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财政会计管理范文

财政会计管理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财政会计管理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财政会计管理

第1篇:财政会计管理范文

关键词:会计基础管理;财政资金;安全性;资金流动性

财政资金作为地方建设的支撑,资金的使用安全性与效率,直接影响着政府工作效率与社会形象,基于防腐倡廉政策,加强财政资金安全管理工作,极大程度上能够提高政府以及内部人员的工作效率,对建设廉洁清正的队伍,有着现实的意义。

一、会计基础管理意义

会计基础工作作为会计工作的前提与基础,随着经济新常态的发展,使得会计基础管理工作备受人们的重视。基于财务报告制度与政府会计制度框架,应用权责发生制,实现会计基础。会计基础管理主要是加强财务报表管理,以及财务处理、会计账簿、会计凭证等的管理,以加强资金管理力度,确保资金流通的安全性,进而优化资源配置。

二、财政资金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财政资金安全管理工作,存在着以下问题:管理薄弱。财政资金安全管理的意识程度不够,部分地方政府重分配,忽视资金监督管理,使得资金监管不到位。部分岗位设置不合理,内部控制制度落实力度不够,或者制度存在缺失问题,制度执行力度不够。加之财政资金管理不规范,使得财政资金流通的风险性较大;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深度不够。虽然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已经取得了极大的效果,但是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具体体现在改革范围较小,未涉及到所有财政性资金,没有实现集中支付,同时零余额账户不完善,实有资金账户难以被完全代替;资金管理存在问题。预算单位留有大量实有资金账户,极易造成资金脱离财政监管。以及基于三权下,预算账户与资金监管问题;信息化管理程度低,财政业务精细化程度低下。现阶段我国预算执行管理工作的精细化程度加深,但是资金支付手段较为落后,工作量较大,但是专业人员不足,人工操作极易发生隐患,财政资金管理效率低下。

三、会计基础管理强化措施

(一)加强内部监督

对于内部控制活动,通过完善财政部门监督制约机制,构建完善的财政资金分配管理机制,合理分配财政资金管理权利,实现财政部门之间的相互制约与监督。同时积极的运用财政监督手段,加强对内部部门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与管理,同时发挥上级财政部门对下级部门预算收支监督作用。利用ERP系统,通过内部牵制制度以及用户监督管理机制。做好会计人员培训工作,使其能带给熟悉并且掌握会计软件的使用情况。加强内部监督管理,不仅需要充分的发挥上下级相互监督的作用,还可以发挥会计人员队伍之间的监督与制约,进而达到财政资金风险管控的目的。

(二)落实财政预算会计基础管理工作

财政总预算会计工作作为各级政府财政性资金活动的主要工具,若能够有效的落实,则能够极大程度上提高财政部门资金管理,以及财务核算与反映、监督等在工作的效率。加强会计基础管理工作,则需要针对现有的财政资金管理工作,所存在的问题,结合《规定》内容,构建全面的、系统的财政资金预算会计管理机制,以指导各级财政部门落实资金管理工作。各级财政部门,则需要明确岗位职责,清晰自身财政资金管理工作内容,落实财政预算会计基础管理工作。规范财政资金收付以及调度管理工作,加强会计监督,做好全面预算执行工作,以及印章与票据管理等基础工作。

(三)加强控制活动管理

强化会计基础管理工作,从控制活动方面,则能够确保管理阶层命令能够得到有效执行。控制活动作为会计基础管理工作发展的最终结果,主要出现在各阶层以及职能部门之间。会计基础工作政策与流程等,大部分工作需要遵循特定的规范以及制度原则,再实施各项工作的。若想充分的发挥会计基础管理的作用,降低财政资金安全风险,就必须要将会计基础管理工作落实到实处,通过控制活动,减少会计工作的随意性,将控制活动转化为实际,将其作为实现财政资金风险管控的主要机制。

四、结束语

当前经济发展环境中,财政资金安全的风险系数比较高,为了充分的发挥财政资金的作用,则需要针对财政资金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加强会计基础管理,提高财政部门工作效率,降低资金流转风险,确保资金配置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温爱民.规范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的措施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4(18):123-124

