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人才培养方面的建议范文

人才培养方面的建议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人才培养方面的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人才培养方面的建议

第1篇:人才培养方面的建议范文

人才资源是企业的核心资源,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是综合实力的竞争,本质上是人才的竞争。近年来,供电企业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为加快培养“高精尖”型的技能、技术、经营管理人才队伍,采取了一系列的有力举措,全面加强人才队伍培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新形势下,供电企业如何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工作、为企业建设坚强智能电网提供可靠的人才保障?带着这样的思考,笔者通过对所属EZ供电公司(地市级供电企业)的调研,分析了人才培养的现状,提出了打造供电企业人才培养模式“升级版”的若干建议。

一、EZ供电公司人才培养工作现状

近两年来,EZ供电公司树立了“人人都是资源”的人才理念,在人才选拔培养上变“相马”为“赛马”,人才培养工作充满活力。但是,由于受历史原因和客观条件限制,EZ公司没有自身的培训基地和师资力量,技术沉淀不够,在人才总量与人才结构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对公司的又好又快发展支撑不够,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人才结构不合理,特别是高精尖人才匮乏。截止2012年末,EZ公司在册全民职工1058人,大专以上学历735人,占比69.21%,中级及以上职称179人,占比16.85%,高级工及以上技能人才539人,占生产岗位人员的75.28%,地市级专家人才4人,省公司级专家人才1人,人才当量密度为0.8791。随着电网科技的发展,电网自动化、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对员工的技术和技能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现有的人才队伍难以跟上公司科学发展的“脚步”。

第二,人才培养体系不够健全,未形成人才培养工作合力。EZ公司由于多方面原因,人才培养体系不够完善,人才培养工作难以形成合力。公司、二级单位和基层班组(站所)的人才培养职责不清晰、网络体系不健全;公司对经营管理、专业技术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不够清晰;对各类人才培养方式、考核评价、激励引导等方面的制度和机制不够完善。职责、目标和制度体系的不健全,直接影响了人才培养工作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第三,人才培养方式不够丰富,人才培养效率有待提升。EZ公司人才培养手段比较单一、层次单薄、供需脱节,严重制约了人才队伍建设的发展。从纵向上看,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生产技能人才的培养主要通过理论培训、专业调考和技能竞赛等传统模式;从横向上看,人才培养重“专业对口”、轻“专业适应”,重“主营专业”、轻“小众专业”。人才培养的效率难以提升,人才资源对公司发展的支撑乏力。

二、对地市级供电企业打造人才培养模式“升级版”的建议

根据对EZ供电公司人才培养工作现状的分析,笔者以为,供电企业要实现“电网坚强、资产优良、服务优质、业绩优秀”的战略目标,加快高精尖人才队伍建设刻不容缓,需切实做好“三分、三径、三工程”人才培养提升工作,打造符合供电企业实际的人才培养“升级版”。具体来讲,就是要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分层级制定培养计划、分阶段落实培养目标、分类别执行考核标准”(简称“三分”)为基础,以“学历提升途径、职业技能等级提升途径、专业技术资格提升途径”(简称“三径”)为手段,大力实施“人才接力工程、专才培育工程、将才提升工程”(简称“三工程”)。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实施:

第一,“三分”打基础。一是分层级制定培养计划。为落实各层级的人才培养责任,形成人才培养工作合力,供电企业本部、县公司(直属单位)、基层班组三个层级要分别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形成符合实际情况的中长期《人才培养工作规划》。地市公司层面,要根据《人才培养工作规划》和年度人才培养总体目标,制定和完善有关规章制度、各类人才队伍培养计划,加强人才培养资源的整合与投入;县公司(直属单位)要根据公司人才培养计划,结合本单位的人才需求情况,制定技能、技术和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实施细则;基层班组根据上级的总体计划和实施细则,制定具体的落实计划。各层级的人才培养工作计划制定后,要统一公布,充分吸收职工的意见和建议。二是分阶段落实培养目标。在地市级供电企业各层级人才培养工作计划定版后,各单位要选择每个专业的具体培养对象,再根据培养对象所处的培养阶段,因材施教地制订科学合理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设置时,要区分是新入职员工、转岗员工、骨干员工还是核心员工,每个员工的培养目标要与其所处的职业生涯发展阶段保持一致,让每位员工都能够找到切合自身实际的发展目标。三是分类别执行考核标准。在人才培养计划和目标确定以后,地市供电企业要分层级与被培养对象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协议中明确被培养对象在培养期限内必须完成相应的培养任务,以此作为考核依据。生产技能类要完成相应专业的QC攻关课题、取得相应专业的技能等级;专业技术类要完成相应专业的科技创新类项目或论文,在专业竞赛或调考中取得靠前名次;经营管理类要完成相应专业的经营管理考核指标、调研报告或论文。

第二,“三径”促提高。一是提升学历教育层次途径。供电企业在学历教育方面要加大投入,加强与电力类高等院校合作,联合开办高升专、专升本、研究生班等后续学历函授班,为员工实现学历提升创造良好的平台,同时制订相关制度,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学历教育。员工通过学历教育提高自身专业理论水平,以利职称申报、评级取证等。二是提升专业技术资格途径。要认真摸清员工队伍专业技术资格基本情况,按具备申报条件的时间节点,对人员进行归类。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增加激励措施、落实考前辅导培训项目等多种手段,为员工申报专业技术资格提供贴心的服务,逐步提升员工队伍的专业技术能力。三是提升职业技能等级途径。随着工资改革持续深入,技能鉴定持证情况与工资直接挂钩,加之技能津贴、技能专家等各类激励措施向生产一线高技能人才倾斜,极大地激发了员工对技能鉴定工作的积极性。供电企业要利用这一有利政策,加强员工申报技能等级鉴定有关服务工作,有效引导人员合理向技能岗位流动,逐步解决结构性缺员问题。

第三,“三工程”助发展。一是通过实施“人才接力工程”,培养技能人才。主要培养方式有四种:入职培训――在新员工参加国网公司和省公司岗前集中培训的基础上,地市供电企业可以开展形式和内容丰富的入职培训;导师带徒――对近三年参加工作的新进员工,开展“导师带徒”活动,签订师带徒协议。在日常管理上,从现场传帮带、月度小结、季度座谈、半年总结,到年末考评表彰等各个环节形成闭环管理机制;技能培训――开展有针对性的岗位适应性培训,对班组一线员工的技能培训采取岗位实操技能和专业理论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班组内部“手把手”微型培训课堂活动,组织开展专业技能对抗赛;考前培训――针对员工迫切需要得到技能鉴定、职称评定、注册师考试、后续学历教育方面的专业指导,企业要对员工档案进行跟踪,排序各类考试时间节点,做好“点对点”服务工作,提高职工参加各类资格考试通过率。二是通过实施“专才培育工程”,培养技术人才。主要培养方式有四种:技术挂职――选派专业技术骨干到省公司有关专业部门和直属单位开展技术挂职锻炼,跟班学习电网规划建设、电网运行、电网检修、智能电表运维等专业技术知识;轮流实训――充分利用目前已有的实训基地,组织各基层单位班组开展岗位技能实训,全员每年轮训一次,每次轮训时间不少于一星期;跟班实训――要充分整合电力设备厂家的技术培训资源,每年选派部分紧缺专业技术人员到变压器公司、二次保护设备公司、智能电表公司、集抄设备公司等厂家开展跟班学习,提升专业技术人员的设备应用维护和故障处理能力;工程锤炼――依托电网工程项目培养专业人才,做到“学中干,干中学”。选拔专业青年员工全程参与电网工程建设与管理等,将工程技术人员的培训效果纳入绩效考核管理,进一步提高其技术应用能力。三是通过实施“将才提升工程”,培养经营管理人才。主要培养方式有四种:干部学堂――结合干部大学堂,邀请知名院校专家学者来企业授课,培养干部对宏观经济、电力行业发展趋势等的认知能力;建议企业领导走上讲台为全体中层干部讲课,科级干部轮流就某一领域的专业问题进行讲解,甚至就个别问题进行辩论;政府挂职――选派优秀青年干部到地方政府部门进行挂职锻炼,全面学习新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协助政府部门解决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改善民生等活动中的涉电问题;双向挂职――为加快班组长和一般管理人员的培养,选拔机关部门和基层单位优秀青年开展双向挂职锻炼,即机关部门的一般管理人员下派到基层单位班组挂职、基层单位班组长上挂到机关部门任职;外脑培训――与高等院校联合举办“班组长沙龙”培训班,分批将班组长送到高等院校进行封闭培训。与专业管理咨询培训机构合作,为一般管理人员和班组长举办专项技能提升培训班,促进复合型专家人才的培养。

