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城乡社区管理范文

城乡社区管理全文(5篇)

城乡社区管理

第1篇:城乡社区管理范文

诸城市位于山东省东南部,隶属于潍坊市,是全国综合发展实力百强县(市)之一。现有人口107万,村庄1257个,其中农村人口70万,占总人口65%以上。改革开放以来,诸城市在谋求经济发展的同时,积极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以加速城镇化和提高农民福利作为社会建设的重点。由于农村的经济条件千差万别,一些村庄的地理位置偏远,有限的政府公共资源又大多集中在城区和乡镇(街道),造成了基本公共服务在城乡之间、村庄之间分配严重不均,与农民利益密切相关的生产生活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针对这一问题,为了给农民提供近距离的公共服务,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诸城市开始对农村进行一系列改革。2007年,为解决公共服务在农村缺乏的问题,诸城市在农村全面开展了社区化建设,创造性地开展了“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科学定位、贴近基层、服务农民”的农村社区化服务。该市先后将原来的23处乡镇(街道)撤并为13处,并将全市1249个村庄按照地域邻近、习俗相近的原则规划为208个农村社区。每个社区大约涵盖5个村庄、1500户左右,选择一个交通便利、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村庄,作为社区服务中心所在村,社区服务中心的辐射半径一般在2公里以内。在社区服务中心,村民可享受到医疗卫生、劳动保障、人口计生、文体娱乐等便民服务,形成了“多村一社区”的“诸城模式”。

二、诸城市农村社区化管理模式的特点

通过对四个典型社区的实地调研,诸城市农村社区的建设管理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1、设立标准统一的服务机构。诸城市每个农村社区服务中心都设置了“一厅八站(室)”,即一个综合服务厅和社区警务室、医疗卫生室、计划生育服务站、图书阅览室、文体活动室、电子阅览室、远程教育播放室以及土地流转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服务中心八个服务站(室),为社区居民提供政务咨询、社会救助、农技咨询、计生咨询、社区治保、劳动就业、房产办理、农村养老保险、新农村合作医疗等服务多达十五项。为了方便对各社区服务情况的统一管理,诸城市民政局建立了市、镇、社区三级服务网络,通过信息服务后台进行集中管理,有效保障和监督社区服务的质量。以辛兴镇的辛兴社区为例。辛兴社区现服务于辛兴村、尧村、隋家沙岭、后齐沟和匡家沙岭5个行政村,共有居民1556户、5605人,社区服务半径1.7公里,服务中心在辛兴村。辛兴村的“一个综合服务厅,八个服务站(室)”,占地50亩,总投资480万元,管理人员现有12名,由从原街道办事处中选拔出来的有正式编制的工作人员和招聘的大学生村官组成,为社区居民提供事务咨询、业务办理等生活、保障、就业等各方面的服务。另外,社区内还增设幼儿园、农资超市、日用品超市、快餐店、老年公寓等服务机构,满足社区居民的全方面需求。

2、聚集村民向中心村融合。社区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都设立在中心村,其他村庄的村民要更好地享受到中心村的公共服务就要向中心村聚集融合。2009年4月7日,诸城市委《关于推进农村社区化发展的意见》要求:“在农村社区中心村规划建设农民集中居住区,影响和吸引本社区周边村群众向中心村聚集融合,加快形成新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由此,诸城市开始大规模“造城”,聘请专家对中心村进行中长期远景规划,兴建了许多住宅楼,这些住宅楼先用于安置本社区居民,剩余住宅楼在3-5年后进行市场化运作。为吸引农民迁入新楼,当地政府采取各项优惠政策来加以鼓励。如大杨家庄子社区为吸引非中心村村民到中心村聚集融合,对中心村进行规划,把整个村庄划分为服务区、娱乐区和居住区三大块,住宅楼进行集中开发、统一建设,集体供电、供水、供暖、供气。居住区现规划占地162亩,计划建设两层公寓及高层住宅楼87栋,建筑面积9.8万平方米,建成后可供767户村民入住,节约利用土地329亩,可用于发展二、三产业项目。

3、开展社区生产性服务。为保证社区农业的持续发展,诸城市各社区针对当地的农业特色,引导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通过增强社区内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辐射带动作用,从而提高农民专业化、组织化程度,增强抵御市场波动的能力。土墙社区为发挥当地的农业特色,发起成立了龙翠园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起600亩的果品苗木产业园区,鼓励农民继续从事农业生产,保持他们与农业、与土地的联系,并进一步完善农业产业化链条,实现果品苗木的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种植。在推动农业标准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的同时,也提高了务农居民的收入。农业的持续发展除了有专业的合作社做依托,还需要以先进的科技做指导,为此,诸城市农业局投资5万元,建立了农业专家远程视频培训服务平台,每月举办3期座谈,农户可在社区服务中心的远程教育播放室与专家视频交流,及时解决生产上的难题。

