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城乡一体化教学范文

城乡一体化教学全文(5篇)

城乡一体化教学

第1篇:城乡一体化教学范文

从内涵上说,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是指从区域统筹的角度,通过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束缚,整合城乡职业教育资源,构建动态均衡、双向沟通、良性互动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机制,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城乡教育的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的现代治理,其基本内容就是在政府的统筹管理下,促进城市和农村在资源和条件上的整合,使城乡有机互动、协调促进,形成可持续的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要实现这一现代治理,构建基于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代治理体系尤为关键。组织学和组织行为学理论认为,组织的治理结构可以分为四个部分:价值和理念、组织体制、运行机制、方式方法和技术手段。治理能力的提升,也就是治理内容与治理结构要件不断优化的过程。基于这一视角与理论,我们认为,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代治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形成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共同价值与理念,实现价值目标的聚合认同;二是形成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组织体制;三是形成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代治理运行机制,保证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可持续性;四是不断完善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代治理手段与方法。从价值目标、结构要素、综合能力上不断完善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治理体系,能够从总体上提高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具体说来,包括以下三方面:

1.现代治理的价值目标认同

主要指城乡职业教育的各个主体通过各种互动与推动,使“一体化发展”这一理念获得广泛的认同,并得到各个主体的共同推进,最终发展为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理论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价值理念。从某种意义上说,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价值理念,就是以教育公平为底色的职业教育城乡均衡发展,公平应该是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定性,并决定职业教育发展的性质与趋向,同时也是其核心价值和动力。一方面,城乡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要以“公平发展”为基础理念,在相关的政策与制度安排上,体现城乡职业教育公平这一基本状态;另一方面,这也是基于城乡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不公平与差距考量而形成的基本目标,即最终消除不公平现象,形成城乡职业教育公平发展的基本格局。从宏观层面来说,以此为导向,出台推进城乡职业教育在资源、基础条件以及师资等方面的政策,形成均衡化、一体化发展的顶层设计。地方应基于区域实际,形成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具体方案与措施。

2.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代治理,在组织体制上主要关注治理主体

城乡一体化发展涉及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因此,要在相应的法律和政策框架内,框定各方的职能与边界,保障多元主体的共同职责和各自利益。从现状来看,多元主体包括政府、学校、企业、行业、学生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因此,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代治理,就是要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治理主体形成利益共同体,并通过调适发展过程中的利益关系,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和办学机构的参与作用。在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代治理主体中,政府是主导性、基础性的主体,这是由政府的性质和地位决定的。职业教育属于一种准公共物品,政府是主要的供给方,承担着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改变职业教育发展城乡二元分割的格局,政府的责任更为重大。从我国发展现状与政治体制特征看,突破城乡二元体制,还需要政府强有力的政策与制度支持。缺乏政府的有效引导与强力支持,很难出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格局。同时,这也与我国社会组织与民间力量的孱弱有关。“大政府、小社会”的现状,导致社会组织在社会变迁的作用极为有限。对职业教育而言,企业、行业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办学的过程中影响非常小。此外,城乡职业院校的学生、家长以及企业和行业,其自身利益也都与城乡职业教育的一体化发展紧密相关,也都应是现代治理体系的多元主体之一,并与政府在这一过程中有效协商、良性互动,以期达成共识。

3.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代治理,要形成稳定的现代治理运行机制,制定规范的治理制度

从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治理需求来看,要形成与治理价值和治理目标相配套的制度体系,保障机制的顺利运转。制度体系主要包括决策机制、执行机制、监督机制、协调机制、服务保障机制、政策保障机制等方面,通过一系列的制度整合,形成一整套城乡一体化发展现代治理的运行机制。从具体操作层面来说,城乡一体化发展涉及发展规划一体化、经费投入一体化、队伍建设一体化,等等。在宏观制度体系的框架内,要将涉及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各项措施具体化,形成稳定的现代治理运行机制。在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多元主体各方在利益取向上不一致,甚至相互冲突,而且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相关工作的推进,各方的利益格局有可能经常发生改变。因此,要根据利益格局的变化,形成反映现代治理多元主体利益诉求的调整机制,通过利益均衡,平衡各方的利益需求,将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的矛盾与冲突降到最低,并激发多元主体参与一体化发展的积极性,形成既具有刚性、又有较强灵活性的现代治理机制,促进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公共管理研究专家认为,治理理论的核心理念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主张为公共利益建立体现法治和责任的公共服务体系,政府、市场与公民社会对公共生活进行平等协商、合作管理,达成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善治;二是要求社会系统要素间平等协调、对话和互动,追求广泛的共识和参与;三是强调社会管理过程中权力运行向度的变化。基于此视角,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现代治理体系的治理目标就是“善治”。“善治”也可以有几个方面的标准,最为根本的标准是改进了社会公共福利,即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的职业教育得到发展,城乡居民都能享受到符合需求的高水平职业教育服务,实现职业教育的机会均等、资源配置均衡、城乡融合互动,形成城乡有机结合、优势互补的局面,全面提高全社会职业教育资源的配置水平与利用效率,并在治理成本、利益协调等方面达到理想的高水平均衡状态。现代治理内容则涉及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各个方面,如各类职业教育机构、不同群体职业教育需求、职业教育效率与职业教育公平的协调、各类职业教育要素(管理、办学、师资、生源、资金、教育教学)整合。这些内容的重点在于形成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共同平台,基于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基础与条件,统筹城乡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基础能力、课程设置、师资队伍,通过一系列制度安排和政策导向,实现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

