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科研创新能力范文

科研创新能力全文(5篇)

科研创新能力

第1篇:科研创新能力范文

1内科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现状和存在问题

1.1研究生生源质量良莠不齐,临床能力水平参差不齐

近年来,由于我国正进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患者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医疗纠纷不断增加,而且研究生无执业医师资格证,因此无法单独管床及进行临床诊治操作,从而使临床技能培训机会大大减少;此外由于面临就业困难的压力,部分内科学研究生在本科实习阶段开始忙于考研复习准备,很少参加临床转科实习,造成临床技能水平参差不齐。

1.2研究生人数与教学之间矛盾突出导师指导力度不够

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体制改革,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另一方面,由于大多数普通医学院校的本科毕业生就业困难,考研队伍不断壮大,造成临床研究生人数大大增加。但医院各科室导师人数有限,故导师单独指导研究生的时间相应缩短;部分导师由于工作繁忙,不重视科研意识及创新思维的培养。

1.3理论知识教育存在不合理之处

目前内科学专业研究生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的积极性不足、学习效率不高,很大原因还是由于传统的理论教育模式对新时代的学生缺乏吸引力,师生之间交流互动不够,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尽管近年来各高等医学院校引进多媒体教学,使教学更为生动,易懂,但却未能从根本上改变固有的教育模式。

2提高内科学专业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策略

2.1积极培养内科学研究生的创新思维

内科学病种繁多、病情多变复杂,这就要求研究生进临床之前牢固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培养自己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对待科研要有严谨的态度,善于发现其中的不足和问题,提供对应的看法及应对措施。因课堂教学是培养及提高研究生能力的最基本环节,可以通过采用灵活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如病例讨论、专题小讲座、学术最新进展报告等,并定期在科室内开展疑难病例讨论或专业知识讲座,让研究生多角度、多渠道地掌握好专业理论知识,为今后的科研研究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导师可以针对性指导学生学习内科学专业相关课程,以本专业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为切入点,进行有的放矢讲授,让学生了解当前国内外本专业知识的学术进展,重视本专业发展的国际前沿学习,为今后的科研提供了更多更好的重要依据。向他们传授查阅参考文献的方法和技巧,鼓励他们养成查阅参考文献习惯,让研究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点和临床能力制定相应的研究方向了解自己的科研课题在国内外的进展最新动态,了解目前研究所达水平,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甚至萌发新的见解。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基本的科研技巧,熟悉科研设计方法,了解实验仪器使用注意事项。

2.2创立良好的教学科研环境和创新能力培养机制

内科学专业教师增强自己的教学技术和授课水平,是创立优良的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氛围的前提,教师的职业道德、授课水平、教学技术等都会直接影响研究生课内的教学效果。基于此,对内科学专业教师我们制定了以下要求:

(1)努力增强自身的授课水平和教学技术。作为教师除了提高本专业的基础理论水平外,应积极参与国内外相关讲座、学术交流活动,拓展医学视野,及时了解本专业最新的知识技术和发展方向,在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中向学生介绍更新落后医学手段;

(2)提高教师的专业外语水平,为适应新世纪医疗科学的发展趋势,实施双语教学模式。这不仅能及时更新内科学专业研究的新发现、新方向、新进展,还有利于医学研究生锻炼自己的专业英语水平和医学能力;

(3)研究生多开展研讨性课程,采用启发式、双向式教学,开展PBL教学法,逐渐培养学生发散性、求异性的独立思考能力,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集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并对相关问题进行展开讨论、分析、归纳总结,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学生融会贯通,培养研究生科研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其次,要建立良好的学术梯队,加强学术团队建设,注重培养团队主义精神。定期组织研究生科研工作汇报例会,要求研究生对目前科研工作作出总结,并提出目前遇到的问题和下一步计划。不仅对研究生科研工作完成进度起监督作用,而且对科研工作遇到的难题集思广益。同时也增进导师和学生之间的友谊,增加团队的凝聚力,促进学术团队的形成和进步,提高研究生科研创新的能力。此外,为了从根本上改善研究生的学风学纪,建立一个严谨、勤奋、认真、负责的学习氛围,要完善和健全学风建设相关的规章制度,要求老师学生严格执行。另外,积极构建竞争机制,强化导师指导小组的实际作用。研究生开展科学研究,并完成相关课题设计及写作,多基于导师引导下进行,可见研究生开展科研工作与导师主导的科研项目息息相关。一般而言,导师人格魅力、自身能力、学术水平、治学风格、个人修养等对研究生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故必须要重视导师素质、能级建设。严格进行导师选拔,构建招生遴选机制,每年管理部门向学生进行导师问卷调查表发放,要求其定期开展学术研讨会,强化与研究生的交流,并予以学术指导,拓宽研究生视野,强化实际操作技能锻炼,培养其协作能力。