4、设置服务人员保障机制。为满足社区居民尤其是社区弱势群体对服务多元化的需求,在为每个社区配备了基础服务人员之外,诸城市团委还整合各方团组织资源,深入开展社区志愿者服务,在全市广泛动员、组建起关心下一代志愿者、青年志愿者和少先队志愿者“三支队伍”,开展志愿者服务进社区活动,成为诸城农村社区的一项特色服务。目前诸城市每个社区的志愿者队伍都不少于100人,他们定期下社区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清扫社区垃圾,优化社区治安环境,并为社区孤寡老人、生活困难人员排忧解难,在社区内得到了很好的反响。

三、诸城市农村社区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诸城市的农村社区化建设在短短三年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得到社会广泛关注,其经验已被各个地区争相学习和借鉴。但是在快速发展的背后,诸城市农村社区也暴露出一些令人深思的问题。

1、农村社区的资金投入不足。目前诸城市各农村社区建设所用资金主要来源于市、镇两级财政投入,并以乡镇投入为主,社区的公共设施和服务开支以及管理人员的工资薪酬均由乡镇承担。但乡镇财政资金相对比较短缺,对社区的投入也相对不足,资金紧张问题已对社区的持续发展构成了很大压力,有些设施虽然已经建成,但是其后续经营仍然需要大量资金,若资金不足的状况持续下去,将会影响整个社区服务的质量,损害社区形象,降低社区在农民心目中的公信力。

2、资源利用率不高。诸城市每个农村社区均是按照“一厅八站(室)”的模式设置,如每个社区的综合服务中心都会设立警务室、卫生室、计生室、法律纠纷调解室、劳动仲裁室等机构。这种模式从形式上看标准、统一,内置的机构也全面、到位,但细究其每种设施和每个机构切实发挥的作用,令人置疑。走访中发现社区中有些设施的设置过于形式化,利用率低,有长时间闲置的迹象,造成了资源很大浪费。

3、社区内相关配套政策和设施滞后。为节约利用土地,方便非中心村村民享受到社区中心的服务,中心村在居住区集中开发,统一建设住宅楼,很多农民被吸引住进了楼房,居住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但是农民集中居住也带来了农具、手扶拖拉机、粮食和牲畜无处安放的问题。另外,搬进楼房后,农民的生活习惯将被迫改变,农民的生活成本也会有所增加,农民种地养殖就更不方便,这些问题为农民的农业生产带来了很大不便,是农民上楼后面临的很大困惑。

四、进一步完善诸城市农村社区管理模式的建议

诸城市农村社区发展为我国探索农村社区管理模式提供了宝贵经验,但也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对此提出以下建议:

1、增加资金投入。资金是社区持续发展的动力,一个社区从建成到启动,需要充足的资金做后盾;运行后,维护基础设施,提高居民福利、发放相关管理服务人员的薪酬等都需要雄厚的资金做支持。因此各社区首先应积极发展社区经济,不断壮大社区二、三产业,大力发展服务群众物质和文化生活的产业,特别是发展需求稳、投资少、有效益的社区服务项目,并吸引各种企业在社区投资,繁荣社区经济,从而提高资金的自给率;其次,市、镇级政府也应加大对社区的扶持力度,增加资金投入,保证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持续、更好地运作。

2、提高资源利用率。社区获取资金的渠道和数量有限,社区内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运作都需要大量资金,因此提高资金利用率是社区持续发展的关键。在资金的使用上社区应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做好资金的统筹规划,提高资金的利用率。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要充分与社区的实际情况相联系,不应过分注重形式,应充分考虑到农民的需求,为农民提供实用的设施和服务,从而达到各项资源的有效配置。

3、重视生产设施相配套。为消除农民住进中心村楼房的后顾之忧,社区管理者应为“上楼”的农民配套建立农机具、牲畜和农产品的统一安置处,确保农民的物资能够得到安全保管,方便农民继续从事农业生产。鉴于住进楼房后农民的生活成本会有所提高,社区应给予农民一定的优惠或补贴政策,减轻农民负担,让农民安心“上楼”。

