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人才素质文化范文

人才素质文化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人才素质文化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人才素质文化

幼儿教师人文素养培养研究

一、项目意义

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这一项目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价值。

1.为高职学前教育人才培养中实施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教育提供切实可行的途径与方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为融入高职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项目及内容的选择提供依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浩如烟海,如何选取其中对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最具典型意义的项目和内容,是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前提条件;本项目研究成果,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选择原则、方法及内容方面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其次,为高职学前教育人才培养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式方法提供参考。在高职学前教育人才培养中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多途径、多维度和多层次的。多途径主要体现在传统文化教育实施的途径包括课内与课外,而课内又包括专列的传统文化类课程和其它课程中传统文化的渗透;课外又包括大学生社团活动、各种素质拓展活动等;多维度主要体现于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包括理论阐述、技能操作、实践训练等多种方法;多层次主要体现在对传统文化项目及内容的认知程度要求,包括熟练掌握、基本了解、感知体验等。

2.为高职其他专业人才培养融入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教育的方式方法提供参考和借鉴: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下称《纲要》)的通知,明确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针对大学阶段,《纲要》提出要“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鼓励民间艺人、技艺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参与职业教育教学。”可见,在高职院校各专业人才培养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已是势在必行,本项目针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结合进行研究,研究成果也将为其他专业在人才培养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式方法提供参考和借鉴。

3.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的传承提

点击查看全文

茶文化思维中的茶企人才管理策略

摘要:人才管理是茶企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部分,在优秀员工培育发展与利用上有着重要作用。本文从茶企人才管理现状入手,针对其中的问题提出了人才培育需求。然后,结合茶文化在茶企人才管理中的作用提出了基于茶文化思维的人才管理策略,培育德才兼备的优秀员工,为茶企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茶文化思维;人才管理;管理思路;管理策略;管理现状

人力资源是企业的第一资源,企业经营管理的一切工作都离不开人,尤其是优秀人才更是不可或缺。随着知识时代的到来,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对人才可谓是求贤若渴,茶企也是如此。从茶企人才管理现状看,其中存在不少问题,具体表现为管理思维落后、缺乏文化内涵等。基于此,可以把茶文化思维引入茶企人力资源管理中,创新人才管理策略,优化人才管理现状。

1茶企人才管理现状和培育需求

1.1人才管理现状

在茶企经营管理中,人力资源是非常重要的元素,特别是当前人力成本日益增加,人才培养成本不断加大,而且人才的流动也比较频繁,无形中增加了茶企人才管理压力。茶企相当重视人才管理,以求培育人才、留住人才。然而现实情况是茶企人才管理有诸多不足,尚未达到目标。茶企人才管理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人才管理一直采用传统理念,缺乏时代精神,没有从当前的时展实际和茶企自身情况出发,很难高效引领人才管理工作,无法达成良好的人才管理效果。第二,人才管理缺乏文化内涵,没有融入实质性的文化元素。文化元素的缺失让人才管理失去核心要义,空有其形没有其神。人才管理以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为主,既强调技能培训也注重素质培养,而当前茶企人才管理缺乏实质性的文化元素,显然不能满足人才管理中的素质培育要求。第三,部分茶企管理者缺乏人才管理经验,不具备较高的管理能力,本身参与管理的热情也不高,这种情况下人才管理与企业管理体系之间的融合度不足,不能在企业在全面贯彻落实人才管理工作。而且,由于缺乏高能力的人才管理人员,现今茶企人才管理效果不是十分理想。

1.2人才培养需求

点击查看全文

谈应用型德语人才培养方式及路径

摘要: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专业社会实践的技能型人才,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所制订的实施人才培养活动的具体方案,是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及培养模式的总体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质量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之一,而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又是专业和高校得以发展的前提和动力。因此,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和制订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保障。本文通过解析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德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阐述地方民办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方式与路径。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德语专业

一、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德语专业概况

截至2018年,全国开设德语专业的高校共129所,其中浙江省共7所,分别为浙江大学、宁波大学、浙江科技学院、宁波工程学院、浙江外国语学院、同济大学浙江学院及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以下简称“越秀”)。各校成立德语专业的时间如下:浙江大学(1969),浙江科技学院(2000),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2004),宁波工程学院(2006),宁波大学(2007),同济大学浙江学院(2014)及浙江外国语学院(2015)。其中,浙江学院和越秀为民办高校,其余5所为公办高校。越秀德语专业现有4个年级11个班,共有学生300多名;现有在编教师17人,师资专业方向涵盖德国文学、语言学、翻译学、教学法、经济德语、科技德语、跨文化交际等各个方向。