2.3提高内科学研究生的学术理论水平与临床实验研究能力

要想加强内科学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首先要重视学术基础理论知识的积累,进而增强实验研究能力。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1)明确科研理论,把握实验技能。在研究生培养期间,务必要时研究生明确研究方向,掌握国内外现状。考虑到内科学研究生的培养主要通过课题而进行,故在某一课题研究过程中,研究生必须要了解科学研究原理及实际方法,涵盖课题选取、方案设计及实施等步骤,同时经由形象化实验工作明确实验技术。故研究生选课后应从研究方向出发。针对在校理论学习而言,内科学研究生维持1年的时间,故在必修课选择时应从未来研究方向出发,合理进行选修课程的选择,同时兼顾纯理论及实验操作课程学习;

(2)重视综述书写。内科学研究生待明确研究方向后,应认真查阅相关文献,撰写成综述。经由综述书写可促使其明确自身所研究内容现状,基于此前提下提出自身设想,并于今后科研活动中进行验证,及时发现学习问题,并予以改进;

(3)重视科研课题选择。基于导师引导下,内科学研究生应对研究课题选择持认真态度,予以详细设计,进行开题报告书写。为提高选题新颖性及创造性,应强化标书学习,进行全面性查阅,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明确自身研究课题主要内容,强化理论及实验操作准备工作;

(4)构建内部有效学习机制。强化内科学研究生定期学习,重视其相互交流。重视内科学研究生间的沟通与交流,构建共同学习机制,譬如可通过专题理论学习、座谈、实验室操作等形式进行,进而实现互相促进目的;

(5)提高对外交流参加积极性,重视课题申报与研究工作的参与。内科学研究生应参加讲座、学术会议等活动,重视对外学术交流,打好专业基础。明确临床最新进展;条件允许下可出国学习,参加学术交流与学习活动,接受专业培训。同时,研究生应重视课题申报与研究工作,将理论付诸实践,及时发现并解决实际操作中的问题,为今后科研工作积累经验。此外,内科研究生必须要树立科学的学习、科研态度,增强自身培养逆向型思维能力,积极采用新型技术或手段调整策略,进行全新的探索,提高自身发现、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坚持实事求是,敢于突破前人研究,并对医学伦理持尊重态度,树立科学的价值取向,促进医学技术可持续发展。

2.4增加内科学研究生的学术交流几率

对国内外本专业相关的学术交流会要加以重视,便于扩大交流的同时了解本专业在各国新的研究动态和方向,扩大技术交流与合作,鼓励研究生大胆向国内外专家发表自己的学术观点,从而拓宽学术视野,启迪智慧,提高创新能力。其次在研究生毕业课题进行到一定阶段时,导师可以要求研究生定期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掌握课题进展,归纳课题成果,按照相关杂志期刊要求撰写成文并发表,参加内科学专业为主题的研究交流会议,培养学生独立完成课题研究以及撰写论文的能力。同时,锻炼学生的外语能力,随着知识全球化、教育全球化的发展,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兴盛,研究生只有掌握了良好的英语听、说、阅读、写能力,才能融入到国际医学界里,吸收先进的医学知识,进行国际医学交流,也是我国医学卫生事业与国际接轨、不断发展的需要。因此实际的科学研究教学中,建议学生学习背诵本专业优秀SCI论文,定期进行最新专业文献的研究讨论,组织学生参加英语学术交流讲座,辅导学生撰写英文文章,全面提高学生英语的听、说、阅读、写能力以及专业英语能力。

2.5重视思想品德教育和学风培养

第2篇:科研创新能力范文

关键词:双一流;研究生教育;科研创新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为了提升我国的教育水平、增强整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提出了“双一流”建设的战略目标。随着《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各高校陆续正式启动了“双一流”建设教育[1]。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最顶端,主要的使命是培养高级创新人才和发展创新科学技术。近年来,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模式的多样化以及培养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所以,高等院校作为我们国家人才培养的基地,更应该积极主动探索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进一步提高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在“双一流”建设的战略背景下,医学院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我校作为地方性综合院校,招收很多专业研究生,本文就我校对基础医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探索,以延安大学医学院基础医学研究生培养为例,用以阐述“双一流”背景下地方院校基础医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双一流”背景下基础医学研究生教育创新理念的形成

随着我国“双一流”战略目标的提出,对于研究生教育理念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础医学研究生教育理念也要随之更新。对于研究生的创新教育最重要的是要让高校自身形成一种创新教育理念,我们高校应该更注重这一点。在基础医学研究生的整个培养过程中,我们应更注重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将原来传统的知识传授转变为自主创新型,给学生更多的机会自主汲取知识和选择自己的科研方向,这样更能够培养学生发现科学问题的能力。从学校层面出发,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来保障研究生的创新教育,我校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来促进研究生教育模式的改革。然而研究生教育最关键的是导师的作用,因此,我们首先应该督促导师教育理念的转变以及培养模式的改革,以往研究生教育很大程度上没有过多地关注研究生自身的兴趣,很大一部分学生都是根据导师意见确定自己的科研方向。在以前的研究生培养中,导师并没让学生自己一开始就选择科研方向,所以很多研究生都是因为要毕业才被迫去研究,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科研兴趣以及科研积极性。“双一流”目标下的研究生创新教育是需要改变导师的培养理念的。因此,对于我校基础医学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更应该首先形成和加强研究生教育创新理念。