第2篇:城乡社区管理范文

一、项目交叉统筹管理难点剖析

为扩大机械工业区规模促进产业发展,由厦门市集美区国有资产投资有限公司作业主实施机械工集中区三期建设。为集约资源,减少拆迁量,避免政府资金过度投入到非必须的房屋征拆中,规划片区内保留了部分村庄。工业集中区需建设15条市政道路,地块作为产业开发需迁建一所小学和一所中学及2条超高压电力线;村庄保留而必须建设溪流改造、村道迁改;配套建设社区服务中心、幼儿园、开闭所、公交场站等。工业集中区与城乡结合的建设重难点如下:(1)项目启动先后顺序:项目类别多样,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各个专业项目总体启动先后需综合考虑。(2)项目前期阶段:需充分综合考虑工业区项目与城乡结合配套项目之间空间、进度、方案的交叉影响。避免项目实施中因统筹考虑不全导致项目推进受阻、方案调整造成的工期延误和费用索赔风险。(3)项目实施阶段:工业区内相互影响的项目、因村庄保留需配套的项目在实施阶段具有层次性、动态变化等特性,管理难度大。

二、项目统筹管理模式优化建议

(一)管理组织形式优化根据机械工业集中区项目的特点,引入片区化管理组织形式,建立项目管理组,统一进行项目策划、施工招标、实施全过程管理。解决传统项目管理模式偏重各项目独立、侧重项目间竞争的情况。片区化项目组管理,注重团结协作,不同项目集中统一协调,能够避免或减少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交叉影响及相互制约问题,将项目间的无意义竞争转化为通力协作、相互促进。

(二)基于关键链技术的系统管理改进传统网络计划管理技术是假定资源无限供应,依据独立项目工序间的逻辑关系确定关键线路,进而考虑资源控制,在独立的项目中具有先进性。EliyahuGoldratt教授在著作《关键链》中提出局部最优并不能导致全局最优。因此决定整个片区项目组的总体进展是一个环链结构,常存在关键链上的项目和非关键链的项目间共需资源受限,导致按逻辑关系原本可并行实施的工作必须串行安排,进而引起非关键链上的项目延迟。当超过允许总时差后会演化为影响关键链上的项目,因此,在交叉影响的项目组的统筹管理中,需从系统全局出发找出薄弱环节后进行改进。通过理清存在约束资源项目的进度计划与项目组内其他项目的相互影响,定性评价和定量分析相结合,作为决策层在项目间资源要素统一调配决策时的科学合理依据。

(三)与保存村庄配套项目融合管理工业区建设,基础设施配套先行,产业招商需要较归整的地块,进而出现大部分农业用地转为工业用地,而保留村庄和基本农田需要水利灌溉设施。需拆迁的学校和社区服务中心需要重新选址,配套建设。为确保工业区项目顺利推进,同时获得项目周边村庄的支持与配合,需要将建设规划理念做好充分宣传。

三、统筹管理在项目建设中运用实例

(一)片区化管理组织形式运用项目建设初期采用单一条块化的项目管理模式,各项目管理人只对其负责的项目知晓,进入实施阶段,易出现项目间施工先后顺序矛盾而引发责任推诿和变更。如工业区内-市政道路及溪流改造项目在前期阶段方案未相互沟通,溪流改造项目先行实施,待道路项目施工时发现存在重叠,且重叠部分的大量土方已被溪流项目挖除,由此发生土方挖填的工程量二次浪费。项目采用片区化管理模式后,根据各项目类别配备相应技能的管理人员。优化组织结构,项目管理组内采用矩阵制组织形式,项目管理组与企业领导层之间采用职能制组织结构,实现项目间信息共享、减少组织层级,提高管理效率。通过定期组织各项目推进会,通报各项目进展、方案等要素,有效减少项目交叉干扰,并提前预判可能的影响。建立企业内部外部分级协调机制,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参建各方沟通协调,及时解决问题,有力有序推进项目建设。

(二)项目组基于关键链技术的系统管理运用对工业区内项目组梳理存在五个需同时推进但相互制约交叉影响的项目(命名为a、b、c、d、e)进行分析。其中a为省级重点产业项目,需2021年8月投产;b为工业区重要配套市政道路,需2020年12月竣工;c为因a项目建设投产而需迁建的小学项目,必须在2021年8月前完成;d为与b项目存在4处空间交叉的溪流改造项目。因c项目建设需保留村道e作为施工通道,而因d项目建设需废除村道e。通过综合考虑资源因素、项目因素、进度因素、投资因素,构建判断矩阵确定各指标相对重要性的权重,将定性分析转变为定量评价。选取工期目标约束和成本投资约束作为评价要素,最终以a项目开工投产为目标导向,d项目交叉断开,确保b市政道路项目尽快完工,e村道暂时保留,确保c项目尽快完成的关键链控制管理。根据关键链,抓住主要矛盾,交叉影响时次要项目服从关键链的主要项目。目前迁建的小学项目于2021年2月底即可交付,供小学搬迁使用,确保a项目按期投产目标。b、d、e项目推进过程按最优等待排序,后期增加要素保障,确保按总体计划目标完成。