二、德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内容

根据学校统一指导思想及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工作的基本思路和原则,德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内容包含十一个方面,即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主干学科、核心课程、学制和修业年限、毕业最低学分要求、授予学位、学时与学分、实践教学环节、知识能力素质矩阵图及课程设置,其主要和核心内容包括:

(一)培养目标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德英双语应用能力,能在翻译、经贸、教育、汽车、外事、旅游、跨境电子商务等领域从事相关工作,具有国际视野和中国情怀,高素质应用型复合人才。

点击查看全文

新商科人才职业素养培养体系构建实施

关键词:新商科;高职人才;职业素养;教学体系;培养构建

在当前新商科高职院校的发展中,“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人才”是亟需解决的问题。在此种问题的思考中,新商科高职院校需要对人才职业素养培养的教学体系进行构建,要在对学生的知识技能进行加强传授时,对其高素质、高品德进行强力发展。只有新商科高职教师同步推进对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提升,才能可持续发展新商科高职人才,才能在社会发展中,实现对其能力水平、道德品质、职业精神和专业素养的有效发挥。

1新商科高职人才职业素养培养教学体系的构建原则

1.1目标适应原则

新商科高职院校的相关教师在对人才职业素养培养的教学体系进行构建和实施时,需要遵循目标适应原则。具体来说,教师需要对培养目标进行明确,要应用适合该目标的教学体系和教育模式,要以此来促进培养目标的实现。教师需要以培养目标为导向,需要对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进行适应,要对目标适应性原则进行遵循。只有如此,新商科高职教师方能依据培养目标设置教学体系,才能达到对人才职业素养的高效培养。

1.2系统稳定原则

教育系统内部诸要素都遵循一定规律,以既定的机制为依据运行,此种系统虽然封闭但是稳定性足够强。在人才职业素养培养模式社会化的现在,提出了许多要求,不仅要求改革教育理念,明确教育目标,还要求保障人才培养质量,要求给予学校和教师教育保障和相关条件,更是需要教师们在创新了教育教学方法和策略后,设置和完善相应的教育管理体制机制等。既不可过于机动,更不能随心所欲地变化,要具有明显的泛型性,并依此特性形成稳定的系统,让系统具有自己的程式和风格。对此,新商科高职院校的相关教师需要在重视对人才职业素养的培养时,依据系统稳定原则来构建和实施相应的教学体系,利用此种原则来完善体系,强化对人才职业素养的培养。

点击查看全文

乡村振兴下的农村人才培养问题分析

[摘要]党的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每一个环节的实施,都离不开农民这一主体要素。并且《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更是强调了要把“坚持农民主体地位”作为指导乡村振兴规划实施的原则之一。提高农村居民的整体素质,培养能够建设农村的实际人才,成为加快推进我国乡村振兴战略部署的必要手段,战略意义十分重大。分析了农村人才培养和发展存在的问题、发展目标和要求,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为农村人才培养发展提出参考建议。

[关键词]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

农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本质,农民是农村发展和建设的主体。农民在整个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不仅仅扮演着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角色,还肩负着乡村治理、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等重要使命任务。因此,全面提升农民的整体素质,是我国乡村发展要解决的根本性问题。只有培养出一批懂农业、爱农村、会经营、善管理的高素质农民,才能解决农村发展的内生问题,使传统农业成功向现代农业转型,使农民成为有前途的职业,实现传统小农向现代农业的无缝衔接,乡村才有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振兴。当然,教育和人才培养虽然是一项见效慢、周期长的大工程,却是实现农村长远发展的必经之路。所以,大力培育农村人才,全面提高农村农民的素质,实现农村居民“高质化”,才能为2050年全面实现乡村振兴夯实基础。

1我国农村人才发展存在的问题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只有切实加强农村教育力度、广度和深度,才能进一步推动我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技术进步与推广,打造符合我国农村需要的建设主体。目前,我国在农村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以下问题。

1.1我国农村人才发展内生动力不足

我国农村人口5.766亿人,占总人口比重41.5%。劳动力数量非常丰富。但是,在5.766亿农村人口中,受教育程度不容乐观。虽然文盲人口数量逐年降低,但是农村高学历人员比例依然很低,2013-2017年,大学及本科以上学历人员只有0.2%,大专以上不到1.5%。根据2013—2017年中国农村居民家庭户主主要文化程度数据统计得知,我国农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除此之外,根据中国农村统计年鉴数据得知,我国农村人口净流出量达每年1284.9万人。2018年,我国外出农民工占全国农民工的60%,即使有农民返乡也不一定从事农业工作。农民基础文化水平不高加上大量农村劳动力外流,使得农村人才培养和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

点击查看全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