二、积极搭建基础医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平台

基础医学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的培养包括课题的选择、实验室的硬件设施等很多因素,我院在现有实验条件下,积极为基础医学研究生的科研创造更优越的环境。医学院现有陕西省实验示范中心、延安市肿瘤防治重点实验室、延安市神经生物学科技创新团队、延安市慢性病防治研究重点实验室4个研究平台,有医学实验中心、医学模拟中心、临床技能综合培训中心三个实验中心,其中临床技能综合培训中心为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一个校级重点实验室:地方病研究重点实验室;三所科研机构:陕北地方病研究院、遗传学研究所、免疫学研究所。近期,学院又进一步整合了医学实验中心,为研究生能够更多地停留在实验室提供了必要的硬件设施,比如在实验中心配备了专门的研究生学习室。研究生进校后尽可能早地安排进入实验室,首先进行实验室的规划化、系统化的实验技能培训。这样更有利于研究生尽早进入科研状态,开始学生自己的课题研究,也就更有助于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建立健全基础医学研究生科研激励机制

我校鼓励并大力支持基础医学研究生参加研究生创新创业项目和各种科研实践。利用学校已有的实验仪器设备、科研平台以及兄弟院校的实验室资源,让研究生更多地参与科研实践创新。同时,我校对研究生设有多种科研奖励,除了一些国家奖励,还有很多学校专门针对医学生的奖励机制,用以鼓励研究生更积极地参与科研实践和科研创新。学校对研究生的奖励措施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科研项目经费的支持,有现金奖励、优先评优评先等,另外对研究生的导师也是有相应奖励措施的。我校将建立健全灵活多变的奖励制度,让基础医学研究生参与科研、乐于科研、爱上创新,从而培养具有科研创新能力的基础医学人才。

四、整合相近交叉学科的科研团队,营造良好的团队合作氛围,促进科研创新

“双一流”背景下,新医科交叉融合的理念显得更加重要,为了更好地适应医学交叉整合这个趋势,培养较高素质的创新型医学人才更是迫在眉睫[2]。传统的基础医学研究生培养理念是学科导向的,然而,基础医学重大成果关键是学科的交叉融合。因此,基础医学研究生应注重多学科交叉意识的培养、复合型的知识构成等。我校鼓励相近交叉学科的科研团队积极合作,构建大团队,使得科研团队具有多元性的知识认知,这样团队成员的学术优势对团队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会产生重要的积极影响[3],也更有助于团队成员以及研究生的科研水平的提高和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因而,要提高基础医学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不仅要强化学生个人的学术优势,还应在组建团队时考虑不同的知识背景、学科方向等,营造良好的团队合作氛围,促进基础医学研究生的科研创新。

五、深度开展兄弟院校之间的合作与学术交流,推进创新思维培养

近年来我院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策略,积极做好对外交流与合作。每年划拨专项经费,聘请8-10名国内外专家来校进行学术交流,拓展师生学术视野;同时聘请了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江南大学的几位教授作为我校特聘教授,他们每年定期来校就研究生培养、科学研究进行指导;承办了多次全国性学术研讨会,如2013年承办中国药理学会教学与科普专业委员会会议、图表药理学和药理学教程编委会暨学术交流会议等专业学术会议,加强与兄弟院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与北京大学、四川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第四军医大学等院校建立了长期科研合作关系,通过外派教师攻读学位、进修和访问,提升教研水平,获得学术研究的原动力;有力地提高了基础研究生培养质量;曾先后有10多人次参加高校教师专业技能提升培训班,12人次参加PBL学习培训,2名教师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到美国和加拿大进修访问学习。另外,我们把一部分研究生外派到兄弟院校进行联合培养,通过不同学科及不同研究方向导师的联合培养,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综上所述,“双一流”背景下地方院校基础医学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本文以地方性院校基础医学研究生科研创新教育为出发点,以延安大学为例,给出了几点具有针对性的建议,为地方高校基础医学研究生的创新教育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高校应大力支持和鼓励基础医学研究生的科研式创新能力的培养,尽量优化资源配置,建立健全激励科研创新机制,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最大限度地激发科研创新活力。

参考文献:

[1]徐雪松,金泳.“双一流”背景下地方性高校研究生的创新教育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4):97-98.

[2]尚丽丽.新医科背景下医学研究生教育的思考[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8,31(10):1079-1081.