(三)工业集中区与城乡融合实例工业区建设并非大肆征用农田和房屋,而是遵循产业和城乡的融合发展,同时完善和提升周边村庄基础设施配套。涉及的项目有溪流景观改造、迁建学校、配套社区服务中心等。特别是工业区内存在灌溉渠迁改,在确保原有灌溉功能的基础上增加景观、公园等设施供周边村庄休闲漫步使用,此方案理念通过大力宣传,获得村民全力支持。同时,小学、社区服务中心等配套提前完善后,为工业集中整片区建设的顺利推进起到积极作用。目前工业区产业用地已完成招拍挂67%,多家企业已进驻。

四、结语

第3篇:城乡社区管理范文

[关键词]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

前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社区体系逐渐成熟完善,而公共文化服务也在“探索—普及—深入”的进程中不断创新。虽然我国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取得了可喜成效,但建设体系依旧面临诸多问题,极大地制约了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我国城市建设和社区文化体系发展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可以说,提高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是实现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障,是提高我国软实力的重要举措。

1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现状

1.1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资金不足

当前,我国社区公共文化活动开展与设施建设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公共财政,省市政府免费投放设施数量较少,至多予以一定资金补助,多数社区公共文化活动开展和设施设备建设经费都由各社区日常运转经费或其所辖街道办事处自行承担,若要举办大规模公共文化活动,还需要向上级部门申请,而上级部门所给予的帮扶具有较强限制性,缺少延续性[1]。街道办事处财政中也只能拿出一部分用于公共文化活动建设,若这些经费用于活动场所建设,那么其他公共文化服务项目难以维系,无法做到兼顾。而社区日常运转经费也仅能维系社区正常办公,无过多资金用于公共文化服务。所以使得很多小型活动只有在申请到足够经费后才能开展。

1.2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利用率低

虽然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各类图书馆、文博馆建设功能设施愈发齐备,但是人们更愿意将精力放在手机上。目前,平日参与社区公共文化活动的以老年群体居多,他们愿意与同伴一起参与书法、绘画、广场舞等活动,以此来丰富他们的生活。年轻人则忙于工作,致使进图书馆、文博馆的人越来越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闲置,而这种现象在全国成为普遍,尤其是在城镇周边表现异常明显。

1.3公共文化服务未实现乡村全覆盖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农村文化建设是最后一环,直接与农村居民利益挂钩,是建设最美乡村的重要手段,在公共文化服务城乡均衡发展上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目前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仅限于社区范畴,局限性较强,没有实现乡村全覆盖。尽管有一些发展相对较好的村镇,积极主动与文体部门进行接触,寻求文化产品的支持,而相关部门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村镇的需求,提供图书、健身器材以及资金补贴,用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但是,这些部门资源有限,只能在满足街道、社区公共文化建设的基础上予以适当帮扶,乡镇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尚未与城市社区公共文化建设对接,其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经费没有纳入地区财政预算,公共文化建设相对滞缓[2]。

1.4缺乏专业的公共文化服务人才

当前,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工作人员多是由街道办事处人员或社区干部兼任。由于其身兼数职,因此无法全身心投入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之中,极易导致工作出现差错。再加之这些人多数属于事业编制,对工作难免不会存在懈怠心理,从而影响社区公共文化工作的正常开展。而社区工作公益性质成分又较重,工作人员工资待遇低,有的又无编制,导致人员流动性大,专职的公共文化服务专业人员极度缺乏。

2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对策

2.1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长效的经费支持机制

政府部门必须要积极肩负起引导职责,发挥出主导作用,确保足够的经费用于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街道办事处要重新对教科文卫等社会事业经费体系进行设定,将社区公共文化活动建设经费纳入其中,同时对具体占比标准进行明确,并需要根据社会经济增长情况逐年提高经费额度,从财政角度确保社区公共文化活动正常开展,不再因缺少经费而陷入停滞状态。二是,地区财政部门要出台相应的专项经费管理条例,明确经费的使用标准及相关要求,对经费使用进行专项审计,确保其真正用于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三是,将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考核纳入地区文化行政主管部门的绩效考核范畴,将公共文化服务完成情况作为政府部门经费划拨的重要衡量指标,采取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的激励措施,如果社区完成度高,经费则可按比例增加;若完成度低,经费则按比例递减[3]。

