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高中德育课堂范文

高中德育课堂全文(5篇)

高中德育课堂

第1篇:高中德育课堂范文

微课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学习微课制作方法。教师能主动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生的意见建议出发进行展示。微课教学既要注重形式,又要注重内容;既要注重一时,又要注重长效;既要注重新颖性,又要注重实用性;既要注重丰富,又要注重质量,才能彰显微课的价值和魅力。微课在高中语文高效课堂中的构建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注重学生兴趣的提升

微课的新颖性、形象性、多样化是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1]。虽然,高中生已无须依靠教师的兴趣引导进行语文学习,但兴趣仍然是最好的老师。陶行知说:“唤起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情。”高中语文知识点多,难点多,阅读和写作技巧多,对学生综合语文素养是一种全面的检验和提升。由于教师根深蒂固地传统教学理念,以及挥之不去的应试教育思想,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时倍感吃力。因此,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理念,摒弃主导和灌输思维,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为微课的顺利实践创造条件。教师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可以从《红楼梦》电视连续剧中节选相关片段做成微课视频,配上主题歌曲,让学生从表演艺术中感受大观园中出场人物的性格特点。先入为主之后再让学生阅读课文,学生的阅读思维就有了想象依据,使阅读顺利进行。此外,对《红楼梦》的成书经历,红学相关知识,以及大观园中怡红院,潇湘馆等布局和特点等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知识。对此,教师可以借助微课形式向学生进行展示,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学生对《红楼梦》的喜爱。

二、注重文化知识的拓展

语文首先是一门文化学科,这是语文最显著的特征。不管是阅读还是写作;是诗词歌赋还是散文小说;是语文考试还是语文素养,都需要以文化为基础,以文化为依据,以文化为手段。微课构建也应以此为方向,使微课的文化价值得到有效展示。教师在教学梁思成的《中国建筑的特征》一课时,可以从课文中挑选一些可能影响学生阅读的文化知识,并借助微课给学生展示。如,斗拱,回廊,抱厦等。微课内容要有文字,图片,视频,微课形式要配上大气低沉的背景音乐;神思者的《故宫》等,图片和视频转换要自然和谐,背景及音乐应相得益彰。文化知识可以从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史》及宋代李诫的《营造法式》中寻找,也可以从网上搜罗,注重启发性,趣味性,文化性。教师如果时间有限,可以从网上寻找一些高质量的视频介绍。

三、注重微课展示的形式

微课教学可以不拘泥形式。尤其是在紧张地备考阶段中,教师更要尽量少占用课堂时间,给学生更多地自主学习机会。如,教师可以成立微信群,把自己制作或从网上找到的一些学生可能会感兴趣,有助于启发学生,帮助学生的微课发到群里,让学生们下载观看。学生可以把自己的感悟和学习心得发到群里,大家一起交流探索,既活跃了紧张地学习氛围,教学效果也十分良好。这种方式尤其适合重、难点知识的阐述和讲解。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观看,交流中豁然开朗。此外,在课文预习等教学环节,教师可以借助微信群把微课发给学生,让学生的预习更顺利。

四、注重微课制作的质量

高中生的鉴赏水平已有了一定基础,如果微课内容单调,取材单一,形式僵化,剪辑混乱,缺乏音乐和动感,只是文字和图片进行幻灯片似地呈现,不但不会起到应有的教学价值,还会让学生感到厌恶。对此,教师要积极学习微课制作,掌握各种方法,不断实践总结。在此基础上,拓展自身文化视野和创新思维,求新求变,求深求广,求美求真,使微课的艺术性和思想性得到良好的展现,给学生真善美的熏陶和引导[2]。很多教师的微课视频都是一时之需,微课用过之后就失去了价值,下次上课还要重新制作,既耽误了时间,又是一种资源浪费。因此,教师要在每一个微课视频制作和选取中多加用心,宁可多花一些时间,也要保障微课的质量。优秀的微课视频可以保存在学校的教育云平台上,方面自己和其他教师下载共享。

五、结束语

微课在语文课堂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作为一门文化学科,语文的丰富性和微课的新颖性可以得到很好地融合。无论是对推进高中语文教学的发展还是促进微课教学价值的实现,都是必要之举。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相信微课教学一定会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得到充分地落实,让学生爱上语文的同时,也获得更丰富地体验与感悟。

参考文献:

[1]孔祥飞.新媒体环境下高中语文的教学研究[J].信息记录材料,2018,19(11):161-162.

