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建筑科技研究范文

建筑科技研究全文(5篇)

建筑科技研究

第1篇:建筑科技研究范文

关键词:当代建筑;个性;自然;参数化

1整体建筑理念的更新

当今,建筑学发展正在经历巨变。建筑师经过漫长的思考,发现建筑学是一门与时代精神紧密联系的艺术。人类在宇宙中的积极探索,迎来了智能机器大生产时代。随着社会的蓬勃发展,人类的一切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建筑学无论是作为一门专业工程技术还是作为一门文化艺术,改革创新势在必然。新的社会需求、科学技术、美学观念和价值取向都要求建筑具备“前沿化”的特质,当代建筑渐渐成为时代的主角。

2当代建筑理论化探索与实践

2.1当代建筑理论化探索

海德格尔在《筑•居•思》一文中表达:“定居,即人存在于大地之上,在苍穹之下。大地是供养者,繁花开放,硕果蒂结。”这表达了一种令人向往的单纯的生活体验,在《易系辞传》讲到八卦的来源是“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古人是依据这些基本因素之间相互联结的关系,对生活环境的品质进行评价,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都表现出人类之间相互共通的日常,表达了生态景观、天地人的紧密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迅速发展,对建筑的要求和理解也各有千秋,设计师为了解决人类居住、生活、精神需求,更精细关怀的设计便利了人们的生活,建筑设计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被重视。建筑设计师表达了世界生活的观点以及一种平实的自然态度,追求永续性建筑设计的发展。

2.2当代建筑理论化实践

让人感到震撼的雕塑感住宅大厦的概念方案,建筑外观为哥特式,具备古典艺术、装饰艺术、表现主义、现代主义和当代建筑的多种艺术特点,项目的名称叫米开朗基罗塔(MichelangeloTower)。站在这座建筑上对中央公园及纽约的天际线一览无余,每一个建筑单元都有独特的形象以及具有现代特征的图像符号,被飞舞的翅膀保护着的立面阳台能对周边城市风光及自然景观尽收眼底。马克•福斯特•盖奇所在的耶鲁大学,正积极研究地热对于社会的贡献,犹他州现在已建成世界上第一个可运营的地热水力发电厂,全球能源公司Enel制定了详细的计划,将这种创新、高能效的技术引入其他设备。建筑的地热加热即将在全世界推行,对当代建筑的形式和内部构造可能会有影响[1]。约翰•海杜克是一位落地作品不多的概念建筑师,一位典型的理想主义者,他对形式、组织、结构与复现等最基本建筑学要素的研究非常深入。海杜克认为建筑应是一种具体化的“Character”(个性角色)。海杜克对形式问题的探索都在激励着当代的建筑学的实验,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设计师投入到不懈的探索中。建筑设计师在各个方面、领域进行着深度不一的探索,为当代建筑的发展添砖加瓦、献策献智。这是一个“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时代,当代建筑发展在他们的贡献与思考下拥有了更多的机会。

3当代建筑与科学技术发展的联系

科技日新月异的进步如春风夜雨悄悄滋润着人们的生活,建筑设计在大趋势下相互促进发展,机器人开始为人类服务,智能化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在奈杰尔•克罗斯的《机器可否做设计》发表将近20年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帮助实现了借助机械进行建筑设计。设计师在电脑程序中输入设计参数,设计师不能预计电脑程序产生的建筑形式。电脑是科技发展的产物,但参数化设计随机性的方式给人们一种“自然”的印象。马克•福斯特•盖奇通过编程开发软件,开发数学分形海绵进行建筑设计;扎哈•哈迪德事务所合伙人帕特里克•舒马赫指出,参数化设计可以精确计算出反映所有建筑子系统(如结构压强与高层建筑表皮的关系)相互作用的形态学结果。这样的参数化程序具有相对真实的外观。当设计与科技相互碰撞,实验产生花朵一定会越来越璀璨夺目。科技不断刷新人们的思维,也增添了当代建筑的各种可能性,无论是在材料与建造方面,还是形式与设计中都会有新的发现[2]。以科学技术的日渐进步作为基石,探索发现当代建筑发展的更多可能性,为人类未来发展开展更多实验活动。

