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学生职业素养目标及培养路径研究

学生职业素养目标及培养路径研究

摘要:改革开放40年来,职业教育为支撑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培养了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和技能劳动者。然而,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毕业生的职业素养与经济社会进一步可持续发展需求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明显之处就是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缺失与专业岗位(岗位群)的需求错位。造成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缺失的深层次原因是多方面的;实现职业素养提升的途径也是多方面的。因此,学校、教师和政府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多措并举,综合施策,才是提升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合理路径。

关键词: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目标分析

0引言

纵观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实践,经历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由数量扩张向内涵提升、由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化管理的转变,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面对新时代的新需求,我国当前的职业教育还存在诸多不适应,明显之处就是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缺失与专业岗位(岗位群)的需求错位,这不仅不利于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可持续发展,也严重制约了职业院校核心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因此,千方百计培养和提升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是一项十分艰巨和紧迫的任务,必须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

1职业素养的科学内涵

关于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科学内涵,职业教育理论界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综合起来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个体行为的总和构成了自身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内涵,个体行为是外在表象。职业素养的核心是职业信念、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行为习惯。职业素养的具体内容包括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技能。职业意识包括奉献意识:在个人利益上看得比较谈,一心埋头工作,不计较个人得失,只求奉献,不图索取;创新意识:具有不拘一格、求知创新的意识,能打破固有的思维定式,立足专业岗位,探索未知领域,具有一定的发明发现能力;创业意识:不安于现状,具有较强的创业意识,能依靠自己的能力,积沙成塔、集腋成裘,开创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竞争意识:在工作中不甘落后、奋勇争先、克服困难,创造一流业绩,在竞争中发展,在发展中竞争;协作意识:在团队中具有全局观和协作意识,能主动配合同事共同完成工作任务。职业道德包括职业义务:履行环保、纳税等法定职业义务,遵守劳动纪律和各项规章制度,保守商业秘密;职业责任:勇于担当,遇事不推卸自己的责任,不掩饰自己的过错;职业态度:对待本职工作认真负责,在工作中做到精准、精心、精致、精细;职业行为上的道德准则:在工作中做到恪尽职守、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团结友善,办事公道、热心服务。职业行为习惯包括主动进取:积极进取、主动作为,有职业理想,能科学制定职业发展规划并能制定具体的实现措施;友好合作:从工作大局出发,与同事友好相处、真诚合作,补台不拆台,互相提醒、互相帮衬,同心同向,共同实现工作目标;服从服务:工作中服从领导、听从指挥,服务群众和社会,不自说自话、自拉自唱,具有较强的执行力;谦虚低调:为人处世保持谦虚低调,不张扬、不出风头、不标榜自己,做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相信公道自在人心。职业技能则包括通用技能:具有较强的外语、计算机、语言表达、文字综合、沟通交流等通用技能;专业核心技能:掌握适应本专业岗位或专业岗位群所需要的若干项核心技能,并能够随着技术的发展变化及时更新提升自己的技能;特殊技能:为适应岗位迁移变化,掌握一定的特殊技能,能够身怀“绝技”,练就一手“绝活”,拥有独到的“看家本事”。

2职业素养缺失的原因分析

2.1学校教学层面的原因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是自主办学的主体,是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质量生成的第一责任人。学生职业素养缺失折射出学校教育教学目标的迷失,需要及时加以剖析和矫正。学校教学层面的原因具体包括四个方面。(1)教学过程重书本知识传授,忽视学生动手与动脑综合能力训练。职业院校的教学改革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和反复性等特点。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风雨兼程走过了一条漫长的路,但是迄今为止仍然没有完全打破学科体系的束缚,重书本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是其一大通病。教学改革需要教师付出数倍于传统教学的精力投入,只有外部压力和内部动力结合起来才能取得事半功倍之效。现实中,由于多数学校抓教学改革不能持之以恒,加之激励机制不健全,缺乏鼓励改革创新的价值导向,教师对待教学改革的态度也不尽一致。在教改实践中,往往是学校推一推,教师动一动,改改停停、停停改改,不断出现反复,改来改去又回到了原来传统教学的老路。因为传统教学是最省力的,而且没有任何教学风险。(2)注重专项能力培养,忽视综合职业能力的训练。专项能力是职业院校学生求职就业,成就职业人生所必不可少的重要能力。但是当今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科技变革日新月异,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必然,一个缺乏综合职业能力的人在其职业生涯中的发展必然会受到很多的限制。近些年来,有些职业院校热衷于参加职业技能竞赛,以金牌论英雄和成败,违背了教育教学规律,打乱了正常的教学进程和教学秩序,以竞赛内容代替教学内容,不惜一切代价“备战”技能竞赛,虽然培养出一大批竞赛“高手”,但这些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却被大大地削弱了,甚至沦为只会竞赛的“机器人”。这种倾向严重违背了素质教育全面性、全体性、主体性、基础性的特征,应该引起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管理者的高度重视和警醒。(3)注重专业知识的教育,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专业知识对于一个职业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在当今充满竞争和挑战的社会里,光有知识已经远远不够了,还有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信念和职业精神。职业院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应该是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有机统一。社会主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应该有更高的要求。(4)注重专业必修课的教学,忽视专业选修课的教学。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最终要落实到相关的课程之中。由于职业院校师资比较匮乏,师资队伍结构比较单一,能够满足专业必修课的教学已经是很不容易了,对于众多的选修课,特别是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选修课教学上往往是捉襟见肘,有些课程根本就开不出来。2016年暑期,学校组织20人的骨干教师队伍赴台湾地区眀新科技大学和建国科技大学进行培训学习,台湾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让我们耳目一新。他们的通识教育课程涵盖基础通识、分类通识、潜在通识三大类110多门具体课程,可以说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吃穿住用行、生老病死无所不包。而且他们的原则是,只要达到一定人数选课,都能开得出来,完全能够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台湾地区大学的通识教育,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2.2教师层面的原因

