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个人健康教育范文

个人健康教育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个人健康教育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个人健康教育

第1篇:个人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高校辅导员;个人价值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辅导员的个人价值

1.提高辅导员自身素质

在高校中,辅导员是大学生身心教育的主要实施者,肩负重大责任,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辅导员的主要工作。所以,只有不断提升自身心理健康教育技能,拥有足够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才能够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在具体的工作中,依据大学生出现的主要问题、思想动态采取相应的解决策略。所以,提高辅导员个人素质非常重要[1]。

2.健全大学生人格

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无论是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还是日后更好地适应社会,都离不开健康的心理。因此,高校辅导员在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需要通过多元化的手段引导大学生正视自己,对自己有正确的认知与判断,了解自身的优势与不足,从而不断完善自己。不仅如此,心理健康教育也会提高大学生控制情绪、承受压力的能力,使其在遇到困难时能够在短时间内调整好心态,不会作出极端行为。

3.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对于大学生而言,在成长过程中需要面临种种压力与困难,而这些困难与压力会让他们经常陷入纠结与矛盾中,导致不同类型、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出现。而心理问题与“三观”有着不可忽视的关系,即心理问题能够反映出大学生对待事物的观念,而对待事物的观念也可以反映出心理问题[2]。因此,对于高校辅导员而言,想要更好的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要具备识别技能,及时了解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予以解决,使大学生能够拥有健康的心理。其次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要紧密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几点建议

1.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社会实践活动。而心理健康教育是以教育对象身心发育的规律与特点为基础,通过利用心理学的教育方式与手段,帮助其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以此促进其全面发展[3]。从表面上来看,两种教育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实则不然。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使其能够具有正确的观念与良好的品质。心理健康教育则可以帮助学生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其中涉及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两种教育相互结合,才能使大学生更好的成长。

2.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形式

在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辅导员多采用灌输式方法,当发现学生有问题时,对其进行说教。比如:当发现学生不喜欢与其他同学相处时,辅导员会语言告知多与他人交流的好处等等。但是,现代大学生在成长阶段所接受的教育、所处的生长环境均与过去有显著差异,传统灌输式教育无法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教师要运用多种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为了能够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与思想动向,辅导员需要制定相应的工作方案,并确保方案的针对性[4]。比如:可以采取调查问卷的形式,让大学生通过问题填写,了解其心理出现的异常情况,在了解问题之后,及时采取个性化的教育方案。不仅如此,辅导员还可以通过授课的方式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5]。比如:定期组织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让学生学习更多排解压力的方式和进行自我调节的方式,以此避免不良情绪对其生活、学习的不利影响。

3.创建良好的教育环境

环境对一个人的身心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因此,要为大学生创建良好的生活环境。大学校园是大学生主要生活的地方,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可以根据学校特色组织开展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比如:与心理教育方面的专家沟通,邀请其为学生开展心理咨询[6]。除了学校环境的影响,大学生的心理还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家庭的影响。因此,高校辅导员要与学生家长勤沟通,可以建立家长交流群等,充分掌握每个学生的家庭环境,在日后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可以根据了解到的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总之,在大学生成长的过程中,辅导员担当着重要的角色,既要做好大学生日常生活的管理工作,更要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因此,高校辅导员要不断提升自身心理健康教育技能,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贾志平.探究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J].现代职业教育,2018(7):120.

第2篇:个人健康教育范文

1.我国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质的研究较少

有些学者认为尽管实验、测量、调查等定量研究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但这不能充分揭示深层次心理结构和心理因素。目前对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仍然以人文研究为主,实证研究多处于调查结果的分析水平上,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就是促进研究生心理健康的一味良药,但是这方面深层次干预研究及相关研究还很少见,大多数研究只是从心理疏导与咨询角度提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等,具体干预理论还不曾出现。

