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中语文教学生涯规划教育的进行

高中语文教学生涯规划教育的进行

摘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通过重组课程内容引导学生“学会选择”,并拓展课文内容使学生理解“职业角色”,重视“时间管理”,然后通过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的终身和谐发展奠定基础,由此唤醒学生的生涯认知意识,并提高其生涯规划能力。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生涯规划教育;职业角色;时间管理;语文综合素养;综合竞争力

在新课改背景下,生涯规划教育是高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也明确提出:坚持立德树人,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既要关注知识技能的外显功能,更要重视课程的隐性价值”,并强调应“坚持加强语文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发挥应有的功能”。那么,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唤醒学生的生涯认知意识并提高其生涯规划能力呢?在此,笔者拟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对此进行探讨。

一、重组课程内容引导学生“学会选择”

选择有时比努力更重要。生涯规划,说到底就是要学会选择。下面,笔者以重组系列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会选择’借鉴篇”为例,谈谈如何借助语文课程内容对学生进行生涯规划教育。(一)围绕目标主题重组课程内容:王蒙的《我是怎样决定了自己的一生》(粤教版必修1第一单元“认识自我”)、顾迈南的《华罗庚》、爱因斯坦的《我的回顾》(第二单元“传记”)等篇目。(二)在“知彼”中借鉴:引导学生通过对相关文本的学习,认识到“人生的路虽然很长,可最关键的只有几步”,要充分认识“学会选择”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从文本内容中归结出“选择应遵循的主要原则”。第一,要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如华罗庚在残疾后,选择了把一生献给数学。因为他考虑到自己行动不便,不能到处走动;当地生活艰苦,物质匮乏,不能为他提供丰富的物质,而数学研究只需一支笔和一张纸。尔后他经过不懈的努力,最终在数学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当然,也要让学生明白,在学习、生活或以后的工作中“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主要是指“扬长避短”,就像华罗庚那样,而不是降低标准,更不是自甘堕落。比如阅读,虽然必须尽量避开那些会出现“超越性阅读”的书[1],但也不能青睐于那些具有“平面快餐”特性[2]的“既无风格又很粗糙,平庸而又过分简单化地描写现实生活的书”[3],而应该选择那些富含营养价值的“高值化”的“经典名著”[4]。第二,要选择自己挚爱的、愿意为之投入全部精力的。如王蒙:“如果知道文学需要我冒这么多风险,需要我放弃青云直上、颐指气使、驾轻就熟、八面威风的可能,我当初还敢作出那样的决定吗?然而这里并没有疑问,我只能也一定会那样决定:我以我血荐文学。”“我什么时候都没有忘情过文学,文学也就没有忘记过我。”王蒙选择了文学,放弃了在常人看来许多珍贵的东西;王蒙痴迷文学,他的生命已经和文学交融在一起了。正是这种挚爱和全情投入,成就了王蒙的文学梦。第三,随着自我认知的不断深入,选择是可以改变的。如爱因斯坦:在12岁到16岁期间,他对数学有兴趣,熟悉了基础数学,后来,随着学习的深入和对自我的了解,他发现自己“在数学领域的直觉能力不够强,以致不能把真正带有根本性的最重要的东西同其余那些多少是可有可无的广博知识可靠地区分开来”,而在物理的各个领域,自己更能区分主次,抓住核心,于是他选择了在物理领域进行深入研究,最终成为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得主。第四,个人的选择应与国家的需求相结合。如华罗庚在新中国成立后毅然选择放弃优厚的待遇,从美国动身回国。回国后的华罗庚不仅致力于数学研究,写出了大量的专著和论文,还注意发现和培养有志于献身数学科学的青年人,培养出像万哲先、陆启铿、王元、陈景润等出类拔萃的数学人才,还将理论研究应用到工农业生产中。一名美国教授评价华罗庚回国:“……很难想象,如果他不回国,中国数学会怎么样。”但在华罗庚看来,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他把个人选择与国家的需求紧密结合在了一起。(三)组设任务驱动型写作,引导学生在“知彼”和“知己”中“学会选择”。题目设置如下:学习了本专题“学会选择”的话题,请你完成以下两个任务的写作。任务一:自荐信写作———题目:给学校XX社团的一封自荐信任务二:发言稿写作———主题:时代与职业生涯规划材料1:微信、支付宝、滴滴打车等的出现,使电信业、银行业、出租车行业等面临挑战,许多曾经稳定的职业已经消失或行将消失。材料2: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催生了许多新兴行业,出现了大量诸如数据分析师、色彩搭配师、公共营养师等新职业。在时代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个人应该有怎样的思考和选择?请你以“时代与职业生涯规划”为主题,在班会上与同学交流,表达你的思考和看法。任务一的自荐信写作,需突出学生适合某个社团具体工作岗位的特点,这必然促使学生对自我进行分析,对自身潜能作进一步挖掘。任务二的发言稿写作,在要求学生掌握文体写作特点的基础上,更要求学生在时代精神感召之下“审视”自我,“规划”自我。

二、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职业角色”

