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环境心理学下园林设计浅析

环境心理学下园林设计浅析

摘要:园林设计不仅是城市绿化的象征,更展现着艺术与美学方面的内容,在园林设计中融入环境心理学的认知,能进一步提升美学与生态间的平衡,为人们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立足于环境心理学内容,明确园林设计中渗透环境心理学的影响,并以人的感官为依据,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设计的方向,起到指导作用,针对以往园林设计方案进行补充,提供创新性建议,以期对环境心理学融入园林设计提供指导。

关键词:环境心理学;园林设计;区域特色

环境心理学主要研究环境与人的行为和情感之间的关系,在园林设计方面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降低人对环境的影响,同时通过对人情感的研究,打造安全、舒适的环境。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标,以人的情感偏好为依据,更好地为其提供服务。需从多个角度分析设计方案,加强跨学科应用,同时坚持以人为本,强化环境与人之间的联系。

1环境心理学对园林设计的影响

1.1景观环境利用

以往园林设计主要根据美学与艺术理念,最终效果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对于舒适度与人感官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而在环境心理学视域下,设计理念更加倾向于人的意志,充分展示以人为本的个性化服务。在设计过程中,根据目标环境的特点以及各个群体的心理发展规律,寻找其中的共性和契合点,从而制定符合需求的园林景观设计。在环境心理学视域下,要求根据园林模式探索规律,详细划分景观、空间、标志性建筑以及各种活动景点,强调环境的易识别性,合理设计路线和标志。

1.2环境与行为关系

相关数据显示,景观环境对人的行为会产生直接影响,甚至具有引导性作用,不同的景观环境能诱发观赏者不同的行为。依照刺激行为曲线可知园林对人行为的影响,在标准范围内的刺激会对人们行为产生积极的调动作用,一旦超出某一限定范围,则会导致观赏者无法集中精力,甚至造成审美疲劳。因此,将环境心理学渗透到园林设计中,能确保设计适度,掌握环境刺激与心理状态的平衡点[1]。在落实园林规划设计的过程中,根据环境心理学的相关概念,需要掌握环境刺激与观赏者积极性之间的关联,以免过度刺激,尽可能发挥景观的最大功能。以城市绿地夜景设计为例,从心理学视域分析,该设计能给予观赏者极大的舒适感,但现阶段该方案仍未实现量化,正处于分析总结阶段。

1.3影响环境评价

在评价园林景观设计时,一般会通过环境认知理论来对设计的形式展开讨论,从而明确某一特定群体或某一区域范围内群体的偏好,以此来评价景观优劣。随着社会的变化,人们对园林环境的认知情况也逐渐发生转变,偏好评价方式也会受到影响。在环境心理学视域下,根据观赏者的心理情感来优化设计,提升评价效果。

2园林设计中环境心理学的具体应用

2.1植物配置

2.1.1知觉与设计相结合。为突出园林的美观性和多样性,所栽植的植物种类有很多,在设计过程中不仅要考虑自然条件对不同植物的影响,还要根据环境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展开研究,确保植物选择与设置的科学性。通过分析环境心理学可以发现,人的感知情况极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在环境方面具有嗅觉、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能获得不同的体验[2]。因此,在园林植物设计过程中,可以此为切入点,例如针对嗅觉方面,为进一步提升观赏者的体验感,避免出现嗅觉不适,需要选择成活率较高、环境适应能力强以及气味清新的植物,气味浓郁的植物尽可能远离休息区,确保空气的清新度,提升舒适感。针对听觉方面,为了突出园林景观与其他景观的差异,可在路边种植芭蕉树,在雨天或刮风天气能调动听觉感官,提升园林设计的灵动性。针对视觉方面则要注重植物选择与种植的密度和种类,避免过于繁琐和植被类型重复,以免造成视觉疲劳,影响园区整体的艺术感。2.1.2色彩与情感相结合。人们在欣赏园林景观的过程中,其情绪往往会被不同的色彩所吸引,色彩的变化能刺激视觉系统反应,过于繁杂的色彩会让人产生眼花缭乱之感。因此,在植物配置方面需要重点渗透植物色彩搭配与情感之间的关系,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展现园林的区域特色和美学艺术。色彩的饱和度和亮度比较接近,能通过科学的设计达到显著效果,在选择开花类植物时,尽可能选择亮度较高的颜色,提升整体醒目感,同时避免过于突兀,与周围环境相得益彰。可将颜色划分为冷、暖2个色系,冷色系能快速与环境融为一体,在情感上让人更加冷静,避免较大的情绪波动,常见颜色为绿色、湖蓝色;暖色系与之相反,能刺激人的情绪,增加兴奋感,常见颜色为红色、橙黄等。在园林环境中,色彩会对人的心理状态产生直接影响,在搭配过程中,可以通过不同的排列组合和色彩搭配来形成一种视觉冲击和引导,调动内在情绪,营造合理氛围。植物搭配可以应用互补色形成对比,例如蓝色和橙色互补能给人自然又温暖的感觉,种植风信子和橙色郁金香,提升明艳度。除了颜色搭配外,还需要注意种植空间,通常包括混合种植、前后种植以及垂直种植,一般互补色应用前后栽种会更加适宜。在垂直种植方面尽可能选择红枫,以衬托植物和天空轮廓[3]。在混合种植形式下,需要注意颜色搭配的合理性,如湖蓝色和翠绿色是较能体现自然生态的搭配,冷色系的搭配方式能给人一种冷静安详的氛围。

