年科技领军人物110名,同时产生了163名掌握领先科技水平的基层技术工作者。在他们所研究的课题下,共有1 085项具有科学研究价值,并及专著共计1 566篇,并有10多人获得了部级别的奖项,150人获得了省部级颁发的科技奖。其中,全国劳动奖章共4人获得,享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8人,新时代百千万人才工程共有6人获选。

2.3 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正逐步加强

由于土地和矿产资源在不断发展的经济体系和社会发展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土资源部也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地理特征及地质特色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国外学者。尤其在最近几年,由于我国国土资源部人才得到了越来越好的培养,杰出人才层出不穷,素质水平不断攀升,逐渐的改变了国土资源部内的人才结构,人才培养氛围越来越浓厚,这对国土资源的长足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4 人才发展的制度框架初步建成

虽然我国自实施国土资源人才政策以来,高层次人才得到了良好的发展,但高层次人才政策体系在部内还有很多问题。

国土资源部高层次人才总量较少,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政策仍需更进一步的完善;世界一流科学家相对缺乏,高层次人才的选拔及任用政策存在不足;老龄化问题严重,在政策方面需要加强青年人才的选择等等。只有建立和完善高层次人才发展的政策,加快国土资源的人才培养政策的创新,才能为国土资源高层次人才培养事业注入新的活力,为我国国土资源的人才发展创造新的辉煌。

3 国土资源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相关措施

政策的制定是用来解决重点问题的,没有相关重点问题就无需政策,没有实质性的政策便不会有新体制的诞生。推进政策改革,必须要先解决思想上的束缚、锐意改革、对症下药,用最有效的方法,解决人才匮乏的突出问题,增加政策 “含金量”,让人才能够“择良木而栖”,激发人才的创造力。

3.1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确立高层次人才成长的制度优势

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要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原则,实施重大人才培养计划,加快人才发展的体制创新及政策创新,建立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联系院士及后备人才制度,应当做到党委听取专项人才工作报告制度和在党委成员内部建立起专家联系制度。做好重大人才策略和人才工程的部署工作,使高层次人才制度能够真正做到培养人才的作用。

3.2 重点培育年轻一代的高层次人才,建立青年人才成长激励机制

重点培育年轻一代的高层次科技人才,激励青年人才不断成长,为国土资源事业不断前进提供人才保证。遵循人才成长的规律,大多数情况下年轻科研人员的思维都较活跃,更可能实现科学创新及科学突破。因此,为了最大限度的发挥人才效益,就应当使年轻一代有更多的话语权及主导权,将重大科研任务交予他们,为国土资源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3.3 为人才成长提供人文环境氛围

一个健康向上且浓厚活跃的学术氛围能够营造出强烈的归属感,能够产生巨大的激励力量。人才政策制定应不断加强 “软环境”营造的强度,创造一个人文氛围与科学氛围和谐共存的环境,为高层次人才的发展提供精神粮食,为他们的想象力及创造力的充分发挥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使人才始终处于一个和谐、激励、尊重、理解与充满凝聚力的环境中,这能够更好的促进高层次人才的发展,同时也能够最大限度的解决人才引进及保留人才的问题。

3.4 加强在国际上的学术交流,以保证我国高层次人才能够走在世界前沿

国土资源部的高端人才应当具有国际化视野,应当具有世界级水平的创新能力,必须能够随时跟踪把握世界最新技术的动向,与国际同行之间保持积极的技术交流,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国际人才蓝皮书》中指出,那些走在国际前沿的高层次人才,更具有科技创新的竞争力。由此看来,想要培养核心型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就必须要与国际接轨,扩宽眼界,寻找核心人才与科技创新之间的结合之道。因此,应当制出台相关政策,以满足高层次人才能够接触国外先进学术交流的条件,以保证他们能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位,使得我国国土资源高层次人才能够具备全球竞争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潘晨光.人才蓝皮书:中国人才发展报告NO.3[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 叶志斌.建设国土资源系统人才队伍的建议[J].资源与产业,2004,6(6):55-57.

[3] 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R].2010.

[4] 海立.用好人才,政策为要[N].人民日报,2010-12-17.

[5]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而奋斗[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 赵丽珍,李普者,杨文顺.当代中国人才战略管理系统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7] 董志超.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激励机制:政策与案例[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10.

[8] 姜洁,潘建伟.发掘“潜力股”培养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N].人民日报,2011-08-15.

[9] 傅昕.大力优化人才队伍建设的软环境[N].中国国防报,2005-09-06.

