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流动资产评估范文

流动资产评估全文(5篇)

流动资产评估

第1篇:流动资产评估范文

关键词:会计核算;统计核算;协调方法

在企业的管理经营过程中,会计与统计一直同时存在,且关系密切。伴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会计与统计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企业统计工作需要借助会计方法,会计核算过程中又需要引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在信息化技术的不断普及过程中,两者能够实现数据共享,极大地降低了会计人员和统计人员的工作强度,这为企业科学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会计与统计的区别和联系

(一)会计与统计的联系

会计与统计均是经济管理领域基本的计量手段,二者相辅相成,促使了企业内部经济信息的共享,为企业战略制定和决策提供了相应的技术支持和辅助。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间的联系如下:1.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二者在对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进行分析都需要生产总量指标、相对指标以及平衡指标等,而且两种存在的意义相同,都是为了核算和监督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通过采集、整理和分析企业经济相关的信息,实现企业内部的信息资源共享,现代化的企业经营管理和战略决策均离不开会计和统计的有效协调。而且,会计和统计核算能够通过不同的角度对企业经济活动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从专业的角度来看,两者是互补的。2.单纯从核算的角度来说,统计核算是企业会计核素的基础,会计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中需要利用多种不同的统计工具,而且会计核算过程中需要对原始凭证进行汇总和编制,期间会使用到大量统计分组、相对指标以及绝对指标等统计分析方法,高效准确的统计方法能够有效提升企业会计核算的整体水平。换个角度,统计核算也需要相应的会计资料和会计方法,企业统计核算常用的会计指标包括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流动资产周转率、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以及速度比率等,以上指标均自于会计核算后所形成的财务报表,将会计核算产生的数据融入到统计核算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完善统计核算方法。

(二)会计与统计的区别

1.核算目标的不同统计核算的核算目标是通过所有相关的统计指标对企业经济发展或者国民经济发展的某个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其主要面向于企业政策的制定和政府决策服务等领域。而会计核算的目标是向财务管理者说明企业目前的资产负债、经营情况以及资本流向等财务状况,对企业管理者的受托责任具体情况进行说明和反映;2.核算配比的不同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在核算配比方面也是不同的,会计核算的配比基础是销售,而统计核算的配比基础是生产。会计核算的配比基础应当参考企业的盈亏状况,根据企业在特定时期的收入和支出来开展工作,主要通过时间配比和因果配比两个层次进行体现。统计核算通过计算增加值,密切关注企业经营过程的中间消耗和产出的相结合程度,以保证企业某个时期经济状况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二、会计与统计的一体化建设

(一)制定会计、统计指标体系标准

对企业经济状况的核算必须具备同样的口径和计算标准,这是会计核算和统计核算协调统一的前提,也是进行财务评估和预测的基本,因此企业必须制定会计、统计核算指标体系标准,对核算标准进行规范。

(二)促进会计和统计方法的相互调用的程度

通过统计学方法对财务状况进行预测,以提升企业在经济管理过程中的整体把控程度,从而提升公司财务状况预测的合理性和准确性;同时,利用核算和统计学方法对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全方位的监督;使用会计规范工作促使核算工作的统一化和标准化,利用会计信息和会计指标对企业的统计报表进行统一,实现核算工作的归一化。

(三)加快财会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更大程度地实现会计和统计信息的协调和共享

企业通过构建互联网和大数据的信息计算平台为会计和统计核算提供一个完备的数据沟通渠道。

(四)将会计与统计在技术层面实现一体化

在企业管理过程中,会计与统计的一体化实现信息化技术进行辅助完成,引入计算能力较强的软件和硬件技术,提升企业数据的处理能力。信息化技术的普及可以有效解决企业内部会计与统计无法相融的瓶颈。

(五)加强会计和统计的信息监督与管理

会计信息和统计信息能够对企业的经营策略和战略方法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撑。为了确保两种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需要对两者的一体化运行过程进行严格的监督管理,降低信息整合与分析过程出错的可能性,为企业提供准确化、科学化的决策支撑数据。

三、结论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会计与统计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实现会计和统计的统一能够将企业内部资源进行有效利用,为企业的战略发展提供准确的支持数据信息,更好地分析企业市场情况和经营情况,促使企业的可持续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志超.资产评估方法的选择与资产评估结果合理性[J].科技与企业,2015,(20):12-12.