2.2加强社区基层民主建设,提高公共文化设施利用率

居民参与社区公共文化建设是贯彻落实民主精神的具体表现,同时也是践行自身文化需求权利的理性诉求。但是,很多居民缺乏参与社区公共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对社区文化供给存有放之任之的心态,并没有建立起文化自觉,从而使得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利用率低,使用老龄化趋势严重。对此,必须要加强社区居民参与公共文化建设,激发他们的主人翁意识、这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优化居民参与机制。鼓励社区居民参与公共文化事务管理,并从法律层面对居民参与的形式、内容以及相关权利予以保障,并加强居民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的平台建设,形成人人参与、自管自治的良好格局,促进居民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二是,创新参与平台。政府部门应当紧跟时展,不断创新居民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的平台,比如,引进“互联网+社区”模式[4]。通过建立社区公共文化门户网站,成立社区公共文化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向社区居民实时推送信息,发挥网络资源优势,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加强居民与社区、政府部门以及居民之间的互动,在日积月累中强化居民的民主意识,提高其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从而有效提高公共文化设施的利用率。

2.3统筹公共文化服务城乡一体化,确保文化资源均衡发展

公共文化服务城乡一体化发展有利于提高其服务效益,拉动农村地区文化繁荣发展,缩小城乡经济与文化的差异。首先,建立公共图书馆共享体系。遵循“整体规划、统一标准、联合建设、资源共享”的原则,以市区为中心,实现图书馆向城镇延伸,形成城乡联合服务网格,切实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在城乡公共文化体系中,以社保卡作为统一的图书借阅证,图书馆统一编目文献,也就是说居民在县级图书馆可以查询到市级图书馆的书目资料,在市级图书馆借阅的书籍可在村镇图书馆还书,实现了全市图书馆通借通还、资源共享[5]。其次,借助城乡文化互动互补,推进城乡文化同步发展。充分发挥城市丰富的资源优势,带动农村地区文化活动的开展,从而调动农村居民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将农村传统特色、民俗民风展现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农村文化,传承农村特色文化,形成城乡文化活动互动互补局面。为进一步统筹公共文化服务城乡一体化,一方面要积极打造大型主题活动,将这些有传播意义、教育价值的活动推送到城乡各地,通过“送”文化,做好铺垫工作,引领城乡群文活动积极响应,比如“情系温暖”广场文化活动、“书香伴我行”全民阅读活动、“建设者之歌”农民工文化活动、原创歌曲大赛等等;另一方面,要积极挖掘本土特色文化资源,打造“一区一品牌”的文化格局,实现文化种类的多样化发展。让每一个城乡地区都拥有自己的文化品牌,创建具有本土特色的品牌文化活动,在带动本地区文化活动开展的同时,拉动人口流动量,实现经济增长,切实将“文化下乡”和“文化进城”两项文化战略结合起来,确保文化资源均衡发展。

2.4培育专业人才队伍,提升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质量

高质量人才队伍是确保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正常运行的关键所在,面对当前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专业人才匮乏的现象,首要任务就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首先,打造专职骨干人才队伍。岗位专职化有助于人才队伍的稳定,是确保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能够有效避免因人员流动性大造成的工作停滞情况的发生。对此,要重视对专职人才的培育,定期开展培训活动,提高人才队伍的专业素养。在人才培育过程中还要加强梯队人才建设,立足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工作需求,合理设置岗位,根据人才实际情况开展差异化培训,充分挖掘人才潜能,增强队伍层次性。与此同时,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在各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在新形势下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所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显露,原有的服务方式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公众多元化的文化需求,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化、智能化成为必然趋势。在信息时代背景下,政府部门应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人才的引进力度,通过人才引进战略优化现有的人才队伍,提升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其次,打造专业的编外人才队伍。在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工作中,志愿者是重要的参与者,在公共文化服务各个领域中都存在其身影。对此,在人才培育中还应当加强对志愿者人才队伍的培训,引入新兴技术,创新培训方式,将技能发展作为志愿者培训的核心内容,以此来增强志愿者的公共文化服务意识和专业水平。此外,还应当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志愿者机制,从工资待遇、福利补贴等层面予以资金保障,让志愿者无后顾之忧,可以全身心投入到社区公共文化建设中来,推动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优化升级,切实发挥出公共文化服务的功效与价值。

3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也取得了一定成效,是人们文化需求意识的觉醒,同时也体现出了政府部门职能的转变。可以说,提高社区文化建设水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也是增强居民文化素质,提升城市及国家文化竞争力和软实力的重要方面。但是,从当前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实际来看,其难以满足人们日渐增长的文化需求,因此需要进行改革创新,真正发挥出公共文化服务社区、治理社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功效。

参考文献

[1]丘妙芳,陈琪遂,林露露,等.供给侧改革视阀下的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机制研究———基于广州各区调研分析[J].智富时代,2019(1).

[2]陈镖.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形势下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研究[J].福建歌声,2016(6):56-57.

[3]李元.互联网下推动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及公共文化服务的策略分析[J].青年时代,2016(20):79.

[4]刘琴.城市社区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问题探讨[J].文化月刊,2017(z3):76-78.

