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高中数学教育范文

高中数学教育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高中数学教育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高中数学教育

第1篇:高中数学教育范文

【关键词】高中数学美感教育

美感教育是一种培养学生认识美、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的一门学科,具有高度概括性和抽象性,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有机融入美感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认识数学美、发现数学美、创造数学美的能力,让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体会数学的内涵,感悟数学思想,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融入美感教育的必要性

(一)满足素质教育的需要

随着课程改革持续推进,教育更加重视学生的智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学生的各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在数学教学中融入美感教育,可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审美素养,满足了素质教育的需要。

(二)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本文简称《课程标准》)指出:引导学生感悟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将美感教育贯穿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促使学生陶冶情操,提升思维品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去发现世界的美,用数学规则解释自然的奥秘,探索生活中存在的规律,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顺应高考改革的趋势

随着新高考制度的改革,学业质量评价不仅重视学生对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而且还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性等方面。近几年,数学高考题目背景更多样化、生活化,重视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文化修养。

二、高中数学中的美感教育

(一)数学的简洁美

数学的简洁美具体体现在数学语言的简洁、数学公式的简洁、数学解题方法的简洁等。例如Venn图作为一种集合的表示方法,是用图形的方式表示集合之间的逻辑关系,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集合的关系与运算。又如通过弦切互化、异名化同名、异角化同角、降幂或升幂、“1”的代换等方法,可以将复杂的三角函数式化为简单的形式。再如根据等差数列{an}和等比数列{bn}计算新数列{anbn}的前n项和时,采用错位相减法能够快速化简得出结果。当题目中的数列裂项后明显能够相消时,采用裂项相消法,能够快速化简得出结果。数学的简洁美不仅体现在公式和语言上,而且也蕴含在解题方法中,晦涩复杂的问题往往可以抽象为简洁明了的数学模型,学生掌握了数学模型便能快速解决问题。例如2020年全国Ⅱ卷理科数学的北京天坛的扇面形石板选择题,学生需要读懂题目将情境转化为数学问题,三环扇面形石板构成了一个等差数列,使用等差数列的公式和性质进行求解,复杂的问题立刻变得简单容易解决。

(二)数学的对称美

数学的对称美具体体现在数学图形和数学思想方法中。例如函数的对称性包括函数奇偶性图象的特点、偶函数关于y轴对称、奇函数关于原点对称。在二次函数中,函数的对称轴尤为重要,针对函数在给定区间内求最值的问题,最值是在对称轴上还是区间端点处,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例如在全体实数范围内,二次函数y=-3x2+12x-8取得的最值是多少?分析问题:函数是开口向下的,在对称轴x=2处取得最大值,ymax=4,此时求得函数的最大值为4。变式问题:在x∈[3,5]范围内,二次函数y=-3x2+12x-8取得的最大值为多少?分析问题:变式题目与原题目的区别在于函数定义域发生了变化,定义域缩小后,二次函数的对称轴已经不在区间内,根据图象的走势,函数在x=3时能够取得最大值。这一类问题以对称轴是否存在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严谨性。在三角函数诱导公式的学习中,角α与-α的正余弦关系、角α与α±π的正余弦关系、角α与π-α的正余弦关系,都可以利用三角函数的轴对称和中心对称性质在图象中得出结论。研究角α与-α的正余弦时,两个角的终边与圆的交点分别是D、D′,这两点关于x轴对称,所以两点的横坐标相等,纵坐标的绝对值相等且符号相反(见图1)。同理,在角α与α±π中,两点关于原点对称,在角α与π-α中,两点关于y轴对称。这种对称性就是诱导公式的原理,口诀“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即将任意角的三角函数转化为锐角三角函数。函数的对称性也可以应用在其他内容中,根据图象的对称性可以简单地解答出面积概率问题。例如2017年全国I卷理科数学的第二题,正方形ABCD内的图形为中国古代的太极图,正方形内切圆中的黑色部分和白色部分关于正方形的中心成中心对称(见图2),在正方形内随机取一点,则此点取自黑色部分的概率是?分析问题:根据图形的对称性,黑色部分为圆面积的一半,设圆的半径为1,那么正方形的面积为4,所以黑色部分的面积为π2,因此在正方形内随机取一点,此点取自黑色部分的概率为π8。本题以太极图为切入点,考查图形对称和几何概型。研究对称性已经成为解答这类题目的一种方法,有助于让学生掌握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增强学生直观想象和空间想象的能力。