第6篇:人才培养策划范文

关键词:会展专业 高职人才 培养目标 课程设置 实训教学模式

一、我国会展行业发展及从业人员培养状况

随着国际经济的发展,国际经济分工越来越深入,许多新型产业与行业随之产生并快速发展。会展行业近些年在我国发展很快,既是国际经济快速发展与我国经济国际化的结果,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的进出中商品流通、 技术交流、 信息沟通及经贸交流等活动。我国贸促会会长万季飞谈及中国展览业发展前景时指出: “展览业成为我国服务业中增长快、 发展潜力大、 前景看好的行业之一, 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在世界各国已成为一个集商品展销、 经贸洽谈、 信息交流、 文化交往、 旅游观光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经济产业。会展经济的综合性和全方位的功能,正在对我国经济生活的多个方面产生重要影响。根据有关资料统计和概括:会展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直接和间接产生的经济效益,在发达国家为1:9 ,我国会展业尚处于发展阶段,效益系数预计为1:6。我国至2008年底,国内展览项目已达5800个,展览收入总额达320亿元,带动的经济增长不可忽视。

随着我国会展业的迅速发展,会展专业人才需求数量急剧增加。目前我国从事会展业的工作人员业务素质与能力总体偏低,专业出身的人才比例很低, 大部分人员未经过专业培养, 半路出家, 缺乏经营管理和现代会展运作方面的理论知识或实践经验。会展产业是资金、技术、人才密集型的产业,在会展经济每年以两位数的增幅快速发展的同时,会展教育没有及时跟上,导致会展人才紧缺,或会展人才素质极待提高的状况,有资料显示,我国各大会展城市高薪待遇招募不到合适的会展人才,广州会展人才需求势头迅猛,每年需要3000名以上会展人才。会展人才短缺,已成为我国会展经济发展的瓶颈,据国内知名媒体2008年的调查,我国三大会展城市专业人才岗位需求与求职者的比例为:上海 11∶1、 北京9∶1、 广州 8∶1; 据估算, 全国办展单位多达几千家, 今后一段时间, 我国会展行业每年新增从业人员至少需要 20万;可见会展业专业人才教育与培养工作的严重滞后。

二、会展专业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针对会展人才的缺乏,高校教育承担着重要的人才培养任务。高校培养的会展人才主要分布于三个层面,并有各自的特点。 一般而言, 研究生层次会展人才主要侧重于会展学科的科研, 本科层次既要求有足够的理论知识, 也需要一定的实际操作经验, 当然两相比较, 理论上有较强的优势,而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会展人才要求理论知识适度和实践操作技能较强, 尤其重视实际操作,也就是应用技能型人才。目前,高职院校的会展人才培养是我国会展教育的主力军,但是会展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因缺乏办学经验,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普遍存在专业设置外延过泛,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人才能力培养的内容与方法不够全面等问题,其中,明确会展人才的培养目标十分关键。

会展专业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与会展企业人才岗位的需求与能力分析密切相关,会展企业在工作中需要哪些岗位及每个岗位的能力要求决定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通过调研发现,一般会展企业有四个方面的人才需求,即会展管理人才、会展策划人才、会展营销人才和会展组织与服务人才,不同类型的人才对其有着不同的能力要求。会展管理人才对应会展企业的经理岗位,要求其有较强的领导能力、组织能力、协调与管理能力。从事本岗位的工作人员一般具有较强的工作经验,会展理论与实践都较丰富,高职院校培养的会展人才要在会展企业的基层工作多年并积累一定经验后方可胜任本岗位的工作。会展策划人才在会展活动中主要负责项目创意、市场调研、 方案策划等方面工作的人员,他们主要负责会展项目的研究和开发,起草会展项目的策划书,编制预算等;会展营销人才主要从事会展招商招展、市场营销、 宣传推广工作的人员,这类人员直接与市场打交道,通过电话、 网络、 邮件、 登门拜访等形式和会展企业的客户、 新闻媒体、 广告商取得联系,推销自己的展会,此类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销售技巧,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较为熟练的外语交流能力;会展组织与服务人才从事会展现场布置,展台设计,对会展策划、 会展营销等一线工作部门的服务,会展活动项目中的后勤接待服务工作等。以上工作对应会展企业的基础工作,高职院校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以上岗位及能力紧密相关。结合高职院校与会展企业的实际,高职院校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为满足地方经济及社会发展需要,适应会展行业的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从事会展策划,调研,营销及服务等基础工作,既掌握会展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又具有现代管理知识 ,能对会展及相关活动进行设计、 规划与管理的技术应用型与复合型人才;毕业后可从事展会现场管理、展会设计与搭建、市场调研、会展营销、 广告策划及服务等相关岗位工作。

三、会展专业高职人才培养课程设置

会展企业的岗位及能力要求决定了会展专业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也决定着会展专业高职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及其体系内容。课程体系的设置与人才培养过程的充实是会展专业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与岗位能力是否能完成的保证,因此,要合理地设置课程体系,还要象前面分析人才培养目标一样,具体地分析会展企业的岗位及能力要求。会展业是一项集全局性、 专业性、 操作性和政策性于一身的系统工程, 会展活动涉及了很多岗位与行业领域, 因此, 会展高职人才属于多种技能人才的集合, 如从事会展活动总体策划与市场推广的项目经营型人才、为会展活动提供专项服务的专业服务人才、 场馆建设与营运的场馆管理型人才等, 不同类型的会展人才所需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亦有较大的差异。在具体的人才培养过程中,要通过课程体系的设置及其内容的完成来达到以上多种能力的塑造。