第4篇:城乡社区管理范文

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随着单位制的解体、政府职能的转变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城市经济、社会结构和社会管理体制发生了巨大变化,原先的“计划经济”转到了“市场经济”;原先“单位人”成为了“社会人”;原先的“静态封闭”转变成“动态开放”,使城市特别是大、中型城市社会管理面临着诸多社会矛盾和问题,如下岗失业群体增多、低收入人群增加、外来人员大量涌入城市、社区管理基础薄弱、管理资源配置滞后。尤其反映在社会治安方面,表现为治安环境日益复杂、重点人员漏管失管、侵财类案件和黄毒案件多发等,给城市管理带来了诸多的新难题,给社区管理的传统体制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二、社区化管理的重要意义

推行社区化管理是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中央政法委“三项重点工作”部署,遵循社区建设理念,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举措;是适应当前社会形势和城市社会发展、回应人民群众新期待新要求的积极探索。对于处在加快城市化进程中的上海城郊结合地区,社区化管理无论是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是在加强居民自治的社区政治建设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推行社区化管理符合上海城市化发展战略,是推进城郊结合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实需要

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已达到52.6%,相当于7亿人口“挤”在城市。城市化的跃进必然随之产生大批的社区。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促进城乡共同繁荣”。中央要求上海率先实现现代化、率先全面建成小康。根据中央要求和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上海“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指出,要“坚持城乡一体、均衡发展,把郊区放在现代化建设更加重要位置,进一步将建设重心转向郊区。”这既表明了上海郊区的建设和发展在整个上海城市现代化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位置,同时也给城郊结合部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建设现代化新区提供了大好机遇。

(二)推行社区化管理是适应上海城郊结合地区特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需要

社区是社会的细胞,是城市社会的最基本单元,是社会发展和稳定的基础。城郊结合部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形成的独特地域实体,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财物流动的加快,其社区状况已呈现出了新的特征。从地域性上看,上海城郊结合部是中心城区和郊区纯农村之间的缓冲地带,是城市现代化与农村城市化“双向”挤压地带,是城乡两种社区互相磨合和交融地带。这样特殊的地域位置,在目前仍然沿用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模式的背景下,势必形成城市社区与农村社区并存的格局,这样的格局既带来社会属性的多重性,也造成社会结构的脆弱性,导致城郊结合部社区成为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的交汇点,成为外来人口大量流入和生存的聚集地,成为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重点。从社会互动性上看,上海城郊结合部的人口结构多元多样性更加明显,主要体现为本地居民、市区导入人口和来沪流动人员三大混合体共存,这种异质与同质相互交融的特点决定了:一方面,由于职业类型、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文化素质和信仰、需求等不同,导致社区群体互动在某种程度上呈自我封闭性;另一方面,为了生存、生活以及人生的价值追求,其群体之间又难以摆脱对比、嫉妒和竞争的心态和格局。这种复杂的格局极易产生矛盾,甚至转化为暴力冲突。

(三)推行社区化管理是顺应时展和人民群众政治生活,加强城郊结合地区民主自治建设的客观要求

简而言之,民主即人民当家作主;自治即自己的事务自己处理,归纳起来,就是人民自己管理、处理自己的事务。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认真总结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郑重提出了“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现代化”的观点。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因此,发展社区民主自治,既是城市社区政治建设的基本内容,也是推进社区政治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属点。

三、社区化管理面临的现实困境

实践证明,在上海城郊结合地区推行社区化管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做法,尤其是较好地解决了社会转型时期治安、人口、消防等管理中的问题。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居民群众的需求不断增加,许多新的、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日益突出,使社区化管理在推进中遇到了不少新的难题和困境。

(一)认识方面的不足

一些街镇和居(村)委会甚至个别政府部门对社区化管理的内涵和概念缺乏正确把握,对开展社区化管理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缺乏应有的理解,认识上存在误区:第一,有的认为社区化管理是“政府行为”,或认为社区化管理侧重的是解决治安问题,应是公安机关的事情。实际工作中,除了政府层面主导和部署外,各部门间配合协调不够,较多还是公安机关在牵头引领而“唱独角戏”,未能真正形成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格局。第二,有的把社区化管理看成是社区工作的“额外任务”,或视为可要可不要“多余的工作”。目前在有限的参与中,大部分还属于“被参与”,即由政府动员而非出于自愿的参与。第三,有的把社区化管理仅当作是“搞封闭式”社区及多装几个探头与门禁系统,以致机械照搬的多、自我创新的少;硬件投入的多、软件投入的少;一般性建设的多、深层次发动的少。此外,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化管理的积极性不高,也影响了社区化管理纵深推进。这其中有政府提供的环境方面的原由,也有居民自身素质和认识偏差的因素。