第2篇:财政会计管理范文

关键词:财政会计管理工作

一、提高会计预算的管理质量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财政资金的使用用途更加多元化,投资方式多种多样,会计预算管理是我国财政局经营财务资金的核心工作,因此,想要确保财务局会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首先,提高对预算的管理质量至关重要。为此,可颁布一些相应的规定,以此来约束相关人员的工作,增强其对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不断推动会计预算的进程,为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贡献微薄之力。

二、增强财政会计管理机制可操作性

财政会计管理工作对于其本身和社会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虽然当下我国财政会计管理的机制比以往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改善与进步,但是和国际财政会计管理水平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相关的财会制度还有待健全,特别是管理机制的可操作性。从以往我国的财政会计管理工作效率低下来分析,管理成果不明显的根本原因,应当首先注重对管理机制可操作性的强化与提升,在有效保证建立的财政会计管理机制不但切实可行,而且还应具备比较强的可操作性。可以科学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便捷性,我国需要加快缩短与国际会计管理之间的差距,借鉴与吸收符合我国国情的国际会计先进管理机制体系,不断提升财政会计管理机制可操作性,努力创新与升级我国财政会计工作服务模式,更快更好的实现财政会计管理工作绩效新突破。

三、建立更加科学与完善的财政管理制度

能否建立起科学与完善的财政管理制度是会计管理工作能否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之一。体系完善,不但可以对市场经济的主体行为进行良好规范,还可以有效促进市场经济趋向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首先,必须根据会计管理工作的标准分别建立财政会计机构,核算预算,监督和档案保存等制度;其次,就是要单位有关部门严格把控会计人员的市场招聘标准与要求,提高对应岗位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力,加强会计岗位管理工作,提升整个会计队伍的专业性;最后,就是加强相关工作人员的信息管理制度,利用现在非常成熟的信息技术,财政管理部门需要及时有效的将财政的收支等信息公开透明的反映给公众,有效的维护公众的知情权。

四、提升对财务预算的编制与落实

第3篇:财政会计管理范文

[关键词]新形势背景;财政;会计预算;管理措施

1新形势下财政会计预算机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1.1会计核算不全面

在新形势的发展下,传统的会计预算方式不能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需求,并且由于其形式相对比较单一,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会计预算的发展,因此对预算的方式进行改革是必然的趋势。目前我国财政局会计预算工作当中,会计核算的工作还存在不全面等的问题,加上环境和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的相关的体制正在面临着改革的情况,国库内的资金开始逐渐朝着资本化的方向发展,如今我国政府资产的表现形式主要是多余有价证券,但是在实际的会计核算的工作当中,核算的范围并没有国有股份和资本化的证券两个方面,只是核算政府支出的资金,并且在核算国有的固定资产的过程中,也只是将其存在的原始价值进行记录,所以导致最终所记录下来的账面的价值比它实际的价值要小,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了一些不法人员或者有其他心思的工作人员可乘之机,让财政资金的监管工作的质量无法得到保证。

1.2预算结果有一定的局限性

目前我国的财政部门还是使用比较传统的会计预算管理模式,整个财政预算管理的工作比较落后,这种传统的工作模式导致我国相关的财政情况不能及时反馈出来,让后续的工作受到了阻碍,并且这样的工作模式还会滋生腐败的情况。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比较严重的影响,由于上述原因,财政预算的结果就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相关的预算结果不能与实际的财政情况相符。因为不能将财政中所有的资金流动进行明确,所以相关部分就无法对资金的正常使用情况进行审核,因此相关的财政部门应该不断加大对财政预算管理工作的约束力度,将财政所有资金的使用情况掌握,让整个财政办公工作更加公正透明,也让真实的财政情况为预算工作提供有效的数据,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预算结果的质量,同时也不断规范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和工作行为,减少一些不必要的问题发生,让我国社会经济得到又快又好的发展。

1.3固定资产核算不完整

我国目前执行的预算会计管理制度对于财政资金的收入以及支出方面的管理较为重视,在大量社会资源使用以及占用等方面的情况并没有给予过多的关注和重视。比如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的占用方面情况并没有充分了解,也没有明确以固定资产的方式进行投入的股权投资情况,这样的话极易导致国有资产流失。所以财政部门不能有效根据相关的预算报表对某一个物品的使用情况和价值进行判断,进一步阻碍了相关的行政工作的顺利进行。