会展管理人才在行业中层次最高,专业性最强,是会展行业的核心人才。这类人才往往需要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丰富的会展运作经验、准确的市场预测能力,其对会展活动起着整体的指导作用,其具有的水平和素质如何直接决定会展水平的高低和会展的效果。这种人才培养一般需要的周期和时间较长,其不仅需要较深厚的专业知识背景,而且还要丰富的实践经验,懂统筹懂规划,刚走出校门的年轻人一般是难以胜任的,这样的人才不是高职院校重点培养的对象。但在高职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中要设置一些体现会展管理思想与理念,体现市场预测与判断,体现会展设计与规划等课程,使高职学生毕业后通过职业的积累,全面拓展综合素质打下基础,这些课程有:会展概论、会展管理学等课程。这些课程的设置既能为高职学生打下坚实的职业基础,为其以后通过几年的职业积累实现向会展行业核心人才的转化,也能为学生开展具体的会展工作提供理论与实践的指导。

会展策划人才、会展营销人才和会展组织与服务人才在会展行业中属于会展务工作环节的操作与实施人才,是会展行业的与行业支撑性人才。这些人才属从事的工作主要体现为会展工作的具体任务的完成,根据工作的流程其任务可以有:参展企业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某个展会的市场推广与营销,会展项目的计划与编制预算,展会现场布置与搭台设计,具体展会活动的后勤服务等。在会展公司中,以上工作任务的完成基本由刚毕业的高职生完成,所以,为对应以上工作任务,培养高职生的专业技能,应开设如下课程:会展英语、 英语口语、 商务礼仪、 计算机、 文案写作、心理学、会展策划、会展营销、会展客户管理、会展经济学、 会展业法规、会展设计、会展信息管理、会展项目策划、会展物流 、会展旅游等课程。

会展专业高职人才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有关会展的核心专业技能,如会展前期的市场策划,会展营销、会展的组织及服务管理等技能,而且与核心技能相关的综合素质也十分关键,从前面所分析的会展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中也可以看到,从事会展工作的高职学生要有纵深的专业技能储备,同时要具备宽泛的综合素养才能胜任会展相关工作。根据会展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及达到的目标不同,以上课程可以分为两大模块课程,即综合素质模块课程和专业项目模块课程,前者主要是指会展英语、 英语口语、 商务礼仪、 计算机、 文案写作、心理学等课程,后者主要是指会展策划、会展营销、会展客户管理、会展经济学、 会展业法规、会展设计、会展信息管理、会展项目策划、会展物流 、会展旅游等课程。专业项目模块课程又分为专业理论课程及项目实践课程,其区分标准在于专业理论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为专业技能的培养提供理论基础,而项目实践课程主要为完成会展工作而设定的工作任务或工作项目进行人才培养。专业理论课程主要在一年级开设,项目实践课程主要在二年级及三年级第一个学期开设。综合素质模块课程可以根据会展工作的流程及工作项目的设立在前五个学期中分别开设。会展专业高职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除了以两个模块课程之外,还应该在三年级开设毕业实习等培养学生会展综合能力与素质的相关课程,此类课程应以毕业设计或毕业实习报告等方式体现。

四、会展专业高职人才培养的实训教学模式

高职教育的重要特点在于依据行业、企业及岗位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这要通过高职人才的实训教学途径才能达到以上人才培养的目标。会展高职人才实践技能的培养要从整体上进行实训教学模式的设计,从技能认识与掌握的程序上可以分为认识性实训,基础性实训及工作项目性实训三个实训环节。

认识性实训的目的在于:学生开始进行会展专业的学习时,通过一些实训内容的设计与教学使学生认识会展行业及企业的实际运作情况,会展工作的性质及人才的要求,从而让自己树立学习的目标与方向。认识性实训从校内实训来看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班会、学生生日聚会、学生迎新晚会等学生自己参与并实践的会议形式,并规定以上会议的内容与程序,让学生进行会议计划的制定及相关活动方案的策划等工作,使学生对会展专业的学习内容有初步的认识。认识性实训从校外实训来看可以组织学生到企业的新产品现场会及企业的市场调研部门等参观与学习,使之了解会展工作、市场策划工作等的实际情况,对会展专业有较深刻的感性认识。

基础性实训的目的在于:结合学生的专业课程的学习进行大量会展基础项目的技能实训与掌握。本类型的实训项目的设置要与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相结合,在整个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对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学习与掌握起基础性的作用。基础性实训项目主要体现为各专业课程的实训教学环节的内容、为某一专业技能而设置的专业实训项目等,如市场策划方案的拟定与撰写、会展现场的设计与搭建等。以上实训内容的实施要依赖校内专业实训室功能的完善与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来完成,校内实训室主要是为会展工作的各过程而专门设置的专业实训室,如会展模拟实训室、广告策划实训室、市场调研与推广实训室、会展现场搭建设与设计实训室等。校内实训室主要由教学硬件与教学软件组成,通过校内实训室的建设完成学生对会展专业的模拟实训,实现专业技能的培养。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对基础性实训的完成也起重要作用,其可以通过学校与企业的校企合作平台,让学生参与到企业或行业的基础性工作中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工作项目性实训的目的在于:通过企业的真实工作平台,让学生完整地参与整个会展工作流程来得到真实有效的工作能力。这种实训体现工作的完整性与真实性,这可以借助顶岗实习的方式来完成,其表现为当企业有某一具体工作项目时,如新产品的展销,通过会展专业学生组成一个工作项目团队的方式,在企业专家与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真实地完成这一工作来实现专业技能的获得与累积。