粤教版必修3第三单元《微型小说两篇》中的《差别》,反映的是“职场的困惑”,也是一次很好的职场教育。教学中,笔者以“角色试探”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在职场中怎样才能成为受欢迎的职员和老板。问题设置:1.如果你是职员,你愿做“布鲁诺”还是“阿诺德”?为什么?2.如果你是老板,你会招“布鲁诺”还是“阿诺德”?为什么?在自主探究、分享交流中,阿诺德因为其“做事主动、周密,有经济头脑和超前意识”而深受学生好评,学生几乎都愿意成为像“阿诺德”一样的职员。但在多数学生认为老板会更青睐“阿诺德”的同时,也有少数学生更愿意招“布鲁诺”,原因是:尽管布鲁诺不善于思考和观察,但他勤快,薪水低,最重要的是易驾驭。对此,有学生认为有这样想法的老板“水平也太有限了”。借此机会,笔者进一步问:3.你认为老板要具有什么样的素质才能令职员信服?学生在探讨后认为,老板要具有更高的人生格局,拥有自身的人格魅力。“角色试探”唤醒了学生的职业生涯意识,在角色对比中学生懂得了应做什么样的人,以及“我要做什么样的人”。

三、拓展课程内容引导学生重视“时间管理”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经常被一些学者在论及人的生活方式、学习进度的阶段性时所提到”[5]的一句话,也是粤教版选修13《〈论语〉选读》第二课《立身处世》中的内容。学生从中了解到:孔子对自己的人生是有规划的,分为六个时期且各有明确的任务。而从孔子一生的成就看,早立志、有规划、做好时间管理至关重要,正所谓“豫则立,不豫则废”。在学习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笔者从流行歌曲中找出“时间组歌”,引导学生通过对歌词中的“片言只语”进行品读、鉴赏,从而进一步体悟“时间管理”的重要性。“时间组歌”入选歌目及赏读的“片言只语”:李宗盛《自己的歌》(李宗盛作词):等你发现时间是贼了/它早已偷光你的选择———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感叹时间的转瞬即逝,不重视时间管理,便会丧失选择的权利。王铮亮《时间都去哪了》(陈曦作词):门前老树长新芽/院里枯木又开花/……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看看你眼睛就花了/……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秋裤大叔《一晃就老了》(高羽作词):一瞬间发现人生太短暂/一瞬间发现路不再漫长/还没腾出双手拥抱自己/时光竟已走得这么匆忙/怎么刚刚学会懂事就老了/怎么刚刚学会包容就老了/怎么刚刚懂得路该往哪走/怎么还没走到就老了/怎么刚刚开始成熟就老了/怎么刚刚开始明白就老了/怎么刚刚懂得时间不经用/怎么转眼之间就老了———在反复咏叹中,惊觉人生短暂,转眼即老。在“时间组歌”里,笔者引导学生要重视时间规划,管理好时间,因为正如美国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所说:“不能管理时间,便什么都不能管理。”

四、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终身和谐发展奠定基础

“从事活动是能力发展的基本途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为学生创设实践活动平台,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做中悟。笔者先后结合课程内容开展了“体验情感”专题活动、“感悟自然”主题实践活动、“珠联璧合觅佳联”语文活动课,以增强学生对语文知识学以致用的兴趣,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发展。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具体做法大致如下:(一)师生参与定方案,导向激趣有章循(二)成员分工重合作,导法释疑保质量(三)代表推介作总结,导评促思知得失这种实践活动课,学生以积极参与、“多维探究”[6]、自主合作、交流表达的方式开展学习。而活动过程中的成员分工,实际上是学生自我了解、相互了解的一个过程,也是学生发现自我潜能,展示自身才能的良好契机。既分工又合作,既尊重学生的个体独立,又强调集体协作的重要性,这对学生的终身发展都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五、结语

正如博恩•崔西所言:“如果成功是一枚硬币,那么它的正面就是明确制定目标的能力,而它的背面则是人们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分秒必争地为自己最有意义的目标而努力的能力。”[7]生涯规划就是绘制蓝图,让航行更具目标性和实效性。由于高中生“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审美观逐渐形成的关键期”[8],所以其对于未来的憧憬与合理的规划至关重要。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涯规划教育内容,就是要唤醒学生的自我规划意识,引导学生认识自我、主动探索、积极尝试、不断应变,以提高其在未来社会中的综合竞争力。这既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作为“雕塑人”的一线教师应自觉承担的责任。

参考文献:

[1]郑惠生.城乡小学生离经典名著有多远———小学生课外阅读调查研究之二(上)[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11).

[2]郑惠生.论大众审美文化的特征[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

[3]苏特兰.畅销书[M].何文安,译.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88.

[4]郑惠生.文艺学批评实践[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5]蛭田道春.终身学习与规划(上册)[M].牛黎涛,译.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

[6]姚佩琅.校办读书节的阅读理念[J].语文教学通讯,2016(7D).

[7]崔西.目标![M].姜锐,译.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3.

[8]姚佩琅.德育视野中的校办读书节[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7(4).

作者:马晓霞 单位:汕头市潮阳黄图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