(二)机制方面的不足

由于管理体制不顺、职能不清、定位不准,造成社区化管理在推行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三位”现象:一是职能“越位”。政府与社区组织的关系尚未完全摆正,对社区化管理工作,政府该要负责什么,社区组织该要做什么,职责不明确,赋权不充分,使得社区组织还是依赖于政府,而政府也未能真正摆脱无所不包的状态。二是角色“缺位”。一些地方职能部门依旧习惯于用行政指令的方式,将本该由其负责的行政事务交给社区承担;或不加以具体的指导和帮助,简单地把工作推给社区,导致居(村)委会工作负荷和难度增加,在社区化管理中难于尽显其应有的位置和作用。三是工作“错位”。因为传统的社区管理体制机制尚没有根本改变,对社区化管理的职责、分工和定位不够明确,使得目前居委会的工作还是没有完全退掉行政化色彩,在很大的程度上还是围绕大量不该其负责、与其专业特征不符的行政杂务在“转”,难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自身的职能出发,深度推进以社区自治建设和发展为重点的社区化管理工作。

(三)保障方面的不足

受诸多因素制约,社区化管理工作保障机制尚不够完善:一是缺乏顶层设计。除了区层面下发专门文件作出统一部署外,街镇层面对社区化管理工作机制仍缺乏具体的相关制度和工作规范,同时缺少必要的信息沟通平台和协调机构,造成各职能部门之间工作整体性和衔接性不够,影响了互动合力作用的发挥。二是缺乏经费支撑。

四、结语

第5篇:城乡社区管理范文

关键词:农业地区;贝叶斯理论;农村社区管理;城乡一体化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简称)大报告中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1]。2017年国家一号文件指出,要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选择适宜模式开展农村社区管理建设,加快修订村庄社区规划建设管理,大力推进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因此,推进乡村社区管理建设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的重要渠道,是实现“美丽乡村”的重要手段。由于传统农业生产的影响,农村居民社区在管理方面呈现出较为粗放的状态,面临着诸多的瓶颈问题,亟待从制度上和管理上解决这些问题和困境。贝叶斯模型是基于概率推理的图形化网络模型,是通过一些变量的信息来获取其它概率信息的过程建立起来的,基于概率推理的贝叶斯网络是为了解决不定性和不完整性问题而提出的,它对于解决复杂设备不确定性和关联性引起的故障有很大的优势,在农村社区管理中是一个有益的尝试[2]。

1农业地区社区管理的重要现实意义

1.1农业地区社区管理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全面发展

农村社区管理是当前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体现,通过实现城乡动态发展,是彻底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村社会各方面协调发展。加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对于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大幅提高农民收入,全面推进农民就业,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同时还有利于农村社区居民和谐关系的建立[3]。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文明程度,不断丰盈农村基层文化生活口味,提升村民自治制度水平,全面推进“四个民主”的早日实现。

1.2农业地区社区管理有利于推进农业现代化

在我国,“三农”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随着近年来国家对农业生产的投入不断增加,农业发展也呈现出一定的良好态势。但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多个地方的调研分析表明,只有在农村全面推进产业化、规模化的现代农业发展体系,才能突破困难,实现农业现代化。

1.3农业地区社区管理有利于“美丽乡村”的实现

党的十八大以来,就建设美丽乡村,提出了很多新理念、新举措。他强调,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发展乡村旅游,在注重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通过加强农村社区管理,美化乡村环境,规划乡村景观、传播乡土味道,传承乡土文化,展现乡村风貌,发掘乡村历史等方面的工作,从不同维度构建美丽乡村,最终实现美丽中国的国家目标。

2农村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

了解农村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以绥化市为例,该市位于黑龙江省中部,斜卧在黑龙江大地上,东西宽约305km,南北长约308km,南与哈尔滨市接壤,西与大庆市交界,东与伊春市相连,北与黑河市毗邻,是黑龙江省重要的农业区域。农业社区管理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然产物,随着城镇一体化建设的加快,在农村社区管理中仍存有制约因素。

2.1机制体制运行僵化,农村发展现代化程度低

绥化市在发展农业生产过程中,在注重农业产值提升的前提下,也很重视农村社区管理工作。目前社区管理现状主要是农村基层管委会由管理型变为服务型、基层组织由一体变为多元、工作人员由基层干部变为一般农民,活动介体由下一层变为高层面。在做出较大调整的同时,仍存在一些问题。由于机制体制的僵化和单一,社区管理中的问题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严重影响社区管理水平的提升[4-5]。