参考文献:

[1]宋继东,宋晓燕.《浅谈我国高职院校会展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中国成人教育》2009

[2]张翠娟.《浅谈高职院校会展专业人才培养途径》,《网络财富》2008

[3]石兆.《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

第7篇:人才培养策划范文

关键词:产学融合;现代学徒制;营销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人社部人才市场公共信息网以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劳动力市场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市场营销人才至少已经有五年持续高居全国人才市场需求榜首。鉴于我国正处于经济飞速发展时期以及市场竞争的加剧,营销人才的需求在未来的很长时间内仍然会是需求的热门。相对企业的“人才难求”,学校培养的营销人才却出现了“业难就”、“岗难求”现象。这种人才供求结构性矛盾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供求脱节,解决之道是校企合作。然而从实践角度看,目前的校企合作很难形成长效机制,尤其是面向众多中小型企业的学校更是难以通过校企合作解决人才培养问题,所以如何建立深度的产教融合、以“现代学徒制”的方式培养营销人才成为值得思考问题。

一、人才培养模式

基本设想所谓深度产学融合下的“现代学徒制”营销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借鉴德国“双元制”和新加坡“教学工厂”基础上,结合我国现实条件加以改造,由学校和商贸企业、管理咨询公司、人力资源公司共同成立产学融合营销人才培养平台,学生分为AB组,分别以学生身份和“学徒”身份交替在校内校外学习、实习,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目的的一种营销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充分考虑参与主体的利益,通过建立有效利益驱动机制,保证合作者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和合作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在校企共同成立的这个平台上学校是生源、师资、教学、培训场地和设施的提供者;合作企业是“师傅”、项目、培训师资、实习岗位、就业途径的提供者。其中商贸公司是营销人才培养平台上的的重要角色,在“学徒制”人才培养中处于关键地位。

公司需要按照现代公司制度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如员工管理制度、绩效考核制度、销售管理制度、成绩考评制度、轮岗制度等。公司设置人员直销、电话销售、网络销售等销售渠道部门及岗位,按照师傅带徒弟方式开展销售管理工作。同时公司还设置人力资源、会计、销售内勤、营销策划、市场研究等部门,设置相应的岗位,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可以在营销部门轮岗,亦可以在非营销部门轮岗。根据学生偏好和能力给予不同的岗位锻炼,做到因材施教、合理分流。按照学生进入企业的学期设置“初级学徒”——“中级学徒”——“高级学徒”——“准师傅”——“师傅”——“经理”——“合伙人”升级制度。学生在升级过程中实现能力和素质的升级,逐步由销售能力培养转向销售管理、领导团队方面培养。达到“师傅”程度学生可以带徒弟,优秀的“师傅”可以留用成为师傅或者职业经理人,优秀的职业经理人可以成为公司合伙人。大批合格毕业生通过人力资源公司和管理咨询公司输送到其他用人企业。学生在学徒阶段采用校内外“双师傅”指导,绩效和学业成绩“双考核”,实现“双约束”。

二、校企合作方式选择

该人才模式需要紧密的校企合作,合作的方式可以有以下几种选择:第一种合作方式:学校注册成立商贸公司,并与人力资源公司和管理咨询公司签订合作协议。由学校教师担任专职总经理或者社会招聘总经理开展业务。第二种合作方式:由有实力的管理咨询公司组织成立商贸公司,并与校方签订校企合作协议。第三种合作方式:由学校提供办公条件和商贸公司或者管理咨询公司、人力资源公司共同成立公司,整合各方面资源开展业务和人才培养。在以上三种合作方式中以第三种模式为最佳,这种模式实际上是双主体办学方式,可以有效整合各方资源,有利于形成长期合作的机制。

三、教学综合改革

这种人才培养模式需要进行教学整体性改革。首先校内教学需要要采用大模块理实一体化教学。教学方法要摆脱讲授为主,采用任务驱动、项目驱动、问题驱动、案例驱动、活动驱动教学,学生学业成绩考评也要采用过程化考评、成果考评相结合的模式。学生要分为AB组校内校外轮训、校外实习轮岗。保证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教育与培训结合、学习与就业结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业状况,实行分层次教学,做到“量身定做”,又可以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满足一体化教学和企业实习要求,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资源的使用率。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小组学习和团队销售实现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通过客户拜访、销售、课程任务实现沟通能力、吃苦耐劳不怕挫折素质的培养;通过企业早会晚会、工作活动实现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适应能力的培养。可以考虑将专业课程整合为理论和实践合一的五大教学模块。分别是营销基础模块、市场研究模块、销售模块、销售管理模块、营销策划模块。

