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高技术创新范文

高技术创新全文(5篇)

高技术创新

第1篇:高技术创新范文

关键词:高技术制造业;创新能力;因子分析;熵值法;聚类分析

目前,我国高新技术行业正稳步发展,科研经费投入总量虽稳步增长,经费结构持续优化,但是和美国、日本等科技强国相比依然存在不足。根据《2019年全国科技经费统计公报》显示,我国基础性研究占比与欧美国家普遍15%以上的高水平相比较差距依然很大,R&D虽然多产出但是欠优化的现象依然需要改善。“大而不优”的现状是阻碍科技进步的劣势所在。我们需要反思自己的短处,推动科技创新的步伐,加快核心技术的攻关,需要对技术创新能力进行科学评价。

一、研究综述

许多学者对技术创新能力做了研究:李艺(2013)运用因子和聚类分析以安徽省为例,构建了目标层面、准则层面、指标层面指标,对安徽省的城市技术创新能力评分,提出加大优秀科技成果的评奖力度的建议;张军涛(2011)基于区域创新能力的视角,运用因子分析,从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自主创新能力、创新载体能力、创新支撑能力四个层面上选取指标,对我国30个省级区域内的自主性技术创新进行综合评价。毕亮亮(2008)以“区域科技创新圈”的城市为研究对象,基于知识创造能力、知识获取能力、企业创新能力、创新环境、创新绩效五个板块来构建指标,得出了针对省域行政区划的局限,利用“涓滴效应”实现科技创新实力与潜力较强中心城市对能力较弱的周边城市的扩散与辐射。以上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技术创新能力研究存在的局限性:首先,在评价对象上,现研究多选取以省、市为单位来研究区域的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很少以高技术制造业内不同的行业为研究单位;其次,建立一套新的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且进行定量分析的研究较少。这就使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二、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本文数据及行业分类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使用因子分析降维的思想把原始众多变量的共同部分抽取出来。这种假想变量能够反映原众多变量的主要信息。再运用熵值法赋予主成分权重。依据因子分析和熵值法计算的综合得分,对高技术制造业进行聚类分析得出排名。

(二)高新技术制造业技术创新指标体系

为了综合评价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借鉴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衡量指标,构建如下指标体系,具体情况如下表1所示。

三、实证分析

(一)因子分析

此次研究采用SPSS24.0软件,运用因子分析中的主成分分析法。本次实验KMO值为0.616,sig.值为0.000,小于显著水平0.05,符合KMO和巴特利特球形检验的要求。适合做因子分析。同时,按照特征值大于1的标准提取公因子,保留两个因子,方差的累积贡献率为86.803%,解释程度较高,因此,提取两个因子作为主因子,分别记为F1、F2。为了消除提取的公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和让提取的公因子更多地代表原始变量,采用最大方差法为旋转方法。由旋转因子载荷矩阵,以及旋转后的成份矩阵得出,公因子F1在X2(研发人员折合全时当量)、X5(研发机构数)、X6(新产品开发项目数)、X7(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X8(新产品销售总收入)、X9(申请专利数)、X10(发明专利数)、X11(有效发明专利数)的载荷值都很大;X2反映的是科技人力投入的指标;X5、X6、X7、X8反映的是企业用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实验发展的经费投入强度和新产品所带来的经济收益;X9、X10、X11反映的是行业的专利资产实力情况和科技物品产出情况。因而F1为反映产业技术创新基本要素分配的情况和有效的科技产出成果的情况,在这个因子上的得分越高,表明在科技创新中资源要素分配状况越好,企业的竞争力也越强。因此,F1命名为“技术创新竞争力因子”,公共因子F2由于在X4(研发项目数)、X6(新产品开发项目数)上的载荷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技术创新活动的规模和强度,F2命名为“技术创新活力因子”。

(二)熵值法

本文运熵值法,根据输出的F1、F2因子得分系数矩阵计算得出相应的权重系数w,计算结果权重汇总如表2所示,并根据各因子权重系数计算得出2018年高技术制造业产业技术创新的综合得分值,如表3所示。由表2可知,技术创新的核心竞争力的权重系数为0.7453,这意味着行业技术创新竞争力在评价创新能力时所起到重大作用。虽然提高高技术制造业的行业技术创新需要在人财物知识等资源分配上做到合理调用,但是也需要注重项目产品的研制生产的过程,在科技产出成果上进行有效的保护,综合考虑才能提高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三)聚类分析