2.我国对研究生心理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在一定范围内存在“说起来重要,坐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6]。人们对研究生这类高学历人才心理素质的培养存在认识上的偏差,认为其作为社会人群中的佼佼者,除了具有扎实的科学理论功底外,还必然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专门针对研究生心理特点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或研究课题量都很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里,对硕士研究生的德育、智育、体育必须达到的水平都有较明确的规定,并且入学和毕业时严格把关,而对硕士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应达到何种水平却没有做出明确规定。目前,研究生培养单位基本没有对研究生队伍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做出明确要求和必要培训,使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严重滞后本专科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3.我国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医学化倾向

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在一定范围内还存在“重对个体严重心理障碍问题的处理,轻对群体事先心理保健预防”的不平衡倾向。不少人片面地将心理问题等同于心理疾病,对心理健康教育内涵缺乏全面理解,把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放在个别研究生心理问题的辅导、咨询、治疗上,偏离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质,出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医学化倾向,认为硕士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帮助少数有心理障碍的硕士研究生克服心理障碍,忽视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大多数硕士研究生发挥潜能、完善人格、实现价值这一主要功能。具体表现在:教育过程中调适心理障碍问题较多,而解决他们学习、生活、交际过程中的一般心理问题较少,使硕士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处于被动地位。

4.我国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倾向

由于没有建立完整、独立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队伍主要由德育工作者构成,由于思想惯性的影响,他们有意无意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德育范畴。从教育学伦理上讲,德育强调的是社会道德和行为需要,从社会道德伦理要求出发规范学生的个人行为;而心理健康教育注重的是个人内心发展的真实体验需要,从人性角度出发以自我发现为目的促进心理发展。将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必然出现将学生的心理问题归为道德品质问题的不足,从而在不自觉过程中忽略学生的真实心理需求,约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方法和形式。

5.我国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本科同质化倾向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我们在研究生教育培养过程中一直以科研为导向,以培养科学研究能力为目标,从而忽视作为自然人的心理需要,更没有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完善人格魅力、促进潜能发挥、实现自我价值这一重要功能的体现,没有将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视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而在发现这一教育缺失后,在缺乏针对性研究的基础上,误以为是本科心理健康教育的后续,只简单套用本科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没有针对研究生特殊心理要求区别对待,使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本科同质化,流于形式,没有取得预期效果。很多学者在研究中都提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上还有赖于探索和完善,教育方式尚未形成完整独立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还没有形成完全适合研究生心理健康的教育理论和方法。

二、我国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探析

研究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心理健康与社会紧密相连,更多地聚焦社会发展,审视个人成长,并积极探寻将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相结合,最大限度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实现自我。这一情况之下,要求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借鉴本科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验和成果之上,结合研究生教育培养需要,建立适合研究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1.正视和重视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方面积极开展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另一方面积极开展研究生心理健康学术研究,通过学术研究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提供理论指导。加强咨询队伍建设,对研究生心理咨询工作人员和研究生教育工作人员进行专门心理咨询业务培训,帮助他们掌握心理咨询方法和手段,提高咨询业务水平。鉴于目前高校中研究生心理咨询工作人员大多由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兼任这一现实,要特别提醒这些教师注意角色转换,避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德育化。其次,围绕心理咨询本身开展公关活动,让研究生了解心理咨询,形成对心理咨询的正确认识,消除对心理咨询的神秘感和恐惧感,愿意提出心理咨询,愿意在心理咨询过程中袒露自己的心声,愿意接受辅导和帮助。

2.建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要求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采取多种方法和手段,组合各种有机要素,得到1+1>2的效果。理论指导上,逐步形成以研究生自我认识和自我教育为主,专业咨询指导为辅助,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互为补充的教育体系。教育实践中,形成以心理测量为科学依据,以团体辅导活动为载体,以参与社会实践为形式,以心理咨询和普及宣传为手段,以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完善自我为目的,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相结合,心理健康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学生主动参与,专业咨询师积极介入相结合的立体化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3.完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完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与干预体系,首先完善研究生心理健康课程建设工作,有针对性地深入调研,编制富有实效性的教材;其次课程安排上,尽可能安排人生阅历较为丰富、专业实践力更为扎实的教师;其次建立完整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档案,全面了解研究生情况;最后建设研究生心理咨询体系,由年龄较大、亲和力更强、更了解研究生心理问题特点的咨询师为研究生提供咨询服务。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对心理危机事件的预警和干预。