[2]吕林根.资产评估案例教学方法研究[J].财会通讯,2011,(15):145-147.

[3]张丽雅.探究资产评估执业风险与规避方法简[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5,(11):190-191.

[4]刘桂良.资产评估理论与方法[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第2篇:流动资产评估范文

关键词:内部控制;价值管理;信息化

当前,由于部分国有企业资产管理存在制度不健全、不完善,经济责任不明确等原因,而出现资产闲置、流失、浪费等现象,并且已严重影响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如何加强国有企业资产管理是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实现国有企业保值增值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为此,本文就国有企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展开了研究。

1资产管理的概述

资产是一种资源,该资源能为企业所拥有或者控制,并且预期能带来经济利益。资产管理是企业对自身拥有和控制的资产的取得、使用、核算、监督及处置等一系列过程实施的管理和控制活动。资产管理包括固定资产管理、流动资产管理、无形资产管理等。对于国有企业而言,其资产归国家所有,国有资产的特征有:一是具有唯一性,国有资产的所有权归国家所有,因此所有权具有唯一性;二是具有增值性,国有资产经营目标是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三是具有运动性,国企在资产经营过程中,通过投入、经营、产生利润、利润分配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过程实现自身价值与增值;四是具有多样性,国有资产的形式多样,有财产、财产权,自然资源、人造财产,有形财产、无形财产等多种形式。企业资产管理的水平关系到资产的使用效益,关系到企业的健康发展。

2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目前,大部分国企已建立起产权明晰、两权分离的现代企业制度。但是受到企业规模大小、功能程度等客观因素制约,国有企业在资产管理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并且已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2.1资产的使用效率不高

目前,多数国有企业的资产使用效率不高。首先对于固定资产管理,目前仍有部分国有企业管理层缺乏固定资产运营意识,管理方式粗放导致很多固定资产闲置废弃,流失和浪费现象严重;其次对于存货管理,一些国有企业存货储备没有定额管理制度,库存积压严重,隐形浪费普遍存在;其他流动资产管理效益亦不高,闲置现象较为严重;最后对于无形资产管理,很多企业没有无形资产形成和价值评估管理意识,不能发挥无形资产在提高企业价值方面的作用。究其原因,一是缺乏资产管理意识,导致决策程序不规范,资产购置,产品生产盲目;二是缺乏健全的资产管理制度,资产采购、资产盘点清查、资产处置等制度不健全;三是考核指标不科学、不全面,不能发挥资产应用的导向作用。

2.2资产的账面价值不能反映资产的真实状态

部分国有企业还存在资产账面价值不能反映资产真实状态的现象。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企业没有建立起资产价值和风险评估机制,会计核算仍采用传统的资产记录、计量和计算的方法,准备金计提和管理制度缺失,导致市场变化和风险因素引起的资产价值变动不能及时处理,进而造成会计账面只是反映资产的原始价值状态,不符合实际价值;第二,企业不能有效执行资产盘点清查制度,不能按时进行资产清查,不能及时处理清查中出现的盘盈盘亏和不能正确分析资产盘盈盘亏原因,导致资产账面价值不能反映资产的真实状态。

2.3没有建立内外部监督机制

目前,部分国有企业内部没有单独设置资产监管部门,由财务部门或资产管理部门代为履行监管职责。有的企业根本就没有资产内部监管部门,还有些企业虽然设置了监管部门,但主要是为了应对上级主管部门检查和评估的需要,内部审计基本流于形式。这些设置监管部门的企业因为受专业人才短缺、专业知识有限等方面限制,资产内部监管往往只停留在资产统计登记阶段,并未发挥出内部监管的作用。企业的外部监督主要来源于上级主管部门的检查和考核,如果不引入社会审计机构对企业的监督,很难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导致资产账实不符。