根据熵值权重系数计算出的指标综合得分将行业进行聚类,将数据录入SPSS24.0操作得到树状图,如图1所示。根据聚类分析的结果,将高技术制造业的14个制造行业分为三类,分别为:第一类,通信系统设备制造业,将其看作高技术制造业的“领先型技术创新行业”;第二类,化学药品制造业,将其列为“发展型技术创新行业”;第三类,计算机整机制造、锂电子电池制造、通信仪器仪表制造、中成药生产、电阻电容电感元件制造、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生物药品制品制造、信息化学物品制造业、电子工业专用设备制造、办公设备制造、医疗诊断、监护及治疗设备制造、电子真空器件制造,将其看作“后进型技术创新行业”。

(四)结果分析

1.据表3可知,综合得分为正值,说明高技术制造行业的创新能力较好,综合得分中最大值为6.383,最小值为-1.998,说明不同行业的创新能力存在很大的差异。总体来说,通信行业处于领先的地位,通信行业的“技术创新竞争力因子”排名第一,但是“技术创新活力因子”靠后,说明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创新竞争能力明显提升,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但是从产业总体来看,我国通信设备制造行业仍存在核心技能缺失、企业活力不足的状况,这制约着企业的发展。化学药品制造行业无论在F1、F2还是在综合得分上都名次靠前。但在F1上稍稍落后,就目前我国化学制药行业发展的状况来看,反映在财力上表现为科研制药中面临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反映在技术竞争上表现为我国药品制造处于从仿制药物向特色药物的过渡阶段,未来的转型是必然趋势,技术创新竞争能力也会越来越激烈。2.据表3可知,电子设备制造业、办公设备制造业、信息化学物品制造业排名靠后。就当前我国科技发展形势来看,电子设备制造企业由于核心技术的限制以及国内贸易形势严峻,电子设备制造业的发展受到负面影响,全球经济受挫的同时也对电子设备制造业外部需求和增长形成一定的阻碍作用,受总体负面发展趋势的影响,全球电子设备市场需求日渐衰退。办公设备制造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虽然近些年来取得一些发展和进步,但是在款式和品种上依然在“模仿”,这就需要做出转变,加之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和性能的需求提高,办公设备制造业必须向精细化、创新化、专业化变革,以适应未来产品发展、转型升级的局面。3.据表3可知,我国高技术制造业中处于后进型的行业占据多数,说明我国技术创新依然具有前进的潜力和优势。

四、结论和对策建议

研究表明,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各行业间的创新能力参差不齐,少数领域的技术创新处于相对先进水平,但是大部分行业还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中下游。对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增加对高技术制造业的技术开发投入

与发达国家对比,我国对高技术制造业的R&D活动的投入强度仍偏低,产业加工装配比重仍然过大,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大而不强、大而不优。电子设备制造产业初具规模,但核心技术能力欠缺,产业链上游环节的发展不足。医药依然有很大的研发空间,应从“仿制药”向“创新药”转变,但是研发能力欠缺抑制了制药产业的升级。为此,要把握未来高技术制造业的整体发展方向和重点领域如电子设备、制药行业,努力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对消费需求不断增长、产业不断升级的领域增加研发投入强度,促进产学研领域深度融合。

(二)完善宏观政策环境

目前,我国高技术产业面临着科技人才稀缺、外部环境不确定、财税政策落实不到位、研发能力薄弱、投融资难的困境。对科技人才稀缺问题,采取灵活措施,提高技术人才的收入待遇与社会地位,调整薪酬限制,发挥税收杠杆政策红利,激发研发人员的热情;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要顺应环境的变化,从这些变化中找到发展的契机;对于先进技术和管理形式,要加快新产品、新技术、优秀管理形式在中小企业和处于发展与后进的企业中的应用,促进新产业集群的发展。对产业升级转型面临融资难和技术改进投资困难问题,积极深化落实“放管服”改革,吸引民间资金流入。