(三)数学的周期美

数学的周期美具体体现在数学图象的周期性变化和公式的周期变化。教师在教学周期变化时,从地球绕太阳转动和地球自转的周期变化引入周期函数,教材中提到的函数f(x)=x-[x]就是一种周期性变化,这种类似锯子的波形,在物理中是应用广泛的锯齿波函数。在对三角函数性质的研究中总结出:在单位圆中,终边相同的角正弦函数值、余弦函数值都相等,对于任意一个角α,每增加2π的整数倍其值都不发生变化(见图3)。学生在单位圆的学习中充分体会到了三角函数的周期性。从函数公式的变化可以分析出函数是否存在周期。例如已知f(x)是定义域为(-∞,+∞)的奇函数,满足f(1-x)=f(1+x)。若f(1)=2,则f(1)+f(2)+f(3)+⋯+f(50)=?分析问题:题目要求50个函数值的和,先分开求和再求总和显然不是一个简捷的方法,题目中提到函数是奇函数,那么函数关于x=1对称,所以函数一定是周期函数,可以先求出周期,再寻找规律。周期性问题一般具有极强的规律性,因此寻找规律可以让这类题目变得简单,在探索规律中,让问题由繁化简,给学生带来良好的解题体验。

(四)数学的和谐美

美是目的性与规律性的统一,美的事物往往具有和谐感。例如数学中著名的黄金分割比例蕴含着神秘的美感,因为具有黄金分割比例的物体有一种和谐的美感,所以在建筑、绘画等领域,黄金分割比例被普遍推崇。例如古希腊时期,人们认为最美人体的头顶至肚脐的长度与肚脐至足底的长度之比是5-12(5-12≈0.618),此为黄金分割比例,著名的《断臂维纳斯》雕塑便是如此。此外,最美人体的头顶至咽喉的长度与咽喉至肚脐的长度之比也是5-12,若某人满足上述两个黄金分割比例,且腿长为105cm,头顶至脖子下端的长度为26cm,则其身高可能是?分析问题:头顶至脖子下端的长度为26cm,说明头顶至咽喉的长度小于26cm,由头顶至咽喉的长度与咽喉至肚脐的长度之比是5-12≈0.618,可得咽喉至肚脐的长度小于260.618≈42cm,由头顶至肚脐的长度与肚脐至足底的长度之比是5-12,可得肚脐至足底的长度小于110cm(42+260.618≈110),即这人的身高小于178cm(110+68=178),根据肚脐至足底的长度大于105cm,可得头顶至肚脐的长度大于65cm(105×0.618≈65),则这人的身高大于170cm(65+105=170)。这道题考查了学生对于黄金分割比例的运用以及数学运算的核心素养。与黄金分割比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是斐波那契数列,由意大利数学家斐波那契提出,用f(n)表示如下:f(0)=0,f(1)=1,则f(n)=f(n-1)+f(n-2),n>2,n∈N+。学生可能会觉得这个数列比较复杂难懂,但其实斐波那契数列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自然界中有一种名叫球蓟的植物,它的头部有13条顺时针旋转和21条逆时针旋转的螺旋,恰好是斐波那契数列的第7项和第8项,因此把这种螺旋称为斐波那契螺旋。自然界中的植物并不理解什么是斐波那契数列,但它们的生长却蕴含着数学的秘密,例如向日葵、松果等植物排列的规律也是斐波那契数列。这个数列看似晦涩,但它却将自然界鬼斧神工的美丽解释得一清二楚,了解了这些知识再回顾斐波那契数列,一种和谐之美油然而生。

三、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融入美感教育的建议

(一)转变教育观念,重视学生的课堂情感体验

《课程标准》提到:“高中数学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提升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课堂不应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的学习体验、情感体验应受到重视。教师需要树立良好的审美意识,对美感教育有充分的认识,提升自己的数学审美素养,以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和探索欲望。

(二)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打造体验美的数学课堂

教师不仅要精确把握数学学科知识,而且还要学习数学文化知识,扩充自己知识范围,将美感教育完美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具有创造精神,不能局限于教材中的引申和补充,也不能一味地把现有的美感教育例子直接用在课堂中。在教学设计中,可以增添让学生体验数学美感的环节。此外,在板书上,教师需要创造出优美的板书,完整且具有美感的板书可以让学生对知识理解更清晰更深刻。

(三)大胆创新,利用教学工具激活课堂

美感教育应渗透在课堂的各个环节,单纯的知识教学容易让学生只关注公式定理,对此,教师要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入手。高中生对直观的知识接受程度明显更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十分有必要。例如在学习函数图象时,采用几何画板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函数图象的变化。又如对于数学概念的学习,教师可以通过制作概念流程图,方便学生记忆概念之间的联系。