2.4管理手段和方法滞后,不能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要求

我国的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很大一部分国有企业历史变革较长,资产几经整合移交。资产管理主要是靠手工记账、人工盘点等传统模式,缺少先进的科学管理方法,容易造成账面缺失,账实不符,资产管理效率低下等情况。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企业管理不得不使用现代管理工具和手段,但是仍有部分国有企业,因为资金和理念上的原因,现代信息技术和管理手段不被企业采用。

3完善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的对策

国有企业在资产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如果不能及时采取措施有效应对的话,将会严重制约企业的发展。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国有企业资产管理质量,本文认为,提高国有企业资产管理质量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不能只看到资产能为企业带来多少收益,而忽略对资产从购入环节直至处置的全过程管控,国有企业应该从多方面对资产进行有效管控。

3.1建立资产全过程管理控制制度

一是要建立健全资产购置制度。企业不仅要有资产采购审批制度,还要有科学的决策程序,对资产的存量及需求进行有效监测,在此基础上合理安排采购计划。企业对长期资产和流动资产的采购均要考虑市场的变化和企业自身的需求,采购的物资应与生产经营需求相契合,这样才能避免库存积压给企业带来的不必要损失。二是完善资产使用过程中的管理流程。优化资产的清查制度,对各类资产实施定期或不定期的清查盘点,可以减少因管理人员过失等原因引发的资产管理问题,并可以及时发现和采取措施纠正资产管理中的问题,提高资产的使用效能。三是健全资产报废处置管理办法。资产处置是资产管理的重要环节,容易出现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资产处置尤其是资产的报废应建立严格的审批程序,先要做出切实可行的清理方案,然后经相关部门审核,最后报领导层审批,层层把关避免国有资产的流失。例如,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可以考虑采用经营租赁的方式减少固定资产的浪费。在企业中,一些购入的设备尚在使用阶段,又出现了更为先进的设备,这时企业会淘汰老设备以提高生产效率,这样就造成了设备的浪费。如果采用经营租赁的方式,去获取生产经营所需要的设备,可以防止出现固定资产的闲置和浪费,还可以避免处置环节的资产流失问题,大大提高资产的使用效能。并且经营租赁的方式具有可撤销性,可以灵活地调整生产方案,提高企业的活力。

3.2强化对资产的价值管理

提高企业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建立起适应企业的资产价值和风险评价机制并合理运用,使资产账面价值符合实际价值。建立与现代财务管理制度相适应的各类资产准备金计提及管理制度。对资产管理实时跟踪,及时发现盈亏并处理。建立合理的折旧计提和摊销办法,避免将折旧摊销作为调节利润的手段,从而影响国企的持续健康发展。重视财务人员的学习培训,把培训作为提升财务人员业务素质的重要手段。通过培训加强财务人员维护企业利益、保护企业财产的意识,准确掌握资产变动信息,对资产变动进行及时的账务处理,做到账实相符,避免国有资产的流失。

3.3发挥审计监督作用

首先,要建立起独立的资产监管部门,抽调专业知识精湛、原则性强的人员加入资产监管部门,对资产管理状况进行实时监督,提出资产管理模式优化方案和改进措施。其次,发挥民主监督的优势,对资产使用、处置等情况进行信息披露,接受群众的监督;同时拓宽员工信访举报渠道,在企业内部形成相互制约、分工负责的监督管理体系。最后,发挥好社会审计部门等第三方的监督作用,定期聘请社会审计机构和资产评估机构,对企业进行审计和评价,为改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2018年国家实施机构改革,国资委监督审查的职能被分离到审计部门,同时部分国企监事会职责也被划入审计部门,通过改革构建起新型的审计监督体系。机构改革赋予监事会新的职责和意义。新形势下,要建立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监事会,必须具备高度的独立性和专业性,因此需要配备专业和专职人才。通过对监事会进行考核的手段,引导监事会发挥内部监督的职能。