(三)加强技术资源共享

第2篇:高技术创新范文

关键词:高新技术产业;随机前沿分析法;科技成果

市场化青海省在地理上连接甘肃、西藏、四川等省份,经济发展战略上处于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青海省以资源型产业为核心的经济增长模式呈现低迷态势。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应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创新作为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把握“一带一路”倡议为青海省所带来的机遇,促使青海省资源优势向创新经济优势发展。论文以高技术产业为例,将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活动区分为创新成果产出与成果应用两个阶段,综合评价其创新效率,以此了解青海省科技创新发展的实际状况,以及制约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活动的关键影响因素,为制定进一步促进创新发展的对策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一、青海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高技术产业行业分布青海省依托地区比较优势,大力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主要行业分布包括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生物产业等行业。其中,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装备制造已成为青海省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总产值约占青海省国内生产总值的52%。新能源是以太阳能光伏光热发电系列产品、风机整机制造及零部件等配套产品生产为主,发展新能源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企业。新材料以新型化工材料、新型合金材料等为主攻方向,研究开发先进高分子材料和特种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的加工制造技术。生物制药是发挥青藏高原生物资源优势,以健康制品和药品两大系列为方向,构建特色生物产业链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二)高技术产业发展规模截至2017年底,青海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144家,科技型企业294家,同比增长10.77%、14.84%。从业人员数量增幅十分明显,从2005年的4043人到2018年的9388人,增长率为132.20%。高新技术产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持续扩大,新增固定资产由2005年的0.76亿增加到2018年的19.31亿元,增加了24.41倍。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60.75亿元、工业增加值93.89亿元,同比增长14.68%、5.68%。科技型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55.44亿元、工业增加值70.19亿元,同比增长94.16%、170.38%。新培育产值过亿元的科技小巨人企业5家。

(三)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发展现状自2009年实施“123”科技支撑工程以来,在推动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发展方面,实施科技项目220项,累计科技投入43.2亿元,带动项目建设投入622.2亿元,申请及取得各类专利528项,制定各类技术标准90余项。依托行业龙头企业和科研院校组建3家部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3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认定56家高新技术企业、115家科技型企业。通过项目的实施,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明显增加,提高了自主创新能力。并与社会优势资本结合,以股权融资方式,成立科技投资基金,促进高成长型高新技术企业快速发展。

二、评价体系构建

(一)评价指标设置我国出版的《高技术辞典》将高新技术定义为“以最新科学成就为基础,对社会生产力发展起主导作用的知识密集型技术或是基于科学的发现和创新而产生的技术”[1]。高新技术产业是以高新技术为基础,从事一种或多种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和技术服务的企业集合。主要特点:高智力、高收益、高战略、高群落、高投资和高风险。评价指标是评价活动的基本内容。借鉴国内外在技术创新效率评价方面的研究经验,结合青海高技术产业发展特点,本文分别从高新技术产业投入和产业产出两方面构建指标体系,对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进行评价。并增加环境变量,旨在对创新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其中,产业投入层面由R&D人员全时当量、R&D经费内部支出、新产品开发支出三个指标组成,分别反应人力资源投入和资金投入状况。产业产出层面,分为中间产出和最终产出两个阶段,中间产出以专利申请数反应技术创新成果产出,最终产生以新产品销售收入代表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效益。

(二)评价模型构建随机前沿分析法由Aigne等(1977)[2]提出,是根据已确定的生产函数,构建具备复合扰动项的随机边界模型。这个模型既可以对技术创新效率进行测度,还可以对影响创新产出的其他扰动非效率因素进行深度分析。随机前沿分析法主要适用于单产出多投入的相对效率评价,利用回归分析的方法确定参数,获得最终的效率。学术上关于创新效率的衡量,一般选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和随机前沿分析法。但数据包络分析法忽略了对个体差异的影响的缺点,随机前沿分析法的最大优势是考虑了不确定变量对产出的影响。基于投入产出指标设置,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法,构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绩效评价模型如下:研发活动中间产出模型: (1.1)研发活动最终产出模型:  (1.2)式中:t是时间变量。β1和β2分别为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和R&D经费内部支出的产出弹性。,νt是随机变量,服从正态分布,代表在第t年生产过程中的随机误差项;μt为非负随机变量,代表创新活动中的无效率项。