4.充分发挥研究生导师的作用

现行研究生教育实施现导师负责制,研究生的绝大部分实践都是在导师实验室和项目组里,研究生心理健康很大程度上与导师言传身教紧密相连。导师作为研究生教育培养的第一负责人,对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承担责任。开展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时,应增强导师心理健康教育意识、知识和技能,从而促使其主动与研究生交流与沟通,真正起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指导作用。

5.努力营造良好学习生活氛围

社会性应激是研究生心理问题频发的主要原因,如婚恋、就业、自我价值实现等都是诱因,特别自我价值实现是研究生自我发展的主导需要,由于各方面因素的限制,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不一定能得到充分实现,也是研究生心理健康最大的压力源。因此,学校要把改善研究生学习生活氛围作为工作重点,努力为研究生成才提供良好条件,促进自我实现和维护心理健康合于一炉。

6.关注研究生心理特点,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第3篇:个人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思政教育;教学策略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现状近年来,随着国家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了明显改进和提高。在国家“大思政”教育战略下,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还存在一些差距。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高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也是体现思政教育映射点的重要课程。从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现状来看,还存在任课教师对思政教育教学重要性认识不够、教学内容兼顾心理健康与思政教育还不到位、课堂教学效果还需提升等问题。总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同思政课建设的协同效应还有待增强,需要积极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有效策略。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重要意义

1.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有利于教育目标实现心理健康课程的对象是高校学生,其主要目的是教育与促进学生成长成才,这与思政教育的目标一致。传统思政教育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过程中,过度强调大学生的政治方向和道德品质,忽视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割裂开来,没有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影响了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不利于思政教育目标的实现。大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充满矛盾是这个群体的典型心理特征,容易出现环境适应不良、自我认知偏差、人际交往障碍、情感困扰、心理危机等各种心理问题。作为学生个人,拥有健康的心理,是努力克服困难,正确面对、积极解决人生各类问题的基础。身心健康、积极向上的学生,能够很好地理解和接受思政教育,将思政教育的内容内化为思想观念,外化为具体实践,实现内化与外化相统一,从而更好地促进个人成长成才。

2.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充实了思政教育内容《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统筹推进思政课课程内容建设”“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由此可以看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充实思政教育内容的重要方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包含的知识与技能性内容,能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大学期间将会面临的心理困惑,充分唤起大学生改善自我心理环境的意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能全面提高学生心理整体素养,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心理素质基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认识自己、看待人生、对待他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奋斗赢得幸福、努力实现自我的价值,加深对国家历史文化的理解,对中国梦内涵的理解,自觉将个人理想融入社会理想,积极为实现中国梦注入青春能量。

3.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传播思政教育理念思政教育的理念不仅是思政教育本质的反映,同时也是当下历史和社会条件下对思政教育的要求,它蕴含着时代思政教育存在和发展的现实指向、思维方式和价值追求。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对个人认知、心理理念、思想文化的传播更加丰富和多元,不同于传统的思政教育方式,有概念和理论,但又不是纯理论的、形而上的、带有灌输性色彩的,而是在心理健康课程中带有明显的生活化、实践性,更贴近实际,更具启迪性的特征。在具体的知识、案例学习中传播思政教育理念,是传播思政教育理念的重要手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策略

1.打造一批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双肩挑的教师队伍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要求较强的课程,需要任课教师具有相关心理学知识背景,因此各高校一般是由专业从事心理咨询的教师担任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大思政”战略下,各高校已经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同频共振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缺口严重的压力下,积极探索、鼓励和支持从事学生工作的辅导员进行心理学知识、技能的系统学习,参加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证培训考级,扩充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队伍。理论联系实际,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思政教育工作充分结合,促进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与此同时,加强对从事心理咨询工作教师的思政教育,提升对思政教育的认识,了解思政教育理论,熟悉思政教育目的、意义和内容,提升教师政治素养,自觉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紧密融合,创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各高校应逐步完善教师准入制度,加快壮大双肩挑的教师队伍;应切实改革双肩挑教师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切实引导双肩挑教师提高综合素质,努力建设一支专业知识扎实、政治情怀深厚、自律认真、充满正能量的心理健康教育课与思政教育课双肩挑的教师队伍;打通双肩挑教师队伍职业生涯通道,加大支持力度,吸引更多青年教师加入到队伍中,培养更多优秀教学和科研人才。