第3篇:科研创新能力范文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科研平台;科技创新

0引言

地方应用型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同时也是科技创新、技术研发的重要场所。在新时期背景下,为更好地实现科技发展与人才建设目标,地方应用型高校重点科研平台在高校转型发展中应合理定位、认真探索和实践,切实提升重点科研平台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明确研究方向,探索新型科研运行模式,不断提高科研平台科技创新能力,为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高技能人才,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1建设现状

在科技强国战略影响下,各地方高校在科研方面取得可喜成绩,但在建设与管理方面却暴露出许多问题,抑制创新能力的提升,也影响创新潜能的发挥,主要体现在研究方向、人才以及管理制度等方面。

1.1研究方向模糊

当前部分高校科研平台的研究方向模糊,集成能力与创新力较弱,学科之间缺乏有效的学术交流,学科融合度不足,学术活动空间单纯在科研平台内部,未能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同时,研究重点不鲜明,难以适应当前科技高速发展要求,不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一些研究方向落后,学术水平提高缓慢,科研创新能力严重缺失[1]。

1.2管理体制欠缺

当前,大多数科研平台的管理体制尚未统一,尤其与院系间的从属关系不够明确,未能肯定科研平台的独立科研地位。在相关设备管理方面,存在自我封闭、分区分片等问题,导致设备仪器应用效率低下,许多大型设备无法共享,不利于设备价值的发挥,无法为院校带来更多科技效益。

1.3缺乏创新人才

当前国家逐渐加大高校科研平台的科研投资,使科研平台规模不断扩大,科技水平随之提升,但是科研骨干力量与创新人才的缺口却逐渐增加。当前大多数科研平台中固定人员数量较少,特别是具有国际影响力、国家杰出青年、学术带头人等少之又少,许多都是高层研究者从事兼职,尚未形成高水平、专门的研究团队,团队科研能力不足,人才缺口严重制约着创新能力提升[2]。

2提升措施

山东华宇工学院模式识别应用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目标,立足德州、服务山东、辐射京、津、冀,突出模式识别研发与应用研究,已初步构建和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布局合理、特色鲜明、运行高效的重点科研平台。在模式识别、计算机视觉、图像处理与图形学、自然语言处理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

2.1明确方向,精细管理

与传统科研平台建设相比,当前高校对此给予更多关注,并在建设与管理方式上进行创新,尤其对地方高校来说,基础设施较为薄弱,在建设时应结合院校定位和师资情况明确研究目标,再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实施精细管理。[3]2.1.1选择恰当的实验内容。不同的实验内容可培养学生不同的能力和素养,不但可完成基本训练,还可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激发自主学习和探索的热情。院校应充分挖掘现有科研平台资源,通过合理规划开展多种多样的创新实验,为开放式科研平台建设打下硬件基础。同时努力打造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习环境,积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科研平台,理论联系实际,自行开展各类实验,积极探索与创新,增强学生的动手和科技创新能力[4]。2.1.2安排专业指导教师。师生应明确自身的主导和主体地位,以优秀的师资力量为科研平台、科研创新提供人才支持。院校教师具备充足的理论知识与高超的实验技能,可发挥不同教师在多个领域的专长,引导学生一同在校做实验,通过合理安排实验时间与对象,促进科研平台资源优化利用,在加强内部学科交流的同时,还要与其它院系专业搞好关系,使相关专业学生能共同参与开放式实验,并做到实验设备与成果共享[5]。2.1.3“赛教结合”选择恰当的传授方法。近年来,我院模式识别应用工程技术研发重点科研平台每年培育各级、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十余项,并为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中国软件杯等各类学科竞赛、创新创业比赛提供场地和技术支持,取得较好的成绩。以学科竞赛、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引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创造条件,积极组织、资助学生参加学科竞赛,依托实验中心,建立大学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平台、ACM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训练平台、机器人实验创新平台、嵌入式开发创新平台等。目前已在ACM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计算机仿真大赛、数学建模大赛和全国大学生人工智能大赛上获得许多好成绩,得到大量高级别的奖项。宽松、开放的实验环境和良好的仪器设备使学生拥有独立解决问题的空间,学生自主学习和自由探索的求知需求得到满足,该科研平台的科技创新能力也有长足的进步[6]。2.1.4注重科研平台细节管理。要想提高科研平台运作效率,应派遣专人负责设备管理,填写相应的值班记录,由院校财政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还应做好时间安排,根据师资力量与排课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开放方案,为师生留出充足的实验探究时间[7];当周末或连续公休时,可根据实验人员实际情况安排轮休,还可聘请专业能力较强、兴趣浓厚的学生负责组织管理,这样不但节约劳动力,还有助于勤工俭学。