3.4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资产进行管控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管理资产变得越来越便捷。利用信息化大数据及完善的信息系统,足不出户就可以凭借计算机网络技术,得到关于资产性态、资产价值等信息。管理人员利用这些信息化数据对资产运行全过程进行管控,不仅可以随时掌握资产动态,而且还可以大大降低资产管控的人工成本。实务管理中,可利用条形码管理方法,在资产管理系统平台上实时掌握资产供、产、销、存动态;推行ERP管理平台,强化资产在整个供销链的管理,形成一套从预算、采购到使用、处置等过程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和新型资产运作方式,构建企业资产从进口到出口各个环节的网络动态管理。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的措施不仅仅局限于以上几点,实际操作中也不仅仅是单个措施的应用,而往往是针对实际问题综合采取的应对措施。例如,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在全面预算编制阶段,需要对收支情况进行准确预测,收支的预测需要考虑经济增速和经济结构调整对收支影响,在这基础上做出科学判断,这就需要企业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建立符合实际情况的测算模型;在全面预算执行阶段,需要充分发挥内外部审计监督力量,加强对预算执行的事中控制,及时调整不合理的预算,可以通过引入第三方资产评估控制手段,防止资产的账面价值脱离实际价值;在全面预算完成阶段,需要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作为企业资产管理的考核依据,对资产管理发挥约束和激励的作用,使全面预算管理制度成为一种贯穿于资产管理全过程的控制制度。

4结语

国有资产的管理是国企管理的重中之重,加强国有企业资产管理应考虑内外部环境的影响,从多个方面综合采取措施。针对目前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现状,可通过采取建立资产全过程管理控制制度、强化对资产价值管理、发挥审计监督作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管控资产等措施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确保国有资产安全完整,实现国有企业的保值增值。

参考文献

[1]常美珍.关于加强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的思考[J].中国市场,2019(24).

第3篇:流动资产评估范文

会计权责发生制会在一些方面存在差异。只有较少国家完全遵循国际会计师协会公共部门委员会(In-ternationalFederationofAccountants/PublicSectorCom-mittee)颁布的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IPSAS)。一些类似的由OECD和CIGAR会计专业机构也颁布类似的准则。各国在公共部门权责发生制会计改革实践中存在的差异可以概括如下:1广泛应用:对全部或部分政府机构适用。2全面应用:财务状况、财务绩效报表和现金流量表,以及三表之间的联系。3预算或会计的应用。4合并:应用于整个政府部门或中央机构。5立法机构授权:适用现金支出或成本或/和责任。6资产评估:历史成本或现值。7资产确认的范围:土地、基础设施、房屋、军用资产、在建资产和存货。8对折旧和维护成本的处理。9负债的评估。10负债确认的范围:负债如国家的养老金的确认。11公认的分类:应用于固定和流动资产以及负债;权益作为结余项目。

二、公共部门会计现金收付制和权责发生责的比较

政府公共部门实际上极少存在完全的现金收付制或权责发生制。修正的会计处理制度更为常见。例如,政府可能对收入和支出采用权责发生制,但对于资本性购买则在采购发生时予以记录。另外,政府会计制度随着政府运行外部环境的变动而相应发生着变化。

三、公共部门会计权责发生制改革的理由

首先,公共部门实行权责发生制的主要好处,是在延续的时间段中正确地配比收入和支出。现金收付制与权责发生制在确认收入与支出的时间点上是不一样的。权责发生制可以更好地体现公共部门的可问责性,主要是因为费用的确认是以是否应计而非现金收付制下是否实际支付为标准。Athukorala和Reid(2003:2)将公共部门实施权责发生制改革的理由归纳为:“既然权责发生制对私营部门带来好处,它就必然也会给公共部门带来好处”。具体表现在:1.与国民经济账户的经济数据相匹配;2.与交易的发生而不是现金的支付相联系;3.将资本支出与当期支出分离开来;4.为政策的延续性提供了更好的信息;5.披露了公共部门养老金债务的信息;6.促进了政府间的公平;7.揭示了支付缺口。更为重要的是,在公共部门实施权责发生制,有利于减少公共资产管理领域的欺诈和腐败行为(Wynne,A.,2003)。