4结语

设计师对当代建筑趋势的探索使当代建筑大放异彩。笔者认为当代建筑并不会被定义,建筑师心中的当代建筑都具有不同的风韵,建筑师都应展现自己的特色,表达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识、自己对当代建筑的理解与解构。建筑是一种重新思考世界的方式,是对未来的探索与研究,也是人类与世界对话的一种方式。

参考文献:

[1]韩凌子.基于国际环境下的当代建筑学的理论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36):1-4

第2篇:建筑科技研究范文

关键词:绿色建筑;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

建筑行业的进步是人类文明进程不断发展的重要标志,房地产事业的发展不仅提高了就业率,还为经济发展贡献了不小的力量。然而,在快速发展中,建筑行业造成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后果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警觉,人们在追求经济的同时,更要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绿色建筑经济如何可持续发展成为摆在建筑行业的一个新课题。

1绿色建筑经济的内涵

要想分析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现状,就要对绿色建筑的内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绿色建筑,就是在进行建筑活动时使用环保的建筑材料,节约能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绿色建筑对建筑设计人员、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他们具有更高的专业素养和相关技术。我国目前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还不成熟,建筑技术和设备还在紧急研发和创新的阶段。绿色建筑起源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由于工业化发展,能源需求量大,石油作为工业发展的重要原料也出现了资源短缺的情况,发达国家兴起了节能技术的研发活动,其他国家也效仿起来,由此引起了绿色建筑的发展。现在,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能源使用率逐步提高,科技发展使绿色建筑的理念得以充分实现,我国正处在绿色建筑快速发展时期,取得了很多较高的成就,但是也因为制度、技术、理念等缺乏完善,出现了不少难以逃避的问题。

2我国绿色建筑经济发展的不足

2.1企业缺乏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经济是衡量一个企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准,但不是唯一标准。由于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建筑行业为了追求单纯的经济利益,已经造成了很严重的后果,例如,建筑质量不合格,出现了“楼歪歪”、“楼脆脆”等问题,新建好的楼房像一个“病危的老人”,弄得居民提心吊胆。同时,企业由于缺少保护环境的意识,导致建筑垃圾污染水源和土壤,破坏了生态环境,也为企业的发展设置了障碍。缺少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阻碍建筑企业发展的最大原因。

2.2相关法律尚不健全

绿色建筑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都着很大的作用,但是,我国目前还没有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来保障绿色建筑的有效施行。目前,不仅仅是国家,普通民众也对绿色建筑缺乏足够的了解,没有了政策支持和法律保护,绿色建筑就像箍住了飞翔的翅膀。建筑企业和施工各方没有完全践行,绿色建筑更像是一个口号,空洞无力,还无约束力。在这样的背景下,很难实现突破性发展。

2.3缺少激励政策

缺少激励政策和法律不健全是遥相呼应的。由于缺少相应的精神或物质激励,很多企业很难参与到可持续发展中,绿色建筑就像超市的“滞销”商品,买主甚少。所以,要想发展绿色建筑经济,政府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通过相应的奖励增加企业的积极性。

2.4缺少技术支持

不管是设计、施工,还是管理、检修,都离不开专业的技术,技术跟不上,再好的材料也难以保证建筑的最终质量。我国目前还缺少节能减排的核心技术,而西方工业化进程较早,建筑行业发展水平较高,我国应该积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学习技术,从源头上进行革新。另外,应该设立专门的技术研讨小组,定期组织技术人员进行现场交流,及时总结经验,为下一次的工作提供指导。

2.5缺少充足实践

不少企业在宣传自己的建筑作品时都喜欢冠上“绿色”的帽子,在介绍相关创新技术时说的头头是道,相应资料也十分齐全,但是,绿色建筑项目是否具有如此高的水平,其真实性还有待讨论。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缺少完善的理论和必要的实践,绿色建筑的应用面还是比较窄。不少企业认为,节能减排就是将各种新技术进行堆砌,觉得使用了就是创新了,这种想法无异于一种“欺骗”消费者的行为。根据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状况,企业能够如此大张旗鼓的宣传,就是由于普通民众缺少必要的知识储备。

3促进绿色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3.1政府应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

这项措施包括提高政府对绿色建筑的重视程度、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以及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三个步骤。首先,政府应该提高自己的可持续的观念,了解绿色建筑的相关内容,加强和企业之间的沟通,定期和企业进行交流,及时了解行业动态。完善法律法规就是指政府应该为节能减排制定专门的规定,如果企业造成较大程度的污染,就要对其进行严格惩罚。正所谓“不打不成器”,政府应该起一个督促的作用,促进企业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另外,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也是必不可少的,可以对积极践行节能减排理念的企业进行适当的奖励,减少税收,增加其积极性,形成一个积极向上的建筑环境。