第2篇:人才培养方面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 赣州 电子信息产业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近几年,特别是《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以来,赣州市在大力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的振兴建设过程中,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发生了结构性变化,其中对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的需求显得尤为迫切。而赣州高职院校每年对这类人才的培养却尚未实现对位输出,绝大部分的毕业生流向了沿海发达地区。为了解赣南振兴建设对电子信息类人才的知识结构、技术类型、技能层次等方面的要求,有针对性地调整和修正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此项目的研究对于为赣南振兴建设输送合格的适应性人才,促进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与此同时,对于推动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找准专业定位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一、教学改革实践过程

首先与赣州市政府、基层部门协作调研,特别是电子元器件、印刷线路板、家电和光电等相关电子信息行业进行调研,形成赣州市对电子信息类人才需求的规格要求;研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实训条件,对学生进行投身振兴赣南建设的思想教育,组织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

根据教学改革方案,我们作了如下的工作:调查赣州市电子信息类企业对人才的知识能力要求;调查学生对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意见、希望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以及职业选择方向;进一步明确电子信息类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技能与素质。组织学生进行参观、调研、实习,培养学生热爱赣南、服务赣南的情感,引导学生寻找自身能力与现实需求之间的差距,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找出不足,逐一修正,分步实施。

二、产业现状、就业情况和对策建议

(一)产业现状。

自本项目立项以来,研究组便着手对赣南振兴建设对电子信息类人才的知识结构、技术类型、技能层次等方面的要求开始调查研究,并对赣州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与办学举措、提高高职电子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意义与措施、赣州高职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的现状与对策研究、赣南高职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高职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与指导体系的构建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调查显示,近几年来,赣州市一直在着力打造赣南电子信息产业,《赣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赣州市重点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将电子信息产业作为千亿元重点产业来打造,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措施。赣州已逐渐成为东南沿海电子信息产业的首选转移承接基地,所以对电子信息类人才的需求上,也就仅体现了对应用技术层面的要求,具体对知识技能的要求为:(1)具有集成、应用电子、电子信息系统设备的基本能力;(2)熟悉电子电路的基本理论和技术;(3)掌握电子元件的规格、标准检测方法;(4)取得中级维修电工、中级电子产品装配工、中级家用电子产品维修工等从业资格证书;(5)掌握电子产品的生产管理、技术管理方面的基本知识;(6)了解电子产品发展动态、电子产业政策和知识产权等法律法规。而对于研发型的人才则基本无要求。

鉴于以上原因,我们把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基础性技能培养,二是拓展性技能培养。根据课程教学目标的需要,重构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分为基础性教学模块和拓展性教学模块。

(二)就业情况。

由于现阶段赣南地区电子产业基础不够扎实,电子信息类的职位相对有限,从近三年来的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毕业生在赣南地区就业人数占总人数的10%左右,且有逐年下降的趋势,也就是说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大部分毕业生仍将面向沿海等电子信息产业发达地区。

(三)对策建议。

1、进一步加强政策扶持,创造良好的环境,重点支持电子信息产业中基础性、创新性,对上下游产业链撬动性强的项目建设。

2、进一步挖掘赣南的资源优势,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构建产业承接平台。

3、进一步完善各种经济和社会文化环境,吸引各方人才。因为一个地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状况的最主要因素是与人力资本潜力发挥相关的经济组织结构和文化传统等社会环境因素。

4、进一步推动“政校行企”互动,加强产学研研究,进一步发挥地方高校的人才优势,有针对性地进行电子信息类的研究和人才培养,为赣南振兴建设特别是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培养合格的专门人才。

三、结束语

通过本项目的研究,对于我们如何培养适合赣南振兴建设的电子信息类人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本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得到了赣州市相关企事业单位的大力支持;但在此同时也反映了校企沟通渠道的不足,为使赣南地区的电子信息产业尽快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建议地方政府整合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建设一个具有一定区域影响力的电子信息产业专业市场,使产业发展辐射到周边地区,形成以赣南为核心的电子信息产业圈。

本文系赣州市社会科学研究课题(课题编号:13438)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第3篇:人才培养方面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 校企深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9.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7-0-02

在2005年的时候,国家制定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其中第十条明确指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这个决定很客观地指出了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理念应体现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指导方针,要求职业教育必须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把传统的以灌输理念知识为主导的教育转向以就业为主导的教育,同时从专业学科本位向职业本位的转变,实现教育与就业的对接。而如何更为有效的地实现这两方面的结合,本人认为“校企合作”模式较为彻底贯彻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的的有效途径。

校企合作,顾名思义是“学校+企业”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它既有别于“学校本位”,也有别于“企业本位”,是基于市场和行业需求的基础上,职业院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培养人才的一种方式,是学校为满足社会需要,尤其是对口企业人才需要而进行的一种合作办学模式。校企合作模式的本质在于把学校教育与社会的经济发展联系在一起,形成可持续发展能力;其核心是工学结合、校企双向参与人才培养;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促进学校、企业的共性发展。

我校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自新职教理念提出以来,就积极探索、热情参与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新模式的研究进程中来。专业建设初期就与众多房地产企业签订了企业人才供需培养协议、企业人才培养基地等一系列富有成果的“校企合作”机制。2009年开始更是进一步开展了“冠名培养”暨“冠名班”的校企合作模式,从人才培养目标、企业课程设置、企业内训师上课、学生顶岗实习、企业奖助学金等不同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深度的合作,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笔者自“冠名班”成立以来,一直担任一线教师和班主任的工作,同时在阅读了中外部分有关著作的基础上,对深入开展“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有了以下几方面的思考和建议。

一、“校企”合作更应该是“政企校”三位一体的合作

纵观我国各界职业教育模式,还是以学校为主体,是“学校本位”的一种教育教学模式,虽然自1996年国家正式颁布了《职业教育法》这第一部职业教育专门性法律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各种较为先进的教育教学模式有了较大的进步,但总体上还是学校一头热,学校更多的专业还是没有企业参加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或是极小程度地参与教育过程中的某一小部分内容。由于学校与企业双方在教学与培训之间的关联较少,所以合作还是较局限于浅层面,存在“形而上”的弊端,最易体现的就是:理论课程与实践环节脱节、学校实践环节与企业培训环节相脱节、学生对岗位操作能力认识还不够、学生的动手能力还是未能达到用人单位的一些基本要求以及学生对合作企业缺乏基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等。但究其产生的原因,本人并不觉得是学校和企业间有很大的问题,相反这正是他们的难处。我国政府并未制订具体的校企合作法规政策,对推进校企合作的力度并不够,这就导致了企业缺乏人才培养的责任感,并且出于“利益最大化”的考虑,校企的深度合作是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而学校如要进一步进行市场调研、企业学习、师资培养也需要投入相当的人力和物力,但政府却缺少基本的“给养”,因此合作热情不高、深度合作开展不了也是自然的。

纵所周知,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是职业教育界学习的典范,而“双元制”的核心就是“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德国为了保证“校企合作”深度开展,共有包括《职业教育法》、《企业基本章程法》、《劳动促进法》、《青年劳动保护法》、《实训教师资格条例》、《关于工商业协会权利的暂行规定的法规》等一系列法规中都基本上有对“校企合作”的一些指导条例,尤其是合作保障的内容。包括英国政府也有这方面的相关规定:企业和学校联合培养学生,企业可减少缴纳教育税额;加拿大政府也通过退税政策来鼓励用人单位参与校企合作。

因此,建议我国也尽快出台“校企合作”等方面的教育法,进一步明确和规范政府、学校、企业、学生在校企合作教育中的权利、责任和义务。相关教育行政部门在这一法律的框架下,建立校企合作办学的体系、制度和章程等。同时从学校和企业的一些实际需求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内容,包括对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提供贷款、税收等优惠,解决好企业在参与职业教育过程中的近期和长远利益问题,才能持久、稳定地吸引企业参与到校企合作中来,形成稳定的校企联合办学机制。对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学校,在各方面、各场合加大对其的宣传力度,不断提高该学校的社会知名度,为学校的招生办学提供便利;同时在学校的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尤其是“校企合作”的专业实训地块、实训室建设资金等给予相应资金,进一步保障和促进校企合作的深度开展。