2新形势下财政局会计预算管理机制的创新方法

2.1协调部门会计预算分类口径与会计核算办法

我国各级行政事业单位现阶段的会计基础主要以收付实现制为标准,然而由于新的会计制度不断创新和改革,打破了以往单纯的预算资金管理格局,应该要求建立一套和国际会计核算制度接轨的全新的会计核算制度,应将传统的收付实现制转变为以权责发生制为会计基础的管理模式,可以将社会资源的使用情况、占用情况及时反映出来,也可以使政府财政状况以及财政资金的使用情况完整地反映出来,便于政府部门进一步加强债务管理以及投融资管理工作,准确核实实际的政府财政资金数额,将政府财政风险控制在最低。要想财政部门的财政预算管理工作的质量得到保证,就需要调整好部门预算工作当中基本支出的分类以及科目的设置,让部门的预算工作与会计核算工作一致,才能让后续的更改工作更加便捷。

2.2强化预算编制机制

我国财政部门的工作要想得到顺利的开展,就需要科学、精准的预算编制机制作为基础,所以我国的财政部门在实际进行会计预算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细心、真实、准确,并且还应该将实际的经济与其增长的目标作为工作的标准依据,结合实际的情况调整好政府相应的措施,根据人们具体收入存在的差距制定出不同的税收规定,有效将收入预算与实际收入之间存在的差距缩小。并且要想避免出现超支的情况,财政部门还应该针对与之相关的绩效进行一定的考核工作,让下次的预算工作拥有相对比较直接的参考基础和依据,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财政预算管理工作的质量。

2.3建立健全预算执行机制

只有拥有一个完善的预算执行机制才能推动会计预算管理工作进行,也能让相关的工作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拥有比较好的执行指导,在实际的会计预算管理的工作当中,其十分常见的问题就是超支的现象,所以就需要建立健全预算执行的机制,帮助工作人员缩小预算与实际支出之间存在的误差,从而进一步减少超支的现象出现,不断提高财政部门会计预算的水平,同时也有效提高财政部门会计预算管理的工作质量。最后还要不断加强对财务的监管工作,按照法律对一些违法违规的行为进行处理,从而保证财政会计工作的公正性与廉洁性,也在一定程度上规范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和工作行为,不断提高会计预算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2.4做好预算的及时批复和下达

财政部门在进行会计预算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要想日常的会计预算管理工作顺利的开展,不断提高会计预算管理工作的工作效率,就需要相关的领导和管理者做好预算的及时批复和下达的工作,让会计预算的工作人员能够及时开展后续的会计工作,并且财政部门还应该根据其实际发展的情况,不断完善相关的预算管理制度,让整个会计预算管理工作处于公开透明的状态,从而使财政会计管理工作更加公正,也更有质量保证。

2.5加强全面预算核算

财政部门会计预算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就是预算核算工作,所以财政部门要加强全面预算核算工作,保证预算工作的质量,尽可能减少一些预算误差大的情况出现,让整个财政会计管理工作的质量不断提升,进一步促进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3结语

财政部门在日常的工作当中,其会计预算管理工作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不仅能够帮助国家实现和谐快速的发展,并且还能帮助国家将相关的政策贯彻落实好,建设良好的廉政党风,目前我国财政部门的会计预算管理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所以需要相关部门重视起来,制定有效的措施解决好相关的问题,让我国会计预算管理工作的水平和质量得到不断地提升,也让我国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费丽娜.关于对财政局如何加强会计预算管理的思考[J].纳税,2018,12(29):70-71.

[2]倪树珍.新形势下财政局加强会计预算管理能力[J].现代经济信息,2018(15):236.

