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化疗呃逆辅助治疗中医适宜技术观察

化疗呃逆辅助治疗中医适宜技术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中医适宜技术在化疗相关性呃逆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按随机数字表将88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方案,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运用倒吸灸、耳穴埋豆、穴位埋针治疗化疗相关性呃逆。根据呃逆疗效评定标准比较两组患者总有效率。结果对照组痊愈13例,显效9例,好转12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77.27%,观察组痊愈22例,显效12例,好转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3.1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适宜技术在化疗相关性呃逆的临床治疗中疗效显著。

关键词:呃逆;倒吸灸;耳穴埋豆;穴位埋针;化疗

化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重要手段之一,其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也给机体造成了一定影响,会出现呃逆、恶心、呕吐、骨髓抑制、肝肾功能损伤等一系列不良反应[1]。化疗相关性呃逆常呈持续性或间歇性,不但可影响患者进食和呼吸,还可引起呕吐、失眠、精神不振等,降低患者生活质量,也会导致化疗中断[2]。据文献报道,在化疗过程中或治疗结束后约有3%的患者出现呃逆,若不及时干预,最终会发展为顽固性呃逆[3]。现代医学认为化疗相关性呃逆是由于膈肌、膈神经、迷走神经或中枢神经等受刺激后引起膈肌痉挛的症状[4]。其西医治疗主要是祛除病因,配合解痉和镇静,但部分药物存在呼吸抑制、意识障碍等不良反应,单纯的西医治疗临床效果欠佳,且易复发[5]。中医学认为化疗相关性呃逆属于“哕”的范畴,由胃气上逆动膈所致,从而形成喉间呃逆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控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症[6]。研究显示,运用适宜的中医技术,如艾灸、耳穴埋豆、针刺攒足穴等可以治疗某些因素引起的呃逆[7-9]。但这些技术在治疗化疗相关性呃逆中的研究较少。本研究将中医适宜技术倒吸灸、耳穴埋豆、穴位埋针联合应用于化疗相关性呃逆,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本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选择2018年10月至2019年5月某省级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化疗中心住院的8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经病理诊断确诊为恶性肿瘤并接受化疗;化疗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化疗相关性呃逆症状;意识清醒,能进行正常交流;患者知情同意并自愿参加本研究。排除标准:因疾病本身引起的呃逆(治疗前即存在迷走神经、膈神经病变,或膈肌、呼吸肌异常引起的呃逆);患精神疾病,存在认知障碍;耳廓皮肤有破损,对敷贴材质、艾草过敏;有哮喘病史;存在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不全、严重出血性疾病;近期接受过其他临床试验者。按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男25例,女19例;年龄31~76岁,平均(55.83±19.72)岁;肺癌15例,胃癌8例,乳腺癌7例,肠癌6例,食管癌5例,肝癌2例,淋巴瘤1例。