学生培养以销售人才为核心、销售管理、营销策划为翼,以营销基础和市场研究为基础。其中营销基础模块融合《商品学》、《经济学》、《经济法》、《管理学》、《市场营销学》、《企业认知》、《模拟营销》等七门课程;市场研究模块融合《市场调查与预测》、《市场调研实训》、《消费心理学》三门课程;销售模块融合《商务礼仪》、《推销技巧》、《商务谈判》、《网络营销》、《电话营销》、《谈判实训》、《沟通实训》、《推销实训》、《网络营销实训》等九门课程;销售管理模块融合《渠道管理》、《销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三门课程;营销策划模块融合《营销策划》、《促销策划与管理》、《广告与广告策划》、《公共关系及策划》《市场营销策划实习》五门课程。在建设专业中与合作企业共同开发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块课程,满足专业教学的基本需要。形成讲义、课件、试题库、教学案例库、训练手册等一套教学资源。学生在企业实习过程中会根据未来工作需要和岗位需要,完成方向性课程的学习和培训。

四、教学团队建设

为了保障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需要一支理论和实践水平都比较高的教学团队。基本建设思路是内部培养与外部引进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也就是通过教师进入企业、企业高手进课堂,现有教师除了完成学历提升之外,更重要的是到企业加强实践锻炼,每位教师在完成校内教学后都要与该组学生进入企业同步进行实践锻炼,一方面协助企业加强学生管理,一方面提升企业实践能力,为企业力所能及地解决问题(如规章制度的建设和调整、销售流程规划、促销策划等)。校内教学要根据内容,请企业有关人员到学校进行兼职教学,通过双向融合,达到师资培养和团队建设目标。

五、实训条件

第8篇:人才培养策划范文

关键词 房地产营销策划 人才培养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7.05.031

0前言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房地产行业从过去的黄金年代转入白银时代,房地产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变化,行业的人才竞争也愈加激烈。营销策划作为房地产行业重要的就业岗位,对白银时代的房地产企业在竞争中获胜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营销策划岗位也成为房地产热门投递岗位之一(根据2015年智联招聘关于房地产行业大学就业报告显示,营销岗占比11.4%)。“房地产营销策划”课程主要向房地产营销类岗位输送人才,其人才培养方式需要适应房地产行业发展,满足房产企业的实际需求,因此需要从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考核方式上对其进行改革,以提高毕业生的职业竞争力。

1“房地产营销策划”课程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构建目标

1.1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房地产营销策划岗位素质技能需求确定“房地产营销策划”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及职业发展规划。本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从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维度出发:知识目标是使学生能系统掌握房地产营销策划的知识体系;能力目标是使学生能根据房地产营销策划的职业标准,运用房地产营销策划知识,从事房地产项目营销策划工作;素质目标是使学生无论在任何企业做任何项目,均能展现强烈的成功欲望、坚定的事业信念、乐观向上的人生观念、吃苦耐劳的精神、自强不息的人格特征、活跃创新的思维、团队协作的能力和受人敬佩的职业道德。本课程面向的主要岗位是房地产营销策划师,其职业发展规划见图1。

1.2课程构建目标

“房地产营销策划”课程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课程架构,以工作任务为引导促进课程内容建设,夯实理论基础,突出职业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房地产营销岗位素质技能需求为标准,为房地产开发企业或房地产营销公司培养“会做人,会做事,会合作”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创新型营销应用人才。其具体目标如下:(1)建立以“知识+实践能力+职业素质”为主体的人才培养目标;(2)构建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特色鲜明的课程教学内容;(3)以夯实理论基础为目的的理论课程教学建设;(4)与现代新技术新方法相结合的课程教学方式创新;(5)建立科学的、客观的课程考核体系;(6)培养双能性(理论性+实践性)任课教师;(7)建立产教融合式课程教学模式。

2“点、线、面”三维立体人才培养模式

“房地产营销策划”课程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基本思想,在点上强调理论知识的掌握,在线上促进知识的衔接,在面上突出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从岗位职能需求分析、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和教学质量监督体系建设四个方面出发,在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式、考核方式上展开应用型改革,从“点、线、面”三个层级培养房地产营销人才,同时提高期望从事房地产营销工作的学生的个人职业发展潜能(见图2)。

3三维立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路径

3.1优化师资队伍,突出理论与实践并重

教师全方位触及学术、实践和政策领域,同时肩负着教育教学工作。教师的素养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门课程的优劣。“房地产营销策划”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教师的自身质素。因此,在教师队伍的建设上,一是注重培养既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双能型教量,如通过参加学术会议、开展教学研究等方式强化课程专业技能,通过到企业挂职兼职、带领学生参加专业竞赛的方式在实践上提高岗位实操能力。二是引入双师型教师,即企业营销策划类工作者走进课堂,如参与课程建设、站上讲堂、指导实践作业等方式帮助学生提高实践水平。双能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兼顾理论与实践,对高素质、高技能的创新型营销应用人才的培养发挥关键作用。