2.2完善制度保障

无规矩不成方圆,科研平台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离不开规章制度保障,主要应体现在日常管理、资源共享与评价考核等方面,具体措施如下:2.2.1健全日常管理机制地方应用型高校应紧紧围绕区域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聚焦制约行业和产业生产过程中共性问题、重要环节和关键技术,与企业行业密切合作,以应用为目标开展科研与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努力构建与地方行业企业紧密衔接的特色研究项目将技术研发、产品开发和成果转化作为地方应用型大学重点科研平台的主要研究方向[8]。制订分级别的规章制度,鼓励成员从事相关课题研究,加强对学科前沿的探索,将研究目标定位到“大课题”、“大成果”方面,集中力量解决大项目应用问题,争取在理论和技术层面获得更大的突破;同时,还应制订相应配套制度,将管理职责落实到个人,明确分工与内容,引导科研平台走上制度化、科学化的道路。2.2.2构建资源共享机制。针对当前存在的资源分散、各自为政的局面,应通过构建相关机制的方式促进资源共享,提高大型仪器设备利用率,减少资源浪费。对此,应加强设备采购计划可行性分析,使设备采购以科研平台现实需求为依据,对科研目标、经费来源、技术人才以及条件设施等多项因素综合考虑,按照仪器类别分类管理,避免重复采购。2.2.3完善评估考核制度。为了适应科技创新新要求,在评估考核内容方面应进行创新,主要针对科研目标、研究方向、成果转化与研究水平等进行创新。考核结果分为四个等级,即优秀、良好、及格与不合格,前两个等级分别给予不同级别经费奖励,不合格的科研平台取消称号;同时,还要对评估准则进行创新,适当增加创新机制、成果转化的比例,促使科研平台朝着文化创新、科教结合等方向发展,形成“创新—激励—二次创新”的约束机制。

2.3深入研究,形成成果

加强科研平台和团队建设,奠定科研工作基础。加强校政、校企、校院合作,鼓励科研平台与地方企业或科研机构合作建立协同创新平台或智库。依托德州市现有部级、省级科研平台,在院内设立分支机构,提升院校科研平台层次。发挥科研平台优势,积极开展科研,服务于院校人才培养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根据科研工作需要,设置专职科研岗位,按研究方向或研究领域组建科研团队,充分发挥优秀科研人才引领作用,着力培养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深入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继续做好源于教学建设改革与实践、突出教学问题,解决院校级教改项目立项。组织精干力量,加大已立项教研教改项目研究力度,做好已有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做好院校级教学成果奖评选,为申报部级、省级教学成果奖做好准备。做好科研项目立项和研究。开展应用技术研究,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以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需求为导向选择研究项目。建设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做好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和专利宣传推介工作。

2.4人才培养,壮大队伍

在科研平台建设与发展中,实验人才属于骨干力量,对研究结果具有重要作用。当前,地方高校实验人才缺失,队伍规模较小,难以高效完成科研目标,抑制着创新能力提升。对此,应加强人才培养力度,壮大实验队伍。首先,提高人才素养。高校应引进更多高技术人才充实实验队伍,使队伍结构得以改善,吸收更多高层专家、学者的参与,选拔跨世纪人才,尤其是青年骨干教师;还应定期安排进修,选拔优秀人员与国外院校展开合作,使自身的业务能力得以提升,与院校发展和科研平台创新需求相结合;其次,稳定科研队伍。院校应积极调整相关政策,提高科研工作者的地位,通过问卷调查了解科研人员的需求,适当增加工资待遇吸引更多人员加入;还可实施同级人员在理论、实践课中换位通用等问题,提高技术人员素质,将此类工作者的劳动报酬、进修培养与常规教师放在同等地位,使科研队伍得以稳定,并不断发展壮大;最后,加强人才考核。构建科研平台人员考核制度,根据考核结果选择经验丰富、学术水平高、工作态度积极且富有责任感的人员担任科研平台领导,并对其它各个相关岗位职责进行落实,要求定期提交工作总结;此外,还应加强人员监管力度,使科研经费能用在实处,不断根据国家要求调整科研机制,创新管理理念与方法,为科研人员营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使其无后顾之忧的潜心钻研,提高科研平台科技创新水平,大步向前发展[9]。

2.5深化改革,提升水平

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水平。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体系;完善与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实践相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发挥专业综合科研平台、科研创新平台和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的创新实践与育人功能,构建院校、学院、专业三级创新训练体系;加强创新创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吸纳企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充实创新创业导师库。通过遴选培育,立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部级项目;通过院校资金投入和筹措社会资金,设立创新创业奖学金,激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发挥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作用,以科研平台为依托,成立大学生众创空间,积极引进大学生创业团队和新注册创新创业公司入驻[10]。

2.6加强合作,产教融合

坚持将科研平台培养人才的各环节邀请企业技术骨干或管理人员参与,科研平台联合参与企业合作共建项目或共建专业;依托专业群对接区域优势产业建立若干融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队伍建设、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于一体的现代产业院校或共建校-企-科研平台命运共同体。通过校企合作,共建真实职业环境、引入企业真实工作任务,让学生在完成岗位真实工作任务中提高职业工作能力。

2.7第二课堂,突出能力

将科研平台的管理和利用充分融入学生第二课堂活动中,紧密联系结合学、管系统,加强学生与科研平台相关的“第二课堂”建设,构建“第二课堂”运行体系,深入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实现学生成长“六起来”。积极探索并大力推进大学生养成教育工程。深入开展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入推进学生社团建设,把社团建成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学习、自我训练、自我教育的平台,重点做好特色社团建设工作,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深入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完善社会实践制度保障,鼓励科研平台管理人员与教师参与社会实践指导,结合科研平台专业特点,建设一批稳定的社会实践活动基地,打造一批有特色的社会实践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