二、“校企合作”更应该是教育教学全过程的合作

“校企合作深度不够、可持续性低、开展受众多局限”是我国各大学校“校企合作”模式的普遍现象,大部分专业和学校甚至只局限在与“某某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而根本没有任何实质的合作过程;而有部分专业或学校与用人单位签订了人才培养协议,同时也参与了部分实训课程的指导,但缺乏人才培养的系统性;也有学校的“校企合作”就是学校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现场接受指导,除了个别有条件的企业可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一段时间之外,大部分学生接受到的实践教学时间很短,无法得到系统指导学习,更难说学到全面的岗位技能和职业知识。诸如此类,本人都觉得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而仅是纸面上的合作,并没有深入开展。

我校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较好地认识到这些不足之外,曾先后经过了在“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教材”、“企业特色课程”等方面与企业的进一步沟通、协调和共同合作,起到了较为明显的效果。较显而易见的就是学生对职业的认识得到进一步加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回归,最直接的效果就是学生的专业能力、职业能力得到了较大的加强。但本人认为,深度的“校企合作”更应该是教育教学全过程的合作,而如何做到全过程的“校企合作”呢?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一)从高度上确立“校企合作”的地位

无论是学校还是企业都要建立合作小组并确定成员。同时建立学校、企业双方组成的“校企合作小组”,全面指导协调校企合作各项工作。合作小组应由校、企主管负责人、中层负责人、教师和技术工人组成,共同负责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行业发展、职业岗位更替研发或调整新、旧专业设置;明确培养目标、调整或研发旧、新课程;共同参与教学计划制订调整、实训标准和职业规范的制订、修订等。当然这个过程都需要用到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建议政府、企业、学校多方筹措资金,设立校企合作办学的专项基金,并用于“校企合作小组”的会议、研讨、考察、学习等各方面。

(二)建立完善的学生培养计划

“校企合作”是人才培养的模式,而校企双方签订的合作协议就是用人单位的“订单”,这张订单不仅是一张用人需求的预订单,更应该是一份完善的人才培养计划,而这个培养计划并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群体、一类专业。基本上应包括培养目标、课程标准、课程计划、教学方法、评估方法在内的订单培养计划。如我校的“冠名班”培养方面,学校可以充分召开“校企合作小组”会议研讨行业情况、岗位的工作内容、学生基础、学生素养等一系列情况,从中提取典型工作任务和学生培养的典型方法形成“基础课+专业程+校企特色课+顶岗实习课”的课程体系,同时在所有的课程开发中都有企业和学校的成员参与,体现完善性。同时,这样的研究会议并不是一次两次就止的,而是根据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行业调整的不同时期、学生年代的不同及时召开,达到人才培养的可持续性。

(三)加强“校”本教材和“企”本教材的开发

“校本教材”已经是比较成熟的一种教材开发成果了,相信绝大部分教材还是比较贴近行业和职业的专业能力要求,但教材的变化是永远滞后于行业或是市场的变化的,如何做到贴近行业的第一线,紧跟行业发展的节?使得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职业能力更适应社会、行业发展的需要呢?当然经常性地修改教材、出版教材是比较困难的一种方法,而且耗费的人力、财力会比较大,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本人觉得进一步开发“企本教材”应于专业课程的教学,并配套“校本教材”的教学使用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法。一方面有利培养企业需要的最新人才、使学生掌握企业需要的职业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加强教师的专业能力,丰富课堂内容及教学方法。

(四)尽快构建完善的校企合作的教师队伍培养机制

良好的师资队伍,是培养学生成为专业技术人才的前提和保障,“校企合作”不仅应该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强有力的助推作用、为学生的成长和就业提供帮助,也应成为专业教师成长与提升的平台。各职业学校,应该在以往“校企合作”的层面上,进一步开展师资层面的合作,在达到一定成熟的合作条件后,偿试建立学校教师定期到企业挂顶岗挂职,企业专家到职业院校兼教(尤其是实训周课程的教学方面)的“相互顶岗挂职”制度。而寒暑假期,更应该与企业建立常态性的教师实践学习的合作。同时,在另一方面可以帮助企业开展员工职业资格证的考取、技能鉴定等的培训,并由合作小组共同商讨“校企合作”基金的筹措,最终实现共赢。

通过校企合作,对用人单位而言,降低了招工的成本和用人风险,实现了学生专业能力和企业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对学校而言,校企合作提高了办学水平增强了学校的生存和发展能力;对学生而言,校企合作是学生实现就业理想、人生发展的有效通道。因此,政府应加大职业教育的投入,以相关政策为指引,有效地规划学校和企业的有机连接,同时通过探索、创新“校企合作”模式,促进职业学校和企业的深度合作,最终办好人民满意、政府满意、学校满意、企业满意、学生满意的中等职业教育。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关于“双元制”职教模式评价的国际比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3):20-22.

第4篇:人才培养方面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工业自动化;高技能人才;培养;现状;对策

Research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high skilled personnel training in Suzhou

NIE Qiong AI Jia-kun PAN Shu-xun

(Suzhou Polytechnic Institute of Agriculture, Suzhou, Jiangsu 215008, China)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rough a variety of ways such as Through in-depth enterprise questionnaire and interviews,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suzhou industrial auto-mation high-skilled personnel training from the government, businesses, schools in three areas. And in view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in the government, enterprises, schools, highly skilled personnel training aspects of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We will further improve the industrial automation high-skilled personnel training system, Ensure the quality of industrial automation high-skilled personnel training.

【Key words】Industrial automation; High skilled talents; Culture; present situation; Countermeasures.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亚洲最大的制造业大国,苏州近些年制造业的发展成绩令世界瞩目,而苏州作为全国甚至全球重要的制造业中心。我们在感叹苏州制造业发展迅速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随着近些年随着通货膨胀和房价高涨等多重因素,劳动力北移导致苏州地区劳动力短缺和劳动力成本高提高,致使苏州制造业产业调整和生产方式改变,原来普通制造业需要的普通一线操作工人从数量和技能上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生产的需要,高技能人才更为短缺,这已成为影响苏州地区乃至华东地区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工业自动化相关的电子机械产业是苏州地区的一个重要的经济支柱,随着产业调整,工业自动化相关的高技能人才严重不足,为了苏州地区经济的发展,在苏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资助下,对苏州地区工业自动化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进行调查和分析,从学校、企业、政府三方面来探索工业自动化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方式、内容、目标,为苏州地区工业自动化高技能人才培养做出一点贡献。

1 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现状

1.1 学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现状

目前技能人才的培养主要集中在中专和大专职业院校。随着近些年中国高考制度的改革和扩招,中专和大专学生的生源主要来自初中、高考当中成绩的同学,这些同学基础知识较差,自我学习和管理的能力、吃苦耐劳的能力差;而从学校角度看,职业院校的教学仍大部分采用和本科类似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这种方式对于理论基础知识差的中职和高职的学生是提不起兴趣的,学生更喜欢边做边学的方式,而中职和高职教学设备和器具又存在台套不够,人数多的问题,教学做方式的课程还是有限的;再者,学校和企业不存在利益关系,不是所有的企业愿意和学校合作培养学生,学生所学知识和企业实际应用的知识存在一定的脱节。虽然苏州地区对中职和高职院校的改革和资金投入在全国都是走在前列,但是仍然很多学校还是存在这些问题。所以学校到企业能直接上岗的高技能人才还是很有限的。

1.2 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现状

通过对多家苏州地区工业自动化相关的企业进行调查,企业技能人才主要来源于应届毕业生招聘、招聘会招聘,而应届毕业生技能经验不足、耐心不够、怕吃苦,很多工作做不了多久就跳槽,真正在一个岗位上干的时间不长,尤其是高职院校学生。中职院校学生虽然没有高职学生跳槽率高,但是基础差,自我学习、再学习能力和对新知识的学习能力比高职学生差。有工作经验的技能人才,又存在自身能力和薪资待遇要求不相符的问题。而从员工的角度来看,员工认为高技能人才普遍收入不高,随着通货膨胀和房价的上涨,不足以满足员工的生活需要。另外大多员工还认为企业提供给与员工的培训机会少,成长慢,有的时候员工想提高没有机会和时间。

1.3 政府高技能人才培养现状

虽然苏州市在近些年新建了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并且投入使用,并且对于苏州市的中高职院校用于学校新建实训基地、购买设备投入的资金远远高于其它地区和省份投入的,但是这些措施是远远不够的,各高校仍然存在台套不够、实训资源不够的情况。除此之外,国家在高技能人才人才方面的法律和法规还需进一步完善。高技能人才市场也有待进一步的建设、完善和开发成一个体系。工业自动化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不是单一靠一个部门一个单位来完成的,涉及多个部门,然而各部门存在沟通不足,整个培养不成一个体系。