三、实证评价及结果分析

(一)指标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论文研究采用数据资料,如表2所示,从专利申请数上来看,青海省2010和2011年专利数最低,2016年最高有177项,十年的平均值是27.5件,标准差达到了53.63,从新产品销售收入来看,青海省2010年新产品销售收入最低只有215万元,2016年最高达到208856万元,相比2010年增长了970倍,年平均新产品销售收入29406.7万元;在从投入上来看,R&D经费内部支出在2008年最低,是107万元,而在2016年处于最高9619万元,年平均值2722.9万元,标准差很大,达到了3054.26。这代表青海省高新技术产业的投入规模不断在扩大。

(二)评价结果分析本文对青海省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活动中的中间产出,以及最终产出过程的效率运用SFA方法进行了估计,并对考虑随机因素可能带来的影响,研究更符合实际。根据投入产出指标将2009年~2018年青海省高新技术产业数据,运用frontier4.1对模型进行运算,计算结果见表3。结果表明,青海省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活动中的中间产出效率是0.9942,再看最终产出效率是0.3164,再从时间序列看,每一年的效率对比呈现出科技研发效率高,成果市场化效率低的特点。这个结果相当令人吃惊。这说明青海省第三产业,特别是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不高,故产生研发成果难以高效运用于市场。科技服务业是连接经济和技术的桥梁,该产业对研究开发、知识产权的保护、技术咨询以及创业孵化有支撑作用。而中间产出效率很高,说明青海省政府对于自主创新的扶持强度大大加强,这种扶持力度对企业,特别是企业的自主创新,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加之高新产业高投入高产出的特性也激发了高新技术产业提高研发效率的意愿,因主、客观两方面的作用,激起产业本身的潜能,增高了科技研发的效率。可是科研成果市场化效率令人担忧。如果用木桶效应来思考,科研成果市场化才是限制提升我省高新技术产业研发效率的“短板”,研发成果如何高效的市场化才是关键之处,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之一是在于青海省第三产业实力薄弱,尤其是科技服务业不够强、不够多,导致空有技术、专利,却没办法投入市场带来效益。难以向社会提供技术服务。另外、企业过于重视技术研发,而忽视了技术的应用。同时将过多的投入放在了科技研发上,而忽视了技术市场化的投入。所以政府以相关政策鼓励、引导研发成果走向市场;企业转变思路,与政府合作,增加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动力,同时鼓励科技咨询行业的发展,以及科技的普及服务等。合理的运用资源、权衡投入。促使创新效率水平,特别是成果市场化的提升。

四、对策建议

(一)稳定研发活动的资金投入通过对青海省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SFA模型和回归分析来看,研发投入强度对青海省高新技术产业的促进显而易见,应该继续稳定投入,优化资源的配置,促使创新效率提升。其次,应使税收优惠政策能够更加简便,为高新技术企业带来便利。拓宽各种融资渠道,形成一个多元化的投资体系,为企业的科技服务业降低信贷门槛并鼓励创新型企业融资上市,提供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更好的推动科技服务业的发展。

(二)引进和培养创新型人才政府和企业应通过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激励,建立起双方都认同的企业文化,对人才产生有效的激励,引导创新人才全面发挥其创新能力。健全人才培养机制,重视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力度。培养一批高水平的科技队伍,建立灵活的用人机制,以人为本,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如形成积极创新的企业文化,树立起人才对企业的认同感。

(三)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加大科技服务业的支持力度,建设良好的交流平台,同时落地一些财政优惠政策。应加强技术的流通渠道、构建技术交易市场、鼓励技术转移。引导发展咨询服务业,普及科学技术,以提高社会对知识产权的相关了解,享受相关咨询和服务。免费向社会提供公益性科普服务等等,形成全民驱动创新的社会氛围。充分发挥产业集群效应,产业集群可以推动青海省整个经济的发展,更好的推动科技服务企业规模的发展,也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可以充分地让各种资源更好更快的为科技服务行业服务利用,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氛围,推进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更好的吸引新企业的进入,提高企业竞争力,促进企业合作,从而推动青海这一行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媛媛.基于DEA的高新技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

[2]罗艳.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天津财经大学,2015.