第2篇:高中德育课堂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选修课;高效课堂;构建

在新课程标准当中,对于高中的语文教学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要切实将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并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锻炼其审美以及探究能力等。其中,在高中语文的选修课中,可以帮助学生发展个性,以便满足学生兴趣的需求等。

一、将知识迁移提升

学生在必修课程学习的基础前提上,已经储备了较多的语文知识,对于选修课程的学习为一种知识的延展,也是将知识进行迁移的过程[1]。其中,要引导学生利用选修课程知识对未知知识进行解决,应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提高学习能力。例如:在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贺新郎》的学习中,需要学生从景物描写入手,体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好处,其教学的难点在于理解这首词的内涵,领会真挚情感,体会诗歌以情动人的特点,并从中感悟的胸怀,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首先,让学生在初步感受下词的内涵,在词中找出传递诗人感情的景物,并结合自己的感受,说出诗人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抒发了怎样的感情?在此基础上回忆一下之前学过的知识内容,还有哪些诗词是描写离愁的。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探究,如表达恋恋不舍,依依惜别或相思之情的《送元二使安西》、以叮咛、称颂、劝慰勉励友人为主,兼抒别情为主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别董大》《赠汪伦》等。这样,学生对于这类题材的诗词会有更深刻的认识,能够借助以往的学习经验对新知识进行学习,从特定场景的描写出发,感受告别爱妻时心中的愁苦、失落,以及对爱妻的宽慰和怜爱等情感,同时又要领悟革命激情与儿女柔情的结合,真正体会这首革命爱情诗的精髓。通过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学习新知识,将选修与必修之间的知识进行了结合,不但使学生复习了旧知识,又学习了新内容,将知识进行了迁移和提升,强化了对各项知识的了解[1]。

二、将知识系统化

高中选修课程具备很强的灵活性,但对于怎样才能将单元以及篇目的顺序限制进行突破,将课文重新优化,使课文与课文之间更加相同,为教学的一大难点[2]。因此,在授课的过程中,要应用科学的授课方式,如将类型相同的文章进行整理,让学生分类对文章赏析,实施比较阅读的方式,以便学生能够将其中的规律总结出来,使零散细碎的知识变得系统化,使学生提升学习的效果。例如:在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我所知道的康桥》(节选)《读沧海》《春天,我的春天》都是即景咏志的文章。如在《我所知道的康桥》学习中,需要学生对徐志摩的生平以及他和康桥的文化渊源以及情景交融的艺术特征进行深入了解。其中,教学的难点在于使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中“极其肤浅的道理”,通过具体段落分析掌握本文的语言特点。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让学生先回忆《再别康桥》当中的画面,之后了解一下康桥以及徐志摩与康桥之间的渊源。在徐志摩的作品中,充满了康桥的情结,在1922年,徐志摩回到祖国之前便创作了《康桥再会吧》;在1925年,重回到康桥之后,写下了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1928年又重游英国,在回国的船上,创作了著名的《再别康桥》。在学生对徐志摩和康桥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可进行分段学习[3]。在分段欣赏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文章并不是客观的去描写景物,而是融入了自己的感情,体会康桥如画的风景对徐志摩的意义,是康桥给了徐志摩感悟,没有过过康桥的日子,就不会有自信。康桥美丽的自然风光不仅给了徐志摩感官的享受,更给了他精神的愉悦和心灵的升华[2]。在《读沧海》中,需要学生领悟作者借“读”沧海而抒发的情感和蕴含的哲理,运用“评点”法品读评点文章语言,形成自己的阅读感受。其中,教师可以应用信息技术播放曹操的《观沧海》《六月,我们看海去》让学生思考海,本该是观、是看,甚至是游,作者为什么要以“读”字来写沧海呢?使学生明确观和看,只强调视觉上的观察,给人一览无余之感。但是,通过读,既可以包括“观”和“看”的内涵,还有更加丰富的意蕴,感悟作者通过“读沧海”为题,表达出的是作者面对沧海所产生的联想想象、思考感悟[3]。通过对比学习、小组探究等形式,可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提升学生对于问题的分析能力,使其能够从中找出学习的规律,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

三、结束语

总之,在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教学中,要对教学内容进行详细的安排,对课程进行优化,在优化等层面要不断尝试和创新,以便语文选修课程的教学质量能够有明显的提升,真正帮助学生延展知识,丰富语文知识储备,提高语文素养,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丁金巧.有效提高语文选修课教学效率的策略[J].文学教育(下),2017,(10):60-61.