2 苏州高技能人才培养对策研究

2.1 关于政府职能部门的对策建议

2.1.1 加大政府引导作用,发挥各方面力量

工业自动化高技能人才培养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不是单独靠苏州政府职能部门、企业或社会、学校某一单一部门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三者的共同承担,协调配合,将三者的力量形成合力。这就需要一方面政府、企业或社会、学校发挥各自的职能功能和特点,另一方面要对高技能人才原来的培养模式进行创新改革,建立一个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以市场来运行的一个培养体制。再者,加强企业、政府、学校三方面的沟通和合作,建立一个“集团化”企业模式,使各方面的资源高效、合理、有效的利用起来,真正的实现对工业自动化高技能人才的有效培养。

2.1.2 加大政府投入和政府宣传力度

苏州中高职院校很多院校还存在的教学设备不足,学生多,资金不够的现象,应重视各院校的均衡发展,加强对中小职业院校的资金投入,让发展快的带发展慢的。目前社会上对高技能人才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企业和社会还是重学历轻技能,虽然在苏州市工业自动化高技能人才和本科学生工资差别并不大,但是社会大众普遍认为高技能人才工作在一线,比较苦比较累,低人一等,不愿从事。需要通过政府的宣传来改善高技能人才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2.1.3 其它

技能培养应从小孩子兴趣抓起,从小培养,建立政府主导的公益性的专业培训机构,让更多的孩子有培训的机会;进一步完善高技能人才相关的法律和法规,来维护高技能人才体制;政府应该加强整个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的监控,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加强执行力度,并且发现问题及时沟通解决,进一步完善整个体系;进行政企合作,培养青年技能人才;加强高技能人才的有效管理等。这些都需要政府在实践中摸索,根据实际情况的及时反馈,进行调整。

2.2 关于企业的对策建议

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必须遵循以人为本、全面综合发展、课程设置以实践为本、采用因需施教的原则。

2.2.1 加强企业与高校之间的联系

企业和学校之间不存在利益关系,而企业对于学校的学生的培训无效益产生,这是很多企业不愿意学校培训的原因。但是学校必须要进一步合作,才能将学生课堂上讲的和企业所需的之间的差距缩小。在这点上,可以建立校中企业、顶岗实习生定向实习、聘请企业技术人员作为课程负责老师、课堂以企业生产为主线将课堂搬到企业一线等

方式使学校培养出更多企业需要的出校即能上手的高技能人才,同时企业对学校老师进行培训、分配给能力强的学校老师学生项目或技术难题来共同攻克。通过以上多种方式来加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联系。

2.2.2 完善企业培训制度

目前存在的较为传统的培训方式为师傅带徒弟,或者企业内部培训。企业应该建立一个完整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制度和计划,从进公司每年对员工进行各项综合打分和考核,对于贡献突出的高技能优秀的员工进行出国培训、企业间交换培训等,并且从薪资、福利待遇、休假、体检等方面都享受不同于普通员工,从而形成一个企业间重高技能人才的导向。

2.2.3 关于学校的对策建议

对于中高职院校,培养适应社会为企业所需的具有良好基础的技能人才是学校的目标。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要加大实践设备投入,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重实践注重技能培养。为了更好的和企业挂钩,应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和交流,根据企业岗位要求制定专业培养计划,课程以项目化实践教学为主,以企业岗位能力为培养目标来设置课程内容。加强校企合作,建立校中园、企业实训基地、定向培养、校企共同研发课题等方式。才能真正的培养出企业所需要的能够自我提高和发展的高技能人才。

3 结论

苏州工业自动化相关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是一个庞大的社会工程,不是哪一个职能部门能够完成的,需要政府、企业、学校三方共同努力协作才能完成。我们现在只是处于一个初级发展阶段,还存在各种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学校来共同面对和解决,只有共同努力、积极沟通、执行到位,我们才能建立一个真正能够培养出工业自动化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1]李俊秀,马应魁,等.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1):60-64.

[2]吴翠娟,徐进. 电子设计自动化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1(12):39-40.

[3]陈华凌,洪伟明.适应区域产业发展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科技信息,2012(32):65-66.

第5篇:人才培养方面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

作为一种全新的商务模式和经济形态,电子商务带来了整个社会范围内的一次巨大变革,需要一支浩大的、有新型商务管理和技术能力的创新型电子商务人才队伍。自2001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电子商务专业的首批13所高校进行专业招生以来,我国普通高等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模不断扩大。据统计,截至2007年,开设电子商务专业的本科院校已达306所,高职高专类院校864所。众多本科院校大多提出了“培养复合型、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目标,但在目前的电子商务本科人才培养中,学生在学习能力、知识结构、计算机水平、专业知识和外语水平等方面较为突出,而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方面相对缺乏。因此,如何构建符合电子商务发展实际和企业实务需求的教学实践体系,成为电子商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一个重要而迫切的话题。

一、电子商务人才的专业技能需求分析

在阿里巴巴的一份关于“网上做生意必备能力”的调查中,网络营销推广能力、计算机和网络操作能力被众多企业(网商)看成是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必备的专业能力。在全球最大电子商务网站之一的阿里巴巴看来,搭乘阿里巴巴平台的几千万国内中小企业在电子商务人才上极度匮乏,因此高校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应面向应用。2006年4月份开始,阿里巴巴(中国)有限公司一直在积极推广与全国各大高校的“阿里巴巴电子商务认证考试项目”。

事实上,电子商务人才需求是多方面的,包括技术型人才、管理型人才、商务型人才等等。但企业最需要的是有专业、有技能、有特长,而且能够以最小的成本为企业赢取最大利润的人才。因此,高校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定位有其合理性,这源于企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多方面能力需求,包括:作业层面的项目操作与执行能力,利用互联网销售推广的能力;战术层面的企业运作与商业策划能力,利用互联网进行产品与服务的设计开发能力;战略层面的竞争优势的维护与开拓能力,产业链整合的决策能力等等。这对以培养高级电子商务人才为己任的高等院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市场的需求对高校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引导性作用。因此,高校和企业间形成良性互动,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状况明确专业定位,尤其是提升学生的实务技能和综合素质,成为提高电子商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

二、电子商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实践教学状况

实践性教学已成为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中的最重要的内容和环节。目前,电子商务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有着极大的缺口,而电子商务从业人员的水平亟待提高。不少学生有“书本上的电子商务”,无法应用到工作实践中去的困惑。而业内企业普遍面临着“具有实践经验的优秀电子商务人才不太好找”的困境,同时对高校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电子商务人才寄予了很大期望。这与许多本科高校“理论+实验室”的培养模式不无关系。在专业建设中,虽然各院校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大体形成了偏向技术、偏向商务或偏向管理的几种目标定位。部分高校仍存在着以理论讲授为主,教师照本宣科、学生乏味听讲的现象,缺乏必要的案例教学和实务操作能力的培养。而电子商务教材本身又存在着或偏于定性描述,或偏于具体技术,深浅不一,案例和实训内容缺乏等问题。有些重视实务环节的高校也没有为电子商务学生创造更多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机会,实践环节只是以软件模拟实验为主,且软件简单、陈旧、脱离现实,导致学生在电子商务实习、创意、兼职创业等方面缺乏实践体验。电子商务是新兴专业,建设时间短,不少教师本身较少参与实践活动,使得组织讨论、分析案例、指导实验、指导创业、指导实习等都受到极大限制,导致出现偏技术的电子商务人才不太懂商务,偏商务的学生缺乏电子商务配套工具的应用能力,或者学生什么都知道,又什么都一知半解的尴尬局面。

三、电子商务本科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电子商务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明确化,既要有统一规格,又要根据各校特色进行准确定位。虽然应该建立包括技术、商务和管理等内容在内的知识结构,但培养学生时不可能面面俱到,应保证学生在掌握专业领域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具备电子商务某一方面的职业能力或行业电子商务的策划与实施能力,以提高人才的市场竞争力。这需要高校进一步把脉市场需求,在明确专业定位的基础上构建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议从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环节规范和培养方案探索三个方面建立健全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

(一)提升师资队伍素质

构建具有优势和特色的专业,在明确专业定位后,首要的任务是建立起一支强能力、高素质的多学科教师队伍,使专业教师不仅具有较为扎实的学科知识基础,而且还精通某一具体行业知识,并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中有所成就。具体而言:一是加强师资培训。当前,重点组织电子商务专业教师(尤其是有实践课的教师)进行专业培训、观摩和交流。建议青年教师从讲授电子商务导论和实践课开始,注重推广先进教学方法,多采用案例教学和课堂讨论。二是加大学术交流。例如,经常组织电子商务专业学术带头人进行交流,就人才培养和教学规格中一些重大问题充分交换意见;进行国际性的学术交流;去国外考察等。三是鼓励教师多参与实践项目。青年教师应考虑抽出一定时间参加企业的实践活动,吸收专业工作人员参与教学活动,以缩短市场与课堂的距离。另外,专业教师应积极争取和参与本领域的科研和社会项目。