[3]杨龙塾.我国科技服务业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

第3篇:高技术创新范文

关键词:工程现场;技术创新;高层建筑

引言

随着土地资源日益紧缩,面临不断增长的建筑需求,高层建筑的建设不断增加。从高层建筑建造的角度来说,既需要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还要保障工程建设的安全与质量,同时达到安全文明施工以及绿色施工等要求,因此进行工程现场施工技术创新,提高技术水平,具有现实意义。

1研究工程现场施工技术创新在高层建筑中运用的现实意义

从高层建筑建造的角度来说,受到各类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较大,同时对建造速度和质量要求很高,传统施工技术,难以达到高效高品质建造标准,同时对环境的破坏很大,带动着工程现场施工技术创新。未来高层建筑建造实践中,对绿色施工和质量安全等的要求将会更高,深度分析此课题,明确技术创新的运用意义,促进创新技术的成果转化,为现场施工作业提供更多保障很有必要。

2工程现场施工技术在高层建筑中的运用现状

2.1案例概述

以某高层建筑工程为例,工程通过创新施工技术,获得系列技术突破,目前首个钻孔灌注桩基成桩施工已经取得成功。此桩深度达到132.5m,为目前长江漫滩构造裂隙岩溶复杂地质环境下超高层建筑国内最深钻孔灌注桩。现结合此工程实践,分析技术的创新,总结技术要点。

2.2技术的创新

此项目施工现场为复杂的岩溶地质环境,给技术的应用带来很大挑战和困难,为克服施工困难,项目团队利用BIM模拟技术3D画面剖析,对地质情况进行深度分析,为地质判断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对于成孔困难,包括对裂隙岩溶区夹杂孤石(最高强度达110MPa)及卡钻滑钻难题,发明新型牙轮钻头,采用正循环及液压冲击反循环组合工艺创新技术平稳安全钻进。同时结合地质环境的影响,反复进行泥浆配比试验,确定比重和粘度等参数,保障超长桩孔规范标准成孔,有效保障了施工精度。除此之外,132.5m超长小直径钢筋笼下放施工作业,也实现技术工法的创新,取得一次下放成功的好成绩;进行超深高强度桩身混凝土浇筑创新技术工法,实现高质量浇筑作业。通过技术的多项创新,解决系列技术难题,保障复杂地质下桩基施工的质量与安全。

2.3施工技术的应用要点

工程建设实践中,技术的应用要点如下:①测量与护筒埋设。组织进行测量,进行桩点位的定位,做好复核检查,没有质量问题后,开展护筒作业。桩基础使用的护筒,依据设计的方案制作,控制好内径的大小,保证其达到施工作业的要求。组织开展护筒埋设作业,埋深和误差为控制指标。对于护筒中心和桩中心,做好偏差控制。②冲孔桩作业。整个作业期间,做好质量通病的防范。例如,通过控制冲进速度,防范斜孔的产生。作业结束后,还需要进行二次清孔。③钢筋笼的安装。遵循设计方案,进行钢筋笼的制作与安装。使用的钢筋笼材料,顶面利用钢筋调控。组织下放作业,要控制好速度,保障工程施工的质量。精准定位,保证钢筋笼布置位置的合理性。使用横杆,借助其力量稳定吊筋,以免钢筋笼上浮。④灌注作业。采取连续灌注作业方法,必须做好质量与安全的控制。

3工程现场施工技术创新在高层建筑中的运用优化策略

3.1做好施工准备工作

高层建筑施工中,采用工程现场施工技术前,必须要做好施工准备,保障作业高效有序开展,减少进度或者质量问题的发生,保障工程的效益。从设计环节分析,借助现代化设计技术,比如BIM技术,围绕现场施工调查数据和以往的工程资料等,进行施工技术的设计和施工平面图纸设计等,经过碰撞检测分析、节能效果分析等,提出高品质施工技术方案,为后续作业的开展,提供有力的支持与保障。作业前,落实工程现场施工技术交底,针对技术创新点和难点做好梳理,交代给施工作业人员,使其能够有效把控技术的要点,实现对建筑质量的有力控制。根据工程现场施工技术应用所需,做好以下准备:①施工作业面。依托BIM软件功能,进行施工作业面布置设计,保障材料与机械设备等处于合理位置,减少对进度和质量的影响,确保工程施工效益目标的实现。②材料与机械设备。结合作业工程量和要求,准备充足的材料与机械设备,做好事前检查与检验,把控工程施工的质量。③人员。组织作业人员进场,准备开展施工作业[1]。