3结论

第4篇:科研创新能力范文

关键词:科研创新能力;研究型医学院校;预防医学

1现状与问题

随着科研能力重要性的日益凸显,无论是高等院校还是企事业单位,都对个人科研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本科阶段是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然而,传统“填鸭式”教学难以激发学生科研创新的热情,导致其科研意识缺乏,参与机会少;多数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中,缺乏与创新创业相关的内容;医学本科生学习任务繁重,课余时间少,接受科研训练的时间有限且分散,不利于教师长期对本科生科研能力进行系统培养。仅有为数不多的本科生有机会参加大学生创新项目,而其中很多人目的性很强,主要是为了在奖学金评定项目中加分,因而出现“重结果、轻管理,重立项、轻过程”现象。此外,学校对本科生的科研投入缺乏完善的制度保障,科研经费不足,无法满足学生开展科学研究的需要[1]。

2医学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思路

本科教育在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中具有基础性作用。因此,研究型医学院校应在本科教育阶段重视学生科研素质培养,采取一定的干预措施激发学生科研创新的兴趣[2]。而这种因兴趣产生的创新行为要转变为在个人自主创新意识指导下产生的行为,则需要全面而系统的教育和引导[3]。

2.1教学中加强科研创新训练

在备课过程中,教师需将讲授的知识点对应的问题找出来,经设计后将问题变成一个科学研究课题。然后,梳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并在授课过程中逐步引导学生掌握。这种问题导向型教学方法打破了传统学生被动接受、参与程度低的教学模式,培养了科研创新思维。故事阐述型教学方法适用于授课时间相对比较紧张的课程,主要是通过科研典故呈现问题解决过程。例如,讲述某一科研问题的提出、科研人员解决该问题的思路、曾走过的弯路、最后正确解决问题的过程,既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又能让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思维[4]。

2.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科研创新训练效果

科学研究在大学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未来高校的竞争从根本上讲就是科研实力的直接较量。没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就不可能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也无法保障高质量的教学,培养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更是无从谈起。因此,高校教师队伍素质在培养创新性人才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优秀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会不断渗透本专业前沿知识、学术发展趋势和最新动态,善于将最新的科学技术和科研成果运用于教学活动中,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创新思维[5]。因此,要加强对高校教师科研能力、批判性思维等的培训,提高其对科研与教学关系的认知。一方面教学支撑科研,另一方面科研指引教学,要在研中学、学中研。科研可以促进教学内容的更新,引导学生发现专业核心问题和国际热点问题,保证教学与行业发展无缝对接。

2.3实行本科生导师制

本科生导师制是目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新方式,也是本科生早期接触科研的最直接有效的途径,通常从学生大二阶段开始实行。各学院遴选具有较高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教师担任本科生导师,针对本科生出现的科研、专业学习及未来发展等方面问题进行辅导,帮助学生做好学业和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导师指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和科研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科研兴趣、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有条件的导师应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安排其参与科研课题、教改课题的研究或完成辅助性工作,尽量使其在本科阶段系统接受科研能力训练。学生从查阅中英文文献做起,开题并设计小实验,动手完成简单的实验操作,最终完成资料的整理及小论文的撰写。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有助于学生夯实理论基础,拓宽视野,提升创新能力。学生不仅可以在实践过程中应用所学知识,而且能锻炼发现问题、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能力。已有研究显示,接受导师制培养的学生成绩不但没有因科研占用时间而下降,反而有不同程度的提升[1],因为他们能更透彻地理解教学内容。

2.4积极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

国家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重视程度不断提升,高校顺应潮流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各类本科生科技创新活动越来越多。例如,从部级的“挑战杯”到校级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而且培养了其创新意识。同时,本科生在富有经验的教师指导下接受系统的科研训练,会对其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产生深远影响[6]。有研究表明,本科阶段接受科研训练的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具有很大优势,能得到很多用人单位的青睐[1]。因此,鼓励学生参与各类科技创新活动,是培养其科研创新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3我院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预防医学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具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知识和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积极的创新精神、较强的科研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能在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执法、健康促进等领域从事公共卫生和疾病预防方面工作的创新性人才。可见,预防医学专业对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要求很高。我院主要以本科生导师制为创新能力培养的切入点,以科研创新氛围营造和创新支撑平台建设为主线,加强科研创新相关教学,增加本科生参与人数和参与时长。2015年我院首次在全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按照导师科研能力及学生兴趣配对,导师从大二阶段一直指导学生直至其本科毕业,为学生提供早期接触科研的机会。近几年,由于师生对科研创新能力的重视程度提高,本科生业余时间参加科研培训的热情较以往高涨。我院预防医学专业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学生越来越多,获批项目数呈递增趋势(见图1)。近3年,该专业读研人数也呈递增趋势(见图2)。国内高校相关研究结果显示,本科阶段接受科研训练的学生,更倾向于攻读学术型硕士[7]。此外,我院本科生在辽宁省“挑战杯”“互联网+”等比赛中也崭露头角,屡创佳绩。预防医学专业隶属于公共卫生学院,我院努力营造科研文化氛围,每年邀请数十位专家学者来开学术讲座;举办专业相关培训班;每年组织科研壁报和科研照片等评选比赛,评优者给予免费参加国内学术会议的奖励。

4结语

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说:“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科技创新离不开人才,高等院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本文以我院预防医学专业为例,对国内研究型医学院校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进行剖析,分别从深化教学方法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行本科生导师制以及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等方面进行探索,对提高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卢泓成,黄华兴,王水,等.本科阶段医学生科研思维培养及创新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7):45-46.