第4篇:财政会计管理范文

【关键词】总预算会计会计档案会计资料电子化

一、引言

根据《会计档案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国家档案局令第79号)第三、第七条规定,通过计算机等电子设备形成、传输和存储的电子会计档案属于会计档案范畴,单位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通信等信息技术手段管理会计档案。随着信息技术日益进步,会计信息化系统技术的运用日益成熟,会计核算相关业务和信息均可通过电子化途径生成和保管(即通过会计信息化途径开展会计核算工作)。与此同时,随着近年发票、财政票据、合同等各类经济文书、凭证的电子化程度大幅提高,会计原始凭证的电子化程度得到显著提升,为会计档案电子化管理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近年随着财政部门国库集中收付电子化改革在全国各级财政广泛推广应用,作为核算、反映以及监督财政预算资金活动业务的总预算会计,成为探索会计档案电子化管理的前沿阵地。本文从财政总预算会计档案电子化概述、现状分析以及解决方案等方面,对我国财政总预算会计档案电子化管理进行论述和探讨。财政总预算会计档案是财政总预算会计(以下简称“总会计”)在核算、反映、监督政府一般公共预算资金、政府性基金预算资金、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资金、社会保险基金预算资金以及财政专户管理资金、专用基金和代管资金等资金活动过程中,接收或形成的,记录和反映上述各类经济业务事项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属于归档范围的文字、图表等各种形式的会计资料。根据会计档案的不同类型,总预算会计档案可以分为会计凭证(包括记账凭证和原始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表以及其他会计资料;按照会计核算的业务内容划分,总预算会计档案可分为预算资金收入、预算资金支出、资金往来款项等各种业务类型。总会计档案电子化管理,顾名思义是通过电子化的形式生成、存储、保管、传递总会计档案资料。根据《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第八、第九条规定,可仅以电子形式保存,形成电子会计档案,不包括具有永久保存价值或者其他重要保存价值的会计档案。因此,按照规定应永久保存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财政总决算、会计档案保管清册、会计档案销毁清册、会计档案鉴定意见书等会计档案,不在本文讨论范围内。

二、财政总预算会计档案电子化现状

近年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在使用会计信息化手段开展总会计核算工作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总会计档案的电子化管理。然而,电子会计资料如果未按《会计档案管理办法》要求,同时满足若干条件,并不能形成真正合法有效的电子会计档案,并未真正实现总会计档案的电子化管理。

(一)除原始凭证外的会计资料的电子化情况

除原始凭证外的各类总会计核算资料,如记账凭证和各类会计账簿、报表等,由于均是各级财政部门通过总会计核算系统生成的电子数据,属于《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第八条中的“单位内部形成的电子会计资料”,基本能够满足该条款的第一、第六项条件,即“形成的电子会计资料来源真实有效,由计算机等电子设备形成和传输……不属于具有永久保存价值或者其他重要保存价值的会计档案”。但如果未按照一定技术规范和安全管理要求对总会计核算系统进行改造升级,第八条中的其他几项条件很难完全满足。如未经改造升级的总会计核算系统无法输出符合国家标准归档格式的会计资料,无法确保经办、审核、审批等记账凭证、会计账簿和报表业务环节中必要程序的防篡改、防抵赖要求(纸质的记账凭证、账簿和报表可以通过各环节人员加盖个人印章确保业务的防篡改、防抵赖),无法实现电子会计档案的有效备份等。因此,即使各级财政部门已普遍使用总会计核算系统开展总会计核算工作,但仍只能按相关会计制度、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法规制度的要求,打印纸质记账凭证和会计账簿、报表,由经办、审核、审批等相关岗位人员手工签名、签章,装订成册,生成、制作符合档案管理要求的纸质会计档案,随后按相关档案管理要求进行归档、存储、保管或移交等工作。

(二)总会计原始凭证的电子化情况

总会计原始凭证是指开展财政预算收入、支出、往来款项等日常业务工作形成的各类原始凭证。根据业务种类不同,主要包括国库收入日报表、一般缴款书、调库单、更正通知书、国库往来票据、预算单位用款计划和直接支付申请表、预算拨款凭证、清算通知书和申请单等各类国库集中收付业务相关的原始凭证。这些原始凭证中,部分是单位内部形成的属于归档范围的会计资料,如财政部门内部的直接支付审批单等,其他大部分均是财政部门从外部接收的会计资料,如从国库行接收的收入日报表、国库往来票据,从预算单位接收的用款计划和直接支付申请表,从国库集中收付银行接收的清算通知书和清算申请单等。自2013年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在全国范围启动国库集中收付电子化改革以来,全国各级财政部门根据地方实际积极推进改革工作。信息化、电子化程度较高的部分财政部门,已基本实现了前述包括内部生成的以及从外部获取的各类国库集中收付业务的电子化改造,但仍有少量业务保留了纸质凭证传递的实际工作流程。而电子化改革进展较慢的财政部门,纸质凭证的比例仍较高。实现了电子化管理的国库集中收付业务,形成的原始电子凭证符合《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第八、第九条要求且“附有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规定的电子签名”,可以“仅以电子形式保存,形成电子会计档案”;而尚未实现电子化的纸质凭证业务,不满足“仅以电子形式保存,形成电子会计档案”全部条件,仍需按照原有流程进行纸质归档管理。