3.2引入智慧工地技术与BIM技术

从行业发展前沿分析,高层建筑施工作业现场已经呈现新变化,例如智慧工地。结合现场管理的多样化需求和要求,搭建各类管理系统,引入现代化技术手段,辅助现场人员、绿色施工以及安全生产等的管理。在进入工地现场时,经过门口的闸机系统,对人员的身份进行识别,防范非作业人员的进入;利用安全帽系统,能够辅助安全管理,实现对人员的定位,提醒作业人员不进入危险区域,比如深基坑等;利用机械设备配套的监控系统和人脸识别技术等,对操作人员进行身份核实和安全操作监督,提高生产安全管理水平。利用BIM技术,能够为作业现场的施工面布置和施工组织等,通过三维施工模拟的方式加以指导,提高布置效率且保障作业的安全性。依托BIM软件平台,结合运用现场信息化管理系统,动态搜集和整理工程施工信息,同软件数据库的数据,进行动态化对比分析,能够为材料和进度以及造价等的管理,提供有力的支持与保障,最大程度上确保工程的效益[2]。

3.3创新控制现场工艺技术

基于技术应用质控的目的,要认真执行技术交底制度,保障现场工艺技术应用的规范性和质量,确保工程的效益目标实现。对采用的新工艺技术,组织技术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利用智慧工地资源,比如VR展示区等,进行施工流程和要点的演示,使得施工人员能够掌握技术的核心点,以免由于工艺技术操作不当引发系列问题,严格把控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确保工程现场施工技术的应用质量。积极开展智慧工地的建设,引入现代化技术手段,辅助现场工艺技术应用管理,切实提高管控水平,创造更高的效益。例如,利用远程监控技术和身份识别技术等,对设备运行实现有效控制,保障作业的规范性,进而保障相关工艺技术的应用效益,以免造成质量问题或者安全问题,实现对工程质量的严格把控[3]。

3.4加大施工现场质控力度

从高层建筑施工现场技术运用管理的落实角度来说,要注重加大施工现场的质控力度,保障工艺技术的应用质量。组建现场管理小组,细化工程现场施工技术运用管理任务,形成各个部门与人员参与的局面,严格落实管理工作。按照安全文明生产标准和绿色施工技术标准等,围绕现场各个区域的生产情况,以施工技术运用为管控重点,着力把控材料和机械设备以及人员等要素,减少工程质量问题的发生,确保工程施工技术的应用效果与效益。对于重点工序,组织质量管理人员进行旁站监督和检查,严格把关现场施工作业的质量与安全。对于发现的工程现场施工技术问题,联合技术人员和施工人员等,进行问题原因的分析,进而提出改进措施,优化现场施工技术,保障高层建筑整体质量。督促施工人员整改现场施工技术问题,以免留下隐患,影响后期运行的安全性。

3.5强化施工现场质量检验工作

工程现场施工技术的运用质量把控,要注重强化现场质量检验,认真落实质量检验制度,提高质量问题的事前与事中控制水平,最大程度上杜绝问题的发生,保障工程的效益。结合工程施工内容,围绕材料和设备等,采用相应的技术和手段,进行质量检验检测,发现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当建筑现场施工各道工序完成后,组织质检员和相关人员进行检查。完成全部工序后,进入到整体验收环节,对建筑施工全过程采取严格的控制,保障工程的质量,切实发挥工程现场施工技术的价值与作用,把关工程的效益。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层建筑工程实践中,若想切实发挥工程现场施工技术的价值,要围绕现场和相关影响因素,采取有力的控制措施,减少技术质量问题的发生,把关建筑工程的效益。本文结合实践,提出以下加大施工现场质控力度;强化施工现场质量检验工作等措施。

参考文献

[1]康晋宇,杨红岩,杨继武,等.基于物联网+BIM的超高层建筑施工现场平面策划与管理[J].建筑施工,2019,41(1):1-2.

[2]魏帮明.高层建筑工程施工中桩基础施工技术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8(36):107.

