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以人为本的城市照明设计研究

以人为本的城市照明设计研究

【内容摘要】随着城市智慧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照明进入多元化发展阶段,其中以人为本理念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和核心。文章从以人为本的智慧城市发展和以人为本的城市照明设计展开分析,注重使用者需求,使智慧城市照明设计发展更为合理。

【关键词】智慧城市以人为本城市照明

一、智慧城市发展现状

(一)智慧城市的概念起源

2009年,当时的IBM首席执行官彭明盛提出“智慧城市”的概念。智慧城市使用各种先进的技术,如物联网、GIS、ZigBee、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来改善城市状况,便利城市生活。智慧城市被看作城市发展的未来趋势,它将智能化设施构成的物联网和互联网结合起来提高整个城市效率。智慧城市的建设包括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照明等系统。智慧城市建设尽可能优化整合各种资源,使居住在其中的居民心情愉快,建立适合人们全面发展的生活环境[1]。“智慧城市”概念提出后世界各国开始积极响应,并且建设试点城市。我国最早进行智慧城市规划的是南京,随后上海、深圳、绍兴、武汉、沈阳等都开始进行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

(二)智慧城市的人本内涵

大多数的城市理论都是以人本主义为核心,如英国学者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理论、格迪斯区域规划的城市观[2]。城市的使用者是人,管理者也是人,所以城市建设是围绕人进行的。智慧城市的建设以人为本,关注人对信息技术的使用,突出人的直观感觉。城市智慧化的本质是让城市居民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生活更便捷,城市管理工作更高效,城市运转更顺畅。

二、以人为本的城市照明设计基本原理

以人为本的城市照明包含人的功能需求和心理需求两方面,城市夜间照明需要在满足人们功能需求的基础上,同时满足人们审美和情绪的高层次需求。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的《人类激励理论》中提出,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3]。这五个层次不是独立的,而是渐进的,只有实现了低层次需求进而才能实现高层次需求。最早的城市照明可以追溯到17世纪的法国,人们照亮街道和城市保证夜间活动的安全,因此,最初的城市照明是从功能性照明开始的。随着城市的发展,当人们满足低层次的功能性照明需求后,就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城市审美。城市照明由被运用变为主动设计,表现城市的夜间形象。照明设计在满足居民夜间活动需求的基础上,使用光的形态、颜色、亮度对城市空间进行设计,从而给人们带来心理和情绪上的变化。城市照明是城市功能照明和城市景观照明的总称,二者在功能、布局、建设等方面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4]。夜间功能性照明可提升城市利用率、减少居民的恐惧感和降低犯罪率。城市景观照明则为了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和城市夜形象的提升。城市夜形象可以表达出城市文化和地域特点,使人们感知城市形象。城市景观照明应从环境整体氛围、居民感受、文化背景等方面进行考虑,满足居民精神文化需要。2016年9月,美国纽约曼哈顿下城举行纪念“9•11”恐怖袭击15周年“纪念之光”活动,两道蓝色光柱从世界贸易中心遗址附近射向曼哈顿的夜空,象征着“9•11”事件中消失的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双子星永远屹立在人们心中。周围安静的环境和无限向天空延伸的蓝色光柱,让人强烈地感受到对逝者的怀念和重生的希望。城市照明注重环境与人的和谐,人是环境的主角,让居民感受到光与人之间的交流,营造出城市夜景。回顾中国城市照明的发展历史,大致可分为孕育期、萌芽期、成长期和成熟期四个阶段[5]。在成长期和成熟期,LED照明技术出现,推动了城市照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智慧城市打造了灯、网、云的物联网,为数控电子调光和智能控制系统等照明技术的使用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三、从人的需求角度分析照明设计

(一)人的需求满足原则

以人为本的城市照明需充分了解人的认知方式和需求,从而合理设计城市照明,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需求。照明设计应遵循三大原则:整体性原则、需求满足原则以及可持续发展原则。其中,需求满足原则需要从人的角度来分析,其一方面满足人的认知需求,另一方面满足人的审美和精神需求。认知需求指的是照明应提供合适的亮度,可以让使用者从环境中获取信息,满足使用者的需求。城市隧道内的照明设计要划分为入口段的适应照明、隧道内部的基本照明和出口区域的照明三个部分[6],目的是为了让驾驶员从外部明亮环境进入到隧道环境以后,可以用最快时间认知隧道内状况,避免发生交通事故。审美和精神需求是指一个好的照明环境不仅需要为使用者提供良好的物质环境,也需要全方位地满足使用者的审美精神需求。重庆洪崖洞的夜景是游客必到的网红打卡景点,夜晚降临时,巴渝特色的吊脚楼被暖色的灯光打亮,充满层次感和古典韵味。夜晚洪崖洞之所以游客聚集是因为洪崖洞可以体现出重庆的特点和印象,给游客带来视觉上的享受,带来愉悦的心情。整体来看,照明设计日趋智能化和数字化,并且开始重视与人的互动。智能照明设计以提高人们生活舒适度为重要目标,尽量满足使用者的认知需求和审美需求。