(二)统一实践教学环节

高校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目的是为了给社会提供合格的电子商务人才。无论是偏管理还是偏技术的培养模式,都必须紧紧切合我国社会信息化初期的市场需要,在基本实践教学环节上予以统一,以形成本科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基本规范。建议将电子商务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统一为课程实验、综合实训和社会实践三个层次,各自比例考虑为4:3:3。其中,课程实验根据教学计划中的课程设置而定,由三部分内容构成:基础课程实验;专业课程综合实验和社会活动参观、实习。综合实训安排在相关专业课程学习完毕之后,形式上可以选择课程设计和专题项目实践(如案例调查、参与项目等)。社会实践部分包括校内实习基地建设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两个方面,旨在逐步实现实验实践项目与社会经济活动紧密接轨。校内实习基地建设,例如校内的商务、交易和支付活动;校内网站建设等。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例如参与建设全国高校联合实验室;与知名电子商务企业开展合作,共建基地等。

(三)探索个性化培养方案

根据市场需求和学生的爱好进行分方向培养,这样一方面可以随时进行各个方向学生的交流和沟通,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分方向的专业教学又可以结合学生的不同兴趣,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建议推行本科导师制度,根据学生专业兴趣分类指导;毕业论文也应从实践性角度出发,着重考察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可以考虑将电子商务专业的毕业论文改为毕业设计,例如通过建立一个网站或开设网上商店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并据此评定学生的成绩。

参考文献:

1、电子商务专业遭遇尴尬:需求大就业难[N].科技日报,2006-07-11.

2、李科.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应该层次化[J].电子商务世界,2007(1).

3、周志刚,王红梅.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探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23).

第6篇:人才培养方面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高等院校;教学管理;双主体模式;教与学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2-0176-04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机构、研究团体和专家学者的研究结果,我国过去30多年的经济增长,65%左右来源于资本投入,8%左右来源于劳动力增加,6%左右来源于人力资本增强,20%左右来源于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包括技术进步、结构改善和管理水平提升等等。当前,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刘易斯拐点”的到来,传统的资本投入和劳动力低成本优势将不再明显,为此,国家提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强化自主创新的发展战略,人力资本的增强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将成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贡献要素,这些优势生产要素的形成和提升,必须依赖于教育水平的大幅度提高,这就为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培养更多高素质、创新能力强的社会经济实用人才?高等院校深入贯彻实施“以人为本,个性化培养”,实现教与学的深度融合、教与学的良性互动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这种教与学的融合渗透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二是教学管理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和互动。当前,高等院校对第一个层面的交流与互动普遍比较重视,采取了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但对第二个层面的交流与互动,普遍重视程度不够。如何强化学生参与教学管理,构建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模式和途径,强化在人才培养规划、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学过程组织和运行、教学效果评估及反馈等教学管理全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意愿和诉求,是高等院校实现教与学深度融合需要不断追求和探索的目标。

二、高等院校教与学融合情况调查分析

为了能够较为全面地了解高等院校大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现状,针对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环节(目前参与环节,希望参与环节)。包括人才培养模式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学内容制定、任课教师选择、与任课教师沟通和学习任务饱和程度五个方面;学生参与教学管理方式及途径(目前参与方式及途径,希望参与方式及途径)。包括与同学、任课教师、教学管理部门、主管领导等多种不同的方式和途径。课题组设计了调查问卷,选择多所不同类型的高等院校,对1~4年级在校大学生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发出调查问卷1800份,回收1508份,其中有效问卷1399份。

1.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环节分析。通过对有效调查问卷中目前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环节和希望参与教学管理环节相关调查项目的数据整理和统计(表1、表2),可以看出:(1)第一个层面(即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仍然是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主要环节。调查显示,目前35.8%的学生选择了与任课教师沟通过教学内容方面的问题,19.45%的学生选择了与任课教学沟通过教学方法方面的问题;并且有41.40%的学生选择希望与任课教师沟通教学内容方面的问题,41.76%的学生希望与教师沟通教学方法方面的问题。说明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尽管是目前高等院校教与学融合的主要环节,但融合深度和程度不够,学生希望进一步加强深化,更好地强化教学环节的交流与互动。(2)第二层面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程度明显不足。调查显示,目前只有5.11%、7.49%和4.57%的学生选择了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制定时提供了建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时提供了建议和专业教学计划制定时提供了建议。而希望在人才培养模式制定时多吸收学生意见、希望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时多吸收学生意见和希望专业教学计划制定时多吸收学生意见的比例高达39.31%、43.19%和42.85%,说明学校在诸如开展人才培养规划、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专业教学计划等深层次教学管理方面,学生参与和融合的程度不足。(3)在教学内容选择的倾向性方面。目前36.70%的学生建议过老师多讲些实际应用和案例分析内容,25.51%的学生曾经建议过多开展实践教学;而选择建议过老师多讲些理论知识的学生只有7.99%,曾经建议多开展课堂教学的只占10.95%。与之相对应,选择希望老师多讲些实际应用和案例知识、希望多开展实践教学(实验或实习)的学生分别高达69.53%和63.61%,而且,学生年级越高,这种迫切程度越强烈,说明高等院校需要进一步加强实际应用方面的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环节。(4)在任课教师的可选择性方面。目前,选择少数课程可选择任课教师、部分课程可选择任课教师和全部课程可选择任课教师的比例分别为34.7%、24.85%和6.61%;而与之相对应希望选择任课教师情况分别为12.02%、43.62%和29.40%,说明目前高等院校学生对任课教师的可选择性程度不足,需要进一步扩大可选择任课教师的课程数量。(5)在学习任务的轻重情况方面。42.04%的学生认为目前的学习任务比较合适,22.90%的学生认为目前的学习任务偏重,只有17.78%的学生认为目前的学习任务偏轻,并且有59.47%的学生希望有更多自我发展的时间和机会,而且,随着学生年级升高,这种愿望越强烈。说明目前高等院校学生教学任务的安排不尽合理,特别对高年级学生,应适当减轻课堂学习任务,给学生提供更多自我学习和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2.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方式与途径分析。教学方法的改进,授课效率的提高是在教与学共同探索努力下完成的,学生是教学工作的主体,学生的积极参与起着很重要的引导作用。针对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方法和途径的调查分析(表3、表4),可以看出:(1)与同学进行学习情况交流、通过与任课教师交流反映问题、通过课堂教学质量调查表反映问题、通过班干部或课代表反映问题等基础性和传统性做法(选择比例分别为63.47%、33.78%、25.52%、29.46%),仍然是目前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主要方式与途径,而且学生也希望继续加强这一环节的参与方式与途径。(2)定期与专业教研室主任沟通、定期与专业课程组沟通等中间层次的参与方式和途径(选择比例为11.35%、11.81%)则明显不足,学生希望通过学生信息员反映问题、通过学生教学管理委员会反映问题、定期与专业教研室主任沟通、定期与课程组沟通等的参与方式和途径(选择比例分别为19.59%、21.96%、41.53%、36.19%)要求比较强烈,需要不断加强中间层次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方式和途径。(3)定期与学校教学管理部门沟通、定期与学院主管领导沟通、定期与学校主管领导沟通等高层次的参与方式和途径(选择比例为:8.27%、8.17%、6.19%)非常有限,而希望通过这种高层次方式与途径参与教学管理的比例高达30.64%、32.91%和25.29%,表明学生更希望直接与高层教学管理部门和人员反映实际问题,以进一步提高信息反馈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三、“双主体型”教与学融合模式的构建