第4篇:高技术创新范文

一、培养创新意识

对于设计者而言,创新是第一位的,这与其所拥有的创新意识密不可分。设计者在平时思考设计的过程中,如果只是运用习惯性思维,一成不变而不加以创新,其设计出的必然是平庸的作品,没有自己的特点,永远停留在模仿的阶段。因此,设计者必须打破固有思维模式的束缚,培养创新意识,才能做到不重复、不模仿,从而超越他人、超越自己。在创作作品的过程中,一旦设计者具备了创新的思维,这种创造力会让其作品具备非一般的形象性、生动性,其发散性的思维会使作品的内容更加深刻和丰富;当其思想不受逻辑的束缚,并拥有不断寻找灵感的冲动时,就成为了一个具备自我意识的设计者。荷兰科学思维版画艺术大师埃舍尔,其艺术设计的成功就在于跳出了一般传统思维的局限,其作品的建构兼顾了艺术性与科学性。时至今日,数码技术的发展为设计者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也为展现一个超自然的艺术世界提供了新的平台。对设计而言,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数码时代的到来为创造一种有秩序且反逻辑常态的幻想式的思维方式提供了可能。这就要求设计者在面临设计问题时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积极地思考,在可能和不可能、现实和超现实之间寻找到适当的解决办法。我们应该保持后现代主义的想象力,坚持思维上的创新。即使我们在科学方法和技术设计上会受到一些限制,但创造性的思维是不受限的。人类使用左脑进行抽象思维,其具有数字意识,这似乎与右脑对图像、音乐的感悟能力相分离。而今,数码时代全方位的视知觉体验强化了人们在左、右脑思维运用上的交叉和统一,最大化地发挥了左、右脑的交互功能,在数码广告设计中也应当充分利用这一优势达到创作思维能力的最佳发挥。

二、借鉴传统艺术,汲取民间文化精华

广告设计固然离不开经济的繁荣和技术的进步,而传统文化更是使其发展壮大的营养。在广告艺术作品设计的过程中,应当增强不同文化之间的互补性,以带给人们不同的审美感受。为了丰富广告艺术创作的思路,设计者应当及时学习和补充民族文化方面的知识,如民间绘画艺术等传统民族文化。我国有五千年的悠久文明历史,这个巨大的文化宝库给广告艺术设计带来了无穷无尽的财富。现代广告应当与传统文化共同发展。作为一种大众消费文化的广告文化,获得公众的认知是十分重要的。广告设计应当反映出传统文化的特征,这样才更符合大多数观者的心理需求,提高消费者对其的熟悉度和认同感,从而在广告文化特定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下实现精准的产品定位。广告创意策略和传统文化息息相关。文化是广告发展的基础,现代广告的发展离不开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设计者只有抓住自身独特的传统文化资源,才能打造出属于自己的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广告。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之间找到一个完美的契合点,是设计师在创作过程中需要体悟和解决的。生活是艺术的土壤,艺术反映了人们的生活状态,体现了人们的思想感情、精神追求和生活方式,这就要求设计者不能单一地脱离生活而进行所谓的“创新”。创新应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只有这样,我们的广告设计才会有自己的“品牌”,从而走出有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

作者:宋颖 单位:长江大学艺术学院

第5篇:高技术创新范文

【关键词】创新创业设计专业教育现状

一、应用型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特点

根据近年来国家的一系列教育改革文件,我们深刻地认识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现阶段教育改革的战略部署。创新是科技进步的源泉,创业是经济发展的动力,谁具有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谁就具备时代话语权。随着国际社会的竞争激烈,建设创新型国家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因此,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刻不容缓。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具有明显的应用型特征,以培养“双创”人才为目标,即人才需要同时具备创新的意识、能力和创业的意识、能力。创新不是独立的单词,它与一个人的学识、思想、文化水平等因素都紧密相关,这就决定了创新创业教育是综合的教育,要从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等方面培养,对于创业而言,它实质是一个发展过程,等同于创新的外化。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全新的教育思想,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观念和实践教学改革、教育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革新,重点关注学生的发展,兼顾现在与未来的教育。艺术设计人才作为国家重要的人才资源配置,要求其专业知识技能和素质不断提升,在校园期间把创新创业能力融于其中,与实践结合,为创新创业提供更多载体。

二、应用型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分析

创新创业课程是一个较新的课程,现阶段仍处于发展探索时期,目前应用型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存在着一些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一)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有待提高

虽然大多数院校对于创新创业教育都给予了不同程度的重视,但是对于艺术设计人才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紧迫性和重要性理解还不够充分。比如有的学生创业目的局限在追求稳定和高报酬,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理解所有偏差,或者有些学校过于注重学生大赛的成绩等。因此要加强学生对创新创业精神的理解,强化设计家和企业家生存和发展的道理。