二、推进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办学现代治理的对策

在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的实践探索方面,我国部分地区已经进行了相应的实践探索,如成都武侯区、安徽铜陵市、重庆梁平县、上海浦东新区、天津市、北京市以及河北三河市等地区。这些实践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不仅为理论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了许多合理化建议,也为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的未来提供了实验基础。但是,在如何实现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代治理体系方面,仍需继续探索。通过对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代治理体系进行初步探索与分析,我们认为,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推动现代治理,以期达到现代治理的“善治”目标。

1.推动现代治理制度变革。制度变迁往往决定了教育发展

我国职业教育城乡二元状况的形成与存在,与二元管理体制是互为表里的。虽然城乡的天然差距、民众认识水平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影响了城乡之间的公平性,但是,制度的不公平是根本原因。因此,推动现代治理制度变革,是形成现代治理体系的核心。作为社会制度的下位制度,职业教育制度变革的基础与环境是社会制度的变革,如户籍、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因此,应通过逐步推进的方式,形成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制度,并在此基础上推动职业教育制度的变革。从现代治理制度体系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制度改革:一是形成职业教育区域均衡投入制度。发展不均衡主要是投入的不平衡,因此,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下,应加大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经费支持力度。在补齐农村职业教育“欠账”的基础上,消除城乡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差异,不断完善职业教育在中央和省级财政的转移支付制度,形成稳定的城乡一体化投入制度。二是形成职业教育教师的区域均衡配置制度。城乡差距造成农村职业学校的教师不断流失,因此,要建立区域均衡配置的教师管理制度,制定城市职业院校教师到农村职校支教的制度,完善农村职校教师到城市进修的制度,并利用现有条件建立完善教师城乡交流的信息交流机制,形成稳定的职业教育城乡交流制度与职业教育教师区域均衡配置制度。三是形成促进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的监管制度。监管制度主要包括对一体化发展水平的监控和相关责任主体推进工作的责任监管。基于我国行政区划的特点与现状,主要应由省级政府出台各个市级区域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指标体系,由市级政府负责推进与落实,并将其纳入政府相关工作考核的内容。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制度变革,逐步形成稳定的职业教育治理制度体系,并致力于形成一种有利于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制度文化。

2.建设城乡一体化的职业教育发展平台,推进城乡共同治理

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是一个聚合了多方面力量与资源的社会大平台,政府、学校、企业以及行业都参与其中。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政府是城乡一体化治理主体中的主导者,其治理权限、内容以及方式都与其他主体存在较大差异。城乡之间、不同主体之间的协同合作尤为重要。因此,要建立城乡一体化的职业教育发展平台,通过围绕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目标,协调各方利益,在政府主体地位的引导下,通过协调城乡职业教育利益相关各方,共同参与治理。建立城乡一体化职业教育发展平台,首先要明确各级政府的责任与地位。省级政府要明确省域内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主要目标和重要指标,并出台相应的制度与政策,为建设发展平台制定标准与方向;市级政府是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主体,是各项目标的具体落实者;市级政府所辖的各下级政府是具体执行者。其次,通过建立市级政府组织统筹的、实现区域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联席会议制度,联合市辖的县、区的相关部门,组织学校、企业等部门形成共同参与推动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组织体系。再次,形成城乡共同治理的相关方案与制度。城乡共同治理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市区政府与县级政府在各自的治理权限与方式上的差别,分析城市职业院校与农村职业学校在参与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的能力差异,有重点、有区别地组织相关的责任主体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参与到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的现代治理中来。