教育的意义在于价值引导和自主建构,价值引导首先是通过教育目标,特别是人才培养规格的设定而实现的;其次是通过对教育内容的选择而实现的。教育者价值引导和受教育者自主建构之间的中介是受教育者的自主选择,即受教育者在一定范围内选择教育者所提供的课程、教师和教学进度等。并且,受教育者对教育者提供的课程,还可以在了解教育者设计意图基础之上进行主动接纳还是被动接受的态度选择。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及教学管理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人才培养规划(包括人才需求分析、人才培养目标界定和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包括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教学过程管理与控制(包括教师选择与配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方法)、教学效果考核与评估(包括教学效果评估、授课学生教学效果信息反馈、毕业生综合教学效果信息反馈)等多个阶段,要想实现学生教学管理的全过程参与和深度融合,必须设计良好通畅的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参与渠道和反馈途径,实现学校教学管理各个阶段保持持续的信息反馈和优化调整,使得学校的教学管理系统始终处于动态优化的过程之中,保证学校的教学管理系统与社会需求和学生的诉求相适应,为此,可构建包含教与学双方有机融合和良性互动的“双主体型”教学管理系统模式。本模式包括以下三个部分:一是从人才培养规划、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到教学过程管理与控制、教学效果考核与评估的人才培养和教学过程逻辑规划。本部分的关键在于规划过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规划执行的严密性和规范性。二是教师及教学管理部门的反馈与修订。在人才培养的实施过程中,任课教师及各级教学管理部门根据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提供相关信息和修订意见,并对规划方案进行修订。三是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环节与途径。包括教学层面广泛信息的第一层次反馈、人才培养方案层面的第二层次反馈和人才培养规划层面的第三层次反馈。

四、“双主体型”教与学融合模式运行体系

基于上述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基本思路和模式,结合不同学科专业现实教学管理的工作过程,构建了从学校、学生双方出发,学校领导、教学管理部门、院系领导、教师、学生参与的“双主体型”教学管理模式运行体系,该运行体系包括以下四个部分:

1.专业教学管理委员会的建立。建立由学校主管部门、教师代表和学生代表共同组成的“教学管理委员会”,教学管理委员会负责收集社会、学生对教学管理的意见和建议,负责办学宗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计划制定、教学效果监测、评价与反馈、管理模式修订等教学管理模式实施的全过程。

2.专业人才培养过程规划与制定。依据社会需求和学生诉求,紧密结合学校自身学科专业特点和办学特色,遵循从人才需求、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定位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制定,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任课教师配备到教学效果评估与信息反馈的逻辑思维,开展人才培养过程的科学规划和路径设计。

3.教与学过程的实施和运行。教与学过程是教学管理模式中的主体部分,是在正确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下开展的,主要包括教学知情、教学选择、教学反馈、教学研讨、教学评价、教学决策六个环节,六个环节学生以分层的方式参与。教学知情环节是教与学阶段的基础环节,在这个阶段学生了解专业教学计划以及重大教学决策的内容及其理由,学生应该清楚学校要把他们培养成为什么人、计划怎么样培养、为什么要这样培养等问题,并及时了解学校重大教学决策的内容及其理由。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学校教学计划以及重大教学决策加深理解,与学校形成共同认识,从而促进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选择环节学生在对教学知情的前提下,以学生代表的方式选择教师、课程和学习进度,学生按照个人兴趣爱好和发展计划自主选择课程、教师和学习进度的空间将越来越大,以“选课制”为核心的学分制和“一课多师、一师多课”制将使更多的学生有可能选择到自己满意的课程和教师;反馈环节是对前两个阶段实施情况的阶段性反映,由学生与院(系)领导座谈的形式完成;研讨和教学评价阶段由学生代表与教学管理部门完成,学生代表可以将学生的心理、思想及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反映到学校,学校与学生针对问题,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再次将解决措施反馈给学生;教学决策环节是教学管理的第一个环节,也是最主要的一个环节。由于知识水平的限制,一般应以高年级为主的学生代表参与,对教学计划的修订、评估、专业课程的增设、调整,广泛采纳学生民意。

4.效果分析与信息反馈。学校和学生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计划的实施情况,对教学过程和效果进行价值判断和系统分析,为教育教学决策和控制提供有益信息。学生通过各种反馈渠道和途径,向任课教师、课程组、教研室主任、院系领导、教学管理部门、教学管理委员会、校领导等不同层次反映教学过程和人才培养的相关问题,教学管理委员会经过分析论证后,提取有价值信息,再次修改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计划,并逐步形成教与学耦合交互作用的协同机制。

参考文献:

[1]闫军印.一般院校工商管理类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规格研究[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2,(6):648-650.

[2]郝英奇,孙班军,闫军印.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6,(5):697-700.

[3]丁永强.我国高校教学管理模式比较与发展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11):54-55.

[4]周文芳,闫军印,单飞.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规划与设计[J].中国成人教育,2008,(21):54-55.

[5]闫军印.教学方法改革与学生能力培养[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1,(6):646-652.

[6]闫军印.高等院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方案的规划与设计[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7,(6):124-127.

[7]闫军印,张举钢,刘翠娥.关于地质类院校人才培养改革与发展问题的探索[J].中国地质教育,2009,(4):64-69.

[8]吕科建,闫军印,康敬青.河北省地质科技人才供需形势分析[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0,(2):98-101.

第7篇:人才培养方面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葡萄酒产业人才;培养机制;人才引进;企业实训

中图分类号:S334;F272.9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1-0000-01

宁夏葡萄酒产区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具有一定国际知名度的优质产区,专注于制造高品质的葡萄酒。如今在宁夏区内有大约200个酒庄,大部分依贺兰山而建,干燥的气候、充足的光照、沙质粗糙的土壤,保证了该产区每一瓶葡萄酒都是行家认可的好酒。预计到2017年,该产区将建成300座酒庄,急需10万名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由于该地区地处西北内陆,高校资源稀少,对于葡萄酒专业人才的培养目前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同时大部分经济发达地区的专业毕业生很少愿意去该地区就业,所以,葡萄酒专业人才短缺成为制约该产区葡萄酒产业快速发展的关键瓶颈。

一、宁夏葡萄酒产业人才短缺现状

1.高级管理人才短缺

高级管理人才一般是指在所从事的行业具有高等学历、学识渊博,具有很强的领导能力、管理能力、思维能力、决策能力以及良好的个人素质的专I性人才。宁夏葡萄酒产区的大部分酒庄规模较小,由以前的酿酒葡萄种植农户慢慢发展而成,大部分的酒庄庄主,来自于田间或受教育于其他专业,未受过专业系统的企业管理知识培训,对于酒庄的管理缺乏专业知识和经验,严重制约了该地区酒庄更快更高质量的发展。

2.葡萄酒专业技术人才短缺

葡萄酒专业技术人才主要是指酿酒葡萄栽培人员和葡萄酒酿制人员。由于宁夏葡萄酒产区起步较晚,酿酒葡萄的栽培和田间管理技术主要沿用当地农民各自的种植经验,缺乏科学的栽培技术,即使拥有地理区域优势,也会给酿酒的原材料质量和数量造成很大损失。同时,在葡萄酒酿制方面主要依靠国外的酿酒师,费用昂贵,流动性较强,给各大酒庄的顺利运营带来了较大的负担。

3.葡萄酒专业销售人才短缺

目前,宁夏产区葡萄酒主要的销售渠道是酒庄自销、贸易公司以及各大连锁超市或烟酒商店代销。除了酒庄的销售人员,对于葡萄种植、酿造以及酒文化有较强的掌握以外,其他销售渠道的营销人员,缺乏专业葡萄酒知识培训,难以对客户进行充分的销售宣传和答疑。

二、宁夏葡萄酒产业人才短缺的原因分析

1.专业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

宁夏地区本科和高职教育取得了迅速的发展,但缺乏与当地特色葡萄酒产业的配合,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专业人才的供给难以满足酒庄和市场的需求。葡萄酒专业教育基础薄弱,缺乏成熟的人才培养体系,专业人才结构、素质、总量都不能满足该产区快速发展的需要。

2.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不明确

当地已有部分高校设置了葡萄酒专业,但是课程设计还是停留在“重理论、轻实践”层面,学生在学校充分掌握了理论知识,到了酒庄、销售领域仍然难以上手,理论教育与实践岗位断裂,难以满足酒庄、企业对熟练人才的快速需求。

3.企业对专业人才重视不够

宁夏葡萄酒产区的酒庄和相关配套企业虽然对于专业人才需求数量庞大,但是专业人才的待遇、培训、职位晋升等方面依然存在很大问题,酿酒葡萄栽培人员和车间酿酒人员工资待遇较低,工作艰苦,尤其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企业忽视专业人才的持续高质量发展,导致大部分专业人才流失。

三、解决宁夏葡萄酒产区专业人才短缺的对策建议

1.本地区各大高校确立新的葡萄酒人才培养理念

重视人才质量,尤其是实践能力,重点在葡萄酒相关知识、文化熏陶、葡萄酒礼仪方面,实现知识、素质协调发展。以本土地域特色和产品特点为导向,以酒庄、配套企业、市场需求为重点,以专业人才知识、技术、能力培养为主旨,着眼于本产区各大酒庄、销售公司、大型连超,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进行课程和专业的权衡及合理设置,结合各高校具体的条件,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