(二)学科体系构建,课程设置和教师素质应当提升

应用型院校对于艺术设计专业学科体系建构不是很完善,科学的学科体系的构建,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也有助于推动教学改革的步伐。现阶段师资队伍素质需要提高,部分艺术设计教师更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无法更全面地指导学生完成创新创业课程的训练。课程设置比重有待均衡,部分应用性高校创新创业相关实践课程安排较少,课时量不够,不能达到教学目标或者完成教学任务的设置。

(三)丰富创新创业相关教材

理论知识的构建可以为实践操作提供可靠的依据,但是由于这一理念发展较晚,市面上很多的教材还是多以传授创新创业基础知识为主,对于创新创业进阶教材非常少,教材多具有普适性,缺少设计专业特色,并且很多教材多由授课教师的讲义合编,如《X就业—美术设计类大学生就业、创业实用手册》这类教材。针对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教材需要丰富和提高质量。

三、应用型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改进措施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复杂的实践工程。艺术设计专业包含多种交叉学科。因此对于目前现阶段存在的问题要有必要的改进措施。

(一)转换理念,增强创新创业教育必要性、紧迫性认识

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必须切实落到实处。理念是指导行动的内在动因。对于国家而言,创新创业成为时代的主题,是国家战略的重心;对于教师和学生而言,具备创新创业能力是提高自身素质,提升自我价值的要求。应用型高校应该充分利用丰厚的教学资源和自身优势,加大创新创业教育的宣传,通过开展主题讲座或者设计竞赛等方式,让每一位学生都增强创新创业的意识,争当时代的领导者和创新设计者,让学生充分了解当今社会创新创业的重要性、紧迫性。例如,山西某应用型高校举办了“我是创业者”的设计竞赛,通过与企业合作和政府政策的扶持,部分参赛者的切实可行的方案被运用到实际中,部分缺乏创新创业意识的学生也在这个活动中获得启发和感悟。学校通过类似这样的活动,鼓励参赛者和每位同学都能获得最直接的创业体验。教育理念直接决定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方向。

(二)加强学科体系构建,课程设置和教师素质等全面提高

1.优化高校对于艺术设计人才实践教学体系

为了优化艺术设计人才实践教学体系,应用型高校可以聘请艺术设计领域权威专家讲授专业课程,学生可以变换学员身份参与教学互动,高校可以安排校企合作,建立校内实训基地,以项目教学的方式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创业的能力。例如,学校可以安排学生通过项目参与式、产学研用合作式的方式来操练,通过实践体系的建设,可以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项目的组织管理能力、协调合作能力、团队建设和领导能力。

2.加强艺术设计师资队伍建设

创新创业教育以学生就业为导向,教师是教育改革的主体。近年来国家颁布的文件中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例如要大力建设以专业教师为主,以企业教师和专家学者为辅的队伍。应用型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应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例如,有的院校成立“三师型”师资队伍,有专业课教师、学工人员和企业设计人员组合成;有的是成立专兼结合、以专为主的师资队伍;有的形成以校外人士、企业家为主的师资队伍等。加大教学资源投入,通过引进优秀师资,多管齐下,去尝试教学创新和教育改革,促进学生投入到艺术设计专业相关的创新创业队伍当中。

3.开展多向合作,编撰普适性和独特性结合教材

对于市面上教材问题,笔者认为,应用型各高校可以组建创新创业教材编撰课题组或者开展研考会的方式,通过各校名师和企业代表、业界权威作者合作编撰具有权威性的教材,并且部分章节可以结合各校相关实践课程,以之为范例,使得教材具备普适性、针对性和独特性。例如关于艺术设计专业中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创新创业课程教材,第一部分可以布置国内外创新创业的相关理论知识,研讨会科研成果等,第二部分展示高校相关创新创业课程安排、创新创业实践案例和指导案例等,以理论加案例的方式,帮助各应用型高校结合自身特色展开课程的安排。

四、总结

创新创业是教育发展的重心。现阶段,高校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据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加大对人才培养的举措,帮助学生增强创新意识,提升创业能力。应用型高校应该结合实际,挖掘关于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模式和创新创业教育的运行机制,提出优化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方式。

参考文献

姜慧、殷惠光、徐孝昶2015《高校个性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第3期。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