3.重点加大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力度,弥合城乡差距

第2篇:城乡一体化教学范文

[关键词]农村教育;乡土化;内卷化;城乡一体化

1乡土化与城市化分立:农村教育价值取向的悖论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教育发展,不断加大政策扶持与资金投入的力度。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农村教育取得了巨大进步,然而伴随着农村教育长足进展的同时,“农村教育乡土化”与“农村教育城市化”的二元分野悖论凸显[1]:一是教育功能上的对立。学者们对于农村教育“乡土化”与“城市化”的两种价值取向,反映了一种非此即彼的对立思想,认为“乡土化”与“城市化”之间不存在缓和的中间状态。二是发展取向上的对立。农村与城市在医疗、教育、卫生、社保等各个领域都存在着较大差距,城市生活对于农村学生而言有着极强的吸引力,相比之下,农村更多的却是贫困、落后的代名词。“乡土化”的价值取向要求学生固守在农村,虽然有利于农村社会的经济发展,但却阻碍了农村学生的社会流动,压缩了其个体发展空间,并且有“社会地位再生产”的嫌疑。“城市化”的价值取向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农村学生的人力资本,提高了他们进入城市的可能性,但却加剧了农村人才的流失速度,使得农村社会更加衰败,与城市的差距也越来越大,不利于农村社会的长远发展。三是主体意愿上的对立。农村教育的供给主体是中央及地方政府,他们大多是“乡土化”价值取向的支持者,他们希望农村学生能够热爱农村、扎根农村、奉献农村。然而,传统农业在现代产业体系中属于弱势产业,绝大多数农村也处于弱势地位,“乡土化”取向的农村教育对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因此,农村学生并不愿意继续做农民,并普遍对“乡土化”的农村教育产生不满情绪。对于农村学生及其家庭而言,摆脱农民身份早已成为农村教育的最大动力,他们因此更倾向于“城市化”的价值取向。但农村教育质量差、费用高等诸多问题却使大多数农村学生难以进入大学,再加上农村学校课程设置与农业生产关联不大,他们逐渐成为徘徊在城乡之间的社会边缘群体。

2城乡二元结构与内卷化:农村教育价值取向悖论的逻辑根源与负面影响

建国初期,百废待兴,为了走出战争伤痛并增强综合国力,我国开始实行“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发展战略,通过“剪刀差”等方式从农业、农民与农村汲取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于城市的工业化与现代化发展,让农村为城市发展做贡献,这不仅加剧了自古有之的城乡差距,甚至还产生一些歧视农业、歧视农民与歧视农村的思想与做法。改革开放后,我国仍然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并鼓励部分城市先富起来,其发展战略可以概括为具有城市偏向的赶超型工业化发展战略。至此,农村与城市差距进一步扩大,最终形成了城乡二元对立的社会结构。在当前阶段,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已发展到一定程度,开始实行“工业支持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战略,对农业、农民与农村从政策与财政上进行大量补助。然而,长期形成的城乡对立结构却并非短时间可以消弭的。我国城乡二元对立结构不同于一般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该结构主要由于我国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在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出现了断裂,是现代性结构与传统性结构的极端分裂,是城乡二元结构的极端化[2]。我国城乡二元对立结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二是城乡之间的分割与封闭,而我国农村教育就是在城乡二元对立背景下展开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将会更加繁荣,农村也终将走向消亡,这必然导致农村教育在价值取向上的对立。一方面,农村与城市间的巨大差距使得农村人财物向城市流动,导致农村学生个人发展与村庄发展间的对立;另一方面,城乡之间的分割与封闭也使得农村与城市之间缺乏交流沟通,造成农村教育在功能上的单一对立。随着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乡土化”与“城市化”价值取向悖论愈演愈烈,最终导致当前阶段农村教育的“内卷化”现象。农村教育“内卷化”指的是:由于城市教育的压倒性优势或者外部资源的投入不足,造成了农村教育被结构性瓦解或剥离,形成了无法突破的机制壁垒与相对固化的发展模式,致使其在办学质量、学校管理等方面的行为模式变迁过程中出现了渐进式的自我锁定,并且很难自我认知与改变,从而形成了内敛型且发展效能相对低下的状态[3]。当前阶段,农村教育“内卷化”有两种形态,一种是内生型“内卷化”,一种是外源型“内卷化”,这两种形态的“内卷化”也都是在城乡二元对立的背景下由于农村教育价值取向悖论而产生的。内生型“内卷化”指的是城乡二元对立背景下,农村教育处于弱势地位,与城市教育存在较大差距,突出的表现在农村教学质量低下、课程设置不尽合理、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教育资源投入不足等方面,最终导致农村学生较高的辍学率与较低的升学率。外源型“内卷化”同样是在城乡二元对立的背景下产生的,在“城市化”的价值取向下,农村教育在办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竞相模仿城市教育,使得农村教育成为一种物质主义而非自然主义的教学模式。然而,在外部资源投入不足与村庄内部基础薄弱的情况下,农村教育难以追上城市教育步伐,在学校办学、教师工作与学生学习中的逐渐陷入“内卷化”状态,最终蔓延到农村教育整体。

3城乡一体化:农村教育价值取向悖论的消解途径与发展方向

当前阶段我国正处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高速转型时期,这一过程突出的表现在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城市二三产业升级换代等方面,其实质是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的过程。因此,按照这一发展趋势,我国农村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也应该服务于我国城乡一体化的整体发展逻辑。城乡一体化建设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一系列具体的实践活动。与世界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社会转型过程一样,我国农村地区的城乡一体化建设就是通过新农村建设实现城镇化的过程,主要包含了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传统农业的升级改造,农业生产效率得以提高;二是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实现非农化就业;三是农村工业化发展与城镇化水平提高。所以,我国农村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也必须服务于以上三点。然而,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还是人的发展,城乡一体化建设与新农村建设也都是由人来推动的,农村教育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农民身上。因此,必须通过完善的农村教育体系,为农村学生与农民服务,不仅要帮助农村学生熟练的掌握知识技能以便更好的进入非农产业,从而走出农村到城市或者小城镇居住,还要帮助留守农民更好的从事升级改造后具有现代性质的农业生产领域,最终共同推动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因此,根据农村劳动力走向,我们可以将农村教育未来发展方向概括为:一是要将留守农业领域的农民培养成为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二是要为流向城市从事非农领域就业的农民提供知识技能培训,三是为农村学生的升学服务。这样一来,农村教育既包含了“乡土化”的价值取向,又包含了“城市化”的价值取向,二者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合二为一。