[2]胡光明.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改革[J].教育观察(下半月),2017,6(03):39-40.

第3篇:高中德育课堂范文

1.从高中数学的各种概念、定理间的联系等知识体系中发现并实施德育教育

要弄清各种概念及定理要有一定的辩证思维能力和方法作基础.数学中许多概念都是从客观现实中抽象出来的.许多法则、公式、定理、公理都是按照“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或遵循“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认识规律而产生、推导、归纳、概括、推广应用的.如定积分概念,由分割、作和、取极限这几个过程,形象地体现了“量变到质变”的运动规律和事物变化的过程;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总是把未知问题转化为熟知的问题,或者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等,就是数学中的矛盾转化原理.

2.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数学内容和数学思想方法

例如,用三角知识让学生设计测量河对岸两建筑物的距离,底部不能到达的电视发射塔的高度,用数列求和知识让学生设计分期付款的方案等问题,让学生从中体验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的基本观点.圆锥曲线中,根据离心率由e<1,e=1,e>1的变化可以得到三种不同的圆锥曲线,渗透了“量变到质变”的辩证观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用辩证法的观点阐述教学内容,教给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论证方法,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明辨是非、坚持真理、独立思考的科学思维品质,进而引导学生从事物发展与联系的层面上思考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学生普遍存在的偏激、从众、自私等不良性格倾向,减少学生之间矛盾的发生,对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有促进作用.

3.在解题教学中优化学生意志品质

解题教学是高中数学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优化学生意志品质、塑造健康心态的过程.大多数学生对数学的喜爱,正是起于对一道道平常数学题的解答.这种对问题的好奇、求解的欲望、解决之后的快乐与成就感是数学的精神魅力所在.学生的不良心态常是解题落败的重要原因,如对结构新颖、题型陌生问题的畏惧,对道理简单但操作计算烦琐的厌恶,由于兴奋点转移而造成的顾此失彼.所以有“心态决定状态,状态影响成败”之说.教师在解题教学时不仅要进行技术指导,同时也要注意加强心态与意志品质的训练,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作风.

二、在进行数学教学时,采用“以美启智”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渗透,完善德育

数学中处处存在美,数学语言特别是符号语言简约、明析、概念、性质、公式、法则叙述给人以简洁的美感享受,抽象的数可以代表丰富的具体的物———抽象美,图像对称、点的运动、函数的周期等无不给人以美学感悟.因此课堂教学要抓住时机,有针对性地点拨引导,以锻炼和提高学生美学鉴赏能力,陶冶情操,发展美育,而这份美自然是数学教学渗透德育的好资源,在教学中只要结合教学的内容,抓住时机,通过教师精辟的分析、形象的比喻引导和挖掘美,让学生领悟数学的无穷魅力,学生得到美的熏陶和享受,将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数学鉴赏和审美体验,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能力,更好地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动力.

三、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教师言传身教的过程

第4篇:高中德育课堂范文

一、通过构建生态地理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作为高中地理教师,要努力营造和谐的生态教育局面,构建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良好的条件下自然成长和发展。所谓“生态化”地理课堂,就是从教师、学生等各方面,将生态原理和方法运用到高中地理教学和地理课堂氛围的生态系统中,在充满生机和色彩的课堂中学习,学生可以感受到接受知识不是被动的,而是通过参与学习来理解知识,让每个学生同时获得知识和自信心,让更多的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在这种课堂中,每个学生都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课堂中。在课堂上,教师要时刻注意,不要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要将学生放在课堂的主体位置,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良好的互动,课堂不仅是师生提问的场所,更是师生讨论的地方。教师不仅要摒弃传统的学习模式,还要积极引导学生,让他们逐步树立独立德育的理念,不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领导能力和独立精神。在“生态”地理实践中,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师必须构建一个充满生命气息和人情味的课堂,充分利用优质教育资源和有效的教学情境,创造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认知现实和地理特点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地理教师有义务积极引导学生,在遵守教育规律和原则的基础上,利用“生态”课堂进行学习和研究。新课程改革明确指出,在地理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着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促进社会科学和人的生态理念的有效发展。教师也要培养学生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首先,教师要认识到地理与德育的重要关系,要用德育方法创新地理教学,理解地理学习过程中辩证唯物主义的内容。我们应该在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宣传祖国和家乡文化,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掌握历史的能力,让学生关心国家事务和地理、政治等,培养学生的正能量和学习热情。