四、对公共部门会计权责发生制改革的疑虑

虽然一系列国际组织和职业会计机构力推在公共部门实施会计权责发生制,但依然存在不少顾虑和反对的声音。批评者的质疑涵盖了从实施权责发生制所涉及的技术问题如资产评估到公共部门与民营部门组织目标的不同。一种典型的批评是私人部门与公共部门的会计基础具有不可比性。考虑到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的组织目标不同,会计报表的要求也不应一样,因为两类不同组织所面临的问责性是不同的。私人部门要通过财务结果——盈亏对个人投资者负责,而公共部门则需要考核其是否履行了政治职责——所掌握的基金开支是否符合立法机构通过的要求。现金收付制和权责发生制会计的主要区别在于,权责发生制需要在会计期间对收入和费用进行估计,而现金收付制却是直接确认。两中体系都具有主观性从而可以人为操纵。现金收付制可以通过控制交易时间来操纵,而权责发生制则在对收入和费用预估时就可能留下操纵空间。

采用权责发生制对于公共部门的管理者带来的另一个挑战是:对于没有市场参考价的资产进行价值评估的困难。对所谓文化遗产(如博物馆、国家公园等)、军用资产和公共设施(如交通和医疗保健设施等)的评估存在极大争议。类似于公共养老金未来的偿付能力等也充满不确定性。由于这些困难使得公共部门管理者难以面对相关政治压力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最后,技术处理复杂的权责发生制需要证明其实施后所带来的收益要大于原有的现金收付制。虽然学术界对预算规则的特点有大量研究,但很少有研究关注预算规则与会计制度之间的交互影响。特别需要了解的是,会计制度的变革对于不同预算环境中预算决策者在激励方面所带来的影响及其产生的不同预算绩效。

五、改革的模式与路径

对于确立了在公共部门进行权责发生制改革目标的国家而言,重要的是要夯实改革的基础。首先要求原有的现金收付制运行情况良好。权责发生制需要用到相对较为复杂的判断,因而要求原有的现金收付制运行有效且持续过一段时间。当现金收付制有效运作时,可以采用渐进的模式进行改革:在信息技术和人力资源许可的情况下,将现金收付制转轨为修正的现金收付制或修正的权责发生制。改革的路径选择可以首先在需要了解资产价值、使用情况和完全成本的公共服务领域展开(如使用者收费的领域)。考虑到改进预算管理,转轨国家需要致力于采用更好的了解其财务负债的工具。

第4篇:流动资产评估范文

1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发展的障碍性因素

1.1没有合理的资产配置

资产配置不合理主要有三个体现方面,即没有对配置体系进行标准规范、配置管理与资产管理不相容、审批制度存在缺失。首先,没有对配置体系进行标准规范,无法为预算编制提供具备一定科学价值的参考信息,无法实现资产统一配置,资产配置标准缺乏合理性、科学性、公平性以及公正性,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配置效率;其次,配置管理与资产管理不相容,配置管理人员对资产情况毫不知情,而资产管理人员对资产配置情况也不了解,配置管理与资产管理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导致事业单位的管理者无法正常开展资产管理工作,不具备有效性、整体性;最后,审批制度存在缺失,资产管理人员在购置资产时出现重复购置的现象,或是超标准购置现象,不仅扩大了资产维护成本,还会导致许多购置品被闲置。

1.2资产利用率较低

由于单位管理者没有对资产进行合理有效的配置,导致资产管理人员出现重复购置的现象,加之没有对购置品进行规范化管理,致使购置品大部分没有使用价值,成为闲置资产,降低了资产使用效率。主要的体现就是固定资产,例如,公务用车、办公用房、专业化设备等,还存在因购进设备与需求不符被闲置的现象。

1.3存在严重的资产流失现象

现阶段,国有资产主要的流失表现有四个,即非转经行为、没有对流动资产进行规范化管理、资产处置不当、无形资产流失。非转经行为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低价出租非经营性资产;二是由于非经营资产不属于有偿来源,并不具备保值价值,因此,一些单位在资产使用过程中,并没有对资产进行有效配置,造成大量浪费。没有对流动资产进行规范化管理是指因单位管理者管理缺失,导致流动资金无法实现如期收回,资产管理方面会出现大量的坏账与呆账。资产处置不当是指某些事业单位管理者并没有对淘汰设备进行资产评估,或是评估结果与实际存在较大差异,甚至存在设备随意报废的现象,从而导致国有资产出现严重流失的现象。无形资产流失是指事业单位管理者并没有对无形资产进行有效评估,例如,科研成果、著作权、知识产权、专利权以及商誉等,存在无形资产任意转让或是低价出售的现象。