2.各大酒庄、配套企业以及大型连超与高校对接

实行“3+1”模式,学生在学校3年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第4年进入酒庄,深入田间地头、车间、储藏室,了解和掌握栽培、酿酒、储藏等方面的具体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进入配套企业和大型连超,接受葡萄酒文化、礼仪、销售技巧的培训,直接面对客户,针对性地切入实际工作能力的锻炼和提升中。

3.选送当地葡萄酒人才出国深造

同时从国外各大优秀产区引进国际一流的专业人才,实现与全球葡萄酒市场的对接,迅速提升宁夏葡萄酒产区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

4.借助当地政府对于特色产业的大力支持,夯实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设施

加强对葡萄酒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视,将高校、专业研究机构联合起来,组织开展葡萄酒产业国际化高端人才培训,建设国家职业培训和鉴定中心,完善葡萄酒品酒师认定制度,同时建设葡萄酒文化教育博览园,全方位提升宁夏葡萄酒产区专业人才培养水平。

宁夏葡萄酒产区作为全国乃至全球认可的优质产区,应在葡萄酒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实施专业人才强特色产业战略,充分发挥当地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带头作用,各大酒庄、相关企业、大型连超提供实践岗位起配套作用,选送当地技术人员到葡萄酒生产发达地区进行专业深造以及引进国外先进人才,政府充分发挥支持作用,适应产业、市场发展需要,加速专业葡萄酒人才培养和高质量供给,缓解该产区专业人才瓶颈问题,促进当地特色产业快速、稳定、优质发展。

参考文献:

[1]丁婕.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宁夏农林科技,2012(3).

[2]李华.第六产业与宁夏的葡萄酒产业发展的模式选择.新商务周刊,2015(2).

[3]李玉鼎,李欣.宁夏葡萄酒产业持续发展的思考与技术创新.中外葡萄与葡萄酒,2010(3).

第8篇:人才培养方面的建议范文

一、引言

近年来,会计电算化在我国得到了各级政府部门及企事业单位的高度重视,在许多企事业单位得到了推广应用,为提高这些单位的会计核算水平和管理水平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这些应用主要集中在帐务处理、工资核算、固定资产核算和会计报表四个模块上。材料核算、成本核算和销售核算等模块应用很少,真正做至皖全甩帐的单位也比较少。

实际的应用范围和水平与财政部提出的目标及我国潜在的市场相比,相差甚远 追究其原因。除了人们的思想认、管理体制等因素之外,基根本原因是人才问题。目前的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方式和途径满足不了会计电算发展的需要,与实际要求相羞很大。本文对此进行探讨,就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层次、培养途径和课程设置等何题进行讨论,并且得出一些对策建议。

二、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我国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的师资力量十分薄弱,特别是具有计算机软件系统开发设计能力和会计专业知识和复合型高层次的专业教师远远满足不了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的需要。有的成人高校和中等专业学校,甚至个别普通高校由于师资缺乏无法给会计专业开设电算化课程,不得不将其从教学计划中砍掉。有的教师只经过会计软件操作短期的培训,根本不具备系统开发设计知识就讲授会计电算化课程,其培养出的学生水平就可想而知。因此,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的关键是抓住师资队伍建设这一关键环节,只有建设一只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才能培养出满足会计电算化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

对于师次的培训,绝不能满足于一般的会计软件操作知识,必须培养具有系统开发设计能力和熟练掌握会计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师资培养可以有多种途径:—是从计算机应用及相关专业或会计专业具有三、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培养层次

1994年财政部在《关于大力发展我国会计电剪话事业的意见》中,指出:“目前要立足于在职人员的会计电算化培训。培训可分为操作人员、系统维护人员、程序设计和系统设计人员等层次进行,从基本知识培训抓起,逐步提高”。《意见》中提出了上述四个层撮培训比例是:操作人员6o~70%。会计软件的维护人员10—15%,程序设计和系统设计人员5%。根据我们近年来从事会诗电算化工作实际情况看,分层次培训是十分可行和符合实际的,但是。

各层次人员的培养比例满足不了会计电算化发展的需要,系统维护人员、程序竣计和系统设计人员比例偏低。近年来,各级财政部门和社会办学主要培训操作人员,系统维护、程序设计和系统膏析设计人员基本上没有列入培训计划。有的单位多次送会计人员参加培训,也有一些会计人员参加社会办学培训I,但是,这些单位依然无法开展会计电算『七工作,其原因之一就是缺乏既懂会计叉懂计算机的维护人员。

因为仅具备某一会计软件操作知识的人员是不能独立胜任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的。既使在专业软件公司的协助下,把电算化工作开展起来,但是一时旦系统出现复杂的问题,不能正常运行,如果没有精通计算机的软硬件维护知识和人员,就不能很’陕恢复系统。那么其后果只能将本来已经甩掉的手工记帐重新用起来。这是任何一个单位都不愿看到的事。另一方面 一个单位要想全面实现会计电算化及其他管理工作的电算化,也必须要有高水平的程序设计和系统分析设计人员。目前我国以专业软件公司开通用会计软件为主的途径来实现会计电茆化,在促进会计电算化工作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一定的付作用。会计软件的通用性实际上是 加重用户婕用会计软件的难度和负担为代价的。首先,所谓通用也只是在帐务处理、工资核算、固定资产核算和会计报表几个模块实现通用,而材料管理、销售管理和成本核算等子系统难实现通甩 既使实现通用其用户初始化工作量和手工工作量巨大,这些子系统应该根据企业的实际特点开发设计。其次,通用会计软件另一个问题是不利用与企业其他系统之间形成良好的接口,这就给企业以后扩大计算机应用范围和层次(决策支持系统的应用)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因为企业的财务会计工作是企业的最基础管理工作,与其他管理工作有着复杂的联系。再次,在市场经济建立的过程中,国家每年都有重大的财经改革方案出台。一旦涉及财务会计核算和处理方法问题,如果软件版本量新不及时,只有企业自己对会计软件进行修改了。由此可见,程序设计和系统开发设计人员不仅是必须的,而且还要大力培养。本文建议:操作人员、系统维护人员、程序设计和系统开发设计人员的比例应该是2:l:l:l。在此,本文还要特别指出:各单位除了对一般会计人员进行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之外,还必须重点对会计主管人员的培训。

作者在菜单位开展会计电箅化工作时,就遇到过由于会计主管不懂会计电算化知识,工作安排失误而影响了会计电算工作的顺利进行。对会献计计主管的培训,除了介绍会计电算化的一般知识外,要重点培训会计电算化原理和开羼会计电算化工作的组琢管理知识。为此,本文建议增加一个培养层次。这个层次是专门培训会计主管人员,可以称为项目管理人员层。

四、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的途径

目前,我国会诖电化人才的培养途径主要是:

(1)在各类学样的会计专业中开设会计电算化课程;(2)政府财政主管部门委托会计软件开发公司举办短期培训班;(3)社会办学力量开办培训班;

(4)极少数高校培养会计电算化方向的硕士研究生;(5)会计软件开发公司为了推广自己的软件,而举办的操作培训班。

如本文前面所述,一个单位如果仅有会计电算化的操作人员,没有系统维护和开发人员是不可能将会计电算化工作顺利开展起来的 而上述几种培养途径满足不了会计电算化事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高层次的系统维护和开发人员。尽管近几年,有大批计算机应用和管理信息系统及其相关专业的学生毕业,充实到企事业各单位,但是,由于这些专业的课程设置中缺少企业管理和会计专业方面课程,他们也没有学习过会计电算化方面的课程,因此,这些专、世的毕业生尽管掌握了丰富的计算机专业知识,但却不能胜任会计电算化的工作,也就是目前一些单位出现的局面。懂计算机的不懂会计和企业管理,懂会计和企业管理的不懂计算机,一方面 、才浪费,而另一方面又缺少人才。本文建议除了保留巩固现有的会计电算化人才j占训途径之外。可以开辟一些新的培养途径:

(1)在计算机应用专、lk中,增设企业管理 财务会计和会计电算化方面的造哮课程;(2)在管理信息系统及相关专业中,除了目前开设的企业管理、会计学原理课程之外,加大财务会计课程。

(3)在有条件的高校,开办会计电算化辅峰专业。本文的这些建设并不是想使这些专业的学生毕业后,都击从事会计电算化上作。但是,无论扶国外多年计算机发展应用的历程还是扶目前我国计剪机在企事业单位应用的发展趋势看,单位一般都是要建立以财务核算管理为核心的计算机网培信息系统。因此,企业单位一般都是要建立以财务核算管理为核心的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 固此+企业管理、南务会计应该是高级信息管理人才必备的知识。这也符合当前国家教委进行专业调整,缩碱专业数量,拓宽专业面的总的指导思想。