3.2分层设计课程内容,深挖学生潜能

为增加职业岗位与课程教学的相关性,“房地产营销策划”课程对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结合各模块的工作要求,将模块任务化,实现知识结构的细分,将问题层次化、逻辑化,从简单到复杂,逐层加深,有利于教师查遗补漏,挖掘学生潜能。教学内容模块化是以房地产营销策划岗位的工作流程为主线优化的,如图3。在教学模块的基础上,为突出理论知识与职业岗位能力的相关性,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掌握基础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从课程四大模块出发,依据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逻辑关系,使课程教学内容任务化,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主动地积极地构建知识以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性、创造性和操作性,见表1。同时,为了加深学生对营销岗位的工作内容的体会,帮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提升实践动手能力,课程设计了项目情景模拟,包括课内项目和课外项目。课内项目以案例导入的形式帮助学生掌握营销策划理论知识,一般选择1个典型项目;课外项目则要求学生将理论知识用于实践,进行项目营销策划的实操,学生以小组形式自主选择合适的项目。课内项目与课外项目均结合课程模块,按教学任务要求完成。

3.3优化实践教学条件,为教学提质增效

实践教学条件是保障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实践教学条件的优化可以从教学材料与教学环境的建设两个方面着手。在教学材料方面,除了基本的课程教材外,任课教师队伍还可以建设基于课程任务的实验教材,制作重难点知识的微课,编制参考书目,编撰课程精彩案例集锦等来丰富教学材料,提升教学效果。在教学环境建设方面,实践教学可以从校内外两个方向开展,同时结合软硬件设施设备。校内实践环境建设在软件建设上一是双师能双师型教师,二是现代化信息工具的建设,如APP自学系统的开发、视频二维码(教学视频如微课、案例教学等)、营销模拟软件系统等:在硬件建设上则着重于实践空间、实践硬件配备如电脑、多媒体、基础网络等方面来满足实践需求。校外实践环境建设在软件建设上一是网络海量资源的共享,二是房地产开发企业或营销咨询公司的项目资源分享;在硬件建设上则侧重于实践基地的建设。

3.4建设岗位能力全面考核体系,提升岗位胜任力

考核不是教学的目的,只是检验教学效果、促进教学的工具。“房地产营销策划”课程考核由过程考核和期末考核两部分组成,强调学习的过程性、岗位胜任力的全面性和考核的标准性。过程考核体现考核常态化,注重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主要以从课堂表现、阶段任务质量两个方面展开的教师评价主,辅以小组组长评价和学生互评。岗位胜任力的全面性则是从毕业岗位的工作内容要点出发,平衡课程考核分值比重。考核的标准性是对阶段任务和终极考核的评定实行指标量化,最大限度增加考核的公平公正性。课程考核标准见表2。

第9篇:人才培养策划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滚动计划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高职教育的基础,方案水平如何,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将设计、规划、决策变为物质形态的产品或对社会运行产生具体作用的技术型人才,工作场合是基层部门、生产一线和工作现场,工作内涵是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规范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和服务,很多技能需要在真实的工作背景,真实的冲突和矛盾中获得。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其培养过程的复杂性。在教学形式上,不仅有一定的理论教学,而且还尤为注重实验、实习、设计、实训等实践教学,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在实施教育的参与对象上,既有学校的专职教师,又有校外兼职教师和实习单位的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促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融合。在教学手段上,更注重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等新技术手段的广泛应用。在教学组织形式上,既有课堂教学,又有课外教学、现场教学;既有校内的教学,又有校外的实训。高职教育人才成长规律更加凸显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的多变性和复杂性,对人才培养方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各学校对人才培养方案在高职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认识都比较清楚,对人才培养方案从编制、实施、监督、业绩考评等都比较重视,大都由学校统一领导,教务部门牵头,采取分级管理,系、部负责的方法,间隔一定时间进行重新编制(修订),其目的是为了保证人才培养方案要满足教学环境和条件不断变化的要求,适应和引领应用技术、岗位技能的要求和发展变化趋势。虽然一些院校比较注意方案的动态性,每年都对方案进行修订,但缺少必要的组织、方法、程序和内容要求,各系部因人而异,缺乏科学性,效果不佳。

一、基于滚动计划人才培养方案的技术框架

滚动计划(滚动预算)是管理会计人员在编制企业生产经营计划时采用的一种现代化的方法,它是相对于传统静态、定期方法应运而生的。传统的静态、定期方法在编制计划(预算)时,其会计期间(通常为日历年度)是固定不变的,其缺点主要有:1.盲目性。由于定期计划(预算)往往是在计划年初(一般提前两到三个月)编制的,对于整个预算年度的生产经营活动很难做出准确的安排,尤其是对计划后期只能进行笼统的估算,缺乏远期的指导能力,给计划的执行带来很多困难,也难以实现对生产经营活动的正确考核和评价;2.滞后性。由于定期计划不能随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当计划中所规定的各种经营活动在预算期内发生重大变化时,如预算期中途停产,就会导致预算的滞后性,使之成为虚假的或过时的预算;3.间断性。由于受预算期的限制,致使经营管理者们的决策视野局限于本期规划的经营活动,通常缺乏对下期的思考,易形成人为的预算间断。因此,定期预算不能适应连续不断的生产经营过程,从而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目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就是采用这种定期的编制方法,其存在的问题与企业经营计划相似,面对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机器设备、工艺技术、仪器仪表、检测手段等的快速更新,当企业对人才培养要求发生变化时,人才培养计划的盲目性、滞后性、间断性等问题暴露无疑。滚动计划(又称永续预算或连续预算),是指随时间的向后推移和预算的执行,及时补充修订原来的预算,使预算自行延伸并保持一个固定期间(通常为12个月),它是针对传统静态、定期计划的缺点采用的一种新的方法,具体做法如图1所示。