4结语

综上,我国农村教育存在诸如农村教育质量低下、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等“非正式”教育并不规范、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令人堪忧、农村寄宿学校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因此,城乡一体化建设背景下的农村教育依然任重道远,既要满足不同年龄群体农民的教育需求,又要解决教育过程中的诸多问题,还要使农村教育既能够服务于城市又能服务于乡村,但通过政界、学界与社会各界的努力,这些问题终将会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1]邬志辉,杨卫安.“离农”抑或“为农”——农村教育价值选择的悖论及消解[J].教育发展研究,2008(21):52-57.

[2]蓝建.城乡二元结构与发展中国家的教育[J].教育研究,2000(8):70-75.

第3篇:城乡一体化教学范文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转型期;学科发展

目前高校农业经济管理学科正接受着时展的严峻考验,教育界人士想要丰富改善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教学内容,使教育工作的绩效性凸现,就要敢于结合社会,认识到新科技下的农业经济发展趋势,深入研究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结合农业经济转型期的社会需要,不断地力求创新教学内容,使农业经济管理知识更加具有实用性,树立正确的教学方向,为现代农业经济的发展打下好的基础。

1当前我国农业转型期经济新特点

1.1城乡二元结构发生改变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间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这是当前我国社会面临的主要矛盾,国家为发展国家整体经济,提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政策,也就是借助城市的发展来带动贫困地区的发展,在文化经济方面入手,着力于发展城乡的二元结构的构建,力求将两者全面发展内容带动进入一体化趋势,这样的政策,使乡镇发展前景变得十分光明,良性循环的发展趋势也同样会带动乡镇农业经济新的发展,从而提高国家整体农业经济发展水平[1]。

1.2工农产业性质发生改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是十分可观的。可随着时代的转变,传统的农业经济却沦为工业的附属品,这样会阻碍我国农业经济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农业经济转型期,我国农业经济模式发生改变,为缩小城乡经济差距,增强农业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力度,为平衡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

2农业经济转型期促使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生的变化

2.1城乡二元结构对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影响

城乡二元结构的提出实施,使的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建设工作得以顺利进行,这也是随着发展,国家为缩小城乡经济差距的重要手段,所有人都必须认识到这一点。因此,在教育界,教育人士绝对重视城乡一体化的趋势,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农业经济管理学科深入研究这一点,课本教学内容发生改变,比如更加关注城乡之间人口流量问题,生产力的流动问题,为学科的发展方向做出改变[1]。

2.2工农产业结构对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影响

无论是农业发展还是工业发展都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线,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将其定位到为工作发展提供资金的地位,而现代农业经济的转型,使农业经济管理学科教育的侧重点发生改变。面对新的时代,教学内容要较旧的传统教学内容,合理进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革新措施。在新的学科教学中,教育学家不得不结合新的形式,特别关注总结农业经济全局发展,生产全部阶段细化的研究知识的授学,另外,物流运转专业知识也要作为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中重要教学内容。

3农业经济转型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对策

3.1对农业经济发展管理方法的重视发展

农业经济发展学科的发展在于对管理方法的选择与创新,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格局已经被打破,新的管理方法在实际农业经济管理得到不断地尝试,实验结果使我们认识到分地域、类型、层次的管理方法的实效性,方法理论得到不断地完善的同时,需要落实。例如管理方法的实现可以体现在保证农业生产力的合理流动分配,或是运用新的技术,将产品进行加工生产的时候,聘用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作指导,这都是学科发展着重研究的内容以及农业经济学科发展的专对策略[2]。

3.2大力发展科研人才战略

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变形,意味着社会对新的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在眉睫,专业人才的培养是高校学科教学的初衷,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因此,在农业经济转型期,教学界要抓住人才暂时空缺这一点,进行专业性的科研人才培养,并将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教学内容更深化,学科内容进行更新,使其更具有针对性,更加贴合重难点的基本探究路线,并始终以培养专业素质人才为根本目标。国家也要对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加以重视,并做出实际行动,出台相关政策来进行大力扶持,为国家农业经济的发展做努力[3]。

4结束语

农业经济转型是顺着时代的进步发展,是必然且漫长的,国家对农业经济转型下的新的农业发展趋势研究越来越深入,当然理论知识得到完善的同时,也要其在实际操作中考虑更多的因素。同样培养人才教育方面也倍受关注,清楚认知到农业经济转型的特点,总结他们对学科总体发展以及学科教学内容设计的推进,充分利用到新的农业技术及信息化技术,安排更为科学化的学科安排,打开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前景,为进行科学研究与学科发展成熟作先导,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实力的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露,张越,张俊飚,农业经济管理学科领域的研究发展:历史与前沿[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31-38+133.