3.2改变普通民众的相关观念

建筑为普通民众提供居住的房屋,保证建筑质量居民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要加强宣传教育,使人们对绿色建筑有充分了解,在选择建筑房屋时就能够作出自己的判断。这时,媒体应该发挥其作用,承担起社会责任,制作相应的宣传短片,生动形象的向公众阐述绿色建筑的概念。在普通高校,老师、辅导员也应该强化绿色经济的教育,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培养相关人才奠定基础。只有具备了绿色的理念,才能促使学生认真学习、了解甚至从事绿色建筑经济行业。鲁迅说;“医身不如医心。”其内涵就是挽救错误不如从源头减少错误,这就要求普通民众要积极参与到绿色建筑行业的发展中。

3.3节约各项资源

浪费资源主要体现在浪费建筑过程中,施工人员应该充分的节水、节地、节材、节能。节水主要是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例如在清洗车辆或设备时,应该设置相关装备将用过的水收集起来,用于洒水、降尘、冲洗建筑地面等。另外,生活用水也不能忽略,施工人员应该合理利用水资源,杜绝浪费。第二,节地。节地是指在选择建筑场所时,应该尽量避开土壤较肥沃的土地,选择不利于耕种的土地,同时,设计建筑时应该合理紧凑,将建筑面积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既减少了土地项目的支出,又保护了土地资源。另外,改良土壤也是合理利用土地的一项重要措施,在土地相对贫瘠的地方,应该合理改善小区内土壤,通过施肥、换土等措施,增加绿化面积。第三,节材。节材就是节约建筑材料,在选择钢筋、水泥、混凝土的时候,应该选择高强度、高质量的材料,在能够承受的范围内选择性能最高的用料,提高建筑物的使用时间,减少废料。同时,选择材料应该践行绿色理念,选择对环境污染小、利用率高的材料。施工人员在具体操作中应该准确到位,确定准确的用料数量,防止积压,造成不必要的浪费。第四,节能,节能要从具体细节入手,使用节能灯、节能设备,做到人走灯灭,尽量白天施工,充分利用阳光。建筑要向阳、南北通透,用户在使用时能够不借助其他设备实现通风、换气等。

3.4保护环境

绿色建筑不同于传统建筑利益至上的观念,它将减少能源消耗、注重生态平衡放在首位,因此,要践行绿色建筑就要保护环境。这要求建筑团队使用环保的建筑材料,通过资源利用率高的相关设备提高总体效益。

4结束语

环保是目前全球都在践行的理念,未来也将继续发展下去,绿色建筑经济作为建筑行业充分优化的结果,应该被更多的建筑公司所使用。为此,政府、企业和公民都应该为此做出自己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刘玉波.城市绿色建筑与可持续发展探析[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3(06):53-55.

[2]李泽坤.绿色建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J].科技与企业,2012(12):286.

第3篇:建筑科技研究范文

1“生成式教学”的概念

探讨“生成式教学”这一新兴概念,最先需要了解的是它的定义与范畴。从反面来考察,“生成”所针对的是“预设”。传统的预设式教学,其特征呈线性、封闭、确定性,强调教师对课堂秩序、节奏与语境的掌控,该教学模式固然顺利流畅,但却丧失了教学的灵活性与开放性以及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互动式、启发式教学虽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但在根本的理念上并未深入触及问题的核心所在。于是,教育学研究者提出了“生成式教学”。在《教育大辞典》(第五卷)中,有关教学的“生成”定义如下:“强调学习过程是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与从环境接受的感受信息相互作用、主动建构信息意义生成的过程。”后现代主义教学观的提倡者多尔曾明确表示,后现代课程是生成的,而非预先界定的。它并不意味着某种绝对真理,相反却赋予了每个人探究与理解的权利。基于此定义,可得出一个基本的概念,即教学中的“生成”或“生成式教学”是一个主动的、变化的、各种因素建构的,强调互动、开放性的动态教学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内化”课程相关信息,而课程会在已有经验和新信息的相互作用与影响中逐步生成。但这并不意味着简单的“以学生为中心”而放任自流的教学过程,教师的作用和地位以及教学目标的指向性仍是非常重要的。如此理解“生成式教学”应是较为妥帖的:“‘生成’是对课堂教学过程动态性、不确定性展开状态的刻划。即强调在师生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师生之间呈现出有机关联性的行为,并不断产生新的、具有情境性和针对性的教学需要,从而使教学活动呈现出指向教学目标的动态推进过程。”由是,生成式教学可在“生成”的概念基础上,建构起其机制,体现出独特内涵,并蕴涵着交往互动性、动态性、开放性、过程性、非线性与创造性等诸多特征,形成对传统预设式教学、或是稍后的互动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的批判、借鉴与超越。