(1)教师对教育价值的选择还停留在“传递知识”层面,对工作必备的职业素养往往被淡化。一些教师满足于“教书匠”,局限于“三尺讲台”和课上45分钟,在教育价值的追求和选择上仍然停留于“传递知识”、“把课讲好”,至于学生其他职业素养的培养认为与己无关,缺乏这方面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工作上完全处于被动的局面。(2)在教学分工上责任不清,专业课教师往往认为职业素养的培养是德育教师的事情,与己无关。有些学校还没有形成“三全”育人机制,在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方面协同不够、职责不清、任务没有具体落实,很多专业课教师认为职业素养的培养,是学生管理部门、德育教研室和德育教师的“分内事”。(3)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是从校门到校门,自身的职业素养还需要提高,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更显得力不从心。由于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职业院校师资队伍扩张比较快,一大批研究生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来,这无疑增强了职业院校师资队伍的活力。但缺点和不足是他们自身的职业素养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方面显得力不从心。

2.3社会层面的原因

(1)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仍然存在。中国几千年“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对职业教育的影响根深蒂固,有些人仍然戴着有色眼镜看待职业教育,错误地认为职业教育是“低端教育”,选择职业教育是无奈之举,读职业教育没有出息。传统观念不利于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可持续发展,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与提升也是十分不利的。(2)就业市场的不规范与人才评价的偏差。当前人才就业市场不看能力唯学历的倾向仍然存在,有些用人单位不顾自身实际需要,片面追求高学历,搞不切实际的人才“高消费”。人才的高消费,其实质就是人才的浪费。全球产业链的分工,中国制造业2025规划的实施,制造业的转型提档升级,都需要大量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3)政府对职业教育投入不足的影响。我国教育经费虽然连续6年达到GDP的4%(2018年达到4.14%),但是教育经费特别是职业教育投入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间不平衡的状况还是比较突出的。[1]一些职业院校教学投入不足,影响了教师培养培训,实训教学资源匮乏,校园环境改善乏力,校园文化建设跟不上,教育信息化水平不高,最终影响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与提升。

3提升职业素养的路径选择

由于影响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实现职业素养提升的途径也应是多方面的,需要兼容并蓄,扬长避短,多措并举,综合施策。