(四)因材施教,关注每个学生的美感体验

第2篇:高中数学教育范文

突出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数学课程是一门连贯性极强的学科,每一堂课之间的知识点环环相扣,且每一堂课的重点与难点又紧密联系。高中数学作为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的课程,其连贯性更为明显。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将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突出出来,这不仅是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也是数学学科层层学习的必然要求。所以,为保障与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水平,高中数学教师需要将教学的重点与教学的难点突出出来,并且做到将知识点系统化,主次分明。下面以椭圆与椭圆标准方程为例讲述:在学习椭圆与椭圆标准方程章节时,教师首先明确教学目标,然后确定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具体内容如表一所示。通过这种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具体化以及明确化,来设计教学方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在课堂上有重点、有目的的开展教学。

坚持直观化教学原则

与其他学科教学内容相比,高中数学学科最大的特点即是较强逻辑性、较高的抽象性。对高中数学知识的教与学,一方面需要学生思维逐渐的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发展,另一方面需要教师尽可能的将所授知识形象化、直观化。通过教师与学生两方面的努力,不断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在讲授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时,教师多多列举具体的例子是比较好的讲课方式;或者,在讲授某些知识点时,教师采用“数学结合”的方式将抽象符号具体化,也是比较好的讲课方法。例如,在讲授指数函数知识时,为使学生深入而直观的了解指数函数的性质,教师可以以函数y=2x为例,利用描特殊点的方法,得出如图1的图形;然后,以函数为例,同样也利用描特殊点的方法,得出相应的图像。最终将两个函数的图形绘到一个坐标图上,如图2所示,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此类函数具体的分布态势。最终可以使学生直观的得出“代数角度与几何角度”两个方向的与指数函数有关的性质。

第3篇:高中数学教育范文

高中数学课堂创新的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激励性原则.高中教师在进行创新教育时要以激励学生为主,尊重学生对事物或者某些数学概念原理的自我理解,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不要以权威和专家为最高标准,而是要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勇于创造,敢于进取.(2)主体性、主动性原则.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学习任务,获取技能与知识.同时,新课标指出教师不仅仅是课程的执行者,而且是课程的开发者,所以教师也要成为课程设置的主人,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发展性原则.在创新教育中要把重点放在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上,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和创新精神,从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做好充分的准备.(4)个性化原则.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学情进行不同的创新教育.教师要鼓励学生扬长避短,根据自己的身心特点,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与个性特色.(5)渗透性原则.高中课程的设置,各个学科之间是有结合点的,相互之间是渗透的.因此,创新教育会充分挖掘各个学科之间的结合点,在教育全过程和全方位中渗透创新教育.(6)开放性原则.大胆创新,开拓进取,解放师生的脑、眼、手、嘴.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知情意行的结合.

二、高中数学课堂中创新教育的措施

1.创设教学情境,增强高中生自主学习意识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设置一定的问题情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师在讲解“圆”的性质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提出一定的问题,比如,教师可以在学习新课之前向学生提问,问学生知道“圆”的性质吗,然后再让学生具体说一下.这样就可以先将学生带入一个问题情境,然后教师再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及点评.由于问题的提出,学生的思维会比较活跃,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画一些“圆”,让学生观察“圆”的特点以及性质.

2.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激发创造动机

创新意识是创新能力形成的基础,只有学生有了创新意识,学生才会努力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进行创新活动.而创新思维主要是来源于学生的质疑精神,以及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精神.高中数学教师在教授课程的时候,要允许学生质疑,质疑教师的讲解,质疑专家的观点,质疑课本,质疑所有自己认为有问题的内容.对于学生的创新观点,教师要进行鼓励、表扬.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教师不应该是批评与挖苦,而是应该先肯定学生的创新精神,然后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所在.这样师生之间会建立起一种和谐的关系,形成一种良好的教学氛围,最终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加强数学思想的培养

数学思想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因此,高中教师在数学课的教授过程中要鼓励和创设机会让学生参与到概念的形成过程中来.只有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学生才能够了解数学思想,体会数学思想,从而在数学思维活动中培养自己独特的数学思维.

4.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

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流畅性、变通性以及独特性.因此,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课程有重点的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比如,在讲授概念和应用题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组织和联络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和现象.因此,教师要有意培养学生的思维流畅性.在发展思维的独特性方面,教师既要捕捉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新异性,又要通过活动课和思训课,创设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独特性的情境,创造性思维是发散思维的动力.