二、利用情境教育,将德育逐渐渗透到学生内心

(一)让学生通过情境教学体验学习

在“生态”情境教学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去体验、去深刻理解、去启发想象。在生态情境中学习,往往需要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情境。教师在这样的课堂上有时不需要太多的语言展现,关键是要让学生体验课堂的知识。

(二)在高中阶段地理教育中完成自主性学习

自主学习是指根据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的反馈,选择和运用自主学习策略,以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包括四个基本的动态环节:自信、自我要求、自我实践和自我评估。“生态”地理课程是思想独立、情感自控、人格健全、行为自律、自信的教育体验学习。自主地理课的学习应该具备主动性和自主性,还要有学习的创造性与独特性。教育要使学生从理性生活、道德生活、审美生活中认识到知识的联系,把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对学习活动、个人生活和社会活动的主体性。

(三)在高中阶段地理教育中完成研究性学习

地理研究性学习就是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学习,获取相应的知识。教师通过创造有效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角度进行理解,在互动协作中进行研究性学习。地理研究性学习包括情境与问题的创设、经验与讨论、归纳与总结,内部化和反思。每个环节是相互联系、循序渐进的,研究的过程贯穿于每一个环节。教师要注重教育学生的过程,以实事求是的科学的态度发现结果。在高中阶段教育中可以适当纳入一些与地理教学内容有关的具体研究活动,对应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研究性学习活动以地理教材为基础,以地理课程为平台,有着积极、形象、有趣、生活化的学习内容,提供轻松、和谐、讨论的活动竞争。

三、德育渗透的途径与方法

(一)完善课堂教育,激发学生的兴趣

高中生通常是出于好奇心和兴趣学习地理,这种学习心理主动性差,稳定性也不好,在学习地理知识中很容易受到情绪的左右,高一的学生刚拿到地理书时,总是喜欢不停地来回看,学生心底的好奇心会被完全激起,地理教师应抓住这一契机,不能让传统的教学方式湮灭学生的这种积极性,一个好的起点无疑是很重要的。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创造多种地理学习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处处感受地理之美,让学生在课堂上感觉到地理课很有趣,对生活也十分有帮助。另一方面,要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探索地理课程的来源以及发展的动力。教师要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身心特点,灵活选择讲故事、游戏活动、辩论赛等形式,有意识地了解学生的内心。同时教师要在课堂中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稳定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将兴趣作为学习的良好动力,从而提升地理学习的效果。

(二)利用名人事迹培养学生坚韧的品质

许多地理学家不仅在科教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而且有着高尚的情怀,因此,在地理课上,教师要充分利用中外地理学家的感人事迹,进行德育渗透。例如,当通过麦哲伦环游世界的故事来了解地球的形状时,教师强调“地球形状问题”经过了几千年的研究,麦哲伦甚至连他的生命都可以付出。教师可以用这些名人事迹鼓励学生学习,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战胜困难的勇气,让他们知道,要用科学的态度去探索和研究自然现象和地理知识,通过学习陆地和海洋变化的例子,让学生知道维格纳独自一人去了格陵兰岛,提供大陆漂移的证据。并带领学生讨论维格纳的历史,让学生们在思考中感受地理科学家的坚强意志。

(三)通过分析地理教材,找寻德育的突破口

我国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并不丰富,人均土地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人均森林面积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人均水资源仅占世界人均水资源的四分之一,人均土地资源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三分之二,由此可见,我国目前自然资源总量的现状并不乐观。此外,随着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仍在增加。此外,由于对资源的不当利用和保护以及严重的浪费,中国的自然资源正在逐渐减少甚至稀缺。教师可以描述我国人均短缺和自然资源相对缺乏的基本情况,指导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开始节约和保护资源。

(四)利用教材发展学生的环保意识

目前,高中地理教材重点关注的是人类生活和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虽然地理教材包含许多教育内容,但是环境作为地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教材中涉及的却不是很多,由此,教师必须带领学生对教学材料进行深入了解,在教材中增加环境教育内容,提高学生对环境的认识。例如,在学习“中国自然资源”的内容时,向学生介绍中国陆地资源的现状。教师让学生了解我们生活的这片陆地和一系列关于污染和损害的统计数字,使学生能够分析这些环境问题,提高他们对环境破坏的认识,知道破坏自然会导致自然对人类的“残酷报复”。通过这种学习,可以使学生分析中国的大气环境,将精力集中于课堂的学习中。