1.4没有先进的管理理念

我国事业单位管理者在国有资产管理方面并没有形成正确的管理理念,在管理过程中,没有有效结合预算管理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首先,没有对资产的存量进行准确了解,便安排构建经费,导致安排结果与实际供应情况存在较大差异;其次,没有建立监管部门,在资产预算配置执行过程中,无法实现全程监督管理;再次,没有对国有资产的收益进行有效管理;最后,没有依据实际需求对资产进行合理配置,经费预算不具备合理性、有效性、科学性及可行性。

1.5没有构建完善的管理体制

事业单位管理者在国有资产管理方面,并没有构建完善的管理体制,致使实际工作中,存在管理缺失的现象,预算管理与实际资产管理存在较大差异,无法构建完善的财政体制,不符合财政改革的需求。事业单位管理者并没有开设专门部门负责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也没有配备专业人员,致使管理工作中存在职责混乱的情况,各个部门交叉进行资产管理,管理的手段、口径以及标准都存在较大差异。

2事业单位在国有资产管理方面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2.1认知不足

虽然我国国有经济体系对国有资产给予了高度重视,但部分事业单位管理者并没有对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形成正确认知,导致管理工作与经济改革发展需求之间存在脱节现象;很多事业单位管理者在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中一直遵循轻物重钱理念,严重阻碍了管理模式的创新与发展;在产权方面,并没有形成正确的认知,国家对国有资产拥有所属权,地方政府部门拥有所属权的代行权,而事业单位只具有使用权。

2.2体制缺失

在国有资产理论管理方面,事业单位的主要管理部门有行政主管部门、机关事务管理部门、国资部门以及财政部门。但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各个部门并没有做到统一协作,管理模式呈现出“多头”特点,这种模式导致部门职责无法明确,将会致使管理工作出现混乱的局面,除此之外,还会降低资产利用的效率。

2.3操作不当

首先,资产配置。财政预算存在软约束的现象,单位管理者在资产配置方面存在较大的随意性,缺乏科学合理性,资金来源渠道具有多样性,极易造成资产重复购置等现象;其次,资产使用。单位管理者没有对评价手段以及标准进行明确规范,致使评估结果与实际存在较大差异,管理手段比较陈旧落后,对资产使用效率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最后,资产处置。单位管理者没有对资产处置的工作流程进行标准规范,存在较明显的随意性,原有的处置途径效率较低,无法实现高效处置,是资产存在严重浪费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

3提高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水平的具体措施

3.1提高管理意识

单位管理者要提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管理意识,帮助他们充分意识到自身职责的重要性,事业单位管理者要对管理工作进行全程掌控,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在实际管理过程中,管理规定与相关制度能够得到有效落实。首先,事业单位管理者要制定相关的管理责任机制,提高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这样可以有效消除管理弱化现象;其次,对相关人员的工作职责进行明确落实,从而有效提升管理效率。

3.2建立健全管理体制

要想促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得到有效完善,首先要实现管理社会化建设,提高资产利用率;其次,建立健全资产管理体制;再次,促使管理体制实现科学化与法制化,对相关法律法规不断进行完善;然后,国有资产的使用实现有偿化,提高财政预算约束力度,可以对资产流失现象进行有效掌控,对资产处置程序进行标准规范,有利于资产管理效率的全面提升。

3.3资产合理配置

首先,事业单位管理者要对资产购置工作加大管理力度,深入分析资产现阶段的运行状况,采用科学合理的措施对资产使用寿命进行有效判断,继而再对购置资产进行综合分析,包括其合理性、经济性以及实用性,这样可以有效提升预算管理工作的合理性;其次,单位管理者要对各个管理部门进行明确分工,促使资产配置具有公平性;最后,单位管理者要规范资产处置审批标准,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出现资产随意处置的现象,不仅可以帮助事业单位节约运行成本,还可以帮助其树立良好的形象。

4结论

第5篇:流动资产评估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抵债资产;税收政策;风险防控

近年来对于抵债资产的税费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有人大代表认为可以适当免征抵债资产的相关税费,减少银行损失,对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尽快妥善处置。国家针对抵债资产的涉税问题也进行了改革探索。而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针对商业银行抵债资产税收政策的风险防控进行了多角度深层次论述,希望有助于优化税收政策,提高商业银行的竞争力。