图1 滚动计划

滚动计划与定期计划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1.透明度高。由于滚动预算距离实际执行期较近,与日常经济管理工作紧密衔接,可以使管理人员从动态角度清晰地认识近期的规划目标和远期的战略布局,使预算具有较高的透明度;2.灵活性强。由于滚动预算是属于动态调整性预算,可以充分考虑影响预算执行情况的各种因素的具体影响,及时做出调整和修订,使预算的指导和控制作用得到充分发挥;3.连续性突出。由于滚动预算在时间上不再受日历年度的限制,因此,能够连续不断地对未来的经济活动做出规划。

目前,高职院校采用定期、静态方法编制的人才培养方案,无法摆脱其编制方法本身固有的缺陷,加之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给企业生产经营环境和条件带来的不断变化,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不断发生变化,使人才培养方案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过程、教学要求等各方面,都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对高职教育适应性、引领姓、创新性的需求,严重制约了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而采用动态、滚动式的计划,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很好方法。

二、基于滚动计划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分析

学校的教育要通过课程得以具体体现,而培养方案即是课程的具体安排和布置,课程是方案的核心。课程是通过具体内容传达给学生的,所以,确定课程内容、研究课程结构是方案的关键。就高职教育,从一般意义上来讲,培养方案一是要体现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二是保证高等教育的层次。从学校个体而言,既要体现学校的办学方向和宗旨,又要突出职业技术教育的区域性、行业性、职业和岗位性的特点。同时,高职教育的办学目标,决定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要围绕着工学结合进行,按照学校与企业(行业、区域或其它组织)确定的结合形式,从对企业(行业)的岗位群进行岗位分析出发,从岗位的基本要求与学校专业教育的对应关系着手,共同设计教学方案、共同实施教育与培养。在培养计划的制定中,除了一般性的知识要求外,满足企业(行业)个性化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主要应由企业提出更为科学合理。所以人才培养计划必须要有企业(行业、区域或其它组织)参与,制定出在校内学习与在企业工作(实训、实习、跟岗、顶岗)学习有机结合的教育计划,使学生的学习内容与职业目标密切相关。特别是对于职业岗位工作环境(工作情境)和工作条件(工作器械)依赖型专业,在教学内容、课程结构、教学环节、教学条件、教学方法、考核要求等方面,要充分保证工学结合的有效实施,不断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课程分析可以从两个层次入手,一是课程结构的分析,二是课程类型的分析。从工学结合的要求出发,首先,按照课程内容与学生综合能力构成的关系,把课程划分为三大部分:专业岗位技能培养课程(可进一步分为核心技能课程和一般技能课程)、社会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团队精神、协调能力等)培养课程、基本素养(基础文化、基础技术理论,政治品质、职业道德、艺术修养等)培养课程。要科学合理地确定这三类课程的比例关系,它体现了学生就业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其次,按照课程内容与岗位业务环境和条件的关系,把课程划分成四种类型:稳定型课程、环境变动型课程、条件变动型课程和混合型课程。凡是在一定时期内,课程内容不随岗位业务环境和条件变化而变化的,称稳定型课程。这类课程主要传授学生基本原理、一般方法等;凡是课程内容随岗位业务环境变化而变化的,称环境变动型课程。这类课程的特点是学生岗位能力的体现,在掌握课程基本理论、方法的基础上,要根据职业岗位业务环境的变化,灵活运用专业知识进行业务的处理,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对岗位情境要求高,如经营决策、商务谈判、采购等业务岗位;凡是课程内容随岗位业务条件变化而变化的,称条件变动型课程。这类课程的特点是学生岗位能力的培养,关键取决于对岗位条件(机器设备、器具、工艺)的了解和掌握程度,对岗位条件要求高,如机械零部件加工、计算机软件应用等业务岗位;介于二者之间的称混合型课程,这类课程的特点是学生岗位技能的掌握,对于岗位环境和条件都要考虑,重点是二者的结合,如会计电算化、国际贸易等业务岗位;此外,还要根据学校特点、地方环境文化特点、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特点等,确定若干(X)具有引导性、开拓性、创新性、综合性(某些先进的应用技术,如引领温州地区的制鞋、模具、低压电器技术等;温州地区的“工商结合”、“工贸结合”等领域)等特殊教育的课程,作为学生的选修课。在按以上“三(课程的结构)四(课程类型)X(课程特色)制”对课程的构成和类别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确定课程的结构、内容、课时分布、授课方式、考核要求等。