2建筑设计课程与生成式教学的特殊联系

建筑学专业的范畴涉及甚广,兼有工程技术和艺术等相关学科的特点,强调技术与人文、艺术等的结合,强调应用创新和艺术创新的结合,突出应用创新。因而,相较于其他专业,建筑学专业的教学有其独特的教学规律与教学方式。建筑设计是建筑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作为设计课程,它的教学模式可概括为:基础概念讲解-教师布置设计任务书-学生自行设计-教师讲解与批改-学生修改。后两个阶段不断反复,直至成图。在此教学模式下,教学成果本身就是多元而开放式的,其教学目标也应真正着眼于学生设计能力的切实提高与创造性的发挥。设计没有固定答案,教师的偏好也不该作为准绳或铁则。长期的预设式教学带来的固有思想与其说束缚了教师,不如说更多地束缚了学生,因为学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去迎合教师的设计准则或倾向,尽管教师可能一再强调独立思考和自由创造。那么,这一设计课程,本身蕴涵着哪些与生成式教学的特殊联系呢?设计本身即是“生成”的。任何设计均是设计者固有的知识系统与认知结构在一定的限定条件下,在具体任务的指引下结合给定的新信息、新概念建构出新的设计成果的一个过程。建筑设计中,设计者基于自身的认知去理解任务书与基地环境、了解类似建筑的设计理念,进而提出设计方案。此过程中,设计者必须积极地使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来自环境、任务或理念的新信息相互作用,才能主动建构新的设计方案。如勒•柯布西耶设计郎香教堂时,在动笔之前,便充分考察基地环境,深入了解宗教文脉,结合自己对教堂设计的认知,提出了设计的核心理念———“形式领域的听觉器件”(象征着人与上帝沟通的渠道和关键),同时从内在的知识系统中提取巨量元素———薄壳屋盖形式源自蟹壳与飞机、采光井形式源自古罗马石窟、墙面处理方法源自北非民居等。他谈及自己的创作方法便是先将任务存于脑中并不动笔,但尽可能输入与任务有关的大量信息,让“内在的自然的创作过程完成”。这实际上也就是一种“生成”的方式。如果以生成式教学的六个特征(交往互动性、动态性、开放性、过程性、非线性、创造性)来审视建筑设计课程,我们便能发现课程与生成式教学的固有联系:“学生设计-教师修改”这一反复的过程,较一般课程拥有更多的交往互动性;建筑设计本身即具有动态与发展的特性,因而不可用静态观念待之;这一课程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蕴涵着开放性的可能,而其成果本就将是开放而多元并存的;建筑设计课程真正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教学也应当重在过程本身的设计,即强调“过程性”;建筑设计本身所蕴含的复杂多维、灵活多变也决定了课程教学不应当用线性、单向的思路去完成,而要体现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非线性与复杂性;“创造性”是所有设计必备的特征,而设计的教学就更是如此,以学生为设计者、教师为指导者,一方面将真正的教学过程创造出来,另一方面也将设计成果创造出来。因而,在建筑设计课程中提倡生成式教学是顺理成章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3“生成式教学”在建筑设计课程中的运作方式

“‘生成性教学’理念……主要体现为:问题式教学方法、开放式教学模式、互动式教学过程。”这虽是谈论在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教学中的“生成式教学”,但就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的专业相似度而言,是可以借鉴的。如何真正地将生成式教学理念导入建筑设计课程中,笔者认为可从五个方面做一些尝试。

3.1考虑任务书的“生成”