[2]崔晓琳.美国、加拿大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J].世界农业,2016(8):162-165.

第4篇:城乡一体化教学范文

我国城乡职业教育制度供给现状

(一)制度固态化严重

1.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滞后,不利于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城乡统筹发展要求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解决好“三农”问题。农村职业教育关系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关系着农民的增收,关系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而当前的职业教育制度与城乡统筹发展脱节,脱离农村、农民、农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严重背离统筹城乡发展的核心思想。统筹城乡发展,要求加快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这就要求职业教育担负起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的职责,使其掌握一定职业技术,顺利转移就业;此外,职业教育还要担负起传授现代农业知识,使农民具有现代农业技能,进而促进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职责。但是,目前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严重滞后,办学机制和教育经费投入机制不够完善,导致城乡统筹发展缺乏来自农民自身的推动力。

2.职业教育制度僵化,缺乏灵活性

制度的存在就是为了分配利益,维持和稳定现有秩序,协调各方利益,调解冲突[6]。职业教育制度的存在就是为了更好地分配教育资源,促进城乡职业教育的统筹发展,实现社会公平。国家制定统一标准化的职业教育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动职业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我国不同地区的城市和农村不管是在资源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是在社会环境、发展战略机遇上都存在差异,不能适应统一的制度要求。但是当前我国城乡职业教育制度供给没有考虑各地的实际情况,整齐划一的制度供给模式不利于在实质上推进城乡统筹均衡发展。发展较快较好的地区想要更进一步发展,但受到旧有制度的约束,致使当地的优势得不到切实发挥;而发展相对较慢的地区则达不到制度要求的发展水平,办学条件落后,“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实践操作基地和实习设备匮乏等一系列问题仍普遍存在。因此,增强制度的灵活性已经成为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迫在眉睫的问题。

(二)制度供给不足

教育发展离不开教育制度的保驾护航,职业教育发展自然也离不开职业教育制度的保障。并且制度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其制定是与当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代表当时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较快,GDP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经济发展结构也在不断调整,对职业技术人才,特别是高、精、尖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量很大,职业教育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机遇。然而,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制度供给不足,各级政府相关部门也未能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变化情况及时制定相适应的制度。从目前来看,我国职业教育在立法制度、教育经费投入制度、办学制度等方面都还存在供给不足的问题。具体来说,我国职业教育制度在市场调节机制方面不够健全,企业参与办学较少,办学制度不够灵活,缺乏职业教育特色,教育经费投入制度不够合理,缺乏有效合理的投入监督机制。这些关键领域的制度缺失严重阻碍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强调的是,我国职业教育制度在农村职业教育供给方面尤为欠缺。作为科学发展观“五个统筹”之一的统筹城乡发展,农村的发展就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所在。“三农”问题的解决就是促进农村各项事业发展的关键,而职业教育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培养具备现代农业知识的新型农民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当前,农村职业教育制度供给不足,没有制度保障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举步维艰。因此,要实现城乡职业教育的统筹发展,就需要在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条件、教育经费投入、师资配备以及企业参与办学等各方面加强制度供给。

(三)制度供给不平衡

1.职业教育制度供给存在城乡差别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深受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职业教育制度的供给也带有城乡二元特色。与农村职业教育相比,城市职业教育发展具备更多的优势条件,首先,办学条件方面,城市职业教育在优势制度的保障下,拥有先进的实践操作基地,与企业联系也更为紧密,教师具备较高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技能水平;而在广大农村地区,职业院校严重缺乏“双师型”教师和实践操作基地,参与办学的企业也很少。其次,教育经费投入方面,城市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明显多于农村,城市职业教育经费来源广泛,主要有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拨款、参与办学的企业投资、社会民间组织的赞助等;而农村职业教育经费绝大多数是靠政府的教育拨款,其他方面的来源则很少,再加上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本来就起点低,需要教育经费开支的地方很多,有限的教育经费不能满足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由于职业教育制度的城乡供给不平衡,导致农村职业教育和城市职业教育相差甚远,也就谈不上统筹城乡职业教育的发展。

2.职业教育制度供给的城市偏向性

经济学家厉以宁认为:“一切不平等的根源在教育的不平等。教育不平等,就业就不平等;就业不平等,收入就不平等;收入不平等,生活就不平等;生活不平等,下一代就不平等,依次循环往复,形成了一个闭环的环路。”罗伯特•达尔也认为:“不平等来源于制度的偏狭,一种是制度排斥,另一种是利用制度来制造不平等。”[7]当前我国教育政策的制定和教育制度的建立存在一定的城市偏向,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也深刻影响着国人的思想观念,优先发展城市,农村支持城市发展,集中农村资源支持城市工业发展等观念根深蒂固。职业教育制度供给的城市偏向性主要表现为各级政府以及教育行政部门在制度设计时忽略了城乡之间在教育发展环境、教育资源、办学条件上的差异,基本上以城市教育和工业发展需求作为制定政策、建立制度标准,难以发展出具有农村特色的职业教育,更难以推动“三农问题”的解决。城市偏向型的职业教育制度供给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不能满足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要改变这一现状,需要政府在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制度的供给或设计中发挥作用,加快建立健全城乡统筹发展的职业教育制度,进而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制度设计的建议