2.充分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开展思政教育教学为了做好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课程思政,完成课程大纲所要求的教学目标,就必须在课前做好教学方案设计准备工作,精心设计教案,从现有教学内容上挖掘可进行思政教育教学的切入点和映射点,做好思政教育教学预案,做到在实际教学中的有的放矢。首先,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教学课件。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采用的都是多媒体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师在备课时都制作了优质精美的PPT课件来进行教学内容的展示,同时还会配合使用音频、视频等多种直观具象的表现形式,来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其实,这些形式都是进行思政教育的优质媒介,本身就隐藏着教师所要传达的价值观。如在讲到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时,PPT设计中可以多采用所在高校的图片,天安门、国旗等背景图片,引导学生爱校爱国,将个人目标与国家目标相统一,将个人追求和职业实现融入中国梦,完善自我,树立远大理想,坚定理想信念,实现健康心理,助力自我成才。其次,在实际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中,多采用案例分析法和亲身体验法,理论联系实际,力求做到“知”与“行”的统一。列举大学生现身说法实例,善于运用身边人讲身边事,和采用师生操作互动教学,增强课程吸引力和趣味性的同时,加深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感受和理解,所有这些案例都离不开现实的社会背景和时代影响,这时可借机开展思政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权利与义务的关系,自由与纪律的关系,学习与工作的关系,友情与爱情的关系等方面,引导学生好好把握新时代的机遇,做好迎接挑战的准备。不仅可有效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习效果,提高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同时兼顾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政教育,对所处的新时代加深了解和真切的感悟。

3.从约束学生行为规范入手加强课堂管理大学阶段学习最主要的特点就是自学为主的学习模式,但由于大学生自身还处于行为塑造养成阶段,尤其是低年级学生适应大学需要时间,短时间内无法摆脱初高中被高度关注和安排,计划极度紧凑的被动学习习惯,造成当前相当数量的学生缺乏正确、合理的行为规范和良好健康的生活习惯,上课迟到早退、打游戏、刷网剧、睡觉吃饭等各种违纪行为和问题时常出现。这就要求任课教师不仅将思政教育融入教学内容,更要有处处育人和时时育人的意识,严格课堂管理,明确课堂纪律要求,加强课堂学习思考环境的营造,对学生出现的不良行为及时指出、教育并纠正,引导学生认真对待课堂学习。这不仅是从行为规范上要求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认真面对课堂,更是可以从课堂行动上带动学生自觉改善自我心理环境的意识,更是从意识理念上增强规则纪律意识,树立和形成正确的行为准则,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政治素养,最终指导自身实践,形成良性循环,帮助学生面向阳光,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杨楠.高校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机制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3(02).

[2]王晓钧.大学生心理健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第4篇:个人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全员参与式;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当今社会心理问题频发,心理健康教育逐渐进入大众视野。2020年6月18日,湖南省委办公厅与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现实需要,也是时代与社会的需求。

1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但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一般主要依赖心理教师。如何让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获得实效,让系统中的人都参与受益,笔者通过十多年的理论与实践摸索,提出开展全员参与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并要形成一种模式。

2全员参与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2.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

笔者在知网中对相关文献进行搜索,发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研究不少,但这些研究大多依托于一个点,比如通过线上模式开展心理教育[1],或通过积极心理学的团体辅导方案进行团辅[2],或将班主任作为开展心理教育的主体[3]。学校系统中不只有班主任,如果让所有教师都参与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学科渗透,将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对于学校心理教育模式的研究还有这样几种类型:申继亮(2002)提出应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发展来实行教育[4];俞国良(2002)认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充实内容和模式、丰富途径和方法,才能实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代化[5];沈永红、邓亚琴(2002)提出预防教育与心理辅导相结合的“预防—辅导”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以适应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6]。