抵债资产的定义与特点

财政部对于抵债资产有非常明确的规定,指的是银行依法行使债权或担保物权而受偿于债务人、担保人或第三人的实物资产或财产权利。抵债资产是对银行受偿于第三人、担保人或债务人的实物资产或是财产权利的统称。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抵债资产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抵押财产价值变化企业在办理授信业务将资产抵押时,被抵押资产评估值往往较高,原因主要有:(1)被抵押资产较新,功能较完备,专业价值较高;(2)抵押资产技术先进、无形价值较大;(3)企业为获得较高授信额度,有意抬高评估价值;(4)商业银行为开拓业务忽视抵债资产变现能力。当企业经营一段时间后,出现资金周转困难时,所抵债资产的变现价值往往变低,甚至出现亏损的情况,主要因为:(1)随着使用时间增长而使用价值降低;(2)受专业技术限制,抵债资产市场需求不高;(3)技术的发展,原有技术不再具有先进性;(4)原有评估虚高。

(二)被动获得资产获取抵债资产主要可以分为仲裁机构依法裁决、人民法院裁决以及抵债或担保人、债务人协议将抵债物转让给银行三种方式,但无论是裁决抵债还是协议抵债,都属于银行被动实施的资产保全行为。

(三)形式多样化从理论的角度进行分析,除了货币资产之外,抵债资产可以是房产、土地使用权、交通工具、机器设备、对外投资等。抵债资产根据资产形态进行划分,主要可以分为实物资产和财产权利。从流动性的角度进行划分,可以分为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两种。从变现的难度程度进行划分,可以分为难变现资产和易变现资产。

(四)涉税非常复杂抵债资产在接受、保管、评估、处置等方面环节非常多,涉及的税费项目非常复杂。并且,抵债资产的类别不同,涉及到的税种也有很大的差别,尤其是不同的处理方式,最终产生的税收处理结果也不同,会涉及到多项税收政策法规、多个税种,导致相关税费的计算难度大大增加,对商业银行的税费计算和资产处置成本核算带来巨大的压力。

商业银行抵债资产现状

商业银行在发放贷款的时候,主要的担保方式为抵押,所以存在收回资产抵债的情况。但是,抵债资产涉及到的环节和需要缴纳的税费比较多,已经对银行不良资产的盘活造成了巨大影响。随着商业银行近年来的快速发展,税费问题严重限制了银行以物抵债的决策,增加了处置抵债资产的成本,很多银行只能控制以物抵债,而丧失了不良资产清收的有效途径,对银行的效益造成很大冲击。

商业银行抵债资产税收政策及风险

(一)接收环节抵债不动产接收环节包含的税费主要是印花税和契税。依照相关法院判决或是协议抵债的金额,需要按3%的税率缴纳契税,印花税需要缴纳的税率为0.05%。如果在进行抵债资产业务办理时加入其他的成本费用,商业银行的实际抵债资产可能无法获取收益,甚至会出现亏损的现象。

(二)持有环节在持有环节中的抵债不动产,主要包含的税费有房产税和土地使用税。房产税按照抵债房产的原值1.2%的税率每年缴纳,或是按照出租租金价格的12%缴纳房产税。土地使用税是按照占用的土地面积适用土地单位税额进行计算。如果抵债资产是车辆的时候,会涉及到车船使用税。

(三)处置环节在对抵债资产进行处置的时候,涉及到的税费主要有增值税及附加、土地增值税和印花税。按照处置收入的相关规定要求,增值税缴纳要按照5%或9%,并对相关附加税进行缴纳。印花税的缴纳根据处置收入的0.05%;土地增值税的缴纳是按照30%-60%进行缴纳。比如,某商业银行在2018年1月依据法院判决以200万的价格接受抵债不动产,于2019年12月以300万元的价格处置。在接收环节,需要缴纳的契税为:200×3%=6万元,印花税的缴纳为:200×0.05%=0.1万元;在持有环节,房产税需缴纳:200×70%×1.2%×2=3.4万元,土地使用税需要缴纳:100×0.001×2=0.2万元;在处置环节,增值税及附加需要缴纳:(300-200)/(1+5%)×5%×1.125=5.36万元,印花税需要缴纳:300×0.05%=0.2万元,土地增值税需要缴纳:100×30%=30万元。该抵债资产从接收到处置需要缴纳的税费达到45.26万元,占房产原值的23%,占毛收益的45%。而抵债资产处置业务实际操作中,由于资产评估价值高,变现能力差,更多的情况是变现价值低于抵债价值,经常出现负差亏损的情况。