(三)各地财政总会计档案电子化管理现状

各地财政部门推进国库集中收付电子化改革的进程不一,总会计档案电子化管理的进展也参差不齐。部分省市由于电子化程度不高或囿于没有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政策引导和文件规定,尚未启动总会计档案电子化管理工作,仍沿用原有流程,将大量电子渠道生成的会计资料打印后装订,工作效率未得到有效提高。甚至由于按照国库集中收付电子化改革后“谁需要谁打印”原则,原来从外部获取的会计资料,需要由财政部门总会计工作人员自行打印,反而增加了工作量,也并未节约行政成本。部分省市地区积极探索尝试总会计档案电子化管理工作,但由于并不是全部业务均实现电子化,因此仍存在数量、种类不一的纸质凭证,需要通过拍照、扫描等途径形成电子文件,进行电子化存储和管理。由于并未完全按照《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第八、第九条要求,因此仍需同步保存原始纸质凭证作为会计档案,从而造成同一项业务、同一批会计档案,电子化和纸质模式归档并存的局面。这既不符合规范管理要求,也没有真正有效提高工作效率。探索总会计档案电子化管理的财政部门,大部分也没有会同相关档案管理部门出台具体制度,明确该项工作的合法合规性和规范的操作流程,也没有按照《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等相关文件规定,配置符合要求的电子档案管理系统。

三、财政总预算会计档案电子化实现途径

综上所述,为真正实现总预算会计档案电子化管理,需要从以下方面加强规范和建设:

(一)有关部门出台制度依据和实施规范

由财政部结合总会计制度完善和改革工作,出台国家层面的总会计档案电子化管理制度和操作指南,明确有条件的地方财政部门可以按照《会计档案管理办法》以及总会计制度相关规定,制定总会计档案电子化管理实施方案和步骤,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分批、稳妥地开展总会计档案电子化管理工作,为该项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制度和理论依据。另外也可以同步尝试采用地方先行先试、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模式,但地方财政部门在试点应用时,也应注意及时组织相关业务部门研究制定相关制度,确保改革工作有政策制度加以保障。

(二)制定规范的电子会计档案格式国家标准

国家有关职能部门应按照《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规范》,同时结合会计核算业务的特殊管理要求,制定规范的电子会计档案格式国家标准,明确仅以电子形式保存、形成电子会计档案的电子文件格式、元数据等格式要求。如考虑到会计核算业务数据多附件、记账凭证与原始凭证之间必然且紧密的关联性等特点,建议采用数据包形式规范会计凭证电子档案格式,通过信息技术和安全手段,将完成制单、审核等业务流程的会计凭证电子文件固化为数据包(包含记账凭证电子文件和若干原始凭证电子文件)。该数据包将不能被分离和篡改,从而确保电子会计资料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合法性。

(三)升级改造总会计核算系统

对现有总会计核算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建立记账凭证、会计账簿和报表与原始电子凭证之间的关联关系;同时改造后的总会计核算系统要求会计核算经办人员和审核人员能够使用数字证书电子签名等信息安全技术,对通过总会计核算系统生成的记账凭证、会计账簿和报表进行制单、审核、审批等业务操作,确保总会计核算系统生成的电子会计资料能够长期安全保存、不被篡改,各岗位人员职责清晰;也能够向会计电子档案管理系统移交符合国家标准归档格式的电子会计资料,并建立移交前的电子会计资料备份制度。

(四)实现国库集中收付全业务环节电子化

各级财政部门也应该严格按照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统一制定的国库集中收付电子化报文规范和接口标准,继续推进和拓展国库集中收付电子化管理改革的深度和广度,突破业务和技术壁垒,重点改造尚未电子化的业务环节。通过使用符合规范标准的电子凭证,取消纸质凭证流转,真正实现国库集中收付业务全流程电子化。只有实现了总会计核算所需的全部原始凭证电子化,才能最终实现总预算会计档案电子化。

(五)建设电子会计档案管理系统

各级财政部门应按照《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规范》等规定,建设规范、标准的电子会计档案管理系统,并与总会计核算系统有效对接,接收总会计核算系统移交的电子总会计资料,对电子总会计资料进行归档、编目、管理等档案管理相关操作。同时还应能够满足总会计核算系统、内外部监督检查审计系统等业务系统对归档后的总会计档案的实时调阅、查询功能。