2.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转型

以往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多为矫正模式,而现今更注重心理素养的提升与心理问题的预防,受众也变为全体学生[7]。对于全体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仅依靠心理教师是无法完成的。而且不仅是学生,系统中的其他人也应该被纳入心理健康教育的范畴,因为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同样会影响学生。综合分析以往研究成果,笔者提出全员参与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1-3-3”:一支队伍、三条途径、三个目标),通过成立一支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利用定期的氛围营造、分层辅导以及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让学校系统中的每一个人都参与,让每个人都具备心理健康意识,掌握一定的心理知识与技能,提升自身心理素养,有能力自助,必要时会主动求助,部分人员能够助人,即实现发展、预防、指导的目标。

3全员参与式心理健康教育内涵

3.1一支队伍

全员参与式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有一支强有力的队伍来组织实施各项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这支队伍应该在领导组织方面和实施方面得到保障。在领导组织方面,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各中层部门、班主任、心理教师均参与的小组,这是实施全员参与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组织保证。在实施方面,成立以心理教师为核心,以党员教师、青年教师为主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实施队伍,这是落实全员参与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主要力量。

3.2三条途径

3.2.1途径一:“五个一”营造心理健康教育氛围通过每年一次的“5•25”心理健康教育节、每学期一次的国旗下讲话、每月一次的展板宣传、每周一次的广播宣传、每日一句积极话语,在全校营造心理健康教育氛围。笔者所在学校将每年的“5•25”心理健康教育周写入学年计划,作为重大学科活动在全校开展;每学期都有一次在升旗仪式后进行的心理主题讲话;每月进行一次心理展板宣传,如在每年6月中考之际准备与考试心理调适主题相关的展板;每周进行一次广播宣传,由心理社提供相关资料与素材,广播站的学生负责播出;每日传播一句正能量话语。通过“五个一”活动,学校的心理教育工作被更多人了解,心理健康教育氛围更加浓厚。

3.2.2途径二:分层分类辅导提升心理素养与技能全员参与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心是使系统中的每个人都参与、都受益。要让系统中的每个人都了解心理健康、懂心理健康,对他们进行辅导与培训是必要的。对教师,我们实施分类培训:对全体教师进行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与规律、与学生沟通技巧、调整自己心态等方面的培训;对班主任进行心理问题的识别与应对等培训;对党员教师进行心理咨询基本技能的系列培训,帮助他们掌握更多的助人技巧,应对日常的心理辅导工作;在青年教师中开展工作坊,帮助青年教师更好地协调工作与家庭,管理自身情绪。对学生,通过每周每班一节的心理课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传递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教授心理调适技能,提高学生的心理素养与应对心理困扰的能力。对家长,在每学期一次的家长会中加入心理主题讲座、介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家庭教育相关知识、亲子沟通等环节,让更多的家长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并懂得实践。

3.2.3途径三:线上线下相互补充,协同共育在信息化时代,巧妙利用线上资源宣传心理教育是一种重要形式。线上内容获取快、扩散快,为提高心理知识的普及度做出了重要贡献。

3.3三个目标

3.3.1发展目标心理健康教育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发展目标,需要促进一个人认知、情绪、意志品质的发展,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与良好的个性品质。

3.3.2预防目标心理健康教育能增强学生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及应对变化的能力。

3.3.3指导目标针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者,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与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4全员参与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特点

4.1专业性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它有专业的学科背景与学术渊源。参与者需要了解人在不同阶段的身心特点与规律,并掌握一定的心理知识与技术。

4.2结合性

心理健康教育应广泛渗透到德智体美劳的每一个方面,可以和班主任工作结合、和学校活动结合、和学科教学结合,让心理健康教育无处不在。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预防大于治疗。如果每一位教师都能掌握一定的心理常识与技能,能更好地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相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就更容易实现。

4.3开放性

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全员参与式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局限于学校。学生是在社会中生活的人,应该充分利用社会各方资源为实现专业发展、自助与助人而服务。