2.2地区特色与景观符号

在环境心理学中,相关理念强调符号的重要性,能作为一种区域环境识别因素,通过具有代表性的符号或特定图像来直观展示区域特色,从而展现更加深层次的内涵。符号形式具有多样性,在园林设计方面的应用主要分为2种:一是历史图像,主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历史经历并汇总文化特色,组成独特的符号,呈现具有代表性的事件或历史人物,如红色革命根据地区域;二是地域图像,主要依托于自然环境的影响,形成带有区域特征的符号,通过自然地理、水文、人文等条件,如少数民族区域,能给人带来深刻印象。

2.3空间布局

空间布局是园林设计的重要环节之一,需要结合目标场地的具体情况划分出不同的功能区,再统筹规划进行细致安排。在设计过程中,需要明确各个位置之间的联系以及相互影响的效果,做好整合与组织分类工作,形成完整的空间体系。以往的园林设置普遍会渗透大量的自然规律,再进行艺术加工,强调因地制宜,打造园林景区的地域特征。从设计本质来看,园林建设的空间布局与环境心理学中空间行为活动的相关理念存在一致性,在空间行为理论中,强调从实用性角度出发,分析空间构成是否合理。环境心理学研究人员表示,人在进行数量判断时会下意识地将数字“7”作为限定的范围[4]。因此在园林植物设置方面,需要尽可能将同一空间植物的种类控制在7种以内,颜色也要保持在7种以内,一般情况下3~4种最为适宜,以免过于杂乱无序,影响参观者的情感。对比类色彩可以布置在园林的入口处或花坛,利用高饱和度的颜色吸引人观看。对于园林部分的空间布局,可以选择设置小路和茂密的植被,给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心理感受。

3基于环境心理学的园林设计要求及应用

结合环境心理学中的基本理念,能进一步了解人们对园林环境的基本需求以及行为刺激规律,并以此为基础探索更加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案,从根源处展现“以人文本”的设计理念。

3.1个人空间私密性

个人空间观念因人而异,并没有实物形态,具有一定虚拟性,空间变化主要依据个人的心理状态变化,根据意境展现出不同的范围。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个人空间对于个体来说具有很强的私密性,一旦空间结构被破坏或范围被缩小,会让人产生焦虑感。因此,在环境心理学视域下,需要关注个人空间设置,例如在角落或用于人们休息的地方可以设置明显的边界,陌生人在看到边界后必然会保持一定距离,人们能获得安全感。此外,长椅、凉亭等的布置需要带有明显间隔,满足群体交流的同时,也要符合个人空间需求。与个人空间相联系的部分是园林设计的私密性,在服务于民的基础上落实空间布局,汇总不同群体的私密性需求展开相关研究,保证在园林休息的人不被打扰。在设计过程中,一方面可以采用开敞式,确保有一面能处于封闭状态,其余三面光线通透视线开阔。另一方面,可以在园林中设置半封闭式空间,用大面积的树、灌木墙或绿篱屏风遮挡,使人们远离喧嚣放松心情,享受幽静的空间环境,以免被贸然打扰。