5.树立学生具有创造性的个性品质

学生的个性发展对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探索欲望以及意志力和挑战精神.除了以上所提及的个性品质,教师还要培养学生的坚强的意志,鼓励学生在遇到困难时要坚持不懈,要努力达到自己的目标.

三、小结

第4篇:高中数学教育范文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数学史

高中阶段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比较重要的时期,是学生进入高等数学阶段学习的基石。为能促进教育水平有效提升,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学生综合素养培养为目标,为学生可持续学习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教师可改变教学方法和思路,将数学史教育渗透到数学教学当中,以学生素养培养为目标展开教学活动,进而为学生良好的学习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一、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学史教育的价值以及现状

(一)数学史教育价值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为促进学生综合素养提升,在教学中渗透数学史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以下几点就其渗透价值进行阐述:1.有助于强化学生意志力数学教学中涉及的数学史素材比较多,教师在实际教学当中可以利用教材中数学史的素材,也可拓展数学史的教学素材,激发调动学生对数学史学习的动力,助力强化学生意志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学习数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数学发展史上有诸多成果是前人经过艰辛的努力奋斗获取的,如我国魏晋时期的著名数学家刘徽通过割圆术,算到了192边形得到π的近似值3.14,又算到3072边形,得到π=3.1416,称为“徽率”。如数学家欧拉二十八岁时左眼失明,五十八岁时双目失明。这些都并没有妨碍其对数学的痴迷。他运用心算研究以及写作,发表了几百篇论文[1]。这些数学史教育对培养学生意志力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还能够对学生未来学习数学知识起到促进作用。2.有助于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教师在数学教学中通过数学史的渗透,可对学生道德品质培养起到积极作用,让学生受到启发,从而能为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提供素材。如数学家哥德巴赫和欧拉通过来探讨学术问题,长达35年。在交流过程中,双方相互促进,并形成了深厚的友情。通过这一案例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交流的重要性,从而有助于学生道德品质快速提升。

(二)现状表现目前,教师在数学教学当中对数学史教育的渗透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没有转变教育的观念,教学中只注重为学生灌输理论知识,忽视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没有渗透数学史来启发学生思维,从而影响着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提升[2]。教师在实际数学课堂教学当中,未对数学史有全面系统的了解,对数学史教学的重要性缺乏全面认识,未结合新课改教学的要求进行积极优化,这就必然会对教学综合质量提升产生不利影响。

二、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学史教育的措施实施

高中阶段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从不同的角度渗透数学史,将数学史教育的价值充分体现出来。以下措施可供参考:

(一)品质培养中渗透数学史教学不只是为学生传授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精神品质,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发展奠定基础。因此,良好的精神品质,可促进学习能力的提高[3]。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史的内容是针对学生精神品质的培养,它能为提升学生综合学习能力打下坚实基础,为学生可持续学习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前人推导以及探索数学公理、定理的过程并非都是顺利的,很多数学家要有多次的探索、尝试才能得到相应的成果。一些定理的证明可能需要花费毕生的时间和精力。数学家身上的坚韧不拔等品质是值得学生进行学习的良好精神品质。例如,数学教学中为学生渗透我国的数学家华罗庚学习中每天只睡五六小时,坚持每天做大量题目,而题海战术也是对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别人看一本书需要十天,华罗庚可能只需要一两个晚上。在其毅力的支撑下才能获得好的成绩。教师向学生讲述相类似的励志故事后,学生能从中受到启发,对学生精神品质的培养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二)数学定义中渗透数学史教师在数学课堂中会讲到诸多的概念性的内容,教师在这一教学内容中,科学地渗透数学史,可有效地促进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在讲述到新课内容时,通过数学史加以科学渗透,可加深学生对知识点了解认识,提高学生对定义的理解水平,让学生从故事当中记忆概念定义内容,这对提高学生数学知识学习的质量能打下坚实基础[4]。例如,教学中讲述余弦函数的知识点时,为促进学生对余弦函数的定义有深刻认识,可将相关数学史加以渗透,“三角函数并不是最先运用在数学领域,而是在天文学领域最先运用的,由于其他的数学知识已经不能满足天文学研究,所以推算出这一三角函数定理,而最先应用在天文学领域,所以三角学是球面学,古希腊天文学家门纳劳斯在《球面学》当中提到这一基本问题概念,经过后来的发展,三角学才从球面学当中脱离出形成独立数学中的分支。”教师在为学生讲述数学史的内容中,学生对数学史内容的了解兴趣比较浓厚,从而为学生理解更多数学知识的背后故事提供了条件,这对提高学生学习质量也能起到促进作用。