4.3.1与医院合作医院的心理门诊通常一号难求,学校如果能与医院建立友好关系,就能保证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能及时挂到号。心理医生诊断后同时辅助心理咨询,能够极大地改善学生的愈后反应。此外,对于评估后的学生,学校很难做到跟踪,如果能与医院合作,建立联系,对跟踪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后续发展也有较大帮助。

4.3.2与高校合作中学可以作为高校心理系的实习基地之一。如果能有一批专业人员协助开展工作,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人员不足的问题。中学也可以与心理教育专家合作,对家长、教师开展培训,提高学校全体人员的心理素养。

4.3.3与机构合作随着心理健康教育不断得到普及与重视,现在社会上不乏一些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中学可以筛选一些不错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对家长、教师开展公益讲座等培训。

4.3.4与社区联系个别学生去医院评估后休学在家,学校很难做到监控。学校与社区建立联系,由社工负责关注学生在家期间的状况,显得尤为必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单纯依赖心理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已无法满足需求,全员都参与、全员都获益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将成为新的趋势。

参考文献

[1]邢泽轩.“互联网+教育”理念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6.

[2]郭菊.积极心理学取向下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以内江市为例[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4.

[3]孟庆化.班主任主导作用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及实践探索[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

[4]申继亮,彭华茂.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1):14-20.

[5]俞国良,王永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J].教育研究,2002,23(7):70-73.

[6]沈永红,邓亚琴.论中小学生“预防-辅导”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J].教育探索,2002(12):77-78.

第5篇:个人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动机性访谈;心理健康教育

一、动机性访谈概述

Miller和Rollnic将动机性访谈定义为:“动机式访谈法是一种协作的、目标导向风格的沟通方式,它特别注意改变的语言,被设计用来强化个人对一个具体目标的动机和承诺,通过在一种接纳和至诚为人的氛围下引出和探索这个人自己关于改变的原因。”动机性访谈法采用了多种理论与治疗模式,如当事人中心疗法、认知治疗、系统理论、自我规范等。咨询师主要是协助求助者认识到目前潜在的问题,消除他们改变过程中的矛盾心理,帮助他们更好地改变。在这个过程中,咨询师并非担任权威型角色,而是以同理心了解他们的处境,肯定他们自身的改变意向,营造一个对改变有正面效果的氛围。

(一)动机性访谈的核心要素

动机性访谈并不仅仅是一套简单的实用技术,而是建立在四个关键且相互关联的要素的基础上:合作、接纳、至诚为人和唤出,动机性访谈的核心要素是这四种成分的交际。对于这四个中的每一个要素,均包含一个体验以及行为的成分。1.合作。动机性访谈是一种激活人们自身关于改变的动机和资源的方法。在动机性访谈中,访谈者旨在创造一种积极的人际氛围以便有利于采访者改变而不是强制其改变。这种方法涉及到的探索多于教训。咨询师是对改变享有特权的见证人,是通过来访者的眼睛去看这个世界,而不叠加自己的观点;有时候会问一些问题,但是大部分时候只是倾听、关心和支持,而不是劝说或争论。动机性访谈的合作特点,预示着对他人的一种深度尊重。2.接纳。接纳意味着一个人珍视另一个人作为人类的绝对价值和潜能,弗洛姆把这点描述为一种尊重,这种尊重是“意味着对这个他人应该按他自身本色成长和发展的一种关怀。尊重因此暗示着没有剥削”。接纳还寻求通过准确同感来了解他人的观点,肯定和尊重每个人的自主权,并且肯定这个人的强项和成就。3.至诚为人。至诚为人是对追求来访者的福利和最佳利益的深思熟虑的承诺。咨询师以至诚为人的精神来工作,就是要把心态放在正确的地方,以便可以当之无愧地接受来访者付出的信任。4.唤出。动机性访谈聚焦并理解一个人的优势和资源,而不是去探究缺陷。动机性访谈假设人们确实具备关乎他们自己的智慧,他们已经在自己身上具备了可以被调用的动机和资源。一旦人们解决动机性访谈的基本要素了他们关于改变的矛盾心态,他们往往就会向前走并自行去做,而不需要额外的专业协助或者许可。咨询师的任务是唤起和强化这些早已经存在的改变的动机。除了上述咨询原则外,开放式问题、肯定化技术、反映性倾听、摘要和小结、告知和建议是动机性访谈的五种核心技术,咨询师需要根据会谈的进程和阶段灵活采取多种策略。