(一)制度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要扭转我国城乡职业教育制度建设不均衡、农村职业教育制度滞后的局面,有效的制度设计非常必要。制度作为一门科学,在其设计过程中要遵循自身的规律和原则,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制度设计同样也要依照这一原则。“政府本质上是一个安排者或提供者,是一种社会工具”,其主要职能是“决定什么应该通过集体去做,为谁而做,做到什么程度或什么水平,怎样付费等问题”[8]。这就要求政府必须秉承公平正义、和谐的原则,并通过建立一套系统、合理的制度体系,对公共资源进行统一规划和合理安排。

1.公平原则

任何制度的设计都承载着一定的道德和伦理价值,美国著名政治哲学家、伦理学家罗尔斯在其著作《正义论》中写道:“在制度设计中首要价值就是公平正义,犹如真理是思想折射的首要价值一样。”[9]众所周知,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没有教育公平,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社会公平。然而,我国城乡在发展过程中长期受到效率优先政策的影响,并且这种效率优先政策逐步被放大,其影响不仅体现在经济领域,教育领域也深受影响,使得原本就薄弱的农村职业教育与城市职业教育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要改善这一局面,对职业教育的制度变革势在必行。一方面,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能够保障城乡居民平等接受教育,保证公民的受教育权益和自我发展机会;另一方面,统筹城乡职业教育也能为农村居民以及妇女等弱势群体提供继续学习和接受教育的机会。从国外的教育和社会发展经验来看,职业教育在促进教育公平以及给予人们受教育权利和机会方面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制度设计时,要牢牢抓住制度设计的公平性,把公平原则作为教育制度设计的逻辑起点和最终落脚点,保证城乡职业教育的统筹发展。

2.和谐原则

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和谐观,和谐是对立事物之间在一定条件下的辩证统一,是不同事物之间相辅相成以及共同发展的关系。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制度必须遵守和谐原则,这不仅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制度环境的基本准则。在制度建设过程中,应以和谐社会的价值理念为指导,积极推进城乡职业教育交叉融合和均衡协调发展,增强城乡职业教育的区域服务能力。与此同时,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制度设计的目的还在于尽快改变我国城乡教育之间的制度性落差[10],加快和谐教育制度格局的构建。

3.系统原则

设计并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体系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不仅要求政府与职业学校之间的沟通配合,还要充分把握城乡一体化建设背景下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的历史节点。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制度的设计不是孤立存在的,关起门搞制度设计不仅是不科学的,也是不现实的。因此,在城乡职业教育制度设计时要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进行综合分析,切实将城乡的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以及内外部条件结合起来[11]。同时,也要求在理论视野上充分认识到职业教育制度的系统性,并且在实践层面遵循系统性原则进行制度设计。制度系统涵盖理念、对象、规则和载体四大部分,每一部分在制度设计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缺一不可[12]。制度设计中的理念要素代表的是对所设计出的制度进行的价值期许和定位,不同价值理念定位下所创设的制度体现出不同的性质。对象是指在制度设计过程中对制度进行的范围指向,也是对制度所涉及的范围、领域进行界定和划分。规则代表的是制度的具体内容,由一系列的准则、标准和规范等组成。载体指的是制度的实现形式,其形式主要有法律条文、规章以及正式制度。这四个要素在制度设计中是相互联系的一体化系统,各要素环环相扣、紧密联系。因此,为了更好地建设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制度,需要对制度要素进行系统性把握,以保证制度设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二)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制度设计着力点

1.制度设计要注重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目标的一致性

法国启蒙思想家让•雅克•卢梭在其巨著《社会契约论》中写道:“基本公约不仅没有摧毁自然的平等,反而以道德的法律的平等来代替自然所造成的人与人之间身体上的不平等。”[13]制度作为公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证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比拟的作用。因此,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制度设计,最根本的目的是保证城乡居民平等享受职业教育服务的机会和权利,改变我国职业教育城乡失衡现状,实现资源的最大利用,最终达到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目标。在对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制度进行设计时,要明确城乡职业教育目标的一致性,着眼于为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服务,为城乡一体化建设服务[14]。明确了制度设计的目标方向后,就要以区域统筹为重点,着手建立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制度框架结构。首先,国家相关教育行政部门应根据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目标以及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现状,树立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全域理念,在统筹城乡职教资源配置的基础上,全面、综合地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进行统筹规划。其次,在市域范围内,要切实根据中央教育部门制定的制度建设架构,由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对城乡职业教育进行统筹管理,落实对城乡职业教育管理的政策一致性。最后,在县域范围内,要畅通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互动通道,以农村职业教育为重点,完善补偿性政策所对应的制度安排,实现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基层制度设计目标。