五、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

目前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存在的一个氡要问题是课程设茸及内容不能满足各单位开展会计电算工作对人才的要求。首先,必须澄清一些人对会计电算化存存的模糊认识 会计电 化涉及计算 l科学、信息穗攀 财务会计、企业管理和系统开发理论等多门学科 因此 并不是学习一门会计电算化课程或是擀会菜一会计软件的操作就能掌握计算机会计这门新学科。 :要真正掌握它并且能够承担会计电算化工作,必须学习掌握多门学科知识。本文按不同类专业和培养目标提出如下几种会计电算化方面的课程设置商案,仅供参考。

l、会计类本科专业(1)计算机基础;(2)数据库(Ⅵ 或ACCESS);(3)高级语言(C语言或vB);(4)管理信息系统;(5)计算机会计学原理;(6)会计软件上机操作和项目管理。

2、管理信息系统本科专业增设如下课程:(i)会计学原理;(2)财务会计;(3)管理会计;(4)计算机会计学原理。

3、计算机庆用专业增设如下选修课程:(1)会计学原理;但)财务会计;(3)计算机会计学原理。

4 成人教育会计专业(1)计算机基础;(2)数据库(FOXPRO);(3)计算机会计学照理;(4)会计软件上机操作和项目管理o5、会计电算化辅修专业数据库(vFP或ACCESS)(2)高级语言(C语言或VB);(3)管理信息系统;(4)会计学原理;(5)财务会计(6)管理会计(或财务和宣)(7)计算机会计学原理(8)会计软件上机操作。

六、结束语

第9篇:人才培养方面的建议范文

1.1学生的分层性研究

高等工程教育是通过有目的、有手段、有计划、在一定的时间内集中系统的学习和训练,使学生在世界观、人文素养和专业知识等方面的行为方式发生预期的改变,但不是所有接受同样学习和训练的学生,都会达到相同预期的效果.这是因为进入各层次高校的学生在综合素质、荣誉、团队协作、逻辑思维、空间想象、理解与演算、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情感、意愿和职业取向都会存在差异性,同时,各类不同层次学校在培养方案、教学质量和教学资源的投入等诸方面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因此,基于人的个性发展需求,高等工程教育目标都应体现这一明显的差异性,开辟各种渠道满足不同层次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是高等工程教育真正的目的.因此,在充分研究学生来源、学生自身情况的基础上,构建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才能实现人才培养的真正目的.目前通过高考,学生分层分流培养是绝大多数国家大学主要招生录取的方式[9].学生“能力”和意愿的差异性是目前高考学生分流和分层的主要参考指标.调查表明,齐齐哈尔大学土木工程专业40%的学生是因为能力和爱好选择该专业,还有40%是因为社会需求.这说明通过分流分层,使某一层次、某一类和某一群体的学生将能形成相同或相近的某一类别的职业取向.因此,该差异性应该成为构建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选择的主要参考依据.

1.2学生的职业理想常模

常模是一种供比较的标准量数.相同或相近的某一类别职业取向的学生,因分流分层形成了群体性相近或相同的职业发展定位,它反映了这一类学生的职业取向.如某一学校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生,他的理想常模是未来自己能够成为某甲级城市规划设计院的工程师,能够获得国家注册规划工程师资格证,主持工程设计等.这种个人职业定位蓝图在某一层次学校的城乡规划专业学生中具有普遍现象,将其称之为学生职业理想常模,这种理想常模将形成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通过培育可以将它内化成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但该理想常模具有不稳定性和易变性,受周围环境影响较大,需教育者认真呵护,耐心引导,需要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规划,帮助学生实现这种需求,发展这一需求.不同层次高校的学生,会因各自能力差异,个人职业意愿不同而表现出明显的层次性和差异性.这反映了学生经过学习,其认知、情感、兴趣及学习策略转换的过程.齐齐哈尔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学生调查结果,反映了该专业职业理想常模形成的过程.

1.3社会需求理想常模

社会需求理想常模是社会不同岗位对人才需求的标准.该理想常模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在相对稳定的时间内,相同层次的单位都会有相近的人力资源规划.随着社会发展,它也会产生明显的变化.不同企事业单位的社会需求理想常模有着明显的层次性.如中铁大桥局人才需求理想常模为:

(1)具有上岗资格证者优先;

(2)良好的专业知识、计算机操作和CAD制图能力;

(3)能解决施工问题,对设计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4)管理设备材料、工序和工程验收工作;

(5)工作积极、主动、认真敬业,善于总结,勤于思考,有责任心,有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北京魁方时业新型建筑材料技术有限公司的理想常模:

(1)土木工程专业等相关专业,专科及以上学历;

(2)熟悉AutoCAD,MicrosoftOffice等绘图及办公软件;

(3)具有吃苦耐劳、乐观向上的精神,服从公司安排;

(4)优秀应届毕业生亦可.对比中铁大桥局和北京魁方时业新型建筑材料技术有限公司的人才需求理想常模,它表现出不同层次单位对人才的社会需求有着明显的差异性,该差异性是他们服务于社会属性决定的.

1.4学科专家的理想常模

学科专家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建议更具有系统性、全面性和前瞻性.专家根据社会工业技术发展、学科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要求,系统规划各层次院校,各类专业培养的人才应该具备的各种能力.这种能力就是学科专家的理想常模.如齐齐哈尔大学提出以培养“面向基层,踏实敬业,会学善用,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同层次院校也会有相近人才培养目标或人才培养标准,它反映了学科专家对专业人才培养的认知.

2齐齐哈尔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齐齐哈尔大学是我国高寒地区的边疆大学,如何选择符合本校土木工程专业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适应社会需求和专业未来发展,成为该专业发展必须解决的基本问题.

2.1齐大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理想常模

齐齐哈尔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为高考二批本科A段录取.目前通过学生基础课、专业课的学习,及参加省内外各种竞赛活动和英语四六级考试的观察,学生表现出:在分析和判断问题、工程计算和阅读理解等方面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以及东北林业大学等学校第一批A段录取的学生,有着明显的差距.但在工程制图、工程测量和混凝土制作等操作能力方面,学习考核和竞赛等方面都能取得较好的成绩.这些表明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能力”方面具有差异性,这些差异性也表现在他们在职业理想常模方面的不同.由于这些差异的存在,齐齐哈尔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职业取向更趋向于未来从事工程施工和管理方面的职业(见表1).2014届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的职业取向和学生就业情况基本一致.读研和招聘到设计部门工作的学生不到15%,招聘到房地产、工程施工和工程咨询单位工作的学生占70%,从事其它工作的学生占15%.在企业人才需求方面,以中铁二十三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是我校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签约最多的单位,其工程项目都在黑龙江、内蒙古和吉林省区域内.该公司2014年对招聘人员的招聘要求,即为企业需求理想常模:

(1)国家统招高校全日制大学第二批本科及以上学历;

(2)英语达到CET-4(425分以上)或俄语四级60分以上;

(3)身体健康,吃苦耐劳,能够适应施工企业工作;

(4)愿意在国内外各地从事工程施工工作.其它区域内大型工程公司和房地产企业,如齐翔建工集团、中国能建黑龙江火电工程公司都有同类的企业对招聘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要求.该社会需求理想常模与学生理想常模基本一致,是学生签约成功的主要原因,为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奠定了基础.

2.2齐大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选择

人才培养目标的选择应以学科专家的指导和建议为基础,考虑学生的层次性,认真研究和协调学生职业理想常模和区域内企业需求理想常模,建立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其目标为“立足黑龙江西北部,面向国内外工程施工一线的需求,适应国家宏观规划,培养有素养、会设计、能施工、懂管理的土木工程领域高级“应用型”人才.总之,构建高等工程教育课程体系目标需要统筹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和层次性,规划发展学生职业的理想常模,分析适应自己学校学生的社会需求理想常模,接受学科专家的建议,梳理和协调各理想常模之间的关系,才能科学构建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使高等工程技术教育满足人的全面发展,并适应工业转型条件下,社会对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

3结语

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选择,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决定学科的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课程设置和学生就业等诸多高等工程教育要素的实施.

(1)基于学科专家的建议和指导意见,接受学科专家对专业发展完备性的要求,理清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应满足的基本条件.

(2)各类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者和决策者应加强对本学校学生的系统研究,建立学生的职业理想常模,明确人才培养对象对职业需求.

(3)分析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明确人才培养的社会基础,研究适应自己学校学生的社会需求理想常模,形成人才培养的社会内在驱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