(二)动机性访谈的基本过程

1.导进过程。导进过程是建立一个有用的连接而形成工作联盟的过程。在访谈之初,建立治疗性衔接是随后发生的一切事情的先决条件。2.聚焦过程。聚焦过程是在关于如何改变的对话中发展并维持一个特定方向的过程。聚焦的过程是帮助来访者明确方向,找到其打算去往的方向。3.唤出过程。动机性访谈是一种协作的、目标导向风格的沟通方式,唤出过程涉及到引出当事人自己对改变的动机,它处于动机性访谈的核心部位,通过在一种接纳和至诚为人的氛围下引出和探索这个人自己关于改变的原因,并强化其对某个具体目标的动机和承诺。4.计划过程。计划过程是一个关于行动的对话,包含了发展对改变的承诺及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它通过引出当事人自己的解决方案,促进其决策的自主性,以及在一个计划出现时不断引出并强化改变语句。

(三)动机性访谈的设置

从一开始,动机性访谈法就是以实用性为目的。它的许多观念来自于实务工作者在临床上总结的经验,它的许多原则是从实际工作中汇集而来。由于访谈的实用性和使用的灵活性,导致该方法在国外得到大量的尝试和使用,这些实施者包括社区工作人员、家庭医生、疗养院护工以及各种来自不同学科的其他健康专业人士。国外的实践者根据临床工作所处的不同咨询环境,对动机性访谈的操作模式进行了不同的改变,但基本上都采取了较为简短的访谈模式。目前在国外常见的动机性访谈时间是30分钟,部分更简短的会谈可将单次谈话时间限制在10分钟甚至5分钟。另外,根据实际需求,动机性访谈在电话咨询中也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应用。由于动机性访谈的简短模式符合人们对简短心理治疗的需求,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动机性访谈的优越性。

二、动机性访谈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

众所周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各高校要努力探索在国家政策的基础上,制定适合本省、本校的具体实施方案,将其纳入教育教学、全方位育人的重要战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专兼职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制定心理健康教育科学、系统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条件的院校可以在新生入学时将心理健康课设为必修课,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普遍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设立心理咨询室,制定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预案,真正做到预防为主,把握学生发展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辅导等。而动机性访谈作为一种便捷、实用的访谈工具,对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如今在我国关于动机性访谈的图书和文献还极为少见,我国高校也少见使用动机性访谈来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尝试和实践。因此,为了更好地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笔者尝试对动机性访谈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一些潜在用途进行深度的讨论和未来展望。

(一)学生咨询和辅导

Fixsen等人指出,在所有领域,尤其是教育领域,在知道要做什么和已经做了什么之间有个巨大的鸿沟。《尚书•说命中》:“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在行为改变方面,以提供建议为主的传统健康教育方法收效甚微,仅有5%~10%的成功率。了解和认识仅仅是认知层面的收获,只有发展到行动上的改变,才是真正的转变。动机性访谈聚焦于来访者个人自身的改变,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动机性访谈可以被直接而广泛地使用于各类协助学生发展的谈话中。在学校的咨询和辅导中,咨询师可以根据学生所处的状态不同,灵活采取多种措施,通过挖掘和妥善处理学生行为改变过程中的矛盾情感,表达同理心,令学生认识到发展差异,接受阻抗,使其自主性和自我效能感得到加强,进而达到增强当事人行为改变的内在动机。动机性访谈在整个咨询和辅导过程中大概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指向当事人行为改变的前意向与意向阶段,咨询师或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的任务是协助学生增强行为改变的内在动机;第二个阶段重点在于巩固学生对行为改变的承诺并制订、履行行为的改变计划。Blom-Hoffman和Rose提供了一份在以学校为背景的咨询中使用动机性访谈的书面报告,提出动机性访谈可以有效提高当事人的改变动机,解决常见的障碍以成功地实施改变计划。