[2]范皑皑,王晶心,张东明.本科期间科研参与情况对研究生类型选择的影响[J].中国高教研究,2017(7):68-73.

第5篇:科研创新能力范文

关键词:第二课堂;科研创新能力;素质培养

1第二课堂的组织准备

第二课堂不同于常规的课堂教学。教学形式上,第二课堂更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启迪和技术传授;教学方法更加多样,不仅有理论讲解,还有技术培训;教学内容也更加丰富,除了需要联系基础课程,更要着眼前沿进展。因此,要开展优质的第二课堂,在前期就需要做好充分的教学要素准备。

1.1精心遴选带教教员

带教教员需具有较好的科研基础和较强的责任心,且目前作为负责人承担至少一项的科研课题。首先由教员提出申请,撰写教学计划书,计划书的内容包含个人业绩介绍、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法设计、课题的规划、预期的目标等五个方面,以全面展示参与教员对第二课堂的认识及个人的教学、科研能力。进一步由教研室主任牵头,组织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员作为评审专家,对提出申请的教员从责任心、科研水平、教学水平等方面做出评价,最终挑选出合适的带教教员。对于评选出的教员,如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则可直接作为教研室教学先进的推荐人选。由此,极大提高了教员参与的积极性,保证了第二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

1.2适当评估参与学员

要保证第二课堂达到良好的效果,除了精心挑选合适的教员,学员的选择也十分重要。不同于常规课程的学习,第二课堂需要学员既有对科研的热情,还要有充分的课余时间。因为科研创新能力的训练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简单的讲授就能达到预期的效果,需要学员在参与的过程中逐渐领悟,在实践的操作中逐步提高。对此,我们与学员管理单位的负责人进行充分的沟通,对报名的学员进行全面的了解。为了不影响报名学员的积极性,我们放宽了学员选择的标准,只要学有余力,且愿意全情投入的,都可参与此次的第二课堂。由此,既能保护学员的积极性,也能减少教学过程中的不确定性。

1.3充分准备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准备基于三个原则:一是立足学员前期知识体系的基础性;二是兼顾对基础知识的延续性;三是关注最新科研热点的前沿性。通过合理编排教学内容,精心设置教学计划,恰当选择教学方法,将三个原则有机结合,一方面有效培养学员的科研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也是对前期基础知识的深化和巩固。本教研室开设的课程为防原医学,是研究核武器及辐射装置来源的电离辐射损伤及防护的一门学科。学员前期已经学习过放射生物学方面的知识,因此,第二课堂为学员选择课题时,尽量将当前的热点与过去的知识点相结合,体现知识的延续性和前沿性。以放射诱导的细胞死亡与焦亡间调控的机制研究这一课题为例,一方面是结合放射导致细胞凋亡的基础理论,另一方面,又与当前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焦亡相互结合,目的是使学员学习的知识体系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围绕这一课题,再根据学员的基础水平,针对性地设定教学内容,包括:课题相关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理论学习,基础实验技术培训,科研思维的培养以及科技论文的撰写四个部分。每个部分相互衔接、逐渐推进,既有理论的学习,也有技能操作的训练,更有科研思维的锻炼,旨在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2第二课堂的开展实施

有了前期教学的人员、物资上的准备,进一步就需要制定详尽的教学计划,多方面整合教学资源,稳步推进第二课堂的开展实施。

2.1注重前期动员,加强与学员和学员管理单位的沟通

因笔者所在的院校为军事院校,学员平时课程任务繁重、训练任务艰巨,要保证第二课堂的顺利开展,必须取得学员和学员管理单位的认同,在不影响正常课业和训练任务的情况下开展,使第二课堂成为学员管理的另一种延续。为此,教研室牵头先行与学员所在管理单位进行沟通,首先,明确各单位的教学、训练计划,根据课余的时间来设置第二课堂的教学计划,并邀请学员管理单位领导一起商议,意见统一后,再进一步细化;其次,组织参与学员召开动员会,前期使学员明确参加第二课堂的目的、意义,讲解教学安排,明确规章制度,使学员、教员以及学员管理干部在第二课堂开展前就对整个培养流程做到“心中有数”。