三、组织机构设置与运行机制

为了保证培养方案能够及时制定(修订)和定期“滚动”,有必要对高职院校现行的有关机构设置和运行机制进行改革。为保证方案的有效运作,可实行“三委会制度”,将人才培养方案的决策、管理执行和监督检查的职能相互分离,又要使各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相互通畅。学校通过设置虚拟机构——人才培养方案编制与修订决策委员会,负责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制与修订工作。人员主要由专业带头人和企业(行业)专家组成,定期和不定期地举行会议,针对社会经济发展和行业(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及时提出岗位(群)环境和条件的变化及发展趋势,决策新的(滚动后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要求,保证人才培养方案的及时更新;由教务处和各院系相关人员组成人才培养方案管理执行委员会,按照决策委员会的决策内容,负责方案的贯彻执行;由督导处牵头,组成人才培养方案监督委员会,负责方案制订(修订)、执行过程和执行结果的检查监督。“三委会”之间要保持信息的及时沟通,建立相应的机制,定期和不定期地举行专门会议,协调各环节出现的矛盾,形成一个三位一体的从方案的编制、修订到执行、监督、检查,完整的组织体系和信息反馈系统(如图2所示),使各部门责权明确、相互制约,避免相互推诿、绩效不清。

图2 三委会组织系统

四、“滚动”内容的确定与工学结合的实施

采用滚动计划的方式确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滚动”内容的确定是非常关键的,它体现了教学内容的动态性和先进性。相对静态、定期计划而言,滚动计划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及时更新课程内容。为了尽量避免这个问题,科学合理确定“滚动”的内容是非常必要的。从上面对课程的划分来看,培养方案中需要定期“滚动”的课程,主要集中在变动型课程上。这类课程随着科学技术发展,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等的不断涌现,以及企业经营环境、经营战略的改变,课程内容要不断的变化,以适应和引领企业对相关岗位技能不断进步的要求。此外,凡是涉及学生能力培养的课程,大都需要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岗位环境和条件的改变,往往会对工学结合提出新的要求,如何保证工学结合的有效实施,也是滚动计划中必须要重点考虑的“滚动”内容。

基于滚动计划的人才培养方案,其课程体系的灵活性与职业功能性是根本,课程体系实施的实效性是特色,教学环节的连接、教学要求的联系是掌握专业技能不可或缺的。要实现这些要求,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实施工学结合,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将起到重要的作用。为了及时准确确定课程的“滚动”内容,保证工学结合的有效实施,在培养方案中,基于“三四X制”课程的分析,对于稳定型课程,一定时期内可不作为“滚动”的范围。对于条件变动型课程,经过决策委员会认定,岗位条件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时,除了相应的理论教学内容,如新的原理、技术、方法、工艺过程等要随之变化外,实践仪器、设备手段等也要及时更新,以保证工学结合的有效实施,这对于岗位器械依赖型专业(如机械专业、模具专业、电器专业等)尤为重要。对于环境变动型课程,经决策委员会认定,岗位环境发生较大的变化时,除了相应的理论内容要随之变化外,同时要为学生提供或营造相应的岗位环境氛围,这对于岗位情景依赖型专业(如营销专业、社区管理专业等)显得尤为重要。另外,“三委会”要对核心技能型课程予以特别的注意,时时关注课程相关条件和环境的变化,确保课程内容的及时滚动和工学结合的有效实施。

五、实际运行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学校对人才培养方案一直非常重视。以往的做法是各系、部对方案定期进行修订,报学校教务实践处备案后执行。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各系、部没有责任压力,对构成方案主体的课程,特别是对随环境和条件变化比较敏感的岗位技能类课程分析甚少,加之缺乏监督,对方案的修订、执行效果都不够理想。2010年初,由校长牵头,聘请校内外专家、教授,成立了人才培养方案审核委员会(决策委员会),花费了近一个学期的时间,对各系、部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逐一分析优化,重点放在受工作环境和条件影响大的专业上。如低压电器业是温州龙头行业,温州被称为低压电器之乡,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是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由于受金融危机以及企业生产经营“转轨变型”的影响,一定时期以来,企业技术进步、设备更新、方法升级都很快。面对这样的社会发展变化背景和企业需求,委员会对电气系提交的电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详尽的论证,对相应的岗位技能课程进行重点分析,淘汰过时、陈旧的内容,充分听取专家意见,结合行业、企业实际,填充、扩展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等方面的课程内容,同时,责成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和系教学单位,确定、落实培养方案校内外实施的条件要求,以保证工学结合的有效执行。并形成制度,对环境和条件变化敏感性的专业、课程,各系、部要对其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定期的滚动修订,委员会进行定期的分析审核。教务、实践设备等职能部门负责方案执行过程中各种公共教学资源的协调和落实;各系、部负责内部教学资源的落实和方案的具体实施;督导处负责方案定期滚动修订、审核、教学资源落实和方案执行的检查和监督。规定各部门这方面的工作业绩作为期末考核奖励的重要内容。以此构成人才培养方案及时优化(决策)、确保实施(管理)和严格检查(监督)的责、权、利三位一体的质量保证体系。

参考文献

[1]丁金昌,等.关于高职教育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再认识[J].高等教育研究,2008(06).

[2]盛秋生,周萍.工学结合背景下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探索,20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