3.2实用性

园林设计的实用性也是环境心理学中的研究问题,需要重点关注。从园林的设计历史来看,最初的设计理念是利用经济实惠的果树打造可持续性环境,现代部分私人园林中仍旧很常见,甚至配备一些草药型植物,除了具有观赏性,还可充分展示园林的实用性功能[5]。例如根据园林的空间分布情况设置多样化的休憩区域,并安装座椅、秋千等提升人们的体验感。灌木可以结合空气流通情况起到挡风降噪、细化空间的作用,满足观赏需求。

3.3人际距离

根据心理学资料显示,可以将人际距离分为4个等级:(1)亲密距离,在45cm以内;(2)个人距离,为45~120cm;(3)社会距离,为120~360cm;(4)公共距离,是360cm以上。园林属于公共区域,每日来访者众多,在同一环境中存在多种关系,因此在环境心理学的渗透下,园林设计既要满足陌生人之间的公共距离和个人距离,还要满足熟人之间的交流。具体应用在公共休息区域,在进行空间规划或建筑物规划时,需要具备多样化特点,用于休息的凉亭和椅子的间距适中,背后尽量设置屏障,从人际距离的角度给予人们安全感。

3.4安全感

在环境心理学中,深度研究了人们的安全感方面,当人们出游或在园林内交谈时,都会关注周围环境的安全性,因此在园林环境设计过程中务必考虑安全性。通常情况下,若某一开阔的平台没有设置围栏装置时,人们会自然而然地从心底生出危险意识,尽管空间大且开阔,但却有宁愿在小范围活动的感觉,尤其对于一些外楼梯等纵向方向梯度较大的部分。根据相关调查显示,人们在园林观赏或在园林中休息时,往往会选择墙边、凉亭或拐角处位置,这些信息能体现人们的安全性需求,因此在园林设计过程中,应突出空间的安全,阶梯部分设置围栏和路灯等设施。

4创新型建议

4.1营造意境,融入广知文化

新时期的园林设计可以通过意境满足人们对景观的心理需求,可在园林中展示广知文化,融入传统文化或代表性装饰作为指导思想,展现古典意境和传统理念,融入新时期园林环境中,对人们的思想形成潜移默化的熏陶。为了进一步提升空间设计的意境,需要做好知觉设计,提取不同地区的特色文化,营造氛围感。在设计过程中还可以将人与建筑的关系融为一体,转换特定意向,从而使其产生思想共鸣,如将园林中的部分绿植屏障换为展开的画卷;在围栏上采用雕刻技艺。

4.2针对不同群体,发挥功能性

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园林景观设计的合理性,重点强调环境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主张融入以人为本的理念。在设计过程中需要针对不同年龄群体展开多角度分析,如儿童活动区域尽可能选择颜色艳丽的植物和多样化的装饰,配备假山、水塘等,避免选择带刺或有毒植物;对于老人或特殊群体,要重点考虑安全性原则,如围栏把手和地面大理石台阶坚固稳定,避免安全事故。此外,年长者对园林设计的需求更加倾向于传统、自然,因此在部分区域可以多应用木制品,并设置象棋、五子棋桌面,以供人们娱乐;部分青年人每天在喧嚣的城市中工作生活,更加向往世外桃源般的园林环境。因此,在部分区域可打造具有现代化简约风格又不失自然景观的环境,布置精美的现代化路灯,并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路标设计中,打造宜人环境。

5结语

综上所述,环境心理学的渗透会让园林设计更加多元化、个性化,具体应用体现在个人空间、私密性、人际距离、实用性以及安全性等方面,务必做好心理学与环境设计之间的交融工作,确保最大限度利用景观环境,提升参观者的好感度,打造和谐氛围。为提升设计的合理性和艺术性,还应当满足功能和意境的需求,面向不同群体展现多样化服务,同时融入广知文化营造意境。

参考文献:

[1]邵诗文.环境心理学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J].江西建材,2021(07):104+107.

[2]杨雪嫄,刘冠.基于格式塔心理学对明清江南园林中桥的研究[J].艺术教育,2021(06):256-259.

[3]华晔,闫小星.基于格式塔心理学对中国古典私家园林的研究———以沧浪亭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0(15):98-99.

[4]杨钦,汤繁稀,陈秋翔.园林设计中行为心理学的应用探讨[J].花卉,2020(02):31-32.

[5]邹韵,程文,邹广天.基于环境行为心理学的东北部级新区生态化发展策略研究[J].新建筑,2019(04):43-47.

作者:王俊 蔡辰 隋龙 单位:青岛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