(六)培养提高相关人员素质

财政部门总会计岗位相关工作人员是电子总会计资料和档案的收集、形成者,总会计资料和档案的电子化管理,除需要总会计人员在具备总会计业务知识和技能之外,还应掌握相应的信息技术和电子档案管理知识,熟练使用总会计核算系统收集、生成和应用电子会计资料,并向档案管理部门移交电子总会计档案;同时也应加强对财政部门档案管理相关人员的业务培训,培养既精通档案管理,又懂信息技术和会计管理的综合型档案管理人才,掌握相应的软件运用方法与数据管理方法,能够适应档案管理电子化的需求。

(七)提高电子总会计档案的使用效率

总会计的核算目标是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政府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财务状况等会计信息,反映政府财政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总会计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包括人民代表大会、政府财政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以及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总会计档案实现电子化管理后,总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要相应改变总会计信息的获取、使用方式,通过信息化手段调用、分析报表、账簿、凭证等各类总会计信息,提高电子总会计档案的使用效率。

四、结语

会计档案电子化管理是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提升会计和档案管理工作效能的必然发展方向,有别于企事业单位会计凭证来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财政部门应充分利用总预算会计核算的凭证来源较为简单、规范、电子化程度高等先发优势,以实施财政核心业务系统一体化建设为契机,探索制订相关管理制度、业务规范和技术标准,升级改造完善信息系统,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等,夯实总预算会计档案电子化管理工作基础,进而推动全社会各行业会计档案电子化管理实施进程。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S].2015-10-10.

[2]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国家档案局.会计档案管理办法[S].2015-12-11.

第5篇:财政会计管理范文

【关键词】管理会计;财政监管;科技项目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财政系统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管理会计融入科技项目管理,规范、系统地使用财政资金,提升财政管理水平、资金使用效益和财政治理能力,推动深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理念,推动系统谋划布局科技规划体系,推动科技创新取得新进展、新成就。

一、财政监管科技项目经费中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层面对科技资金安排缺乏系统性

1.科技企业重复获得财政支持。从政府层面看,财政、发改、经信、科技部门均存在财政资金投入,内容涉及创新型企业建设、高水平创新载体建设、推动产业技术创业、集聚双创人才、提升科技金融服务、加快双创生态体系和提升创新文化软实力等多方面。虽然各部门都有各自专项管理办法,但各专项管理办法在设立之初,由于部门之间沟通缺位,存在政策重叠问题。2.科技补贴政策目标引导作用不足。现有的科技政策较多涉及科技企业办公用房、领军人才办公用房补贴类,以及以拿证书为奖补对象的后补贴项目,此类补贴的共同特点是普适性,缺乏以进一步取得科技成果为导向、激励企业深挖潜力的作用。3.重大科技项目政策评价指标设计不够科学。如载体平台建设的框架协议中所明确的人员质量规模、领军人才数量、引进高企数量、发明专利数量等指标在考核数量设计上缺乏科学依据,与所投入的建设、奖补资金关联性不强,难以判断现有考核数量是否形成压力,真实达到以考核促落实的效果。

(二)承担单位预算编制不够细致

1.项目实施进度编制不够细致。由于项目建设一般会在立项后拨付首笔建设资金,导致承担单位在预算编制时存在重立项轻管理的现象,取得项目资金支持后,承担单位并未依照项目合作协议约定进度开展项目建设工作。到中期考核和期末考核进度时突击加快项目实施进度,从而导致难以保证项目质量。2.项目投入资金编制不够细致。承担单位在预算编制时未将整体项目细化,没有约束性的执行标准,一方面会导致预算资金不足,建设项目无法完工或低质量完工;另一方面会导致预算资金充裕,从而使财政资金流向其他项目或进行约定外资金投入。

(三)财政层面支出进度考核不严

各级财政部门每年根据年初预算批复,对科技部门上报的项目经费给予批复下达。当财政部门在年中和年末跟进财政资金支出进度时,一方面会出现科技部门对年初预算批复项目并未出具实施细则、并未启动项目申报工作,同时由于项目立项、项目评审时存在环节多耗时长等情况,致使难以加快支出进度,难以如期完成年初预算指标;另一方面也会由于科技部门对政策项目申报情况未做基本摸排调研工作,导致虚报项目资金预算数,或项目资金预算书不足。