抵债资产的税收优惠政策

(一)接收环节的优惠政策根据国家对于银行的不良债权的相关规定,借款方以房屋所有权、土地使用权抵充贷款本息的,对抵债过程中产生的契税、印花税有一定的优惠政策。根据福建省有关政策,银行取得抵债资产时缴纳的税费地方所得部分,可按现行财政体制由所在地财政部门奖励给贷款银行。也有地区规定,因为商业银行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对于法院判决收回的抵债资产,未办理变更手续前不征收金融企业契税,只对个人或单位征收契税。

(二)持有环节的优惠政策天津地区对于回收抵债的房地产,在闲置期间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和房产税。而商业银行需要从事租赁业务的,从租赁日起免征一年的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吉林省对于抵债资产的涉税问题,对闲置的土地、房屋暂不征收土地使用税和房产税。

(三)处置环节的优惠政策商业银行的不良债权,借款方以票据、有价证券、无形资产、不动产、货物等抵充贷款本息的,在进行融资租赁业务的时候,免征销售转让该货物的增值税。如果是转让房地产的收入,免征土地增值税。

抵债资产的税收筹划方法

(一)严把抵债资产接收商业银行在发放贷款之后,希望尽可能收回货币资产,避免抵债资产带来的风险和压力。如果必须要接受抵债资产,一定要按照“效益优先”的原则,对以物抵债的损益全方位进行测算分析,与抵债企业对税费合理分摊,确定抵债金额和抵债价值,为后期的税后筹划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避免出现重复纳税现阶段,抵债资产是按照销售一般资产或货物进行税收处理,每增加一道环节就需要缴纳一次流转税。因此,为了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税费,要尽可能对减少抵债资产的流转环节。例如,直接把抵债资产从抵债企业转让给第三方,节约了过户环节带来的流转税。

(三)尽快处置变现尽快处置变现抵债资产,不单是监管部门、银行减轻不良资产压力的要求,也能有效节省税收。比如,向法院申请拍卖作为抵债资产的标物,用以抵偿银行债务。如果银行申请法院将抵债房产拍卖后所得抵偿债务,则只需缴纳未税利息收人应纳的增值税。还有就是在接受抵债资产之后要尽快进行处理,减少持有环节的纳税支出,也能够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减少资产闲置的情况发生。

(四)努力争取税收优惠政策商业银行在开展纳税筹划的时候,最为有效和彻底的方式就是争取税收优惠政策。比如,对于无形资产和不动产接受及处置时,可以免征印花税和契税。也有部分地区,对于商业银行闲置的抵债房屋和土地,可以由各商业银行的省级分行统一汇总后向省地方税务局提出减免房产税和土地使用税申请的优惠政策。

结束语

总而言之,商业银行在开展日常经营活动过程中,在加强风险防范的同时,要高度重视抵债资产的处置工作,结合自身实际,根据本省市地区制定的相关政策,积极申请抵债资产税收优惠政策,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税费支出,从而使商业银行为企业和个人提供更加优质的金融服务。需要注意的是,开展抵债资产纳税筹划不单纯是少缴税款,而是通过抵债资产实现最大化的收益,选择最为合适的纳税筹划方案,确保商业银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提升核心竞争力,为商业银行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参考文献

[1]孔发龙.减免金融机构接收处置抵债资产税费提高金融债权执结率[J].中国银行业,2018(4):33.

[2]于春露,袁佳宽.商业银行"以物抵债"实践困境及应对措施[J].中国城市金融,2017(10):68-70.

[3]高兴.论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的防范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8(2):24-25.