2.2服务管理水平不高,农村社区服务体系健全度低

对于绥化市率先完成农村城镇化发展的乡村而言,硬件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还没有完全带动农村社区物业管理的同步发展,农村社区服务体系表现出初级阶段的过渡性。一些新型农村社区管理制度,尤其是物业管理制度,体现出清晰的转型过渡特色。当前最大的问题是居民没有形成物业管理的思想意识,还处于传统的房前屋后式的“自已管好自己”的小农思想[6]。物业服务性收费困难,直接造成物业管理水平的下降,难以形成完善的社区管理服务体系。

2.3居民文化素质不高,传统生活习惯难以改变,农村社区管理根本转化度低

从几千年的传统村落生活习惯到现代城镇化居民身份的转变,从旧有生活习惯到当前崭新的生活环境的转变,从落后的生活态度到不断发展的对生活质量提升要求的转变是一项漫长的过程。这自然会给农村社区管理特别是物业费的收取带来很大阻力[7]。

2.4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不高,农村社区管理社会化程度低

从某种意义上讲,农村社区管理与城市社区管理不同,农村社区管理不等同于社会管理,政府社会管理工作也不等于社区管理工作,对于农民发展有利的事不应全由政府承担,政府不能全面完成农村社区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全部职能。从本质上讲,农村社区管理机构更多的是要做好协调上级政府相关工作,但不能过多干涉公共服务职责。

3农村社区物业管理的创新模式探讨

贝叶斯定理用于推理时一般是条件概率推理问题,可用文字直观描述,指导有效的判断决策。农村社区管理水平和效果的好坏对物业管理行业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在农村社区物业管理中,利用贝叶斯模型,以创新农村社区管理的思路、内容、方法,来指导农业社区管理工作。对于目前绥化市农村社区管理现状来说,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8]。

3.1启动人性化管理模式,提升专业化管理水平

农村社区管理是指由物业管理公司对农村社区统一实施的社会化、专业化管理。物业管理的核心价值就是运用持续发展的战略,实现物业管理的保值、增值,不断提供专业化服务。针对绥化市北林区农村社区内的资源配置,在物业管理中可以融入互联网技术,完善智能化网络管理系统。采用PDCA循环原理进行整改[9],使其更具人性化,为业户铺架沟通的桥梁,以诚信为本提高管理服务的信誉,最终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

3.2建立管理贝叶斯模型,完善综合管理系统

农村社区物业管理的本质是服务,通常传统物业服务项目比较单一,不能满足大部分业主的需求。基于贝叶斯法则,改变管理服务模式,构建综合管理贝叶斯模型(见图1),专注于物业管理核心内容,并结合物业实际情况,对农村社区物业管理进行创新探索,完善农村社区物业管理体制,灌输切合实际的管理理念,拓展物业延伸服务,全心全意为居民服务,全面提高农村社区物业的综合性管理水平,不断满足业户日益增长的各种服务需求[10]。

3.3拓展服务项目类型,满足业主需求

在农村社区物业管理过程中,秉承“用户至上、用心服务”的经营理念,通过推动战略转型,创新经营模式,提升服务质量,满足业主需求,以优质文明的服务,不断提高物业管理服务的品质和业主的满意度,体现物业管理的价值,为业户创造美好生活环境。专业、高效的管理水平将给业主带来良好的体验感,提升业主对物业服务企业的信任度,培养业主对物业服务企业的品牌识别度和忠诚度,为企业不断积累客户群[11]。

3.4农村社区物业管理规范化运作维度

基层政府、自治组织和农村社区居民是社区管理的主要参与者,3个群体能够有效发挥市场在农村社区管理中的作用,使三者优势互补,协同发力。政府的角色在于对农村社区管理进行顶层设计、充分协调、全面扶持、强化引导,充分发挥政府的监督责任与服务职能。改变农村社区居民的传统关系,从内心深处来激发每一个社区管理者和服务对象的内在潜力、主动性和创造精神,提高公民参与水平和基层自治组织自治化程度,全面推进农村社区管理创新程度。

参考文献:

[1].报告全文[EB/OL].(2017-10-18)[2017-10-20].

[2]黄茗云.贝叶斯网络在软件可信性评估指标体系中的应用[D].济南:山东轻工业学院,2009.

[3]庞鑫.新农村社区管理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31(2):46-47.

[4]王禹.我国村民自治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45-48.

[5]彭听.中国农村社区社会管理创新:困境、问题与对策[D].湘潭:湘潭大学,2013.

[6]张成伟.关于社区管理创新的若干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7):177-178.

[7]吴爱萍.村庄社区化管理与村民民主参与[J].江西社会科学,2013(9):185-188.

[8]方俊.关于社区管理研究的综合评述[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2(5):67-71.

[9]易国锋.农村社区建设问题的研究述评[J].理论与改革,2010(3):154-156.

[10]张开云.农村社区会共服务:现实困境与理,队选择[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1):101-10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