3.1充分发挥职业院校在育人治校中的主体作用

学校是办学主体也是育人主体,有效提升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最根本的还是靠学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通过改革创新破解难题,寻求全新路径,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1)深化校企合作,营造真实职业环境。职业教育专家徐国庆认为:真实职业环境中的管理要素对职业素养的提高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2]通过职业情景构建引入企业管理要素,将达到职业素质培养与职业能力开发相互促进的效应。而构建真实职业环境的有效做法就是深度开展校企合作,引企入校,建立校中厂或厂中校。有条件的职业院校也可以依托自身优势专业,建立集生产经营、教学实训、科技研发、技能培训、社会服务等为一体的经济实体,做到依托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最大限度地实现专业产业化和产业专业化。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依托路桥专业兴办江苏育通交通工程咨询监理有限公司和南京交苑道路工程有限公司等经济实体,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期间拥有员工和学员双重身份,职业素养和职业综合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就业竞争力明显增强,每年还没有毕业就被用人单位“抢购”一空,很好地满足了江苏交通建设一线的用人需求。(2)深化教学改革,将职业素养内容有机融入各门课程之中。教学改革千头万绪,但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强化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将职业素养内容融合到各门课程之中,结合具体工作任务进行有针对性地培养,特别要注意结合课程教学内容把职业素养具体化。这就需要对原有专业课程标准进行颠覆性改革,不仅要明确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而且还要有更加具体的职业素养培养目标。不仅专业课程要融入职业素养内容,一些基础教育课程也应该融入职业素养内容。同时,学校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引导教师为此不懈努力去探索和实践。(3)深化课程体系改革,构建全新的职业素养培养课程体系。职业素养的培养和提升,不仅可以融入专业课程和基础课程的教学中,也完全有必要为此单独开设一系列的课程,使职业素养内容具体化和培养方式课程化,明确每门课程有关职业素养的内容和考核要求,学生通过系统专业的学习形成基本的职业素养。如前所述,台湾眀新科技大学通识教育由基础通识课程、分类通识课程、潜在通识课程组成。在基础通识课程中,包括中文领域、史学领域、法学领域、伦理领域和英文领域。每个课程领域又由具体课程组成,如中文领域包括语文能力训练、国学选读、文学欣赏三门课程。在分类通识课程中,包括自然领域、人文领域、社会领域和艺术领域。同样,每个领域也是由若干门具体课程组成,如自然领域包括生命科学、资讯科技、环安卫生、逻辑数学、地球科学等5门课程。潜在通识类课程也是如此。借鉴台湾地区大学通识教育的有益做法,我们应该极大地丰富职业院校专业选修课程,为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职业素养的提升创造有利条件。(4)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大力开展工学结合和工学交替。工学结合和工学交替是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改革,实践证明对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与综合职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这项工作在职业院校开展得并不是十分顺利,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和不充分性特征。最大的瓶颈制约就是企业普遍积极性不高,存在“一头热一头冷”现象。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需要国家尽快出台和落实诸如税收减免、利率优惠、用工优先等政策措施,通过政策法规调动企业参与职业院校办学的积极性,激发企业开展工学结合和工学交替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要千方百计地提升学校办学实力,通过加强培训和实践锻炼等措施,大力提高教师社会服务能力,能够切实帮助企业解决一些生产、经营、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关键问题,以增强企业对职业院校的依赖程度,从而能够自觉自愿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提升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凝聚力,使得工学结合与工学交替由过去的“一厢情愿”变为“两情相悦”、由“包办婚姻”变为“自由恋爱”。(5)深化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文化育人作用。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积极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努力打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特别是要把优秀的企业文化引入校园,通过认识实习认同企业文化,通过教学实习学习企业文化,通过顶岗实习践行企业文化,通过兴办校企合作共同体融合企业文化。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多年来一直坚持“立足开发区、服务大杭州”的办学定位,在校企合作新模式上进行了积极探索,创造性地建立了利益与共、文化相通、成果共享的校企合作共同体,为社会输送了近2万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该校秉承“教室就是生产实训基地,教学楼就是学生创业园”的办学理念,与省内外著名企业和跨国公司,成功创办了大学生创业园、迖利女装学院、友嘉机电学院等办学实体。不仅成为杭州职业教育的一张亮丽名片,也成为全国高职教育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的典型范例。

3.2充分发挥教师在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中的主导作用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中坚力量,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积极构建者。无论教学改革改到哪一步,教师在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中的主导作用都不会改变。为此,广大教师要心无旁骛、勇于担当,在推进素质教育中有所作为。一要进一步更新观念。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认真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积极投身教育教学改革,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在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中取得实实在在的创新成果。二要进一步提升自身素质。我国职业院校教师就总体而言,其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都是比较高的,保障了职业教育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但是,目前部分教师素质不高、能力不足的矛盾也比较突出,成为制约职业教育进一步可持续发展的羁绊。为此,要大力实施青年教师培训工程,千方百计提升教师的政治素质与业务素质,全面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为素质教育的顺利推进提供人才支撑与智力保障。三要进一步优化教师的知识与能力结构。目前,一些职业院校的很多选修课程都开不出来,而大量地增加教师编制又不可能。这就需要深挖教师内部潜力,优化和盘活现有存量资源。我们要求学生“一专多能”,首先教师必须做到“一专多能”,通过培训与自修相结合等方式,尽快优化自己的知识能力结构,能够承担相邻相近或交叉学科的多门授课任务,成长为高水平复合型的教学名师。

3.3充分发挥政府宏观指导与社会舆论的引导作用

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升学生职业素养,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责无旁贷。要通过政策法规、督导评价、项目建设、经费使用、招生就业等渠道,激励和鞭策职业院校开展素质教育,提高技术技能人才职业素养。同时,注重发挥社会舆论的引导作用,集聚更多的社会正能量,促进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可持续发展。发挥政府的宏观指导作用和社会舆论的正确引导作用要做好以下几点:一要进一步加大职业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在硬件条件、软件条件、“潜件”条件等方面,为实施素质教育、提升学生职业素养营造有利环境。二要发挥政府教育督导的引领作用,建立追责问责制度,通过“正激励”与“负激励”的结合运用,促进职业院校推进素质教育、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三要改革人才评价方式,规范用人市场秩序,有效遏制人才使用上的“高消费”,为技术技能人才施展才华搭建广阔舞台。四要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建立健全以知识技能价值为导向的分配制度,提高拔尖技能人才和技术工人的收入水平。五要进一步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氛围,全面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使教师成为全社会最具吸引力的职业。六要改变传统观念,提高对职业教育的认识,消除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使职业教育成为最受欢迎的教育类型,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4结束语

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升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是经济社会进一步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而影响学生职业素养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院校本身的原因,也有教师层面的原因,还有政府及社会层面的因素。全面提升职业素养的措施,也不应是单一的,期望毕其功于一役,只能是欲速不达。学校、教师和政府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多措并举,综合施策,才是提升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合理路径。

作者:李虎 王殿安 单位:无锡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书记室 无锡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学质量管理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