观察组:男26例,女18例;年龄29~78岁,平均(56.27±19.13)岁;肺癌18例,胃癌7例,乳腺癌9例,肠癌2例,食管癌6例,淋巴瘤2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肿瘤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开始化疗后由责任护士指导患者进行先深吸气3~5s、后屏气5~10s的练习;出现呃逆后即按医嘱给予盐酸甲氧氯普胺10mg肌内注射,并鼓励患者每隔5min进行一次深吸气和屏气,帮助患者放松精神;建议患者听舒缓的音乐,转移注意力,缓解紧张情绪;指导患者在呃逆间歇期适当进食,以清淡、软食为主,少量多餐;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倾听和理解患者主诉,及时解答患者疑惑,消除顾虑,引导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1.2.2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根据呃逆情况,由责任护士给予患者倒吸灸、耳穴埋豆、穴位埋针治疗。患者出现呃逆时,即给予倒吸灸治疗,一般使用后呃逆立即会缓解,如果做完未缓解,或者又复发,再加用耳穴埋豆治疗;呃逆时间超过12h仍未缓解者,在耳穴埋豆的同时加用穴位埋针治疗。如果24h后仍有呃逆症状,再次使用倒吸灸,不建议在1d内重复使用倒吸灸。1.2.2.1倒吸灸在传统倒吸灸基础上,改良成中医艾条雾化吸入器。该雾化吸入器包括雾化面罩和罐体两部分。罐体由两面封住的天然竹筒制成,罐体顶部中心处设有一个进气孔,雾化面罩通过其软管从该进气孔插入罐体内部,罐体侧面下方设有一处艾条插入孔,选择大小合适的艾条点燃后插入该孔内,使燃烧的艾条所产生的烟雾都集中于竹筒内,可通过面罩持续进入患者呼吸道;竹筒底部边缘处设有出气孔,治疗结束后艾灰由此孔倒出。开始治疗前,患者取坐位或半卧位,先进行2~3次的腹式呼吸或逆腹式呼吸练习,然后用灸罐边缘的突起部分按压人中穴,以人中穴感觉酸、麻、胀为宜。然后手拿罐体,面罩放于口鼻处(与普通雾化吸入的姿势相似),按照腹式呼吸或逆腹式呼吸的方法,闭目后缓慢且匀速地用鼻深吸入艾烟,缩唇匀速吐气。该装置孔很小,烟雾不大,患者可耐受,不会呛咳。在吸入过程中,患者如出现胸闷、气促、头晕等不适情况,立刻停止。每次治疗时间2~3min,倒吸灸每日至多使用1次。1.2.2.2耳穴埋豆选取一侧耳的神门、耳迷根两处耳穴。评估患者耳部皮肤,有无破损、红肿、硬结等,用75%乙醇消毒耳部皮肤,用探针选定穴位,将王不留行籽贴压在耳穴处,每个穴位按压30次,力度均匀,待局部产生热、胀、麻、痛即可。王不留行籽留置时间为1~3d,期间指导患者每天早中晚按压3次,以患者时间方便或呃逆时为宜,若有移位、脱落等情况,及时更换王不留行籽。左右耳轮换贴压,3d后更换至另一侧耳,选取相同穴位进行耳穴埋豆,7d为1个疗程。1.2.2.3穴位埋针患者坐位或卧位,取双侧两眉头凹陷处的攒竹穴,用指腹按揉该穴位数次,以感觉酸、麻、胀、痛为宜。然后消毒皮肤,待干后,选取1枚无菌揿针(直径0.25mm,长度2.0mm),用拇指和食指(或中指)绷紧穴位处皮肤,另一手持揿针垂直进针,并轻轻揭掉白色的离型膜进行按压固定。攒竹穴埋针成功后,用双手拇指指腹分别按压在穴位上,其余四指紧贴头部两侧,持续均匀地点按,力度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持续按压1min。指导患者每天自行按压3次,每次1min,力度以不感到疼痛为宜,忌长时间重按穴位,以免引起头晕眼花等不适症状。揿针留置时间为3d,3d后由护士更换,如出现皮下红肿、出血、明显疼痛、变态反应等异常现象,停止治疗,7d为1个疗程。

1.3质量控制

为保证操作的同质性,由2名中西医结合护士对操作护士进行统一培训,教会其倒吸灸、耳穴埋豆、穴位埋针技术的操作方法,以及取穴方法,考核通过后方可进行操作;由2名经过统一培训的高年资责任组长负责本研究的疗效评价及结果记录。

1.4评价指标

治疗7d后参考《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10]中关于呃逆疗效的评定标准对两组患者的呃逆情况进行评价。痊愈:呃逆完全停止,饮食、精神恢复正常;显效:呃逆偶发,不影响进食,精神状态基本正常,无加重;好转:呃逆时有发生,饮食、精神有所好转;无效:症状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好转例数)/总例数×100%。同时观察并记录治疗期间观察组有无出现皮肤破损、疼痛、出血、变态反应、头晕、胸闷等不良反应。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治疗期间观察组患者均未出现皮肤破损、疼痛、出血、变态反应、头晕、胸闷等不良反应。

作者:葛娇宇 林友燕 方晓 王兰 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