(二)人的感知

在不同环境中,人心里的感受也会有所不同。古代宫殿建筑大多体量宏大、雄伟,让人在建筑面前有一种渺小和崇拜的感觉。人对不同的光环境也有着不同的感知,商场照明环境大多比较明亮,使空间显得开敞,以此吸引消费者聚集;酒吧空间则需要幽暗和色彩丰富的照明环境,从而达到快速调动大家的情绪的目的。人具有向光性,总是习惯于向往明亮的地方,人们在咖啡店总是习惯选择靠窗的位子。光不仅能使人们看清周围环境,更能刺激人们身体和心理的活动。

四、以人为本智慧城市照明设计方法

(一)为视觉而设计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构成了人类五种基本感知体验,其中80%的信息是通过视觉获得的,所以为了视觉而设计是十分必要的。英国爱丁堡大学艺术学院教授西蒙•贝尔在《景观的视觉设计要素》中概括视觉要素是点、线、面、实体、开敞空间,结构要素是平衡、紧张、对称、等级、基准、转变[7]。照明设计中也遵循这几个要素,位于加拿大的圣詹姆斯大教堂整体采用对称和平衡的手法,让建筑看起来更加庄严。在城市中可以将圣詹姆斯大教堂周围建筑看作背景,通过背景与主体建筑的比较突出教堂的光明,通过温暖和对称的光线让圣詹姆斯大教堂更加神圣。优良的照明设计师应把视觉要素作为重要依据对城市进行设计。

(二)师法自然

人工照明是从自然中学习而来的,自然有四季和早晚的变化,自然光的强度和冷暖也会发生变化,很多人工照明在自然中都可以找到原型。当设计师使用3300K以下的暖色光时,会让人感受到温暖,对应自然界中的夏季和夕阳的感觉;当使用5300K以上的冷光时,会让人感受到寒冷,对应自然界中的冬季和清晨太阳升起时。我们在面对自然界的时候,总是可以在风景中找到对应的情绪,看到初升的太阳会感到朝气蓬勃,看到夕阳会想到“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有种莫名的伤感。因此,城市照明设计不止于工程技术的追求,情感和美学也同样重要。在城市照明设计中,灯光或许可以使我们想起某个熟悉的事物或者记忆。杭州G20峰会期间,设计师将国际会议中心比作太阳,采用暖黄色,与它对称的是银蓝色的半月形的杭州大剧院,引起居民的情感共鸣。西湖夜景观采用智慧照明系统,采用计算机控制照明系统,GIS地图精确显示灯具位置,并且可以对LED灯进行故障侦查和反馈,极大地节省了人力、物力。

(三)建立城市意象

城市夜景观意象是人们对城市夜间环境形成的印象或者概念,是城市夜景给人的整体印象,也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8]。意象是我们所经历的事情和感觉的回忆,如北京天安门广场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而北京的玉渊潭公园让人想起的是樱花给人春天的感觉。人的潜意识融入感情之后,一看到类似的图像就会与心中的图像相比,对环境产生认知。荷兰的沉浸式照明装置Waterlicht反映了荷兰与水悠远的历史,荷兰地势低于海平面。荷兰设计师DaanRossrgaarde在阿姆斯特丹的广场上设计的沉浸式照明装置让观众置身于蓝色的光晕之下,仿佛置身于水下,让人们采用科技的手段与自然进行对话,表现出荷兰城市的特点,让居民产生认同感。居民是城市的主体,城市意象不能仅仅从设计师角度出发,更要符合居民的审美和认知。智慧城市趋势下,无论城市功能性照明的灯具设计,还是景观照明,都应从居民角度出发考虑城市意象。

结语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的智慧化进程正在加快,照明技术也在迅猛发展。城市照明设计的焦点一般集中于城市规划,而以人为本的城市照明设计则将人作为主体。在智慧化的趋势下建立以人为本的城市照明设计,将为城市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国脉研究院.智慧城市——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与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

[2]夏厚力.人本主义城市治理思想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8.

[3]亚伯拉罕•马斯洛.人类激励理论[M].许金声,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4]李农.光改变城市——照明规划设计的探索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5]马丽.环境照明设计[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

作者: 计皓嘉 韩鹏 单位: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