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民间剪纸艺术中的造型方法探讨

民间剪纸艺术中的造型方法探讨

【摘要】剪纸是用剪刻工具以剪、刻、铰、锉等工艺手段在纸张或薄质材料上进行镂空造型。民间剪纸是我国民俗生活中最为普通广泛的艺术形式,是一种二维空间上的装饰艺术。剪纸艺术的造型方法可以分为多维空间、意象造型、传统阴阳观三大类。

【关键词】中国民间剪纸;多维空间;意象造型;传统阴阳观

一、中国民间剪纸艺术概述

剪纸是用剪刻工具以剪、刻、铰、锉等工艺手段在纸张或薄质材料上进行镂空造型;中国民间剪纸更多的是单纯地利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人们将剪好的图案贴在门楣、窗户、桌子、柜子等物件上来传达自己对节日的喜悦心情,因此又常称之为“窗花”。中国民间剪纸是我国民俗生活中最为普通广泛的艺术形式,是一种二维空间上的装饰艺术。我国幅员辽阔,民间剪纸受生活习俗、历史地理环境的影响非常大,逐渐形成不同风格的剪纸流派。按地域来说北方以河北蔚县、山西广灵、山东、陕西的民间剪纸最具代表,南方则以江浙、福建和广东的民间剪纸为佳。北方民间剪纸风格以简练朴实为主,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多有粗豪劲健之风;南方的剪纸以细腻的风格见长,线条明快流畅,较精致典雅、玲珑剔透。民间剪纸的创作题材丰富,剪纸艺人多选用农耕文化、民间戏剧、喜庆节令、故事人物等作为素材,配以奇思妙想的造型和绚丽的色彩,创作出众多让人们喜闻乐见并带来愉悦精神享受的作品。

二、中国民间剪纸的起源和发展

经史料考证,剪纸学界普遍认为中国民间剪纸真正产生于汉代。但是,以金银箔、皮革或丝织品等为材质进行剪刻镂花却在有纸之前。1950—1952年在河南辉县战国遗址中,发现了用银箔镂刻花的弧形装饰物,可以说是剪纸的前身。公元105年东汉蔡伦发明了纸,剪纸具有更多的可能。1959年新疆吐鲁番火焰山附近和卓古墓群出土的五幅北朝团花剪纸:《对马团花》《对猴团花》《八用形团花》《金银花团花》《菊花团花》是目前最早发现的实物剪纸。到了唐代,剪纸被人们更加普及地应用在节日、节气以及信仰活动中。唐代段成式创作的笔记小说集《酉阳杂俎》写道:“立春曰,士大夫之家,剪纸为小幡,或悬于佳人之首,或缀于花下”①;李云的《彩胜》写道:“剪彩赠相亲,银钗缀凤真”②;韦庄《春盘》有云:“雪圃乍开红菜甲,彩幡新翦绿杨丝”③。这些唐代诗句皆是证明。宋元时期,造纸业成熟,民间剪纸普及发展迅速,频繁应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特定的节令礼俗中,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一批以剪纸为职业的艺人和手工作坊。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中记载过临安城内与剪纸有关的“小经济”以及专门的“剪镞花样”者。到了明清,开始有文人参与民间剪纸艺术创作,我国民间剪纸艺术走向鼎盛。据史料记载,明末掖县画家张士保为妻子画过《四君子》窗花样稿;清代陈文述也曾在《画林新咏》盛赞明末扬州包钧剪纸书画。明清时期民间剪纸运用范围更为广泛,传世作品也较多。剪纸图样不仅作为灯彩的花饰,扇面的纹饰,以及刺绣的花样等,还作为装饰家居的饰物,如紫禁城交泰殿顶棚就贴有龙凤呈祥的双喜团花。通过以上梳理可以看出,中国剪纸艺术孕育于东汉前,诞生于南北朝,逐渐普及于隋唐时期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后又历经宋元民间剪纸艺术的职业化、行业化发展,最终于明清达到鼎盛。中国千年剪纸固守民间艺术程式化的稳定脉络演进流转,遗留了大量的艺术财富,为我国在新时代下对民间剪纸艺术的传承和发扬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民间剪纸艺术的造型方法

民间剪纸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真实生活以及思想观念。它带着手工劳动的温度,饱含民间文化自信。它来自于生活,生长于生活,是最具生命力的艺术。民间剪纸艺术的传承,大多通过口耳相传、手手相授的形式延续。剪纸造型手法更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挑选才逐渐完善并以一定的程式化形式世代相传。