建筑设计的起点即是任务书。在大学建筑学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是如下方式:在讲解基础概念之后,布置任务书,学生基于对基础概念与任务书的理解开始进入设计阶段。一般而言,任务书是由教师讨论设计出来的,并无“生成”的必要。但笔者在湖南大学本科时期所经历的一个学期的带有试验性质的设计课却并非如此。当时教师出了“吃•喝•玩•乐”这样一道题,任由学生分为四组,各选一字,在给定的基地上自拟任务书自行设计,功能不限但须合情合理。这一新颖的题目,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与创新能力,很多有趣而精彩的设计就此诞生。笔者认为可使用类似竞赛的宽泛而概念化的题目,例如本院杨健老师在设计周中所提供的题目“平凡的建筑”,让学生们在一个抽象概念的指引下,结合自己的理念和灵感自行“生成”自己的任务书。当然这种题目要和传统的类型化的题目相互结合、穿插交互,以免偏颇而使得学生过于讲究自由创作而难以适应传统设计方式。

3.2强调教学过程中的“生成”

教师要明确一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学设计的能力与教学实施的能力是统一的,只有将课堂教学设计看成是一种实时的动态设计过程,才能避免静态教学设计与动态教学实施的矛盾。”换言之,教学过程中应时刻注意“生成”,不过分拘泥于原本的教学设计,随机应变,在互动中不断启发学生“生成”新概念、新思想。如先不揭示正确概念与答案,而是针对学生设计中的各种问题加以诱导和启发,以使他们自己“生成”正确的概念;可从身边的建筑物实例出发,让学生自行总结出不同建筑的风格特征与设计要点。这些做法虽然简单,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设计思路的打开有很大好处。

3.3强调设计过程中的“生成”

局限于固有的观念,学生总是单向而线性地思考任务书中提出的种种问题的解决方案,期望得到“最优解”,但实际上建筑设计是不存在“最优解”的。每个设计者都可以按照自己的设计素养与认知结构去找到属于自己的“解”,也因此,设计者必须尝试大量的方向、绘制大量的草图、阅读大量的资料去整合自己的诸多思路,以此“生成”属于自己的方案。一方面应向学生强调多方案、多方向探索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摒除他们脑海中固有的指向单一结果的思想;另一方面,教师要注意自己的“预设”可能带来的困扰,不要让自己的设计理念和倾向束缚了学生的思路。笔者认为可以采用多个教师联合评图改图的方式,来规避一些个人倾向所带来的问题。

3.4强调设计中的交流与互动,“生成”设计氛围

要强调交流与互动。首先,不仅师生间,生生间更要强调。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常常发现,师生交流的密度强度远超过生生交流。换言之,学生们本身相互交流探讨的氛围并不是很容易建立,这当然也是固有观念带来的影响。在带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的过程中,笔者要求学生组成小组进行定期讨论,很多问题在自行讨论中解决,很多灵感也就在其中诞生,同时也增强了集体凝聚力,效果相当不错。其次,与外界的互动。如促成学生接触校外的实际项目,结合真实项目来提升学生的设计能力,或是促成学生学会与甲方、政府人员、使用者等之间的沟通,当然这一部分在实习中也将涉及,在设计课程中作为一些辅助要素加入即可。

3.5采用全新的设计思路与设计方式,结合“生成式教学”

如近来引起了极大关注的“生成设计”与“仿生设计”。生成设计是使用特定的计算机生成系统来实现诸多设计元素的自组织方式排列组合,以此来激发设计者借助传统方法不能得到的灵感与思想。仿生设计是一种新的建筑教学方法论,提供了关于自然功能的根本信息,以便将自然界的结构法则应用在建筑中。仿生方法在建筑中的应用是一种基于自然现象观察规律的过程。需要注意的是,“生成设计”与“生成式教学”并无概念上的联系。“生成设计”是一种运用计算机对设计加以“生成”的设计方式,“生成式教学”是一种注重“生成”的教学方式。但由于“生成设计”与“仿生设计”等全新的设计思路与设计方式,其本身就极具开放、多元与创造性等特性,因此与“生成式教学”的相似性极高,完全可以成为“生成式教学”的教学手段,对“生成式教学”做有力的补充。