2.制度设计要注重城乡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利益协调性

在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制度的设计过程中,要注意不同利益间的协调性,这里所说利益协调性主要是指设计出的制度在实际运用过程中要能够很好地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关系。众所周知,社会制度是各种利益的集合体,同时也是调节各方利益关系的准绳,职业教育制度也不例外,其设计也包含了一定利益阶层的利益,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是其中的两大组成部分。因此,在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制度设计中,在强调公共教育利益的同时,还应协调各方利益关系。这里的各方利益关系主要包括城乡之间、城乡职业院校之间、职业院校与师生之间以及职业院校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具体来说,城乡之间以及城乡职业院校之间的利益关系主要涉及到国家对教育投资以及公共教育资源的分配问题;职业院校与师生间的利益关系主要是学校内部教学管理和教学运行过程中各种利益的协调;职业院校和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包括学校的人才培养供给与社会所需之间的关系。总而言之,如果这些基本利益关系在制度设计中处理不好,必将影响制度的有效性和权威性,也不利于我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顺利推进。因此,在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制度设计中必须注重利益主体间的协调性,同时也要加强职业教育制度设计能力建设。

3.制度设计要注重城乡职业教育发展过程的双向性

这里的双向性是指职业教育资源在城乡之间的自由流动,具体包括师资、教学资源、信息以及资金等要素在城乡职校间的流动。目前,城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城乡教育资源的二元化,即城市与农村教育基础设施配置以及师资资源的不均等化。具体到教育类别角度,城乡职业教育资源在城乡教育资源分布中也表现出不公平性,主要体现在城市职业教育学校规模优于农村,城市职业教育师资配备以及教学基础设施优于农村,使得城市职业教育教学资源整体上都优于农村。而要改变这一现状,地方各级政府必须坚持城市与农村统一协调发展,在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制度设计中,要注重城乡职业教育发展过程的双向性,在这个过程中,要增强城乡职业教育资源的双向流动,可以适当对农村职业教育进行制度倾斜。在前期阶段,职业教育要素的流动以从城市到农村为主,当城乡差距缩小到一定程度时,双向交流就进入正常、有序、均衡、互补的质态,使城乡职业教育发展形成有机的统一体,真正实现“城乡共建、城乡互补、城乡共享”。

4.制度设计要注重城乡职业教育发展速度的协同性

第5篇:城乡一体化教学范文

关键词:网络教育平台;乡镇成校;学习型社会;资源整合

为完善继续教育、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学习型社会,势必要求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手段,应用网络进行自主性学习。基于这样的形势,我们提出了构建县级社区学院与乡镇成校一体化网络教育平台。通过构建县级社区学院与乡镇成校一体化网络教育平台实现由原来的“面授为主的送教下乡方式”提升为“网络平台支持服务为主的送教下乡方式”,开辟学习支持服务的新功能,增强学校的服务能力;进一步探索更有效地为当地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新途径,拓展余姚社区学院办学空间;并进一步有效整合社区学院和社会教育资源,使余姚社区学院在办学设施、办学环境、办学能力、队伍建设、服务水平和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的综合能力方面发生质的飞跃,从而实现“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余姚社区学院按照“构建社区学院与乡镇成校一体化网络教育平台”的工作思路,坚持在“建”字上下功夫,在“管”字上动脑筋,在“用”字上求实效,充分发挥远程教育在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中的作用,推动远程教育工作深入开展。