(五)努力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地理教师有责任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提高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发展世界观和开放意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进行爱国教育已成为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高中地理教材中涉及土地、领土、国籍、资源、能源等许多方面,作为地理教师,必须充分利用教学大纲中的爱国教育资源,将地理课程作为学生的主要教学渠道,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具体而言,可通过在国际范围内对其他国家、区域和本国进行思考和分析,从理解、竞争与合作、利益和交流等关系中进行学习。

(六)创新德育融入方法

第5篇:高中德育课堂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高效课堂

语文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学科,因此,学生的语文素养,直接影响着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以说学好语文,阅读教学是关键环节。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然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现状并不乐观。如何针对阅读教学的种种不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构建高效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本文着重探讨的一个重点。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1.阅读教学模式单一,学生的主体地位未能体现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是培养学生积累语言材料,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然而,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由于阅读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处被动地位,导致语文阅读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我们都知道,阅读是一个复杂的行为认知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行为主体是否能够积极参与直接影响着主体的个性心理体验的完成。如果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将着眼点放在“教”上,直接导致学生“重结论,轻过程”,灌输式的阅读教学,不仅不利于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也会影响学生的阅读效果。因此,要想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阅读方法,就要提升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如果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依旧将着眼点放在“教”上,依照自我思维方式开展阅读教学,就很难激发学生的阅读灵性,因而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2.对阅读教学重视程度不够,忽略课外阅读能力培养

高中阶段的学生课业压力重,为了准备高考,许多学生更愿意将时间放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上,不仅对高中语文学习时间相对较少,对阅读教学重视程度也不够。其实,语文学科在高考总分数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在语文试卷中,阅读部分也是许多学生比较薄弱的环节,因此拥有良好的阅读能力,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更有利于学生在高考中占据更多的优势。然而有一些学生和教师对于阅读教学重视程度不够,侧重于其他学科、语文其他方面知识水平的提升,导致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流于形式,既不注重培养学生阅读习惯,也不注重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课外阅读更是少之又少,甚至许多学生根本就不去进行课外阅读。

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构建高效课堂的途径

1.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立足于教学实际,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增强主体意识,提高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阅读效果。在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任务比较重,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非常重要。在兴趣的培养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例如:在教学《雨巷》一文时,笔者为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引入到课堂教学中。笔者向学生提问:“下雨天大家都遇到过,那么,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撑着雨伞漫步在小巷,那是一个什么样的感觉?今天我们与戴望舒一起,走进雨巷,去感觉作者不一样的经历。”以问题的形式开始阅读,为学生创设相关的情境,不仅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有利于带领学生走入文章所创设的朦胧迷离,用心灵去感受作品的意境。由于《雨巷》属于诗歌,我们不仅要带领学生阅读作品,使学生通过阅读感受不一样的情境,还要在学生有一定的感知之后,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思想情感,使学生带着情感去阅读,使学生在提高阅读能力的基础上,更好地感受诗歌风格。

2.拓展学生的阅读内容,培养学生课外阅读

受考试机制等因素的影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教材是阅读教学的主要内容,虽然教材中的文章都比较优秀,但是,如果仅仅依靠教材阅读,也很难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方面,课外阅读必不可少。然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弱化现象比较严重,课堂教学的目标就是为了考试,一些教师不仅在语文教学中,课内阅读教学较少,更是禁锢课外阅读,很少为学生推荐课外阅读书目,虽然一些学生喜欢阅读课外书籍,但是,由于缺乏科学引导,学生读课外书缺乏科学的阅读方法,导致学生的文化积淀太浅,阅读能力很难获得有效提升。因此,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拓展学生的阅读内容,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拓宽知识视野,提高自身语文素养。我们从近年来高考阅读试题中也可以看到,高考阅读题并非书本中的课文内容,大多数采用课外优秀作品,因此,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必须加大课外阅读量,向学生多推荐一些优秀的课外读物,使学生在提升阅读能力的同时,增强自身语文素养。对于语文阅读教学,课外阅读是有益补充。通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文章理解,更有利于积累作文素材,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因此,语文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读有益之书,站在学生的角度,为学生推荐课外读物,引导大家去读好书,采用科学的阅读方法,在增强阅读能力的基础上,做好读书笔记或随笔,在阅读中,学会把精彩的语句记录下来,并背诵下来,真正实现读有所获,读有所得,通过有效阅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构建高效阅读课堂奠定基础。

三、结语

目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对阅读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不仅教师忽略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学生也缺乏阅读的积极性,因此,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展学生的阅读内容,以便于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为构建高效阅读课堂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赵志远.高中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的开展与重要性论述[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03).

[2]梁晓.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1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