4结语

第4篇:建筑科技研究范文

关键词:BIM;绿色建筑;课程体系

一、绿色建筑技术的发展及教学

绿色建筑发展带来的产业升级,带来了建筑行业对绿色建筑人才的大量需求。由于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滞后性,现阶段熟悉绿色建筑知识并掌握绿色建筑设计技能的毕业生的数量及素质还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友绿网(iGreen.ORG)的《中国建筑行业绿色职业发展状况调查研究报告》显示,未来5年内,我国绿色建筑行业发展将面临“人才荒”。绿色建筑行业最可能出现短缺的人员分别是:“擅长绿色技术整合的工程师”(66%),“熟悉绿色技术的建筑师或设计师”(57%)、“擅长绿色工程管理的管理人员”(53%)。目前,虽已有部分院校开设了与绿色建筑相关的课程,如华南理工大学进行的亚热带地区的绿色建筑设计教学实践,长安大学在本科生毕业设计中开设“运用数字技术的绿色建筑设计”系列课程等[1]。但总体而言,现在高校中开设绿色建筑设计课程的比例还不是很高,已开设的高校中大多数也只是开设了一到两门关于绿色建筑设计课程,还未把绿色建筑设计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贯彻于本科教学全过程。

二、绿色建筑设计和BIM结合必然要求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包含了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施工管理、运营管理7类指标。绿色建筑技术涉及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等诸多建设环节。在绿色建筑评价中,包含有对建筑整体特性的量化指标,如果不依托计算机技术,完成这些建筑指标的量化计算几乎是不可能的。如以建筑的节能分析为例,必须借助相关节能分析软件,将建筑围护结构的构造及热工性能赋予建筑模型,才能完成建筑节能性能的模拟。这种对建筑物的模拟方法,就是利用了BIM技术。BIM技术是多维数据信息模型、信息集成、协同工作以及可视化等理论和技术的综合体。利用BIM技术,可方便、快速、准确地完成对诸如建筑节能、光环境、声环境等的模拟、分析及优化。这就要求在建筑学专业的培养计划中,应将BIM技术和绿色建筑设计要求有效结合起来,建立基于BIM的绿色建筑设计课程体系。

三、基于BIM的绿色建筑设计课程体系研究

1.基于BIM的绿色建筑设计课程体系特点。综合性强:绿色建筑技术综合了建筑设计、建筑材料、建筑结构、建筑施工、建筑物理、建筑设备等诸多课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实践性强:基于BIM的绿色建筑设计课程体系需要大量的动手实践,只有经过动手实践,才能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掌握绿色建筑设计的基本要求和设计技能,熟练应对实际工程中遇到的各种复杂情况。2.基于BIM的绿色建筑设计课程体系架构。为达成培养绿色建筑设计能力的目标,基于BIM的绿色建筑设计课程体系应包含理论主线和实践主线,整体上采用“理论课程+实践操作+课程设计”的模式。整个课程体系贯穿建筑学五年的教学全过程,使学生一步一步建立基于BIM的绿色建筑设计的知识和能力架构。3.基于BIM的绿色建筑设计课程体系特点。技术类课程是基础:绿色建筑设计涉及面广,对设计者相关的建筑技术理论要求高,它要求设计者具有多专业的理论基础,同时又要掌握绿色建筑的特点及绿色建筑设计的原理、方法,才能完成绿色建筑设计的任务。计算机应用能力是支撑:基于BIM的绿色建筑设计综合能力需要有较强的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基础,学生除了能够使用传统的绘图软件如Autocad、Photo-shop、Sketchup软件外,还必须掌握对建筑性能进行综合分析的软件,如Ecotect,斯维尔建筑性能分析的相关的软件等,才能进行绿色建筑性能的模拟分析。建筑设计系列课程是综合:建筑设计系列课程是建筑学专业的主干课,在建筑学专业培养计划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传统的建筑设计系列课程的教学中,建筑的平面功能组织能力和建筑的造型设计能力是课程关注的重点。基于BIM的绿色建筑设计课程体系应将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融入建筑设计系列课程当中,我国已颁布了不同类型的绿色建筑设计标准,如《绿色办公建筑评价标准》(GB50908-2013)、《绿色医院建筑评价标准》(GB/T51153-2015)等,在不同类型的建筑设计教学中,应将不同类型的建筑的绿色建筑设计要点与建筑设计结合起来,以改善建筑设计课程与建筑技术课程脱节的状况。毕业设计是综合能力的检验:毕业设计是建筑学培养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是一种总结性的实践教学环节。在毕业设计教学中,应对绿色建筑设计提出相应的要求。通过毕业设计,对学生所学的各种理论知识和技能进行全面、系统的检验。学科竞赛是补充:当前我国已有不少全国性或地方性的与绿色建筑设计相关的设计竞赛,如由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主办“谷雨杯全国大学生可持续建筑设计竞赛”等。这些学科竞赛是绿色建筑设计教学的必要补充,它不但可以起到较好的导向作用,还可以激发优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起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四、结语