(三)数学公式推导中渗透数学史教师在渗透数学史内容中,要充分注重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为学生渗透数学史内容,提升学生学习质量。数学是符号的学科,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教师要能够为学生提供辅助,促进学生在具体的数学知识学习当中能够运用公式推导的方式,锻炼学生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过程中能够积累经验,学生在掌握方法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的动力也会比较充足。例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述推导两角和差公式的内容中,教材当中采用之前公式等量代换,逻辑清晰,效率高,但学生可能会认为知识符号的替换,在之前的知识没有对应下,难以对现有公式产生共鸣。所以教师在这一教学过程中为能加深学生对公式推导产生深刻的印象和理解,这就可将公式推导史进行引入,两角和差公式最早是在天文学领域,和几何学有很大联系,两角和与差在天文学家看来是对几何图形的解,通过引导学生明确推理过程,从几何当中推导,这就能够强化学生对两角和差记忆,能够为促进学生高效学习打下基础[5]。

(四)数学思想方法中渗透数学史高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史,可对培养学生数学思想、灵活运用数学方法起到积极作用。数学史当中很多科学、巧妙的方法,在对这些方法科学运用能帮助学生解决实际的学习问题,为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打下坚实基础。如笛卡尔《几何学》当中将问题转化成代数方程,人们常说的解析法、换元法等,这些思想方法都是从数学史的记录当中所得[6]。教师在实际数学史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可对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能起到促进作用。

三、结束语

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为能从整体上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这就需要在教学方法的创新应用层面加强重视,将数学史加以科学化的渗透,可为提升学生学习的质量起到促进作用,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有效培养,从而实现高效的学习目标。文中通过对数学史渗透的探究分析,提出相应的措施,这对实际教学工作实施有着积极的意义,有助于促进学生高效学习,达成学习目标。

参考文献:

[1]崔健巍.浅谈在中职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史教育[J].科技信息,2019(8):613-614.

[2]曹勇,孙龙.高中数学教学应渗透数学史教育强化数学学科的人文色彩[J].新西部(下半月),2019(4):237.

[3]李志林.高等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史教育的探讨[J].化工高等教,2019(01):62-63,66.

[4]韦兰英,张振强.谈谈数学史教育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渗透[J].中国科技信息,2019(23):268-269.

[5]谭金锋.在高等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史教育的要求[J].工科数学,2019(3):3-5.

第5篇:高中数学教育范文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

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数学教育领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是要培养学生深入研究课本上给出的一些公式、定理以及例题的能力,并且做到推广和延伸,学会举一反三。学生的创新意识反映在对自然界以及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备探究心理和好奇心理,能够从数学角度独立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需要教师能够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思维方法,不仅需要扎实专业知识的支撑,还需要有操控课堂全局,调动课堂氛围的能力和方法,全面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问题,开展课堂活动等等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要发挥和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意识,就必须给学生提供自由广泛的思考空间,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不明白的地方勇于提出问题,好的问题往往能引导学生吸收更多的新知识。对爱问问题的学生,不能表现出厌烦和不满,或者轻易否定他们的问题和观点,而是要给予肯定和鼓励,善于从他们的问题中找到他们创新思维的启动点,发现他们思维的闪光点。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自己解决问题,从而收获成功和自信,提升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另外,培养学生自主性探究学习的习惯,需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质疑精神。尤其是对司空见惯的现象不能熟视无睹,对课本知识不能只是死记硬背,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旧理论中推导出新知识,这样既能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又能增强学生的观察力和创新能力。

二、营造师生互动的学习氛围

在新时期,高中数学教学的主体是高中学生,教师需要发挥主导作用,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发挥主人翁的作用。首先,教师要以平等为原则,对每一位学生都要一视同仁,在轻松的氛围里让学生感到数学不再是枯燥乏味的,而是有趣的,使学生积极参加到课堂的活动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还需要时刻谨记教学的目的是育人为主,教师要能够与学生真正成为朋友,与学生平等对话、相互交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对正确的答案要不吝惜鼓励和表扬,对不正确的观点要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思路轨道,让学生对数学课堂充满热情。

三、重视数学史的教学

1.教学数学史的素质教育作用

在数学课堂的教学中,适当穿插一些数学史的故事或数学家的轶事,使学生能够了解到数学家是如何勤奋研究,如何学习的,在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好奇心的同时,更能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还能让他们掌握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方式,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善于从根本着手,细致分析。毫无疑问,历史上许多数学发现都萌芽于重要的数学思维方式,且以此为数学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如果教师能够将数学史引入课题,对学生以循循善诱的方式进行教导和培养,那么就会起到启发和推动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作用。

2.教学数学史的德育作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