(二)学生不良行为的控制

在动机性访谈以往的运用中,大部分都与健康促进工作相关,如克服酒精依赖、饮食控制、个体戒烟、住院病人依从性等,这些健康问题的背后多半都与当事人不良的生活和行为习惯有关,Rubask等对1991—2005年的72篇实施动机性访谈的随机对照实验报告进行Meta分析,发现动机性访谈对约75%的生理、心理健康问题有效。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常见的不良行为,如过度网络依赖、考试作弊等现象,亦可以发挥动机性访谈的作用。Atkinson和Woods(2003)以及Kittles和Atkinson(2009)建议动机性访谈可以作为初始评估工具用来评估心怀不满的青少年学生。咨询师被允许去确认那些心有不满的青少年的需要,并确定适当的支持策略,同时衡量青少年整体改变的阻力。这些报告样本中的青少年发现这种考虑了自身行为意义的方法对他们是有帮助的,但对那些准备改变的孩子比那些没有做好改变准备的孩子实施干预会更成功。此外,Connell和Dishion(2008)在公立中学内实施聚焦于家庭的多层次的预防方案来确定教养因素与青春期早期的行为问题的关系。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的相关因素会抑制高危青少年的抑郁症状。

(三)与学生、父母、老师的谈话

在高校学生工作的整体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士经常会接触学生、学生家长和其他教师等群体,需要谈论关于改变的内容。在学生咨询时,应该关注来访者的积极心理状态,培养其健康积极的心理反应,同时鼓励来访者关注自身的心理状况,帮其树立自信心和对生活的希望,激发其潜能,帮助他们勇敢面对未来的困难和挫折,让其健康心理具有持续性。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体验,了解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识,可以改变传统的谈话内容,增加和涉及一些大学生如何获得更多的幸福、如何结交朋友、如何建立友谊等方面的内容,引导大学生注重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培养,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这些谈话的内容和背景需要家长和老师的支持,通过具体实施,增加实施的忠诚度。当事人要去执行所承诺的改变必然会遇到阻力,这些阻力有时候是来自于个人,有时候可能与家庭、教师或者其他重要的社会角色有关。由于动机性访谈建立了一种基于尊重基础上的关系,对当事人想要改变的动机和能力给予了充分的信任,因此可以将动机性访谈作为一种常规的方法,以应对学生、家长以及老师互动过程中遇到的改变阻力。在这个过程中,心理健康工作人员可以以Miller和Rollnick提出的召唤、合作和自主性三个基本结构开始,引出个人改变的原因,认识到其价值、观念和情感,并支持甚至鼓励个人选择,同时避免以完全的教育者或专家的角色去进行谈话。值得注意的是,在动机性访谈的背景下,阻力包括维持现状或者是对变化的争辩,这些情况可能包括:简单化、强调个人选择、双向回应、夸大其辞、只顾一边、转移焦点、重新规划等等(Miller和Rollnick,2002)。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种背景下的动机性访谈,通常是在谈话的主题有了明确的、成熟的价值观的前提下来开展。

三、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成为学校关注和加强的重点。教育部要求,要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对其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增强其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其心理问题。动机性访谈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由于动机性访谈被认为是一种有效整合多种理论并具有较强实用性的简短行为改变技术,在国外已经得到广泛认可及应用。但国内对动机性访谈的讨论和应用研究还比较狭窄,在大学教育环境中使用动机性访谈还需要进一步的实践和研究,但是,随着国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动机性访谈的应用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其中关于动机性访谈技术的系统培训、独特的课程设计、专业化队伍的组建,都是未来工作的重点。同时,还可以进一步研究动机性访谈的具体策略如何能够被用来改善现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针对实际情况对动机性访谈的技术和策略进行改进,以适应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需要。总之,当前我国已初步建立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仍需构建结构更加合理、运行更加顺利、效果更加高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新时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使命任重而道远,因此,在理论教学和实际工作中,高校和相关教育者要不断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策略,针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认真探索和研究解决之道,积极挖掘和研究动机性访谈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使其能够发挥自身独特的优势,真正育心育德、提升育人实效。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