(一)多维空间的造型方法民间剪纸艺人,通常是农耕劳作者。我国传统的“男耕女织”文化使得他们的劳动与农作物生长过程紧密相连。他们年复一年的经历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整个环节,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播撒在农作物或鱼牧业的鱼、鸡、牛羊等的生长过程中,精心的养护和守望,将劳动过程与动植物的生长过程植入到民间剪纸创作中,使民间剪纸有了“过程化”情节。图1《养鸡》,表现的是从喂养小鸡到鸡产蛋的过程。画面中不仅表现了妇女喂鸡撒食,还剪出了娃娃撵鸡、鸡吃食、鸡产蛋的过程。所有的饲养生长都在一幅剪纸作品中完整体现,表达了剪纸艺人们期待努力付出就能得到丰厚收获的美好心愿。民间剪纸艺人,由于细致的观察到“扭动的过程”,而剪出的“多面”也是民间剪纸多维空间的一种表现形式。著名陕北剪纸艺术家张林召的剪纸艺术作品中表达“多面”人物形象时,脸的正面与侧面同时出现。以眼睛作为共用部分,外侧左脸的鼻子和嘴的形态与右边耳朵相呼应,如图2《乳母》。民间剪纸作品《虎》中,老虎的正脸跟侧脸同时出现在一个头上,表达了老虎觅食时,既要前望又要不断扭头侧视的生动场景。除了“多面”,“多头”也是民间剪纸表达多维空间的一种方式。陕西宜君剪纸艺人王秀清的剪纸作品《放牧图》,一个马身上剪出左右两个马头,表现出马吃草的动态过程。

(二)意象造型的造型方法1.具象化类比法农耕劳作者敬畏自然,敬畏规律,他们希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乞求人丁兴旺。这些对生活美好祝愿的朴实情感逐渐融入民间剪纸作品中,盼望“好彩头”。在剪纸题材创作过程中,一般采用具象化类比思维方法,以事物内容作为类比。即用一种美好的事物去暗喻表达一种美好夙愿。可以意义类比,也可以形态类比。在元素选择上,常选取富有吉祥含义的典型动植物,如鹤、龙、凤、麒麟、松、竹、桃、牡丹等。此外,还会选择一些特定人物形象,如八仙、许仙和白娘子等。在主题表达上,以《松鹤延年》《鹤献蟠桃》表达祝福健康长寿的寓意;以《五谷丰登》《竹报平安》《金玉满堂》表达对生活的美好憧憬;以《花好月圆》《二龙戏珠》《鸳鸯戏水》表达纯洁的爱情,美满的婚姻;以《麒麟送子》表达渴望开枝散叶的美好心愿。2.谐音法在我国传统思想观念中,推崇“和谐”“中庸”。这样的思维模式导致中国传统审美观念表现为含蓄、委婉。谐音联想正是中国民间剪纸的一大特色,用两种读音相同或相近的事物形象进行替换,做到“音形统一”在中国民间剪纸艺术造型方法中更是常见,称之为“谐音法”,这种创作方法比较活泼,能给人们带来既含蓄又新奇之美。民间剪纸中的“五蝠捧寿”是广受欢迎的传统吉祥图案,因蝙蝠之“蝠”谐音幸福之“福”,表“五福”,寓意多福多寿;民间剪纸“年年有余”常有莲花与鱼的构图,“鱼”主要取其谐音的“余”之义,寓示富足盈余;民间剪纸“喜上眉梢”以梅花、喜鹊构成图形,“喜”用喜鹊来代表,用“梅花”谐音眉梢的“眉”,不仅剪纸造型漂亮,寓意还通俗易懂。

(三)阴阳观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万物负阴而抱阳。”中国人认为万事万物皆有阴阳,阴阳是既相互对立又紧密结合的存在,如男为阳女为阴,“明”为阳“暗”为阴。阴阳观作为一种传统的思维模式,影响着国人的审美思想和观念。中国民间美术的哲学基础是中国本原哲学,其核心为“阴阳相合,化生万物,万物生生不息”。民间剪纸正是体现了这一传统阴阳观。剪纸艺术不论是技法工艺上采用阳刻还是阴刻,剪纸图案的线条部分与镂空的空白部分相互对比,构成一幅完整的正负空间作品,这除了是剪纸外在的独特形式美,更是传统阴阳观带来的审美思想和观念的内在表现。民间剪纸艺人没有“黑白”概念,只有阴阳观念。剪纸图案保留的纸型为阳,镂空部分为阴。凸出的为阳,凹下的为阴,传统的剪纸花样中的主体物象一般都是用阳图表现,阴图仅作为陪衬。民间剪纸中的生殖崇拜是传统阴阳观最为突出的体现,这类题材多以动植物结合的象征手法寓意阴阳结合。如图3《蛙踏莲花》中动物和植物穿插配合,婉约而形象,通过正负空间的对比,人类的生殖过程被生动含蓄地勾勒出来,赞颂了生命和生殖的伟大。图4中的象征繁衍之神的《抓髻娃娃》是民间剪纸中代表阴阳两性的典型题材。娃娃手里抓着公鸡,鸡同“吉”为“阳”,有阴阳交合繁衍新生的吉祥寓意。中国民间剪纸艺术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和丰厚的民俗积累,是中华劳动人民的千年生活缩影,是我国民俗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剪纸艺人大多都是农耕劳作者,剪纸技艺也大多是通过口耳相传、手手相授来学习传承。本文通过解读分析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造型方法和思想观念,有助于让更多的剪纸爱好者以及视觉设计师进一步走近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让剪纸这一份非物质文化遗产持续地传承下去,并绽放出更大的魅力。

作者:郑桃 单位:重庆工商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