一在“建”上下功夫,全力打造一体化网络教育平台

一是基本建成覆盖四个乡镇成校一体化网络教育平台。近1年来,宁波社区学院余姚学院按照构建社区学院与乡镇成校一体化网络教育平台思路,率先将现代远程教育向乡镇街道和社区拓展和延伸,先后投入资金30多万元先后建成了余姚社区学院网络资源中心、余姚社区学院网络管理中心、余姚社区学院双向视频主会场以及丈亭成校、低塘成校、临山成校、陆埠成校四个教学分会场、配备了丈亭成校、低塘成校、临山成校、陆埠成校四个多媒体网络教室,架设了AVCON双向视频服务平台,从而实现了师生间的实时异地教学与交流。社区学院与乡镇成校一体化网络教育平台建成以来,成功召开双向视频教学15次,从而突破了传统时间与地点的限制,使各个成校学员实时观看余姚社区学院主课堂的教学视频,依托网各教育平台开展远程教育工作,实现了远程教育手段的多样化。二是建立了与乡镇成校间的内部网络。与乡镇成校间的内部网络的组建是构建乡镇一体化网络教育平台的核心和基础。由于这个网络教育平台需要进行双向视频、TOD点播系统,所以对网络的带宽要求比较高,要求网络传输率达到300Kbps以上。但我们通过对4所成校的实地调查测试,发现绝大多数成校的网络传输率只有在100Kbps左右。远远达不到我们所需要的要求。为了达到这一要求,我们对现有的网络进行改造。在改造时,充分考虑社区学院与乡镇成校的实际情况,采用千兆以太网技术,具有高带宽1000Mbps速率的主干,100Mbps到桌面,注重设备选型的性能价格比,采用支持网络管理的交换设备,足不出户即可管理配置整个网络。投入二十多万元,以教育网MSTP光纤专线和电信光纤专线为依托,建立了余姚社区学院与四个成校之间的远程教育城域网。以社区学院中心机房建设为核心,建立视频互动教学系统、教学资源库和现代远程教育门户网站“余姚社区学院在线网”,形成了具备“视频会议、网络直播、在线点播、互动教学”四大特色功能的现代远程教育辅助教学网络体系。三是资源共享与共建,对网络平台教学资源建设采取“统一管理、多种途径、多样内容”的方法,由余姚社区学院和六乡镇成校共同建设。平台实现和“阳明课堂在线”平台对接,共享宁波社区学院、余姚社区学院教学资源;由相关教师、相关人员配合上级社区学院教学资源、结合六乡镇学生实际,制作多媒体视频辅导资源;同时在教学上为满足各方面知识的需求,促进当地青年成才,适量引进有关法律、生活、家庭、心理健康等修身养性的知识。这些内容由余姚社区学院信息中心统一导入“网络平台”,供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乡镇青年浏览学习。四是建立了TOD点播系统,实现了教学资源实时点播。引进了南京科健公司的TOD视频制作、播放、点播、直播技术平台,实现了老师上课的视频、音频及电子板书同步实录,不需课件后期制作,并立马上传到学校网站TOD视频点播服务器供学员网上点播,达到了方便,快捷,有效传输。

二在“管”上动脑筋,精心培育远程教育服务体系的软环境

一是建立了网络运行工作小组。由学校院长为组长,学校教学副院长、各乡镇成校校长为副组长,双方学校技术人员和专业负责教师为组员的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网络运行的检查、指导工作。二是建立了网上资源建设维护制度。学校专门为该网络的建设和维护配备技术人员1人,负责网络的畅通和各类资源的充实和更新;负责对乡镇成校网络技术人员的辅导和培训;同时负责对学生网上学习情况的跟踪与反馈。三是建立了导师制度。为就读的开放教育乡镇青年学员配备导师,做好学生的学习服务,指导学生应用网络进行资源下载学习和课程辅导教师的互动。四是建立了学习小组制度。对乡镇学员根据专业、地域成立学习小组,要求学生在网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讨论,互帮互助。五是建立网上互动制度。利用三级网络平台,开展网上教学和学习活动。

三在“用”上求实效,确保远程教育网络切实发挥作用

一是不断提高使用率。在余姚社区学院社区学院在线及各乡镇成校网站上教学信息899条,通过远程教育教育网召开各成校各类视频会议16次,组织学员视频培训6次,受培训人数达500人次。二是强化督促检查。先后到各成校站点开展督查工作10次,解决各站点在学用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建立站点使用情况通报制度、双向视频节目播放成效反馈制度,使远程教育学习活动真正能为城乡学员服务。三是加强远程教育教学资源开发利用。制作各专业各学科专题教育片20多部,制作远程教育系列培训课件、教师教学课件等多媒体辅助课件50多个,做好各种教学活动、会议影像资料收集工作,目前已保存图片素材1GB,视频素材资料2000多分钟。在余姚社区学院阳明课堂在线上传视频教学节目50多部、信息1000多字。通过开辟远程课堂、专家课堂、网络课堂,为广大城乡学员提供学习政治理论、科学文化、惠农政策、实用技术的教学平台。

四结语

“乡镇成校一体化网络教育平台”建成后,将为六乡镇成校创造一个良好的社区学员学习支持服务环境,使学员享受到更多、更便捷的优质教学资源,乡镇农村学员的“学习支持服务”将得到充分保证。同时随着社区学院“网络送教下乡”功能的推进,可提升农村(社区)干部素质和管理能力;为企业培养一批经济类、管理类实用型人才,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进一步提升六乡镇成校网络硬件设备,建成多媒体网络教室、多媒体辅导教室,服务能力将进一步提高,更好地为社区学员提供教学支持服务。同时让更多的乡镇农村学员享受电三级平台网上丰富的教学资料,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让更多的人了解社区学院、熟悉社区学院、认同社区学院,提高余姚社区学院在全市乡镇中的影响和声誉。

参考文献

[1]张爱文,冯琳.中国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的深层思考——远程教育专家任为民教授访谈录[J].中国远程教育,2003(01):8-14.

[2]赵锋.陈乃林:远程教育与社区教育联手成必然[J].上海教育,2007(24):29.

[3]李惠男,郭雅杰,王玉峰.社区终身学习模式研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3(05):115-118.

[4]陈雅丽.发展社区教育创建学习型社会[J].成人教育,2004(01):23-25.

[5]李平.国内社区教育研究综述[J].辽宁教育研究,2004(11):45-4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