绿色建筑设计涉及建筑设计、场地设计、结构设计、景观设计、给排水设计、电气设计等多个专业,因此绿色建筑的设计不是建筑设计一个专业能完成的,但建筑师作为建筑设计的龙头专业,能够全面把握绿色建筑的体系要求仍显得十分重要。构建基于BIM的绿色建筑设计课程体系,就是促使学生建立综合建筑设计观,培养能够进行绿色建筑策划、设计的综合性人才,以适应新型城镇化对建筑设计与管理的需求。

参考文献:

第5篇:建筑科技研究范文

1.对绿色建筑经济认识存在诸多误区

长期以来,受市场宣传的影响,居民普遍认为绿色建筑就是造价高昂的高档建筑、新建筑。实际上,绿色建筑定义非常宽泛,它不仅包括新建建筑,也报告对既有建筑的改造,同时也并不需要很大成本。此外,人们普遍认为,绿色建筑建设只是政府部门的职责,而实际上广大居民才是绿色建筑的最终实践者和受益者。

2.绿色建筑相关技术及产业不发达

绿色建筑的建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整体性的工程,其整体的效果受设计、施工、安装等多方面的影响,而由于我国绿色建筑起步相对较晚,研发资金投入不足,相关技术人才缺乏,技术相对滞后,绿色建筑产品种类及数量严重不足,导致施工人员仍多使用传统建筑产品,采用传统的设计以降低施工难度和工作量,这严重影响了绿色建筑目标的实现。

3.对绿色建筑的有效需求相对不足

对城市普通居民而言,由于绿色建筑初始建设或改造成本较大,长期经济效益也不明显,加之缺少实质性的宣传,居民对绿色建筑的消费意识较差,这使得绿色建筑的推行障碍重重。对新农村建设,在推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国家既有政策支持,又有资金补贴,因此要提升农民生活质量,推行绿色建筑确是一个大好时机。

二、推动绿色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建议

1.提升绿色建筑的认知度和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强化政府监管

当前,我国建筑相关行业对绿色建筑还为形成共识,民众对绿色建筑概念认识仍不足,在实际工作中多数人也未将绿色建筑的实施上升到战略高度,因此有必要健全相关节能及环保法律、规章制度,将绿色建筑上升至国家发展战略高度,并强化行政监管力度。

2.制定、建立相关的经济政策及激励机制

在推行绿色建筑经济方面,可以采用税收优惠政策、限制性税收政(如对非绿色建筑纳税标准从高)及鼓励性政策等多元化税收政策,通过减少绿色建筑投资者纳税额度,适度增加非绿色建筑投资者纳税义务,逐步引导投资者由单纯的建筑经济向绿色建筑经济转变。在制定绿色建筑激励政策时应立足“以奖代补”经济对策,充分发挥绿色建筑贷款优惠及专项补贴的作用,针对不同情况采用不用经济杠杆,形成长效激励机制,推动绿色建筑健康、持续发展。

3.加强对绿色建筑及绿色意识的宣传

做好绿色建筑理念宣传工作,增强绿色建筑经济的消费意识,发掘绿色建筑市场需求,为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打破居民对绿色建筑的认识误区,加强绿色环保理念的宣传,扩大宣传的受众群体,强化全民(尤其是农村居民)绿色环保及绿色建筑经济意识。

4.大力推动绿色建筑技术创新及绿色相关产业发展

德国学者厄恩斯特•冯•魏茨察克曾在其文章《四倍跃进:一半的资源消耗创造双倍的财富》中提出这样一个概念:只要技术革新和效率革命到位,在同样资源消耗条件下实现财富的四倍跃进,或在经济成倍增长的同时资源消耗减半是可能的。受多方面条件限制,我国绿色技术创新及相关产业发展缓慢,而现有绿色技术创新产品价格高昂,且不能很好的融合。在实践中,绿色建筑的建设往往是多种高新技术设备的简单堆砌,不能充分发挥绿色建筑合理通风采光设计而达到节能减排环保的作用。

5.推行绿色建筑市场精细化管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