(四)财会人员运用管理会计理念不足

从项目申报企业角度,企业会计对所申报项目多以收支会计核算工作为主,很少从项目整体角度把控支出进度;从科技部门角度,其对企业的评判多侧重科学技术引领性程度,对科学技术成果转化的成本效益评估意识不足;从财政部门角度,与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企业相比,政府的职能就是为人民提供公共服务。财政从业人员的理念与时俱进意识不足。

二、运用管理会计理念提升科技项目经费使用质效

(一)运用预算编制理念,系统安排科技资金预算

1.梳理本级政策,确保科技资金编排合理。科技部门应梳理在用的中央、省、市级政策,与现有区级政策对比,明确政策依据、政策目标和资金需求,修正政策中表述不够明确的条款,剔除本级与上级政策中的重叠性条款。财政部门层面应横向对比其他部门政策,系统规划、出具政策调整建议。2.建立项目库,确保科技资金编排合规。各级财政部门协同科技部门应围绕同级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逐步加强产业集聚效应,围绕促进科技企业发展引进领先科技研发机构,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在培育中按照项目库管理要求,提前一年做好项目的研究论证、组织入库工作,根据部署导向对项目库实行动态调整,及时办理项目新增、调整和退出工作,没有财政部门审核意见的项目属于无效项目,不得进入政府投资储备库。3.细化项目预算,确保科技资金编排有据。在细化项目预算中应将制度、责任、费用等进行细化,确保预算编制工作有据可依、科学可行,应根据专项资金管理制度中的每一项预算支出依据编制每个政策项下的支出内容。在落实支出责任方面,预算单位必须严格控制项目中涉及的招投标、工程监理等各个环节。要将制度化、责任化的成果应用于项目费用的细化上,提高资金编排的准确性。与此同时,科技部门也应根据政府可用财力和项目库内各项目情况,分出轻重缓急、综合考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合理编制下年度预算及中长期预算,确保预算支出数有据可循。

(二)运用绩效评价理论,激励企业以考核促落实

在绩效评价中应杜绝预算硬约束作用不强,如编制不实、执行不严、随意调整、评价不当等情况。在预算中设计业财融合和技财融合指标,将项目补贴金额的较大比重设计为后补贴形式,同时促进管理会计咨询、评估等中介组织发展,积极探索管理会计市场组织的“孵化模式”,促进管理会计咨询、评估等中介组织发展。充分发挥管理会计咨询、评估等中介机构对指标设计的把控,同时做好科技项目监管工作,避免中期财务检查和阶梯验收审计结果流于形式,全项目周期考核方式约束激励项目落实。

(三)运用成本控制理念,促进科技资金合理支出

企业管理层面,加强从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做好资源整合,为管理会计应用创造更加健康的环境。财政层面,在资金配置上也要更加注重结果导向、强调成本效益、强化责任约束,逐步改变重投入轻管理、重支出轻绩效现状,解决好资金使用低效无效、损失浪费的问题。实行投资项目结余资金财政统筹,原则上按照建设指标完成情况同比例拨付,同时也要统筹考虑各项目资金结余情况及使用计划,遵循严格规范、按需拨付的准则,切实降低资金使用成本。防止财政资金用于项目前期费用、无视预算约束随意增加投资规模,不接受决算审计等情况的出现。社会层面,搭建数据共享的一体化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引入中介机构和社会方参与到项目建设资金使用的监督工作。

(四)加强管理会计人才队伍建设

继续推行会计委派制。在国有企业及事业单位内以监督国有资产和财政项目资金使用为目的进一步推行委派制,认真总结委派期间资金管理中的经验教训,将经验教训用于修订财政资金监督方案,完善财政监督制度。政府成立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为目的的管理会计部门,招录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也可以在聘请外部的项目检查、专项检查工作中,将本单位会计人员编入外部聘请人员队伍,在项目的核算监督工作中逐步树立管理意识。

【参考文献】

[1]朱婉华.财政投入科技项目经费的使用和监管探析.《财政与金融》

[2]冯卫东.管理会计在财政治理中的应用研究.《财政监督》

[3]王华.李欣洋.管理会计在财政治理中的应用探讨——基于政府投资的分析.《财税纵横》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