2.2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合理制定教学计划

以教研室为依托开展第二课堂的目的在于全方位地培养学员的科研创新能力,既有较强的基础理论知识,也有扎实的实验操作功底,更有活跃的科研创新思维,因此,培养周期不同于一般的课程教学,时间上需要有较好的连贯性、持续性和渐进性。由于参与的学员都是五年制临床医学或预防医学本科,第四年下半学期即将进入临床医院实习,因此,我们要求学员从第一年下半年即进入第二课堂,并设定了三年的培养计划。具体来说:第一年上半年主要进行基础理论的学习,下半年进行基本实验操作的培训;第二年开始进行选定课题的研究;第三年在进行选定课题研究的同时,培养学员自主设计课题,并学习论文撰写、投稿。每个部分的教学内容都依据课题的方向、学员的特点、教学的规律来设置。学习的时间基本都安排在周一至周五的中午,每次时长1-2h,这样能保证不影响学员对其他事项的安排,使学生全身心投入第二课堂的学习。

2.3注重引导,激发兴趣

详尽的教学计划是为了保证学员和带教的教员按照既定的规划顺利实施教学,但要取得良好的效果,更要求学员具备强烈的学习兴趣和较高的参与热情。因此,我们还制定了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改革了许多教学方法,以充分激发学员的科研热情和学习兴趣。

2.3.1营造学术氛围,激发科研热情

科研热情和兴趣的培养,首先是要给学员创造和提供良好的科研氛围。虽然,教研室承担着大量的科研任务,但研究内容往往过于前沿和复杂,不能贴近学员的实际情况。为此,我们为学员提供了两个科研交流的平台:第一,积极组织学员参与每周教研室的科研组会。教研室的组会包含每周的实验结果汇报及文献学习,虽然组会的实验课题与第二课堂无关,且学习的文献也较难,但积极组织学员参与旁听,使学员能在长时间的耳濡目染中逐渐体会科研的规律和提高学术的品味;第二,在每周三晚上专门开设了本科学员专属的学术沙龙,要求每位第二课堂的学员都要参与。内容包括:文献学习、科研热点讨论、实验心得交流三个部分。文献学习:会根据学员的特点,由教员提前一周挑选难度适中的文献发给学员,学员根据个人的理解,制作幻灯进行汇报。通过文献的汇报交流,每位学员的科研思维都得到了切实、有效的锻炼。科研热点讨论:则着眼于当前的研究热点,由教员介绍,提出问题后组织学员进行讨论,通过这样的讨论,进一步培养学员的创新思维,提升学员追踪热点的能力和热情。实验心得的交流:主要针对学员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进行解决方法的探讨,由教员组织,学员充分讨论,最后形成统一意见,并在进一步的实验过程加以验证。通过这样的交流,可不断加强学员对科研规律的认识,并逐步养成自主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2.3.2改革教学方法,启迪创新思维

第二课堂由于受众特点、教学目的、组织形式等都与传统的教学存在很大差异,所以,教学的方法需要进行较大的改革,尤其要突出科研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此,我们以“循循善诱,启迪智慧”为指导思想,改革了诸多教学方法。首先是在理论的讲解中,多采用案例教学法,对每个重要的基础理论知识点都会去查阅当时发表的文献,为学员详细讲述其实验的设计和结论的由来,使学员对这些重要的知识点“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其次,在实验技能的培训中,鼓励学员大胆操作,允许试错,倡导学员在失败中学习、总结。此外,带教的教员针对每次的培训,都会做好相关的理论准备,不仅能结合前期的知识点,更能引申出当下的研究热点,在潜移默化中启迪学员的思维。

2.3.3创造展示平台,促进表达交流

除了提供学术交流平台、改革教学方法,我们还致力于创办多项科研竞赛活动,鼓励学员积极参与,锻炼表达能力,促进相互交流。以技术路线设计比赛为例,我们给定一项研究课题,让学员在充分了解该研究的背景、目的后,让学员组成小组,每个小组配备一名教员,指导其设计研究的技术路线,并由学员以汇报形式展示其设计。该项活动不仅激发了学员科研的热情,也使他们的表达汇报能力得到提升。此外,我们还推荐优秀的学员积极参与校内、校外的科研竞赛,从课题申请书撰写到汇报交流,带教老师均全程指导,目的就是让学员在这样的评比竞赛中,不断激发创新潜能,全面提升表达能力。

3第二课堂开展的效果反馈

本教研室自2014年开展第二课堂教学以来,已连续指导3届本科学员,共计32名。学员的科研思维获得有效锻炼,创新能力得到极大提高,对专业课程的学习也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自2014年以来,已有4名学员以第一(共同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3篇,最高影响因子达5.08;6名学员发表中文核心期刊4篇;6名学员获得校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其中4名学员结题达到优秀;1名学员获得同济大学医学院本科生创新实践论坛三等奖,2名学员分别获得我校大学生创新实践报告会二等奖和三等奖。基于以上的成绩,教研室于2017年获批我校本科学员创新实践能力孵化基地,承担多个大学生的创新培养项目。这些表明,我室第二课堂的开展对医学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4总结和展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